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趣生活范文

時間:2023-04-08 00:36: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樂趣生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樂趣生活

篇1

發生了什么事?哦,很明顯,你長大了,隨之而來的是責任——謀生,付賬,撫養孩子——你對這些事情認真負責,你真的把自己投入到行使這些“權利”中去。這很偉大,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你也失去了很多樂趣

那么,什么是樂趣呢?樂趣并不是指某一件事,像參加聚會或乘坐過山車。樂趣是讓自己在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都能開放地去接受正在享受的所有東西。例如,你把洗車當成是要認真對待的任務,但是你沒必要十分嚴肅地履行這個職責。你可以樂在其中,當你洗車的時候,你可以享受肌肉運動的感覺,或者享受洗車時的美好視覺和嗅覺。

我們往往把重點放在“要做的事情這么多”上,所以忘記了享受其中的樂趣。不要完全陷入到這種嚴肅性中去。是的,你要為你們的關系負責,例如試著在更好的溝通和更好的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勤奮工作,但也不要忘了人際關系的樂趣!

慢慢地、單純地欣賞和你在一起的人,看到他/她那充滿活力的、古怪的、熱情的或者醇厚的靈魂,并且享受這一切。你要愿意在生活中以尋找樂趣為先。

如果你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就問問自己“那么,工作的哪一小部分,或者怎樣做這些工作,或者工作中哪些人是能讓我感到愉悅的呢”?挑戰自我,找到一些可以享受的事情,如果你找不到,那就創造。把午飯帶到外面,去樹下吃。早到辦公室半個小時,享受一下慢慢開始新一天的感覺,不用像往常那樣和一大堆人一起擠來擠去。總之,無論你做什么,都要讓樂趣成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誠然,有些事情的享受空間很小,例如心愛的人因得了嚴重的疾病而離去。但是這些事情只是我們生命中的很小一部分,我們大部分生命都花費在日常工作上,在這里你可以為自己創造很多樂趣。所以,不要把精力放在“做某事是多么無聊,多么困難或者多么痛苦”上,而是有意識地尋找存在于它們之中的樂趣:付賬時,播放你最喜歡的音樂;工作時,在桌子上放一束鮮花;做飯時,聽球類比賽等等。

篇2

“對于攝影,以前沒有任何興趣,既不是從事媒體行業的人,也不是搞藝術的。出去游玩一般的數碼相機就能夠滿足我,專業的攝影是在參加了一次影展之后才想學的。”章伯伯說這些的時候,那神情仿佛在那次影展發現了“無價之寶”一樣。“不過,對于攝影的器材由于當初一無所知,我還是請有經驗的攝影愛好者幫我一起置辦的。”

“學習到現在我似乎覺得,任何知識都是學無止境、博大精深的。當初就認為一幅好的攝影作品是融入了作者的情緒在里面的,看一幅作品也能夠看出作者當時的心境。現在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根據我所掌握的我知道了一幅好的作品不只如此,還有許多的小技巧在里面的。”章伯伯不無自豪的說。

“比如拍攝生活中的人物像。不難發現很多人的表情在鏡頭面前是不自然甚至是僵硬的,造成了我們經常說的‘不上像’。通過淺顯的學習,我個人感覺,生活中拍攝人物時最好還是以抓拍為主,因為生活攝影一般都力求真實、自然,盡量把人物表現的形象生動、神態逼真,從而能使人像在自然形態中獲得優美、悅人的畫面效果。也可以有擺拍做適當的輔助,但是切忌姿態單一,表情生硬。”章伯伯如是說。

“我們老年人的生活,如果不是自己找樂子有時候是很單一的。所以我偶爾就會帶上我的‘寶貝相機’出去走走,見到比較賞心悅目的場景都會拍下來。”章伯伯若有所思的說。

“花草地是我們時常見到的再普通不過的事物,而拍攝花草,卻要用心地考慮用光與構圖造型,巧妙構思立意,調動疏密搭配、色彩布局、背景處置等藝術手段。在拍攝現場的時候,我從不急于動手,首先我要先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多變化、多觀察、多調整,避免常規拍法,我要充分利用光線的變化、相機的各種功能,利用現場的各種輔助物體,拍出花草的神韻,去達到自己想要表達的獨創性的意境。”

