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太空的航程范文

時間:2023-04-08 03:52: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飛向太空的航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學生對長篇新聞的結構把握不太準確。

2.學生對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情況不完全了解。

【教學目的】

1.知識能力目標:分析文章的層次與脈絡結構,提高分析長篇新聞的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關注中國航天,感受到航天人員的敬業、誠信,學習航天人的執著、拼搏、奉獻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耐心閱讀較長篇幅新聞,整體把握文章脈絡、線索,獲取有用信息。

2.引導學生關心國家航天事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難點】

1.體會本新聞的寫作特色:標題的雙重含義,背景材料占主體地位,首尾圓合型結構。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文中的體現。

【教學方法】

分析整合法、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課型】

導讀課、合作討論課。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展示PPT 1,上課!同學們好,請坐!請看大屏幕。播放視頻“神五飛天”)

PPT 2,2003年10月15日9時9分50秒,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國自主研制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順利送入太空。航天英雄楊利偉圓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但大家可曾想到,這偉大夢想終于成真的背后,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揮灑了多少智慧與汗水,付出了多少犧牲與奉獻……今天讓我們走進《飛向空的航程》來了解這段艱辛而輝煌的歷程。

二、向學生展示“飛天”組圖

(出示幻燈片三)飛天夢之一 龍在九天 我們的飛天夢做了幾千年,那是因為我們是“龍的傳人”,在祖先心中,很早就產生了翱翔天宇的渴望。

(出示幻燈片四)飛天夢之二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讓飛天夢具有浪漫色彩,更引發了后人無數的幻想。

(出示幻燈片五)飛天夢之三 敦煌飛天 甘肅敦煌地區的大量的飛天形象,是飛天夢走向現實的一種體現。

(出示幻燈片六)飛天夢之四 萬戶飛天 六百多年前的萬戶,身綁土制火箭,勇敢地飛向天空,雖然沒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萬戶可以算是人類歷史上嘗試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

三、合作探究

1.(出示幻燈片七)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反映最真實最簡明的內容。新聞界有個“三分之一時間寫標題,三分之一時間寫導語,三分之一時間寫主體”的說法,思考:

你能從本則新聞的標題中看出什么?

明確:標題有兩層含義(虛實):

其一,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過程。

其二,喻指中國飛天夢經過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終于取得成功這一探索過程。

2.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

導語(1-3):點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場面,具體說明“神五”發射時間、地點、意義。(描述式+評論式)

主體(4-26):敘述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的“飛天”航程。

結尾(27-30):呼應開頭,回到導語重點內容――中華民族迎來飛天夢圓的時刻!

現實―歷史―現實

首尾圓合型結構,本文首尾兩部分記錄的是“神舟”五號的發射場景,中間則穿插了中國航天史的簡要回顧,二者銜接自然,渾然一體,讓人印象深刻。

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和依托新聞事實的議論(主觀評價)組成;而主體部分則具體展開對新聞事實的敘述。

而《飛向太空的航程》的主體部分寫的是什么呢?(請大家再次閱讀課文主體部分,概括一下。)

3.篩選信息。

課文主體部分按照怎樣的順序回顧了中國航天發展史的重大事件?有哪些重大事件?

明確:時間順序。

《飛向太空的航程》的主體部分并沒有繼續敘述“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經過,而是叉開一筆過渡敘述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的“飛天”航程。

4.作者用了這么多精確的表示時間的數字,對這則新聞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精確的時間數字,顯示了新聞真實性的特點。夢想將變為現實,表現出當時人們緊張、激動、欣喜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1.同學們說說“神五”后期的航天發展概況。

神舟六號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承載的宇航員是費俊龍和聶海勝。

神舟七號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載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承載的宇航員是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成功進行出艙活動(又稱太空行走)。

神舟八號 2011年11月1日由改進型“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與組合天宮一號成功實施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成為中國空間實驗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號……

總結: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從無到有,從航天弱國到航天較強國,彰顯了我國日益增長的綜合國力,感受到國家的繁榮富強,展示出中國躋身太空強國的雄心壯志,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學生閱讀補充材料)

2.情感教育指導:引導學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無盡的艱辛與數不清的付出,我們在激動與興奮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及集體力量的可貴。

航天英雄獲201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集體獎。

從2003到2013,中國載人航天走過了十年路程,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起飛,中國人在太空中行走的越來越遠,而我們的夢想卻越來越近,讓我們向載人航天英雄群體致敬。

從他們身上我們學到了什么?

