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09 02:41: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長相思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長相思古詩

篇1

跋山涉水走過一程又一程,將士們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

帳篷外風聲不斷,雪花不住,嘈雜的聲音打碎了思鄉的夢,想到遠隔千里的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啊。

2、注釋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

榆關:即今山海關,在今河北秦皇島東北。

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

更: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

聒(guō):聲音嘈雜,這里指風雪聲。

故園:故鄉,這里指北京。

篇2

《鄉村愛情故事》中的長貴是在第七部《鄉村愛情圓舞曲》死的。在《鄉村愛情圓舞曲》第二集中,王長貴帶著小梁等人去水庫去了解工作內容,一行人來到水庫順著河道向前走,王長貴一邊走一邊提醒一個手下教小梁如何開展工作。

王長貴帶著小梁來到一處河岸邊檢查河道情況,小梁一時不慎失捉掉入河中,王長貴見狀二話不說跳入河中搭救小梁,小梁由于不識水性非?;艔垼活櫷蹰L貴的勸說在河中不停地撲騰掙扎。

雖然小梁不配合王長貴營救,但王長貴還是成功將小梁推到了岸邊,小梁在岸上站定從慌張中恢復過來,發現王長貴沉入河中不見之后,小梁才意識到了不妙,趕緊高聲站在河岸邊喊叫。

二個工作人員聞聲趕了過來,二話不說脫掉上衣跳入河中搜救,找了半天終于從水中找到了溺斃多時的王長貴。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論文內容摘要] 集瀟灑風度和嫵媚之態于一身的竹子歷來為士人所贊許詠嘆。李賀獨特的“竹筍”意象群似乎與唐代的普遍認識和而不同,它們突破了傳統的竹子意象性格,與詩人本身經歷具有密切的關系,顯示出了詩人自我價值追求和藝術意志。

作為生于修林之中,長于幽泉之畔,集瀟灑風度和嫵媚之態于一身的竹子,它的經寒不凋,堅韌挺拔令無數文人墨客流連忘返。在自我意識很強,喜自然山水的唐代,竹子更是作為一種體現士大夫人格理想、精神追求和某種心理寄托的意象在數百首詩歌中為人們所歌詠。就是素以虛幻荒誕,喜以瘦蛟、枯蘭、鬼雨、碎蟻、禿襟等詭異意象入詩的李賀也寫下了數首詠竹之作。同是詠竹,在傳統的竹子意象之外,李賀獨特的“竹筍”意象群與唐代的普遍認識和而不同,顯示出了詩人自我價值追求。尤其是李賀的《昌谷北園新筍四首》反映出詩人在性格特征、人格操守、人生態度和審美情趣上既有傳統竹意象之理又有與眾不同之處的特點。

一、自詡龍材質,笑攬鳳來儀

關于竹子的傳說最引人遐想,“化龍招鳳”的傳說久已有之。傳說竹莖可以化龍,竹實可以招鳳①。孤竹待鳳生發自《莊子·秋水》中的“非練不食”一典②。這是中國古典詩人潛意識中浪漫思想的強烈投射,給竹子建立了一個無窮瑰麗的世界,用龍之吟聲顯示作者高貴鴻志,以鳳之屈駕光臨寓意詩人追求人生理想,希望“鳳”的舉薦和提攜。這種求得自我滿足和外人認可的相互作用,使竹子在唐代人心中兼有了認可自我價值和求得權貴賞識的表意特征。

李賀的《北園四首》亦有涉及到“化龍招鳳”的典故,不過卻是化龍相同而招鳳心異。

《新唐書·李賀傳》寫道:“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后?!雹劾钯R對這一王室宗人的出身頗以為榮,他在詩中寫道“籜落長竿削玉開,君看母筍是龍材”(其一),表明自己的出身高貴,以龍材自詡,因此可以傲壯豪氣到“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以一夜千尺之氣勢,可見作者志向高遠,而別卻一句干凈利落,給人以瞬間變化之感,以新生之勢,成升天之業,可見龍之英姿豪氣。同時以千尺與數寸作對比,兩個數量詞的比較代表了理想與現實狀況的比較,可見作者自詡不凡??v觀全詩,作者夜抽千尺,直上云霄的信心并非憑借外物,而是自信自己有龍吟之質,因此充滿了英雄主義的豪情壯志和對未來的自信心。

而在另外的詩句中我們卻可以看出作者對外人的眼光有何見地。在第四首詩中,作者先以司馬相如自比:“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歸臥嘆清貧。”由此可見此時作者想說他貧病無聊,家無長物??墒呛髢删洹帮L吹千畝迎雨嘯,鳥重一枝入酒樽”回鋒急轉,不但化了前兩句的黯淡景象,還把整個詩引入了一層新的境界,更給招鳳傳說添了一種新的心理期待。孤竹待鳳本是一種追求孜孜功名的孤苦期待,孤竹就是懷才不遇的意象,以仰視的態度觀鳳待鳳,希望自己可以引來鳳的提攜和舉薦,因此更多的人表現為一種執著的癡情和希望幸運降臨一夜拔千尺的僥幸幻想。

作為已經自詡為龍材傲視千尺披靡寸泥的李賀來說,他雖然熱衷功名,也迫切希望加官晉爵,但是卻多了一種成竹在胸,穩操勝券的自信和樂觀。詩人自詡為龍材,憑著強大的自信心,在千畝竹林迎雨而嘯中怡然自得,因為他有把握那棲息著鳳的一枝竹定會映入自己的酒樽,因此反而舉重若輕,把苦等變為信心滿懷的笑納,李賀的龍章鳳姿贏便贏在這種自我意識的突出和強大的自信心上。

