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下雪了范文

時間:2023-03-30 06:02: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生作文下雪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給現代孩子們上一堂“真善美”的作文課。

——“新概念之父”、萌芽雜志主編趙長天

2011年網絡熱議民國小學生作文,引發對當下小學生作文“假大空”的反思熱潮,一時間成為熾(chì)烈話題。

想找到作文的秘訣嗎?

讀完爺爺奶奶小時候的作文,你便可以成為作文高手。

這些作文,來自已經遠去的年代,出于我們祖父輩之手!文字或淳樸,或雅致,帶著那個時期特有的風韻!立意的健康、表達的誠實,足以為現在小學生作文提供借鑒。率真的情感、童稚的趣味,更讓人贊許和感動!

【精彩章節】

美麗的春天

劉炳章

在春天的時候,風和日暖,草木萌芽。我們若到野外去玩耍,真覺得有無限的樂趣。百花盛開,蜂蝶飛舞,地上綠的綠,紅的紅,光輝燦爛。樹上的小鳥唱著很優美的歌,花間的蝴蝶跳著很活潑的舞,一切都顯著活躍的氣象:那黑黃色的高山也漸漸地改變了,紅紅綠綠,點綴得非常好看。竹子被風吹得軟綿綿,山邊田野的桃花,好像是女人穿著的花裙子,楊柳弱裊(niǎo)的枝條,隨著風搖擺,實在有趣,因此大家都說:“春天美麗。”

夏天到了

張國昌

可愛的春天過去了,夏天來了。小燕子在巢里叫,青蛙在河邊跳,小孩子們手舞足蹈。河邊的青草,也隨著風兒搖動。來來往往的蜜蜂,趁著溫暖的日光,不住地做工;愛唱的布谷鳥兒,在樹林的中間朗朗地吟著“快快布谷”的曲兒。各種花兒,白似銀,黃似金,綠似翠,都有一種笑容,處處可以舒暢心情。好美麗的夏景啊!

村 景

王錦元

我家住在茅村的東南角上,大門前是一個池塘,三面有水田,一面是旱地。春季里,天氣溫和,我和鄰家的小孩,一起在池塘旁邊玩耍。那里的魚多極了,池水澄清,水底的游魚,我們看得明明白白。還有數十棵小藕,那圓形的荷葉,浮在水面上,搖搖擺擺。岸上的人物,映在水中很清楚。

仲春以后的風景,越來越美。田里的農人,他們拿了一把青秧,一棵一棵地插著,嘴里還唱著好聽的歌兒;牛車上的孩子,等牛懶得拉車時,用鞭子去打。堤邊有青青的垂柳,有小小的石山,有綠草紅花鋪在地上:這便是春季的美景。

篇2

關鍵字:小學語文 作文先導式 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的“作文先導式”教學方法,從開始出現到現在已經得到了教育學領域以及語文教師的廣泛關注。這一教學方法的倡導者最先將“作文先導式”教學定位在,以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興趣為指導,對小學生的作品進行詳細的分析,進而了解小學生的詞語運用和語言的邏輯水平,并以此為最基礎的教學資源,利用科學教學法整合得到適合小學生且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簡而言之,“作文先導式”教學方法可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另外,語文作為一門口頭表達與書面語言結合的科學,小學生在接受語文教育之前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而針對小學生進行的“作文”教育,就是引導小學生實現語言從口頭語言到書面語言的轉化。在這一教學模式之中,教師的任務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語言能力,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或者學習環境,將“作文能力培養”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對學生進行詞語、句子、閱讀內容的教學,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及時的記錄學生的學習能力變化,實現對教學活動的動態控制,還要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和語言運用能力。

