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13 16:57: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代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故事。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后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2、千里送鵝毛: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3、孔融讓梨: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范。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有一天,孫思邈到遠處去出診,當他經過一個村口時,正巧見幾個人抬著一副棺材,匆匆地出了村子,后邊還跟著幾個送葬的人,情景甚是凄涼。孫思邈見棺材抬過來,便站立在路旁觀看,當棺材從他身前過去時,他看到棺縫里還在向外滴血,血的顏色鮮紅鮮紅的。
孫思邈清楚地看到這種血色后,不由地思考起來,他想:人死了,血為什么還這樣的鮮紅呢?根據他自己的經驗判斷,這個人可能還沒有死。
救人之心驅使著他,不能再作猶豫,他便立刻趕上前去大聲問道:“棺材里裝的是什么人,死了多長時間啦?”棺材后邊一位送葬的青年農民,忽然看見有人來問,便說:“這是我的妻子,半夜里生孩子,頭一胎遇到難產,到天明就死了。孩子也沒生下來,還問這干啥!”
孫思邈說:“我從棺材縫里流出的血色來看,不像死人的血,你讓棺材停一下,叫我看看情況,或許還能夠把人搶救過來呢!”
人已經死了,怎么還能夠救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話,仍然抬著棺材匆匆地向前地走。后來在孫思邈的再三說服下,青年農民才讓抬棺材的人把棺材停在大路旁邊。
打開棺蓋一看,那位青年婦女的臉色像黃裱一般,沒有一點血色,樣子顯得十分可怕。孫思邈伸出手來,摸摸她的脈搏,果然不出所料,青年婦女的脈搏還在微弱地跳動著。孫思邈很快選好了穴位,給她扎了幾針,又從藥包里取出一點藥,給她灌進了口里。
這時,大家都用懷疑的眼光看著,等待著……
抬棺材的人蹲下吸了一鍋煙的工夫,青年婦女就生下了一個胖娃娃。在嬰兒的哭聲中,產婦也慢慢睜開了眼睛,蘇醒過來了。
大家看到孫思邈根據對血色的判斷,救活了兩條性命,都感到十分驚奇,說他是神醫下凡,非常佩服他。產婦的丈夫看見妻子活了,又安全地生了孩子,于是由悲變喜,緊緊拉著孫思邈的手,半天才說道:“我一家三口人,怎么報答你的恩情呀!”
孫思邈說:“不必謝我了,趕快把人送回去好好調養。”說罷,便大步向前走去,給遠村病人看病去了。
篇3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范。
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云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本挷咭幌耄仓荒苋绱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并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致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圣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楊時、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并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后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心平氣和的劉銘傳
篇4
——讀《中國古代愛國故事》有感
從古至今,我國有許許多多的愛國人士:鄭成功、屈原……
讀了《中國古代愛國故事》后,我被鄭成功的事跡深深打動著:明朝末年,鄭成功懷著愛國心,成功地將荷蘭殖民者趕出臺灣,收復了中國的神圣領土。
“開辟荊棘逐何夷,十年始克復先基?!弊x著鄭成功寫的《復臺詩》,我對鄭成功的敬佩之情愈來愈濃。是的,鄭成功,靠的是他的愛國心??戳怂氖论E后,有誰不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呢?他的愛國心不僅留在我心中的最深處,更是永遠留在了臺灣同胞和全國人民的心中。