二、硬羽偏折翅,怨節化恨啼

李賀雖自視出身高貴,但他引以為豪的出身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好處,由于父親名字的避諱,他看得等若生命的進士前程卻還未開始就畫上了句號,這無疑相當于雄鷹折斷了翅膀,再也無法翱翔于天宇。作為一個“士不遇”悲劇的主角,此時的李賀心中的悲憤之氣和原本對自己的完美評價恰也促成了一種士人多有的霜骨傲節,但是他既沒有王維的淡泊,也沒有李白的曠達,更沒有杜甫的悲憫,他的無奈在于內心完美的自我認定和躋身于士大夫階層的愿望不可放棄任何一個,但是卻要眼睜睜地斷送了自己的前程又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因此在對自我的掙扎與否定中,他沒有選擇去做一個以竹砥礪自己的高風亮節的寒士,也沒有以竹為友成為移情大自然的隱士,而是完全沉迷于以自我為中心的內心世界中,詠竹的詩作也呈現出一種凄冷幽邃的獨有之病態色彩。

李賀這種抑郁后的不正常心態成為他一生都無法擺脫的迷霧,他消極怪僻的性格反映到他的詩中去便有了詭異的意象和跳躍的思路,為他贏得了鬼才之稱??雌饋頋M懷凄怨的第二首《北園新筍》也歷來為批評家看好。詩的前兩句描述自己在竹上題詩的情景,語勢流暢而又含蘊深厚?!绊饺∏喙鈱憽冻o》,膩香春粉黑離離”。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時把竹皮的顏色和光澤清楚地顯現出來;“楚辭”代指作者自己創作的詩歌。詩人從自身的生活感受聯想到屈原的遭遇,借“楚辭”含蓄地表達了郁積心中的怨憤之情。首句短短七個字,既有動作,又有情思,蘊意十分豐富。次句運用了對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發出濃烈的芳香,竹節上下布滿白色粉末,寫竹之柔美嬋娟;題詩的地方青皮剝落,墨汁淋漓,寫“楚辭”之觸目驚心。這里,詩人巧妙地以“膩香春粉”“黑離離”這一對矛盾的形象,表現內心的幽憤。

后兩句著重表達怨恨的感情?!盁o情有恨何人見?露壓煙啼千萬枝”。本身題詩竹上,就是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可是無情也好,有恨也好,卻無人得見,無人得知?!盁o情有恨何人見?”這里用疑問句,而不用陳述句,使詩意開闔動蕩,變化多姿。末句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問題,極力刻畫竹的愁慘容顏:煙霧繚繞,面目難辨,恰似傷心的美人掩面而泣;而壓在竹枝竹葉上的積露,不時地向下滴落,則與哀痛者的垂淚無異。

這首詩表面看起來,是在寫竹的愁苦,實則移情于物,把人的怨情變成竹的怨情,從而創造出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動人境界來。這種哀憐、凄婉又懷有強烈激憤,格調陰冷的詩句舍棄了一般詠竹詩的意象規范而賦予竹子情恨;舍棄竹子高風亮節傲骨堅貞的品質而用楚辭蒙上一絲怨毒;舍棄那竹節挺拔秀美的謙謙君子形象而取其哀婉凄慘的女性情懷。同樣是不與濁世同流合污的氣節,但是這首詩表達的方式卻因李賀獨特的審美而有了差別。

三、詠筍我化物,師心神領情

同樣都是詠物詩,李賀的《北園新筍》較那些借寫竹子風貌引申出意象特征的詩,則不以畢肖事物形貌為終極目的,而是在詩中把主體感受擺在了第一位,萬物皆師我心,非以我觀物,而是以我化物,以神取景,使整個詩篇好像有精靈鬼魅穿梭其間,使竹子有了與其他人所詠之竹不同的神韻,可以與人進行最直接最徹底的情感交流。同時,由情領物的藝術意志使他的詠竹在筆法上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1.修飾的突出和感情的概念化。李賀本滿懷著一腔熱血和胸中成竹,但卻最終只能是飲恨而逝,他不斷地被希望和絕望所折磨著,只有靠詩歌來實現自我的存在,因此他用一種可怕的激情去創作。詩人憤懣滿懷的情緒主要表現為藝術上的精雕細琢,修飾上的疊床架屋?!侗眻@新筍》其三:“家泉石眼兩三莖,曉看陰根紫陌生。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弊髡咦终寰渥茫谩凹摇薄笆薄瓣帯薄白稀薄按骸薄靶隆钡鹊刃揎椄鞣N意象組合,縱觀全句,幾乎無一物無修飾,無一事有閑字。他把相關的意象加以古人不常聯用的字聯用,加以修飾再組合起來,綜合運用了通感、移情的寫作手法,由家泉到石眼再到竹莖,仿佛用詩句串聯起裝扮一番的意象群,不是因感而傾瀉,而是字字雕刻而來。此時作者詩中的竹子不再是單純的清雅之士,而仿佛是穿上了綺麗詭異又有異域風情的楚服的起舞人。同時,把石眼、陰根等不為竹所常用的意象與竹子相連綴,更見作者的匠心獨用,研磨之工。

李賀在造語奇險的同時把竹子意象感情進行概念化處理。雖然中唐以后更多的賦予意象審美價值,但作者更多的是以我情度物情,反而架空了竹子意象本來所代表的審美理念,再加上對修辭造句的過度重視,使竹子所代表的感情變為一種墨守陳規的概念。竹子的形象從詩中淡化,整個詩歌流露出的是作者的感情線索。如他描寫竹筍清雅高潔、堅韌不拔和蕭瑟凄苦,都不過是點到為止,借題發揮。作者只是把自己的滿腔情懷借用竹子傾瀉而出,而非以竹為已,崇尚竹子的風骨氣韻;李賀的鬼才鬼在修辭設色,而非竹子的意象;他是在師心,而非師造化。

