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19 09:18: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長相思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嘗試教學 嘗試題設計
嘗試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積極開展研究和運用嘗試教學,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如何上好一堂嘗試教學課?精心設計好嘗試題是關鍵。教師通過嘗試題引導學生,啟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進入探究式學習的過程,從而有效地、有創意地解決嘗試問題。這樣,嘗試題的設計就成為思品德課嘗試教學的一個關鍵。嘗試題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知識技能的掌握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本文就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設計嘗試題談一些淺見。
一、嘗試題的提出要立足實際
理論聯系實際是一條重要的教育教學原則,新課程理念更是強調課堂教學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也為我們思想品德教學提供了翔實的素材。從現實社會生活出發提出問題,一方面是“依據生活而教育”,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另一方面又為學生創設了具體的思維情境,提供了解決問題的現實空間,學生因此覺得理論其實離自己并不遙遠,會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嘗試題的提出要立足實際,這“實際”除了社會生活實際之外,還包括學生的生活、學習、思想實際。如,學生已掌握哪些知識,掌握到什么程度。我們提出嘗試題,應在學生“現有水平”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果我們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僅止于“對不對”“是不是”等表層設問,無助于提高學生能力,反而會養成學生的思維惰性。問題太難,超出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又會使學生無從下手。我們應當以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為平臺,在新舊知識、不同知識點間的相互關聯及其疑難處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在認知的基礎上,向“最近發展區”推移,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
如當前的食品、藥品質量問題可在電視、報紙上看到。我們可以及時將這一背景材料引入課堂,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結合消費者享有的權利這一知識點,設計嘗試題(1)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消費者的哪些合法權益受到了不法侵害?
二、嘗試題的設問指向要明確
嘗試題的設問指向要明確是指,應該為學生的思考方向提供信息,不可將問題設計得過于寬泛,一般是“大背景、小切口”。以“三鹿奶粉事件”為例,假設我們設計問題(2)你是如何看待“三鹿奶粉事件”的?可以推斷,會有學生從“誠信”角度作答;也會有學生選擇從“法律”角度闡述;還會有學生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能夠聯想到與材料相關的若干知識點,可僅僅將與材料相關的知識點簡單羅列而已,思維深度不夠。我們設計嘗試題時,在追求激發學生求異思維的同時,可以而且應該為學生的思考方向提供一些信息。若將問題設計(2)修改為:請從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談談政府相關部門應如何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能引導學生從道德和法律兩個角度深入思考,對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都作出了檢測。
三、嘗試題的思考要追求開放
嘗試題的思考要追求開放,意即問題設計在為學生指明思考方向的同時,又要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能夠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來分析、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
如有些學校和家長以影響學習為由,限制或不讓學生參加體育活動,這一現象普遍存在于學生生活中。為指導學生正確分析、認識這一現象,我們可以設計嘗試題:請你依據所學心理健康、道德教育與法律知識說服他們(不少于三點)。這一問題設計,首先要求學生對心理健康、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三個板塊的基礎知識都比較熟悉。其次能夠依據材料對基礎知識點進行篩選,剔除一些無關知識點,確定磨礪堅強意志、關愛他人的生命與健康、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生命健康權)為相關知識點。最后按“不少于三點”的答題要求組織答案,形成完整的文字表述。
開放性題目,對發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辯證地分析、認識社會生活是非常有效的。
四、嘗試題的組合要呈現梯度
篇2
