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學習范文

時間:2023-04-11 20:06: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口語學習,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口語學習

篇1

2、 Könnten Sie sich vorstellen?

您能介紹一下自己嗎?(虛擬式用法,更加委婉客氣。)

3、 Bitte stellen Sie sich vor!

請您介紹一下自己!(命令式)

4、 Darf ich mich vorstellen?

我能自我介紹一下嗎?

5、 Darf ich mich mal kurz vorstellen?

我能作個簡單的自我介紹嗎?

6、 Erlauben Sie, dass ich mich vorstelle?

您能讓我介紹一下自己嗎?

7、 Gestatten Sie, dass ich mich vorstelle?

您能讓我介紹一下自己嗎?

8、 Darf ich mich bekannt machen?

我能介紹一下自己嗎?

9、 Darf ich Sie bekannt machen?

我可以向您介紹我自己嗎?

10、Wie heißen Sie? Wie heißt du?

您叫什么?你叫什么?

Ich heiße ...

我叫……

11、Wie ist Ihr Name? Wie ist Ihr Vorname? Wie ist Ihr Familienname?

您的名字是什么?您的名是什么?您的姓是什么?

Mein Name ist ..., ... ist mein Vorname, ... ist mein Familienname.

我的名字是……,……是我的名,……是我的姓。

12、Wer sind Sie?

您是誰?

Ich bin .... Ich bin Freundin von Herrn .... Ich bin Freund von Frau ....

我是……。 我是...先生的女朋友。我是...女士的男朋友。

13、Woher kommen Sie? Woher sind Sie?

您從哪里來?你從哪里來?(一般問是哪里人)

Ich komme aus .... Ich bin aus ...

我來自……。

(如果說來自中國北京,可以先說大的地點,再說小的地點。如: Ich komme aus China, aus Beijing.)

14、Das ist meine Visitenkarte.

這是我的名片。(名片也可以說成Karte)

15、Wie alt sind Sie? Wie alt bist du?

您幾歲了?你幾歲了?(注意:按照社交禮儀,一般不要問對方的年齡,特別是外國人。)

Ich bin 20 Jahre alt.

我20歲。

16、Was sind Sie von Beruf? Was bist du von Beruf?

您做什么工作?你做什么工作?

Ich bin Student von der Universität .... Ich bin Ingenieur von der Firma Siemens.

我是……大學的學生。我是西門子公司的工程師。

17、Was machen Sie beruflich?

您的工作是什么?

Ich bin Mechaniker.

我是技術員。

18、Wo wohnen Sie?

您住在哪里?

Ich wohne im Studentenwohnheim.

我住在學生公寓。

Ich wohne in einem Hotel.

我住在一個賓館。

19、Wo arbeiten Sie?

您在哪工作?

20、Wie lange sind Sie hier?

您在這里多長時間了?

Seit zwei Wochen bin ich hier.

我在這里兩周了。

21、Wie gefällt Ihnen hier? 您喜歡這里嗎?

22、Kommen Sie aus China?

您從中國來的嗎?(您是中國人嗎?)

23、Sind Sie Chinese?

您是中國人嗎?

24、Sind Sie allein hier?

您一個人在這里嗎?

25、Sind Sie verheiratet?

您結婚了嗎?

verheiratet 已婚的

ledig 未婚的

verwitwet 喪偶的

26、Haben Sie Kinder?

您有孩子嗎?

Wie viele Kinder haben Sie?

您有幾個孩子?

27、Wann sind Sie geboren?

您的出生日期是?

28、Wann wurden Sie geboren?

您的出生日期是?

29、Wann und wo wurden Sie geboren?

您的出生日期和出生地是?

30、Ich bin Mitglied der Gruppe ...

我是……小組的成員。

31、Was machen Sie hier?

您在這里做什么?

32、Arbeiten Sie hier?

您在這里工作嗎?

篇2

【關鍵詞】練習;英語;交流

英語是很多學生感覺麻煩的學科,而口語學習也是讓學生比較頭疼的。凡是學習英語的人,無不奢望自己能說一口流利優美動聽的英語,可好多學生都是時間用了,書也買了,卻往往是雄心開始,灰心結束。怎樣才能訓練好英語口語呢?提高英語口語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僅就自己學習的體會跟大家交流一下。

提高英語口語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多說多練,不學啞巴英語,多和人交流。這樣你的口語才能說的更地道。一般來說,衡量一個人的口語水平主要看語音、語調是否正確;口齒是否清楚;語法是否正確;用詞是否恰當;是否符合英語表達習慣;最后看的是流利程度。要學習就不要吝嗇自己的嘴巴,在眾人面前要敢于開金口,要有自信,不要怕說錯。還有一個小方法就是自己跟自己對話,學會跟自己交流。語言的東西就是這樣,你只學不用,很快就會忘記。自己可以對照著鏡子自己和自己交流,既可以培養自信心還可以增加個人對語言的反應能力。當然還有一點,就是你必須享受自己說英語的過程,這只是一種交流,所以不要給自己過多的壓力,在胸有點墨的前提下,有自信心也是很重要的。

要想學好英語,必須有足夠的信心。當然,只是有信心還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決心。因為英語要學好也不容易,必須準備花大力氣,下苦功。語言就是要多練習才行的,不然很容易就忘記。我們可以在平時多看看詞匯,(畢竟語言還是要靠詞匯給貫連起來的)也可以多聽些英文電臺或者多看些電影。不懂的就立刻查,要學習。同時,也要掌握提高口語的一些方法,要以大量的閱讀和聽力做基礎。在讀和聽的過程中,積累了詞匯,掌握了句型,熟悉了用英語表達思想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培養了語感。同時,練習英語口語也需要用多種辦法:如大聲朗讀英語對話和文章,朗讀各種句型的例句和口語中最常用的句子,背誦文章及演講,與會英語的人練口語,當然,最好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練口語。

英語從學習進度上一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模仿階段。這一階段適用于未講過英語,發音錯誤較多,無法進行自我糾正的同學。在這個階段,需要大量的跟讀模仿。選一本詞匯量和語法難度適中的英語教材,每天花20-30分鐘跟讀。注意模仿語音語調和長難單詞的發音。這樣的訓練進行15天到20天,即可達到能張嘴朗讀的水平。處于這個階段的同學一定要克服怕”丟臉”的心理,大膽開口朗讀,這樣才有機會改正錯誤,從而做到以后不”丟臉”。

第二階段,朗讀階段。背誦、復述練習。在這個階段還可以訓練正確的語音、語調。提高流利程度,培養英語語感。同時,通過各種方式,如閱讀、做練習題、聽英語磁帶、看英語錄像和電影等來擴大詞匯量和掌握英語的習慣表達方式,擴大知識面和訓練英語邏輯思維能力。

第三階段:實踐階段。主要進行大量的會話練習,與他人對話、討論。準備會話前,要對常用的詞(組)、短語等熟練掌握,“熟練”是與人會話的前提,只有熟練,在會話時才能流利。熟練的標準就是要達到不加思索地脫口而出。基礎好的可練習口譯,自己講英語故事等等。

另外,英語的口語水平和語感是有很大關系的,英語語感好的人英語就會流利些。事實上,自言自語也是練習口語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你把自己說的英語給錄制下來,聽聽自己的錄音,若有問題,再加以改正,效果就會更好。在學英語的過程中,要始終尋找機會說英語。大家在一起就要用英語來交談。這種交談有利于每個人的英語學習,因為大家都有機會運用自己已掌握的英語知識來交流思想,鞏固了已學的知識,并把知識轉化成技能,同時,還能從別人那兒學到新的東西。與此之外,還要天天堅持讀書。讀書是訓練英語口語最重要的方法,但一定要注意堅持。也許你不覺得讀書的用處很大,但英語學習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是在慢慢的學習中逐步提高整體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3

【關鍵詞】口語 發音 語法 心態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054-02

眾所周知,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主要的國際通用語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據調查統計表明,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近4億。另外,世界上大約有20個國家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或第二語言使用,共計約有8億人。也就是說,世界上差不多每五個人中有一個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語,英語的使用率已達到非常高的程度。

