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妊娠高血壓的原因范文
時間:2024-04-01 18:16: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造成妊娠高血壓的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妊娠合并高血壓疾病;治療;進展
妊娠合并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間婦女最為常見的疾病,患者主要病變為全身性血管痙攣,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全身水腫、惡心、嘔吐、頭痛、視力模糊、高血壓以及心功能衰竭等癥狀,可造成胎兒生長遲緩或者胎死腹中[1]。在臨床診治妊娠高血壓過程中早檢查、早診斷以及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一旦確診為妊高癥,應及時進行治療,以免發生子癇,盡可能降低母嬰的發病率、病死率以及可能的相關并發癥等[2]。提高妊娠合并高血壓疾病的臨床治療一直是在產科上的研究熱點和難點,近年來妊娠期高血壓的診治有了新的進展,本文對妊娠合并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診治方法進行簡述,現報道如下。
1妊娠合并高血壓發病機制
其發病機制很可能是由于孕婦妊娠后,由于血流動力學發生相應改變,造成孕婦體內的血液處于高凝的狀態。在以上病理基礎上妊娠合并高血壓疾病患者的血管內皮受到一定的損傷,會逐漸形成微血栓,引發血液微循環障礙,使孕婦的機體處于一種慢性DIC的不良狀態,最終使母體的組織器官以及胎盤等部位出現血液供應不足的現象,還會出現臟器功能不全、母體子宮內的胎兒發育遲緩和不全等異常現象[3],妊娠合并高血壓疾病會對孕婦以及胎兒造成嚴重的影響,
2妊娠合并高血壓分類[4]
2.1妊娠期高血壓 血壓大于140/90 mmHg,妊娠20w后首次出現,不伴有蛋白尿,產后 12w血壓恢復正常,可伴有血小板減少或者上腹不適,只能在產后確診。
2.2子癇前期 輕度: 血壓超過140/90 mmHg,妊娠20w后每24h尿蛋白大于300mg,可伴有頭痛以及上腹不適等癥狀。重度: 血壓≥160/110mmHg,每24h尿蛋白為2.0g,血肌酐水平大于1.2mg/dl或者較之前有所升高,血小板
2.3子癇 孕婦出現抽搐癥狀,但難以用其他原因解釋。
2.4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 妊娠合并高血壓孕婦妊娠20w前無蛋白尿,但20w以后突然出現每24h蛋白尿大于300mg,或者妊娠合并高血壓孕婦妊娠20w前突然蛋白尿增加,血壓水平增高,血小板水平小于100×109/L。
2.5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壓 孕前或者孕20w以前若孕婦的血壓水平大于140/90mmHg時即可確診,或者孕20w后首次診斷為高血壓,一直持續到產后12w。
若患者在妊娠第一階段即28w前被診斷為高血壓,那么應立即給予鑒別是否由特殊原因所引發高血壓,需要鑒別是否有多胎或者滋養細胞疾病,需要排除患有主動脈狹窄、腎動脈狹窄、庫欣綜合征、嗜鉻細胞瘤以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
3妊娠合并高血壓治療
妊娠合并高血壓的處理原則是首先要注意妊娠期間母親、胎兒以及新生兒的安全[5],因此何時開始治療,選用何種降壓藥物,評估產婦安全的同時還要關注對胎盤血供、胎兒發育以及新生兒成長的影響,對于非妊娠患者適用的以及有效的治療高血壓藥物,很可能直接或者間接地損害胎兒,影響胎兒的正常生長發育,甚至威脅胎兒的生命安全。
3.1非藥物治療 妊娠高血壓通常不需要進行藥物治療,可取左側臥位休息,每次睡眠時間應超過10h,以維持子宮動脈的正常灌注量,減輕下腔靜脈受壓。在飲食方面,每天補充正常的熱量、蛋白質以及鈣,且不限鹽。加強妊娠期間的體重管理,對于懷孕前體重指數(BMI)小于25kg/m2的女性,建議孕期的體重增加11.2~15.9kg,對于孕前BMI 為25~29.9 kg/m2的女性,建議其體重的增加6.8~11.2kg;而對于孕前BMI超過30 kg/m2的女性,建議其妊娠期體重增加應小于6.8kg,但不建議妊娠期肥胖女性減肥,以免造成新生兒低體重以及影響胎兒的發育,同時適當限制活動[6]。對于出現失眠、神經緊張、情緒焦慮以及睡眠嚴重不足的患者可給予適量的鎮靜劑,入眠之前給予口服2.5~5mg/d的地西泮。
3.2藥物治療 目前治療妊娠合并高血壓的一線藥物是甲基多巴,二線藥物是α-以及β-受體阻滯劑,其可以與一線藥物聯合使用,以降低因一線藥物的劑量過大所造成的副作用。對于原先有輕度高血壓的患者,血壓水平在140/90~150/100mmHg,應在受孕之前停用抗高血壓藥物,或者當已證實妊娠后停用抗高血壓藥物。對于原先患有中度高血壓的患者,血壓水平在150/100~180/110mmHg,可采取適量的擴容、解痙、鎮靜、利尿以及降壓,同時多休息,可以應給予甲基多巴治療,口服甲基多巴250mg,2次/d,若控制效果不佳,可適量增加劑量,但應避免出現抑郁、過度嗜睡以及直立性低血壓綜合征等副作用,告訴患者每月定期自我監測血壓并行腎功能檢查,進行B超檢查來監測的胎兒生長發育情況,檢查早期胎兒的成熟度,必要時終止妊娠,胎兒必須選擇在38w或者更早之前分娩[7]。對于原先患有重度高血壓的患者,其血壓水平大于180/110mmHg,需要立即進行評估,主要是控制孕婦的抽搐癥狀,及時幫助其糾正酸中毒以及缺氧現象,鎮靜可使用地西泮,靜脈注入,在10mg地西泮加入200mL 25%的葡萄糖溶液,需要在5min之內完成推注,待控制抽搐后要及時終止妊娠。
3.3終止妊娠 由于患有妊娠合并高血壓疾病的孕婦,其胎兒會長時間受到不良環境的刺激,容易發生早產,因此對于孕周達到34~36w的妊娠合并高血壓疾病的孕婦,可積極進行臨床治療3~4d,若其病情沒有明顯好轉則需終止妊娠;對于孕周達到32~33w的孕婦,若其胎兒發育未成熟,可在積極治療妊娠合并高血壓疾病的基礎之上使用促肺成熟治療;對于孕周少于32w的孕婦,積極進行治療緩解病情,盡可能地延長孕周到32w,若病情沒有明顯好轉或者加重,應及時終止妊娠。
4結論
綜上所述,目前對于治療妊娠合并高血壓疾病處理措施主要包括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以及終止妊娠,早檢查、早診斷以及早治療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十分重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壓水平,改善腦組織的缺氧狀況,從而有效預防發生抽搐,降低發生風險的因素。
參考文獻:
[1]趙麗.妊娠合并高血壓疾病的處理新進展[J].當代醫學,2011,17(24): 82-83.
[2]張惠蘭.妊高征患者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9):86-87.
[3]韋雪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臨床治療新進展[J].中國保健營養,2013,4(12): 2142-2143.
[4]余秀瓊,戴玫.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診斷及治療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 2012,33(6):777-781.
[5]李冰.試論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預防及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保健營養,2013,4(12):981-982.
