甲狀腺瘤的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09 17:36: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甲狀腺瘤的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15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1940-02
甲狀腺瘤是我國臨床上甲狀腺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我國臨床上對這一疾病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但是傳統的手術治療方法的傷口較大,手術過程中出血量較多,而且手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高,已經無法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對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法進行探討和分析[1]。本文選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甲狀腺瘤治療的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對改良小切口手術與傳統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探討以及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甲狀腺瘤治療的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其中年齡最大的為47歲,年齡最小的為22歲,平均年齡為34.8歲,平均病程為2.45年。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2例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手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為:患者取仰臥位,所有患者均采用頸叢強化局部麻醉,在鎖骨上1-2cm兩鎖骨交界處行一切口,然后分離皮瓣將皮膚與皮下組織分開,從甲狀軟骨至胸骨柄上行頸前肌和結締組織電刀分離。沿著頸正中線切開致甲狀腺被膜,注意避免傷及血管和神經。當甲狀腺徹底暴露后對單雙側腺瘤進行判斷,懷疑是惡性病變時,要將標本送檢病理分析以確診。行貫穿縫合,切除甲狀腺腺瘤,實施術后止血,可不放置引流管,采用無創縫合皮膚,加壓包扎處理。
1.2.2 對照組 患者采用傳統甲狀腺切除手術治療,采用頸叢間阻滯麻醉,在距胸鎖關節2cm處行一橫向切口,將頸前筋膜和頸闊肌之間游離皮瓣,切除患者甲狀腺腺瘤,術后放置引流管實施引流。
1.3 評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手術后的基本情況進行觀察,統計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同時對患者手術時間,手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進行詳細的記錄,以供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 對數據庫的錄入及統計分析均通過SPSS16.0軟件實現。其組間構成比較用卡方檢驗,組間療效比較用等級資料的秩和檢驗分析,兩組均數比較用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進行相關檢驗,P
2 結 果
2.1 觀察組共32例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3.1%;對照組共32例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5.6%,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甲狀腺瘤是我國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這一腫瘤少數可能發生病變,甲狀腺瘤的病程很長,病情的發展非常的緩慢,多以單側發病為主,呈現圓形或者是橢圓形,表面較為光滑,與周圍的組織無黏連,瘤體的直徑在幾厘米之間[2-3]。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的手術治療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患者以及有效治療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對有效的手術治療方法進行分析[4]。
改良小切口手術是一種新型的手術方法,在治療的過程中可以改善傳統手術治療過程中手術切口大,出血量多以及手術后并發癥多等缺點,這一方法的手術切口位置較低,切口較小,頸部肌肉可保持完整,維護了患者頸部原有的功能,術后傷口瑕疵較小,手術之后不用放置引流導管,為患者手術傷口的愈合提供了時間,在一定的程度上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5]。
在本次實驗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3.1%,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5.6%;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在對甲狀腺瘤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方法可以提高治療的有效率,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減少手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何挺佳.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瘤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1):121-122.
[2] 梁開惠.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瘤38例報告[J].中外醫療,2010,29(08):65-66.
[3] 蔡安全.幾種甲狀腺瘤手術方式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09,28(01):35.
篇2
【關鍵詞】 甲狀腺瘤;改良小切口手術;療效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248-02
甲狀腺瘤是臨床醫學中常見甲狀腺類疾病,其癌變率較高,且女性患者的發病率高于男性。甲狀腺瘤對患者影響巨大,若未得到科學、有效的治療,可引發癌變,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給予高度重視。我院在甲狀腺瘤治療中,對部分患者給予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其臨床療效較高,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63例甲狀腺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齡24-61歲,平均(36.17±6.18)歲。對照組:31例,男10例,女21例;年齡25-60歲,平均(35.92±6.2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32例均選擇改良小切口手術,術前實施頸叢麻醉,選擇平臥位,在左頸位置處,選擇胸骨柄上方部分,于患側甲狀腺表層取約3cm左右的切口,將皮膚切開,使患者甲狀腺得以充分暴露,并使其處于游離狀態,同時通過腫物銳性及銳性邊緣,對腫物實施分離處理,將甲狀腺組織徹底切除出去,最后于腺瘤附近選用彎血管鉗實施鈍性分離,順利剝出甲狀腺組織中存在的腺瘤,并實施結扎處理,將腺瘤徹底切除[1]。
對照組31例選擇常規甲狀腺切除術,術前實施全麻,并引導患者仰臥,選擇腫瘤最高點取小切口,長度約為8cm左右,將頸闊肌及皮下組織部位切開,使皮瓣處于游離狀態,上部與甲狀軟骨保持水平狀態,下部可與胸骨切跡保持水平狀態,其余手術均參照常規操作完成[2]。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需詳細記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同時需密切觀察是否存在切口感染、切口瘢痕等現象。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軟件實施統計學分析,數據選擇(χ±s)表示,兩組比較進行t檢驗,P
2 結 果
2.1 手術情況 治療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甲狀腺瘤是醫院常見病,其發病率與癌變率較高,若忽視治療,可導致死亡,因此需給予高度重視。手術是甲狀腺瘤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法,其常規手術為甲狀腺切除術,但其切口較長,給患者帶來的創傷較大,且術中出血量較大,手術時間久,不利于術后機體康復,同時由于其切口較長,術后易出現感染,易產生疤痕,影響美觀,對此可選擇改良小切口手術[3]。
改良小切口手術對甲狀腺瘤患者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常規甲狀腺切除術相比,改良小切口手術具有無可比擬的優點,如下:①切口小。改良小切口手術屬于微創手術,其切口長度遠遠短于常規甲狀腺切除術,通常在3cm左右[4]。由于切口較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其對部分組織造成的損傷,患者所承受的痛苦也相對較少[5]。②疤痕小。由于改良小切口手術所選擇的切口比較小,術后可選擇可吸收絲線實施縫合,因此所留的疤痕相對也比較小,可取得較好的美觀效果,同時由于無需拆線,因此可減少患者的痛苦[6]③術后感染率低。相對于常規甲狀腺切除術,改良小切口手術的切口感染率較低,術后并發癥少[7]。本研究將65例患者分為兩組,治療組給予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甲狀腺切除術治療,其中治療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對甲狀腺瘤患者給予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可取得較佳的治療效果,切口小、出血量少、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短,同時可降低術后切口感染、遺留瘢痕的發生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朱文勝.改良小切口手術與傳統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14(18):145-146.