中國航天人勇敢地肩負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圣使命,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淡泊名利,默默奉獻。他們獻出了青春年華,獻出了聰明才智,獻出了熱血汗水,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他們身上我們明白了什么才是愛崗、敬業、誠信,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特別能吃苦 特別能戰斗 特別能攻關 特別能奉獻”是對載人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

五、課堂總結

為實現中華民族載人飛天這一瑰麗夢想,一代代科技工作者頑強拼搏,攻堅克難,永不言棄,鑄就了“特別能吃苦 特別能戰斗 特別能攻關 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一轉眼,十多年過去了。中國人飛向太空的航程遠未結束;中國人對太空的探索正向著更遠更深處邁進,太空行走、交會對接、繞月登月,甚至飛向火星。(師誦)

讓我們和中國航天人一起,和全體中國人民一起,和全世界所有的炎黃子孫一起,在中國航天精神的激勵下,萬眾一心,與時俱進,為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實現我們無比瑰麗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生齊誦)

六、布置作業

篇2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一(人教版)第四單元第十二課《飛向太空的航程》中有一幅插圖叫《嫦娥奔月圖》,這幅圖其實是馬王堆漢墓1號墓帛畫的一部分。該帛畫(圖略)為彩繪,上世紀70年代出土于湖南長沙市馬王堆,創作時間為西漢文帝時期。

帛畫是繪在一張棕色絲絹上的,畫上寬92厘米,下寬近48厘米,全長205厘米,為T字形,畫面完整,形象清晰,色彩鮮艷、豐富。帛畫右上方是一株高大的扶桑樹和一輪又大又圓的紅色太陽,太陽里面有一只黑色的鳥;左上方,便是一彎鐮刀形的白色月亮。月亮之上趴著一只大蟾蜍,蟾蜍兩旁繚繞著祥云;彎彎的白色鐮月下面是一個冉冉飛升的女子,她就是嫦娥。這幅《嫦娥奔月圖》上還有仙鶴翼龍神獸等。必修一上的《嫦娥奔月圖》只是T字形帛畫的左上一角,占整幅帛畫很小的一部分。

仔細觀察那只蟾蜍,那蟾蜍居然有著四條腿。可是傳說月亮里的蟾蜍是三條腿的,呂叔湘先生主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蟾蜍”一詞也如此注釋。

那么,月亮里的蟾蜍到底是三條腿還是四條腿呢?

月亮里存在蟾蜍的說法比較古老。戰國時代的屈原作品《天問》里有“厥利惟何,而顧菟在腹”這句話,為其作注釋的東漢文學家王逸,把“菟”釋為“兔”,宋代的朱熹認為“顧菟”應該是兔的一種名稱,而現代學者聞一多則認為“顧菟”就是“蟾蜍”。如果我們遵照聞一多先生的解釋,那么這句話應該理解為“它的肚腹里有個蟾蜍”,而《天問》也應該是最早提及月中有蟾蜍的古籍。

除此之外,較早的還有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的《淮南子》。《淮南子·精神訓》有“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之句。

東漢初期的思想家王充《論衡·說日》云:“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明確說了日中之烏為三足,但沒說月中蟾蜍幾條腿。

同為東漢但比王充稍晚的天文學家張衡《靈憲》中說:“日者,陽精之宗。積而成鳥,象烏而有三趾……月者,之宗。積而成獸,象兔蛤焉……羿請無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其大意是“太陽積陽精而成鳥,象烏鴉但有三腳趾,月亮積而成獸,為兔子與蛤蟆……嫦娥竊藥奔月,寄身月中,變為蟾蜍。”

唐記小說《酉陽雜俎·天咫》說:“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有人玩八月十五夜,月光屬于林中如疋布。其人尋視之,見一金背蝦蟆,疑是月中者”。此兩處有桂樹、蟾蜍、吳剛,疑是月中的金背蝦蟆(蟾蜍),然而仍未說蟾蜍(蝦蟆)是三條腿。

以上幾則是與“月中蟾蜍”有關的重要文獻,但它們都沒有說月中蟾蜍是三條腿。

那月宮中的蟾蜍是三條腿的傳說又出自何典起于何時呢?