關鍵詞: 教學設計 合作學習 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閱讀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古詩詞教學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對合作學習方式的研究給語文教學提供更好的幫助,使得教學相長,相得益彰,互相進步。
一、學情分析
《長相思》是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推薦作品中的第五篇詩歌,這首詩歌在內容上沒有多大難點,其表層意思比較容易理解,但其中作者通過環境的渲染,以及寥寥數語背后反映出的征程的艱辛,以此表達出內心的深切感受,是學生比較難體會的。高中生對于詩歌的理解已經有較系統的感知,但如何有效地激發他們內心對詩歌情感的共鳴是學習這首詩歌的關鍵。除此之外,《長相思》既不是必修課文,又不是選修課文中的重點,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將學習的自交給學生,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對這首詩歌的解析和體悟。同時,教師可借此機會檢驗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成果。
二、教學目標
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深切感受作者的思鄉之情。
三、課前準備
(一)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6-8人。
(二)要求學生提前搜集關于《長相思》的圖片(圖片打印出來備用)和感傷低沉的純音樂,準備一張四開的白紙。
(三)提前了解詩人寫這首詩時的背景(包括詩人的生平事跡、詩人寫此詩時的經歷,以及整個社會大背景)。
四、教學過程
(一)融情于聲,初步感受詩歌的情感基調。
活動一:三讀詩歌,為詩歌配備合適的背景音樂。
1.一讀詩歌,讀通讀順。在小組成員合作的基礎上,解決基本的字詞和斷句問題(要求每一位同學都要一字不錯、正確斷句。)。
2.二讀詩歌,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小組討論,確定這首詩歌的情感基調。
3.三讀詩歌,小組之間交換事前準備好的純音樂,并從中選取最適合的一首作為本詩的背景音樂。
4.分享交流,各小組分別展示自己的詩配音樂作品,全班選出最適合的背景音樂。
(設計意圖:首先,設計這個活動是基于對學生基礎語文學習能力的充分信任,對于高中生,不必過分關注字詞斷句的能力,因為他們基本能夠理解課文材料的內容,也基本知道通過各種途徑,如借助注釋、查找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等方式解決這些簡單問題,因此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和信任完成這個任務,對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其次,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使個人優勢最大化,也可以使學生學會主動合作交流和接受合作分享,這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也是很有益處的。再次,對于一首詩歌的情感基調的正確把握是學習和理解它的基礎,而“讀”是理解詩歌最好的方法,因此讓學生通過一讀再讀的方式,一步步體會詩歌的情感,從而確定詩歌的感情基調。除此之外,音樂同樣是傳遞情感的方式之一,讓學生自由選擇配樂是為了考驗他們對詩歌的理解程度。總之,整個活動是圍繞“通過朗讀,初步感受詩歌的情感基調”這一階段目標設計的。)
(二)融情于景,時空變換間感受詩人的愁思。
活動二:利用搜集的圖片拼貼出符合詩歌意境的貼圖。
1.小組分工合作,將詩中所提到的景物一一列舉出來,并進行歸納總結。
2.小組成員之間分享自己準備的有關《長相思》的圖片,將圖中的景物一一剪裁下來作為貼圖素材。
3.小組成員合作,將剪裁下來的貼圖按照詩中所寫及自己的理解安排好位置貼好,沒有的素材可以自行畫上,貼圖為此詩配圖。
4.分享交流,各小組分別展示自己的配圖并說明搭配理由,全班根據詩歌內容選出最合適的背景圖。
(設計意圖:首先,這首詩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運用了白描的手法,用樸素自然的語言表達出真切的情感,讀者在讀此詩時可以很輕易地根據詩中內容在腦海中形成一幅畫面,但這個畫面是抽象地存在于每個人的腦海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將它具象成一幅畫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分享自己想象中的畫面。其次,研究表明,好的課文插圖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可以幫助學生和教師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自己為詩歌配插圖其實是為了鍛煉學生理解詩歌的能力,這樣的方式可以更直觀地反映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程度,同時讓學生評價,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只需要從旁協助。)
(三)融情于心,角色扮演間體悟思鄉的真切。
活動三:假設你是納蘭性德,這首詩正是你寫給(父親、母親、妻子、孩子、朋友、故鄉……)的一封信,而你的同組成員扮演的角色正是你在想念的人,請你用你所理解的情感對他(她)念出這封信,看看你在想念的人會對你說什么。
1.小組成員分好角色,一個納蘭性德,其他人可選擇活動要求中的角色,也可有符合情境的新角色。
2.扮演納蘭性德的學生對不同角色的同組成員有感情地誦讀詩歌,聽者給“納蘭性德”回信。
3.將自己的角色體驗感悟記錄下來,作為課后作業。
(設計意圖:角色體驗是一種幫助學生更進一步感受詩歌內容的方法,通過扮演詩人或者詩中角色,學生更容易感同身受,從而體會詩歌更深層次的情感。)
參考文獻:
[1]張剛陽.基于混合式學習理論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設計及案例研究[D].河南大學,2011.