[2] 楊鐵軍,馬狄威,曹霞.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腺瘤82例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1,6(18):194-196.
[3] 李廣城.小切口手術方案治療甲狀腺腫瘤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2(18):106-108.
[4] 何挺佳.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瘤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0,14(31):115-116.
[5] 張梅鳳,杜鐵流,王瑞軍.甲狀腺腺瘤術后復發與手術方式的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0,9(07):660.
篇3
以甲狀腺腫大、甲狀腺功能基本正常為特點,常見病因為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原料碘缺乏,或身體對甲狀腺激素需求增加(如青春期)。
甲狀腺腫輕度無癥狀者可不治療。若腺體過大,壓迫周圍器官組織,可考慮手術切除,還可補充甲狀腺激素,以緩解甲狀腺增生。
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狀腺功能亢進簡稱甲亢,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甲狀腺激素產生和釋放過多,而發生的全身代謝亢進。輕者無特異癥狀,典型患者有怕熱多汗、食欲亢進、突眼、多言好動、失眠不安、心率加快、心累、性格改變等,部分患者因心、肝、眼等器官的嚴重并發癥而就診。
目前甲亢的治療方法有三種。抗甲狀腺藥物治療甲亢的優點是安全、方便、副作用小;但是服藥時間長、停藥后易復發。手術治療,通過部分甲狀腺切除治療甲亢,治愈率高,但可誘發甲狀腺危象、周圍神經組織損傷、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并發癥。放射性碘-131。治療,通過破壞甲狀腺組織,減少甲狀腺激素的產生和釋放,療效好、簡單方便、快速,但部分患者會發生甲減。因此,患者應在醫院內分泌科正規治療,根據病情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
甲狀腺功能減退
甲狀腺功能減退簡稱甲減,是因甲狀腺激素合成、分泌減少或組織利用不足導致的全身代謝減低綜合征。功能減退始于胎兒或新生兒者,稱為克汀病;始于發育前兒童者,稱幼年型甲減;始于成人即成年型甲減。早期患者可以沒有特異癥狀。典型患者有畏寒、乏力、手足腫脹感、嗜睡、記憶力減退、少汗、關節疼痛、體重增加、便秘,女性月經紊亂或者月經過多、不孕。克汀病及幼年型甲減若得不到及時治療,會出現智力及生長發育滯后。
甲狀腺功能減退以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效果顯著,一般需要終生替代,定期復查甲狀腺功能。
甲狀腺炎
感染、自身免疫、放射治療等均可引起甲狀腺炎,常見有亞急性甲狀腺炎、亞急性無痛性甲狀腺炎、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
亞急性甲狀腺炎與病毒感染相關,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特征性表現為甲狀腺疼痛,早期出現甲狀腺攝碘率下降,而血清T3、T4升高。是一種自限性疾病,輕癥者無需治療,多數患者僅需對癥治療即可。
亞急性無痛性甲狀腺炎與自身免疫相關,甲狀腺輕度腫大,質地較硬,無疼痛,可發現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該病呈自限性,輕癥者無需治療,或僅予對癥治療,但易復發。
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亦稱橋本氏甲狀腺炎,與自身免疫相關,甲狀腺對稱性、結節性、無痛性腫大,可發現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多數患者甲狀腺功能正常,甲狀腺腫大輕微,無需治療。早期甲亢癥狀是自限性的,無需抗甲狀腺藥物;對于明顯甲減者應以甲狀腺素片替代治療:對于甲狀腺腫大者可補充甲狀腺激素,以緩解甲狀腺腫大:對于巨大甲狀腺腫壓迫周圍組織器官或有持續性疼痛者,可選擇手術治療。
甲狀腺腫瘤
甲狀腺腫瘤分為良性及惡性兩大類,良性多為腺瘤,惡性者多為腺癌,通常以甲狀腺結節為明顯表現。
篇4
【摘要】目的 探討女性高催乳素血癥的病因、特點、診斷及治療方法。方法 對2008年12月到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58例女性高催乳素血癥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58例女性高催乳素血癥患者中,36例為垂體微腺瘤,3例巨腺瘤,2例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低下,11例多囊卵巢綜合征,1例為藥物因素所致,5例為特發性高催乳素血癥。治療方法:36例垂體微腺瘤患者均服用溴隱亭治療;3例巨腺瘤患者應用伽瑪刀加溴隱亭治療;2例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者補充甲狀腺激素;11例多囊卵巢患者用二甲雙胍加安體舒通治療。治療3個月后結果:52例催乳素降至正常范圍(≤25μg/L),溢乳均停止,47例月經恢復正常,41例B超檢測到排卵。結論 垂體催乳素瘤是女性高催乳素血癥的主要原因,巨腺瘤可采用伽瑪刀加溴隱亭治療,微腺瘤可單獨采用溴隱亭治療。溴隱亭是治療高催乳素血癥的首選藥物,能安全有效地糾正高催乳素血癥,恢復育齡婦女的生育功能。
【關鍵詞】高催乳素血癥 催乳素瘤 溴隱亭 伽瑪刀
高催乳素血癥是臨床常見的生殖內分泌疾病,血清催乳素(prolactin,PRL)水平高于1.14 nmol/L(25μg/L)。文獻報道不同人群發病率差異較大,育齡婦女約0.4%,月經異常婦女約5%,生殖功能異常婦女達到17%。臨床常見閉經、泌乳、月經頻發、月經稀少、閉經、不孕、減退、頭痛、肥胖等癥狀。本研究回顧分析了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58例女性高催乳血癥患者的病因、特點、診斷及治療方法,為女性高催乳血癥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58例高催乳血癥患者年齡為21~37歲,平均年齡為28.4歲,已婚41例,正常生育22例,未婚24例。病程4個月~11年,平均為2.3年。高催乳素血癥診斷標準為清晨空腹9:00―11:00血清PRL>25μg/L或1.14nmol/L [1]。