可見,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經濟和貿易往來不斷增加,不同文化之間的交融也在日益深化,作為交流工具的英語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人們對于作為衡量英語學習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的口語就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和標準。因此,能與他人進行流暢的交流,能說一口標準的英語就成為眾多人士求學謀業必不可少的關鍵技能之一。

然而,要學好口語有哪些問題會影響口語學習,令其裹足不前呢?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表明:要學好口語一定要掌握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一 發音

有不少人認為,英語只要能說出來就可以交流,就能發揮英語作為語言的交流功能。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因為發音不準確將直接導致聽者無法判斷你所說的詞或句子含義;如果只是個別詞發音不準也許會通過上下文來判斷詞義,但連續幾個詞都發音不準就很難判斷了。也許不少學過英語的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自己說的英語中國人能聽明白,但英語國家的人卻不一定能聽明白。究其原因,是因為英語音標中存在著一些音,這些音對于多數中國人來講,聽清楚能區分是件很難的事,至于要說清楚那就更難了。反過來,對于英語國家的人來講,他們對于那些易混的音卻非常敏感,他們能準確區分那些音,聽的時候又格外注意那些區別。于是,必然會由于那些含混的發音而無法確定其詞義。如音標“w”“v”的發音,一個是圓唇音,一個是咬唇音,由于舌位、口型不對或不到位或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所發出的音與正確發音有一定的差別,而很多人在說的時候并沒有注意到這些差別,因此發音會出現錯誤。對于這些錯誤發音很多人自己并不知道,那么在交流時會因為自己錯誤的發音,而不能向對方很好地傳達自己的意思,導致對方理解錯誤。

當然,音標中還有不少類似的情況,它需要學習者準確掌握,而不是應付了事。只有發音標準了,對方才能準確知道你要表達的那些詞匯的含義。

因此,我們在說英語的時候應盡量把握準確的音標,而不要太過于注重說的速度。誠然,速度是英語口語評判的角度,但不要為了速度而忽略了主要目的——交流。

二 詞匯

詞匯是一般英語學者都要考慮的一點,尤其是詞匯量的多少。如果以日常交流為出發點,那么,詞匯量的要求并不高,只需兩三千就夠用了。有人可能知道,美國著名的英語廣播節目“Special English”;然而,我們可能不知道這一節目所需要的詞匯量只有1500個左右;另外,在加拿大的一個村子里,整個村子居民所用的詞匯也不過2000個。當然如果你以某專業為出發點,那就不同了。因為專業英語的要求不是以日常交流為出發點的,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日常交流所需要的英語詞匯所指的是簡單常用的詞,而非復雜拗口的生僻詞。英語口語要想表達得清晰、準確,盡量要選擇那些日常人們都熟悉的詞和短語。學過古漢語的人都知道,每一個漢字都有好幾個甚至數十個含義,英語也是如此。英語詞匯中的每個詞也有許多意思,人們在學習英語之初也只知道其中一兩個詞義,其他許多意思都不曾學過。所以,增加詞匯量的一個簡單方法就是多了解一下你日常熟悉的那些詞的其他意思。再者,英語詞匯含義的一個特點就是幾乎每個詞都有一個根意,也就是主要意思,而其他意思都是圍繞著它展開的,就像河流有干流,也有支流,但河流的主方向是干流。另外,就是千萬別忽視英語短語的使用。英語短語也是如此,一般短語也不止一個意思,而是多個意思,所以,增加詞匯量的另一個方法就是多了解短語的含義。

當然,你還可以自己造詞。外國人在說英語的過程中也有不少是造出來的,但這些詞不是胡編亂造,而是依據一定的構詞法造出來的。所以,如果你了解一些構詞法,依據這些構詞法,你也可現編現造。

三 語法

語法是學好口語的關鍵因素之一,并非完全因為它的重要性,而是因為很多人都無法處理好它與口語的關系。

一直以來,很多人認為語法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受這道障礙所限,即使掌握了一定量的詞匯和簡單語法也不敢輕易開口,束手束腳,恐怕出現語法錯誤;有時即使是很簡單的句子也不敢用。其實,語法在日常口語中并沒有想象中那樣重要。但它需要我們適當處理好它在口語中的位置,千萬不要用主觀的想象將自己困住。

讓我們看看周圍剛剛會說話的小孩子們,也許你就會從中有所領悟:難道他們懂語法嗎?難道他們也研究過語法嗎?但他們卻可以進行交流。因此,說英語與講漢語沒有差別,只需要說就可以了。

事實上,很多口語培訓機構在培訓過程中并不是讓你學很多語法,而是讓你敢于開口。

當然,語法也并不是一無是處。對我們來說,英語畢竟是一門外語,它的表情達意需要遵循一定的語法規則和一些表達習慣。在我們了解了一些簡單的語法詞匯之后就可以試著說了,以后再邊學邊用,語法自然也會隨之提高。

四 俚語

有了一定英語知識的人有時依然會聽不明白外國人說的話,或經常鬧出一些笑話,為什么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俚語的問題。如:(1)You are a lucky dog.(2)You have an eye for something.(3)He drinks like a fish.(4)I’m still green at my job. 類似這樣的句子有很多,這些句子中的詞匯很簡單,語法也沒什么難度,但是如果你對俚語一無所知,那么就很可能在交流過程中發生一些笑話,讓對方哭笑不得。

英語俚語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語言形式,所用的詞匯含義具有一定的限定,表達特殊的含義,往往不是我們日常學到的表層含義,同時也體現了特定的文化底蘊,因此,要想準確理解英語國家的人所說的話,除了學好常見詞匯和語法外,還要掌握一定的習俗文化、常見習語和一些特殊用語。總之,應專門對俚語進行一定的學習和掌握。

在當代日常英語口語中,俚語的使用率越來越高,這也是語言發展的一個趨勢,如果在學習英語過程中不注意積累一些常用俚語,那么在日常交往中就會時常陷入尷尬的境地。

五 心態

我們在學習英語時往往會忽略自己的心態。事實上,心態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如奧運賽場上有很多運動員在比賽時失利,原因常常跟自己的心態密不可分;平時練習時信心滿滿,但在賽場上由于心態發生變化,從而導致發揮失常。說英語也是如此。

篇4

關鍵詞:不同階段學習者;英語口語學習;調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3)01-0046-03

一、研究背景

英語口語學習值得研究。國外對口語的專門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逐漸興起,主要研究影響口語表達的操作因素,如計劃和任務怎樣影響口語的輸出。國內對口語學習和教學的研究也日益升溫,一些研究者側重于口語測試的研究或利用測試的語料進行分析。另外有研究者探討了課堂口語的發展理論模式,認為口語發展首先是獲得“陳述性知識”,其次是獲得“程序性知識”,最后對“程序性知識”進行重構。張文忠和吳旭東的定量定性研究描述了英語專業的新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口語流利性的發展。以上研究涉及語言形式、語言內容、語言產出、準確、流利、復雜、準備、計劃、任務等變量。本研究不涉及具體的語言形式,關注的是不同階段學習者的口語學習。

本研究以高中二年級和高職英語專業一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形式,試圖探究處于不同階段的學習者對這些變量的態度和課堂上的操作運用情況,從而分析不同階段的學習者口語學習的異同,從而為當前英語口語教學提出改進建議。

二、研究方法

(一)問題設置

該研究擬回答下列五個問題: (1)不同階段的學習者對口語學習的重視程度如何?(2)不同階段學習者對待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的態度如何?(3)不同階段學習者對各種課堂活動形式的喜好和評價有哪些差異?(4)不同學習者對語言的準確和流利、形式和意義是否有偏向性?(5)學生在口語表達中使用的策略有何差異?