2.個人感情的過度介入。李賀一生難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的生平經歷又不甚豐富,在書齋中經歷了大半個人生,可以說書齋的事物對他來說無物不含情。對于書齋中的竹子,李賀難免所歌詠的多是自己的感情。德國著名學者立普斯曾經說過:“在我們自己的心靈里,在我們內心的自我活動中,有一種如驕傲、憂郁或期望之類的感情,把這種感情外射到一種表現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對象中去,在這種對象中,精神生活正確無誤地找到了它安頓的地方?!雹芪覀冇^李賀之竹,更多的看到的是李賀的化身,而非竹子本身。

第一,是強烈的生命意識。《新唐書·李賀傳》載李賀“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⑤這種纖瘦的長相和他的短壽正好印證了他孱弱多病的健康情況。面對初生的竹筍,詩人一面感到自己壽期不久,一面又渴望能夠有像竹筍一般可以“一夜拔千尺”的生命能力。在他的筆下,竹筍可以青云直上,拔地而起迅速成長;可以春粉敷面,香汗淋漓雖纖纖細枝卻別有一段青春少女的風韻;可以生長于嫩青的新篁中擁有春光大好的新鮮世界;可以在雨嘯中千畝簌簌而動,在鶯啼燕語中輕盈起舞翩翩如畫。他把各種美好的生命活力和意象賦予了筆下的竹筍,透露出作者自己本身對于生命的強烈向往和對于生命有力向上的歌頌。

第二,倔強的生存形態。竹子一直是人們心中雅節君子的形象,但在李賀的詩篇中,我們所看到的是對于竹子倔強頑強生存形態的鋪張描述。在作者手下,溫文爾雅的竹子多了一絲壁立千仞的剛強,多了一分隱忍獨立的風骨。就生存環境來看,“家泉石眼兩三莖”,李賀筆下的竹子生存在“石眼”之中,但是仍然可以曉看紫陌,復有出者。在“斫取青光寫《楚辭》,膩香春粉黑離離”中,竹子新發就被刮去竹皮,流露著嫩香春粉,給人一種病態的美感,后文又用黑色的墨汁與春、粉相對比照,加強了色彩對比感,用鮮艷的色彩給人一種視覺刺激,讓我們體會到一種殘缺疼痛的美,也寫出了竹筍雖嫩卻頑強的形象。作者身體心志敏感脆弱,卻在世上飽受打擊,在種種困境中,他對于自己的困境反而形成了一種欣賞的心理,以寫痛苦詭異為情趣,因此,才特意描寫在生存形態上有缺陷的竹子。

李賀士不遇的遭遇和他的短壽鑄成了他的悲劇生命,他有著詩歌創作的沖動和對詩歌幾乎狂熱的追求,這種宣泄自己和切磋琢磨的創作行為,使李賀開辟了一個獨特的創作領域,成就了藝術表現力最瑰瑋奇異的詩歌風格。《北園新竹》這四首詩集中的體現了他的創作風格,賦予普通的意象奇特之處,迥然于傳統借竹抒懷的詠竹詩,而是以我為中心,使竹子成了精神追求的審美載體,令這謙謙君子變成了峻刻譏峭又新生柔弱的新的性格形象。

注釋:

①韓秀琪、劉艷麗:《歷代花鳥詩》第273頁,廣州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②《莊子新釋》外篇《秋水第十七》第401頁,原句:“夫宛芻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本殞崳褐窆S。

③⑤《新唐書·李賀》卷203,第5787、5787頁,中華書局1975年版。

④劉銀光:“夕陽芳草尋常物,解頤都作絕妙詞”(詠物詩漫議),載《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7年。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美學》(第1卷),商務印書出版社1984年版。

2.傅璇崇、蔣 寅:《中國古代文學史通論》(隋唐五代卷),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孫學堂:《中國文學精神》(唐代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王 琦注釋:《李賀全集》,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

5.廖明君:《李賀詩歌的哲學解讀》,東方出版社2005年版。

篇4

關鍵詞:投資 改造 熱電廠

平煤股份四礦矸石熱電廠于1995年正式投產,總裝機容量2×6MW,設計年發電量7200萬千瓦時,每年供熱達40萬吉焦。2005年,國家出臺了《關于加快關停小火電機組的若干意見》,提出了“上大壓小”的政策,規定“單機5萬千瓦及以下的火電機組、單機10萬千瓦及以下且運行滿20年的常規火電機組,以及其他未能達到節能環保標準、供電煤耗明顯偏高和運行已達設計年限的火電機組,必須關?!?。四礦矸石熱電廠屬于關停對象,企業如何發展、員工如何生存,是企業關停,還是投資轉產,成為了困擾平煤股份四礦黨政和全礦干部職工的大事。

四礦矸石熱電廠主要以發電為主,發電產生的富裕熱量都排放至空氣中,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熱能,還給大氣造成了嚴重污染。為謀求企業下一步的生存和發展,四礦黨政轉變發展思路,提出了利用熱電廠的余熱蒸汽代替鍋爐蒸汽供暖,并將熱能轉化實施為礦井降溫的電-熱-冷聯產全新工作思路。此舉不僅可使四礦原有礦用鍋爐停運,還可解決礦井高溫問題,。