1.2 臨床表現:月經失調32例:閉經21例,月經稀發7例,經量明顯減少4例。溢乳35例:閉經一溢乳24例,單純溢乳11例,雙側溢乳33例,單側溢乳2例,乳汁為乳白色或淡黃色,擠壓雙可見乳汁流出,3例伴頭暈、頭疼。不孕31例:原發性不孕19例,繼發性不孕12例。流產:9例有孕早期自然流產史,3例為孕中期流產。減退:4例減退,3例性感缺失,伴有潮熱、陰道干澀及同房疼痛。
1.3 實驗室檢查
1.3.1 內分泌激素測定:所有患者于上午9:00―11:00時安靜狀態下空腹抽肘靜脈血,用放射免疫法測血清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PSH)、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PRL、雌二醇(estradiol,E2)、睪酮(testosterone,T)、孕酮(progesterone,P)、三碘甲腺原氨酸(triodothyronine,T3)、四碘甲腺原氨酸(tetraiodothyronine,T4)及促甲狀腺激素刺激激素(thyrotropic stimulating hormone,TSH),其中PRL間隔1個月測1次。
1.3.2 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對外周血清PRL≥330μg/L者進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檢查,發現垂體微腺瘤36例(瘤體直徑0.6―1.0cm),巨腺瘤3例(瘤體直徑1.3─3.2cm)。
2 結果
2.1 病因分析:58例HPRL患者中,垂體微腺瘤患者36例,占62.1%;巨腺瘤3例,占5.2%;原發性甲狀腺功能減低2例,占3.4%;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11例,占19.0%;藥物因素所致1例,占1.7%;特發性5例,占8.6%。
2.2 治療結果:1例藥物因素所致者為服用奧氮平,停藥2個月后血清PRL及月經恢復正常;2例原發性甲狀腺減低者補充甲狀腺激素(優甲樂,50―150μg/d)后2―3個月,PRL值降至正常范圍,均停止溢乳;11例PCOS者用二甲雙胍(0.259,3次/日)加安體舒通(20mg,3次/日)治療6個月后,9例PRL值降至正常范圍,經恢復正常,且溢乳停止,2例溢乳明顯減少;39例服用溴隱亭治療,首次劑量為1.25mg/d,3天后若顯副作用,改為2.5mg/d,1周后改為5.0―7.5mg/d,分3次服用。1個月后根據血清PRL水平及月經恢復情況調藥劑量,間隔1個月復查1次PRL。溴隱亭治療3個月后 33例催乳素降至正常范圍(≤25μg/L),溢乳均停止,29例月經恢復正常且B超檢測到排卵。
3 討論
正常情況下,下丘腦對PRL分泌主要起抑制作用,多巴胺(DA)是主要的生理性PRL抑制素,而下丘腦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5-羥色胺等則可刺激PRL分泌,任何破壞上述平衡的因素均可引起HPRL[2]。研究報道普通人群的HPRL發病率為0. 4%,而生殖障礙女性的發病率高達9%~17%,是引起月經不調、溢乳、生殖功能下降、不孕的常見疾病之一[3]。本研究中垂體微腺瘤36例,占62.1%,2例HPRL是由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引起的,占3.4%,其原因為周圍血循環中甲狀腺激素水平降低,負反饋機制使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分泌增加,從而刺激垂體PRL細胞增加PRL分泌。PCOS伴有HPRL患者的雄激素(T)水平和LH/FSH顯著升高,其用DA類藥物治療后,PRL和T的水平下降,排卵恢復。本研究中有11例HPRL患者為PCOS引起,占19.0%,PCOS與HPRL的確切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本研究有1例因服用藥物奧氮平而引起HPRL,奧氮平是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屬抗精神類藥物,其可通過阻斷DA漏斗─結節通路的受體,解除了DA對于PRL釋放的抑制作用而引起PRL升高。因此,對于可疑HPRL患者應詳細詢問近期服藥史,以防止誤診或漏診。特發性即功能性HPRL系未發現任何原因的下丘腦功能失調引起的HPRL,本研究共5例,占8.6%,此類患者可能由于現代檢測技術的局限性,未發現病變,需隨訪觀察。
垂體催乳素瘤是引起HPRL最常見的原因,1/3以上患者存在垂體微腺瘤[1]。有學者推薦PRL>150μg/L是診斷PRL瘤的標準[4]。本組58例中有39例垂體催乳素瘤,其中垂體微腺瘤36例,巨腺瘤3例,37例PRL值≥100μg/L。因此,對于PRL≥100μg/L者,高度提示垂體腫瘤,故進行垂體加強掃描和/或MRI檢查至關重要。值得注意的是PRL
HPRL的治療應針對病因進行,目的是降低PRL、恢復女性正常月經及排卵功能或恢復男性、減少乳汁分泌及改善其他癥狀。對于藥物因素引起的HPRL,一般停藥后PRL可恢復正常,本組1例在停藥2個月后血清PRL及月經恢復正常;原發性甲狀腺功能減低者應補充甲狀腺激素;本研究中11例PCOS患者伴有HPRL,用二甲雙胍加安體舒通治療6個月后,8例PRL值降至正常范圍,3例月經恢復正常,且溢乳停止;溴隱亭是目前治療垂體催乳素瘤的首選方法。由于腫瘤包膜界限不清,因而手術不能很徹底,故術后仍需加用溴隱亭治療。有報道手術治療HPRL性垂體瘤復發率較高,并可能造成垂體功能低減,在國外手術復發率為70%,國內手術復發率為90%[5]。本研究39例垂體泌乳素瘤,除3例垂體巨腺瘤行手術加溴隱亭治療,余36例均用溴隱亭治療,33例催乳素降至正常范圍,溢乳均停止,29例月經恢復正常且B超檢測到排卵。溴隱亭療程最短為3個月,最長為2年,溴隱亭維持劑量為1.25―2.5mg/d或1.25―2.5mg,隔日1次,應逐漸停藥以防止PRL反彈性升高。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52─353.