篇2
關鍵詞:妊娠合并高血壓病;病因;護理
【中圖分類號】R1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511-02
妊娠合并高血壓病也叫妊高癥, 一般從妊娠5個月以后比較常見,以高血壓、蛋白尿等癥狀為主,嚴重者發生子癇,是產科的四大死亡原因之一,如處理不及時或護理不當,嚴重威脅母嬰的安全。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發病率我國9.4%,國外報道7%~12%。孕產婦死亡率7.7/10萬。對母嬰危害極大,可造成胎兒生長受限、胎兒窘迫、產后出血、合并心腎疾病等,甚至導致母兒死亡。重度妊娠高血壓綜合癥(妊高癥)指妊娠20周后出現高血壓、蛋白尿、水腫三大癥狀,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先兆子癇,子癇),一般輕中度妊高癥對患者的影響易控制,但重度妊高癥,先兆子癇,子癇,病情變化莫測,是導致孕產婦及圍產兒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1 妊娠合并高血壓病病因分析
妊娠高血壓病是產婦的一種常見的病例,而妊娠高血壓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①精神過分緊張或受刺激致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而導致妊娠高血壓病發;
②天氣變冷或者氣溫變化過大,特別是高氣壓的時候,容易使人得妊娠高血壓病;
③年齡因素也是導致妊娠高血壓病發的主要原因,這主要集中在初產婦,特別是年齡在18歲-40歲左右。
④有慢性高血壓、腎炎、糖尿病,抗磷脂綜合征等病史的孕婦;營養不良,如低蛋白血癥者;
⑤體重超重和肥胖,中國人群平均體重指數(kg/m2)中年男性21~24.5,中年女性21~25,人群體重指數的差別對人群的血壓水平和高血壓患病率有顯著影響。
⑥子宮張力過高,如羊水過多、雙胎、糖尿病巨大兒及葡萄胎等;
⑦家庭中有高血壓史,尤其是孕婦之母或孕婦曾經有妊娠高血壓病史者。流行病學調查、雙胞胎研究和動物實驗均表明原發性高血壓有明顯的遺傳傾向。據估計人群中20%~40%的血壓變異是由遺傳決定的,而現在推測這一比例可能更高。
2 妊娠合并高血壓病臨床診斷
主要表現為血壓升高,除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壓外,孕婦在未孕前或20周前,血壓(即基礎血壓)不高,而至妊娠20周后血壓開始升高≥140/90mmHg,可伴蛋白尿和(或)水腫,水腫最初可表現為體重的異常增加(隱性水腫),每周超過0.5kg。若體內積液過多,則導致臨床可見的水腫,多由踝部開始,漸延至小退、大腿、外、腹部,按之凹陷。子癇前期可出現頭痛、眼花、惡心、胃區疼痛及嘔吐等癥狀。子癇典型發作過程為先表現眼球固定,瞳孔放大,瞬即頭扭向一側,牙關緊閉,繼而口角及面部肌顫動,數秒鐘后發展為全身及四肢肌強直,雙手緊握,雙臂屈曲,迅速發生強烈抽動。在抽搐過程中易發生種種創傷。如唇舌咬傷、摔傷甚至骨折,昏迷中嘔吐可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妊娠高血壓病,特別是子癇前期與子癇,往往可發生腎功能障礙、胎盤早剝、胎兒宮內發育遲緩、胎兒窘迫等母兒并發癥。
3 妊娠合并高血壓病的護理
3.1 一般的護理:應該讓病人臥床休息半臥位(因腹水),可根據病情適當進行四肢被動操的運動,以防肢體血栓形成;同時保持病室安靜,避光,避免噪音刺激,可以戴上深色墨鏡,以減少光源刺激;同時要盡量減少外界對病人的打攪,以避免外界接觸而導致病人感染;要隨時準備好急救物品,如:開口器,壓舌板,拉舌鉗,10%的葡萄糖酸鈣等。
3.2 飲食護理:妊娠合并高血壓病人的飲食是非常關鍵的,宜予清淡可口、易消化、低鹽、高營養的飲食,不能吃高脂、高糖等食品。在主要菜上面可以選擇魚、肉、蛋、奶,蓮子,赤豆等。同時,可以根據病人的水腫、血壓情況確定鈉鹽、蛋白及水的攝入量:食鹽控制在3g/日,若浮腫明顯者應無鹽飲食,根據患者飲食習慣,勸之不吃腌制食品,如咸肉、火腿、咸蛋、榨菜、雪里蕻咸菜等,蛋白控制在2g/kg/日,以優質蛋白為主,如禽肉、魚類等;調整脂肪攝入量,少吃動物性脂肪以植物性油脂代替;增加鈣鋅的攝入,如多吃海產品和奶制品。
3.3 心理護理:出現妊娠合并高血壓病的患者一般都會出現恐懼、悲觀的心理,甚至會導致精神崩潰,出現厭世、自殺的心理。因此,我們應該注意對患者的心理護理,作為護士應該對患者及時疏導,告之患者疾病與妊娠的關系,使其對我們的治療有信心;并積極鼓勵她家屬給予她心理支持和疏導,取得患者的合作,以防精神緊張、恐懼、疲勞及不良刺激,這些不利因素易導致大腦皮層功能失調,使體內加壓素,兒茶酚胺分泌增多,使血壓增高而加重病情。
3.4 觀察護理: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尤其是血壓和心率的變化,認真聽取和觀察病人的主訴和癥狀,如有頭痛、惡心、嘔吐、明顯的心悸等癥狀立即報告醫生;同時密切觀察腦水腫,心力衰竭,腎功能變化可能出現的臨床表現,如眼花、血壓下降和尿量減少(警惕急性腎功能衰竭)等;注意先兆流產的癥狀(如宮縮,見紅及胎膜早破等),一旦有臨產征象,做好及時終止妊娠的準備。同時正確記錄24小時出入量,尤其是每小時的尿量,每天測尿蛋白(必要時每1-2小時測),同時測腹圍,體重,了解腹水的增長情況和腎功能代償情況。
3.5 監測護理
3.5.1 血糖監測:監測血糖與胎兒預后密切有關,要教會孕婦自我監測血糖的方法,用微量血糖儀監測空腹、餐前或餐后2h、睡前的血糖,并做好記錄。根據血糖水平調節飲食或為醫生提供調查胰島素用量的依據。若孕婦出現頭暈、饑餓、乏力、心悸、出汗、脈快等癥狀時為低血糖反應,應立即進食糖果、巧克力等食物或50%葡萄糖20~40ml。
3.5.2 體重監測:GDM患者超過妊娠期體重增加不超過9kg,在不同妊娠時間要求不同,妊娠前3個月體重增加不宜太快。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提倡孕中期及晚期孕婦體重每周增加以線性速度350~400g增長為宜。妊娠體重增長過快或減輕時應向醫生咨詢,切忌孕期減肥。
4 結束語
妊娠合并高血壓病,是一種常見的病例,但是我們并不能因為它常見在護理過程中就掉以輕心。面對這種重癥病人,護士一定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扎實全面的業務知識,以及熟練掌握各種觀察技術,能夠及早及時地發現異常病情。護士的護理和醫生的治療配合得當,才是這種病人轉危為安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蘇應寬.實用產科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22-33
篇3
方法:我院在2009年9月到2012年12月收治了256例妊娠高血壓綜合癥患者,對這些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256例病例中,65例患者從沒有做過產前檢查,占總人數的25.3%,130例患者在產前做過1到4次檢查,占總人數的50.7%,56例患者在產前做過5次以上的檢查,占總人數的21.8%,30例在產前進行過9次常規檢查,占總人數的11.7%。其中年齡高、文化程度低、流動人口以及經濟狀況差的產婦有著相當高的比例。
結論:要加強高危妊娠以及流動人口產婦的系統管理,有效實施正規和科學的產前檢查,能夠使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對母嬰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關鍵詞:妊娠高血壓綜合癥產前檢查狀況分析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522-02
在婦產科當中,妊娠高血壓綜合癥是常見疾病,也是造成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蛋白尿、高血壓以及水腫等是其主要癥狀。因為妊娠高血壓綜合癥還沒有比較明確的病因,不能夠從根本上預防此病,然而可以通過科學的產前檢查,并在疾病的早中期進行有效治療來對此病進行預防[1]。其中預防子癇和子癇前期的發生,降低母胎圍生期的病死率,使母嬰預后得到改善是妊娠高血壓綜合癥治療的目的。為了探討與分析妊娠高血壓綜合癥患者的產前檢查狀況,本文回顧分析了我院在2009年9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256例妊娠高血壓綜合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資料源自我院在2009年9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妊娠高血壓綜合癥患者256例。年齡在20到45歲之間,平均為27.3歲。
1.2檢查方法。回顧性分析25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患者的實際情況以及產前檢查情況進行了解和掌握,并對產前檢查狀況以及人群特點進行分析。根據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婦產科學》[2]來分類妊娠高血壓綜合癥。
1.3統計學方式。統計學分析通過SPSS11.0軟件進行,計數資料運用X2來進行檢驗,P
2結果
2.1患者產前檢查狀況。256例病例中,40例患者從沒有做過產前檢查,占總人數的15.6%;130例患者在產前做過1到4次檢查,占總人數的50.7%;56例患者在產前做過5次以上的檢查,占總人數的21.8%;30例在產前進行9次常規檢查,占總人數的11.7%。結果見表1。
