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心理活動的成語范文

時間:2023-04-06 13:37: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心理活動的成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心理活動的成語

篇1

1、憤怒:怒不可遏、怒發沖冠、怒火中燒、怒氣沖天、憤憤不平、燃眉之急、暴跳如雷、橫眉怒目、勃然大怒、大發雷霆。

2、傷心:愁腸百結、愁眉不展、愁眉苦臉、垂頭喪氣、椎心泣血、悲不自勝、悲痛欲絕、心如刀絞、淚如雨下、潸然淚下。

3、害怕:膽小如鼠、膽戰心驚、心膽俱裂、心慌意亂、心驚肉跳、心亂如麻、心有余悸、誠惶誠恐、戰戰兢兢、驚恐萬狀。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技巧一:寫外貌不用“有”

作文如何寫外貌?孩子的作文里總會看到類似這樣的句子:“××可漂亮了,她有一頭卷卷的黃頭發,有一雙烏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個高高的鼻子,還有一張櫻桃小嘴。”如果你試著讓他們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聯一遍,會發現作文順了很多。寫上段文字的同學經蔣老師指導后修改如下:“××可漂亮啦。一頭卷卷的黃頭發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烏黑烏黑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櫻桃小嘴配合起來,有點混血的味道,同學們可喜歡她啦。”是不是讀起來舒服多了?同樣,在描寫動物外貌時也可以用到這個方法,如:毛黃白相間,耳朵尖尖地向上豎起……而不是寫成:它有一身黃白相間的毛,有一對尖尖的耳朵……。

技巧二:寫說不出現“說”

讓孩子比較以下三句話。張三說:“……”;張三無可奈何地說:“……”;張三攤了攤手,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顯然,不出現“說”的第三句更精彩。寫語言可以不用出現“說”而是在語言前面加上動作和神態,通過一定訓練掌握這樣的技巧將讓孩子的寫作水平切實得到提升,這他們學會了細節描寫,不會僅干巴巴地寫“某某說”。

技巧三:盡量不用成語

作文為什么寫不長?都是成語惹的禍!不是說多用成語才顯得有文采嗎?其實不然,在“就是不用成語”寫作技巧中,當作文中只會按照套路使用成語時,文章細節就沒了,還不如讓孩子老老實實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寫出來。什么“天高云淡、風和日麗、桃紅柳綠、炯炯有神、心曠神怡……這些被用濫的成語還是少出現為妙。如,寫春天別用“風和日麗”,而是這樣寫:“風兒拂過林梢,原本平靜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漣漪,湖邊的柳樹輕搖著身姿,我也忍不住張開雙臂,任風撫過我的每一寸肌膚,暖暖的,癢癢的。”想辦法用具體的句子替換掉別人用濫的成語,解決孩子作文寫不長寫不細的難題。

第 1 頁 (共 2 頁)

一定要告訴孩子的寫作技巧

技巧四: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對于文章寫不長的孩子,可以訓練的另一個技巧是: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包括“很、非常”,遇到要寫這幾個字時不要輕易下筆,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現這個字眼?比如寫熱,別出現“很熱”兩個字,學會用其他的描寫來體現熱:驕陽似火,沒有一絲風,樹葉低垂毫無生氣…… 文章自然就能寫長。

技巧五:一秒鐘的事寫三百字

還是針對作文寫不長的一種技巧訓練:用三百字來描寫1秒鐘內發生的事。如關于破校運會跳高紀錄瞬間的描寫原本只有幾十字:只見某某縱身一跳,一下子飛過橫桿,新的校運會記錄誕生了!怎么變成三百字?可以有條理地加上動作解剖:如何助跑、起跳、翻越、落地;加上聯想:往屆校運會有人挑戰失敗,平時如何一次次練習等等;還可以加上細節充實,起跳前如何與同學進行眼神交流,成功后同學如何向他祝賀……可以找一些1秒鐘的素材讓孩子進行寫作練習,學會了這個技巧還怕考試寫不出四五百字嗎?

技巧六:一段話里出現6種標點

篇3

關鍵詞:凱特?肖邦;功能文體學;及物性系統;一雙長筒絲襪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5)05-0200-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57

凱特?肖邦(1850~1904)是19世紀美國南方著名的女作家,《一雙長筒絲襪》是其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文本中通過多處對比的運用描述了女主人公小薩默斯太太在面臨作為母親的責任與自身欲望的滿足之間的沖突時,自身對于這種矛盾的心理變化。本文從及物性系統著手對該短篇小說進行闡釋,為更全面客觀地理解作品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1 . 凱特?肖邦與《一雙長筒絲襪》

凱特?肖邦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南方著名的鄉土女作家。她的作品因內容豐富和女性人物塑造細膩、獨特而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肖邦創作的故事大多以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為背景,以描寫當地居民的鄉土人情為主。肖邦筆風細膩,人物性格塑造別具一格,再加上對故事情節的安排匠心獨運使她在美國文學史上具有一席之地。當代肖邦研究迅速發展的突出表現是回歸文本,構建作品在美國文學史上的經典地位。一方面,肖邦研究的發展與繁榮與《覺醒》的被挖掘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肖邦生前已經得到認可的短篇同樣進入經典并得到了進一步的研究(萬雪梅,2013:155)。

《一雙長筒絲襪》講述的是一位中下階層女性,小薩默斯太太辛苦積攢15美元,打算用正當、明智、不讓自己后悔的方法花掉這筆錢。她原本打算給自己的孩子們置辦衣物和鞋子,卻由于在購物前忙于讓孩子們吃飯和收拾房子而使得自己饑腸轆轆沒有力氣去打折區和一群家庭主婦們爭搶廉價商品。在柜臺邊緣休息時她的手不經意間碰到一雙長筒絲襪,優良的質地和光滑的觸感使得小薩默斯太太在經歷猶豫和掙扎后買了這雙長筒絲襪。與此同時,小薩默斯太太內心某種無意識的沖動也從她平日里所擔負的責任中掙脫出來,指引著小薩默斯太太去購買了一雙時髦的靴子、一雙適合自己雙手的非廉價的手套、兩本價值昂貴的雜志。在這一切之后,小薩默斯太太一反常態,沒有忍受饑餓回家以茶水和零食充饑,而是去了她從沒有走進過的餐館吃了一頓晚餐,并在晚餐結束后看了一場戲劇。故事的結尾,小薩默斯太太從劇院走出來時像是從做著的一場夢中醒來,坐在回家的纜車上時她的內心希望這輛車永遠不要停止,就這么一直開下去。

筆者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將這部短篇小說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段到第六段為第一部分,描寫了小薩默斯太太購買絲襪前的生活狀況及其心理狀態;第七段到第十一段為第二部分,小薩默斯太太購買絲襪的言語及行為過程;第十二段到第二十五段為第三部分,小薩默斯太太在購買絲襪后開始了她一反常態的購物過程,購買長筒靴、手套及雜志,然后去餐館吃晚餐,去劇院看戲,最后坐上回家的纜車。

2 . 功能文體學

以韓禮德系統功能語言學為理論基礎的文體學派別稱為系統功能文體學,簡稱為功能文體學(Functional Stylistics)。功能文體學的理論基礎是功能語言學,例如,布拉格功能學派,美國的功能學派等,其中尤以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為主。功能學派認為語言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語言的性質決定人們對語言的要求,即語言所必須完成的功能。Halliday(1994:107)對這些語言功能進行了抽象和概括,提出了三個元功能:第一種為表達說話者經驗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第二種為表達說話者的態度、評價以及交際角色之間的關系等因素的“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第三種為組織語篇的“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這三種功能相互關聯,是構成語義層或“語義潛勢”的三大部分。這三種元功能分別由及物性系統、語氣和情態系統及主位結構來體現。

3 .《一雙長筒絲襪》的及物性系統分析

韓禮德所說的概念功能包括經驗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邏輯功能(Logical Function)兩個部分(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1989:74)。經驗功能指的是語言對人們在現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的各種經歷的表達。換言之,就是反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中所發生的事、所牽涉的人和物以及與之有關的時間、地點等環境因素。邏輯功能指的則是語言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單位之間的邏輯關系的表達。而概念功能中的經驗功能主要是通過及物性系統體現出來的。

及物性系統是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各種行為劃分成若干種“過程”的一個語義系統。韓禮德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及物性系統把人類的經驗分為六種不同的過程:物質過程(material process)是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是感覺、反應及認知等心理活動的過程;關系過程(relational process)是反映事物之間處于何種關系的過程;行為過程(behavioral process)即指呼吸、咳嗽、嘆息、做夢、哭笑等描述人物的生理活動方面的過程;言語過程(verbal process)即講話交流信息的過程和存在過程(existential process)即表示有某物存在的過程(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1989:76)。