[2] Keith A, Zhang Y Y, Robert C, et al.The dopamine receptor D2 genotype is associated with hyperpmlactinemia[J]. Fertil Steril,2005,84(3):711─718.
[3] 丁杰鋒.高催乳素血癥診斷研究進展.醫學研究雜志,2007,36(7):106─108.
[4] 姚維成,孟慶海,楊新生,等.高泌乳素血癥相關因素分析[J].齊魯醫學雜志.2004,19(3):192─193.
篇5
關鍵詞:消癭化核湯;甲狀腺腺瘤;臨床療效
甲狀腺腺瘤是甲狀腺內常見疾病類型,由甲狀腺濾泡細胞的良性腫瘤發展而來[1]。研究發現,我國西北高原地區,特別是缺碘較為嚴重的地區,出現甲狀腺腺瘤的概率較大,且女性多于男性(比例為1:3)。當前,臨床主要采用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方式,但手術治療具有較高的危險性,術后易惡化或復發,給患者的身心均造成很大傷害。近年來,中醫治療方法受到臨床醫師和廣大患者的親睞。我院采用自擬消癭化核湯治療甲狀腺腺瘤患者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甲狀腺腺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0例,31例女性、9例男性;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30.7±3.4)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6±2.7)年;13例多發性腺瘤、27例單發性腺瘤;28例初發、12例復發。對照組40例,30例女性、10例男性;年齡17~68歲,平均年齡(31.2±3.5)歲;病程1~13年,平均病程(5.8±3.2)年;15例多發性腺瘤、25例單發性腺瘤;24例初發、16例復發。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給予對照組左旋甲狀腺素治療,50~200μg/d,口服。②觀察組則使用自制的消癭化核湯加減治療,藥劑成分:9g自僵蠶,10g甘草,10g陳皮,10g香附,12g莪術,12g半夏,12g白芥子,15g海螵蛸,15g三棱,20g土茯苓,30g夏枯草,30g煅牡蠣,30g海藻。加減法:血虛患者可加15g當歸、15g熟地黃;陰虛患者可加10g麥冬、25g參天冬;血瘀塊實患者可加15g穿山甲;氣機郁滯患者可加12g枳殼、15g郁金;心悸失眠患者可加15g夜交藤、20g棗仁、15g瓜萎;氣虛患者可加10g黃芪、15g黨參;1劑/d,分2次服下。兩組患者均連續服藥3個月,服藥期間忌食辛辣肥甘食物。
1.3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我國衛生部門制定的標準進行療效判定。①痊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進行同位素或B超檢查顯示甲狀腺形態恢復正常,腺瘤消失,出院半年以上未見復發;②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行同位素或B超檢查,顯示甲狀腺腺瘤縮小1/2以上,出院半年以上腫塊未見增大;③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消失,行同位素或B超檢查,甲狀腺腺瘤縮小1/3以上,1/2以下,出院半年以上腫塊未見增大;④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甲狀腺腺瘤大小均未見改變,或臨床癥狀有一定改善,但檢查甲狀腺腺瘤縮小小于1/3。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的統計分析使用SPSS17.0軟件,用n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用χ2檢驗,用P
2結果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為75.0%,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且P
3討論
甲狀腺腺瘤是常見的良性甲狀腺類型,多發于中青年女性,我國中醫將其歸于"痰核"和"癭瘤"的范疇。現代中醫認為甲狀腺腺瘤主要是由于正虛邪踞、情志不暢、居處不宜等引起血瘀、氣滯、痰凝,繼而累積形成腫塊[2]。甲狀腺腺瘤一般多局限于頸前,觀察外形與核桃類似,其質地比較硬,腺瘤會隨著吞咽動作上下移動。初期,患者一般無明顯癥狀,較難發現。臨床多采取手術治療,治療效果比較明顯,但術后易出現惡化或復發,需進行反復治療,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院采取中醫療法治療甲狀腺腺瘤,與手術治療相比,中醫治療的費用更低,治療效果也比較顯著。
本研究中,給予觀察組自制的消癭化核湯進行治療,該藥劑中包含多種中藥材,如自僵蠶、白芥子、夏枯草、煅牡蠣、海藻等,其中,煅牡蠣、海藻等藥材能有效抑制促甲狀腺激素的釋放,莪術、海藻等藥材則具有良好的抗腫瘤功效,這些藥材聯合應用具有清熱化痰、理氣祛痰、滋陰養血、疏肝解郁等作用[3]。另外,對于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加減法進行對癥治療,效果更為顯著。觀察組采用消癭化核湯治療后,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2.5%,明顯優于使用西藥左旋甲狀腺素治療的對照組(75.0%)。另外,觀察組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可見,對甲狀腺腺瘤患者采用消癭化核湯治療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少,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周云星.手術治療甲狀腺腺瘤108例的回顧分析[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2,34(03):64-65.
