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數合數范文
時間:2023-04-11 23:18: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質數合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質數,又稱素數,有無限個。
質數定義為在大于1的自然數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因數。
合數,指自然數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還能被其他數,0除外整除的數。與之相對的是質數,而1既不屬于質數也不屬于合數。最小的合數是4。其中,完全數與相親數是以它為基礎的。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1、57是質數。
2、質數(prime number)又稱素數,有無限個。質數定義為在大于1的自然數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因數。
3、合數指自然數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還能被其他數(0除外)整除的數。與之相對的是質數,而1既不屬于質數也不屬于合數。最小的合數是4。其中,完全與相親數是以它為基礎的。
4、質數的分布規律是以36N(N+1)為單位,隨著N的增大,素數的個數以波浪形式漸漸增多。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1、24的因數中質數有2、3,合數有4、8、12、24。
2、因數是指整數a除以整數b(b≠0) 的商正好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b是a的因數。
3、質數是指在大于1的自然數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因數的自然數。
4、合數是指在大于1的整數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還能被其他數(0除外)整除的數。與之相對的是質數,而1既不屬于質數也不屬于合數。最小的合數是4。其中,完全數與相親數是以它為基礎的。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質數與合數
質數:一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沒有別的約數,這個數叫做質數,也叫做素數。
合數:一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還有別的約數,這個數叫做合數。
篇5
1和0既非素數也非合數。
質數的應用:
1、質數被利用在密碼學上,所謂的公鑰就是將想要傳遞的信息在編碼時加入質數,編碼之后傳送給收信人,任何人收到此信息后,若沒有此收信人所擁有的密鑰,則解密的過程中即尋找素數的過程中,將會因為找質數的過程過久,使即使取得信息無意義。
2、在汽車變速箱齒輪的設計上,相鄰的兩個大小齒輪齒數被設計為質數,以增加兩齒輪內兩個相同的齒相遇嚙合次數的最小公倍數,可增強耐用度減少故障。
3、以質數形式無規律變化的導彈和魚雷可以使敵人不易攔截。
篇6
48和54之間有5個數,分別是:49、50、51、52、53。整數的全體構成整數集,整數集是一個數環。在整數系中,零和正整數統稱為自然數。-1、-2、-3、…、-n、…(n為非零自然數)為負整數。則正整數、零與負整數構成整數系。整數不包括小數、分數。
自然數是指用以計量事物的件數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數。即用數碼0,1,2,3,4……所表示的數。自然數由0開始,一個接一個,組成一個無窮的集體。自然數有有序性,無限性。分為偶數和奇數,合數和質數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一、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理解感念,使知識、技能同步發展,相得益彰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這對于以具體形象為主、生活經驗匱乏的小學生來說,難以達到透徹的理解。教師要善于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還原成學生看得見、摸得到、聽得到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體驗中理解感念,使知識、技能同步發展,相得益彰。在教學“米、千克的認識”時,我先讓學生量一量跳繩、旗桿、課桌椅等,稱一稱他們自己帶來的輕便的物品,如鹽、味精、蘋果等,然后總結。我講得唇焦舌燥,學生忙得不亦樂乎。可是在練習的時候,還有很多學生無法下手。如床長()米,寬( )米;一只雞重()千克;一千克雞蛋有( )個等等。
由此,我想到了,能在教室里讓學生動手操作的物品實在是太少了,很多生活中的物品無法在課堂上讓學生親自去感受。對于米、千克的認識,學生得到的感性認識實在是太少了。于是,我有了一個想法,把課堂搬到教室外面去。第二節課時,我就讓學生們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學校里的任何東西,大家都興致勃勃地忙開了,有的去量講臺、課桌、黑板的長和寬,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壇,還有的去量籃球場。下課回到家后,學生還在家里繼續量。另外,為了加深學生對一千克的感性認識,我布置了一項課外作業,要求學生跟家長一起去菜場買菜,通過買菜,切實感受物體的重量。學生回校后匯報了他們的經歷,并說出了由于單個東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個數也不相同的體驗。如:一千克雞蛋大約有10只,而一只鴨卻有二千克等。再做練習時,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因為“1米”、“1千克”的概念在他們頭腦中已經形成,并且相當堅固。
二、在生活體驗中,培養表達能力
生活中有許多關于數學的知識,讓學生將生活中捕捉到的信息說出來,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生活。
如教學“元、角、分”時,我讓學生在課前去收集關于人民幣的知識。在課堂上,大家討論、交流、匯報了收集的信息,了解了人民幣的種類繁多:有紙幣,有硬幣;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不同面值;以及人民幣的廣泛用途等。
另外,在教學“萬以內數的讀法時”,我在課前布置了一個任務――收集生活中有萬以內數的信息。學生們都積極地投入到準備中。課堂匯報時,學生們紛紛說出了所收集到的信息,如學校操場一圈的長度是250米,電冰箱的價格是2500元,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8848米等等,信息包括了生活中各個方面,學生也很好地了解了萬以內數在生活中的體現,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三、善于捕捉、獲取、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觀察生活中的教學