(二)調查對象

本調查普通中學高中二年級和高職英語專業一年級學生共220人回答了問卷,收到有效卷206份。分為兩組:第一組100人為高中學生,其中54人為英語強化班學生,46人為普通班學生;第二組高職英語專業一年級學生106人,50人為英語教育專業學生,56人為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其中調查對象情況如表1。

(三)調查工具

本問卷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習者情況,包括性別、年齡、英語學習的開始年級、迄今學習英語的時間(年)、每周英語課時、口語活動所占用的課堂時間、每天學習英語的時間和完成口語任務的時間、教師經常使用的口語活動形式(列出三種)。第二部分為選擇部分,其一是學習者信念,包括1~20題;其二是學習者行為,包括21~40題。

(四)數據收集與分析

本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用文字和數字回答,第二部分用1~5分量表標出答案,所有的定量數據都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一)口語學習受重視程度

口語受重視的程度可以通過口語表達的時間在整個英語課堂中的比例(R1)來表示,也可以用學生在口語練習的時間與所有英語學習時間的比例(R2)來表示,高中組R1=0.108(34/314),R2=0.129(14.3/111);高職組R1=0.189(164/865),R2=0.096(15.3/158)。由此可見,課內外口語學習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學生講英語的機會和時間都很少;高職學生對口語的重視程度稍有提高,但課后,學生大部分時間花在書面作業和準備四、六級考試上,口語訓練的機會也很少。

(二)學生對待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的態度

要提高學生對口語的重視程度,還必須從根本上改變觀念,因為許多學生認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詞匯和語法才能開口說英語。在學習外語的初期與兒童學母語一樣,要經歷一個“沉默期”,但是兒童很快就會走出這個階段,而有些外語學習者卻始終沉默。5年以上的外語學習者已經掌握了不少詞匯,但表達時卻困難重重,說明知識和運用之間存在脫節,一方面拼命學知識,另一方面卻找不到運用的地方,當前的課堂成了老師的“獨角戲”。表2的結果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三)學生對各種課堂活動形式的喜好和評價

課堂最常用的三種口語活動是對話、回答問題、陳述。對話是同學之間的交際,可以是角色扮演或討論;回答問題可以是對課文提問,做句型操練或英漢互譯,教師是交際的發起者,學生相對是被動的;陳述是另一種課堂活動形式,通常是話題討論、敘述故事或描述一幅圖畫,是學生的個體活動。學生對這幾種活動的態度表明高職學生喜歡單獨的活動,中學生偏好集體活動,所以教師在安排活動時要注意學生的喜好。對于開始階段的學習者,要讓他們融入到交際的環境中,而高職英語專業的學生不再滿足于簡單交際,任務必須有一定的難度,必須通過集體協作完成,英語課堂可以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

(四)學生對語言準確和流利、形式和意義的偏向

語言的準確和流利以及復雜是衡量口語水平的三個指標。調查發現,學習者希望自己的語言既準確又流利,高職英語專業學生更側重表達的流利性,中學生更偏向表達的準確性,結果可見表3。開始階段就要求表達準確可能會阻礙學生開口說英語,所以在學習初期要鼓勵他們多說,不要太顧忌形式。另外還發現兩組學生都有較強的自我糾錯意識,高中教師比大學教師更頻繁地糾正學生的錯誤,這可能是因為高中學生多犯形式錯誤,大學生會出現語用等深層次的錯誤;或者是因為中學階段師生之間的糾錯反饋多于大學階段。

語言的形式和意義也是爭論的問題。交際法教學更偏重于語言的內容,語法教學強調形式,中國的語言測試比較重視語言內容和語音語調的準確。調查結果發現高職英語專業學生比高中生更注意意義的準確,高中生比較注重語言形式。對此,筆者的解釋是中學生所掌握的句型有限,許多時候是在進行句子的翻譯或句型操練,高職學生逐漸注重表達的內容。水平一般的學習者因為害怕出錯而只使用有限的表達,高職英語專業的學生由于相對有信心,他們會越說越流利。

(五)學生在口語表達中使用的策略

策略是學習者在交際中使用的方法。兩組學生都會回避不熟悉的語言形式和環境,會使用其他交際策略幫助交際,高職學生較少使用母語策略。多數學生都不太敢冒險,尤其是高中學生,他們避免使用不熟悉的語言形式,不會和不熟悉的人或在不熟悉的環境下講英語。他們在不知如何表達時會借助其他的策略來完成交際,高中生更依賴于母語策略,會有意使用某個句型。由于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單純的英語字面解釋不能讓學生得到深層次的理解。無論是中學課堂還是高職英語課堂中,翻譯是常見的教學形式,這種方法會強化母語對目標語學習的影響,出現了母語遷移。在教學中多使用原版教材和互聯網信息,學說地道的英語,適當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與本族人交流,適應不同的語言變體。調查結果見表4。

四、啟示與建議

以上研究對英語口語教學有一定的啟示,建議如下。

(一)口語教學在高中和高職英語專業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不能單靠口語測試來促動學習者開口,“說”應該貫穿于教學的始終,英語課堂盡量鼓勵學生發言,從“說”中“學”語言。提高課堂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是提高口語教學的一個方面;另外教師可以適當地布置口語任務讓學生課后練習,課上檢查,促進學生說英語。

(二)不同水平的學習者要設計不同的活動

教師一定要事先準備課堂任務,各種活動要體現交際互動的思想,強調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集體之間,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教師不僅是活動的發起者,還應該是參與者,接受學生的提問,對學生的語言輸出提供評價和反饋。

(三)不同階段的學習者有不同的要求

在口語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應著重強調純正的語音和正確的語調,利用固定表達提高表達的質量。在提高階段應該要求學生追求表達地道和語言形式的豐富多樣,注意表達的連貫,鼓勵創造性輸出。

(四)在外語學習中擺正母語的位置

在授課時,教師應盡量多用英語,必要時借助中文解釋。中國學生不太愿意使用不熟悉的語言形式,此時要設置一定的任務讓他們“不得不”冒險,從而促進新知識的學習。

A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into Learners at Different levels on

Oral English Learning

DIAO Ya-jun&WU Yue-hua

(Nanjing No. 5 Middle School,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24, Jiangsu Province)

篇5

關鍵詞民辦本科院校;口語學習;非英語專業

1前言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英語已是各國貿易往來、文化交際中的一種極為重要的交際工具。我國高等教育中把英語列為必修學科,無不體現出英語的重要性。英語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都要進行為期2~4學期的大學英語學習,而英語口語在民辦本科院校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最易被忽視。最新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既要滿足學生現實的需要”,即通過考試,完成學業;又要“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即為其今后的進修深造、工作生活提供服務[1]。尤其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其培養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高級應用型人才[2]。因此,現今的大學英語課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讀寫能力的培養,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也日益受到重視。

2研究現狀

許多高校在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增設了口語教學,并對此進行一系列研究。現今大學非英語專業的口語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的口語學習受學習動機、現有水平、情感因素、努力程度、教學環境、教學方法等因素制約[3],而影響非英語專業學生口語學習的關鍵因素分為大學生自身的問題(基礎薄弱、存在學習的心理障礙和無法把握中英文特點)和我國英語教學的問題(教學模式、考試模式落后,教材不夠權威,師資力量薄弱)兩個方面[4]。國內高校已有部分英語口語教師研究民辦高校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并提出應通過建立自主學習監督機制、調動學習潛能、樹立學習信心、激發學習熱情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5];或將混合式教學模式引入口語課堂,從教材選擇、課前準備、課堂教學、作業布置、社團建設等環節保障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6]。然而,非英語專業口語教學的研究大多將地方院校列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鮮有運用定性研究法對民辦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的口語教學進行分析。因此,本文選取某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自主英語口語課程進行課堂觀察,并對所教授的學生進行訪談,從而透析現今民辦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口語學習特點以及口語教學現狀。

3研究背景

針對新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出的新要求,本校在英語專業學生中開設大學生自主英語口語選修課。該課程面對全校大二和大三年級非英語專業且有一定英語基礎(通過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的學生開設,共授課11周,計33課時,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補充及延伸。課程以培養學生對英語口語的興趣、提高英語口語的應用能力為目的,引導學生用英語就某一問題或話題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教師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擔當主持者的身份,布置命題,維持課堂;學生在課程中為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英語口語訓練。課程從英語發音糾正開始,步步導入。場景話題涉及校園、工作、文化等,訓練學生敘述、建議、說服、辯護、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英語口語鍛煉的氛圍,鼓勵學生多開口說、多練習。