“舉個例子,如梅花盛開之時,在遇到風雪的天氣時,會看到落花似雨的景色――漫天遍野落花繽紛,隨風飄搖、旋轉、落下、散落一地繁華,留下遍地嫣紅的美麗。那么在取景構圖時,就不要只對著梅花拍攝,這樣不僅會顯得畫面太直白,也毫無特色,還給人一種只是在拍某種花朵的種類的感覺。那么想要拍出一組有特色的梅花照片,就要注意周圍環境,比如梅樹枝干的線條、地面飄落的花瓣,黝黑的老梅樹彎曲的線條等等,這對美化畫面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切記畫面選景要多比較、多移動拍攝位置。而如果只想突出拍攝的主題――花朵,主要方法是利用景深把雜亂的物體虛化掉,在保證主題清晰的情況下,盡量用大的光圈或者移動主題和背景。”

“逢年過節,放煙花這種傳承多年的娛樂項目總會適時的搬上臺面。煙花雖美但易逝,讓人徒留感傷。所以有很多人想把煙花綻放最美的瞬間留作永久的紀念,但有時候總覺得拍出來的畫面太凌亂或者不能表現自己想要的意境,那么該怎么辦呢?首先選擇場地是很重要的,拍攝時也不要只拍攝天空中的煙花,最好將地面上的建筑、自然景觀也納入鏡頭,這樣構圖更加穩重,也更加耐看。其次,如果在城市中進行拍攝,城市的燈光會讓自動白平衡不準,色彩偏暖,你可以將白平衡模式設置為鎢絲燈或白熾燈模式,確保還原煙花本來的顏色。再次,在拍攝時應仔細尋找最好的角度,如在有水或湖的地方,可以將水面的反光拍下來。不一定要離焰火很近。使用廣角,能將最高的一朵焰火收入畫面,表現焰火的宏大場面。最值得的提醒的是,不要在一張照片中包含太多的焰火,那樣會讓畫面凌亂不堪,也體現不出焰火的美感。最后,如是在觀看大型的焰火表演,那時會產生大量的煙霧,所以不站在煙霧飄過的地方,同時做好保護措施。”

“那么白平衡是怎么一回事呢?”“進行白平衡設置的本質是對色溫進行控制和校正,即白平衡設置是為了在各種光線條件下得到所拍攝對象的最自然、真實的色彩。而有目的地偏離正常的白平衡設置,卻能夠強化畫面影像的色彩語言,從而創造出更富有表現力的畫面效果。在較高色溫條件下,采用低色溫設置,可以使拍攝的畫面影調偏藍色。反之,如果所設置的白平衡色溫低于拍攝光源色溫,則畫面會偏紅。例如在陽光下拍攝,預設白平衡為“白熾燈”,則得到的影像偏藍;在早晨或傍晚色溫偏低時,預設白平衡為“晴天”或者是“陰天”,拍攝到的影像會更具有現場氣氛。在手動調整白平衡時,參照物如果不選白色而選擇其他色彩,則會使畫面效果偏向所選色彩的補色。例如用綠色參照物來調整白平衡,則拍攝的畫面會偏黃。”章伯伯認真的解釋著。

篇3

一走進我的房間中,就能看見成本成冊的郵票,里面有祖國的名山大川:有秀麗的西湖,雄傳的泰山;還有活靈活現的十二生宵等。每天放學后,我都會翻開集郵冊,井入到只屬于我的集郵世界,看著這些郵票,我的心中有一種成就感,比吃了蜜還甜。

集郵最大的樂趣就是能用自己的郵票來和別人的交換,如果有不喜歡的郵票,而別人卻喜歡,就可以挑選別人一張郵票來交換,這樣的集郵冊會不斷更新,就好像變魔術一樣,有意思極了。