從表1來看,語篇第一部分的過程總數是42,其中物質過程占40.4%,心理過程占45.2%,兩種過程共占85.6%,其次關系過程占9.5%,言語和存在過程所占比例不大。小說的第一部分通過對小薩默斯太太的動作和心理描寫反映了她在出門購物前是經過深思熟慮和精心打算的,這為后文中其不理智的行為構成反差,凸顯了作品的人物張力。

小說的第一部分為讀者展示的是一位母親在發現自己有15美元的存款后的一系列打算。作者通過“occupied her greatly”,“absorbed in speculation and calculation”,“revolving plans in her mind”一系列的心理過程的描寫凸顯出女主人公在如何花銷這筆在她看來數額不小的錢時的審慎態度。這位勤儉持家的母親徹夜不眠,只是為了把這筆錢“既要花得正當,又要花得明智”。她打算“替珍妮買一雙價錢稍貴些的女鞋”;改變了“替孩子們精心補綴舊襯衫”的想法,而是“買這么這么多薄紗為男孩們添置新襯衫”;還要“留出足夠的錢買新的長筒襪――每人買它兩雙――暫時就省得縫縫補補啦”;她“還要給男孩子們買無邊帽,給女孩子們買平頂硬草帽”(凱特?肖邦,1991:54),這一系列的關于小薩默斯太太的心理描寫讓讀者看到了一位勤儉節約的母親形象,同時也揭示了女主人公的貧困處境。

小說的第一部分中還通過一系列的物質過程反映了小薩默斯太太為了買到減價商品而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的性格特征。作者通過一系列的動作描寫“stand for hours”,“make her way inch by inch”,“elbow her way if need be”,“clutch a piece of goods”,“hold it and stick to it with persistence and determination”(Chopin, 1996: 56)。形象地描寫了一位處于貧困境地的家庭主婦為了省錢而苦苦掙扎的場景。作者在小說的第一部分通過對女主人公物質和心理這兩種過程的重點描寫來體現處于貧困處境的女性小薩默斯太太對子女的照顧和對家庭的責任感。

小說的第二部分為小薩默斯太太購買長筒絲襪的過程。通過表2我們可以看出,語篇第二部分的過程總數是37,其中物質過程占27%,心理過程占29.7%,兩種過程共占56.7%,其次關系

過程占18.9%,言語和存在過程各占10.8%。通過這組數據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小薩默斯太太購買長筒絲襪的過程中內心活動十分豐富。她不僅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和動作,并且已經開始注意到自己與周圍存在的關系。在挑選絲襪的過程中,小薩默斯太太仔細認真,作者用“selected a black pair”,“looked at them very long and closely”;在最終決定購買時作者運用一個比喻,她檢查這雙絲襪的質地時就像在“檢驗一件鉆石頭飾,最后要買下它一樣”,通過這些細致入微的描寫及形象的比喻向讀者表明小薩默斯太太在選購絲襪時遲疑謹慎的態度,同時烘托出這雙絲襪在小薩默斯太太心目中的重要性,又從另一個側面看出女主人公內心的矛盾和掙扎:她渴望擁有這雙觸感絲滑的長筒襪和為孩子們購置衣物之間的矛盾。

小說的第三部分是整篇小說的部分,作者描繪了小薩默斯太太在購買長筒絲襪之后的心理和行為變化。通過表3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物質過程占50.8%,居于主要地位;心理過程

僅占18.3%,與小說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形成反差;其次是關系過程占20%,存在過程占6.6%,還有少量的言語和行為過程。這一數據表明小薩默斯太太在擺脫心理負擔后進行了大量的行為活動。在購買過長筒絲襪后,小薩默斯太太不是朝打折區走去,而是去了女盥洗室在一個偏僻的角落里,換掉自己原來的棉織長筒襪,穿上新買的長筒絲襪。作者對其心理活動進行了描寫:“她并不是在經歷什么激烈的思想斗爭,或自我解嘲,也不是在力求把自己的行為動機解釋得使自己滿意,她根本什么也不想。她似乎只是要暫時擺脫操心勞碌的事物,好好休息一下,似乎要任憑某種無意識的沖動來支配自己的行動,使自己不必擔負什么責任。”這是第三部分中對其心理活動的唯一一處直接描寫,我們通過這處描寫可以看出小薩默斯太太平日里背負沉重的責任以至于她此時強烈渴望從中解脫,即使是短暫的自我欺騙和麻痹也是她所渴望的。所以作者在描寫小薩默斯太太丟棄她的舊長筒襪時用了“thrust them into her bag”,從這個動作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對于舊長筒襪所代表的以往對自我欲望的種種克制的厭惡,表明了她渴望從平日里家庭沉重的責任中得到解脫,哪怕只是暫時的。小薩默斯太太脫下舊長筒襪后穿上了長筒絲襪,“生絲緊貼著她的肌膚”就像是“靠在一張加了軟墊的椅子上”,她便“縱情享受一下它的奢華”,新的長筒絲襪代表著生活的舒適和美好,也代表著女主人公內心對舒適生活向往的欲望閥門被打開。

小薩默斯太太在購買長筒絲襪后開始了一反常態的行動表現,在描寫這一系列行為時,作者采用了大量的行為動詞和一系列關系過程的描寫,反映了小薩默斯太太開始關閉自己內心責任的閥門來滿足自己生理及心理上的種種需求。從責任心解放出來的小薩默斯太太以各種挑剔的姿態購買了一雙長筒靴來搭配她新買的絲襪;購買了一雙比平時昂貴的更適合她的雙手的手套;買了兩本價格不菲的雜志;在餐館吃了一頓愜意的晚餐;去劇院看一場演出。在這些過程中,孩子和家庭再也沒有出現過。只是在故事結尾,女主人公從劇院中走出來時,作者從全知者的視角對其心理活動進行描寫,“a powerful longing that the cable car would never stop anywhere, but go on and on with her forever”。故事在此處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此處的開放式結尾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小薩默斯太太希望這輛車永遠不要停止,因為她不愿意面對這種矛盾而殘酷的事實:她把錢花在對自身需要的滿足上之后,回家后面對的現實是自己的孩子沒有足夠的衣物。

張德祿(1998:220)指出,在語言交流中,講話者需要對及物性系統作連續的選擇,用以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外部經歷。在某些特定的情景語境中,對某類及物性結構的選擇頻率特別高。由此,及物性結構的高頻率出現是一種失衡性突出方式。通過對該小說三個部分的及物性過程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在小說第三部分和第一部分對于及物性的選擇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種失衡的存在也顯而易見。小說第一部分描述女主人離開家前對于如何花銷這筆錢的打算,其中含有大量的心理活動的描寫,在如何花銷這筆錢上,女主人公的打算緊緊圍繞孩子們的衣服和鞋帽,沒有涉及自己的任何需求;而在第三部分,存在大量的物質過程的描寫,這在寫作手法上與第一部分形成對比,第三部分詳細地描述了女主人公滿足自己對物質需求的過程,為自己購買絲襪、長筒靴、手套、昂貴的雜志及享用奢華的晚餐,主人公完全忘記了孩子的存在,這是又一處強烈的對比,而通過這兩處的對比讓讀者看到了女主人公的生存環境中存在著一對沖突,即家庭的責任和自我的滿足,這也是主人公所面臨的矛盾;在小說的第二部分,作者用兩段文字描述了主人公購買絲襪過程中的心理糾結,這是其內心沖突的表現,對絲襪反復檢查,內心來回思量,充分顯示了其思想矛盾斗爭的過程;在小說的結尾主人公在回家的纜車上滿腹心事,希望這輛車永遠開下去與她剛出家門時的“斗志昂揚”,要為孩子們買來廉價的衣物形成巨大的反差和對比。

4 . 結語

綜上所述,凱特?肖邦向讀者敘述了一個家庭主婦一天的購物生活,在看似普通平靜的描寫中卻蘊含了女主人公豐富的內心活動。從此部短篇小說可以看出肖邦對于19世紀女性的身份困惑,即女性在自我滿足和家庭責任方面的矛盾心理有著深刻的了解。本文通過及物性系統理論對文本進行深刻的剖析可以發現作者大量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對于表現人物的矛盾心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107.

Kate Chopin. A Pair of Silk Stockings and other Stories[M].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96: 55-59.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系統功能語法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74-151.

凱特?肖邦.一雙長筒絲襪[M].葛林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172-177.

篇4

1、一看到這個可惡的家伙,她的心里就像吞下了一爪螞蟥似的。

2、一種說不出的厭惡,突然塞滿了吳老太爺的心胸,他趕快轉過臉去。

3、辛辣味嗆得我直翻白眼,恨得牙根直發麻,手指骨節癢,想揍他一頓。

4、我沒有動,心里憤憤地說“她這副丑相配我叫阿姨,我的姨媽個個端莊秀麗,哼!”