篇6
【關鍵詞】改良小切口手術;甲狀腺瘤;臨床療效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6915-02
甲狀腺瘤為一種較為常見的良性腫瘤,且女性發病率較高,手術方式為治療該疾病的有效方式[1]。基于甲狀腺瘤疾病的病理特點,筆者為詳細了解分析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瘤的效果,特選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76例甲狀腺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76例甲狀腺瘤患者,其中,男31例,女45例;患者年齡為20-47歲,平均年齡為33.52±1.04歲;并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為38例,對比兩組患者之間的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均沒有顯著差異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方法治療組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手術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甲狀腺切除術進行治療。兩組均采用靜吸復合麻醉的方式對患者實施麻醉。
1.2.1在治療組患者鎖骨上方2厘米處做一平行切口,對患者皮瓣及頸前結締組織進行分離,沿正中線將患者頸白線切開,盡可能保障患者頸前肌群處于完整狀態,之后將腫瘤切除。術后常規對患者進行止血,頸前引流,加壓包扎。
1.2.2對照組患者待麻醉成功后,在距離患者胸鎖關節1.5-2厘米處做一橫行切口,外端至患者胸鎖乳突肌外緣,之后對患者舌骨下至熊鎖骨關節上部之間的皮瓣進行游離,將腫瘤切除,手術完成后放置硅膠引流管,進行包扎。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切口、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2]。
1.4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χ±s),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術中以及術后狀況治療組患者手術時間為(62.34±11.51)min,手術切口為(3.81±1.02)cm,術中出血量為(17.31±7.38)mL,術后住院時間為(4.81±1.59)d;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為(104.32±23.41)min,手術切口為(7.62±2.41)cm,術中出血量為(42.431±12.31)mL,術后住院時間為(7.14±2.15)d;對比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狀況,治療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患者,治療組患者手術切口顯著小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組患者術中出血量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對比兩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治療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26%(2/38),其中,1例患者出現聲音嘶啞現象,占2.63%,1例患者出現切口感染現象,占2.63%;對照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41%(7/38),其中,2例患者出現聲音嘶啞現象,占5.26%,2例患者出現切口感染現象,占5.26%;2例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現象,占5.26%;1例患者出現低鈣抽搐現象,占2.63%。對比兩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治療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甲狀腺瘤為一種較為常見的頸部腫瘤疾病,一般情況下,良性較多,少數會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該疾病多為單發,呈橢圓形或者是圓形,其表面光滑,邊界清楚,且質地較周圍硬,沒有壓痛感,伴隨患者吞咽出現上下移動現象。發現不及時,會出現惡化現象,甚至出現癌變現象,給患者生命帶來一定威脅[3]。基于這種現象的出現,應及時對其進行科學的、合理的治療。目前手術方法為治療該疾病的有效措施,傳統的手術方法具有切口大、出血量多、手術時間長等特點,而采用改良小切口手術則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等特點,并且瘢痕較小,可以滿足患者美觀的要求。基于改良小切口手術的特點,其可以顯著縮短患者頸部傷口愈合時間,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明顯降低實施手術治療后出現不良反應的發生率[4]。因此,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方法對甲狀腺瘤疾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通過本次研究證明,改良小切口手術在治療甲狀腺瘤疾病的臨床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如本次研究中選用改良小切口手術進行治療的治療組患者,其手術時間、手術切口、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及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均同采用傳統甲狀腺切除術進行治療的對照組患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性,P
參考文獻
[1]王春雷,許新峰,何輝龍.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40例甲狀腺瘤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2(20):1235-1236.
[2]周霖.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瘤的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2,08(17):143-144.
篇7
【關鍵詞】 甲狀腺瘤 診斷 治療