記得有一次,我去一個同學家里沒想到他爸爸也是一名集郵愛好者,他爸爸請我看他的集郵冊,里面有一張八仙在一起的,我十分喜歡,可是他的爸爸也要選我一張,沒辦法,我只好答應。可是他爸竟然選了我一張最愛的玉石郵票。為了那張八仙郵票,我也忍痛割愛,把那張郵票給了他,我雖然為情愿,但也沒辦法呀。

篇4

關鍵詞:設計 樂趣 工藝技術

工藝技術是當代人類智慧的結晶,在設計一種新產品時如果可以注入一種新型材料或是利用全新的生產工藝,則可以改變一種物品原有的性能,甚至能夠顛覆一種產品在人們心中既定的概念模型。因此在產品設計之初就應該盡可能的與先進的生產工藝及新技術緊密的結合起來。設計師應始終保持對新興材料技術的興趣和好奇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實現創意的可能。

對于設計師來說,椅子是可以試驗新技術的不二選擇。在設計的領域中,椅子占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因為它既要在結構上滿足人們的使用要求,又要使整體造型具有美感。因此即使對于那些國際超級設計師來說,椅子仍然是最困難的設計項目之一,同時也是最具挑戰性的產品。從椅子的設計中我們可以輕易的看出一位設計師的水平。[1]

新材料的提供對于設計師來說絕對是一種禮遇。比如有個公司對設計師說,我們將會為你提供一種新技術來設計一把椅子,這就為某種創意的實現提供了可能性。但往往在這種情況下,椅子的形態早已被下了定義了,對于設計師來說在思維上難免有先入為主的干擾,因此要拋開那些對產品僵化的定義是很難做到的,少數做到的人就成為了設計大師。設計界有很多靠一把椅子而揚名天下的人,比如荷蘭設計師馬塞爾萬德斯。

萬德斯的得意之作“結繩椅”是用一種質地很輕的塑料碳纖維制作而成的。造型上看起來很普通,功能也及其簡單,然而卻總是能引起人們的關注,讓人匪夷所思。椅子是懸掛在框架上,然后用繩子編織而成的。這是一件純粹的紡織品,看似只用了幾根繩子,卻能承載很大的重量。它是根據傳統的編織工藝,用內藏碳纖維的繩索編織,外部再以環氧樹脂包覆,最終形成一種柔軟的、讓人難以辨認的椅子形態。遠看就像是一把輕盈的軟制繩椅,卻十分的堅固耐用。人們在看到這件作品的時,不僅受到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同時也對人們腦子中椅子的概念模型產生了沖擊。一般人可能認為這僅僅是一個裝飾品,或僅僅是流于裝飾用的椅子,但事實卻并非如此。這樣的設計扭轉了人們的觀感,顛覆了人們腦海中椅子本來的樣子,因此最終成功的博取了人們的眼球。人們總是會對非理性的東西更感興趣,或者對它的新型材質感興趣,或者對它的新型技術感興趣,或者對它全新的設計感興趣。[2]

相似的作品還有阿爾伯特?梅達所設計的叫做“苗條”的椅子。這把椅子的后腿是用鋁制成的,其它部分是用30%的尼龍玻璃纖維制作而成。椅子的后腿支撐力很好,在椅背上端有很多網狀結構,整體質量雖然輕卻十分結實耐用。拿起這把超輕椅子的人們無法想象它還是可以用來坐的,這種有悖于人們傳統經驗的設計是非常有趣且有意義的。最終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不僅僅是質量上,而且是視覺上的超輕感,帶給人不同于以往的全新體驗。

科技的快速發展體現在人們生產和生活中的每個領域,產品也以越來越多樣化的形式不斷出現,但一些因素是不可改變的。比如椅子的高度,這是由人機工程學因素所決定的。除此之外需要設計師關注的就是椅子的外形和制造工藝。其實更多的時候,人們并不真的需要一把新的椅子,而是需要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好的設計應該使感到人舒適并能帶來樂趣。