2.2人群特征。在256例患者當中,158例患者的年齡在35歲以上,占總人數的61.7%;220例患者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總人數的85.9%;139例患者的經濟收入每月在800元以下,占總人數的54.2%;所有的流動人口在產前都沒有做過5次以上的檢查,其中25例從沒有做過產前檢查,占所有沒有做過產前人數的62.6%。
3討論
目前,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還沒有較為明確的發病機制,其所造成的孕產婦死亡率約占妊娠相關死亡總數的10-16%[3],是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依照現如今的醫療手段,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還不能夠完全預防與防治,通常情況下,正規與科學的產前檢查能夠有利于診斷早期癥狀,基于此,要想使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生率得到減少,通過相關醫師的有效指導對患者的一些危險信號進行早發現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本研究當中,流動人口沒有做過產前檢查的有20例,占所有沒有做過產前人數的62.6%,比例較大。從這里可以看出,流動人口、經濟條件差、年齡大以及文化水平低的人群普遍不重視產前檢查,這就不能夠早期發現癥狀以及及早控制并發癥,使母嬰的危險系數加重。
作為孕產婦保健當中的重要部分,產前檢查是孕期保健的重要措施,那么要想做好產前檢查就要做好以下幾點:①加大產前檢查的宣傳力度,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孕產婦主動接受醫療保健服務,對產科風險進行抵御。②認真落實產前檢查的相關制度,并對產前檢查的質量進行提高。要明確職責,使孕產婦的管理制度得到健全與完善,以此來使產前的檢查治療得到提高。③懷孕期間做好“三早”(早檢查、早建卡以及早實施圍產保健知識教育)[4],使早孕的檢查率得到提高,對妊娠高血壓病要早發現早治療,避免出現并發癥。④做好目標人群,如收入低、文化水平不高以及流動人口等孕產婦的孕期保健工作,相關部門要從這些目標人群的實際情況出發實施相對應的政策,為她們制定科學的產前檢查方案,提高她們的產前檢查意識,要對流動人口產婦的工作和經濟條件進行改善,使她們的服務質量得到提高。
總而言之,相關部門要共同努力,積極制定一些合理有效的政策法規,使目標人群的孕婦管理得到加強,并加大孕期保健知識的宣傳力度,讓目標人群認識到產前檢查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對母嬰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王繼卿,楊俊.孕婦對產前檢查的依從性及其影響因素[J].實用醫技雜志,2012,19(12):1255-1257
[2]樂杰.婦產科學[M].第六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7
篇4
文章編號:1003-1383(2011)03-0367-04 中圖分類號:R 714.24+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54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HDP)是目前導致孕婦和圍產兒并發癥
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國內發病率為9.1%~10.4%,約15%妊娠期相關死亡是該病所致,已成為產科研究的重要課題。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礎是全身小動脈痙攣、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黏度增高及組織缺血、缺氧等,表現為高血壓、蛋白尿等,嚴重影響母體健康及胎兒正常發育。本文就近年國內外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臨床研究作一綜述。
病因、發病機制及臨床診斷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認為該病的發生是多種因素互相參與的綜合結果,并發現免疫因子、遺傳因子、細胞毒性因子等與該病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由此建立了以免疫學說、遺傳學說、胎盤缺血學說及血管內皮損傷學說為主的4種病因學說。以上學說各自具有一定的優勢和依據,但均缺乏足夠的說服力和證據。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病因及發病機制的研究一直是圍產醫學的重要課題,血管內皮損傷被認為是本病病理改變的中心環節,氧自由基、前列腺素等與內皮損傷相關。當前研究重點多偏于內皮細胞的激活和損傷機制,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時舒張因子(如一氧化氮、前列環素、血管內源性舒張因子等)和收縮因子(血栓素A2)分泌失調,舒張因子減少而收縮因子增多,引起血壓升高,導致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1]。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具有母系遺傳規律,包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多基因遺傳、不完全外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致病基因遺傳等,大多學者認為多基因遺傳占主要地位,該遺傳背景可提高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易感性。Kadyrov M等[2]研究發現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的胎盤中常存在滋養細胞不能侵入子宮合適位置、浸潤過淺、浸潤性滋養細胞數量不足及螺旋動脈重鑄失敗等,認為胎盤形成缺陷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源頭。胎盤生長因子和轉化生長因子-β表達異常,可能是血管內皮損傷和滋養細胞功能低下而參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最新的一元化學說觀點是多基因遺傳造成母體識別胎兒滋養膜抗原能力降低,引起防護性免疫反應減弱及排斥反應增強;滋養細胞浸潤能力減低及胎盤前著床,胎盤缺血缺氧、局部細胞免疫反應提高;產生局部氧化應激,大量炎性介質釋放、中性粒細胞激活,導致血管內皮直接或間接損傷,進而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3]。
娠期高血壓癥有以下四種不同的臨床表現:
①妊娠期高血壓。血壓(BP)高于140/90 mmHg,妊娠20周后或產后24 h內出現,產后12周內血壓恢復至正常,無子癇前期的任何系統性癥狀(尤其是無尿蛋白),可伴有上腹部不適或血小板減少,只在產后方可進行確診并與慢性高血壓區分。以往妊娠期間收縮壓升高≥30 mmHg和(或)舒張壓≥15 mmHg的妊娠期高血壓,診斷標準因特異性差而被摒棄。如分娩后42 h內血壓恢復正常也被稱為一過性高血壓;而某些情況下妊娠前和妊娠期間血壓正常但產后血壓升高稱為產后高血壓[4]。
②子癇前期與子癇。子癇前期可分為輕度和重度子癇前期。輕度常首次出現于孕20周后,BP≥140/90 mmHg,有尿蛋白(≥300 mg/d),可伴有水腫、上腹不適或頭痛等癥狀或血清尿酸≥325 μmol/L;重度則表現為BP≥160/110 mmHg,尿蛋白≥5.0 g/d,血肌酐高于106μmol/L(12 mg/L),血小板減少(100×109/L以下),微血管病性溶血(乳酸脫氫酶LDH升高),血清轉氨酶上升(高于正常2倍以上),持續性頭痛或其他腦神經、視覺障礙,持續上腹不適。常規實驗室檢查(如血小板計數、血清肌酐、尿酸、尿蛋白、肝功能及血紅細胞比容等)將有助于鑒別高危妊娠婦女子癇前期及妊娠后期暫時性高血壓或慢性高血壓。妊娠期高血壓一旦出現尿蛋白即歸納為子癇前期。子癇前期患者出現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的抽搐或昏迷即診斷為子癇。出現平均動脈壓和子宮動脈搏動指數升高,同時,妊娠相關血漿蛋白A和胎盤生長因子減少等指標變化有助于子癇前期和子癇的早期診斷[5]。
③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壓。BP≥140/90 mmHg,孕前或孕20周后診斷高血壓且持續至產后12周仍存在。
④慢性高血壓并子癇前期。高血壓孕婦孕20周前無尿蛋白,之后突然出現蛋白尿升高(≥300 mg/d),BP進一步升高(收縮壓或舒張壓比以前增加30 mmHg或15 mmHg),或出現血小板減少(<100×109/L)。
妊娠期高血壓的藥物治療