一、平煤股份四礦矸石熱電廠投資供熱系統改造

為整合蒸汽資源,優化熱電產業結構,在上級政府和集團的科學定位和大力扶持下,確定四礦矸石熱電廠為礦區中西部集中供熱的一個熱源點,實施凝汽機組背壓改造,承擔所覆蓋礦區的生產生活供熱及溴化鋰井下降溫供汽生產任務。實施背壓機組改造,就是將原有的抽凝機組改為背壓機組??梢詫崿F既供電又供熱,一方面可帶動發電機向電力用戶提供電力,同時又利用它的排氣向熱用戶提供熱量。其發電熱效率、供熱效率、熱電比為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尤其在綜合煤耗方面將大大降低,充分體現了節能、環保、效益的綜合優勢,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項目確定后,該廠委托煤炭工業鄭州設計研究院編制了機組背壓改造及供熱管網實施方案,通過對國內多家汽輪機制造和改造廠家的詳細考察,在能夠最大限度利用原有設備的前提下,優選采用了鄭州振豫汽輪電機技術有限公司背壓機組改造方案。機組背壓改造分為機組拆卸、基礎改造、管道對接、主機本體改造、機組安裝、機組調試六個環節,整個改造工藝以及試運參數符合國家相關標準,順利通過了集團和市發改委聯合專家組的驗收。背壓改造項目,得益于國家淘汰落后產能補償政策,該項目總投資150萬元,其中機組改造110萬元,土建工程10萬元,管道及配套閥門30萬元,此改造方案較更換新機節約資金300余萬元,成為中平能化集團自備電廠首臺凝氣背壓改造機組熱電聯產的成功典范。

自背壓機組投運以來,運行穩定,指標經濟,根據2010年背壓機組生產運行及成本指標分析,其發電熱效率為40.6%,供熱效率為80%,熱電比為1220%,尤其在綜合煤耗方面,由原凝汽機組700克/kwh降低到背壓機組的350克/kwh(其中發電標煤耗200克/kwh,供汽標煤耗41.67千克/GJ),有效降低了燃料成本,充分體現了背壓機組的節能效益。

背壓機組改造與集中供熱符合國家環保政策,在采暖期,該廠所覆蓋的一礦、四礦、三礦、七礦四個礦區熱用戶穩定,在非采暖期,又有一礦、三礦、四礦、五礦、六礦、七礦職工浴室、洗衣機房、食堂、開水房以及四礦溴化鋰井下降溫和地面制冷等穩定的供汽負荷,并且擁有良好的居民熱用戶開發空間。背壓機組改造后,取代了覆蓋礦區的25臺燃煤供熱小鍋爐,不僅有效節約了煤炭資源,而且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根據環保檢測有關數據計算,僅在2009年至2010年冬季采暖期內,就減少二氧化硫產生量42噸,氮氧化物52噸,煙塵1621噸,減排二氧化碳5275噸,該項目符合集中供熱a、以熱定電、節能減排產業政策要求,具有良好的企業和社會效益。

二、平煤股份四礦矸石熱電廠投資礦井制冷系統改造

平煤股份四礦建礦50多年,礦井最大垂深超過800米,部分地點由于受高地溫和高溫水的影響,夏季工作面溫度高達36℃,平均濕度96-97%,現場工作的多數職工出現了濕疹、嘔吐、中暑現象,并有個別暈倒,礦上雖采取了加大風量、優化通風系統等措施進行降溫,但效果不理想,生產效率及職工出勤率大幅度下降,如不采取降溫措施,個別頭面夏季將無法正常生產。

如采用當時國內外礦井降溫所采用制冰降溫方法來解決問題,投資大、運行成本高,總投資達4360萬元,年運行成本達600余萬元。經過專家充分論證,利用四礦矸石熱電廠富余熱源投資熱-電-乙二醇低溫制冷降溫系統,總投資只有2800萬元,年運行成本為450萬元,可大大降低投資和運行成本。熱―電―乙二醇低溫制冷降溫技術借助電廠余熱蒸汽,利用國內成熟的溴化鋰吸收式冷水機組和國際上成熟的螺桿乙二醇低溫技術來實現降溫,兩個成熟的技術疊加,產生的是成熟的、獨創的余熱制冷利用技術和礦井降溫技術的新工藝,開辟了國際能源利用技術和礦井降溫技術的新途徑。

該方案是在四礦熱電廠院內建立余熱制冷站,井下-320設換冷硐室,采掘工作面安設空冷器,由高低壓兩個回路構成降溫系統。高壓側冷媒采用25%~30%質量濃度的乙二醇防凍液,低壓側冷媒采用普通水。制冷設備由1臺溴化鋰機組和3臺乙二醇機組及配套冷卻塔、冷卻泵、冷凍泵及供配電設備構成。-320換冷硐室由7臺高低壓換冷器、2臺冷水泵、回水箱及供配電設備構成。工程總裝機制冷量7055kW,利用熱電廠蒸汽余熱,通過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一級制冷制出5.2℃的低溫水,再由壓縮式制冷機二級制冷使冷媒溫度進一步降低到-3.4℃,然后由主斜井送到-320m水平的換冷硐室內的高低壓換熱器的高壓側進行冷熱交換,乙二醇水溶液放出冷量后返回地面循環使用。高低壓換熱器的低壓側循環水吸收冷能后,由冷水泵將3℃左右的低溫水輸送到安裝在綜采工作面機巷的空冷器進行冷熱交換,使工作面進風流溫度降低,達到治理熱害的目的。熱―電―乙二醇制冷降溫工程正式啟動后,成功對井下“一面三頭”進行了降溫,平均降溫幅度6℃- 8℃,降溫幅度為目前國內最好,深受職工歡迎。本系統已申報實用新型專利四項,國內多家媒體對本項目進行了報道,大屯煤電公司、徐州礦務集團公司等多家單位前來考察學習。

三、平煤股份四礦矸石熱電廠投資改造轉產的思考

1.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是投資轉產的前提。企業投資轉產要符合國家節能、環保、循環利用的相關政策,不能盲目、不能跟風,資金投入不僅要產生經濟效益,還要產生社會效益,只有如此才能拓展企業生產和發展空間。