4研究設計

研究對象本研究涉及對象為一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自主英語口語選修課37名學生中自述對英語口語感興趣、自愿參加此次研究的26名學生,涉及全校文、工、經、管、法等學科為主的12個院系。研究內容及目的本研究旨在調查了解目前民辦本科院校中非英語專業學生在進行英語口語學習時的學習特點,以及進行口語教學現狀分析。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學生訪談及課堂教學觀察相結合的方法,對選修自主英語口語課程進行一學期(12周,33課時)的課堂觀察,并在課程結束后對26名自愿參加研究的學生逐一進行訪談。訪談記錄經過錄音、譯碼,形成分析文字。

5研究結果

民辦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口語學習特點通過一學期的課堂觀察和對學生的訪談,該類院校學生的英語口語學習特點逐漸顯現出來。研究者將訪談中26名參與者提到的特點按提及人數降序排列并摘錄例證,如表1所示。1)基礎薄弱,需要全方面提高。訪談中,幾乎所有學生都提到在口語課上不僅遇到口語表達上的困難,有時候聽不懂教師的要求,也讀不懂給定任務卡上的任務要求[7]。和普通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相比,民辦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本身英語基礎薄弱,不僅是在口語方面,在聽說讀寫各方面都不很擅長,這給大部分學生順利完成口語任務造成一定的障礙。因此,他們在迫切需要提高英語口語能力的同時,也需要同時擴充自身詞匯和語法的積累,以及鍛煉聽力和閱讀的能力。2)使用機會較少,自主努力較少。在26名學生的訪談中都反映除了每周一次的該課程選修課,幾乎沒有任何機會使用英語口語,這點是現今我國大學非英語專業學生共同存在的問題。民辦本科院校的學生對個人時間的把握和自控力稍差,課后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很少,一般也就是背單詞。有兩名學生在訪談中提到,在口語課上糾正的發音,因為一周沒有口語相關課程或練習,下次上課的時候就完全忘記了。3)情感因素的作用和制約。在外語學習中,情感和認識是互相作用且制約的兩個因素,學生的情緒和焦慮程度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口語課人數較少,這一方面讓教師能夠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給予他們足夠的練習機會,另一方面給學生帶來因為要發言而產生的焦慮情緒。民辦高校的學生通常英語基礎薄弱,自信心不足,這使得他們在課堂發言中產生高度的焦慮心情,影響學習的過程和效果。但同時,研究者在訪談中也注意到,與大學英語必修課不同,該課程設置為選修課,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小,緊張感低;且考試的方式為小組形式的命題presentation,學生提前抽簽,有兩周的時間準備,這和傳統的試卷考試相比,學生的準備時間較為充裕,因此,最后的考試效果呈現更好。如何正確把握學生的情感因素對教學效果的積極影響,對今后的口語教學有一定的指導作用。4)興趣不高,缺乏主動性。該課程為選修課,每教學班選課上限人數為30人,共開設兩個教學班(即60人),但實際選修人數僅有37人,說明民辦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對英語口語有興趣的人數并不多。選修課程的37名學生中有26名學生表示因為對英語感興趣,所以選擇這門課程,自愿參加此次研究;而剩余的11名學生只是為了修學分。但在課堂觀察中發現,即使是這26名學生也不能夠完全集中注意力,參與課堂活動,自主參與性較弱;只有三名學生能夠相對積極主動地完成任務,其余學生多處在被動狀態。民辦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口語教學改善對策英語教育的深化改革一直在推陳出新,這給口語教學提出全新的要求: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和說的能力。針對本次研究中發現的學習特點及問題,英語教學從業者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1)關注學生的情感因素,調動學習積極性。口語教學中明確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課堂上教師只起了引導作用,給出課堂的規則和任務的要求,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練習和學習。尤其是民辦高校課堂中,學生自身英語能力欠缺、自信心薄弱,使得教師正確的引導變得尤為重要。從選擇教材、課堂安排到最后的考試測評,對民辦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口語學習沒有一定的標準。民辦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有自己的學習特點和口語學習的問題,如果選擇和普通本科院校一樣的口語教材和考試標準,就不很合適,所以在訪談中,有學生提到設計的活動或者話題“不是很有意思”。因此,民辦本科院校應有一套適合本校非英語專業學生、同時滿足民辦本科院校英語教學要求的教材、課堂教授和測試體系,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同時,能營造一種輕松的課堂氣氛,降低學生的焦慮感,讓學生在整個學習和最后考試的過程中都能較為自信、自由地學習。2)提供豐富的課外學習體系和督促機制。課堂的時間總歸是有限的,真正口語的練習應該是在課后進行。因此,如果民辦本科院校能將更多的學習任務下放到課后,提供豐富的課外學習系統,給出一定的語言環境,學生就可以分配更多的學習時間進行鞏固練習。同時,針對民辦本科院校學生自主性較差的特點,學校應對其學習效果進行有效監督,推動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真正做到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調動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跳出“lear-ningbyteaching”的圈子,通過“learningbydoing”提高口語能力。3)警惕口語課堂過于娛樂化。課堂教學是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很強的活動[8],且課堂教學所設計的活動應是“有意義”,而不僅僅是“有意思”,學生應在這種活動中學習到知識、鍛煉到技能,而不只是一味享受娛樂的過程。為了追求課堂的氛圍和學生的課堂關注度,教師在課堂上所選取的活動注重“生動”和“活躍”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太過娛樂化,帶入大量的娛樂行業(showbusiness)元素,讓學生只是哈哈一笑而忽略了口語活動要鍛煉的某項技能,就過猶不及了。

篇6

研究發現,我國大學生在學習口語時,由于缺乏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其口語學習現狀不容樂觀。英語口語學習方式。在高校傳統的口語練習課程中,教師是課堂學習的主要控制者,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過于沉悶、乏味的學習環境無疑會打消大學生練習口語的積極性。另外,大學生學習口語的途徑以磁帶、光盤為主,有的發音不標準,進而會誤導大學生,甚至因為發音不標準,部分大學生在英語聽力中需要對同一話語進行多次練習。英語口語學習動機。英語口語學習動機是英語學習的主要推動力。但是,大學生活過于放松,部分大學生對英語口語缺乏興趣;即使平時加強對口語的訓練,也往往以英語考級、出國留學、進入外企工作為主要學習動力,因個人興趣強化口語訓練的學生非常少。

