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范文
時間:2023-03-30 09:30: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代名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東漢時期的大科學家張衡認為,除夕之夜是一年中觀察天象最好的時刻。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所以他一生中除夕之夜大都是在觀察天象中度過的。這與眾不同的過年方式,無疑是科學家擁有崇高追求的一種反映。
三國時的著名文學家曹植,于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參加朝廷舉行的慶賀元旦的盛大宴會,有感寫了一首《元會》詩。詩中有這樣的描寫:“俯視文軒,仰瞻華梁。愿保茲善,千載為常。”這是以詩歌記述春節最早的作品,史料和文學價值甚高。
唐代詩人高適,晚年曾出任彭州刺史轉蜀州刺史,再遷劍南節度史。后來調往京城途中暫住“旅館”,恰逢年末,于是作詩,以嘆時光流逝。
大詩人杜甫,求仕長安,滯留十載。40歲那年,杜甫在其堂弟杜位家過春節。杜位當時為京官,又是宰相李林甫的女婿,春節過得相當排場。杜甫受困京城,寄人籬下,作詩之余,除了借酒還能如何?
中唐時期以苦吟著稱的賈島,每逢歲末除夕,都要把自己一年所作之詩莊重地擺放在桌上,斟酒、焚香、跪拜,極為虔誠地祝曰:“此吾終年之苦心也!”借以總結創作經驗,企盼新的一年能夠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
五代后蜀君主孟昶,是我國春聯的創始人。每逢春節,他總是命殿中學士作聯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以賀新年,圖個喜慶。有一次,他覺得學士所題桃符聯語不工,便命筆自題一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不僅對仗工穩,且含喜慶之意,遂成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朝大文豪蘇軾,由于受“文字獄”的牽累,一生多在外地為官。歲暮思歸,寫了三首新年詩,分別題作《饋歲》、《別歲》、《守歲》,其中以《守歲》描寫除夕心態最為真切。
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傳世。他抗敵失敗后,被元軍囚禁于大都達四年之久。他置生死于度外,在獄中過年時,賦詩詠除夕,以示熱愛生活,抒發正氣與豪情。
明代著名的江南才子唐伯虎,能詩善畫,風流倜儻。但此人不會治家理財,結果弄得生活困頓潦倒。熱鬧美好的除夕之夜,他卻跑到廟中去欣賞梅花,以示清閑、高雅,苦中有樂地度過新年。
明代大航海家鄭和,為了溝通我國與外國經商交往的渠道而奉旨“七下西洋”,經過37個國家,歷時28年,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最偉大的創舉。在這28年中,鄭和有24個除夕之夜是在水上度過的,成為在海上過年次數最多的名人。
篇2
老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指的就是自然規律。自然法則是最無情的,如江河行地,日月經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無論辦什么事情,都要遵循自然法則。養生之道亦是如此。要想體魄康健,必須法則天地,隨從陰陽,分別四時,這樣才能健身全神。如果不按客觀規律養生,就會傷神損體,得病成疾。一年四季,什么季節易得哪種病要牢記之,什么節氣進什么食、服哪些藥要慎行之。一日生活也要養成規律,力求做到起居有常,食欲有節,辦事有度,活動有序。這樣做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即使身體欠安,亦可通過修身養性之鍛煉,實現健康、長壽之宿愿。
呂不韋論長壽之道
呂不韋,戰國時秦國名相。著有《呂氏春秋》一書,內有專論養生長壽之篇章。“圣人于聲色滋味也。利于性則取之,害于性則舍之,此全性之道”。呂不韋認定,“得道者生以長壽”。他指出,自古富貴之人都想長壽,尋求什么長生不老的仙丹妙藥,但只能是水中撈月。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修節止欲,方得身心之康泰。他總結出了喪生損體之“三患”。一是好逸惡勞。“出則以車,人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機”。有些富貴之人,終日過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寄生生活,這樣的人安能長生?二是恣食酒肉。“肥肉厚酒,務以相強,命之曰爛腸之食”。有些富貴之人,大杯喝酒,大塊吃肉,終日過著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殊不知“酒是灌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古云:“大醉必生大害。”那些酒色之徒誰能長壽?三是奢侈腐化。有些富貴之人,依仗手中權勢,貪污腐化,揮金如土,日出魚肉鄉里,夜宿花街柳巷,喜聽靡靡之音,終日放蕩,這樣的人焉能長壽?