知識是前人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或是提示出的規律,而教學目標是為了掌握規律及學習發現規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那就是把學生頭腦當成了知識的容器。“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教學中必須讓學生了解知識發生的過程,但40分鐘畢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導學生善于捕捉、獲取、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以小學數學第十冊舉三個例。例1:數據的收集,要求學生在上放學途中遇到紅燈時,數一數另一方向經過的大客車、小汽車、摩托車各是多少輛?例2:長方體各正方體的認識要求學生模仿家庭中長方體和正方體用硬紙板動手做一個長方體和正長體。例3:質數和合數,分解質因數,布置作業,想一想班上每個同學的學號是質數還是合數,并把合數分解質因數。
其次,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不僅可以積累數學知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數學,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學生在研究中不斷思考、不斷嘗試,并不斷地體驗成功。如布置學生用硬紙板做一個長方體模型,學生要思考觀察什么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長方體有什么特征,怎樣做才美觀大方,第二天學生帶著自己制作的長方體到課堂時,長方體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師講解,每個學生都有體會與同學交流,個個胸有成竹,爭先恐后發言,這樣的課堂能不充實、活躍嗎?
四、善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思維培養學生數學技能
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思維。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下面是幾種常見做法:
運用實例創設情境。如教學循環小數概念時,讓學生講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從前,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講故事:從前,山上有座廟……”通過實例初步感知“不斷重復”,再舉出自然現象“水汽云水”的循環,引出“循環”的概念。
運用實物(掛圖)創設情境。圓的認識教學,這樣引入:出示一幅顏色鮮艷、輪子是正方形的自行車,問:同學們,這自行車漂亮嗎?喜不喜歡?(不喜歡)為什么?(雖漂亮但踩不動)教師把正方形車輪換成橢圓后再問學生喜不喜歡(不喜歡,因為騎這樣自行車在平坦大路上都會像踩在顛跛不平的路一樣),教師再把橢圓形車輪換成圓形,學生才滿意。
動手操作創設情境。在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時,學生自帶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動手操作,通過旋轉平移方法把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底乘于高,所以三角形面積等于底乘于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積公式是學生在操作,觀察、思考概括而來,學生嘗試到成功的快樂,不但能掌握知識,更能培養學生的信心和興趣。
模擬生活創設情境。如教學兩步加減的應用題時,要求每個小組的學生可以邀請別組的同學參加,小組人數可以比原來的人數多也可以比原來的少。
第一小組:我這組原來6人,走了2人,來了4人,現在有8人。
問:誰能把第一小組人員變化情況列成式子?6-2+4=8(人)
問:誰把它編成求“現在有多少人”的應用題?
篇8
一天,老鼠吱吱去磨坊拿奶酪,回到家里,老鼠們都一起嘗了吱吱拿回來的奶酪,大家都說吱吱拿回來的奶酪很好吃!
吱吱說:“不客氣,做點好事不算啥!”
老鼠媽媽說:“要做好沒一件好事,得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吱吱說:“媽媽說得對,大家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一年級:yinjianan
篇9
關鍵詞:小學數學 培養 非智力 因素
學生獲取知識, 不僅靠智力因素也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所謂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心理因素的總稱。它包含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學習習慣等,學生學習過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的過程,學習效果是兩者相互作用的產物。只有注重提高和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促進智力因素的發展,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因此,培養非智力因素是我們重要的職責。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
一個人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就不可能有奮發進取的精神,為此我組織學生討論數學在生活中的用處,讓學生在活動中明白學好數學的重要性。活動中有的學生說:“百貨大樓每個柜臺上都有標價牌,上面寫著不同的數字,結賬時更得用數學知識了。”有的說:“蓋樓、建橋都得用數學……”我也結合教學內容適當的給他們講一些古今數學研究的重大成就以及數學家的突出事跡。如配合學習質數和合數介紹《歌德巴赫猜想的攀登者――陳景潤》;學習“圓的周長”時,介紹古代數學家祖沖之求得的圓周率,比外國早一千多年”。從而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
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家夸美紐斯也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育環境的主要途經之一。”可見興趣是影響教育活動的重要因素,而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關鍵。