甲狀腺腺瘤是指“甲狀腺組織發生的、具有完整包膜的、呈良性生長的新生物”,是內分泌腫瘤中較為常見的腫瘤,可為孤立性(單個)或多發性,不同地區發病可有較大差別,單個腺瘤的發生率與地區的關系不大。無論男女,其甲狀腺的重量均隨年齡而逐漸增加,并呈結節性增生,約4%的成人臨床上可捫及甲狀腺結節,b超檢查檢出甲狀腺結節率更高。約50%的“正常甲狀腺”含有一個或更多的結節,12%腺體內的結節為孤立性結節。超過80歲以上的老人幾乎均存在甲狀腺微小結節。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統計1990~1997年1778例因甲狀腺疾患住院的患者中,表現為甲狀腺腫塊者1213例,占68.2%;甲狀腺腫塊中以甲狀腺腺瘤為最多見,共800例,占甲狀腺腫塊的66.0%.占甲狀腺良性腫塊的75.3%(800/1062)。skinner和mayforth統計的251例小兒甲狀腺結節中,良性209例(83%),其中濾泡狀腺瘤101例,占整個結節的40.2%性結節的48.3%。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院自2006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甲狀腺瘤患者共28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2例,年齡28~60歲,經過治療患者全部治愈,現分析如下。
1.2臨床表現
甲狀腺腺瘤常見于20~40歲青年,女性多于男性。一般無明顯臨床癥狀,多為偶爾發現或體檢時發現頸部腫塊。腫塊大多為單發,少數為多發,生長緩慢。當腫塊內發生出血,可以迅速增大,自覺腫塊部位脹痛,局部壓痛,幾天后癥狀可消失,腫塊可稍有縮小。如果腺瘤較大或部位特殊(緊鄰氣管、食管、喉返神經或位于胸骨后),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鄰近器官受壓癥狀。
體格檢能捫及的腺瘤結節直徑多在lcm以上,邊界清楚,表面光滑,質地中等,可隨吞咽而上下移動。甲狀腺腺瘤可以轉變為癌,其癌變率約為10%~15%(7%~38%)。因此,檢查時應注意頸部淋巴結是否腫大。發現腫大而質地較硬的淋巴結,應懷疑惡性腫瘤的可能。高功能腺瘤可引起甲狀腺機能亢進癥狀,發生率可高達20%。
1.3診斷
甲狀腺腺瘤的臨床診斷一般不難,關鍵在于與甲狀腺惡性結節的鑒別。詳細的病史和細致的體格檢查對兩者的鑒別有重要參考價值。有頭頸部放射治療史和甲狀腺癌家族史者,惡性結節的概率高;患者越年輕,孤立性結節為惡性的可能性越大;結節較硬,短期內增長較快,且固定于基底組織、插動度差者或合并有頸淋巴結腫大、局部組織和(或)鄰近器官侵犯以及遠處轉移者,診斷為惡性結節多無困難。但對于無上述征象的甲狀腺腫塊的良惡性判斷時有困難.即使細針穿刺活檢(fnab)或術中冷凍切片也有誤診、漏診者。因此,對臨床及影像學檢查難以鑒別良惡性或懷疑有惡性,不論腫塊大小,均應行fnab和(或)手術切除活檢。
2 治療
2.1手術治療
對于臨床捫診能夠發現的>lcm的實質性甲狀腺結節,原則上應予手術切除,特別是有惡性高危因素的甲狀腺結節,更應及時治療,如:①<20歲年輕人,>40歲成年人,尤其是男性患者;②患者在年幼時,因面頸部或縱隔某些疾病有過放射線治療史;③腫塊迅速增大,質地堅硬,表面不平,活動受限,伴頸淋巴結腫大者;④核素掃描為“冷結節”,b超檢查證實為實質性腫塊。因為實質性結節不僅惡性率和毒性結節的發生率高.而且使用甲狀腺素抑制療法的效果極差。因此,甲狀腺腺瘤必須采用手術治療或經皮穿刺瘤內酒精注射(pei)治療。
手術時應先探查對側,若證實對側無病變,則行患側全葉切除或近全切除術;對腫塊鄰近峽部者,必要時同時行峽部切除術。患側甲狀腺全切加峽部切除是所有甲狀腺良性結節,包括腺瘤的手術選擇。所有切除標本,有條件者,必須于術中行冷凍切片檢查,若為甲狀腺癌,則根據腫瘤的病理類型、臨床分期及患者年齡加行合適的擴大根治手術。對于術前、術中診斷為良性,術后病理切片報告為惡性者,除乳突狀癌已行患側葉全切除,腫塊<l~1.5cm,腫塊包膜完整,且局限于腺體內而未侵犯包膜者,可在嚴密觀察下采用甲狀腺素抑制療法外,其他患者需立即再次手術治療。因為非側葉全切除術的殘余腺體內癌殘留率高。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統計,殘余腺葉組織內有癌殘留或淋巴結有轉移者高達33.3%。
2.2非手術冶療
甲狀腺素抑制療法雖對甲狀腺瘤無效,但由于其能抑制tsh的分泌,可能有助于減慢腺瘤的生長速度。means等認為,除非患者有相對或絕對手術禁忌證,如晚期妊娠、某些間發性疾病的發作期或器官的嚴重疾病等特殊情況而不能施行手術者,可采用甲狀腺素抑制療法外,其他患者應選擇手術治療,特別是青少年患者,既可作為治療,又可明確診斷。
3 討論
甲狀腺腺瘤的組織學診斷標準是:①有完整的纖維性包膜;②包膜內外的甲狀腺組織結構不同;③包膜內的組織結構相對一致;④腺瘤可壓迫周圍的甲狀腺組織,形成半月形。
甲狀腺腺瘤按其主要組織學類型分為胚胎型、胎兒型、濾泡型、許特萊細胞型(hürthle cell)、乳突型和非典型腺瘤。胚胎型、胎兒型均屬濾泡型腺瘤,這些分型并無臨床實際意義。
濾泡型腺瘤是最常見的一種甲狀腺瘤。瘤體直徑為1~1.5cm,也可數毫米至10cm。通常為單發,呈圓形或橢圓形,有完整包膜,呈實性,可有部分甚或完全囊性變,囊液呈褐黃色或褐黑色。切面稍隆起,通常呈淡黃褐色,質較軟。含類膠質豐富者呈褐色,半透明;細胞豐富者呈肉樣灰褐色,質韌實。較大腺瘤常有出血、囊性變,可有纖維化和鈣化。
對于甲狀腺囊性腫物、甲狀腺熱結節的患者,仍不能除外甲狀腺癌的可能性,要進行針吸以防漏診。對甲狀腺腫物亞臨床病灶,對于b超提示的病變在術中盡量進行探查,一般都能準確切除。對實性病變小且其他病變結節為良性的,可不需要全部切除。注意術前甲狀腺良性疾病與甲狀腺癌并存的情況,對需手術治療的患者術中最好行多點快速冰凍檢查,以防止漏診甲狀腺癌。
參 考 文 獻
篇8
[關鍵詞] 改良小切口;傳統手術;糖尿病合并甲狀腺腺瘤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b)-0019-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modified small incision surgery in treatment of diabetes and thyroid adenoma. Methods 14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thyroid adenoma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6 were col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71 cases in ea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modified small incision surger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thyroidectomy.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bleeding amount, length of stay and incidence rat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48.6±7.1)min, (50.2±12.4)mL, (5.3±1.2)d, 5.6%, which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Modified small incision; Traditional operation; Diabetes and thyroid adenoma