篇5
2、鄭人買履: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后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挑好了鞋子,才發現:“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子。有人問:“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p>
3、穿井得一人:宋國的一戶丁姓人家,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到遠處去打水澆田,派家里的一個人去打水,常常有一個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甭犃说娜司腿鞑ィ骸岸∈贤诰诘搅艘粋€人?!眹嫉娜硕荚谡務撨@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節省一個空閑的人的勞力,并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聽到這樣的傳聞,還不如不聽。
4、嚙鏃法:隋朝末年有個叫昝君謨的人擅長射箭,閉著眼睛射箭,說射哪里就射中哪里,想射中眼睛就射中眼睛,想射中口就射中口。王靈智向謨學習射箭,自認為射箭的技術達到了精妙(的地步),想要射殺昝君謨,獨自享受這種美譽。昝君謨握著一把短刀,有箭射來就砍斷它。只有一支箭,昝君謨張口接住,竟然咬斷了箭頭,笑著說:“(你)學習射箭三年,幸好沒教會你咬斷箭頭的方法?!?/p>
篇6
民間故事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湖南習俗元宵節這一天,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是湖南最主要的民間習俗,如長沙的酸菜炒湯圓,將湯圓配酸菜、辣椒炒制,外焦內軟,酸、甜、咸、辣俱全;郴州因為多民族聚居而形成了獨特的元宵舞龍舞獅活動,如今年郴州資興舉辦的第五屆龍獅腰鼓大賽將會有24支隊伍參賽。
位于湖南南部的新田縣,毗鄰兩廣,元宵習俗獨特。元宵節這一天晚上,新田縣的農民們會提著點亮蠟燭的小燈籠來到宮廟前集合。數百串燈籠連在一起,組成一條近千米長通體發光的“巨龍”,每一盞“龍身”上的燈都代表著一戶人家。隨著一陣陣鑼鼓聲,游龍燈的隊伍從宮廟前的農田出發,在威風凜凜的“龍頭”牽引下,開始繞全村游行。舉著“龍身”游燈的人們還要保證這條“長龍”的連續和完整,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小心地配合著“長龍”前進,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巨龍”所到之處,家家煙花爆竹聲震天。游完龍燈后,村里的居民們會將所有的龍燈集聚在一起“燒龍燈”,期待來年風調雨順。
廣西習俗據廣西文化廳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元宵節期間,廣西各地的歡慶活動多達數百項,如柳州的花燈、百色的非遺巡展、北海的神游等,這些活動以文化展演和娛樂賽事為主,現代和傳統交融,城市和鄉村聯動,地域特點鮮明,民族個性濃郁,群眾參與面廣泛。
篇7
有人說:“古代人比現代人身材高大”(指一兩千年前的古代人)我們就有不少人信以為真。其實這是錯誤的,照科學上的研究,人類的體質在幾千年的短短時間里,變化并不太大。以身材長短來說,古代人和現代人的身材一般都只有一米六·七上下,過高和過矮都只是個別的現象。
可是有人要問:古書上不是明明記載著“身高八尺”為甚么現在卻只有“五尺身材”了呢?據現在研究的結果,這是因為古今尺度不同的緣故。漢代的一尺約合現在23公分,西晉一尺正值現在24公分,而現在的尺子呢卻是33公分。我們來折合一下看,漢代一尺豹合現在一尺的23/33,也就是說近乎現在一尺的七折,“七八五尺六”,就算是古代最大的身材了,不是仍然和現在身材高大的人差不多么?解決古代尺稱斗量的問題也必須依靠考古方面的長期發掘和研究。1951年湖南長沙發掘有戰國年間(公元前453一前221年)的天秤,1954年洛陽發掘有西晉永寧二年(公元302)的骨尺,就是研究這類問題的最好保證。
問題解決到這里也還可能導致出一個新的問題,就是有人要問為甚么尺子逐漸在加長?這就涉及到社會的本質問題了。我們知道中國是長期處于封建社會之中,統治階級要剝削人民,除了明增賦稅的辦法之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加大征收的尺碼。從發掘的尺子中可以看到歷代尺子在增長這是事實,尺子逐漸加大的目的又是為了加重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從這上面我們就可以知道過去的統治階級還用這樣一種陰暗的方法來對勞動人民進行榨取。