通過百度、搜搜、谷歌多次檢索“三腳蟾”或“三足蟾”,我們發現其內容大致相同:傳說在古時有一叫劉海(或曰劉海蟾)的仙人,他是八仙呂洞賓的入門弟子。他云游四海時,收伏了一只會變錢的三只腳的蟾蜍,由于劉道長最喜布施,這只會變錢的三只腳金蟾,正好幫他變出錢來布施貧民。后來民間便流傳“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的傳說。清代褚人獲的筆記小說《堅瓠五集》卷一“劉海蟾歌”條云:“今畫蓬頭跣足嘻笑之人,手持三足蟾弄之,曰此劉海戲蟾圖也。”與劉海相關的這個三足金蟾辟五兵,鎮兇邪,助長生,是主富貴的吉祥之物。但遺憾的是筆者看不出這個蟾蜍與月宮、桂樹、嫦娥有任何關聯,反而讓人有“此蟾蜍非彼蟾蜍”之感。并且,劉海蟾是五代時期的人,他的師傅呂洞賓生于中唐宗貞元年間,關于呂洞賓的神奇傳說,最早起源于北宋。即使從呂洞賓算起,這只三足金蟾的出現不會早于中唐。

有資料說古文獻中最早提出月中蟾蜍為三足的是南朝梁任昉(有說南朝祖沖之)的志怪小說《述異記》。書中云“古謂蟾三足,窟月而居,為仙蟲”。如果這種說法確鑿無疑(注:筆者多次在網上下載查閱《述異記》全文,一直未找到上述文字),那么,三足蟾蜍的最早提法也是在志怪之風甚烈的南北朝時期。因此,南北朝之前六七百年的西漢文帝時期的帛畫《嫦娥奔月圖》蟾蜍四條腿也就不足為怪了。

篇3

第一,學案的制定,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以前均是教師備課,寫教案,然后講給學生,然而現在要有所變化,不但要把課備好、把教案寫好,還要制定供學生使用的學案。雖然也去學習考察過,但那畢竟只看到些皮毛,而沒有深入到精髓,以為學案就是針對本課課文的一些習題,讓學生做一做,討論討論,最后找出共同的問題所在,由教師來解決。所以在最初制定學案的時候,就出了大量習題。用了不久,我們發現學生干脆把學案當作練習題,愛做不做。沒有起到學案的作用,我們又在一起研究,如何改善這種狀況。在不斷改進中,我們領會到學案的制定并非一些習題就可,而是把課文中的知識由淺入深地連貫起來,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在學案上,學生通過學案能夠聯系整篇課文,抓住重點,從而深入理解文章。然后再結合制定的一套配套試題,讓學生全面完成對知識的鞏固與掌握。

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的內容頗多,如《飛向太空的航程》等課文,學生對這些淺顯的文章,如果能在預習中掌握,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學此類作品,從而也節省了教學時間。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名教育原則:讓每一個兒童都能抬起頭來做人。意為讓學生在積極主動中表現自己,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成就感的促使下獲取自信,從而追求新的成功。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其實課前的預習正是體現了這一核心思想的。課前的規范性預習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機會。為了適應新課標的需要,指導學生進行規范性的預習,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也成為當務之急。

第二,學分的考核,引導鼓勵為主發展學生個性。

根據班內的情況,學生的座位也由以前的一律向前,調換成面對面,對學生加以分組,這樣便于課堂上討論問題,并制定相應的學分制度以鼓勵學生學習。

學生剛接觸這種課堂模式時,很積極很踴躍,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但一段時間以后,學生就處于疲憊的狀態,甚至在討論時也懶于張口。調查原因,大多數學生認為長時間只加分,不見有什么獎勵,挫傷了積極性,多少有些泄氣;再者,一些學生以前很少主動回答問題,在討論時仍是不大愛說話,這也影響了一部分學生的情緒。當了解到這些后,及時做了相應的調整,緩解了這種沉默的局面,為課堂氣氛重新注入了生機。

譬如,必修一第三單元第10課《小狗包弟》研討與練:研讀下面的材料,聯系課文,選取一個合適的話題(如,小議我靠的是感情,談身邊瑣事的深廣內涵),寫一點獨特的感想,與同學討論。這就提示我們,人文內涵關乎閱讀者的獨立鉆研精神、與他人合作精神,關乎語文訓練中生發的情感態度和關注社會的意識。

這些例子只是隨意挑選的,其實可以引發出的人文內涵的操作訓練應該是很多的。這也提示師生,要想大力提高語文素養(人格修養、人文素養等),必須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創造、去發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第三,課堂的駕馭,轉化角色提高課堂效率。