目前,糖尿病已成槿球共同關注的嚴重影響人群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WHO報道顯示表明[1],全球有約4.15億糖尿病成年患者,3.18億人存在患糖尿病的風險;我國因近年來各方面的影響,糖尿病呈“爆炸式”增長,約有1.2億糖尿病患者,成為全球糖尿病的第一大國[2]。而糖尿病引發的各種并發癥和合并癥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甲狀腺腺瘤是臨床常見的良性腫瘤,但有10%~20%的幾率可發生癌變[3]。手術切除是治療甲狀腺腺瘤的主要方法,可改善患者癥狀和預后。該科對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42例糖尿病合并甲狀腺腺瘤患者分別采用改良小切口手術和傳統甲狀腺切除術,比較兩組術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科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甲狀腺腺瘤患者142例,根據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2組各71例,觀察組男29例,女42例,年齡24~72歲,平均(50.8±2.1)歲,病程3個月~4.6年,平均(2.3±0.9)年;單發結節51例,雙側結節20例,結節直徑1.24~4.01 cm,平均(1.76±0.33)cm;對照組男31例,女40例,年齡22~73歲,平均(49.4±2.8)歲,病程4個月~4.4年,平均(2.6±1.4)年;單發結節53例,雙側結節18例,結節直徑1.24~4.01 cm,平均(1.76±0.33)cm。患者均經彩超和CT檢查確診為良性甲狀腺腺瘤。患者術前均知情同意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為擇期手術,術前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觀察組:采用改良小切口手術。患者仰臥位,實施頸叢麻醉,以鎖骨交界為中心,于頸前正中鎖骨上1~1.5 cm處沿皮紋做一長約3~5 cm的橫行切口,切開表皮后用電刀分離切割游離皮瓣,上緣至甲狀軟骨,下緣至皮瓣;切開頸白線,不切斷兩側的頸前肌群,用甲狀腺拉鉤將頸前肌群向兩側牽拉,暴露甲狀腺,觀察甲狀腺瘤的形態、數量、性狀,將腺瘤提起,用7號絲線大圓針進行瘤體貫穿縫合,顯露腫瘤,用血管鉗夾住瘤體,進行切除。手術過程中注意避免喉返神經損傷和甲狀腺功能減退,可做甲狀腺部分切除,術后充分止血、縫合。對照組:傳統甲狀腺切除術。患者全麻后仰臥位,于頸前胸鎖3 cm處做一長約6~8 cm的弧形橫切口,將頸闊肌及皮下組織部位切開,游離皮瓣,按手術常規操作進行切除[4]。
1.3 觀察內容
觀察患者手術及術后情況。
1.4 統計方法
該組數據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
2.2 術后并發癥及隨訪
患者術后隨訪3~6個月,觀察組出現頸部緊縮感1例,皮下結節2例,吞咽困難1例,發生率為5.6%,對照組出現切口粘連4例,頸部緊縮感2例,皮下結節3例,吞咽困難3例,發生率為16.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人群已從“談癌色變”轉變為“談糖色變”[5]。糖尿病持續的高血糖和代謝紊亂不僅使自身抵抗力下降,還可導致全身組織器官的損傷及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質量。甲狀腺腺瘤是起源于甲狀腺濾泡細胞的良性腫瘤,發病率較高,目前,對于甲狀腺腺瘤的發生原因尚不明確,有臨床報道表明[6],TSH過度刺激促使細胞增生與甲狀腺腺瘤發病相關。由于甲狀腺腺瘤的占位特殊性,靠近食管和氣管,神經血管豐富,結構復雜,在很大程度上可影響患者吞咽和呼吸功能,且大多數可隨著吞咽動作上下移動,為生活帶來很大影響。因此,保護血管神經,最大限度減少手術創傷、減少并發癥是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
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改良小切口手術成為治療甲狀腺腺瘤的主要術式。與傳統手術具有明顯優勢:改良小切口屬于微創手術,切口長度明顯短于傳統手術,降低了對甲狀腺周圍組織的損傷,同r促進術后創口愈合;改良小切口手術過程中最大限度保護了頸部肌群[7],通過從頸白線直接到達甲狀腺,避免了傳統手術需將頸前肌群橫斷而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而且避免了頸前肌肉運動功能損傷而引起的粘連、疼痛、麻木,減少了術后各并發癥的發生;甲狀腺腺瘤由于在頸部,常暴露于外部,改良小切口手術由于切口小,瘢痕不明顯,可將患者對外形美觀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提高患者的心理舒適度,同時也減少了術后創口感染的幾率。通過對該科收治的患者進行分組手術,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48.6±7.1)min、出血量(50.2±12.4)mL、住院時間(5.3±1.2)d、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6%,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對于糖尿病合并甲狀腺腺瘤患者,積極控制血糖,采用改良小切口手術,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楊為戈,張宏偉,王紅.小切口甲狀腺腺葉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癌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使用外科雜志,2014,23(S1):231-232.
[2] 宋延軍.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腺瘤的臨床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6,22(2):78.
[3] 徐新,沈毅,馬躍磊.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腺瘤43例臨床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5,36(7):304-305.
[4] 黃濤.改良小切口與傳統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腺瘤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6,11(11):111-113.
[5] 田遞達.改良小切口手術與傳統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的臨床療效觀察[J].醫藥前沿,2016,6(7):56-57.
[6] 趙冬來.改良小切口對甲狀腺腺瘤的治療作用初步研究[J].心理醫生,2015,21(19):54-55.
[7] 江義舟.改良小切口手術與傳統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腺瘤的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9):101-102.