一、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的教學模式及其應用策略

在當前的教學環境中,能夠將多媒體技術作為“作文先導式”教學的硬件支持。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一定的計算機技術,將知識轉化為媒體形式呈現給學生,以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的計算機能夠很容易的實現文字及其對應拼音的輸入與輸出,并以文字、圖片、聲音等媒體形式展現出來。根據“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的作文體驗、語言表達與閱讀水平等基本要素入手,組織學生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以“說文”、“作文”為指導,進行低年級小學作文教育。“說文”對小學生的書面語言運用能力要求較低,因此“說文”可以作為“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的檢驗要素,在教學中逐漸提高小學生的漢語拼音讀寫能力。教師在這一教學活動中不但充當組織者的角色,還要對小學生的“作品”進行詳細的評價,以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使小學生在與老師的交流中得到提高。

這種教學方式,在傳統的知識傳授以及詞語訓練等教學方式上作出了較大的突破,并變傳統教學方式為以學生知識構建為基礎的教學方法,能夠保證小學生的詞語掌握與語言運用的學習效果。“作為先導式”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摒棄了原來字-詞-句-章-篇的教學順序,而是通過對小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來反哺學生對字、詞的掌握,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和語言運用的邏輯能力。

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方法的另一種教學應用就是對學習情境的創設,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中通過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和文字再現的培養,使學生從聽覺、視覺、感覺的角度,感受語言的魅力。這樣在進行作文學習時,就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駕馭能力和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家長在小學生“作文先導式”教學應用中的輔助作用

小學生最初的口頭語言表達來源于父母以及周圍環境的影響,教師雖然是小學生教育的主要引導者,但是對于意識形態尚未形成的兒童而言,仍然會受到家長的重要影響。因此,在語言情境的引導教學中,家長可以為小學生提供一定的試聽設備,另小學生在反復的試聽中掌握情境中的所有內容,以鍛煉小學生最初的記敘文素養。

三、小學生“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質量評估

有關研究表明,我國的口語語言文學與書面語言文學具有較大的非相關度。例如,通常能夠用三到四百字描述的一段口語,如果用書面形式來表達同樣的含義,可能至少要使用五至六百的漢字。在“作文先導式”的教學方法中,主要運用了“說文”與“寫作”這兩種形式。在進行這兩種形式同時訓練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兩種方式可能產生結果進行評估,即對小學生進行口語語言和書面語言的明確,使小學生清楚的認識到兩者的不同,以及兩者適合運用的具體情境。另外,口語語言和書面語言具有較大的思維差異,因此,在對小學生進行適當的“說文”訓練之后,要注意對訓練結果進行分析,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學生至“作文”的訓練之上。避免學生形成兩者之間的轉化隔膜,最終出現適得其反的后果。

四、結語

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方式,無疑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有效突破,無論是從其理論研究還是實際應用中,都表現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可以說,此種教學模式將會成為新型小學語文教育的新出路。

參考文獻:

[1]陳靜.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途徑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2,(26)

篇3

【關鍵詞】激發興趣 明確目的 指導方法 培養習慣 提高能力

觀察是構成作文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基本的因素,學生作文的素材主要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學生只有具備了必要的觀察能力,對生活有了深切的感受,才能把豐富的生活如實地反映出來,不熟悉的生活是很難寫好的。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觀察的指導,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提高觀察能力。

一、激發觀察興趣

觀察興趣是提高觀察效果的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一般來說,直觀具體的事物,生動活潑、新穎別致的活動,色彩鮮艷、形式獨特的對象,最容易引起兒童的觀察興趣。教師要善于針對這一特點,圍繞教學目的和作文訓練重點,指導他們觀察自然現象,觀察周圍事物,觀察社會生活。如花草樹木的生長變化,小伙伴課間的嬉戲追逐,日出日落的美麗奇觀,熙熙攘攘的集貿市場,夏日突變的雷雨天氣,冬日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碩果累累的果園,郁郁蔥蔥的莊稼......這些都能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

教師還要注意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學生的愛好,鼓勵他們觀察自己喜愛的事物和喜歡從事的活動,因勢利導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調動學生觀察的積極性。比如同學們喜歡鳥,有位老師便捕了一只麻雀帶到課堂上,讓學生觀察麻雀的頭部、翅膀、尾巴、腿腳、羽毛的形狀、顏色,然后放飛麻雀,讓學生觀察麻雀飛行的姿態。觀察結束,趁熱打鐵,指導學生描寫麻雀。結果大多數同學的片斷練習寫得條理清楚,內容充實。