5、他立刻瞪起眼睛,眉毛一根根豎起來,臉上暴起了一道道青筋,像撲鼠之貓盯著我。

6、看到這情景,我樂得在地上翻了個跟頭,高聲地笑著、叫著,拍著手,跺著腳。

7、他怒不可遏地吼叫著,這聲音像沉雷一樣滾動著,傳得很遠很遠。

8、紅撲撲的臉上又是汗又是淚,起伏的胸膛滿懷歡欣。好詞好句

9、他惶恐不安地看著我,嘴里就像含了一串冰糖葫蘆,嗚嗚啦啦半天沒說出什么來。

10、聽見爸爸終于同意了,來喜把柳葉往嘴里一含,學幾聲黃鶯叫,又學幾聲畫眉聲,拎著嶄新的書包飛跑起來。

11、爸爸變了,那才叫人舒暢呢。我欣慰,我開心,比什么都令人歡欣鼓舞。

12、陽光在教室里灑下炫目的光輝,照亮著一張張快樂的、興奮的臉,每張臉都像一朵花。

13、仇恨,像怪獸一般吞噬著我的心,使我不思飲食,坐立不安。

14、喜得小強本來就細瞇瞇的眼睛,像是指甲掐出來的,成了兩條彎彎的細縫兒。

15、望著滿地的碎瓶膽片,我緊張得張開了嘴巴,呆呆地立在那兒,心里忐忑不安,萬一爸爸回來發現了,準會狠狠批評我的。

16、牙齒咬得“格格”作響,眼里閃著一股無法遏制的怒火,好似一頭被激怒的獅子。

17、眼里閃爍著一股無法遏止的怒火,牙齒咬得咯咯作響,好似一頭被激怒的獅子。

18、突然,門簾一掀,小妹像吃了喜鵲蛋似的闖了起來,張著沒有門牙的小嘴格格笑著。

19、我感到自己的眼睛似乎在向外冒水,要不是當著那么多同學的面,我真會狠狠扇她一記耳光。 好詞好句

20、冉阿讓大吃一驚,門臼的響聲,在他的耳朵里,就和末日審判的號角那樣洪亮駭人。

21、我一聽,一蹦三尺高,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地舉著喜報歡呼起來:“噢,噢,我得喜報了!”

22、他兩眼發直,連連自語,又驚又怕,雙腿也不聽使喚,像篩糠似的亂顫起來。

23、成語卡片是我課余生活的好伙伴,每制成一個新的成語卡片,我心里就甜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樣。

24、看到小牛犢醒過來了,他心里那個高興勁就甭提了,全身每一根汗毛都活潑得跳了起來。

25、剛才,好像高敏如在跟她講什么,一臉得意洋洋的樣子,這種人,呸!真惡心!

篇5

關鍵詞: 喬姆斯基《句法結構》句法理論哲學角度

哲學是一般文化的核心和最高表現所在,是關于科學和一般文化的各種原理的理論。近代以來的西方哲學經歷了一場“認識論轉向”(epistemological turn),這一轉向是由近代西方哲學的鼻祖笛卡爾發起的,他把哲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從本體論轉移到了認識論,并規定哲學的任務是要回答“我們知道什么,我們的知識依據是什么?”的問題。20世紀西方哲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語言的重視,對語言研究的重視引發了哲學史的又一次轉向,即語言轉向(linguistic turn),轉向之后的哲學通常稱為語言哲學。語言轉向是西方哲學史上的第二次根本性變革。在這場變革中,一些哲學家把語言邏輯放到了哲學的核心地位,他們不再為知識的權利辯護,而是探索表達知識的語句的意義。這場變革不論是對哲學本身,還是對西方思想文化的所有領域都有深刻的影響。

在哲學上,喬姆斯基是唯理論者,認為理性、抽象思維是知識的源泉和真理的標準;人類在獲得知識方面,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外界刺激和周圍環境,而是人的內在心靈機制。喬姆斯基是典型的心靈主義者。他認為,人的語言能力是天生的,而且這種能力只負責語言行為,不同于主管其他行為的能力。在批判結構主義語言學中的行為過程中,喬姆斯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語言理論。他指出人類的語言行為與實驗室里的動物行為有根本的不同。人腦有推理、概括等功能,這是與生俱來的,是遺傳決定的。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理論語言學,基于一種語言基因反展學的觀點,一直試圖把語言官能的發展同人類大腦系統和身體其他器官的進化結合起來研究。

隨著生命科學中關于大腦機制研究(語言科學在加強語言與思維關系研究的同時,哲學界發生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異軍突起,逐漸為二戰之后英美哲學流派中的顯學。在分析哲學內部,不論是邏輯實證主義,還是日常語言學派,都十分重視語言在哲學中的作用。顯而易見,分析哲學傾向“把全部哲學問題歸結為語言問題,把語言分析看作哲學的首要任務,也是唯一“任務”。分析哲學如此看重語言在哲學研究中的地位,不是沒有道理的。)的新進展和認知科學的蓬勃興起,語言與心智的關系,語言符號與心理表征的聯系,以及語言系統與認知圖式的問題等,引起了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討論。尤其是喬姆斯基轉換生成理論的提出,特別是以心理語言學家斯金納(Burrhus Skinner)為代表的行為主義語言學的批判,普通唯理論再一次成為當代語言學研究的主干理論基礎(ef.Harris & Taylor,1997―1998)。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自然引起心理學家的極大興趣,激起了他們進行心理語言學實驗的。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做了大量實驗,來驗證喬姆斯基的理論。雖然沒有一項實驗得出無可非議的定論,但卻使我們從哲學角度認識到了喬理論哲學局限性。其優點:做大量實驗來驗證喬姆斯基的理論雖無定論,但這項工作推動了轉換生成語法的研究,而且大大發展了心理學實驗的方法和技術,使人們充分認識到使用語言時心理過程的復雜性。

喬姆斯基的《句法結構》一書發表已近半個世紀,世界各地許多語言學家們,在喬姆斯基的引導或影響下,進行了多年的不懈努力,試圖尋找其所提出的關于人類語言的普遍語法。喬姆斯基認為,人腦的初始狀態應該包括人類一切語言共同的特點,可稱為“普遍語法”,簡單地說,“普遍語法”就是構成語言學習者的初始狀態的一組特征條件和其他東西,所以是語言知識發展的基礎(《規則與表達》,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兒童出生以后接觸具體的的語言材料,對其規則進行內化,形成個別語法。這種個別語法是下意識的語言知識,也就是喬姆斯基所說的“語言能力”(competence)(1965),以區別于語言運用(performance)。喬姆斯基認為,語言學的任務是要揭示人類的語言能力,反映這種語能力的語法,一定是一種生成語法,生成語法不以具體的語言的描寫為歸宿,而是以具體語言為出發點,探索出語言的普遍規律,最終弄清人的認識系統、思維規律和人的本質屬性。喬姆斯基本人為此更是奉獻了幾乎畢生的精力。但是,他和他的學生一直不斷地修改他們的模式,甚至術語,結果卻總是不盡如人意,至今也不曾聽說找到哪些或哪條規則能在某個方面或某種程度上揭示有關人類語言的普遍語法的奧秘和內涵。這使人不得不對普遍語法存在的可能性,進而對喬姆斯基的語言觀進行重新審視。喬姆斯基普遍語法的語言理論的哲學基礎存在著一定的,甚至是重大的錯誤,普遍語法并不存在(楊秀珍,2004)。喬姆斯基的語法學就是要探求一套制約人類語言的共同句法結構,共同句法特征即普遍語法。喬姆斯基的句法學就是要探求存在于人類語言中的普遍語法。

首先,從唯物論的角度進行,世界是物質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人類不能憑主觀臆斷捏造客觀上不存在的物質。喬姆斯基是唯理主義者,承認“天賦”,而且把“天賦”觀念作為其理論的開始,他認為天賦至上,理性至上。理性,又可稱為推理知識,是關于事物的共同概念和正確概念。它們是從真觀念推理出來的。喬姆斯基語言觀的本質就是普遍語法是全人類共有的一種天賦理念,人可以憑借天賦的力量來制造各種不同的具體使用語言。這些不同的使用語言就是普遍語法的新作品。實際上,普遍語法理論是表現在語言學界的哲學上的唯理論的回潮。如果把語言學與哲學割裂開來,不從哲學的角度來仔細審視,很難看出它在哲學原理上的誤區(文旭,匡芳濤,2004)。