篇9
【關鍵詞】 甲狀腺癌; 手術方式; 臨床觀察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64
甲狀腺疾病為外科常見病,甲狀腺癌是最常見的內分泌系統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其中,尤其以女性更為明顯[1]。若得到早期的手術治療,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高達75%以上。筆者所在醫院對65例甲狀腺癌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6月-2012年6月入住筆者所在醫院的65例甲狀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65例患者中,男26例,女39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77歲,平均年齡為(44.68±3.41)歲,病史10 d~5年,平均病史(2.16±0.44)年。其中38例患者以發現頸部腫物就診,9例患者出現頸側淋巴結腫大、聲音嘶啞等癥狀,并且頸部腫物最近一段時間增大較為明顯,18例患者頸部腫物與頸淋巴結伴隨增大。在輔助檢查中,有45例患者行B超檢查,9例患者行CT檢查,11例患者行核素掃描。
1.2 治療方法 在手術方式的選擇上,結合國內外大多數專家推薦的規范化手術方式和手術原則進行。本研究中主要分為三種情況。其中28例患者是單個腫瘤的直徑4 cm或
2 結果
65例患者中無一例因手術死亡,其中63例患者達到治愈,治愈率為96.92%,2例患者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的發生率為3.08%,其中1例因誤傷單側喉上方神經及喉返神經所致,1例為術中胸導管損傷。術后住院時間為2~7 d,平均4 d。隨訪6個月,切口呈線狀,無瘢痕隆起,無異物結節形成。無切口紅腫、硬結、液化、裂開等不良反應。
3 討論
成人甲狀腺由兩層被膜包裹:內層被膜緊貼腺體,外層被膜包繞并固定甲狀腺于氣管和環狀軟骨上,即后方懸韌帶(Ben7韌帶)[2]。甲狀腺的血管供應豐富,主要由兩側的甲狀腺上動脈(頸外動脈的分支)和甲狀腺下動脈(鎖骨下動脈的分支)供應。偶有甲狀腺最下動脈。甲狀腺有三條主要靜脈即甲狀腺上、中、下靜脈。其中甲狀腺上、中靜脈血流流入頸內靜脈,甲狀腺下靜脈血流流入無名靜脈。來自迷走神經的喉返神經行走于氣管、食管之間的氣管旁溝,支配聲帶的運動,與甲狀腺下動脈關系密切。喉上神經亦來自迷走神經,分內支(感覺支)和外支(運動支)。后者與甲狀腺上動脈貼近伴行。
近年來,甲狀腺癌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臨床表現主要以頸部腫塊為主訴,多數具有病程長,發展緩慢,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在臨床表現上與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瘤等良性疾病不容易鑒別。由于目前的認識水平和技術條件有限,本病的早期較為困難。在甲狀腺癌的診斷中,具有如下特點:一是甲狀腺癌具有家族史。在家族中,曾有人患有多發性內分泌腺腫瘤的患者,發生癌腫的可能性較大。二是根據臨床經驗,甲狀腺雙發或者多發結節惡性的可能性較小。三是要重視術前B超對于甲狀腺結節的提示,若經過B超檢查,顯示小結節并伴有鈣化特別是沙礫樣鈣化灶,這時要引起高度的警惕,該檢查的準確率可高達59.2%。四是對懷疑為甲狀腺癌的患者,術前可作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但是即使FNAC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癌的可能性。這與醫生的技術水平和取材范圍有關[3-4]。
對于甲狀腺腺瘤,藥物治療3個月無效,或伴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或近期腫塊增大較快,有惡變傾向者。由于非手術治療效果不確切,部分甲狀腺腺瘤可以惡變為甲狀腺癌,而手術切除效果確切,并發癥少,所以多數學者推薦手術切除[5]。目前,從需再次手術的患者看,在醫院行腺瘤摘除的人不在少數,現在多數學者推薦行腺葉切除術,這樣可避免因手術不徹底而行再次手術,腺瘤復發率極低。
與其他腫瘤比起來,雖然甲狀腺癌的預后好于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但是不當的診斷及治療會給患者造成很大的身心痛苦。因此,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對于甲狀腺癌患者預后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由于甲狀腺癌主要為分化型甲狀腺癌,也就是說以狀癌和濾泡型癌為主。因此,在本研究中僅探討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手術方式[6]。
綜上所述,要根據患者的發病年齡、結節特點、合并癥狀及B超等綜合分析,來確定甲狀腺癌的診斷。其中B超檢查具較高的診斷符合率,并可提示診斷線索。可以作為常規檢查,在有必要時聯合應用CT、核素掃描、FNA等,這些檢查方式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提高甲狀腺癌的診斷準確率。
參考文獻
[1] 何挺佳.改良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瘤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0,4(31):121-122.
[2] 梁平.120例甲狀腺瘤手術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9):119.
[3] 吳玲燕,徐少明,王平,等.橋本甲狀腺183例外科治療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30(2):127-129.
[4] 徐飛,石峰,付亦收.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合并甲狀腺癌8例診治體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12):79.
[5] 陳振華,陳新民,劉紅.甲狀腺手術治療78例報告[J].湘南學院學報,2009,11(1):57.
篇10
第一步:明確結節好壞,確定是否需要手術。
體檢超聲報告中關于結節都是對其質地、包膜、縱橫比、有無鈣化、血流等情況進行描述,患者可能每個字都看得心驚肉跳。其實,諸如“高回聲、粗大、鈣化、包膜光滑”等往往提示屬于良性的結節,可以再結合血甲狀腺功能及抗體檢測的結果予以評估。但是報告中如出現“低回聲、邊界不規則、結節供血豐富、砂礫樣鈣化、縱橫比大于1”等詞時需考慮結節有不良的可能,建議進行甲狀腺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排除。
超聲引導下甲狀腺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是國內外公認的術前甲狀腺結節良、惡性診斷的金標準,操作簡單、易行、創傷小。當細胞學檢查沒問題,則定期隨訪觀察即可;發現是良性腺瘤或有惡變傾向的結果,切除結節即可,但如果細胞學檢查是惡性結果的,則考慮手術范圍就較大。甲狀腺結節只有一成左右是甲狀腺癌,九成的患者都是良性結節,不需要手術,定期隨訪即可。
第二步:明確結節病因,確定是否藥物治療。
引起甲狀腺結節的甲狀腺疾病有很多,包括單純甲狀腺腫、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囊腫、甲狀腺腺瘤、橋本甲狀腺炎、亞急性甲狀腺炎、甲狀腺癌、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由于不同的疾病治療方法不同,只有在明確診斷時的正規治療才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患者可以在甲狀腺專病門診就診,通過超聲科、病理科等合作進行檢查,使結節病因明確,獲得針對性的藥物治療。
第三步:明確結節功能,確定是否低碘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