二、《高端訪問》對大學生口語學習的作用與影響

《高端訪問》作為電視英語訪談節目,以英語為主要交流語言,通過對高端人士故事的挖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大學生的興趣,加強他們對口語學習的認識,提高其口語學習的積極性,從根本上帶動我國大學生英語口語的進步。改善大學生英語發音現狀。眾所周知,英語分為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兩者在發音上有所區別。中國學生由于缺乏適宜的英語學習環境,導致英語發音不準確,進而引發各種笑話。《高端訪問》選取水均益作為主持人,加上采訪對象的多樣性,其純美式或者純英式的發音,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中存在的弊端,改善大學生的發音。比如,《高端訪問》在采訪英國首相卡梅倫時,所使用的英式英語能夠讓廣大學生對此有所了解;而在訪談前總統克林頓時,克林頓所使用的美式英語能夠幫助學生區分兩者之間的差別,進而對英語發音有所了解。除此之外,《高端訪問》能夠營造英語口語練習的氣氛,使大學生融入到全英語的交流氛圍中,從根本上改善學生的發音,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營造良好的語言實踐環境。我國高校傳統口語課堂以教師為主體,利用各種聽力材料嘗試激發學生學習口語的熱情,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學習環境,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沒有得到提高。但是,電視英語訪談類節目則在一定程度上投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以自然引導的方式感染大學生,從根本上填補語言實踐環境的空白。在《高端訪問》中,主持人與高端人士針對某一話題開展討論,在討論與交流過程中不僅聲情并茂,并且蘊含著較為濃厚的情感溝通,這種情況能夠使大學生在觀看節目時產生共鳴。比如,《高端訪問》采訪比爾蓋茨時,主要講述比爾蓋茨的成功經歷。在訪談中,利用詼諧幽默的話語對比爾蓋茨進行提問,這種采訪方式故事性強,同時使用的都是日常用語,增強了教材的紀實效果,有利于大學的口語練習,也讓大學生對全球首富的生活、成長經歷有所了解。除此之外,主持人與嘉賓引用了比爾蓋茨創業中的諸多小故事,并將比爾蓋茨創業失敗的次數進行表述,在增強節目說服力的同時,也能促進學生的理解與認識。《高端訪問》通過對話訪談形式,能夠提升大學生口語學習的積極性,營造出愉快、活潑、輕松的口語學習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英語口語的基礎與保障。在英語口語學習中,如果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那么英語口語學習能力則有可能下降。但是,傳統的課堂教學難以從根本上讓學生提起學習興趣。大學生熱情活潑、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對國內外事件關注程度較高,喜歡對他人進行模仿。因此,在口語訓練中,需根據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實施有效的教學方式。《高端訪問》基本上符合大學生的學習特點,節目的定位能夠激發學生口語學習的興趣。《高端訪問》通過與高端人士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的討論,對社會公德標準進行分析,對人生經驗進行探討,而且該節目的信息量較大,有些內容與學生的興趣息息相關。比如《高端訪問》采訪著名鋼琴演奏家佩拉西亞時,以鋼琴文化為采訪話題,部分學生對佩拉西亞有所了解與認識,對其作品有所感悟,該期節目不僅可以將該人物的傳奇故事傳遞給受眾,還能引發學生的共鳴,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自身學習口語的興趣與積極性。幫助學生確定英語口語學習的目標。通過《高端訪問》節目,能夠讓學生獲取到教材以外的知識,為學生打開口語練習的最佳途徑,并且可以幫助學生對東西方文化有所認識與了解,使學生能夠在口語練習中針對風俗習慣、生活方式進行正確的表達,降低出錯幾率。一方面,《高端訪問》節目能夠讓學生將語言學習的過程變得具有價值,通過觀看每期節目,從根本上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根據訪談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口語訓練,將學習的外在動機轉變為內在動力;另一方面,《高端訪問》中所選取的采訪對象均是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代表,主持人與嘉賓在交流中所選用的口語表達能夠為大學生樹立榜樣,讓大學生具有明確的目標,進而提高英語知識儲備,促進口語的學習。

三、結語

篇7

 

關鍵詞:口語合作組 合作學習 自主學習能力 

一、自主學習與口語合作組 

1、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主要源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vism),認為學習過程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henri holec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他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擔負起自己學習責任的能力;學習者自主就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負責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決策:(1)確定學習目標;(2)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3)選擇學習方法和技巧;(4)監控學習的過程;(5)評估學習效果。” 

學生的個體差異也決定了大學英語教學的自主性。rod ellis認為,語言學習者在“信念、情感狀態、年齡、語言學能、學習方式、動機和個性”等方面都存在個體差異。其中,不同的動機對語言學習的效果影響最為巨大。所謂動機就是對某種活動有明確的目的性以及為該目的而做出的一定的努力。 

綜上所述,語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對學習感興趣,具有主動學習的傾向,即“想學”;二是掌握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知道如何學習,即“會學”。大學英語教學實踐表明,口語合作組可以滿足這兩個條件,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自主學習模式。 

2、口語合作組 

關于合作學習,許多學者已有論述:littlewood將合作學習定義為“以小組為單位的交互自主活動”;harmer指出,結對子活動、小組活動賦予學生一種形成相互依賴的機會,這會使學生逐漸擺脫對教師的依賴,學會自己作出決策;brown強調,合作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強化學習動機,增加在學習上的時間投入,提高自尊,并幫助學生成為積極的社會角色,最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根據上述定義,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都是建立在小組活動的基礎上,小組活動可以促進學習者相互學習,最終在學生之間形成積極的相互依賴。 

但傳統的合作學習主要是指課堂內的小組合作學習,而口語合作組則把合作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是課堂的補充和延續,與課堂構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它主要以學生寢室為單位組成口語學習小組,根據教師布置的口語任務,圍繞單元主題在寢室展開層次遞進、形式多樣的口語活動。活動的效果在課堂上得以檢測,即每組成員以某種形式向師生匯報演出,之后1名代表就匯報的主題向本組以外的其他同學提出1~2個問題,接下來其他同學從主題、邏輯、演技、語言等方面對匯報演出進行評論,最后教師打分并進行歸納、總結。 

二、改進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學習興趣的濃厚,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能否發揮,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認識興趣、或叫求知欲,它是指在學習中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認真鉆研教材,研究學生,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和創新教學方法,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演示課件、觀看錄像、收聽音樂,開展實踐活動、開展口語合作組等等。這樣不僅使教學內容直觀形象,生動具體,增強教學內容的感知性與趣味性,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做到知行統一。使學生的知識轉化為能力,觀點轉化為行動。這一過程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不斷實踐與認識才能完成。教師要在教學中加強指導,帶領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使學生自主獲得真實的體驗與思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對活動的主要框架安排、細節、形式、目標等做好充分的準備,過程中要滿懷熱情,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幫助學生構建起自主學習探索的習慣,因此英語口語合作組學習模式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三、大學英語口語合作組教學模式的作用 

所謂“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然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一種學習模式。這是對傳統學習方式的革新,它較之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有一個很大的區別——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及課外活動中去。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教師過分強調語法教學和筆試成績,從而忽略了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講話和交流。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自尊心也不斷增強,而這種心理現象卻使學生出現了

“怕出錯而不敢講,越不敢講越容易出錯”的現象。因此我們利用小組合作為學生提供一個和諧的、寬松的交流平臺是一項有意義的嘗試。 

口語合作組是外語教學改革的產物,其特點是以室友為合作對象、以寢室為活動場所,小組成員通力合作,充分說明這種學習模式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傳統課堂教學只注重掌握語言規則而忽視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感知、實踐后歸納與總結規則。而在小組活動中,通過提問、對話、討論、角色扮演等,為每個學生增加了更多接觸目的語的機會,也增加了為真正的交際目的使用英語的機會。同時,他的情感過濾假設認為情感因素影響了語言習得。多樣的小組活動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加強了學習英語的動機;學生主體性得以發揮后,自信心與自尊心增強,焦慮感降低,這樣在一個低情感過濾的環境中進行口語訓練,語言輸入會更多,輸出的效果會更好。 

1、口語合作組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 

由于口語合作組學習模式相對教師與學生這樣傳與受的硬性、單項教學模式來說更為民主,更加和諧,有利于交流,因而是一種良好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方式。比如有的性格內向的學生往往只善于在相對固定的小圈子里交流溝通,一旦將其放在大環境下,往往會出現膽怯、忘詞的情況,口語合作組學習模式能夠使這類學生放下心理包袱,輕松上陣,并逐步的學會合理評估自己的學習情況,逐漸擺正心態,因此對學生來說是十分受歡迎的。

2、口語合作組為學生提供了更多交流和參與的機會 

語言是溝通的產物,只有交流人類才會不斷進步。口語合作組教學模式使小組同學能夠就自己感興趣的交流內容,充分發表自己的 看法觀點,從而獲得了語言實踐的機會,且這些有意義的交流內容也能夠為學生的日后交流積累素材,提高學生語言聽說能力,因此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模式。 

3、口語合作組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指的是學生自身對于學習的愿望,即“想學”。口語合作組特有的輕松活躍的氛圍、靈活多樣的話題和豐富多彩的形式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變得自律、勤奮,有學習動力,主動學習,且能持之以恒。而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關系非常密切,因為“強化了的學習動機是學生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的前提條件,由此使得學生明白自己學習的成敗完全取決于自身的努力和學習策略而非其他課外的因素”。 