就像羅恩?阿拉德所設計的“鋼化椅”,僅僅是由幾塊粹過火的鋼板彎曲而成,并用螺釘簡單的固定住,彎曲的鋼板實現了產品的輕薄和柔軟,人們坐上去就像是充水床墊一般舒適。但由于鋼板這種材料向來給人的感覺都是冷冰堅硬的,并且輕薄彎曲的結構讓人們不得不擔心它能否承受自己的重量,因此都不大愿意去嘗試,這其實就是材料帶給人的一種錯覺。就好像金毛狗,長得高大又兇悍,一般人都不敢輕易接近,但事實上性格既溫順又討人喜歡。在設計中選擇使用這種材料其實是一種逆向的設計思維,因為往往打破人們思維邏輯的事物會更能引起人們的興趣,開始越覺得不可能,實現起來就越覺得有意思。[3]

幾乎所有成功的設計師都具備這樣的能力。比如挪威設計師奧普斯韋克。有感于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們需要長時間的端坐在椅子上工作,奧普斯韋克將自己的設計重點放在怎樣為使用者創造盡可能多的坐姿。于是他設計了一系列看起來完全不像椅子的椅子。比如他的經典之作“多變平衡凳”。其特別之處在于革命性地改變了“坐”的方式,通過使人體坐姿前傾和膝部的支承,讓脊椎和軀體處于一條直線上,保持身體的自然平衡,有效地消除了由于長時間端坐而引發的背部、頸部、臀部和腿部的疼痛。這種以雙膝著力的跪坐方式帶給了人們全新的體驗,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功能上都完全打破了固有的椅子的模式,在提供基本的坐的功能之外,重新定義了典型的坐姿的概念,在造型也是別具一格。

這是一個眾生喧嘩的年代,產品在風格上不斷變化,功能上也不斷的創新。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已經意識到,產品的功能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也是精神上的。設計師所要考慮的已不是創造某種產品,而是如何為人們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休閑方式,用設計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樂趣。

參考文獻:

[1] 江黎著.椅子的變異[M].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4

[2] 劉傳凱編著.產品創意設計[M].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5

[3] 吳國榮,孟永剛.產品設計中材料感覺特性的運用[J].?包裝工程.2006(06)

篇5

在平凡的生活中,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等著你來發現。最近,我就發現了兩件有意思的事情。

有一次,媽媽買回來了一斤桔子,爸爸、媽媽和我圍著桌子吃了起來。媽媽邊吃邊說:“你們知道嗎?桔子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一個桔子含有的維生素C就能滿足一個人一天的維生素C的需要。”我剝開桔子皮,看到一個個金黃的桔子瓣緊緊的挨在一起,就像一個個英語字母C,就大聲說:“我知道為什么桔子含維生素C多了,你們看,桔子里的桔子瓣就是一個個C嘛。”爸爸媽媽都笑了。

還有一次,我們一家去街上喝骨頭湯。服務員將一盆骨頭湯放在灶頭上,打上火。可我們等了十多分鐘湯也沒有翻滾,看看周圍比我們后上的湯都開了,我們有點著急了。又過了一會,湯還是沒有開。爸爸要求換一張桌子,服務員將湯從9#桌端到6#桌,打上火,只過了一會兒,湯就開了,我們一家人就高高興興地吃了起來。我說:“我知道為什么6#桌的火燒得快,因為6#的火苗就像6一樣,向上燒。而9#桌的火苗像9一樣,向下燒,所以慢。”爸爸媽媽聽了哈哈大笑。

爸爸說我平時話不多,都是有時挺幽默的。我想,生活中還有許多有趣的事等著我去發現。

篇6

樂趣。

一、以玩游戲激發學生興趣,設下懸念,體會生活中的數學

知識

我和學生共同玩一個摸球游戲。一個袋子里裝上5個黃色球,一個白色球。將學生分成男、女兩個組,我摸出黃色球為女生贏,白色球為男生贏。通過這個游戲讓孩子們觀察、思考能發現什么?(發現女生贏的次數多,男生贏的次數少。)借此告訴孩子游戲活動中有豐富的數學知識。通過玩這個游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此時出示教材主題圖,將學生思維定格在足球比賽前用拋硬幣來決定誰先開球。從而引出要探究的課題:比賽的公平性。