二、明確觀察目的

觀察目的明確可以在諸多的事物中進行選擇,把注意力集中在觀察的對象上。反之,漫無目的的觀察,結果將是東張西望什么也看不仔細。因此,在觀察前,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把觀察的注意力集中在確定的目標上,以減少觀察的盲目性和不穩定性。例如,我組織學生觀察校園墻壁上的爬山虎的根、蔓、葉的顏色、形狀各有什么特點。觀察時你聯想到了什么?思考一下爬山虎為什么能在墻上'爬'。做好記錄,回來后,我們以'爬山虎'為題進行片斷練習。"由于同學們明白了觀察的目的,觀察時認真仔細,因此觀察的效果很好。再比如,春天到了,有一位教師帶領學生到田野去,明確地告訴學生觀察的目的是尋找"春天的腳步"。這位教師引導學生著力觀察地上的小草、枝頭的新芽、河邊的嫩柳、含苞欲放的花蕾......而對那些與初春特點無關的事物(如:耕田的拖拉機、河中的石頭、農民的房舍、過路的行人......)就沒有引導學生去觀察,以免分散觀察的注意力。

三、指導觀察方法

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差,還不具備一定的觀察技能,觀察往往籠統不細致。教師在教學中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

(一)觀察要有一定的順序。小學生作文,條理不清、言之無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學生不能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周圍的事物而造成的。如果觀察有順序,能為作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打下良好的基礎。如觀察靜態事物,可按"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觀察動態事件,可按"起因--發展----結果"的順序;寫《種喇叭花》,可按時間推移的順序,按照"下種、澆水、開花"的過程;組織學生游覽公園,可按照空間位置轉換的順序進行觀察。基本的觀察順序還有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遠及近、從局部到整體......這樣學生觀察有順序,作文也能做到有一定的順序。

(二)觀察要抓特點。客觀事物是千變萬化、千差萬別的。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發現事物的異同之處,捕捉它們的特點。這樣,才會使寫出來的文章鮮活、生動,才能防止學生的作文出現千人一面、萬人一腔的現象。例如寫眼睛,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雙不同的眼睛。場合不同,同一雙眼睛表現出的神情也不同。動物的眼睛更是千差萬別。同是貓的眼睛,中午時由于光的照射瞇成了一道縫,而它晚上捉老鼠時則像兩只綠色的小燈泡,炯炯有神。再比如寫雨,讓學生通過觀察能抓住"小雨細無聲"、"大雨似珠簾"、"暴雨傾盆而下"的不同特征。

(三)要帶著感情觀察。在觀察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感情與事物相交融,深刻體驗自己的感情變化以及心理活動的過程,這是因為作文不僅要寫觀察到的人、事、物,還要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憎惡愛好以及心理活動,還要寫自己受到的啟發。只有帶著情感去用心體驗、認真觀察,才能對觀察的對象感受更深刻,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有真情實感,才會感染讀者,引起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四)觀察中要展開聯想。在觀察中展開聯想可以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如觀察花,除了對花的形狀、顏色、氣味進行觀察外,還要引導學生由花想到像花一樣的人心靈如花的人、少年兒童等;育花的人花園中的園丁、辛勤的老師,山花的搖晃想到花兒在風中向人點頭微笑等。

(五)觀察要"五官參與"。教師指導學生在觀察中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嘴問、耳聽、腦想,從各個方面了解事物的屬性,全面、細致、深入地認識事物,在頭腦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體形象。例如,指導學生觀察蘋果,通過視覺,了解蘋果的顏色、形狀;通過手摸,感覺蘋果外表的光滑程度;通過舌頭,嘗一嘗蘋果的滋味;通過鼻子,聞一聞蘋果的芳香。同樣觀察人物的相貌、動作、語言和事情的發生、發展、結果等,都需要多種感官的參與。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感受,寫出的文章才會生動逼真,具體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