新的課堂模式讓教師從以前的演變為現在的導,從口干舌燥的痛苦中解救出來。讓學生由以前的聽眾,變為現在的演員,成為課堂的主體。課堂由以前的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變為學生爭爭吵吵,教師隨時指導。這樣教師看似從課堂中解放出來,實際上卻更費神了。

傳統模式時間的安排全由教師決定,很容易控制課堂的局面,而這種新的模式就沒那么簡單了,打斷他們的闡述,這樣就得延長時間,這樣常常完不成本節課安排的內容。針對學生這種各抒己見的局面,也做了調整。首先,對之予以肯定,但也不能聽之任之,而是適當地加以引導,找出他們的共通之處,相互整合。再者,課堂時間的控制與安排也是在和學生不斷地磨合。

第四,加大閱讀量,鼓勵學生到圖書館去。

篇4

如何才能讓語文課堂綻放光彩,迸發火花,使其成為學生向往的精神樂園?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應添點“油”,加點“醋”,讓其“五味俱全”,這樣,學生才能盡情享用,怡情養性,全面發展。

一、“人文味”,是語文教學的“靈魂”

人文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過知識傳播和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的品格、氣質、修養,并成為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一位科學家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優秀的人文文化,就會不打自垮。”如今,人類的生存環境、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許多學生卻缺少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患上了“精神軟骨病”。?

語文學科是滋養人文精神的沃野。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人文資源,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體地講,就是語文教學要堅持用課文中飽含的真善美,幫助學生提高人生境界,豐富美好心靈,塑造健全人格。為此,語文課堂上,教師要不斷融入人文精神,使學生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現“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情,樹立“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信念,獲得“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感悟,確立“人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的高尚人格……在語文課堂中融入“人文味”,讓語文教學成為鑄造學生靈魂的手段。

二、“人情味”,是語文教學的“土壤”

有位偉人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塊土壤上。”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與互動的過程,而教材(課文)也“不是無情物”——是承載和傳播情感的載體。教學中,只要教師能引導學生付出真情,使學生的情與文章的情融為一體,語文教學就會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語文課堂上,教師注入“人情味”,引導學生與優秀的文化接觸,與古今中外的高貴靈魂對話,充分挖掘和發掘教材(課文)的情愫,讓學生始終涌動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熱愛祖國、關愛社會、體察民情、眷念故土、珍愛青春、感恩親情的情感,不僅可以實現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還可以實現教育的育人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感受養母情深,從《我與地壇》中體會母子深情,從《邊城》中認識祖孫、兄弟之情,從《致橡樹》中領悟獨立不依的愛情,從《雨霖鈴》中體悟“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離別深情,從《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確,語文教學確實是情意綿綿,怎一個情字了得!

三、“文學味”,是語文教學的“養料”。

所謂“文學性”,就是引導學生欣賞課文的文學價值,給學生以美感,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僅從理論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構思、技巧,卻忽略了文學作品的“形象性”。久而久之,勢必使語文教學陷入枯燥、機械的境地,使學生對語文課文失去了應有的興趣和熱情。

文學類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見,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讓語文教學實現“詩化”,對于中學語文教學是多么重要。

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品味或幽雅或豪邁、或沉郁或飄逸、或諷刺或幽默的優秀文學作品,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性情,豐富他們的詩化語言;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中呈現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讓學生在審美鑒賞活動中主動提高審美能力;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走進文學王國,閱讀經典,豐富人生,可以讓學生的生命在閱讀中展現更多的精彩。

四、“生活味”,是語文教學的“活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確如此,生活確實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宋學家朱熹在《觀書有感》中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猶如潮水,每時每刻都激蕩著我們的情感,刷新著我們的知識。教師只要能在課堂上及時抓住學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動,引導學生反復咀嚼,仔細玩味,語文課堂就必然會充滿激情,綻放出美麗的光彩。

要想給語文課堂引入“生活味”,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經驗為基礎,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設各種學生能夠自主探究的學習情境,通過內引、外聯等方法溝通課堂內外。在《孔雀東南飛》一文中探討焦仲卿、劉蘭芝對封建禮法抗爭時,學生就說雙雙殉情的抗爭是消極的,現實生活中一般會私奔,這時候教師就應引導這就是文學的力量,為尾段化鳥雙飛,化木連理的浪漫主義結局做鋪墊。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把抽象的語文知識轉化為具體而充滿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時代味”,是語文教學的“脈搏”