篇5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高征)是孕婦常見的并發癥,對母親和胎兒均會造成影響,那么,妊高征該如何預防和治療?像孟潔這種有過妊高征的婦女,怎樣才能孕育一個健康的寶寶?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過去稱為妊高征,它的表現正如孟潔所經歷的水腫、血壓高、尿蛋白。重者有頭疼、嘔吐,甚至抽搐,這就發展到最嚴重的子癇狀態,對母親和孩子均有很大的危險。如果發生重度先兆子癇,必須及時結束妊娠,立即行剖宮產,否則會發展成子癇。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孕婦常見的并發癥,占9%左右,重者不超過2%。由于這種疾病對母親和胎兒均會造成影響,重者甚至有生命危險。到目前為止,該病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說法很多但均不肯定。年齡大、肥胖,以及有慢性高血壓、慢性腎炎、貧血、糖尿病的人易發生,寒冷季節也易發病。由于病因不清楚,預防它的發生不現實,不過,有些地方可以多加注意。
維生素
計劃懷孕前及懷孕后應口服多種維生素。市場上有適合孕婦口服的制劑,如瑪特納、福施福、愛樂維等。另外,補充足夠量的鈣劑。
檢查
懷孕后盡早檢查,定期測血壓和查尿蛋白,適當增加營養,補充蛋白質,減少脂肪和鹽的量。
結束妊娠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沒有特效的治療措施,因妊娠而發生,只有結束妊娠才是根本的治療。因此,定期檢查,早期處理,通過一些藥物緩解病情,等待胎兒成熟后,及時終止妊娠。由于本病有時發展較快,因此人為的早產機會較多,早產兒的結局一方面取決于胎齡(孕周)、體重,另一方面取決于醫療條件,所以,要找設備好的醫院分娩。
警惕再發
篇6
【關鍵詞】 妊娠高血壓疾病; 預防措施; 治療方法; 孕婦及圍產兒死亡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precau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 and effect on pregnant women and perinatal prognosis.Method To analysis retrospectively two hundreds forty-four patients of 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 in our hospital for more five years. Results There are two hunderds forty-three are healed in two hundreds forty-four patients,one patient died ofserious eclampsia complicating of postpartum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expiration failure, double thoracic cavity fulled of liquid. There are six Neonate stillbirth.Conclousion To strengthen the perinatal period care,to deal with perfectly in time,it can prevent or relierve development of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To develop prenatal diagnosisand terminate pregnancy promptly, can cut down pregnant women and perinatal mortality rate .
【Key words】 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 ,precautionary measures ,therapy method,mortality rate ofpregnant women and perinatal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是妊娠特有疾病,以全身小動脈痙攣為基本病變。本病常發生在妊娠20周后,以高血壓、蛋白尿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者抽搐、昏迷、心腎功能衰竭,以及母嬰死亡。仍為孕產婦及圍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現對我院2002 年10月至2007 年1 0月五年間收治的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作回顧性分析, 探討降低孕婦及圍產兒的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 以及對孕婦及圍產兒預后的影響。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2年10月~2007年10月我院收治的244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其診斷標準參考《婦產科學》第6版。年齡19~ 45 歲。孕周小于34周99例, 孕周小于34~36+6周38例,足月妊娠96例, 過期妊娠1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20例,輕度子癇前期32例, 重度子癇前期157例,產前子癇22例,產后子癇11例。
1.2 臨床癥狀 189例患者入院2 h至數天前有不同程度的頭暈、頭痛、視物模糊等不適。22例患者有抽搐后住院,11例均為產后24 h時內抽搐。患者血壓高、水腫、蛋白尿。輕度子癇前期患者32例,重度子癇前期157例,子癇33例;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8例,合并胎盤早剝12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性心臟病7例,視網膜剝離1例, HELLP綜合征9例,腎功能不全4例。胎兒宮內窘迫 7 例, FGR 20例, 產后出血 13 例。合并產后心衰,呼衰 1 例, 且此患者為重度子癇前期,雙側胸腔積液死亡。
1.3 治療方法
1.3 .1 鎮靜、解痙、降壓為首選的治療方案 輕度子癇前期門診治療,重度子癇患者首選硫酸鎂靜脈點滴,方法為首次硫酸鎂5 g + 葡萄糖注射液(糖尿患者用生理鹽水代替)200 ml,2 h 滴完,使血中鎂離子迅速達到治療濃度,然后硫酸鎂15 g 按1.0 g/ h~2.0 g/ h的速度滴入,以穩定血中鎂離子的濃度。降壓治療首選心痛定,其作用迅速,可隨時給藥。血壓> 160/ 110 mm Hg患者給予硝酸甘油或硝普納入泵靜脈推注。本院157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經上述處理后病情穩定。
1.3.2 必要時擴容及適時利尿 當血細胞比容Ht≥35,全血粘度比值≥3.6,血漿粘度 比值≥1.6,尿比重>1.020給予擴容,水腫明顯或血漿蛋白明顯降低者選擇白蛋白擴容,或者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擴容,并在擴容基礎上利尿。
1.3.3 降低圍生兒死亡率 對孕周小及合并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的患者,采用促胎肺成熟及促胎兒宮內發育的治療。一般孕32 周~35 周者用地塞米松,而> 35 周者不用,因高血壓的胎兒有胎肺早熟的傾向。
1.3.4 產科處理 適時終止妊娠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對于子癇患者在抽搐控制后2 h考慮終止妊娠。對子癇前期患者療效好,血壓下降理想且臨床癥狀逐漸好轉者期待治療至孕34~37周,期間嚴密觀察胎心、胎動及孕婦血壓、蛋白尿及水腫情況。對血壓下降不理想、自覺癥狀不減輕者以及胎齡
2 結果
2.1 發病孕周對胎兒及新生兒影響 6例死胎患者為孕24~32周患者,死亡率為2.46%。孕34周以后患者有2例死亡2例均為雙胎妊娠患者(一胎存活,一胎死亡),死亡率為0.82%。發病孕周越小,對胎兒和新生兒的預后越差。
2.2 母嬰預后 244例患者中243例痊愈,1例因為重度子癇前期合并產后心衰,呼衰,雙側胸腔積液而死亡。分娩新生兒死產6例(2例為雙胎妊娠、胎兒宮內窘迫,4例為低體質量兒,均為重度窒息死亡)。胎死宮內2例均行引產術。
3 討論
3.1 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生的原因 目前妊娠高血壓疾病的原因尚未闡明,可大致分為兩大類: ①胎盤因素。②母體因素。胎盤因素源自胎盤在形成、發育過程中出現了障礙, 形成了缺陷胎盤, 導致出現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臨床癥狀。母體因素源自母體對妊娠高血壓疾病易感或母體長期合并微血管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 導致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更為常見的病因是兩種因素并存[2]。其主要病因學說有內皮細胞損傷和激活學說、胎盤或滋養細胞缺血學說、免疫學說、氧化應激學說及遺傳學說,由于多因素作用使母胎免疫失衡和免疫耐受失衡,滋養細胞受累及浸潤能力下降,胎盤淺著床,造成胎盤缺血缺氧,使胎盤局部出現氧化應激,引起脂質過氧化及釋放自由基,同時釋放大量炎性因子,激活中性粒細胞,直接或間接導致血管內皮損傷,最終引發子癇前期、子癇[3]。