其次,從實用主義和實證主義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家、生物學家、神經解剖學家通過多種方式作各種實驗來驗證LAD的存在,但尚未有定論。人們不能毫無客觀依據地主觀臆斷物質的存在,無論做什么,都要有客觀依據實證,尤其以摩爾和皮爾士為代表的實用主義的創立和發展,使我們對LAD存在的可能性不得不產生懷疑。人類究竟如何把語言知識投入到實際運用被喬姆斯基認為無從可知,它與自由意志一樣,永遠屬于人類由于自身基因所限定的認知能力所永遠不能及的“神秘之物”范疇(Chomsky:2002,26―27)。如此這般,喬姆斯基實際上就是把語言能力的理論與語言能力的實踐割裂開了。雖然喬姆斯基極力想避開并且批判哲學上的二元論,但是由于把關于語言能力的理論與語言的使用割裂開來,又把語言能力歸入先天范疇,喬姆斯基實際上陷入了自己獨創的新的二元論中。喬姆斯基沒有把語言能力由初始階段的涵蓋一切語言知識的普遍語法向僅代表某種特定語言的穩定階段的轉變歸為神功,而是歸為人類大腦中天生的固有的言語習得機制的成長和發展,可以算作客觀唯心論或者科學唯心論。喬姆斯基費時費力地尋找并不存在于人類語言句法中的普遍語法,無異于水中撈月,或求證一道根本就無解的數學題。喬姆斯基想用普遍語法理論來回答的,說到底,仍然使一個古老的哲學認識論的問題,即人的能力和知識是哪里來的,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

再次,認為喬姆斯基是唯理論者,甚至是唯心論者,一些西方學者早有評述。Michael C.Haley和Ronald F.Lunsford兩位作者把喬姆斯基的句法理論的前提基礎普遍語法理論歸為科學唯心主義。喬姆斯基把語言視為一種知識。他的“原則――參數”理論認為,語言器官在大腦內與其它各種器官交互作用。它要求其它器官能夠辨認語言器官生成的表達式。如果語言知識和能力是先天的,那么大腦中其它器官的能力,諸如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作用于語言知識并且辨認語言知識的其它器官的知識與能力又都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否也是天賦?如果大腦中負責語言的機制中一定有先天的語言法則,那么負責思維的機制中是否應該存在先天的思維法則?負責感覺的機制中是否先天就存在各種圖像和色彩?是否也應該尋找一些先天思維模式或想象法則?實踐和經驗在人的認識活動中有什么作用呢?LAD及普遍語法是人的主觀臆斷,終究是假設而定,沒有人能驗證其存在。

最后,喬姆斯基的句法論在其研究的方法論上存在著局限性。喬姆斯基的理論屬于探索心智特征的心理學范疇。這樣的心理學與人類智力的研究方法大相徑庭,這種方法首先根據先驗的依據假定一些特定的機制,并認為這些機制必然是獲得知識和信念的基礎,它同17世紀物理學中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以牛頓為代表的一些物理學家接受了力是物質最終微粒的天生特性的原理,兩者之間有著方法論上的并行關系,他假設一種新的力來解釋物體的運動,假設有一種引力在一定距離之外起作用,指示和常識的清晰概念不相符的,這樣的一種力無非是另一個神秘的性質,即認為引力是物質所必不可少而且固有的。牛頓從常識出發認為物理學還沒有一個充分的根據,因為它假設了一個從距離之外進行活動的神秘力量。由于陷入了哲學中的唯心主義、經驗主義,牛頓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畢其后半生的精力也沒有再做出像前半生那樣的輝煌業績。喬姆斯基整個研究的哲學基礎哲學前提是唯心主義的,同樣,喬姆斯基對語言學的研究也陷入了這種心智主義的唯心主義,盡管他費時費力幾經修改,但仍無法取得重大進展。

如果要進一步弄清喬姆斯基理論語言哲學的局限性,我們就有必要進一步弄清其方法論――心理實驗上的局限性。

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氏屬于心理語言學研究的范疇,心理語言學原理的基本假設是:語法描寫語言使用者的語言能力。喬姆斯基以生成形式來表示語法規則,這種研究語言的方式是他的首創(Green,1972)。以前的語言學家主要研究如何分析語言資料中的句子,例如直接成分分析法。與此相似,喬姆斯基的理論則與講話者能夠說出無數從未聽到過的句子的能力有直接關系,他要求語法規則必須能夠生成一種語言中的全部句子(楊永林,2004)。米勒、加蘭特和普里布拉姆在他們的著作中闡述了喬姆斯基的這種獨到見解,并首次把他的生成規則系統納入心理學,認為這種生成規則系統與講話者說話時使用的方法相似。然而,在心理語言學簡短的歷史中,一個問題常常被提出來:“有多少理由可以把語言規定看成是語言的一種直接模式?”一方面,人們越來越懷疑按照語言學理論建立的心理模式有多大效用,另一方面,人們對于是否應根據心理實驗的結果改變語言學理論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喬姆斯基認為語言能力內化于講話者的頭腦之中,那會對心理學和語言學之間的關系有什么影響呢?

首先應該指出,語言學家越來越強調精神的作用,用心理實驗來驗證其理論。這是因為,通過觀察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之間的關系,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都可以聲稱,他們是在對語言過程進行推論。因此,通過比較兒童所接觸到的基本語言輸入和后來成人的語言輸出,喬姆斯基得出結論:兒童所尋找的語法必定是先天的。可是同樣,如果那些控制了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的心理實驗表明,講話者使用的操作規則與轉換語法毫無相似之處,那就會對這一觀點提出異議:兒童是通過掌握轉換理論所描寫的生成規則而學會語言的。并且轉換語法的規則代表了人類思維的活動方式。那么只要出現任何與此相反的證據,就會從根本上改變體現在語言運用中的語言能力的形式和組織。然而我們必須承認,面對這個問題在心理方面的證據,喬姆斯基及其同事的反應是退到語言能力的一個較為中立的定義,說這種心理證據與對語言資料的純形式上的分析無關(Haley,1994)。因此,喬姆斯基在《句法理論》中寫道:“當我們說語法通過某種結構上的描寫生成句子時,只是說語法指派給句子這一結構描寫。如果我們說某個句子時某種生成語法派生出來的,這時,我們并不是在討論講話者或聽話者怎樣以某種實際或有效的方式構成這種派生的。”喬姆斯基想以此來澄清一種持續存在的誤解,他認為,生成語法的目的是盡可能中立地概括語言知識的特點。這種語言知識是講話者――聽話者實際運用語言的基礎。無疑,語言用法的合理模式會把生成語法作為基本的組合成分,因為語言材料有的包括在LAD能力之內,有的超出LAD之外。生成語法說明了講話者和聽話者的語言知識。喬姆斯基說:“掌握了某種語言的人就是掌握了一個規則系統……可以用這個系統產生和理解言語。”需要用實驗來檢驗的正是這一論斷。心理機制方面的證據不能證明也不能否定純描寫性的語言分析。但是如果喬姆斯基純描寫性的語言分析用作認知過程――其中包括決定言語產生和言語感知心理活動――的理論基礎,心理機制的證據究起作用了。

概括起來說,轉換語法學家明顯地傾向于使用語言能力的第一種較中立的定義,這樣可以使其理論不受心理證據的檢驗,而同時在強式定義的掩蓋下,大說認知功能的心理學。語言能力的強式定義產生于一種人信服的假設:如果轉換語法對輸出的描寫式“最佳的”,是語言模式必須符合的,那么,它同樣能對講話者產生輸出時的心理過程作出“最佳”說明。雖然有理由認為,對“懂得”某種語言的人的潛在輸出所作的形式分析,也可以表示出講話者已經內化的語言知識,可這仍然是一種假設。盡管喬姆斯基慣于就人類認知心理學高談闊論,而又不承認心理學的證據,可是只要心理學家從認識上加以仔細分析,就能發現其矛盾之處。從心理方面研究語言運用,就可能對澄清語言資料又重要作用。

布羅德本特(Broadbent,1970)等心理學家對喬姆斯基的理論提出了批評。他們的理由是,講話者作出語言反應時,不是總依照轉換語法所規定的形式。這里有兩個主要的問題。其一是如何從語言學家所獲得的話語實例中挑選出正確的句子,并排除所有不完整和不正確的話語。如果評價語法的根據是看它能否生成正確的句子而不含有不正確的句子,那么區分正確和不正確句子的能力顯然就是很重要的了。其二是要求語法能夠生成新的句子,即在實例中沒有出現的句子,這就更為復雜。這需要通過推理得出一條標準,來確定所有潛在的話語是否合乎語法。喬姆斯基的解決辦法是,依靠說母語者對這種語言中可能出現的句子的語感。可是在研究這種語感知識的時候,喬姆斯基否認了實驗程序的效用。他的理由之一是,首先需要證實這樣的實驗技術能否成功地反映語感。這樣一來,就把這個基本的問題束之高閣了。