語文課堂教學應抓住時代脈搏,體現時代特征,將課堂與社會、人生緊密聯系在一起。語文課堂上,教師恰當地導入具有時代氣息的知識,可以創設新穎獨特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激情,陶冶他們的情操,激活他們的思維。比如,在上《飛向太空的航程》一課時,我用多媒體展示了神六,神七的發射過程,學生們對將要發射的神八也充滿了無限期待,也想到了很多有實際意義的東西。

篇5

關鍵詞:閱讀教學 文本 空白 心理圖式

傳統閱讀教學中,空白藝術的解讀多指向文本主體,捕捉文本中未實寫出的或未明確寫出的部分,來體悟作品的精妙之處。文本空白存在于各層結構中,主要包含:語言層面的空白、句式上的空白、結構上的空白、情感上的空白等等。閱讀是讀者主體、文本主體和作者主體從表層到深層的同化與調節。從讀者主體出發,剖析閱讀教學中的空白主要從讀者心理圖式的空白入手,抓住讀者在閱讀文本前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審美經驗與文本中所釋放的經驗之間所產生的對立統一點。基于此,教師要以閱讀文本為依托,基于學生心理圖式的發展特性選擇刺激點,直擊學生心理圖式的空白處,喚醒心理召喚結構,使學生在不斷地同化和順應中實現心理圖式的平衡發展。

一.把握讀者心理圖式,找準心理召喚結構

心理圖式,類似于海德格爾的“前理解”、姚斯的“期待視野”,是由讀者的經驗、興趣、素養、理想等構成的結構圖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讀者已有的生活經驗,源于讀者所生活的時代、所接受教育狀況、生活的環境以及因此而形成的性格、氣質、情感、人生觀等;二是讀者已有的審美經驗,它主要指讀者的文學知識、閱讀經驗以及對語言、主題、形式等方面的熟悉程度和領悟能力。

結合皮亞杰的認知和情感發展理論,心理圖式的發展也是在已有圖式的基礎之上通過同化、順應和平衡,不斷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過程。同化是學生在遇到新的文本內容刺激時,將新的知識、情感納入已有圖式的心理活動過程。落實到閱讀教學中,同化主要是指相似知識點、思想情感的閱讀教學實施。順應主要是當學生遇到新的文本內容刺激時,通過改變已有心理圖式或形成新的心理圖式來適應新刺激物的心理過程。具體到閱讀教學中主要是指相互矛盾對立著的知識、思想情感的閱讀教學實施。而知識與情感的相似與對立是矛盾統一的,既可以體現在文本內部又可以存在于文本之間。在同化與順應中必須注意發展的均衡性,因為同化只能引起心理圖式量的擴充,所容納的知識、情感具有同構性,不能引起質的改變。而順應是改變了原有的心理圖式,可以推動學生心理圖式發生質的飛躍,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如果學生對新知識、情感只是一味的同化而沒有順應,則心理圖式很難得到發展;相反,如果學生只是順應而不去同化,就造成心理圖式的單維性。因此,在心理圖式的發展中,平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把握讀者心理圖式,更要深一步的找準與文本相對應的心理召喚結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使得學生心理圖式也呈現出多元性特征,在心理圖式的發展中,存在著由認知、情感等交錯構成的心理召喚結構,這個結構熱情地召喚著教師創造性的激發與引導,召喚著知識、情感對心理圖式空白的補充與蛻變。教師要高度重視這個“召喚結構”,抓住填補學生心理圖式的可能性,促進心理圖式的發展。

二.構筑文本刺激點,呼應學生心理召喚結構

針對學生的心理圖式進行閱讀教學引導,有效的呼應學生心理召喚結構,要從文本上下功夫,找準文本中對學生已有心理圖式來說的對立統一面,也就是刺激點。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四個維度來構筑。三個方面是依據學生心理圖式發展來說,分為同化、順應、平衡;四個維度是針對文本表達來講,對同一文本不同的解讀、對不同文本之間的對比教學。三方面四維度交錯構成四個部分,而平衡在其中起到調節作用。