4、利用小組競賽,提高彼此之間的學習意識 

小組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學習的過程不僅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認知發展,并且還通過情意因素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以及非認知品質(如人際交往等)的提高,同時也滿足了每個學生“影響力”和“歸屬”方面的情感需求。所以,小組合作學習理所當然是研究性學習比較合適的教學組織形式。 

結語 

填鴨式教學及應試教學培養出了一群只會被動吸收、不會反思以及獨立思考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往往不會自主提出問題,缺乏求證意識,更談不上所謂的創造性思維。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僅僅是刻板的復制,沒有懷疑精神,沒有創新,因此無法獲得真正的進步,長此以往,我國的教育水平以及國民素質必將受到極大的考驗,因此,當前加強學生自主質疑、釋疑的訓練是我們勢在必行的教育改革方案,教師應該加強認識,在實踐中摸索,加強策略指導。新形勢下我們教育的根本方向之一就是著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靈活掌握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要甘當保姆,而是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態度,真正實現高質量的英語教學。所謂策略訓練是指教師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需要有效地運用策略的一種活動。學習的策略訓練與學生的自主學習之間是一種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學習策略訓練不僅有利于更好地實現學習目標,而且有利于學生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在進行策略訓練時,要根據學習對象、學習內容、學習環境等靈活選擇合適的策略,以利于提高訓練的效果。英語口語合作組這種學習模式能夠將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將課堂上的學習與課堂外的練習活動有機的聯系起來,從而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參與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地培養自身的英語技能,在交流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同時挖掘出每個人的潛能,因而是一種值得推薦和嘗試的學習模式。 

參考文獻: 

[1]heloc.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2] 陳媛. 合作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培養:基于口語課堂教學的實

證研究[d]重慶大學, 2004 . 

[3]彭金定.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習者自主”問題研究[j].外語界,2002,(3). 

[4] 侯百成.加強自主學習 造就高效課堂[j]. 中職英語之友(下旬), 2010, (10) . 

篇8

 

關鍵詞:小學英語 口語 

關于小學英語知識的學習,大家都知道,主要側重于:聽、說、讀、寫。然而,我個人卻認為小學英語口語的學習卻是整個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導致英語口語不被重視的成因。家長們忽略英語口語的學習與訓練,主要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家庭因素;一是應試因素。 

眾所周知,小學生的學習動力大多源自于興趣,興趣沒有了,自然不愿意主動堅持,自然就會慢慢擱淺了。而應試的因素,其實很簡單。絕大多數的家長們更關心孩子們的成績,嚴格來說就是分數的多寡。口語既然不作為應試中的內容,自然就會被視分如命的家長們率先拋開,以其利用好每一時每一刻來學習其他的科目。換言之,他們不屑于把時間浪費在這種費力不討“分”的學習項目中。 

好吧,我們現在知道了英語口語被冷淡的成因,那么,英語口語是不是就真的這么一無是處呢?我們是不是也就因此將其打入冷宮呢? 

千萬不要這樣想!這是一種很不明智的看法!至少我認為,英語口語的學習具備三大好處。 

英語口語的學習所帶給大家的好處,首當其沖就是提高英語應試成績。 

我們先看看英語口語對于輔助聽力的提高是如何的驚人吧。 

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一個耳膜、聲帶都正常卻擁有一對聾啞父母的孩子,他也沒法說出話來。最初,是因為他生活在沒有聲音的環境中,無從得到很好的語言鍛煉而被迫失去了發聲。后來,他長大了,能夠聽到外界的聲音了,可是,他還是說不出話來。因為,他失去了最佳語言鍛煉期,更重要的是,盡管他能夠聽得到對方在陳述,卻因為長期地無法開口而不能很好地辨認對方的每一個音節。直到他在人們的幫助下能很好的說出完整的話的時候,他已經度過了超乎人類想象中的漫長的艱難的訓練歷程。也許,我舉的例子并不成功,但是,至少它說明了一個問題:長期不發音會導致聽力的下降。那么,試想一下,一個整日埋頭聽著錄音帶卻不發一言的學生,他怎么能將讀音聽得清晰而準確呢?一個很少將英語運用在口語中的學生,怎么能夠確定每個單詞的準確發音?在你念起來就會產生混淆的情況下,聽到的自然也就混淆了。 

在應試成績方面,英語口語學習還能有效提升英語語法知識的能量獲得。 

“說”,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內容,并不簡簡單單的就是說話而已。其中就包括了英語應試試卷中高達二十分之多的情景會話考試的內容。 

不知道大家留意到了沒有,在《新標準英語》教材中所提倡的那三句話里,先是提到了聽說,然后是演唱,最后才是讀寫。每一句中,都暗示著“說”的重要性。

首先是“聽說”中有“說”,其次是“演唱”中有“唱”,而后在“讀寫”中又談到了“讀”。不論是說也好,唱也罷,包括讀在內,都必須要靠發聲來完成,也就是所謂的“說”。也就是說,“說”可以有:說話,吟唱,朗讀。看看,“說”對于英語的學習多么的重要啊! 

“說”的內容如此豐富,我們可以將其統稱為“口語”。這個口語,其實就是一種能力。它包括了對于音節的辨認和音調的認知以及對于音頻的感受。它也很直觀地反應了英語語法知識結構的特殊性,便于學生們從身體力行去學習語法知識。 

小學英語口語學習不但能夠直接或間接的提升英語應試能力,還能有效地帶動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極大的興趣。 

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就曾經做過這樣的教學案例。我班上的學生常常會被我要求做到—件事:只要是見到我就要用英語問好,而且同一天的英語問候內容不要重復,哪怕那句問候語多么不合時令,我也會很開心地告訴他說的很好,然后再提醒他下次注意準確地表達。長此以往,我的學生每每見到我都愿意用英語和我會話。我驚喜地發現,隨著他們口語能力的提高,他們對于英語的愛好也在逐步加深。

愛好加深了,興趣自然就濃厚了,以至于到后來,我的學生們見到我都會主動用英語和我交談,甚至向我“挑戰”。 

有一次,一個男生上學遲到了,看得出他有些不安,他很認真地皺著眉頭問我:“whtat’s time is it,Miss.Wang?”我看著他,很平靜地告訴他:“It’s 8”沒想到,他居然馬上說了句:“I’m late! I’m sorry!”當時我所教學的班級是小學二年級,我們的會話內容還僅限于類似于中國晨昏定省般的問候上,而他能夠很完整的把剛剛學過的句子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我真的很驚訝,但更多的是感動。 

我愛我的學生,就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所以,我一直急于把自己所有的知識全部都灌輸給他們。但是,我知道,現在的孩子們大多耐力不足,后勁不夠。因此我一直大力提倡興趣為主,灌輸為輔。可是,究竟如何培養興趣、增加興趣呢?我也摸索了很久。沒想到,口語會話內容的增加順利地為我的學生們打開了英語的大門。孩子們對于英語的喜愛程度簡直達到了風靡的程度。 

篇9

關鍵詞:情感因素 焦慮 動機

1.概述

在現代英語教育中,教師們不難發現,高校英語教育,尤其是英語口語教育,對于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很難,大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有著某種程度上的抵觸情緒。在英語課上,音樂專業的學生總體上表現得十分合作,記單詞、練語法、閱讀、甚至寫作,他們都十分積極地參加。而一旦進行到口語訓練或是在英語口語課堂上,學生們除了用漢語積極地討論問題外,對于英語口語的操練表現得十分消極,甚至是不配合。他們往往表現得焦慮、緊張、無話可說、保持沉默;即便有個別同學加入了口語練習,但當教師經過時往往又突然停止討論;而有一些同學則徹底放棄、甚至討厭英語口語訓練。

對音樂專業與英語專業學生同時進行英語教育的經驗證實音樂專業的學生并不比英語專業的學生語音面貌差;相反,通過對他們普通話以及英語單詞讀音的觀察與評價,音樂專業的學生在習得語音方面往往要更快。那為什么盡管音樂專業的學生擁有精準的發音,卻在英語口語課堂上表現被動、保持安靜呢?本文就意在探討影響音樂系學生英語口語訓練的消極因素,并試圖根據分析所得的結論找到能夠激發學生英語口語訓練的興趣和積極性的方法。