對于第一個問題有些實際存在的語言材料是可以被LAD可得的即正確的句子,有些語言存在的語言材料超出了LAD的能力范圍之外被視為不確定和有分歧的邊緣問題被認為是不正確的,特別是在某些語境中具有歧義的句子。但這些句子確實在生活中存在,也是人類的語言,也屬于普遍語法應概括在內的語言運用,卻把它排除在外,又怎能說普遍語法具有普遍性?(普遍語法具有語言的普遍特征)對于第二個問題:研究兒童生成語言資料以外的新句子的能力,人能生成無窮多個從來沒聽到的句子,生成的新句子無限多的,普遍語法是要能概括得了的,實證實驗主要是做無窮無盡的實驗。多年來實驗研究對那些存在于人類語言句法中的普遍特征仍不太清楚,我們仍沒有找到普遍語法,而喬姆斯基聲稱的LAD只有在某些合適的外部條件下才會發揮作用,而這些合適的外部條件究竟又是什么呢?對于現存的很多數據來說,有些LAD可以解釋,也有根本不是LAD的能力所能解釋的,更何況正有大量不斷生成的新句子,我們如何去概括其共性?LAD究竟存不存在?這種假設是否靠得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因此,對于喬姆斯基理論中不能自圓其說、有矛盾的地方進行分析,不能不發現其局限性(徐烈炯,尹大貽,程雨民,1992)。

筆者從哲學角度分析了普遍語法、LAD存在的可能性,又從方法論角度分析了轉換生成語法的可能性,得出喬姆斯基的句法理論在哲學上存在重大局限性的結論,我們可稱其為先驗主義者、客觀唯心主義者,但我們又不可否認其對語言學研究的積極影響,而應對其進行辯證的一分為二的分析。

參考文獻:

[1]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MIT Press,1965.

[2]Chomsky,N.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Mind.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2.

[3]Green,J.Chomsky and Psychology[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2.

[4]Haley,M.C.& R.F.Lunsford.Noam Chomsky.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4.

[5]Harries.Roy & Talbot T.Taylor.1997/1989. Landmarks in Linguistic Thought I:The Western Tradition from Socrates to Sausure[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6]楊秀珍.普遍語法真的存在嗎?[J].國外外語教學,2004,(2).

[7]文旭,匡芳濤.哲學的語言轉向及其語用學的貢獻[J].外語教學,2004,(1).

篇6

如果把文章比作一支部隊,那么,詞語就是這支部隊的“兵”,句子就是部隊的“小分隊”,無數小分隊組合起來才能變成一支有戰斗力的軍隊。部隊戰斗力的大小取決于每個基層單位的戰斗力的大小。作文的道理也一樣。因此,作文訓練不能太籠統,要化整為零,步步落實,千錘百煉,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詞語積累――提高“單兵作戰能力”

詞語積累是作文訓練的第一步。古人“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就很好地詮釋了積累的重要性。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語言積累不只是語言的博聞強記,它一般要經歷理解、感悟、鑒賞、記憶的復雜過程。我認為在此基礎上,還應把積累和訓練緊密結合起來,要在“讀中積、學中積、說中積、練中積”,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也才能逐步提高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

1.分類積累、提高“庫存”。分類積累是學生知識的概括過程,既可提高腦庫的容量,又便于學生記憶運用。例如讓學生分類積累描寫春、夏、秋、冬四季的成語。又可以讓學生寫出以數字“一”到“萬”開頭的成語:一干二凈、二龍戲珠……萬古長青。

2.成語接龍、訓練思維。成語接龍這種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字游戲運用到作文語言訓練中,不但能夠豐富學生的積累,也可以訓練學生的反應,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學生也更樂于接受。如老師寫出“十全十美”,學生就往下接:美中不足、足智多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3.詞語成句、活學活用。把幾個聯系并不緊密的詞語組成一段通順的短文。這種訓練要求學生對詞語的理解須透徹,還要有細微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訓練的意義可謂一舉幾得。有一次初三作文訓練,我在黑板上寫下“不寒而顫、心不在焉、含苞欲放、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鴉雀無聲”這幾個詞語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力寫一段話。一個學生寫出了這樣一段精彩的片段:“……自習課,教室里鴉雀無聲,只聽到‘沙沙’的寫字聲和偶爾的咳嗽聲。我偶一抬頭,映入眼簾的是老師鏡片后面那雙發著‘兇光’的眼,我不寒而顫,趕緊低下頭,心里就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偷偷的看了一眼班中的‘搗蛋鬼’李翔,他正東張西望,看他心不在焉的樣子,恐怕心早已到了操場上了。我再扭頭看看隔座的張萍,她正在奮筆疾書,嘴角露著微笑,那微微張開的小嘴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玫瑰花。……”看了這樣的描寫,我不禁拍案叫絕。所以說,詞語積累雖是作文的基礎,但絕不是簡單的抽錄和死記;而應是理解中記憶,訓練中落實,運用中深化,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

二.句子錘煉――把“尖兵”組成連隊

錘煉句子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客觀事物和思想感情,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語不驚人死不休”、“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這些古語都揭示了語言錘煉的重要性。靈動的語言,飛揚的文采,洋洋灑灑,娓娓道來才會給人美的享受。因此,錘煉句子是作文訓練極為重要的一環。

1.詞語的錘煉是提煉語句的基礎。“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春風又綠江南岸”,兩句中“敲”字和“綠”字的推敲、運用,就是古人煉詞的典范例子。詞語錘煉既要使詞語準確、形象,又要鮮明、通俗;在訓練中或以名句做范例講解,或用學生用錯詞語的例子來分析,或用填空、改錯的方式,經過不斷的訓練,學生的用詞造句定會有質的飛躍。

2.修辭手法的運用是提煉語句的重點。修辭是為了使語言生動活潑、新鮮有力地表達思想感情而運用的一些修飾描摹的特殊方法。恰當地運用修辭方法,能使干巴、苦澀的語言變得形象、生動。因此,在作文訓練中必須強化修辭的訓練。修辭的訓練有多種方式:填空、仿寫、擴寫、改寫等等。例如:“春天從天外輕盈地飛了回來,化作雛燕和云雀;春天從地里悄悄冒了出來,化作草葉和芽苗;春天從。春天化作一千一萬種生命的形式,還化作歌聲,還化作微笑,還化作溫暖和美麗的色彩……”這個填空,是比喻、排比的綜合訓練。不但要求學生想得出、想得對;還要寫得出、寫得對。因此,修辭運用的訓練,同時也是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尤其能夠訓練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這樣寫:“山澗奔過來,化作溪流和湖泊;樹尖長出來,化作嫩芽和蓓蕾;心里飛出來,化作笑臉和歡欣。”

3.仿寫是提煉語句的最有效的方法。一位哲人說過:“一切偉大的創造源于學習和模仿。”作文訓練也是如此。仿寫是語言綜合性的訓練,它往往涉及語法結構、表達方式、修辭運用、風格諧調等許多方面。它對學生知識的深度、廣度,還有理解能力、表達運用能力都作出了較強的要求。學生根據語言情境的需要進行仿寫、擴寫、續寫等,須做到語言準確、連貫、流暢,句式統一,修辭相同。例如:“在生活的困境中,牽掛是溫暖的春風,撫慰受傷的心靈;在人生的旅途中,牽掛是,

;在家庭中,牽掛是美麗的玫瑰,創造幸福的人生。”這句仿寫,必須從三個方面分析:(1)“在人生的旅途中”是這個仿寫句子給定的具體語境,我們必須要針對這具體語境進行思考。(2)第一、第三分句都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很明顯,要求所仿寫的句子也必須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⑶所仿寫的句子必須與上下文結構一致,意思連貫。經過分析,我們可以填上:“閃亮的明燈,照亮人生的道路”,等等。

三.片段訓練――把“小分隊”組編成“團隊”

用一段一節的小篇幅,表現生活中的一個斷面,說明事物的一個方面,談論對某事某現象的一點看法,這種寫作練習,就叫“作文片斷訓練”。它是“一種學生內部智力技能和語言文字的外部操作技能的綜合訓練;是一種學生作文知識技能和心理活動辯證統一的訓練形式。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特別是寫作能力的階梯和橋梁”。作文片斷訓練,內容單一,形式靈活;耗時少,反饋快,靈活性大。能幫助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中積累生活體驗,豐富語言材料,掌握寫作方法。它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片斷訓練主要有三種類型:描述性訓練,說明性訓練,評議性訓練。在訓練形式上可以口頭訓練,也可以筆頭訓練。方法不拘一格,但須循序漸進;先進行仿寫,然后生發延伸,也可以用修改的形式。片斷訓練更要日積月累,堅持不懈。在訓練中要教會學生抓住事物的特征去寫作并要總結寫作的方法。例如,“從眼睛入手”訓練學生寫外貌;從“人物細微的神態變化或習慣性的小動作”訓練學生寫心理;從“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表達人物的身份、職業、地位等等。又如,在寫景物時,要訓練學生從人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各方面入手等等。

篇7

一、品味賞析散文的語言

散文語言富有自然美、含蓄美、音樂美,品析散文的語言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體會句子用詞之美

同學們在做題過程中要尋找句子中精美的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形容詞、疊詞及成語等,體會其是如何準確、生動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如廣西柳州市中考題第21題:文中3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濕”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為什么?