2.發展思路轉變是發展方式轉變的前提保障。發展思路決定發展的路徑、反映發展的方向、影響發展的成效,在投資轉產過程中要結合企業實際,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敢于跳出舊框框,敢于挑戰舊思維,敢于突破,敢于創新。

篇5

4月27日,上海航運交易所的中國出口集裝箱綜合運價指數報收于點,較上月上漲11.3%,其中:日本航線824點,上漲1.1%;歐洲航線點,上漲14.8%;美西航線點,上漲8.7%;美東航線點,上漲6.4%。

盡管美國經濟有所復蘇,但由于歐盟經濟持續衰退,4月份,我國進出口數據低于預期。海關數據顯示,4月份,我國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7%,其中,出口同比增長4.9%,環比減少1.5%,經調整后同比增長實為7.2%,遠低于10.0%的市場預期和第一季度9.8%的增長水平。港口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今年第一季度,我國與美國之間往來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僅增長4.3%,而我國與歐洲之間往來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同比下降6.3%,整個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5.5%,增速較去年同期大幅放緩。

盡管集裝箱需求增長比較乏力,但班輪公司的提價熱情依舊高漲,4月份,主要干線運價又有較大幅度上漲,其中:上海至歐洲航線已升至美元/TEU,較上月上漲13.5%;上海至美西航線已升至美元/TEU,較上月上漲18.9%。雖然5月初的漲價計劃已推遲執行,但并未放棄。鑒于目前集裝箱運輸市場的良好表現,以及下半年外貿出口即將來臨,班輪公司紛紛推出400~600美元/TEU不等的旺季附加費,準備從6月1日起實施,并對漲價預期充滿信心。由于目前的運價水平已超過盈利平衡線,一些班輪公司在擴大盈利的沖動下,悄然增加運力,更多的新增運力及閑置運力開始釋放,參與分享市場的“蛋糕”。Alphaliner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全球集裝箱船閑置運力約為60萬TEU,占全球集裝箱船總運力的5.3%,較3月初下降1.9個百分點。同時,今年前4個月,已有26艘運載能力超過1萬TEU的新船投入市場,且絕大部分進入遠東至歐洲航線市場,并且預計在未來8個月內還將有29艘同樣規模的集裝箱船下水。在全球經濟尚未明確復蘇之前,如此大量的運力下水致使市場難以承受,原定于5月初的漲價計劃不得不延遲,而且造成運價和艙位利用率的松動。5月11日,上海航運交易所數據顯示,歐洲航線船舶平均艙位利用率已從前期的95%下降到80%,運價也從前期的美元/TEU下降到美元/TEU。經過一輪快速拉升,集裝箱運價已達到相對高位,其中歐洲航線已逼近歷史最高水平,在全球經濟尚未明確復蘇之前,運價再被拉升的空間已經不大,市場頂部特征逐漸顯現。

被視為我國外貿出口“晴雨表”和“風向標”的春季廣交會已落下帷幕,其累計出口成交僅360.3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下降4.8%和2.3%,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下滑,顯示外貿前景并不樂觀。其中,我國與最大的貿易伙伴歐、美之間的成交金額分別下降5.6%和8.1%,而新興市場的成交額也僅增加4.1%。外貿環境的疲軟正在考驗班輪公司的提價能力,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第二季度集裝箱運價全面提升,全行業的業績大為改善。相對于目前國際干散貨運輸、油船運輸等仍在歷史低位徘徊,集裝箱班輪運輸有望率先走出困境,迎來扭虧為盈的好兆頭。

2 巴拿馬型船領漲,國際干散貨指數站上千點

4月30日,波羅的海交易所干散貨綜合運價指數(BDI)報收于點,較上月上漲23.7%,其中:海岬型船點,上漲6.0%;巴拿馬型船點,上漲64.0%;超靈便型船點,上漲6.9%。

經過15天持續上漲,4月份國際干散貨綜合運價指數終于勉強站上千點大關,這也是今年1月中旬指數進入下降通道以來的最高點。盡管如此,由于燃油價格高企,運價仍處于底部區域,干散貨航運業的經營并未走出陰影,虧損仍在持續。4月份,各大主流船型運價普遍上漲,特別是前期表現欠佳的巴拿馬型船,受谷物、煤炭等大宗商品平穩增長的利好影響,市場表現突出,其4條航線的平均日租金最高接近1.4萬美元,盡管還未達到經營成本線,但已是今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特別是跨大西洋航線和歐陸至遠東航線,日租金分別達到1.7萬美元和2.3萬美元,雙雙創出年內新高,終于實現經營正收益,成為BDI沖上千點的主要貢獻者。在運價跌無可跌的情況下,海岬型船也小幅反彈,結束持續下降,但日租金仍未達到美元,與巴拿馬型船和靈便型船租金嚴重倒掛,揭示了該船型運價的低迷程度,也拖累了國際干散貨整體運價水平。靈便型船市場雖然繼續反彈,但漲勢乏力,該船型月底日租金報收于1.1萬美元,盡管是今年1月中旬以來的最好水平,但較上月僅增長6.7%,對比上月45.0%的增長率,漲勢明顯趨緩,并且仍未擺脫大幅虧損局面。