嵇康的服食之道
嵇康,三國時魏國文學家、音樂家。所著《嵇康論》,講究服食之道,為歷代名家所稱頌。嵇康主張“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怎樣才能保神全身呢?他認為,病從口入,要注意服食養生。吃藥可以救命養性,但要保持身心健康,最根本的還是:五谷為養,五禽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使其營養。他認為,“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有些人經不住身外之物的引誘,只圖眼前一時痛快,“今朝有酒今朝醉”,、貪污受賄、腐化墮落,虧精損體,心力交瘁,以致百病叢生。嵇康還提倡清虛靜泰,少思寡欲。
列子論“化其心,變其慮”
列子,戰國時人。他在修身治病方面,提倡“化其心,變其慮”,可謂見解獨到。《列子?周穆王》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名叫華子的中年人,得了健忘癥,朝取而夕忘,夕與而朝忘,在途忘行,在室忘坐,今不識先,后不識今……有一個儒生說他能治此病,華妻大喜,愿出家產一半求其方。儒生讓華子受凍而求衣,挨餓而求食,置于暗處而求明。爾后,儒生讓別人都離開,獨與華子居住,七日后華子如夢方醒,大病痊愈。儒生與華子七日居室,干了些什么呢?儒生說:“吾之方秘,傳世不以告人。”如今看來,并非秘密,而是儒生同華子促膝長談,誘導以欲望,消除其積郁,振作于精神,通過入情入理的論道,驅散了華子的心頭迷霧,打開了患者的心靈之鎖。故而積乎之病一朝而除。有詩為證:
食補能健身,藥攻可祛疾,
若是得心病,還需心來醫。
篇3
春秋時期的“出場費”
中國的名人廣告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著名的“伯樂相馬”就是名人的促銷行為。蘇代是縱橫家蘇秦的弟弟,為燕國到齊國游說時,給在齊威王面前說話很管用的淳于髡講了伯樂相馬的故事。他講此故事的用意,盡管不在名人的商業廣告價值上,卻給中國廣告史提供了一個非常形象、鮮活的成功案例。從所述來看,賣馬人頗有商業頭腦,十分了解“名人效應”的作用,僅僅花費“一朝之賈”,便請到了當時的相馬專家伯樂,實現了賣掉馬的商業目的。
賣馬人給伯樂的“一朝之賈”,在現代叫“出場費”,這也開了中國名人參與商業行為拿“出場費”的先河。
漢代女名人也做“促銷女”
漢代餐飲業已很繁榮,街頭酒店受到普通消費者的歡迎。這時的酒店經營者頗有創意,在店前面壘起高臺,即所謂的“壚”,然后把大酒壇子放置于上,還讓一名漂亮的女子站在旁邊,以吸引眼球。這樣的女子,在現代叫“促銷小姐”。當時名聲遠播的大才女卓文君,便曾當過“促銷女”。
據《史記》記載,當年大才子司馬相如,與當時17歲的卓文君私奔后,為了謀生,在四川臨邛盤了一家酒舍,開了個小酒店。司馬相如洗盤子,卓文君則站到店前的酒壇旁邊攬生意,“文君當壚,相如滌器”的典故由此而來。這是古代女明星參與商業活動的經典案例,現代流行的女星為某一品牌的商品站臺,無非是“文君當壚”的現代版。
東晉出現的“慈善廣告”
古代名人參與商業活動,并不都是商業行為,有時是一種慈善活動。有“書圣”之譽的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便曾利用自己的名家身份,為一個賣扇老婦人做好事,免費為她賣的扇子題字。
據說有一天,王羲之散步到紹興城里的一座石橋上,見一個老婦人提著一籃竹扇,在橋頭叫賣,但好久也不見有人來買。王羲之遂上前對老婦人說,如果在扇子上寫上字,應該好賣些。
老婦人同意了,王羲之便在每只扇子上題寫5個字。老婦人起初還有點不高興,王羲之告訴她,你就說這字是王右軍寫的,每只要價“百錢”。老婦人依言說了,扇子很快被搶購一空。
唐宋流行的“商業軟文”