2.體會句子修辭之美

中考試題中對修辭手法辨析的直接考查已極為鮮見,主要是從讓考生分析句子中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這一角度來考查。考生在答題時只要明確句子中所用到的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并聯系原句內容來答題即可。如廣西柳州市中考題第22題:請從修辭運用的角度賞析第⑧段中畫線的語句。其實就是考查了比喻這種修辭手法在句子中的表達效果。

3.體會句子形式之美

散文中的駢句、散句、長短句、對偶句等句式比比皆是,這些句子的靈活運用,會使句子語言搖曳生姿,表現出強烈韻律美和節奏感,增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如廣西貴港中考題第19題:聯系上下文,賞析劃線句子“像曇花,像月輝,像一個賢良的淑女,不急不躁,端莊靜美,舉止有素”。這句話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其中“不急不躁,端莊靜美,舉止有素”用4字短句,整齊而又有變化,音韻和諧,具有音樂美,表達作者對炊煙的喜愛和贊美。

二、分析散文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

1.表達方式及其作用

表達方式主要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等5種。敘述:作者對人物、事件和環境所做的概括的說明和交代。它可以把描寫的各個方面聯成一體,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加深讀者對人物、事件的理解。描寫:用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和環境所做的具體生動的描繪與刻畫。它能實現文學形象的具體性、生動性和可感性。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發由某種媒介觸發起來的思想感情,以強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種表現手法。它能強化某些景象的色彩,突出人物性格。議論: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態度、情感和評價。它對形象的特征或意義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說明:作者對一種事物或一種事理的具有解釋意義的話。它能使讀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說明的事物。

2.表現手法及其分類

中考散文閱讀中關于表現手法的題,是我們經常失分的題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同學們對什么是表現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題的時候覺得無從下手。常見的表現手法有下列幾種:寫景類――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詠物類――托物言志;懷古類――借景抒情、借事抒情;詠史類――借古諷今、借題發揮;送別類――借事抒情、借景抒情;邊塞類――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

三、拓展探究性考題

1.仿寫

此考點一般是給一個句子,讓考生仿寫一個或幾個。答題要點:要讀懂題旨要求,出題人讓考生做什么,怎么做;例句的關鍵詞語是什么,要抓住關鍵詞語思考、答題;在沒有答題思路的情況下,要考慮和例句關鍵詞語相對、相同的詞語,例如:關鍵詞語是“天空”,你可以考慮大地、高山、海洋等,聯想要豐富,思維開闊。

2.續寫

給一段話的前半部分,讓考生續寫后半部分。答題要點:一定要認真閱讀原文,弄懂意思和要求,按照題目提供的情況、要求去寫,續寫出來的句子,才會順其自然,體現內容的情感脈絡。最后就是要想方設法打開思路,盡量依據文中上下句內容進行創造性地想象。如廣西南寧市中考第25題:“我”和弟弟的秘密被父親輕描淡地揭開后,“我”的內心五味雜陳。請扣緊文章的最后3段,以“我”的口吻給“父親”寫一段話,直抒胸臆。

3.體會感情

體會文章里作者或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也是散文閱讀的基本要求。答題要點:從重點句中去體會;從關鍵詞語中去體會;從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以及心理活動的描寫中去體會;從對景物的描寫中去體會;從標點符號中去體會。

4.啟示

篇8

【關鍵詞】閱讀教學;適度拓展;讀書方法;引發想象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小學第二學段的閱讀教學處于承前啟后的地位,既要在第一學段的基礎上鞏固和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又要為學生步入第三學段語文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第二學段,字、詞、句訓練仍然是閱讀教學的重點,要做好理解、積累與運用三方面的工作;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借助閱讀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此,教師應努力優化閱讀教學策略,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一、精心設計,適度拓展,強化學生對字詞的積累、理解與運用

字詞教學大有學問,如果教師對字詞教學環節能夠精心設計,進行適度拓展,將會強化學生對字詞的理解、積累與運用,有效提高字詞教學效益。如《第八次》一文中有一個多音字“磨”,該字出現在詞語“磨(mò)坊”中,但學生在朗讀課文時老是讀錯這個字——也許是這個字先前在第9課《三袋麥子》一文中出現過,在那篇課文中讀“mó”,學生受此影響。于是,筆者要求學生聯系這兩篇課文中相關的內容說一個句子,要求“磨”在句子中要出現兩次,且讀音不得相同。經過一番思考,有的同學說出了“小豬在磨(mò)坊中把麥子磨(mó)成了面粉” 這樣一個句子。有的同學說自己家里也有石磨,于是筆者又追問:“石磨在你家里作什么用呢?你能說一個句子嗎?”于是,這個同學發言道:“奶奶經常用石磨(mò)把小麥磨(mó)成了糊糊,然后再做成香噴噴的稀飯。”這樣,置多音字于一個鮮活的語境中,讓學生加以辨別,教學效果顯而易見。

再說說詞語拓展的事兒。教學課后的“讀一讀,再抄寫”一類的詞語練習,也不能只局限于識記這些詞語。教學中,筆者喜歡要求學生用“變魔術”的方法,讓課后的重點詞語“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詞組。如教學“信心”一詞,學生在前面加上不同的詞語變成了“失去信心”、“樹立信心”、“堅定的信心”;在后面加上兩個字,變成了“信心百倍”、“信心倍增”。又如,教學“失敗”一詞,借助工具書理解它的意思后,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它的反義詞(成功、勝利),借此來深化對詞義的理解。還可以啟發學生把“失敗”一詞用在不同的事情上:“除了說課文中說打仗失敗了,還可以什么事失敗了?”學生很快答道:“可以說戰斗失敗了,還可以說比賽失敗了、實驗失敗了。”這是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意思的一個教學策略。由詞語還可以啟發學生聯想到相關句子:“你由‘失敗’這個詞語能想到一句名言嗎?”一些同學又脫口而出:“失敗是成功之母!”多好的回答,這句名言正好可以用在布魯斯王子身上,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既積累了語言,又滲透了人文思想教育。

二、舉一反三,“授之以漁”,注重在教學環節中傳授讀書方法

培養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老子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這一課程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閱讀方法的支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將“閱讀方法”作為課程目標來呈現,要求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教學《第八次》一文,講讀第2自然段時,筆者首先要求學生找出其中一個描寫布魯斯王子心情的成語,當學生很快找出“唉聲嘆氣”這個成語后,筆者又要求同學們在位子上表演一下“唉聲嘆氣”的情態,然后聯系生活實際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布魯斯王子唉聲嘆氣的呢?”筆者要求學生聯系上文找一找“原因”。“布魯斯王子唉聲嘆氣說明了什么?”筆者又要求學生到下文中找出答案。學生在老師的細致指導下,很快畫出相關句子:“一連打了七次仗,蘇格蘭軍隊都失敗了,布魯斯王子也受了傷”和“對這場戰爭,他幾乎失去了信心”。

教學第3自然段時,筆者抓住“并不灰心”展開教學。首先引導學生說一說這一段主要講了什么事,然后啟發學生思考:蜘蛛的什么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要求學生到文中找出關鍵詞來回答。當學生說出“并不灰心”這一答案后,筆者又追問:“蜘蛛‘并不灰心’表現在什么地方?”要求學生分別在上下文中標畫出相應的句子。通過自主學習、交流討論,最后形成共識:“結了斷,斷了結”、“照樣從頭干起”最能表現蜘蛛“并不灰心”。

這種“瞻前顧后”,研讀課文,到文本中尋找答案來理解關鍵詞句的方法,僅是閱讀方法中的一種。好多閱讀方法對于剛步入三年級的大多數學生來說,是具有一定難度的。閱讀方法的傳授與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一步一步地引領,舉一反三,學以致用,不斷地把閱讀方法滲透在教學環節之中,并持之以恒地加以訓練。

篇9

Zuo Gang

(Shaanxi Police Vocational Academy,Xi'an 710043,China)

摘要: 人在進行文學欣賞時應具備多種心理因素,同時還要有一定的欣賞心理能力和多種欣賞心理動力。只有以讀者為中心,具備了較為完善的文學接受心理結構,才能完成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從而達到審美效果以及心靈愉悅。

Abstract: People should have multiple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literary appreciation; also have certain appreciation of mental a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Only if readers have comparatively perfect mental structure of literature acceptance, readers can complete the appreciation, thus reach aesthetic effect and cheerful mind.