[2]主玉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模式研究[J].讀與寫雜志,2014,(11).
[3]王芙蓉,劉悅.信息技術環境下基于合作學習理念的語文課堂教學設計[J].科普教育,2015,(11).
篇3
一、調動感官,初步感知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運用感官可以讓學生直接地對所要了解的知識有一個初步且直觀的認識。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王崧舟運用了多種方法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來感知“詩意”。
看過他課堂實錄的人一定都忘不了他那抑揚頓挫、飽含深情的男低音,讓附在紙張上的文字一下子活躍在了整個課堂。他得天獨厚的嗓音和那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讓課堂自然地處在一種渾厚又深情的磁場當中,他每句話都近乎是在將他心底的文字娓娓地朗誦給學生聽。獨特的嗓音、標準的咬字以及深情的朗誦使得他的聲音一出來就“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就像是在宣紙上暈開了一層水墨,給課堂奠定了最初的基調,“詩意”最先從他的聲音中流露出來。
音樂是他在營造教學情境的時候常用的手段之一。他曾說:“我覺得使用妥帖、真切的音樂是最好的創設情境的手段。”音樂是抒情性極強的藝術形式。音樂中所表現的思想情感,不是單純的聽覺感受,而是整體的感受,加上通感的作用,音樂往往能夠引起視覺意象,產生豐富生動的聯想和想象,進而引起強烈的感情反應。將音樂恰到好處地運用到教學情境的營造中,能夠使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通過音樂轉化成視覺意象,展開聯想,升華情感。他運用音樂的時機并不是隨意的,而是在前面進行了長長的情感鋪墊后,再恰當地運用音樂,來升華學生情感。例如他在執教《荷花》的時候就這樣來運用音樂:
師:想不想看一看這樣冒出來的荷花?
生:(齊答)想!
師:(播放課件,隨著音樂和畫面旁白)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那么急切,那么激動,那么爭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們仿佛想說什么?仿佛又想做什么?(生欣賞搖曳多姿的荷花)
師:同學們,盡情地展開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現在,你最想說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請寫在練習紙上。(音樂響起,生獨立寫話)
在這個教學片段當中,他伴隨著音樂念著從文本引申開來的文字,圖畫、音樂再加上其近乎朗誦的旁白,這樣的場景怎能不“詩意”?在這樣“詩意”的場景下,學生通過想象寫出的話怎能不“詩意”?他課堂中音樂的運用并不是隨意為之,而是在進行了充足的情感鋪墊之后再讓學生在音樂中展開聯想,寫出自己想要說的話,既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又在課堂中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樣的安排在他的課堂上并不少見。
就像我們聽到《春江花月夜》就會想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聽到《二泉映月》就會想到那個在泉水邊雙目失明卻演奏出動人旋律的阿炳一樣,音樂總是能讓我們想起某種畫面,某句詩詞,某種情感。在王崧舟老師的課堂上,音樂并不是激發學生聯想的手段,而是在給學生的情感一個基調,這個基調再結合之前課堂上所獲得的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中,由“所學”產生“所感”。音樂的運用,讓漂浮在空中的“詩意”落到課堂中來。
二、反復誦讀,潛心感受
拼音文字的字母只有形和音,沒有意義;漢字不但有形和音,而且有意義,是形音義的統一體。由于漢字的每個字都有讀音,所以在句式整齊劃一的時候讀起來富有節奏感;漢字還有“陰陽上去”四個音調,使得漢字讀來更有音樂美。所以跟其他的文字相比,漢字蘊含著豐富的節奏韻律和語氣聲調,能夠以聲傳情。要使學生理解這些寫在書本上的無聲的文字,就必須靠“讀”來實現。我國歷來就有“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說法,可見誦讀是我國幾千年來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學生只有在情感誦讀中才能入情,要適時地教給學生一些誦讀的方法和技巧,引導和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真切的內心體驗。王崧舟老師在他執教生涯的代表作《長相思》中,就讓學生反復誦讀。《長相思》的誦讀有三層:第一層,字正腔圓,讀準字音;第二層,有板有眼,讀出句子的停頓與節奏;第三層,附著情感,讀出自己的感覺與味道。三層朗讀之后,學生對詞意已經有了大概的認識,這正是讓學生進入文本感情的好時機。反復的誦讀,加上教師適當的引導,學生很容易就能夠把握文本的層次和節奏,將自己投進文本的思想和情感當中去。