2.分析問題

我們要從英語口語課堂的幾個要素:學生,課程內容,教師等多方面開始分析。其中,作為授課的對象――“學生因素”――是問題的突破口。因為其他的全部因素都是通過作用于學生而影響到他們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

Brown指出,情感指的是感情或者感覺。情感因素(affective factors)可能影響到人類行為的感情面,也和人類的認知緊密相聯。(Brown,2001:135)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二語學習者語言學習中的內在特點――自我評價、焦慮、壓抑、內向性或外向性、動機、以及學習風格等。另外,它還會影響外界環境對學習者影響以及跨文化融合的過程。(Arnold & Brown,2000:8-24)克拉申把“情感因素”稱為“情感過濾機制”。他認為,當“情感過濾機制”關閉的時候,語言的輸入就會無法通過,語言習得就無法進行;而當它開啟或者不完全關閉時,語言的輸入則可以順利地完全或部分通過,到達語言學習機制,語言習得也就實現了。(Krashen,1982,cited by Susan & Larry,2001:201-202)作為一個過濾機制,情感因素在二語課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觀察和分析發現導致音樂系學生口語學習中不合作和消極表現是由多種原因引發的情感因素中學生消極的自我評價、過度的焦慮和動機不足或缺失等造成的。

2.1消極的自我評價

Adelaide Heyde研究發現“Self-esteem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performance on the oral production measure”.(Brown,2001:137)自我評價主要來源于個人經歷以及外界的評價。學生對自己英語口語水平評價的形成,也主要受到他們自己、任課教師、班級同學、家庭成員或者是鄰居的評價的影響。

音樂系學生對自己英語口語水平的消極評價主要源于他們長期以來對自己的低估、教師和同學們的消極評價。首先,音樂系的很多學生將自己歸類為英語口語的“弱者”。當老師問到“你們為什么不喜歡說英語”時,許多學生的答案都是“我英語說得不好”,“我是江門的,我們那個地方的人都發不好英語的音”等。這樣,在開口以前,他們就已經將自己“評估”為“沒有英語語言能力”的語言學習弱者,任何努力都是沒有什么起色的,所以,學生們自然也就不愿意在這個方向努力參與。另外,據調查,班級還有部分同學曾在某種程度上因為各種原因被英語老師批評過或被同班同學嘲笑過,比如發音不準確、閱讀不流利、又或者是因為語法不正確等。這樣的事情使他們記憶猶新,感覺到自尊上有所傷害,所以本來英語口語就不是很精湛的他們就更加不愿意開口。如此,就像下面的圖示一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見圖1)當學生在最初的英語口語訓練中,由于掌握程度的差異難免會犯錯誤。如果當時老師和同學沒有給出積極合適的反饋,學生本身就會將此次口語訓練歸結為一次“失敗”的負面消極經歷。沒有正確的引導,學生難免會對自己的英語口語能力產生懷疑,甚至會否定自己的能力,在今后的學習訓練中有意“避免”類似的“失敗”經歷,從而有意識地減少口語訓練。缺乏訓練,學生的口語水平自然會無法進步。長此以往的惡性循環甚至會導致學生對于英語口語訓練的“恐慌”和“焦慮”。

2.2焦慮(Anxiety)

“Language anxiety is fear or apprehension occurring when a learner is expected to perform in the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語言焦慮是影響語言學習者目的語行為的直接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Gardner and MacIntyre,1993,cited by Rebecca,2000:59)而口語練習,或者當眾口頭陳述是最令學生焦慮的語言訓練。(Koch and Terrell,1991,cited by Rebecca,2000:65)學者們認為“焦慮”對于二語學習的作用是具有雙重性的――促進作用和阻礙作用。一方面,適當的焦慮,可以“促進”提升學生口語過程中的緊張程度,從而激發學生潛能。另一方面,過度的緊張焦慮,會阻礙學生口語訓練中的思維和自由發揮。(Rebecca,2000:60)但是音樂系學生這樣的教學對象,早期的練習不足,普遍缺乏自信,對自己的語言水平存在明顯的消極評估,這種“焦慮”往往會帶來負面的作用,從而更加深了圖一中所反映的惡性循環。

2.3不適宜的教學內容

然而,是什么導致學生說英語時候的“焦慮”情緒呢?除了前面說的學生對自己過低的估計以外,教學內容的不適宜性也是原因之一。問題主要出在有些口語任務的難度過大,題目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或者缺乏趣味性等幾個方面。

為了能夠讓學生成功地通過公共英語二級的測試,作者曾經準備了一些模擬測試的口試話題給學生做練習。而事實證明,其中一些話題涉及的知識面較廣,比如需要一些關于教育學、政治經濟領域的知識。這些是相對封閉的大專院校學生較少接觸的,對于他們的知識能力是一種很大的挑戰,所以學生反映很冷淡,也容易導致學生過分焦慮甚至有挫折感。但更換了討論的話題以后,比如讓音樂系學生“談談對某首歌曲的理解”這類在學生掌控范圍內的話題,學生的反映就明顯積極了一些,這種話題更容易振奮“士氣”,激發學生潛能。當Csikszentmihalyi描述挑戰和一個人的語言水平的時候總結了圖2(See圖2,cited by Wedell & Fairhurt,2005)。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當課堂任務難度過大而學生水平相對較低時,學生極易產生我們前面提過的“焦慮”情緒;而只有當任務難度適中,與學生的能力水平相適應的時候,學生才會思路流暢,充分地發揮自身的水平。那些不適合學生語言能力、不符合學生知識層面和不符合真實生活的訓練任務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口語訓練。

2.4訓練中不合時宜的糾錯

研究指出,最受歡迎、最科學的評估二語口語的方法,是從整體上評估學生口語的綜合特征,評估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而不是獨立地看哪一方面。(Brown & Yule,2000:102-104)在口語訓練中,教師既要評價學生的詞匯和語法,又需要對其語言的發音、措詞、流利程度和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給出適時適當的反饋,這一直都是令英語教師頭疼的問題。這是因為對于“語言交際能力”的評估,只能在口語發生的過程中進行,而且它不像詞匯、語法、發音等,它沒有具體固定的評價標準。根據調查,在音樂系的學生剛剛接觸英語的時候,許多英語教師往往過于直接和主觀,直接地指出學生英語口語中的錯誤,而經常忽視這種交際能力的重要性。有些教師為了避免忘記指出學生口語中的毛病,甚至會有意無意地不惜打斷學生正在進行的語言練習。這樣的舉動,同樣也會導致學生語言訓練中的焦慮情緒。(Young,1991,cited by Rebecca,2000:65)

2.5學習動機(Motivation)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因素外,“學習動機”也是很多復雜的語言學習成功與失敗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學習中,學習者沒有意愿也沒有動機的話,學習目標幾乎是沒有辦法實現的。(Arnold & Brown,2000:25)布朗將“學習動機”定義為一種能夠導致某種行為的內在驅動、刺激、情感或者渴望。(Brown,2001:152)它可以分為“積極動機”和“消極動機”。“積極動機”對學生學習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而“消極動機”,又叫做“demotivation”,是一種特殊的內力,它可以減少或消滅人們為了實現某種行為所付出的努力。(Dornyei,2001b:140-145)在“消極動機”的作用下,學習者會滯緩學習活動,學習效果也會降低。

“消極動因”也是音樂系學生不愿意開口說英語的原因之一,是學生“焦慮”到了某種程度的結果。學習中各種原因導致的所謂的小失敗,堆積到一起會讓學生感覺到“焦慮”。有些學生因“慮”生“默”,表現出淡漠的情緒,采取回避的態度,也會有些學生因“慮”生“厭”,厭煩學科,甚至波及老師。這種學生對英語口語學習和練習的默然、消極、抵觸情緒會自然地導致學生不愿意在這方面努力,即便努力也是裝裝樣子,所以效果也不明顯從而阻礙了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有效提高。