關鍵詞: 文學接受 心理結構

Key words: literary reception; mental structure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4-0273-02

0引言

文學接受是以文學作品的讀者作為主體設定的一個文學理論概念,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力求把握本文深層意蘊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特定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和信息的主動選擇、接納或拋棄。文學接受是整個文學活動系統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文學接受和文學鑒賞都是一種審美精神活動。它們均是閱讀、欣賞以及再創造文學作品。文學接受包括文學欣賞的基本內涵和特征。然而,文學鑒賞圍繞的中心是作品(欣賞對象),而文學接受側重于以讀者為中心。因為兩者的理論背景不一樣,所以在認識作品和讀者關系的時候的注重點也不同。接受美學是理論的一個派別,在藝術接受的過程中尤其側重探究閱讀主體再生產和創造的特點,認為只有在閱讀的過程中才可以形成作品的意義,他并不是等著人們去發現,隱藏在作品里的“神秘之物”,而是接受者和作品互相作用的產物。接受美學的理論家姚斯曾說:“一部文學作品,并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行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本文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即文學作品都具備“對話性”特點,脫離了讀者在主觀上的評價、創造,就不可能有意義的存在以及價值的體現。

文學接受的心理活動,其實與文學創作的心理活動過程是頗為類似的,真正的文學閱讀和鑒賞活動必然也是一個再創造的心理過程。只不過,作家是把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時間、場景通過自己的記憶和想象化作心理的形象和意境,并且運用言語和文字把它固定下來。而文學的接受則相當于文學創作的一個“逆過程”。它從作品的語言文字出發,通過記憶、聯想、想象,把作品激活為生動的形象、意境,進一步走進自己當下的精神生活或現實生活中。

1再造想象與表象記憶

文學接受通過感官直接感知的不是可視可聞的形象實體,而是形象的語言轉譯――文學符號,因此,它的接受的發生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一個轉換器。這個轉換器就是讀者的想象力。文學接受必須通過想象活動,讀者才能復現作品通過語言描繪所表現的人物形象與生活場景。

文學接受中的想象活動一方面依賴于作品的表述,從而提示讀者;另一方面又是基于讀者的形象記憶。其從記憶表象的儲存庫里獲取材料,依據接受者對作品表述的認識再次地組織,形成一幅同作品描述相應的畫面。這顯然表明此種畫面的復原以及再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到接受者的表象記憶的約束,所以,含有凸顯的接受者加工的特點。再造想象的原始素材是記憶表象,文字符號首先喚起的是與之相應的記憶表象。例如“云破月來花弄影”這一句詩,它不僅包括了視覺表象(云、月、花、影),而且還內含了動態表象(破、來、弄)。記憶表象豐富多彩,既有視覺又有聽覺……每種單一的表象都在互相地作用,從而產生綜合表象。而在文學接受活動中通常會形成綜合表象的再造想象活動。作品人物的一顰一笑、言談舉止,都脫離不了綜合表象,各種各樣的表象組成了讀者內在的審美情感。文學審美的內視覺和聽覺其實就是讀者在審美活動中蘊含的視覺和聽覺表象。在讀者把文字轉化成語言意義的時候,想象就馬上按照概念提供的內涵激發出更多的內在儲存表象,從而提取出相關的技藝表象,然后根據已定的文字符號通過合理的想象,想成新的意象世界。想象可以使人類“寂然凝慮,思接千載;巧言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例如,杜甫《望岳》詩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就純屬想象。詩人這時尚未“凌絕頂”,但“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卻充滿了自信,因為他生活中已積累了不少登高俯視的經驗。我們接受者也未必個個都到過泰山頂上觀光,然而也許不乏登高的經驗,所以讀此詩可以順利地從語意中產生藝術想象,從而接受到一種身臨其境的形象美感。想象為記憶表象插上了翅膀,使它能夠天馬行空,自由來往,文學創作中如此,文學接受中同樣如此。

接受者能動地擁有豐富的表象,是其擁有敏銳的感受力和豐富想象力的重要條件。表象的占有,除了依靠直接的生活體驗,通過閱讀積累表象也是一條重要途徑。接受者在接受活動中通過再造想象加工出來的各種形象,會以記憶表象的形式被大腦保存下來。潑留希金、聶赫留朵夫、薛寶釵、祥林嫂,并不只是變成某種干巴巴的抽象思維符號,他們的名字會連同他們的言行、穿戴甚至細微的心理活動一起“活”著。這樣,當進行下一輪閱讀的時候,他們就會被作為記憶表象再次提取出來,在深層次上豐富讀者的想象。通過如此多次的反復,就會在很大程度上豐富讀者的記憶表象。表象通常含有概括性的特點,其可以體現出事物共有的特性,人們擁有的表象越多,其表象思維就越發達,再造想象是感觸聯想力的基礎,由此及彼聯想到某些與之有關的情節或者人物,從而增強了讀者對作品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例如,在閱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張若虛),“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秋聲無不攪離心。夢澤蒹葭楚雨深。”(杜牧)…E這些古詩詞使,我們經過再造想象,體會詩人內心感受,由此聯想到的詩人的離愁別緒,都是借助于“白云”、 “楊柳”以及“楚雨”等景物抒發自己的情感。然而,我們在面對這一切的時候,是不是會和詩人產生共鳴呢?詩人之所以能夠發現想象的聯系通道是因為他們擁有豐富的表象,從而使得他們可以在比較的過程中正確地、敏銳地捕捉到形象的基本特征。

正確理解作品內容,對于接受中的再造想象十分重要。讀者只有掌握豐富的詞匯,突破語言的物質外殼,豐富自己的閱歷,開拓知識面,才能有利于閱讀理解和再造想象。

2情感體驗與情感反應

文學就是人學,針對于分占有人的情感來講,在世界上文學藝術的優越性超越了其他任何東西。文學接受面對的是作者通過自身的情感態度所創作出的作品,其接受對象是通過作品語言表述的意象世界,并不是作品中的文字符號。此種意象并不代表再現了清晰的物理世界,而是人的情感和生命的外化。文學的實質就在于情感和情感體驗之間的反應,在文學接受中其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質感重要的心理因素。

在欣賞諸如小說作品等的景物描寫的時候,特別要諸如情感的體驗力。此時,我們要拋棄理性,放松身心,這樣才具有相對敏銳的感性,用諸如感受等一些情緒去體會作品中的情感。我們以《荷花淀》(孫犁)為例,這篇作品是以殘酷的戰爭時代作為背景的,然而,我們從作品表述的語言內容上卻沒有發現任何的殘垣斷壁以及血污淚痕。相反的是,我們看到的是月下小院的“涼爽”和“干凈”; 銀白的湖水上“濕潤潤的”、 “又薄又細” 的葦眉子;“新鮮的荷葉荷花香”等等一種清新美麗而又寧靜明朗的情境。將讀者引入優美的境界。在戰斗一觸即發的時刻,作者也沒有忘記去描繪荷花淀的美景:“高高挺出來”的“粉色荷花箭”等,對著些景物的描述一方面暗示出在這個優美的環境中將要展開一場激烈的戰斗;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眼前穿紅著綠的白洋淀婦女的未來:將成為保家衛國的戰士。此種描寫,情景交融,不但體現了人物的精神狀態,而且也給作品添加了詩意。在水生和水生嫂的眼中,如此沒的家鄉豈容強盜的侵犯!所以,在戰爭面前,他們沒有絲毫懼怕,相反地,他們還時刻地體會著家鄉的美,同時還充滿樂觀的精神,懷著必勝的信念。此種情景相生的境界,將作品的詩畫美體現的淋漓盡致。如果在欣賞此作品時,不能夠置身于其所描述的優美意境中,就不可能體會出作者以突顯荷花淀的美景所暗含的對家鄉濃濃的愛,就不會感受到作品中所充滿的浪漫以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可真是讀者的悲哀!

