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昆侖范文
時間:2023-04-02 12:28: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念奴嬌昆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昆侖山要雪多,先要天氣長期寒冷,再經過千百年的累積,如果氣候暖化,就不用倚天寶劍去裁,也會冰雪消融。個人財富、家族財富、社會財富也是一樣,要有個有利于創造財富的環境,再有幾代人的累積,才可以富甲一方。國要富,一是要有豐厚的資源,如果人多,還要經濟好、稅收多、福利相對少,入大過支,但無論如何都要累積。
17、18世紀,世上最富有的地區是亞洲,因為帝制使權力與財富集中而成富國。20世紀,工業革命不但帶來了新技術,更把創造財富的力量由皇帝之手轉到人民之手。富有家族多了,便產生了投資需求。通過市場創富,再加上一定的累積,于是便形成了歐美區富裕、亞洲區貧窮的現象。投資資金亦很必然地99%投在歐美,只1%投資于貧窮的亞非拉。
2008年的金融海嘯,不光是一場金融危機,還是歐美創富美好時光不再的警告,就一如氣候暖化,昆侖山下雪(投資機會、收益)會愈來愈少,遲早會冰雪消融,歐美富豪家族如欲保住財富,不能不離昆侖而去,尋找其他生財的地方。
近日美國10年期國債息率跌下2.8%,是2009年4月14日以來的低位,兩年期的更跌至低于0.5%。IBM的3年期公司債息率也只有1.139%。
市場上資金之所以涌入債市,是在為美國有可能步入雙底衰退乃至通縮作準備。
美國近期公布的就業數據大大出乎市場預料,職位大幅減少。今年7月,美國各州的新財政年度起始月。由于各州的財政均很差,所以在新財政年度里便開始裁地方公務員,7月份裁了5萬名。有人估計,在2008年至2011年共要裁去近50萬名地方公職人員,今時已裁了約25萬人,余下的一年多里恐怕還要裁走25萬人。以18個月計,平均每月要裁1.4萬人。如果美國經濟持續2.5%的低增長率,房地產業又不回升的話,光是州政府的裁員潮就足夠拖垮美國的就業前景。
雖然在7月時,私人部門已增加了7.1萬個職位,還有超過400萬份招聘廣告供求職者申請,但如果失業者仍是樂于領失業救濟,而不是去做較低薪的工作,那么美國未來兩年的經濟增長將是十分疲弱的。
市場上資金看到這個,也就無法樂觀起來了,必然尋求避險。
對發債者而言,債息低是好事,因為借貸成本可以低很多,但對持債者而言,就不一定。持有IBM的3年期債,每年只得1.139%利率,還不如持有IBM股票,有望獲得3厘的股息,及3年后股價上升的回報。因此,如今既有資金漏夜買債券,亦有資金連夜買股票。
篇2
摘要嫦娥奔月神話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后羿神話、西王母神話、伏羲與常羲(常儀)神話相結合的產物,是上古神話仙話化的結果。嫦娥奔月神話的原生態意蘊反映了先民對生命永恒的深切渴望、對死亡的回避;嫦娥奔月神話的演變反映中國古代陰陽觀念和生殖崇拜理念,反映了隨著封建制度的確立人們倫理觀念的變化。
關鍵詞:嫦娥奔月 后羿 西王母 蟾蜍
中圖分類號:I276.5文獻標識碼:A
嫦娥奔月是中華民族遠古記憶中最美麗、幽怨的神話,可謂家喻戶曉,它在流傳的過程中被人們不斷加工、補充、并融入新的社會意義。可以說,歷史的演進,觀念的更新,使嫦娥的形象也隨之不斷變化更新,直至定型為絕世美人,嫦娥形象的變遷,與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
一嫦娥奔月神話的演變反映了隨著封建制度的確立人們倫理觀念的變化
嫦娥奔月神話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后羿神話、西王母神話、伏羲常羲(常儀)神話相結合的產物,是上古神話仙話化的結果。
嫦娥神話的演變首先是嫦娥和后羿的配偶化。據劉勰《文心雕龍?諸子》及李善注《文選?祭顏光祿文》中,均引述了《歸藏》所載“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的內容,可見嫦娥奔月神話在戰國初年即已定型,但其最初是獨立存在和發展的,并沒有與后羿神話聯系在一起。隨著封建制度的確立,女性地位的不斷下降,人們開始把嫦娥自己“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改為竊食后羿所請不死之藥,《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高誘注曰:“娥,羿妻。