(一)文本內部知識、情感的同化

文本內部知識、情感的同化是指就同一個文本的某一主題,教師避開學生已有心理圖式,選擇空白點、陌生點為刺激入口進行解讀。比如在對《紅樓夢》中寶黛O愛情悲劇解讀時,傳統上往往從三人命運、性格以及封建禮教的角度定格愛情悲劇。這些角度也是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容易體悟到的。此時,教師不妨從“寶、黛、釵”這三個字入手,“寶黛釵”不僅僅是三個人名字的合稱,更預示了三個人相交相對的關系。“寶玉”對于黛玉而言,“寶玉”即是寶(寶玉)加玉(黛玉)表示了寶玉與黛玉的婚戀關系;寶玉對寶釵而言,“寶玉”即是寶(寶釵)加玉(寶玉)表示了寶玉與寶釵的婚戀關系。此外,“寶玉”還是寶(寶釵)與玉(黛玉)并列相對關系的反映。假如我們仿照訓詁中的“音訓”法,對“釵黛”二字不妨注曰:“黛,代也;釵,叉也。”“黛”與“釵”也暗示著林黛玉和薛寶釵二人與賈寶玉的婚戀關系都不可能有完滿。這一角度的解讀,不僅直擊學生心理圖式的空白,還豐富了學生對寶黛釵三人悲劇的認識。

(二)文本之間知識、情感的同化

文本之間知識、情感的同化是指針對同一主題的不同文本,教師針對學生心理圖式的特征,選擇知識、情感的相似性作為刺激點進行對比教學。像在講借景抒情這一表現手法時,教師可以選擇同是寫秋但又抒發不同情感的文本進行對比閱讀,如選擇借枯藤、老樹、昏鴉這一類衰景抒發悲情的《天凈沙秋思》,選擇借湘江、萬山、百舸、雄鷹等壯闊景象來抒發大志豪情的《沁園春長沙》,選擇贊美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山行》等等。讓學生通過真實的文本去體會、把握其中的妙處,豐富積累,擴充心理圖式。

(三)文本內部知識、情感的順應

文本內部知識、情感的順應是指就某一文本的解讀,學生傳統的認識存在值得商榷之處,這時教師就要帶領學生從文本出發,找準刺激點,以新的知識、情感碰觸原有心理圖式,使之發生變化。例如在解讀《孔雀東南飛》中劉、焦悲劇根源時,學生們往往慣性地將悲劇歸結于封建禮教、婚姻制度的迫害,而焦母不免會被推上罪魁禍首的寶座。從文本中劉蘭芝被遣回家后縣令、太守又去提親,以及結合相關史料可知,當時的婚姻制度對女性的束縛相對而言是較為寬松的,說婚姻制度的迫害著實有些牽強。如果從焦母、劉蘭芝、焦仲卿三人性格的矛盾沖突入手,焦仲卿與劉蘭芝、焦母與焦仲卿、焦母與劉蘭芝之間雖有愛卻不懂相處等等都是這場悲劇的兇手之一。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尋找有利論據,總結出合理的論點,使學生修改原來的圖式將新的刺激納入其中,或創造一個能把新刺激納入其中的新圖式。

(四)文本之間知識、情感的順應

文本之間知識、情感的順應指針對同一主題的不同文本,并且這些不同的文本反應同一主題的不同側面時,老師可選擇文本中知識、情感的矛盾沖突面作為刺激點進行對比教學。如短新聞(《別了,“不列顛尼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飛向太空的航程》與學生從報紙上看的消息、通訊又有不同之處,并且這三篇新聞又各有千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從報紙中精選與教材所收入的體現不同側面的新聞對比解讀。使學生明白在新聞報道中記者作為旁觀者的身份出現,不僅可以只做純客觀記敘,由事實本身說話;還可以在敘事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情感。利用不同的知識點共同建構新聞的基本知識與寫作技巧,并完善學生的心理圖式。

文本作為一個靜態的存在,只有在讀者的不段解讀中才能動起來。如同多元解讀的提倡,學生的心理圖式也存在著多元性、差異性。教師在基于文本選擇心理圖式的刺激點時,既要注意到學生心理圖式發展的普遍性、一般規律,又要涉及到學生心理發展的特殊性、個別性。只有文本的刺激點與學生的心理圖式空白處能夠相互作用時,才能體現其價值,任何一方的偏執都會導致事倍功半。

總之,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在深入把握學生心理圖式的基礎之上研究文本,尋找恰當的角度作為文本解讀的出發點,直擊學生心理圖式的空白處,使閱讀教學不僅成為學生增加文學積累、提高文學素養的去處,更是學生心理圖式得到發展的佳所。

參考文獻

[1][法]沃爾夫岡伊塞爾,姚基譯.文本與讀者的交互作用[J].上海:上海文論,1987(3),91-96.

[2]孫紹振.讀者主體和文本主體的深度同化與調節[A].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解讀語文[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