3.2 妊娠高血壓疾病的預防 醫院應利用現有的宣傳途徑, 提高社會各界人士對孕婦的關注, 孕前了解自身的健康情況,動員孕婦提高自我保健意識, 按時參加孕婦學校聽課, 提高對妊娠高血壓疾病危害及防治知識的認識, 做好自我監護,有異常情況時及時到醫院就診, 積極預防和治療各種并發癥。適時終止妊娠, 可降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同時加強對婦幼保健人員的業務培訓, 孕中期開展妊娠高血壓疾病的預測性診斷, 對有妊娠高血壓疾病傾向的孕婦增加產檢次數及心理溝通, 保持心情愉快, 適當休息,目前已發現多種營養素缺乏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發展有關。血清鈣濃度降低可使血管對腎素-血管緊張素Ⅱ的反應性增強, 并可直接減少血管組織中前列環素(PGI2) 的合成。而PGI2 /TXA2 (血栓素) 的比例與全身小動脈痙攣有關。在孕20周起每日補鈣, 即是在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即將發生時補足血鈣, 減少了該病發生的可能[4]。微量元素中的硒可防止機體受脂質過氧化物的損害, 維持細胞膜的完整性, 避免血管損傷; 鋅在蛋白質和葉酸合成中起重要作用[1]。VitA、VitC、Vit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5], 能減少內皮細胞損傷; VitC還能促進鈣、鐵吸收; VitD可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 其他維生素能促進和調節物質代謝, 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功能, 均有利于防止和減少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從源頭上降低孕婦和圍生兒的死亡率。
3.3 妊娠高血壓疾病的治療 孕婦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血液粘度增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婦在此基礎上, 全身小動脈痙攣,血管內皮受損,易形成微血栓,機體處于慢性D IC狀態,胎盤供血不足,易發生胎兒宮內生長受限 。所以及時解痙及合理擴容可改善機體的微循環狀態及胎盤循環,糾正組織缺氧可促進胎兒宮內生長。從而降低圍產兒的死亡率。妊娠高血壓疾病是由妊娠引起的血壓升高,所以適時終止妊娠對妊娠高血壓治療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97-109
[2] 石永云,凌斌.妊娠高血壓疾病病因學研究進展. 國外醫學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分冊,2006,25(4):200-202
[3] 林其德. 子癇前期子癇病因及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4,20(10):577-579.
篇7
【關鍵詞】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抗內皮細胞抗體;C反應蛋白
The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AECA,CRP in serum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
SUN Yuan-yuan,WU Zhen-lan,LI Yu-jie.Weifang Medical College, Weifang, 26104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ECA,CRP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preeclampsia.Methods This study in 72 late pregnancy women included two groups: 42 patiens were miscarriages(PIH group) and 30 control subjects with normal pregnancies.The AECA and CRP level were detected in all cases.Results Compare the preeclampsia patients with normal, the AECA level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erence.t=4.581,P=0.000.The level of CRP was negatively in two groups,and it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AECA too,P>0.05.Conclusion The AECA level in the serum with preeclampsia patients for their late pregnanc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rmal pregnant women,suggesting the AECA can be used as the diagnostic testing in dicators for the preeclampsia.
【Key words】 Preeclampsia;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ies(AECA); C-reactive protein(CRP)
妊娠期高血壓綜合癥(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PIH)是指妊娠20周后出現的血壓持續性升高伴蛋白尿和/或水腫,是妊娠期特有的一組多器官功能障礙癥候群,嚴重威脅母嬰安全,成為孕產婦及圍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全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為9.4%,其中輕度子癇前期占77.1%,重度子癇前期占22.3%,孕產婦死亡率在城市為18.9/10萬,圍生兒總的死亡率為2.68%,在發達國家如美國和英國,妊娠期高血壓的發病率為15%~20%。PIH致病因素復雜,其病因學說頗多,近年來,內皮細胞損傷是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病中心環節的學說[1]已被公認,內皮細胞損傷的機制之一可能與內皮細胞的自身抗體有關。國外學者提出,內皮細胞損傷過程中有免疫機制紊亂的參與,即損傷的內皮細胞因其抗原性改變,而刺激患者體內產生抗內皮細胞自身抗體(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ies,AECA),此抗體在損傷內皮處形成免疫復合物吸引補體及炎性反應細胞,而加劇其局部的炎癥與損傷。本研究通過定量檢測妊娠婦女血清AECA及C-反應蛋白(CRP)含量,研究與妊娠高血壓疾病的關系,為臨床提供診斷與治療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自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集在濰坊市人民醫院住院分娩的PIH孕婦42例,其中重度PIH24例,輕度PIH 18例,孕婦平均年齡(27.9 ±4.6)歲,平均孕周(34.6±4.5)周,選擇同期住院分娩的正常妊娠婦女30例作為對照組,其平均年齡為(28.2±3.4)歲,平均孕周(37.2±4.4)周。兩組孕婦均為單胎,平均孕周、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既往均無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及肝腎疾患,無輸血、免疫治療史。PIH診斷標準參照全國通編教材《婦產科學》(第六版)[2]。
1.2 方法
1.2.1 血清標本采集 病例組患者和對照組個體均于未臨產前采集肘靜脈血,無菌條件下分離血清,-20℃保存待用。
1.2.2 AECA測定 采用ELINSA法,將樣品和標準品分別加入酶標記液和底物避光孵育15 min,加終止液終止反應,于波長450 nm的酶標儀上讀取OD值,在標準曲線上查找對應的濃度范圍。
1.2.3 CRP測定 采用散射比濁法,國產TD-I型特定蛋白儀(A款)測定血清中的CRP含量。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2.0軟件對資料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統計處理方差分析及用t檢驗 (P
2 結果