4月份,BDI自底部逐漸提升,主要得益于糧食、煤炭等大宗貨物持續升溫,推動巴拿馬型船運價上漲。特別是南美地區進入收獲季節,谷物出口呈現增長預期,不但推高了大西洋地區的運價,同時吸引了太平洋地區的船舶前往,船舶運力稍顯緊張。以運輸糧食、煤炭為主的巴拿馬型船日租金從4月4日的美元上升到月底的美元,不到1個月的時間租金上漲了66%。加之中國和印度對進口煤炭的需求熱情不減,對太平洋地區的超靈便型市場形成較大支撐。第一季度,我國進口煤炭萬t,同比增長62.1%,其中從印尼進口萬t,同比增長62.6%,也就是說,今年我國煤炭進口的增量全部來自印尼,印尼的出口和我國的進口對穩定太平洋地區的靈便型船市場運價功不可沒。海岬型船市場雖然低位反彈,但力度明顯不足。受惡劣天氣影響,澳大利亞和巴西鐵礦石裝貨受阻,加之印度資源出口下降,以及國際礦石價格處于高位,對礦石貿易需求產生一定遏制作用,導致全球礦石貿易不旺。今年第一季度,我國進口鐵礦石1.88,同比增長6.02%,而環比下降3.25%,貨量已出現下滑。然而,新增運力卻仍在不斷涌出,克拉克森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1年時間里海岬型船運力增長18%,運力增速遠大于需求增速,導致今年以來海岬型船市場持續低迷,至今仍處于嚴重虧損狀態。

4月30日,與我國相關航線的運價漲跌互現,其中:巴西、澳大利亞至我國的鐵礦石運價分別為20.8美元/t和7.5美元/t,分別較上月上升4.5%和下降4.0%;印尼到我國的船舶日租金為美元,較上月下降11.5%。

3 供需嚴重失衡,沿海市場陷入二次探底

4月27日,上海航運交易所的沿海(散貨)運價指數報收于點,較上月下降7.9%,同比下降23.8%。

篇6

學術討論百家爭鳴,符合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筆者認為:就共性而言:人類對水資源利用平衡與失調,必導致積水成患或干旱為災。在綠洲生態環境中過度開發,濫砍濫伐破壞植被,則勢必導致干旱加劇,沙漠擴大綠洲消失。但作為樓蘭這樣迅速消失的個性問題就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探尋符合實際的科學結論。本文根據最近幾年我國沙塵暴的頻發,國際對自然災害研究的新成果,提出"綠洲樓蘭古城毀于沙塵暴"新說,就教于專家學者,有待于考古論證。為了說清這個觀點,擬討論下列三個問題:

一、樓蘭古城興起與消失的大體過程;

二、樓蘭消失過程是漸變還是突變?

三、論證樓蘭迅速消失是極端特異突害氣候--沙塵暴所致的依據。

(一)

樓蘭古城的興起與消失,大體可分為4個階段,即起始期,興起期,鼎盛期,消失期。

第一階段起始期:1997年在樓蘭地區發現距今3800年古墓溝六座古墓,陪葬品極簡陋,僅有一包黃麻,一個草編小簍,簍中有10多粒小麥。墓主人都是男性,以麻布裹身,頭戴尖頂氈帽,帽上插有羽毛,沒有陶器金屬等陪葬品和工具。考古學家王炳華認為:"當時生活相當原始、貧困、生產力不高"。(1)1980年春孔雀河尾閭鐵板閘,出土一具距今3380年保存完好的女尸,也未發現其它陪葬品,說明時間推進了約500年,樓蘭社會生產力,社會文明沒有提高。2001年1月考古工作者重新找到了得而復失達60年的小河口墓地,內涵極為豐富,墓葬跨度由距今1600年左右到4000年。不論古墓溝墓群,還是小河口墓群都反映出樓蘭地區居民起始于距今4000年上下,發展非常緩慢。

第二階段興起期:歷史上最早出現"樓蘭"這個地名是西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王冒頓單于在給文帝信中說,匈奴軍隊"定樓蘭、烏孫、呼揭及旁二十六國……"。(2)這里雖然說明樓蘭已是一個國度,但不明確它是大國還是小國,是"居國"還是"行國"以及它的軍事、政治地位。過了半個世紀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漢使張騫出使西域,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長安在向武帝會報中說到"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3)回答了樓蘭是一個綠洲城郭居國、臨近水邊,雖然"兵弱易擊",但位置非常重要,影響王朝對西域的開發,"樓蘭、姑師當道,苦之"。(4)要開發西域首先要打通通往西域的要道口樓蘭。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虜樓蘭王,遂破姑師"。其時樓蘭是一個小國,介于漢王朝與匈奴王之間,到昭帝元風四年(公元前77年)漢王朝勢力控制了樓蘭,"更其國為鄯善國"。(5)應鄯善國國王尉屠耆之請,派遣伊循都尉鎮守離城不遠的伊循,駐軍屯田保護鄯善國政權。從屯田起樓蘭進入了興起時期,然發展并不快,到元帝時(公元前48-33年)樓蘭在西域幾十個國家中仍是一個小國:戶口1570,人口14100,勝兵2912人,職官有輔國候、谷阝胡候、鄯善都尉,擊車師都尉,左右且渠、擊車師君各1人,譯長2人。(6)在昆侖山前7國中,戶口、人口均排在第4位,勝兵人數排在第3位。把樓蘭興起時間定在公元前一世紀中葉,也許不會離譜。