1.巧妙引入,誘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講課伊始,教師設計一個引人入勝的開始,能使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誘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濃厚興趣。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有的教師這樣開頭:大家喜歡看動畫片嗎?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段動畫片,(電腦演示)四個小動物,在進行自行車比賽,最后結果怎樣?誰能得第一?為什么?(小狗得第一,因為它的車輪是圓的)小兔的車輪也是圓的,為什么不猜他得第一呢 ?……這樣通過有趣的動畫引入課題,極大的誘發了學習的興趣。
2.利用數學知識的內在美,激發興趣
凡是美的東西均易引起人們的興趣,小學數學具有極其豐富的內在美,優美對稱的圖形,深刻的思想性,知識的系統性,簡練規范的法則公式,巧妙的解題方法,應用的廣泛等,這為我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我在教學中努力挖掘數學知識的內在美,使學生因好奇、陶醉而產生濃厚的興趣。
3.經常變換教學方法,不讓學生感到枯燥
如上復習課時,我把一些易犯的錯誤集中分類后設計成試卷,把錯誤答案印在試卷上,讓學生做小老師來批改試卷。個別批改完后再全班交流,并提出糾正方案。在批改過程中,學生通過辨析正誤,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了解了自己知識的掌握情況,產生了進一步學習的欲望,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烏申基說:“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在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這說明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日后乃至整個一生的工作學習都起積極的影響,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1.專心聽講的習慣
專心聽講是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最基本保證。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比一比看誰精力最集中,回答問題積極主動、正確。還要加強常規訓練,要求學生不但要專心聽老師講,更要虛心聽同學發言,將同學發言與自己的相對照,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對做得好的同學要及時表揚、鼓勵。
2.認真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
指導小學生認真閱讀數學課本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面。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閱讀課本時往往急于求成。只看結論或先看結論,不愿看說明和解題過程。因此學生初讀后,教師要再把說明部分和解題過程,帶領學生分步閱讀。對于課本方框里的內容,閱讀時要讓學生細心領會,刨根問底。此外對于知識的重點、難點要標上符號加以注明,引起重視。
3.勤于動腦,善于思考的習慣
天才出于勤奮。只有勤于動腦,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只有經過自己探索和概括了的知識,才能真正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獲的深刻的理解。在應用時也才能運用自如。例如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把兩個全等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在找到他們的對應關系后,由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等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因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除以2。整個學習過程學生積極參與思考,使他們懂得了為什么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的道理。再如應用題練習課時,我常以一道或兩道題為例:(1)、改變題中的條件;(2)、改變題中的問題;(3)、列出不同算式填條件或提出問題等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同時讓他們積極思考,勇于提出獨到的見解,逐步養成勤于動腦與思考的習慣。
4.獨立、整潔、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做作業是鞏固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手段。而獨立作業是發揮作業應有作用的切實保證。從入學起就要通過嚴格訓練,使學生養成審題全面認真,書寫整潔規范,計算準確快速,做完演算檢查,錯題及時訂正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從小就建立起學習的責任感。從開始寫數起教師就要注意教給書寫常識,要求書寫姿勢端正、字跡工整、格式正確。對于差生要重點培養,平時還要注意隨時提醒、強化訓練。經常舉辦作業展覽評比,對于書寫工整、計算正確、按時獨立完成作業的要及時給與表揚獎勵。
四、培養學生頑強的學習意志
篇10
幼樹的修剪。定植后在70厘米處定干。第1年冬剪時,從剪口下30厘米內萌發的新枝中選留3個方位分布均勻的枝條,作為主枝培養,留60厘米短截;其余枝條疏除。生長季將3個主枝拉枝,拉枝角度根據樹形要求確定。第2年冬剪時,每個主枝上選留1個側枝,3個主枝盡可能在同側留枝; 各主枝延長枝留60厘米短截。第3年冬剪時,各個主枝在第1側枝的對側選留第2側枝,延長枝長放或輕截。每年應注意按樹形的要求對各主側枝拉枝。一般3~4年可完成整形。
盛果期樹的修剪。盛果期的石榴樹要保持樹冠“上稀下密、外稀內密、大枝稀小枝密”,疏除多余的旺長枝、徒長枝、內向枝、交叉枝、重疊枝、并生枝、病蟲枝、枯死枝、細弱枝等。注意調整樹體生長與結果的平衡,旺樹冬季疏除部分旺長枝,盡量多留短結果母枝,生長季拉枝; 弱樹要注意衰弱骨干枝和枝組的回縮復壯,下垂枝組回縮抬頭,注意枝組的更新與輪流結果。
衰老樹的修剪。衰老樹主要采取回縮復壯和更新措施。回縮衰老的主側枝:對于前部下垂衰弱的主側枝,回縮至向上生長的枝,使其恢復生長勢; 對于后部光禿的主側枝,回縮至后部分枝處,或利用翌年后部萌蘗旺枝或徒長枝,結合生長季拉枝,逐步培養新的主側枝。一次性更新改造:冬季從地面處鋸除衰老的植株。第2年冬剪時,從萌蘗中選留1~3個作為新主干,再重新培養。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