幾乎在他執教的所有課堂上,他都喜歡讓學生誦讀,誦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朗讀、默讀、自讀、齊讀、輪讀、聽讀、接讀等等。他讓學生充分地讀,反復地讀,將文本中無聲的文字轉換成有聲的語言,在讀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探求語言文字的聲氣、節奏和韻味。“讀”能夠讓學生更容易、更快速地深刻感知文本的思想情感。同樣的句子,根據誦讀狀態、誦讀方法、誦讀質量、誦讀內容、思維方式、情感體驗、現場氛圍、思想認知、文化背景、學習要求、動態變化等等的不同,選擇合適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誦讀。這樣反復的誦讀,讓課堂呈現出復沓的形式,有一唱三嘆的“詩意”的美感。
三、張弛有度,深入感知
王崧舟老師的課堂之所以受到這么多人的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課堂上對文本的內容駕馭熟練,可收可放,使教學節奏恰當,而不拖沓,如弓之開合,不平淡不夸張,恰到好處。他的課堂總是能夠讓人感覺到這樣的張力,例如在執教《一夜的工作》時,他抓住了“極其簡單”這一詞語展開教學:
首先依據前面的學生回答中引出的“宮殿式的房子”,告訴猜測這是“有錢的外國人”、“皇上”、“太上皇”居所的學生們,這是清朝最后一個皇帝溥儀的攝政王載灃住的,再讓學生們根據以前@位居住人的身份聯想這間“宮殿式的房子”里應該有些什么,在學生聯想了“陳設很好”、“有很多奇珍異寶”“有一種用金子做的床”、“有很多裝飾用的鉆石”等等之后,再讓學生回到文本看“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的極其簡單。運用學生們的想象還原場景,營造“曾經的奢華”和“如今的簡單”之間的落差,形成一種張力,幫助學生們走進文本中去。
接下來,繼續引導學生想象“作為一國的總理,手中握有如此大的權力,肩上挑著如此沉重的擔子,他的屋子里應該有些什么”。學生們在想象了認知中一些可以讓生活變得略微舒適的普通物件“留聲機”、“碟片”、“沙發”、“地毯”、“文件柜”之后,再讓學生回到文本看“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的極其簡單。依舊運用學生們的想象來還原場景,營造“總理應該有”和“總理實際有”之間的落差,進一步強化前面的落差所帶來的張力,學生們終于讀懂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東西。
整個過程中由古及今,張弛有度,通過想象、還原、對比,讓學生穿越了遼闊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之后,更能體會“極其簡單”的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極不簡單”的偉人人格。“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在看似平淡無奇的地方,訓練學生去感知語言之神妙,洞察語言之精髓,把握語言之理趣,于是,平淡的文字漸漸現出奇崛的韻味來。
用落差來營造張力的手法在他的課堂上并不少見,《圓明園的毀滅》中也是用圓明園曾經的輝煌和如今的灰燼,曾經的“有”和現在的“無”給學生的心理造成落差,讓普通的課堂都有了一種悲劇的美。
正是他很好地把握了課堂的節奏,張弛有度,才使得他的課堂時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時而“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課堂極致的“詩意”莫過于此了吧。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現代漢語教研室.現代漢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2](捷)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王崧舟,林志芳.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典課堂實錄與品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陳雨薇.王崧舟“詩意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