這里還可以附帶說一個問題。兩位戲劇愛好者有一次爭論起古代寶劍長短的問題。一位說:古代的寶劍很長,理由是在“荊軻刺秦”中秦王是從背后拔劍的,不然寶劍就拔不出來,可見古來的劍是很長的。另一位說:古來的寶劍是短的,他的理由是根據“魚腹藏劍”,魚腹藏劍就是把劍裝在魚的肚子里面,劍長了一般的魚怎么會裝下呢。可見古來的寶劍是短的。其實這個問題用考古學的辦法也很好解決,只要用科學的方法把古代的劍挖出來看看就行了。根據現在挖的結果,這兩位戲劇家說的都對,不過他們在爭執當中忽略了一個時間問題。我們知道“魚腹藏劍”的故事是發生在春秋,“荊軻刺秦”的故事是發生在戰國,二者時間不同,所以劍的長短也就不一樣了。春秋的劍一般只長30多公分,藏在魚肚里并不困難,秦以后的劍長在一米以上,不從背后拔確實就很難。
篇8
贈我鵠文綾。
貯以相思篋。
緘以同心繩。
裁為親身服。
著以俱寢興。
別來經年歲。
歡心不同凌。
瀉酒置井中。
誰能辨斗升。
篇9
一、我國古代文學傳播方式的演變歷程
我國古代文學中最原始的傳播方式是以口語為媒介的傳播形式,在人們的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實現古代文化間的傳承,以便于保存一些歷史悠久的神話故事以及故事傳說。同時,語言傳播中的聲詩傳唱也實現了傳播的發展。在古代的民間傳說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的典例,而聲詩傳唱中最著名的就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隨著口語傳播的不斷發展,文字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文字的出現促進了抄寫的傳播時代,抄寫傳播時代主要起源于秦漢時期,到西漢時就已經發展為完善的抄寫傳播方式,因此,隨著抄寫時代的出現,保留了我國古代的許多的文學作品,在抄寫的傳播中實現了借閱的文化交流。抄寫傳播方式是由簡牘抄寫發展到到絹帛抄寫,從而不斷的完善的過程。然而紙質的出現,使抄寫傳播形式達到了發展的頂峰。隨著雕版印刷術的出現,結束了抄寫的傳播形式,在文學的傳播中逐漸的采用雕版印刷,雕版印刷術不僅促進了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還提高了文學的傳播速度,因此,雕版印刷術在我國古代的文學傳播過程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學傳播形式也在不斷地完善,因此,要在古代文學的傳播的過程中不斷地適應時代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實現文學的可持續發展,以便于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的發展。
二、我國古代文學的傳播方式
在我國古代文學的傳播過程中,要依據傳播的手段與傳播的方式進行研究,經過對傳播介質的分析,從而促進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
(一)語言傳播語言傳播在古代文學傳播中是最基礎的傳播形式,因此,要不斷的挖掘語言傳播在古代文學中作用,分析語言傳播的傳播方式,從而增強對語言文學的了解。1.口頭傳播口頭傳播作為古代傳播中最便利的傳播形式,在文學的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最早的口語傳播是對文學創作的傳播過程,經過不斷地口頭傳播加以保留,在古代祭神的時候,巫師就是利用口語傳播的形式進行祈福的。通過古代人們的口耳相傳的傳播形式,從而產生神話、傳說等故事。如《白蛇傳說》就是依據人們的口耳相傳得以保留,在故事的傳播中,有利于表達出許仙與白娘子之間的愛情故事,在故事中保留文學文化中的精髓。2.樂妓演唱樂妓演唱是語言傳播中最主要的傳播手段,是將古代詩人、詞人等的文學創作用歌曲的形式演唱出來,在宴會上,為達到助興的效果邀請樂妓進行演唱。樂妓演唱主要興起于魏晉時期,自唐宋發展以后,樂妓演唱逐漸地被人們有所關注,大到皇宮六院,小到市井街道都離不開樂妓的傳唱,樂妓的傳唱有利于發揚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同時,也有許多文人雅士為樂妓作詞。例如,蘇軾的《蝶戀花》感嘆的是時光易逝,佳人難得的情懷,顯現出詩人的寂寞失意的惆悵之情?!皦锴锴ν獾?,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表達出蘇軾的失落之情,因此,通過樂妓演唱的形式將《蝶戀花》進行傳播,使《蝶戀花》多了另一種韻味,耐人尋味。同時,經過樂妓的傳唱,將詩人的詩詞發揚光大,從而使詩詞得以流傳至今。3.聲詩傳唱聲詩傳唱是許多文人雅士在討論的過程中從而產生的名篇佳句,經過同行之間的贊揚從而得以流傳。由于古代的名流公子的傳播效率較高,因此,在文人雅士的聚會上所出現的詩詞的傳播方式將更為廣泛,人們更容易接受。同樣,聲詩傳唱的傳播速度主要取決于作者的社會地位。人們在唱和的過程中圍繞一個統一的話題,用某一押韻率進行吟唱,從而完善古代文學的傳承。