二、涉足生活實例,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解開疑團,感受數學樂趣

以究竟誰先開球才公平,將學生分成了五個小組,來給球隊當裁判,也來拋硬幣。并要求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正、反面向上的次數。這時學生便全身心投入游戲中,做著記錄和分析。學生分組交流、匯報并填入老師事先準備好的表格,然后全班進行討論、交流、匯報。這時學生對自己的實踐所得到的信息匯報得津津有味。我就借此和學生一起總結出:當硬幣拋出時,只會出現硬幣的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兩種情況,當實驗的次數增加時,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的概率就會越來越接近,也就是說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的概率各有一半也就是二分之一,這樣來決定哪個隊先開球很公平。當學生知道這一結論時,豁然開朗,感覺這樣來決定才算真正公平,明白了生活中的游戲規則應是這樣得來的。

三、鞏固實踐成果,靈活應用知識,創新規則設計,服務生活

由學生自己操作,實踐得到的結論才會更有激情,有欲望去變通知識,發揮應用能力。故我根據教材作業設計的圓形轉盤圖的提示,在制作的硬紙板設計了三種顏色(紅、綠、黑)確定跳棋賽誰先走,轉盤顏色是按2∶1∶1設計的,抽學生來轉動轉盤,看指針停在什么顏色上來確定甲、乙、丙誰先走棋。學生操作、討論、交流后,匯報這樣不公平,由此引發了猜想心里,要讓轉盤上的顏色平均分成三等分或四等分,這樣才公平。老師便及時講解轉盤的等可比性的公平游戲規則。再讓學生拋長方體橡皮來決定某種游戲的規則,學生會很快發現這樣的規則不公平。借此,老師提出:怎么改進才公平呢?學生輕輕松松回答:把它切成正方體。用這樣的反例使學生確認從實踐中得出的數學理論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并用所得到的知識加以正確運用,創新自己的設想與做法。當得出的結論得到老師認可時,會體驗到自己動腦、動手學數學的樂趣。

四、總結收獲,提升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數學來源于生活實踐,數學又服務于生活。我便在學生獲得收效享樂時,強調為讓比賽公平,應使每種可能性的大小相等的數學理論。隨之提升學生的價值觀:我們學習了一個很有趣的數學課題,它與生活密切聯系,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是公平的,那我們就不要抱有僥幸心理,但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不公平的,那我們就要做好準備去迎接挑戰。

篇7

一、英語作業設計原則

1. 趣味性。教師設計作業時,應該充分考慮到該作業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興趣、愛好、愿望等,以生動、有趣的作業內容取代重復、呆板的作業內容,調整作業的方式和方法,讓學生在作業中不但鞏固了知識,掌握了技能,還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2. 實踐性。語言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是在語言實踐中培養出來的。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創設出更多的交際活動情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實踐活動,提高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3. 探究性。在英語的學習領域中,“探究學習”的本質就是學生基于自身的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親身的體驗,主動獲取知識和信息,應用知識或信息去解決問題,完成交際任務。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設計一些探索性的問題,留給他們探索的空間,培養他們探索的意識和能力。

4. 發展性。英語作業的設計,要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有所提高,使他們將現有知識、技能加上新的知識,形成更高層次的技能。作業的設計要拓展學生的思維,而不要拘泥于作業本身。

二、活動式英語作業形式

1. 制作單詞卡片。每次學完單詞后,我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單詞分門別類地制作單詞卡片。他們在硬紙上畫上圖畫,反面寫上英語單詞。在制作的過程中,學生鞏固了單詞,提高了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利用這些單詞卡片進行單詞的復習,可謂是一舉三得。

2. 制作英語賀卡。我利用各種節日布置學生制作英語賀卡,并且用英語寫上祝福語。例如教完Christmas這個西方節日時,布置學生制作一張圣誕節卡送給同學,并寫上“Merry Christmas!” “Best wishes to you.”之類的祝福語。送賀卡時,讓他們利用“This is for you.” “Thank you for your card.” “You are welcome.”等進行交際。通過制作賀卡、送賀卡,不但鞏固了語言知識,還大大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