唐宋時期,商業活動中利用名人效應現象更為突出。這一時期,請名人為商品作賦吟詩,成為一種潮流,酒、茶、食物等都曾通過名人效應得以推廣。當時不少名人留下來的詩作,在今天看來都屬于廣告中的“商業軟文”。著名詩人李白的《客中行》,就是專為蘭陵出產的一種酒而寫。
宋代文學家坡,從茶葉到馓子,再到豬肉,他都曾做過推廣。當年海南儋縣有一老婦人制作的環餅,即時稱“寒具”、俗稱“馓子”的一種油炸食品,非常好吃。坡被貶謫于此后,給這家鋪子寫了一首《寒具詩》:“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經他這么一寫,這家鋪子生意一下子好了起來。
篇4
位卑未敢忘憂國。
把活著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篇5
東漢末年的“月旦評”曾經聞名遐邇。“月旦評”的領軍人物是汝南名流許劭,他好臧否人物,品評詩文,每月初更新品題,時稱“月旦評”。在品評的過程中,許劭辨別好壞,評判正邪,不浮夸也不貶損,不溢美也不中傷,要么不評,評則不隱晦,因此,“月旦評”比皇帝授官時詔書上的文詞更加讓人信服,一旦評出,便成公論。
人人喜歡許劭,又懼怕許劭。他任汝南郡功曹時,郡內大小官吏對他敬畏有加,奸邪者更是浪子回頭,紛紛改正自己的操行。他的老鄉、時任冀州牧的袁紹,素以驕橫跋扈著稱,每次出行,前呼后擁,招搖過市。但當袁紹回鄉省親之時,卻擔心奢華的排場被許劭撞見,為其所不齒,只好輕車簡從。
曹操名聲不顯時,多次備厚禮,恭恭敬敬去拜訪許劭,希望得到許劭的評語,但許劭不肯品評。情急之下,曹操不惜實施“下三濫”手段,對許劭進行脅迫,許劭被糾纏得沒法,只好說:“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曹操竟驚喜交集,大悅而去。
唐宋之際,名人品評依舊蔚然成風。江東年輕人項斯,才高八斗卻屢試不第。愁悶之際,他聽說國子祭酒楊敬之是位伯樂,善于提攜后進,便帶著自己的作品去拜見。楊敬之閱后,大加贊賞,興奮地寫下《贈項斯》:“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于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對項斯的人品和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項斯從此名動京師,不但考上了進士,而且詩名遠播,《全唐詩》收錄其詩歌就多達88首。李賀年少時,韓愈聽說他詩才好,是棵好苗子,親自上門試其才學,驚訝異常。后來,韓愈還多次寫信給李賀,勸他考進士。當有人因李賀父親名叫“李晉肅”,說“晉”與“進”同音,需要避諱而不能參加進士考試后,韓愈義憤填膺,揮筆寫下《諱辯》一文,大鳴不平,其中,“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一段話,擲地有聲,不但揭穿了對方妒才的“西洋鏡”,還使李賀聲振當時,名揚后世。
篇6
文/寧惠
古人對穴位的命名,多通過該穴的分布特點、作用、主治等來命名,很多穴位的名字就可反映出其作用。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說:“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
人體的穴位中,以“泉”命名的很多,其中,涌泉穴和極泉穴被稱為生命之泉。涌泉穴是腎經的重要穴位,腎臟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被稱為先天之本。極泉穴屬于心經,心臟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護好生命之泉可防病治病,延年益壽。
揉涌泉,百病不生。腳離心臟遠,是人體的一個薄弱環節,容易遭受寒濕邪氣的侵襲,一個人的健康與否,與腳的關系極大,所以,腳部的保健就比其他部位的保健顯得重要。