第三階段鼎盛期:隨著東漢魏晉與西域、中亞交流,絲綢之路暢通無阻,中西文化、貿易往來頻繁,樓蘭古城亦由興起逐漸達到鼎盛。1999年12月在離樓蘭48公里地方,發現一座魏晉時代古墓彩棺。彩棺集合著東西方文化特征,既繪有代表東方文化象征日、月的"朱雀"、"玄武",又覆蓋著代表西方文化羅馬風格的絲紋栽絨毛毯,死者為男性老年,著棉、絹質地的長袍。小河古墓群中亦發現彩棺,圖案以黃、橘紅、綠等色,繪有銅錢花卉紋,并以斜線分格。樓蘭遺址出土的漢簡,亻去盧文簡,建筑遺存和《漢書》、《晉書》、《資治通鑒》等文獻記錄,都證明古城文化、經濟在公元一世紀中葉至4世紀30年代,逐步達到鼎盛,跨度300余年。第四階段消失期:破譯樓蘭消失的確切時間,目前依據只有三條:①樓蘭遺址發現的用亻去盧文寫的有年代的簡片賣:上書"茲偉大國王上天之子都伽·伐色摩那陛下在位十一年七月,諸民遠離國境"。(7)伐色摩那國王于公元321-334年在位,按此推算11年應在公元332年,即東晉咸和七年。亻去盧文公元二世紀中葉至四世紀后半葉流行于于闐、鄯善一帶,明顯接受樓蘭語與伊蘭系諸語的影響,現在偶見于古佛經中。②樓蘭遺址中,所發現的亻去盧文簡、漢簡,其年代記載都止于4世紀30年代,沒有發現明確署有四世紀中葉及其以后的遺存。③公元399年即東晉安帝隆安三年高僧法顯去印度求法,路徑樓蘭,這里已經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如所擬,唯以死人枯目為標耳"。(8)以上三點完全可以認為樓蘭消失在公元332-339年之間,時間跨度很短很短,具突變特征。

(二)

樓蘭古城的消失是突變不是漸變。西漢初年張騫通西域時所見到樓蘭經濟,是"少田,寄田仰谷旁國","民隨畜牧逐水草"。(9)當時農業經濟很不發達,糧食依賴鄰國。公元前77年駐軍屯田,開始種植粟(即黍)、大麥、小麥耐旱作物。經過兩個多世紀開發經營到晉初,這里已是"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郵置于要害之地,馳節走驛不絕于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10)這些記載雖然是古人寫的,也許會有謚美之嫌。現代人經過考證對古城面貌描繪為:森林茂盛水草豐,七里十萬家,駝鈴悠悠,商賈不絕,一派繁榮景象。(11)樓蘭農業開發經濟繁榮,交通繁忙,當政者已看到了保護生態保護森林的重要性,樓蘭廢墟中發現一份"森林保護法",規定:樹活著時如將樹連根砍斷,罰馬一匹;若砍斷樹枝,則罰母牛一頭。(12)以上表明三點:①當代人研究兩漢在樓蘭常駐有屯軍一萬多人,最多時達一萬五千人。(13)據此推算出墾耕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比羅布泊總面積10萬平方公里大三分之一,是不可能的,羅布泊地區也沒有被墾遍。②樓蘭總氣候沒有過大的向對人類生存生產嚴重不利的方向發展,或出現制約經濟繁榮的不利的自然因素。③樓蘭國當政者,包括漢晉派駐的使臣,已經注意到樹木對保護生態的作用,有意識地保護樹木,從這個側面反映出樓蘭地區沒有因過度開發農業,而砍光伐光植被。

就沙漠化擴大成因一般理論而言,如果因人類活動,農業過度開發,植被遭嚴重破壞,水土流失等成因,勢必有一個相對較長的漸變過程,或呈階段性。小河口墓地時間跨度2000多年,既有距今4000年的木乃伊,也有魏晉時代的彩檜棺,說明它們周邊沙漠基本穩定,最起碼在最后一批亡靈進入這座墓地時,沙漠沒有較大或很大變化。如果沙漠向墓地推進,樓蘭王國貴族成員絕不會仍埋到這里,也不會彩繪巨大木柱,建精美的木柵欄,醒目的享堂。假若是特殊極端異常自然災害所致,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可能在較短時間內,毀滅掉一切文明。世界地球史上,古生物曾遭過五次大滅絕,每次起因都是突變的自然災害引起的。

樓蘭古城在4世紀30年代,并沒有反映出因過度墾耕,生態非常惡化臣民難以生存,棄城他遷的跡象,或已分批他遷的記述。相反,這一時期有不少出土遺存和歷史文獻,記述了中原和西域少數民族,對控制樓蘭的斗爭實錄。如沙漠兵臨城下即將棄之,爭之有何意義?余太山《西域通史》根據亻去盧文簡片賣論述:大約在公元270年以后,晉勢力似乎撤離了樓蘭,鄯善國王安歸迦(在位時間3世紀50-90年代)和重要官員到樓蘭視察活動,并在樓蘭地區設立州、縣、百戶、十戶等行政機構,各署長官審理案件、收稅,管理官方籍賬,且從鄯善腹地向樓蘭移民,土地都沙漠化了移民干什么?安歸迦還接受晉王朝授予的"待中"、"大都尉"之職。

樓蘭遺址發現西晉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西域長史李柏為了抗擊高昌與焉耆國搞統一戰線,于五月七日致焉耆國王的文書,"善言問候,甚表關心和尊重,以示絕無敵意"。(14)此時略早于樓蘭國王伐色摩那十一年。樓蘭的消失就在于"突然"這個癥結上,我們要弄清楚的也就是這個"突然"的原因。

僅僅過了半個世紀90年代高僧法顯依然走樓蘭這條路線去印度,所看到的樓蘭已經是一片荒涼了。但鄯善等國在內的廣大樓蘭地區并沒有被沙漠吞食而消失,絲綢之路沒有完全關閉。到公元8世紀唐代軍旅詩人岑參仍留下一首過樓蘭的詩句:"官車西去過樓蘭,營幕傍臨月窟寒。蒲海曉霜凝馬尾,蔥山夜雪撲旌竿"。當代考古也證明,羅布泊不是在4世紀因沙漠浸蝕而干涸的,而是經過10多個世紀的漸變才消失。1931年有人實測羅布泊南北長170公里,東西寬40-90公里,仍有較豐富的水生動、植物。1942年《申報地圖》描述羅布泊面積為3006平方公里。(15)羅布泊的消失與樓蘭古城的消失,是兩個不同成因的結果,也就不能簡單化,用一種理論來解釋"突變"與"漸變"兩個不同的現象。