AECA最高值34.4pmol/L,為病例組,最低值6.61pmol/L為對照組;病例組AECA平均數為24.74 mol/L,對照組AECA平均數為12.65pmol/L,對兩組AECA平均數進行Levene’s方差齊性檢驗,F=12.521,P=0.001,P 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內皮細胞不僅是血管壁的襯里,還參與機體的凝血、纖溶、免疫、血管的生長和血管運動的調節,因此內皮細胞的損傷與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抗內皮細胞抗體最早是20世紀70年代初在對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硬皮病患者腎活檢標本的免疫組織化學研究中被發現的,可以與正常狀態下的血管內皮細胞多種蛋白相結合,為一致病性抗體,而并非由于血管病變使內皮細胞蛋白表達改變而產生的自身抗體[3]。在正常人血液中存在有AECA,這些AECA 弱,其抗原范圍也較局限[4]。筆者的研究資料亦證明AECA在孕婦中普遍存在,正常妊娠婦女AECA平均值為41.65pmol/L,病例組AECA平均數為87.07pmol/L。經檢驗t=-4.581,P=0.00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AECA在輕度與重度PIH中的比較,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CRP的出現與妊娠高血壓疾病無相關性,由此可推斷AECA是PIH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可能是一個引起PIH的致病性抗體。
1989年Roberts[5]等首先提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病理生理變化的核心是內皮細胞功能紊亂與障礙。Rodgers等[6]在子癇前期患者產前血清加入人臍靜脈血管內皮細胞(human umbilical vein cell,HUVEC)培養基中,發現HUVEC發生相應的改變,首次提出子癇前期患者血清中含有一種或一些“細胞毒性因子”是導致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時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的原因。
目前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普遍的觀點是血管內皮損傷致血管內皮細胞的聯接破壞,使血管內蛋白和液體外滲,激活凝血系統造成DIC,并釋放血管活性因子,增加血管收縮因子生成與釋放,減少血管舒張因子的生成與釋放,使血管活性因子失衡并致收縮血管的因子占有優勢。Aamamoto等[7]在AECA與SLE孕婦產前子癇的研究上,認為AECA的出現與先兆子癇有關,AECA陽性血清對培養基Esc的細胞毒性引起,先兆子癇患者的內皮損傷發揮了作用。
從AECA的致病作用來看,AECA除可與Esc上的抗原直接作用,引起血管內皮的損傷外,還主要通過簡介免疫炎癥的方式引起致病性。AECA可促進白細胞對Esc的細胞毒性作用,以及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作用[8]。據遺傳動物模型提供的證據:AECA上調Esc對粘附分子的表達(E-selectin,胞內粘附分子-1和血管粘附分子-1),依次誘導Esc分泌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引起白細胞對Esc的聚集和粘附造成Esc損傷。據以往的研究表明,AECA的出現多伴隨有白細胞介素、TNF等表達水平的升高,從而推測炎癥介質誘導血管內皮細胞產生新的表面抗原,遭受AECA的攻擊而致病。可據此推測妊高癥的發病與AECA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
AECA的確切致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作為炎癥急性相蛋白,CRP的水平在急性炎癥和損傷后濃度可迅速上升。資料中發現CRP與AECA水平及PIH不相關,P>0.05。對診斷PIH的臨床價值意義不大,提示AECA在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系統性脈管炎的致病機制方面可能存在不同。而且,血管內皮損傷也不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特有的變化,就目前所得到的結果,只能說明它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不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其確切機制尚待深入研究。
參 考 文 獻
[1] Zilla P,von Oppell U, Deutsch M, The endothelium:a key to the future.J Card Surg,1993,8(1):32-60.
[2] 樂杰.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7-106.
[3] 董暉.抗內皮細胞抗體與血管炎綜述.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05,11,2:334-337.
[4] Cid MC.Endothelial cell biology,perivascular inflammation and vasculitis.Cleve Clin J Med,2002,69(suppl 2):45.
[5] Robers JM,Tayler RN.Preeclampsia:an endothelial cell diaorder.Am J Obstet Gynecol,1989,161(5):359-372.
[6] Rodgers GM,Taylor RN,Roberts JM.Preeclampsia is associated with a serum factor cytoxic to human endothelial cell,Am J Obstet Gynecol,1988,159(4):908-9-4.
篇8
大量文獻報道,孕婦患原發性高血壓可使妊娠期高血壓病的發生率增加。Sibai將初產婦妊娠期高血壓病發生危險因素依次列為:血壓、肥胖、流產次數及吸煙,血壓越高或越肥胖,妊娠期高血壓病的發生危險越高。
肥胖、胰島素抵抗及糖尿病
胰島素是一種血管舒張因子,若無交感神經對抗其作用,將導致低血壓,而非高血壓。外周胰島素抵抗是胰島素功能缺乏的標志,將導致血管功能失調,近年來提出的胰島素抵抗綜合征是指:胰島素的葡萄糖調節功能抵抗,導致高胰島素血癥,以維持正常的葡萄糖濃度,這樣胰島素刺激鈉的重吸收,并有擬交感活性,使血壓升高。胰島素還可刺激非脂類脂肪酸增加、抑制脂肪分解、使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肥胖可能是導致胰島素抵抗的最常見因素。肥胖者24小時胰島素釋放率是消瘦者的3~4倍,肥胖亦是妊高征發生的危險因素,有文獻報道身材矮、肥胖、頸短的孕產婦較易患妊娠期高血壓病。體重指數大于24的孕產婦患妊娠期高血壓病的危險性是體重指數小于24的孕產婦的2.669倍.肥胖或胰島素抵抗導致妊娠期高血壓病危險性增加的確切機理尚不完全清楚,近年來研究認為:①肥胖時血容量增多且心輸出量增加以滿足代謝需要,從而導致血壓升高。②肥胖不僅與高血壓有關、而且與脂類利用、游離脂肪酸向組織轉運、高膽固醇及甘油三酯、胰島素抵抗及高胰島素血癥有關。尢其是TNF-α。它由人類前脂肪細胞及脂肪細胞產生,肥胖者的TNF-α比正常人高3倍,肥胖、胰島素抵抗及高胰島素血癥可使細胞激動素介導的氧化作用增強,這與先兆子癇的發病機理有關。
血栓形成、高半胱氨酸血癥
嚴重的妊娠期高血壓病患者常有血液及代謝異常而導致血栓形成,Dekker等隨訪妊娠期高血壓病孕婦產后10周血栓形成、高半胱氨酸血癥、抗磷脂綜合征的發生率,85人接受凝血干擾試驗,24.7%存在β蛋白缺乏,50人接受蛋白抵抗活性實驗,16%陽性;79人接受高半胱氨酸血癥實驗,17.7%陽性;查95人抗心磷脂骯體,29.4%存在lgG、lgM抗體。Dekker等人首次系統研究高半胱氨酸血癥與妊娠期高血壓病的關系,以空腹半胱氨酸濃度>15μmol/L,餐后>51μmol/L作為診斷標準,高半胱氨酸血癥孕婦妊娠期高血壓病發生率是正常孕婦的7倍。
鐮狀細胞病
Larrabee等人研究發現鐮狀細胞病是妊娠期高血壓病的危險因素,鐮狀細胞病的孕婦妊娠期高血壓病的發生明顯增加(24.7%,P<0.0001),且新生嬰兒體重明顯低于正常孕婦所娩新生嬰兒。
多胎妊娠
多數學者認為,雙胎妊娠時妊娠期高血壓病的發生率及其嚴重程度均明顯增加,最近一項研究表明,雙胎妊娠時妊娠期高血壓病的危險性增加4倍,三胎比雙胎的危險性增加,但總的妊娠期高血壓病的發生率與雙胎相似。
染危體異常、葡萄胎
Vessce等研究表明,先天異常者,妊娠期高血壓病的危險性增加,OR為1.34,包括胎兒水腫、13三體、三倍體等染危體異常。
泌尿系感染
Schieve等研究表明,孕期泌尿系感染是妊娠期高血壓病的危險因素,其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的原因是任何一種感染可使感染產物增加,如細胞激動素、自由基片斷、蛋白水解酶等,這些因素導致已處于高危中的孕婦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病。
營養不良