3. 繪畫。學生年齡小,都喜歡涂涂畫畫。根據這一特點,我特意設計了回家畫一畫的作業。教完“My Bedroom”這一課后,我布置學生回去畫一畫自己的dream bedroom,并且給bedroom里的每一樣擺設都標上英語單詞。這樣圖文并茂,既直觀形象,又能使學生在繪畫和語言學習的交匯中鞏固所學的知識。

4. 表演課本劇。我讓學生在課后分小組根據課文對話內容表演課本劇。如教完“My Birthday”這一課的對話后,我布置學生在課后分小組以課本劇的形式進行排練,學生都很樂于參與,除了排練,他們還精心地包裝了對話中出現的生日禮物computer game,生日蛋糕等,課堂的匯報表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表演的過程中,除了運用本課對話的句子以外,他們還創造性地運用了以前學過的一些句子,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5. 當當播音員。除了表演課本劇,我還設計了“當當播音員”的作業,要求學生先聽錄音,然后模仿,把自己讀的錄到空白的磁帶中。在第二天的課堂上,我抽查部分學生的錄音放給全班同學聽,并請全體同學評出“最佳播音員”。這種作業充滿了新鮮感,學生都很樂意去做,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親愛的同事們:

大家好,我叫王建民,來自漳山發電。得知自己能來參加比賽,我就激動的有點睡不踏實了。盡管之前已經將這個舞臺想象了很多遍,可走上臺,還是心跳加快、語氣顫抖。機會難得,特別心都跳成這樣了。那我就抓緊時間,為大家講講我與書本、與京能的真人、真事兒、真感受。

據說,在人均閱讀量世界第一的以色列,父母喜歡將蜂蜜涂在書上,讓孩子去舔,然后在邊上告訴他:書是甜的。其實回想自己與書本結緣,也很有意思。因為我開始讀書,是從尚未識字開始的。那時候,年幼的我,最喜歡拿著一本厚厚的新華字典,隨便翻到一頁,就纏著父母讀給自己聽。可以說,那時候對讀書不單單是一種喜歡,更像是兒時的一種游戲、一種消遣。

后來,隨著讀的多了,見的也多了。對于讀書的樂趣,逐漸有了自己的體會。比如有的書,只看書的名字就特別陶醉。像《乞力馬扎羅的雪》、《追憶似水年華》之類,不管內容咋樣,反正名字起得是真好;還有的書,一開篇就足夠吸引人。像狄更斯在《雙城記》里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還沒往下看,就已經覺得妙趣無窮了;但反過來,有些書不讀到最后一頁、甚至是最后一段,都根本無法體會那種"平地一聲驚雷,暗夜一道強光"的意外反轉。像《巴黎圣母院》,我當年讀的時候,都快睡著了,才讀到結尾:書中男女主人公骨灰融為一體,化作塵土。哎呀,驚的我好久沒有回過神來。

如果說初讀一本書,樂趣更多的來自未知的驚喜。那么反復去讀同一本書,細細研磨,那個樂趣又不一樣。比如重讀《安徒生童話》,發現書里的正面人物,都是男的帥氣、女的漂亮。但是反面角色,像《海的女兒》里的老巫婆,大家有興趣可以讀讀原文,絕對是丑陋、惡心、重口味還略微帶點不健康。可是長大后才發現原來外表的美丑和人心的善惡又怎能畫上等號?還有像巴爾扎克寫的《葛朗臺》,書中批判拜金主義沒有問題,可是把這個擁有財富和獲得幸福對立起來,就有些矯枉過正了。所以說書里的東西,真是挺有琢磨勁兒的。但是時間有限,咱們就不能再多舉例子了。

以上算是我與書本的一些故事,那么按照計劃,接下來,我想講講我與京能的一個故事。

就在去年,漳山公司的新公寓投入使用。那是個大喜事。我也去幫著師傅們搬行李,拿東西。可是當我走到新公寓樓下的時候,突然就呆住了。因為我看見一箱箱、一摞摞的規程、系統圖、專業書籍、教材,正在被繁忙的搬運著。(本文來自于范-文-先-生-網)說實話,我真的沒想到,自己身邊這些師傅們,居然會有那么多的書。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來讀書學習早已融入了京能人的生活。眼前的一幕,是那么的真實,那么的可敬。