(三)

我們認為樓蘭消失的直接原因,是異常特大頻發的沙塵暴。樓蘭所在地干旱生態、風沙、高溫高寒,從本質上說是地殼運動形成的自然現象,無人為痕跡,并非始于兩漢對這個地區的農業開發。因此說樓蘭迅速消失,實質應歸咎于自然,但絕不否定人類不科學的開發活動推波助瀾作用。2002年3月21日中科院葉篤正院士向媒體說:"我們要重新認識沙塵暴",沙塵暴"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自然現象,人類雖然可在減輕其危害方面有所作為,但不能徹底根治"。2002年4月24日媒體報導:我國首次發現西漢時期敦煌地區發生沙塵暴的漢簡。我國史書也有沙塵暴氣候的記載:《詩經·邶風·終風》有"終風且霾"句,《后漢書·郎豈頁傳》有"時氣錯逆,霾霧蔽日"。"霾",《辭海》解釋為:"大氣混濁態的一種天氣現象"。即夾著沙塵飛揚的沙塵暴。古籍中把沙塵暴寫成"黃霧"、"飛沙走石"、"黑氣"、"黑霧"等認為是一種不祥之兆。《晉書·天文志》說:"凡天地四方昏氵蒙若下塵,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日或一時,雨不沾衣而身有土,名霾,故曰天地霾,君臣乖"。《晉書》記載:從公元249年,即三國魏齊王曹芳嘉平元年;到公元402年即東晉安帝元興元年,153年中記錄了15次嚴重災害性沙塵暴,其中有一年兩次的。錄之如下:

魏齊王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壬辰,西北大風,發屋拆樹木,昏塵蔽天。

孫休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十一月甲午,風四轉五復,蒙霧連日。十二月丁卯夜有大風發木揚沙。

西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十二月,黑氣四塞。

西晉愍帝建興二年(公元315年)正月己已朔黑霧,著人如墨,連夜五日乃止。

東晉元帝大興四年(公元321年)八月,霧埃氛蔽日。

東晉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十月,京師大霧,黑氣蔽天,日月無光。

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正月癸已,黃霧四塞。二月又黃霧四塞。

東晉穆帝永和七年(公元351年)三月,涼州大風拔木,黃霧下塵。東晉孝武帝寧康三年(公元376年)三月,朔,暴風迅起,飛沙揚礫。

東晉孝武帝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八月乙未,暴風揚沙石。

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癸未,黃霧四塞。

東晉安帝元興元年(公元402年)十月酉申,朔黃霧混濁不雨。

就以上不完全資料統計:3世紀3次;4世紀9次,其中311-315年2次,321-323年3次,351-383年4次;5世紀1次;總計13個年度15次。非常清楚表明:4世紀屬于"沙塵暴百年多發期",一個世紀中有兩個多發高峰,第一峰期出現在20-30年代,第二峰期出現在50-80年代。這與文字記載的"諸民遠離國境","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完全吻合。由此認為毀滅樓蘭綠洲古城直接原因,是4世紀多次出現的特大沙塵暴,禍首在蒙古國和我國西部大沙漠。對這個觀點我們不妨用2000年、2001年、2002年,我國出現的沙塵暴天氣作歷史反證:

20世紀50-60年代,我國沙塵暴出現的次數呈下降減少趨勢,90年代逆轉,21世紀上升,2001年1-5月頻繁,規模和頻度都超過以往,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所罕見,共出現18次沙塵天氣,揚沙日數達24天。專家說"近年我國強沙塵暴陡增,是因為處于厄爾尼諾事件的高峰期所致"。提出"我國已進入沙塵百年多發期"的警告。2002年3月19、20兩天新疆、甘肅、北京、天津直至長江以南18個省市區,出現近10年以來最大的一場沙塵暴天氣,能見度一般在500米以下,有些城市路燈自動開啟,甘肅東部還出現特強沙塵暴--黑風暴,伸手不見五指,繪昌縣能見度為零。近年來我國已出現因沙塵天氣,沙丘逼近遷村、遷鄉、甚至要遷縣城的事。

本文討論的內容,不是沙漠化和沙漠化擴大化的成因問題,而是樓蘭綠洲在不到半個世紀中迅速消失的直接原因問題,探討它有助于認識自然災尊重自然法規。

2002年3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報導:俄羅斯遠東瀕海水文中心主任鮑·庫巴說:"瀕海地區出現的特大沙塵暴天氣,是俄羅斯遠東地帶百余年來從未有過的"。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雨量和蒸發量與我國西部地區相比,懸殊太大,同樣出現了沙塵暴。我國科學家劉紀遠說:2002年"3月20日這樣強度和規模的沙塵暴是百萬年尺度全球變化的結果"。所以探討樓蘭綠州迅速消失的原因不能停留在總結列祖列宗"過度"開發農業的"錯誤"方面,而要擴大視野。 轉貼于

人類社會總是要前進發展的,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原始森林,狩獵充饑,不食糧食的原始水平。開發農業是永恒的主題,今后還得開發,問題是開發規劃全面不全面實際不實際,違不違反自然法則,犧牲不犧牲長遠利益等科學含量。我們希望積極加強對自然災害預測、防范、減少災害損失的研究。

注釋:

(1)轉引自1999年12月24日《南方周末》南香紅文章。

(2)(3)(4)(5)(9)(10)見《漢書·西域傳》。

(6)見余太山《西域通史》P59。

(7)(8)轉引自1990年10期《讀者》王偉群文章。

(11)(12)引1997年12月24日新華社烏魯木齊電訊:新疆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員語。

(13)見1990年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方英楷著《新疆屯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