現已發現多種營養素如以白蛋白減少為主的低蛋白血癥,鈣、鎂、鋅、硒等缺乏與妊娠高血壓病的發生有關。鈣可穩定細胞膜,維持鈉泵和鈣泵活性,降低細胞膜對鈉、鈣離子通透性。低鎂可使鈉鉀泵和鈣泵活動受損,導致細胞內鈣的堆積和細胞外鈣的減少,激活了血管平滑肌內的肌凝蛋白與肌纖蛋白,產生收縮效應,造成血壓升高,鋅在核酸與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硒是谷光甘肽過氧化物酶的重要組成部分,可防止機體受質脂過氧化物酶損害。硒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維持細胞膜完整性,避免血管壁損傷,血硒下降可使前列環素合成減少,血栓素增加,從而導致妊娠高血壓病的發生。
孕婦妊娠時的年齡
莊氏等[1] 研究發現,35~39歲孕產婦的妊娠期高血壓病發病率為16.88%,明顯高于20~29歲孕產婦的9.98%,這與患者年齡大,有動脈硬化傾向有關[2]。
低社會經濟狀況
由于經濟原因,不能系統檢查,忽略了對孕婦全方位監測,不能及時發現并處理營養不良、缺鈣等妊娠并發癥,使疾病在早期得不到治療,增加了患病風險[3]。
不良情緒
焦慮、憂郁等負性情緒與妊娠期高血壓病的發生有相關性。國內外多項調查發現妊娠期高血壓病患者普遍存在情緒不穩、焦慮、憂郁、睡眠障礙、心悸、生活空虛感等癥狀,同時認為這些精神因素對妊娠婦女有負面影響而且導致妊娠期高血壓病的發生。Kurki等采用焦慮憂郁問卷對623名妊娠早期無任何癥狀的初產婦做了孕期追蹤調查,發現妊娠期高血壓病患者伴有明顯的憂郁焦慮情緒,沮喪抑郁的負性情緒增加了妊娠期高血壓病的發病率。焦慮、憂郁作為應激源,由感覺系統傳至大腦皮層和邊緣系統,作用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從而激活了交感神經系統,使腎上腺髓質分泌兒茶酚胺類遞質增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體,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導致妊娠期高血壓病的發生。
總之,由于妊娠期高血壓病病因未明,尚不能做到完全預防其發生,普及健康教育,對具有這些危險因素的孕婦加大監測力度,可望把妊娠期高血壓病發病率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 汪敏,譚進成. 鈣鎂與妊高征關系研究進展. 醫學綜述,2002,8(9):509
篇9
[關鍵詞]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血清胱抑素C;血肌酐
[中圖分類號] R714.2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9(c)-0036-02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PIH)是妊娠晚期較為常見的并發癥,當病情發展成為晚期PIH時,孕婦可出現肝腎臟器的損傷,從而導致產婦死亡[1]。因此,臨床上對PIH盡早進行診治有助于對產婦適時終止妊娠,確保母嬰健康[2]。近年相關報道顯示,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可作為腎小球慮過率的指標,本文對PIH患者CysC水平進行分析及研究,以探討妊娠終止的時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妊娠高血壓患者128例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均符合樂杰編著的《婦產科學》[3](第六版)中對PIH的診斷標準;年齡22~44歲,平均(28.8±5.4)歲;孕周36~41周,平均(38.2±1.2)周,根據PIH患者的病情將其分為單純妊娠期高血壓78例(子嫻前期組)和妊娠期高血壓合并子癇前期50例(妊娠高血壓組)。同時選取本院同期收治的正常妊娠100例為對照組,年齡21~43歲,平均(27.2±5.2)歲;孕周36~40周,平均孕(37.1±1.4)周。3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孕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受試者均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并置于離心機以3000 r/mim的速度離心10 mim,去除沉淀部分,留取上清液并置于冰箱中保存。采用全自動化生化分析儀測定CysC及血肌酐(SCr)。CysC正常參考濃度為0.6~1.4 mg/L。收集所有受試者24 h尿液,將其混勻后取50 ml送檢,采用全自動化生化分析儀測定尿液中的尿蛋白含量。陰性(-):尿蛋白含量2 g/d,屬于重度尿蛋白。
1.3 統計學分析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計量資料均值的比較采用成組設計t檢驗,組間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各組患者CysC與SCr含量的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妊娠高血壓患者及子癇前期患者血清中CysC水平顯著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各組患者尿蛋白陽性率的比較
子癇前期及高血壓妊娠蛋白(+++)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CysC與SCr的相關性分析
經相關性分析,CysC與SCr(r=0.458,P=0.001
3 討論
妊娠高血壓是妊娠期特有的一種疾病,引起其發生的原因有多種,如家族遺傳病史、感染以及產婦疾病史等[3]。妊娠期高血壓可引起產婦出現多種并發癥,其中以子癇前期對母嬰的影響較大[4]。子癇前期可引起產婦出現腦出血、子癇性腦病、腦梗死以及蛛網膜下出血。PIH多發生在妊娠期20周后至產后24 h內。其臨床特點表現為高血壓、水腫、尿蛋白,情況嚴重者可出現視力障礙、胸悶、頭痛、昏迷、甚至抽搐、腎功能衰竭及心力衰竭等。該疾病會對母嬰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是導致母嬰死亡的重要產科因素[5-6]。目前該疾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對其進行防治及監測,能有效降低母嬰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死亡率[7]。
相關研究顯示,CysC是從血清中分離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8],近年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CysC可反映腎小球濾過率,并且在高血壓腎病及糖尿病腎病患者中,CysC較SCr更能有效反映腎小球的濾過能力。本研究發現,妊娠高血壓患者及子癇前期患者CysC的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妊娠組,并且子癇前期患者中CysC的含量顯著高于妊娠高血壓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尿蛋白含量是臨床上用于判斷PIN患者腎臟是否出現損傷的重要指標,當孕婦胎齡為28~34周時,患者病情穩定,尿蛋白水平在正常范圍時則表示患者病情好轉,當尿蛋白值>2 g/d時則表示患者可能發生死胎、胎盤早剝,因此,應及時終止妊娠。本研究中子癇前期及高血壓妊娠蛋白(+++)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及時對這部分患者終止妊娠,母嬰預后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
[2] 劉紅艷.妊娠期高血壓疾病56例終止妊娠的時機與方式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23):3218-3219.
[3] 周長浩,李增寧,房桂英,等.妊娠高血壓疾病婦女血清胱抑素C檢測的臨床意義[J].臨床薈萃,2006,21(14):1028-1029.
[4] Moodley J,Gangaram R,Khanyile R,et al.Serum cystatin C for assessment of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in 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J].Hypertens Pregnancy,2005,23(3):309-317.
[5] 王月姣.心理護理應用于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15(2):487-489.
[6] 張麗萍.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的產程觀察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9(5):214-215.
[7] 單桂芬,榮墨克,林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預測性診斷指標[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8,8(2):268-269.