3.建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下面,根據對該問題的分析,作者提出以下的建議,希望能夠幫助教師激發學生說英語的興趣,提升學生口語訓練的效果。

a.適時地激發學生英語口語的成就感,提高他們對于口語成功的預期。心理學上認為,當人們相信自己會成功時,往往會較好地完成任務。(Dornyei,2001a:57)作為教師,我們應當盡量在布置口語任務的時候讓他們做好充分的準備、鼓勵他們、并支持或者鼓勵他們互助,使他們相信他們完全有能力出色地完成該任務,完全有能力使用目的語跟他人交流。并且在學生取得成功,即便是很微小的成績時,給予適當表揚的鼓勵,適時地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b.選擇有趣、真實、合適的口語訓練內容和任務。正如我們都知道的,當我們做和自己興趣有關的事情的時候往往覺得輕松,而且做起來也比較有動力。就拿音樂系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各種風格舞蹈和音樂感興趣,作為教師,我們完全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融入此類話題來讓大家討論、發言,某些英文歌曲歌詞的朗讀也完全會激發學生“說英語”的興趣。另外,教師在選擇訓練題材時一定要盡量選取真實的、貼近生活的、符合教學對象知識面貌和知識范圍的題材,否則,只會圖增學生口語訓練的“挫折感”,迫使學生產生消極的反映。

c.至于評估,教師們在口語課堂上要盡量積極地評估學生口語中交際功能的實現,避免直接尖銳地批評學生口語中出現的語音、語法錯誤,避免對學生訓練重點的誤導。一個比較積極有效的評估方法,就是將學生合理地分組,調動組內互評互改、取長補短的積極性,這種方法又稱作“Group dynamic”。這種方法首先可以減少語言操練中的壓力――學生可以在自然、輕松的環境中自由操練。其次,學生可以通過合作的形式“互相教導、集體探討”地發現語言中的錯誤,也學會了欣賞他人,更大大地縮小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便于建立和諧輕松的課堂學習環境。(Dornyei & Malderez,2000:168-169)

4.結論

本文引用了大量國內外教育教學理論,分析了現實高等教育中音樂系學生對英語口語訓練消極、反感的原因。通過分析得出,造成學生口語操練中被動反應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有學生自己對自己口語水平過低的評價,口語訓練中不適宜的訓練題材,老師不合時宜的錯誤糾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焦慮情緒,以及學生操練中的動機缺失或者消極動機等。各種因素綜合起來,長久作用使學生對于英語口語產生了抵觸、失望的情緒。為了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加入到口語課堂中來,本文根據文中所分析的因素在文章的后部分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建議,希望對我國的口語教師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Arnold,J.& H.Douglas Brown(2000)A map of the terrain.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pp.7-25.

[2]Brown,G.& Yule,G(2000)Teaching the Spoken Language.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pp.1-4 & 27.

[3]Brown,H.D.(2001)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3rd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pp.135-152.

[4]Dornyei.Z.(2001a)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2 & 57-60.

[5]Dornyei.Z.(2001b)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Malaysia: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pp.150-156.

[6]Dornyei,Z & A.Malderez,(2000).The role of group dynamic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PR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168-169.

篇10

        一、讓我們來了解口語學習的障礙

        1.“必須全盤掌握才能開口說英語”的觀念

        很多學生都存在一種心理,必須全盤掌握才能開口說英語,包括語音、語法等等。然而,英語只是一個交流工具,不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正是因為怕犯錯誤,中國學生誤把英語等同于將每條語法和成千上萬單詞背得滾瓜爛熟。所以,大家花多年時間熟讀課本,題海戰術,樂此不疲地在無數考試中奪高分。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大多數學生經過十年的艱苦學習后根本無法開口說!

        當我們開口說英語的時候,腦子里不斷閃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語法正確嗎?語音恰當嗎?是不是優美?即便對這些問題都給出了答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有信心說出來嗎?這樣的話,往往我們就會在腦子里把一句話演示很多遍,最后一個字也不敢說出來。打個比方,當我想跟別人打招呼,修改用詞,反復練習,尋找語音,只有這樣才敢充滿信心地說出來。可惜的是,往往還沒等我做好準備,朋友們早已走遠了。這就是我們怎樣來學習和用英語交流,這種方法總是把學習弄得很復雜,把自己弄得很疲憊。

        2、“說的不好會丟面子”的恐懼感

        除了怕犯錯誤,我們還總是害怕丟面子,這樣的話,說英語不僅僅會受限于觀念障礙,還有心理障礙,我們往往會顧及面子,總是沒有勇氣張口,英語只能成為在書本和紙面上使用的語言。

        二、英語口語教學中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途徑

        1、加強聽力訓練,增加語言輸入與儲備

        語言輸入是語言輸出和完成交際和必備條件。“聽”是語言、知識、信息獲取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習開口說話的第一步。大量聽力練習是學生獲得語感以及學會正確表達自己思維的基本途徑。學習者學說英語必須從聽開始,先聽別人說,反復多聽幾次,知道怎么說,以及在什么情況下說什么時,便會產生強烈的想說話的愿望。開口說話,表達思想,進行語言交際便成了大量聽的必然結果,學習者由于聽的深度與廣度不同,口語交際能力差異很大。那些聽得多、理解得多、范圍又廣的學習者,口頭交際能力就強,而那些聽得少,理解不透徹的學習者,在表達時,就會感到無話可說,或者不知如何說,口頭交際能力就無從談起。 

        2、培養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加強英語思維能力訓練

        英語口語教學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口頭交際的習慣,做到語言清晰、流暢、達意。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培養學生用英語的習慣,加強以習得為主要形式的英語思維能力訓練是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用英語思維是指排除本族語言或本族語的干擾,用英語直接理解、判斷和表達的能力。沒有經過英語思維能力訓練的人,大都是把聽的東西譯成自己的母語后再儲存在記憶里。在表達前,再把語義信息,即他想說的,在腦子里下意識地尋找母語的表達式,然后再把它譯成英語。這種做法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母語的干擾。這樣借助于母語表達出來的東西大都是chinglish(中式英語)。

       比如,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一些英語學習者根據漢語表達習慣常說成:you go first.而地道的英語表達是:after you.再比如,中國人與朋友道別時,經常說“走好”、“慢走”之類的客套話。一些喜歡用母語思維的英語學習者不了解英美人士常常微微一笑并作個表示再見的手勢,他們會習慣地說成:go slowly, walk slowly.這些說法聽起來很不自然。運用這種方式與人交際經常會導致交際出現障礙甚至失敗。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聽地道的英語,培養他們邊聽邊用英語把聽到的東西直接用英語表達出來。學生通過一系列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理解和表達思想,接受和輸出信息,才能獲得真正的英語口頭交際能力。

        3、充實社會文化知識,增強語言得體性意識,提高口頭交際能力

        英語學習者在與英語本族人進行實際交往的過程中,很容易將自己的母語使用習慣帶入跨文化交際,從而引起誤會,導致交流出現障礙甚至失敗。比如,中國人常問:“你吃了沒有?”“去哪?”“你每月掙多少錢?”“你結婚了嗎?”等問題,譯成英語為:“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how much do you earn each month?”“are you married?”英語本族人聽到這些話會很不高興,覺得對方不懂禮貌,干預他的私事,他的反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再比如,中國人受到別人表揚或贊美時,會習慣表示謙虛,往往回答:“哪里,哪里。”或是“不,不。”譯成英語是“no, no.”英語本族人聽了卻感到納悶:我贊美他,他不但不領情表示感謝,反而認為我贊美錯了。這與漢語所要表達的意愿有很大出入。這種由于母語文化因素的干擾,而說出不得體的英語的現象非常普遍。

        語言交流所涉及的不僅僅是一系列的語法規則及詞條,而且還涉及到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及風俗習慣。一句完全符合語法規則的話,用在不恰當的場合,說得不合說話人的身份,或者違反當時的社會風俗習慣,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有時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除了培養他們能用目的語清楚地表達思想以外,懂得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對什么人講些什么話。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應該適度地、有選擇地、比較系統地將目的語文化知識的傳授融入教學中,使英語口語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