涌泉穴位于腳心,《靈樞》記載:“涌泉屬足少陰腎經”,“腎出于涌泉”。中醫認為,腎經的經氣就像泉水一樣,從涌泉穴源源不斷地涌出。經常用熱水泡腳后搓揉此穴,可以溫補腎經、益精填髓、舒筋活絡、平衡陰陽,又可以交通心腎,滋生腎水。
每天晚上先用熱水泡腳,然后揉按雙腳的涌泉穴各50次。
揉極泉,保護心肺。極泉穴位于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揉極泉可防治冠心病和肺心病。腋窩的血管、淋巴、神經分布很豐富,按揉極泉,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還可以用于心絞痛發作時的輔助治療。
用食指按揉穴位,力量由輕到重,直至有酸脹感為止,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
陸游賞花 鄭板橋畫竹
古代名人抑怒之道
生活中,常有人為一些雞毛蒜皮小事發怒,不僅傷了朋友間的和氣,還有損自己的健康。不妨借鑒一下古代名人的抑怒養生之道。
西門豹“佩韋以緩氣”。《韓非子》載,春秋時魏國鄴令(相當于現在的縣長)西門豹性情暴躁,易怒,為自控,“佩韋以緩氣”。“韋”是指熟牛皮,其質地柔軟。西門豹效其特性以自戒,每當脾氣發作,即用手撫摸熟牛皮良久,以消除怒氣。
王述“面壁以避怒”。《世說新語》載,藍田侯王述性至躁,一次吃蛋時筷子未夾住,便暴跳如雷,把蛋甩于地,用腳踩得粉碎。但與他人相處卻頗有修養。一日,有人指著王述鼻子大吵大罵,王述立刻面對墻壁,一聲不吭,聽之任之。那人吵得不好意思,悻悻而去。王述好久未聞罵聲,方轉身探問家人:“那人走了?”家人答:“走了好久了。”他才坐下來繼續做事。
陸游“賞花以破怒”。南宋詩人陸游一生坎坷,卻活到耄耋之年。他平時愛種花、賞花。每當心有愁怒,就去賞花,“放翁年來百事情,唯見梅花愁欲破。”
鄭板橋“面竹以忘怒”。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每當怒氣來時,便鋪好宣紙,提筆畫竹,以抑怒氣。晚年因得罪豪紳而被罷官后,畫竹更成為他自娛自樂、排怒解愁的養生之道。
李漁“著書以釋怒”。清代戲曲理論家、作家李漁曾說:“予無他癖,唯有著書。憂籍以消,怒籍以釋,牢騷不平之氣籍以鏟除。喜怒哀樂,皆成文章。”
林則徐“懸聯以警怒”。林則徐禁煙時,常常發怒,遂在書房掛“警怒”二字以自制,并于廳堂懸一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上聯自我警示應寬宏大量,下聯自我告誡要無畏無私。
發宜多梳
文/張湖德
篇7
漢高祖劉邦的父親早年曾是一踢球高手,劉邦當了皇帝后,其父一天到晚踢不著球十分郁悶。《西京雜記》記載:“高祖竊因左右問,(劉邦父)正以生平所好,皆屠販少年,斗雞蹴鞠以為欣,今皆無此,故不樂也。”劉邦也不是當年的劉三了,端著皇帝的架子放不下來, 宮中好手又太少,自然不好組織一支皇室球隊來娛樂自己的父親。
相比之下漢武帝就比較放得開,漢武帝在東部巡狩,封禪泰山之后,意興所致,也喜歡踢上幾腳蹴鞠,還讓文官們寫賦來贊頌自己。據說漢武帝平定西域后,得了一胡人俘虜,身長善躍,蹴鞠技藝十分了得,“蓋炫其便捷跳躍,帝好而為之。群臣不能諫。”看來這位胡人很有范巴斯滕的手段,他也許是歷史上最早引進的外籍球員了。
曹操也是踢球高手,至少是位超級球迷。《魏略》稱有個叫孔桂的,蹴鞠玩的實在太好,“故太祖愛之,每在左右。” 三國時蹴鞠也很盛行,《會稽典錄》曾說:“三國鼎峙,互興金革。士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所以,如果有人大話歷史,稱鄉村地主出身的張飛是超一流的鋒線殺手,倒也并非是空穴來風。