然后我就有些慚愧,因為當初來漳山面試的時候,最關心機組大不大,待遇好不好,設備先進不先進。現在我覺得,那不是衡量一個企業最關鍵的東西,企業的關鍵,在人。可以說,正是有了這樣可愛的員工,這樣視讀書學習為生活平常的員工,我們的企業才能蒸蒸日上,我們的生活還會越來越好。

篇9

【關鍵詞】新課標;數學課堂;生活樂趣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以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注重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發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具體措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數學語言運用生活化

數學教育學家斯拖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在課堂教學的師生交往中,主要是通過言語交流。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這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語言素質。特別是在我們數學課堂教學中,如果要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難以勝任的。出于此原因,結合特定階段的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如認識“ ”,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順口溜:“大于號、小于號,兩個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開口在前是大于,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區別這兩個符號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個富有童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區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既學到了知識,也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戚戚相關。

二、創設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心情舒暢,情緒飽滿的情境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思維最活躍,實踐能力最強。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學生們就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例如老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組織學生開展一次“我是一位出色的售貨員”活動,讓他們在逼真的買賣中掌握、消化和應用知識。再如,相遇問題應用題教學,教師采用學生登臺表演,情景再現的方法,把抽象的相關的各種數學術語讓學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學生的學習活動分為兩大部分,即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去計算教室的空間大小、學校噴水池的容積、為家庭的裝潢設計一個購物計劃;又如學過“人民幣”后,可指導學生到超市購物等。這樣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有助于學生理解,同時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也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實踐能力。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地交流中,學得積極、主動,思維隨之展開,興趣隨之激起。

篇10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樂趣;數學語言

新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以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能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數學語言生活化

數學教育家斯拖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這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語言水平。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要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從而樂學、愛學,這就需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將學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證數學本身的科學前提下,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從而讓學生喜歡數學,喜歡學數學。

例如認識“”,可以引導學生學習順口溜:“大于號、小于號,兩個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開口在前是大于,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區別這兩個符號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個富有童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區分。

二、創設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創設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學生又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消除對新知的陌生感,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這樣既活躍了思維,又激活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如,在教學“最小公倍數”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琪琪有個小小心愿,“六?一”兒童節爸爸媽媽能一同帶她上公園玩。可爸爸媽媽工作特別忙,從五月七日起,媽媽每六天休息一天,爸爸每八天休息一天。你能幫琪琪算算她的心愿能實現嗎?聽說琪琪要請自己幫忙,同學們很是樂意,他們躍躍欲試,有的用畫圖的方法解決;有的用找倍數的方法解決;有的找同學討論……教室里頓時樂開了花,嘰嘰喳喳個不停,學生都在興致盎然地幫琪琪想辦法。學生的積極性廣泛調動起來了,就這樣自然而然地揭開了新課題“最小公倍數”。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在知識發現過程中得到快樂,在課堂上享受成功的喜悅。

三、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數學價值

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學生就會感到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數學。例如,在一、二年級的教學中,我就提出這樣的問題,你今年幾歲啦?多高呀?身體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誰重……這些都是小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而要準確地說出結果,就需要我們量一量、稱一稱、算一算,這些都離不開數學。再如,在教學四年級“求平均數的問題”內容時,我在課前布置了這樣一道預習題:請同學們回家后到超市去進行一項社會調查,調查同一類商品的5種不同價格,看一看哪種牌子的最貴,哪種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它們的平均價是多少。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

四、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每輛卡車可載36名士兵,現在有1128個士兵需要用卡車送到練營地,問需要多少輛卡車?乍一看,這是個很簡單的除法應用題,測試的結果也表明,有70%的學生正確地完成了計算,即得出了1128÷36=31……12。然而,只有23%的學生給出了32這一正確的答案,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這說明了學生沒有把這一問題看成是真正的問題,沒有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去想這個問題,而只是把題目看成是虛構的數學問題,為了練習而杜撰的故事。他們所做的事就是進行計算把得數寫出來,這也是一些學生的通病,只注重機械練習,而很少考慮其他問題。我們的數學要加強真實感,要把所學的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學數學要為生活服務,從而來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