篇10
登封市婦幼保健院產科,河南登封 452470
[摘要] 目的 觀察硫酸鎂聯合硝苯地平治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2012年9月—2013年12月于本院治療的124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兩組,62例為治療組,62例為對照組,治療組患者臨床治療采用硫酸鎂聯合硝苯地平,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則單用硫酸鎂,對觀察組和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比較。結果 經治療,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8%,對照組為83.9%,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的舒張壓、收縮壓等指標比較均具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采用硝苯地平聯合硫酸鎂進行治療,可有效減少患者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使患者獲得確切療效,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
關鍵詞 ] 硫酸鎂;硝苯地平;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療效
[中圖分類號] R4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7(c)-0126-02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為妊娠期特有疾病,也為其較為常見的并發癥[1]。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蛋白尿,高血壓及水腫等癥狀,其病理變化以全身小動脈痙攣為主,患者在病情嚴重時,可出現子癇等癥狀,對母嬰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相關研究報道顯示[2],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經有效治療,可獲得良好的預后。本文將2012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于本院的124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部分患者采用了硫酸鎂及硝苯地平聯合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選取的124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均為62例,患者的年齡為22~35歲,平均年齡為(25.2±2.4)歲,患者的孕周為28~35周,平均孕周為(33.2±2.1)周,其中,86例為初產婦,38例為經產婦,124例患者全部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診治指南》(2012版)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3],排除伴有嚴重心腎功能不全、腸道出血、嚴重主動脈狹窄、腦水腫及對硝苯地平具有過敏反應的患者。治療組及對照組患者的基礎資料與疾病嚴重程度等無顯著差異,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很好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均進行解痙治療及相關對癥治療,予以25%硫酸鎂,使用劑量為60 mL,將其加至5%葡萄糖之中,使用劑量為500 mL,使用方法采用靜脈滴注,滴注速度為每小時1.0~2.0 g。治療組患者加用硝苯地平進行聯合治療,3次/d,每次使用劑量為30 mg,使用方法為舌下含服。孕周低于38周的患者治療1周為一個療程,孕周為38周及以上的患者治療3 d為一個療程。
1.3療效評定
療程療效評價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顯效評定標準為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血壓達到正常范圍,尿蛋白降低幅度不低于2+,患者妊娠維持不低于37周終止妊娠;有效評定標準為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緩解,血壓未控制在正常水平內,尿蛋白降低幅度為+,患者妊娠維持低于37周終止妊娠;無效評定標準即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均無好轉,或者加重,血壓水平無顯著降低或者出現上升,尿蛋白未降低,患者妊娠維持低于36周終止妊娠。
1.4統計學處理
組間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并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處理,當 P<0.05則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從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上看,治療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從兩組患者不良妊娠結局發生情況上看,治療組患者產后出血、新生兒呼吸窘迫及早產等發生率,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從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舒張壓、收縮壓等指標上看,治療組治療前各項定量指標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治療后各項定量指標與對照組相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3討論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在妊娠超過24周的產婦中較為多見[4],其臨床表現較多,通常以高血壓、浮腫及蛋白尿等癥狀為主。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可導致患者產生抽搐、昏迷等癥狀,嚴重者可造成母嬰死亡,其也為導致孕婦及胎兒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臨床治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多采用對癥治療,包括降壓、解痙及中醫治療等,多項報道顯示,臨床治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關鍵在于控制患者血壓,需迅速將患者血壓控制于正常范圍之內,同時,對患者重要器官的血循環加以改善,包括子宮、心和腎等器官,以避免患者產生嚴重并發癥,確保母嬰安全。研究顯示,臨床采用降壓藥物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具有一定危險性,其在有效降低患者血壓的同時,也會導致患者重要器官血流量減少,尤其是減少患者子宮胎盤血流量,進而會對胎兒產生一定影響。
相關臨床研究顯示[5],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可能與前列腺素缺乏,或者子宮胎盤缺血等具有相關性,其可對產婦及新生兒均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對于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而言,其通常起病隱匿,患者病情發展迅速且較為兇險,如未能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可造成患者出現昏迷,嚴重者可引起心腎衰竭等癥狀,危及母嬰生命安全及健康。在本文的研究中,治療組患者予以了硫酸鎂聯合硝苯地平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則單用硫酸鎂治療,從臨床療效上看,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達到96.8%,對照組僅為83.9%,兩組療效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5],由此可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采用硫酸鎂聯合硝苯地平治療療效顯著。分析結果可能與硝苯地平具有的長效、高效及不良反應少等優勢相關。硝苯地平屬于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其可有效擴張患者全身血管,解除外周血管痙攣,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硝苯地平半衰期較長且血藥濃度較高,患者可獲得較為平穩的降壓作用。硫酸鎂可阻斷神經與肌肉之間的傳導,并對運動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起到抑制作用,因此,采用硫酸鎂治療可有效預防控制發生子癇,并促使患者血管內皮合成前列環素,起到解除小動脈痙攣及降低血壓的目的。
報道顯示,硫酸鎂為臨床理想的解痙藥物,其對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療效確切。硫酸鎂不僅可有效抑制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及周圍神經系統,并且可使患者心肌、骨骼肌與血管平滑肌松弛,進而達到血壓下降,以及肌肉松弛的效果。本組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妊娠高血壓患者經兩種藥物聯合應用治療,其治療后的舒張壓、收縮壓及尿蛋白等指標均明顯改善,對照組經單獨使用硫酸鎂治療后的舒張壓、收縮壓及尿蛋白等指標雖然較治療前也有所改善,但治療組患者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與文獻報道相符[6]。由此可見,采用硫酸鎂聯合硝苯地平治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各定量指標,起到良好的降壓效果。本組研究中,治療組患者產后出血、新生兒呼吸窘迫及早產等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7],由此可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采用硫酸鎂聯合硝苯地平進行治療可有效避免或者減少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硫酸鎂聯合硝苯地平治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可防止因血壓不穩,而對患者靶器官造成損傷,并且兩種藥物合用無嚴重不良反應,其對患者血脂、血糖及肝腎功能均不產生影響,可使患者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的基本病變為全身小動脈痙攣,并由此引起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壓上升、全身小動脈管腔狹窄及血管內蛋白質出現滲漏等現象,同時進一步導致患者產生水腫、蛋白尿及血壓濃縮等癥狀。以上述患者病理生理過程為基礎,患者全身各重要組織器官可由于缺血、缺氧等受損,包括患者胎盤、心、腦、肺和肝腎等器官,并使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出現肝細胞壞死、肺水腫、胎盤早剝等臨床表現,危及孕婦及嬰兒的生命安全及健康。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的的臨床治療應按照合理擴容、解痙、降壓及鎮靜等原則進行,治療原則也包括在適當的時候應終止妊娠。基于上述治療原則之上,對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治療進行探索,并制定有效方案為目前婦產科學的重要研究課題。
[
參考文獻]
[1] 丁衛.高齡孕婦并發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7):901-902.
[2] 熊俊.脂代謝影響因素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相關性研究進展[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4,30(4):256-259.
[3]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學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診治指南(2012版)[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2,47(6):476-480.
[4] 高嵐,陳穎,梁紅,等.VCAM-1和PAPP-A在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中的表達及其相關性研究[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2,28(5):377-380.
[5] 胡金艷,郭紅霞,胡水旺,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正常孕婦尿液蛋白質組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29(6):446-450.
[6] 李樹珍,李永強,相淑芳,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9):1192-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