情感體驗是設身處地地進入人物形象的內心。 在這個階段中,主體的想象活動全面展開,并以想象為媒介,以體驗的方式從對象的外在形式進入對對象意義層次的把握和理解,從心物交感進入‘物我同一’的境界,從而在想象所創造的審美世界中體驗到自身的生命活動,發現生命的內在意義,獲得更高的審美愉快,文學作品中的情感是寄寓在形象中的,它以具體細微的感性形象打動人。這種感性形象不是直觀教具式的模型,而是灌注著生命活力的情感載體。眼睛黑亮而略帶斜睨的瑪絲瑪洛,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已,都滲透著作者的情感與意愿,呈現出生命美的活力。當他們在接受活動中重新由文字被翻譯成真切可感的形象時,就絕不只是純粹的認知對象,而成了心靈顫動的一種傳遞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并不只是水天渾然的空曠中漸行漸遠的一葉孤舟的純粹畫面,而還深深寄托著作者目送友人遠行的那種依依不舍的悵然若失之情,如果缺少相應的情感體驗能力,接受者很難進入作品所規定的情境,實現同文本之間的情感交流。

心理學認為,情感表現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的反映。美國心理學家阿諾德給出了這樣一個公式:情景――評價――情緒。也就是說情感同人對事物的評價有關,它是主體對客體做出評價后所表明的一種態度。在文學接受中,接受者不可避免地會對作品中的人物和作品做出評價,并由此產生一種情感反應,是一種具有深刻而穩定的社會意義的感情,具有更大的穩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俄狄浦斯王剜刺雙眼使人驚悸,哈姆雷特憂心如焚讓人同情。接受者的評價以情感方式表現出來,這是文學接受中情感活動的又一種重要形式。

因為主體情感同其反應有關,所以,它包含特定的認知與思考過程,主體的認知水平也會對其進行影響和限制。有所知才能有所感。粗淺的認識勢必造成情感的缺失,只有深刻地體驗過,才能夠具有復雜的情感活動。然而,情感是在認識的基礎上,對某一事物的喜惡態度,對事物的掌握和認識并沒有直接地體現出,所以,情感總能凸顯出強烈的傾向性。和主體觀念一致的,或者是符合主體需求的,就吃肯定態度,相反的,就給以否定的態度。例如《紅樓夢》中的薛寶釵和林黛玉,不用的讀者有不同的情感態度,此兩種反應體現出讀者不一樣的認識和理解。有相當大的審美情感說明,人們對審美對象所產生的情感態度并不具有被動性,對其做出的情感反應在很大程度上受主體的本身“視界”的影響。即便是相同的接受者,對一些作品或一些人物也會有相當復雜的情感態度,或厭惡或同情,或憎恨或憐憫,這些情感通常是交織在一起,從而讀者在文學作品時,其自身的情感活動有著意想不到的魅力。

除上述兩方面因素影響讀者對作品的閱讀之外,在文學接受中,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形象思維。在刻畫一個人物形象的時候,作品并沒有去累計抽象概念,相反,它通過對人物的語言舉止以及肖像進行描繪,讀者一定要在此種具體的描述中去感受人物的情感,然后做出自身的評價,此種評價通常是一種直接感受,相反要用概念進行表達是不太容易的。

3接受中對美感的感知

文學接受還需要一種對于文學作品形式美感的感知能力,此種能力首先體現在對語言的韻律感、節奏感的感受,在某種程度上還體現在對形式要素(例如:語言風格和作品結構等)的直觀感受。文學家依據自身目的去選用某些語言符號,在利用語法規則將生活是哪個的感受轉變成語言,然后在將這些語言傳遞給接受者。然而,此種語言的傳遞說得容易,做起來難。文學作品不僅有諸多的體裁,例如散文、小說等,而且還有特別的語言格式,所以,文學接受的起初階段就規定讀者要掌握文學體裁的語言表達方式的特點。例如, 歌的語言有沒含蓄,富于跳躍性等。比如在你對帕提農神廟的欣賞中,你忽略了這座大理石圣殿中那些破損的檐壁、三角墻和殘破的多利安式石柱等滿目瘡痍的形式因素,內心會涌起一種對這座圣殿的崇敬之感。這時你會用蘊含著自己生活和審美能力的想象和理解來豐富、補充這一圖景的內在意義。那些石柱已不是單純的支撐著檐壁和三角墻的石柱,它歷經千年風雨而巍然屹立。在你的想象中它更多地成為一種堅韌不拔的力量的象征,具有了人格化的情緒和力量。正如西方一位美學家所說:“在我的眼前,石柱仿佛自己在凝成整體和聳立上騰,就像我自己在鎮定自持,昂然挺立;或是抗拒自己身體重量壓力繼續維持這種挺立姿態時所做的一樣。” 接受者如果缺乏這種對美的感知能力,就不能完全接受作品,不能很好地去理解作品。

審美的自由不能僅僅是個體感性生命的自由,它應該是個體感性與社會理融滲透而取得的自由。審美自由,一方面是社會理性向個體感性的‘積淀’,一方面又是個體感性對社會理性的‘突破’、‘超越’,是感性與理性、個體與社會交融滲透逐漸走向高層次的和諧過程,其中充滿矛盾、沖突。在審美體驗中,人在“按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的同時,也在“按照美的規律”塑造自身。在這個過程中,主體一直在拓展、超越,審美體驗的拓展性就是體現在這種由生理到心理、由小我到大我、由對生命的一般體驗到深刻體驗的不斷超越之中,最終審美超越的實現,使審美體驗的拓展性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因此。文學接受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心理審美歷程,只有具備一定的心理因素,才能完成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從而達到美的享受及心靈的愉悅。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高教出版社,1994.

[2]王旭曉.美學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篇10

一、鼓勵學生積累寫作材料

我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從古至今我國諸多文學名著中的優美詞句,經典語言是學生寫作的亮點。例如我國的四字成語、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不以成江海。”對于初中學生而言,由小學練習寫日記到初中寫作,需要學生學習許多范文,部分教師對于不會寫作文的學生,為學生推薦相關文章,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

初中的寫作題材主要分為景物描寫、人物描寫、敘事等方面。例如學生在描寫敘事文章時,教師鼓勵學生回憶自己有關真實事跡,并在文章投入自己的真情實感,為學生規定寫作時間,培養學生的緊迫感。

二、激發學生對作文的喜愛,熟悉多方面寫作

當一個人面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自然而然會主動學習,當教師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優秀文章,使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愛好,為學生展示寫作的樂趣。

1.利用分數吸引學生寫作。對于初中生的學生,分數是他們近期學習成果的體現,寫作同樣需要教師的評價,教師安排學生進行寫作,對于寫作字數、字跡、內容表達清晰程度、情感流露等進行等級劃分。例如某高校王老師安排學生描寫自己喜愛的季節,對于一個班的學生作業,對寫作優秀的作文進行鼓勵,當作范文閱讀,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學生不斷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

2.及時針對學生的錯誤進行系統講解。教師對于學生的寫作進行選擇針對性講解。例如在每一次單元寫作評價中,教師總結學生普遍出現的問題,進行寫作評獎課。有的教師甚至安排寫作課堂,由學生組織進行互批,在學生面對他人作文時,分析其作文的優缺點,鍛煉學生更深層了解寫作的有關注意事項。經過多次互批文章后,教師發現學生的寫作水平明顯上升。

3.組織實踐活動。初中生面對寫作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寫作素材,例如教師安排學生描寫自己對父母做過的一件事,部分學生不善于觀察,找不到相關事件,教師可組織學生給父母洗腳,并根據洗腳過程和心理活動寫文章。在這樣類似的有意義的活動中不僅促進父母與孩子的良好關系,更有助于學生尋找寫作內容,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的習慣。

三、為學生推薦閱讀材料

學生提升寫作能力的最有效途徑是豐富閱讀量。而初中學生接觸的書本較少,因此教師為了豐富學生的閱歷應該監督學生完成課后推薦閱讀后,為學生推薦相關閱讀材料,條件允許情況下,可以以班級為單位訂閱相關雜志。閱讀材料主要分為作文材料、科普知識、小說等。對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要培養情感的表達能力,通過接觸更多的文化熏陶自己的素養,為寫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語句。

例如在初中語文課本后推薦學生閱讀《簡?愛》,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對于外國的小說文章十分感興趣,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似作品《飄》等,通過閱讀更多的文章了解中外文化差異,體會國外的寫作模式,在經過自己的寫作訓練過程中,形成屬于自己的寫作風格。然而,閱讀并不僅僅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人生閱歷,主要為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安排學生進行讀書筆記、書寫讀后感等。

1.堅持寫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是對學生閱讀文章的鞏固,教師在學生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對文章中的好詞佳句進行抄寫,加深閱讀印象。方便日后對閱讀材料進行鞏固學習,并自己將不同文章進行分類。通過這種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愛好,鍛煉學生的堅持意志。

2.堅持寫讀后感。寫作內容不僅僅是敘事內容,更需要學生的情感表達。所以在學生閱讀時對文章進行批注,隨時在文章內容中表達自己的情感。方便學生再一次閱讀時了解自己的心理成長路程,如同日記的功效,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

3.朗讀和寫作結合。作文的語句需要學生避免口語,盡量使用書面用語。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在課堂中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大聲朗讀,鍛煉學生的語感。并增加課堂互動環節,利用課堂時間,隨機向學生提問,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要求學生在課堂回答問題時運用書面用語,培養學生對寫作用語的熟悉感。例如課前利用幾分鐘安排學生進行輪流演講,不僅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而且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表現自己的教學能力,制定多樣化教學方法,在提高閱讀教學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小學語文整體的教學質量,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時,豐富閱讀量,增加閱讀閱歷,使自己在提高語文素質的基礎上,提高語文成績。寫作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師與學生應共同面對困難,針對學生的寫作情況尋找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監督學生進行閱讀練習,并通過增加實踐活動拓展寫作素材,鍛煉學生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