唐人踢球場面甚為火爆。唐朝仲無顏寫了篇《氣賂場罰文中說,“廣場春霽,寒食景研,交爭競逐,馳突喧闐”,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冬春之交,萬象更新,正是唐人踢球的好時光,場面上對抗激烈,節奏快捷。賦中還說“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以月圓”,看來唐人對低平球和高空球的控制技巧掌握的很熟絡。
《水滸傳》中第一回中提到街頭幫閑混混高逑,因球踢的好得到了端王即后來的宋徽宗賞識。當年端王在玩蹴鞠時,球落到了高逑面前,只見高逑,抖擻精神,使了一個漂亮的“鴛鴦拐”,把球踢還給端王。高手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高逑憑這個鴛鴦拐,一下子把全場的人都給鎮住了。高逑如果活在今天,李毅怎么也出不了名。高逑會被球迷尊稱為“高逑大帝”,并有體育記者為其撰寫“高逑本紀”。羅納爾多也會在記者招待會上一臉真誠的說:“我的護球,很像中國的高逑。”大宋流行的是踢球,球技不高的人難免會受到排擠。就拿那個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來說吧,雖使得一身好槍棒,卻踢得一腳臭球。難怪幫閑混混高逑還能執掌白虎堂,林沖卻最后家破人亡,被逼上梁山。估計武松、魯智深輩也不是踢球的料,三五腳都停不了球,一場比賽下來還會把蹴鞠踹壞幾只。球場不得意,前途沒有希望,所以這些人最后只好上了梁山。這真是:月兒彎彎照九州,幾人踢球幾人愁。只要球藝超一流,皇上面前充大牛。
《水滸傳》畢竟是文學作品,人物、情節都是虛構的。不過歷史上真有像高逑這樣的,以高超的蹴鞠技藝,受到皇帝的欣賞進而升官發財的。《宋史王榮傳》曾提到,宋太宗一次談話中說:“張明起賤微中,以蹴鞠事朕,潔己小心,見于輩流。” 可見蹴鞠并非不入流的雜藝,只要機遇好,蹴鞠技藝高超,就如身負登龍術一般,前途不可限量。
篇8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位卑未敢忘憂國。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
人背信則名不達。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天生我材必有用。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篇9
戰國時期一隱秘的流派、在鬼谷子時鼎盛一時,學習奇門遁甲,尤以行軍陣法最為詭異。
補充內容:
1、鬼谷子,姓王名詡或利,又名王禪,號玄微子,戰國時衛國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后人對鬼谷子的稱呼為王禪老祖,是先秦諸子之一,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 他通天徹地,兼顧數家學問,人不能及。
2、一是神學,日星象緯,占卜八卦,預算世故,十分精確,二是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軍,鬼神莫測,三是游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口成章,萬人難當,四是出世學,修身養性,祛病延壽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史跡(史記):小說《三國演義》中虛構人物。為東吳大將潘璋屬下部將。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原文:
忽報東吳前部已到,哨馬臨營。黃忠奮然而起,出帳上馬。馮習等勸曰:“老將軍且休輕進。”黃忠不聽,縱馬而去。吳班令馮習引兵助戰。黃忠在吳軍陣前,勒馬橫刀,單搦先鋒潘璋交戰。潘璋引部將史跡出馬。史跡欺黃忠年老,挺槍出戰;斗不三合,被黃忠一刀斬于馬下。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