(二)文字傳播文字的出現改變了我國的古代的文學傳播方式,彌補了語言傳播中的不足,通過文字的傳播發展,從而促進我國古代文學的進步。題壁傳播:題壁傳播指的是在文物名勝古跡刻寫詩詞歌賦,從而以便于人們游玩觀賞,發揚古代文學。題壁傳播主要興起于唐代南北朝時期,在最初的題壁傳播中,所采用的主要的介質是墻壁、山壁、庭院、驛館等,以便于人們瀏覽閱讀。同時,題壁傳播能夠將古代文學完整的保留下來。例如: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在創作《釵頭鳳》的過程中,將《釵頭鳳》提寫在墻壁上,以感嘆陸游的愛情,訴說對愛人的思念。經過題壁的傳播方式,將《釵頭鳳》得以流傳。
(三)文本傳播雕版印刷術的興起促進了我國古代文本傳播的發展,在我國古代的文學發展過程中,許多家境貧寒的孩子為了讀書,普遍采取抄寫的方式進行學習,于是出現了借閱與抄寫的傳播,通過借閱與抄寫從而完成文學傳播的過程。同時,由于有些文學書籍具有收藏價值,因此,一些收藏家會采取謄寫的方式加以保留。在抄寫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增強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還有助于加深記憶,從而使文章成為時代的經典,有助于實現文學的廣泛流傳。
三、結語
篇10
中國鎖具歷史悠久,據出土文物考證和歷史文獻記載,鎖具發展至今有五千年歷史。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之“骨錯”、“石錯”就是鎖鑰雛形?!坝劇?,古代用骨頭制的解繩結的錐子,就是古代鑰匙的雛形。所以“觿”屬我國最古老的鎖具之一。
古鎖初稱牡、閉、、鑰、鏈、鈐。早期為竹、木結構,起源于門閂。春秋戰國至魯班于木鎖內設堂奧機關,至東漢制金屬簧片結構鎖(又稱溝槽鎖)。入唐時所之多為金、銀、銅、鐵、木。明代遂成為廣鎖、花旗鎖、首飾鎖、刑具鎖四大類。實際上還有一類密碼鎖,只是不太常見罷了。歷經清代、民國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古鎖工藝精致奧妙、文化內涵豐富。雕花刻字如:狀元及第、長命富貴、麒麟送子、龍鳳呈祥等。尤以魚形鎖為例,在《芝田錄》中道:“門鎖必為魚者,取其不暝守夜之意。”魚亦作年年有余之吉利。古鎖也寓意財富,故有“驢馱鑰匙馬背鎖”之說。后衍生至愛情永恒,家族永續,身體永康,似乎一切良愿盡寓其中。
據資料記載,最早的用木制成的鎖,其不堪一擊只能作為象征性的鎖。我國
的金屬鎖最早出現在漢代,是簧片結構鎖。明清時代是古鎖的鼎盛時期,以銅質
和鐵質為主。上世紀50年代,成本較低的低焊鉤鎖、葉片鎖、彈子鎖陸續進入我
國市場,中國古鎖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透過泛著滄桑的古鎖,領略著中華博大
精深的歷史文化。
鎖的具體名稱,有一開鎖、二開鎖、三巴掌鎖、三道箍蝦尾鎖、四開鎖、五開鎖、龍鳳鎖、雙元鎖、迷宮鎖(定向鎖)、底開鎖、轉沖鎖、倒拉鎖、暗門鎖、無鑰鎖、方鎖、炮仗鎖、馬韁繩鎖、牛角鎖、牛尾鎖、舉梁鎖、文字密碼鎖、數字密碼鎖等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古鎖,雖長短不一,大小不等,外形大同小異,其奧妙之外,在于鑰匙孔的開槽上,可謂五花八門,稀奇古怪。鑰匙孔的形狀,分別為“一”、“上”、“工”、 “古、” “尚、”“吉”、“喜”、“壽”等字。這些鑰匙孔,還是古代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的反映哩!黎庶百姓只能用“一”字孔鎖,士大夫用“士”、“吉”字孔鎖,壽誕喜慶,用“壽”、“喜”字孔鎖,將相帝王則另有區別,不得僭越亂來,否則視為違反王法。
按材質分,有木鎖、金鎖、銀鎖、銅鎖、鐵鎖、景泰藍鎖等;按形式分,
有圓形鎖、方形鎖、枕頭鎖、文字鎖、人物鎖、動物鎖、密碼鎖、暗門鎖、倒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