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至此,嫦娥神話開始與后羿神話合流,后羿與嫦娥的夫妻關系由此確定下來。另據《山海經?西次三經》載:“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郭璞注:“主知災厲、五刑、殘殺之氣也。”《山海經?大荒西經》說:“昆侖山之丘……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這也就是說西王母神話和后羿神話、嫦娥神話一樣最初都是獨立存在的,“西王母”本是我國古代神話中掌管災厲、五刑、殘殺之氣的天神,和后羿、嫦娥本無關系。考之西王母神話之所以能和嫦娥神話合流的原因,蓋因據《山海經?海內西經》載:“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郭璞注:“為距卻死氣,求更生。”這說明能“距卻死氣,求更生”的“不死之藥”,就在天帝的“下都”昆侖山上。因西王母是主管“刑殺之神”,她居住的昆侖山上“萬物盡有”,故得掌管“不死之藥”。后羿神話、嫦娥神話、西王母神話至此開始合流。
唐代的嫦娥神話是在戰國秦漢時期嫦娥神話的基礎上繼承發展而來的,李商隱詩《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夜復一夜,年復一年,嫦娥徘徊于月宮之中無可為侶,一顆心終古寂寞,真是亙古不變的大悲哀。
嫦娥的變形在于其“竊藥”這一舉動違反了封建社會三綱五常的道德規范,強化嫦娥奔月的悲慘結局,實質是強化了女子背棄男子的惡劣后果,是對“夫固不可違”的動態解釋,是對女性背棄自己丈夫這種行為樹立的反面典型,是用以封建教化的工具。這是封建社會取得社會主導地位的男性對神話有目的地改造,真實地反映了進入封建社會后婦女地位日益下降的社會現實,嫦娥奔月的悲劇性結局昭示了未來女性生存的狀態。
二嫦娥奔月神話反映了人類靈魂深處對生命永恒的深切渴望
在世界各民族的原始神話中,月亮因其循環往復的盈虧圓缺而成為生命死而復生、永不滅絕的象征,屈原《天問》曰“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就充分說明了楚國先民是相信月神可以死而又育的。奔月神話的原生態意蘊反映了原始初民十分普遍的信仰:靈魂不死,生命不息。《山海經》中就已經記載了不死山、不死民、不死國、不死草,這說明先民對生命的留戀與珍惜,而這種思想在嫦娥奔月神話中得到更加完整的體現。
嫦娥,又名娥,‘’、‘嫦’都有永恒之意。《說文》上說:“,求回也”、“恒,常也”。段玉裁注:“常當作長,古長久字,祗作長。”常、長音相通,故常有長久之意。關于嫦娥奔月神話的最初面貌及其具體的仙化軌跡,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但是我們通過對不同典籍所載“嫦娥奔月”故事的相互參校,可知“枚占于有黃”與“奔月”是共有的基本情節,而事實上也正是因為這兩點內容與當時勃興的神仙不死思想大有契合之處,因而深受方士、神仙家的青睞和喜愛,并最終成為嫦娥神話仙話化的橋梁。據后漢張衡《靈憲》記載:
“嫦娥,羿妻也,竊西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將往,枚占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
嫦娥奔月之后化為蟾蜍的原因之一蓋是因為我國民間歷來認為蟾蜍為仙物,它代表著長壽吉祥。晉代葛洪《抱樸子》曰:“蟾蜍壽千歲”,“蟾蜍萬歲,背生靈芝,出為世之祥瑞”,從這些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在古人眼中蟾蜍是很長壽很神奇的,可以活幾千、幾萬歲。
中國古代神仙思想來源于人類對戀生惡死的意念,當先民經過漫長的文明進化歷程,從對神的頂禮膜拜逐步走向自我覺醒與自我獨立,死亡的困擾就成為最大的恐怖。基于畏死求生的心理,人們急切而熱烈地追求肉體不滅,篤信通過人為修煉成仙能夠實現長生之目的。原屬于西王母神話中的不死樹、不死藥內容亦被移植到嫦娥神話中,作為實現平地飛升入月、從而獲得長生的合理而充滿誘惑力的解釋。完全超現實的嫦娥奔月神話由此轉化成為既能超現實,又能現實化的仙話化神話,而不死藥的追求與獲得就使超現實與現實之間有了可以跨越的橋梁,既可以來證實道教對于不死成仙的可信性的布道與宣揚,也可撫慰匍匐于神仙信仰下的蕓蕓眾生對于能夠成仙充滿企盼的心靈。
三 嫦娥奔月神話反映了漢代男為陽、女為陰的陰陽觀念和生殖崇拜理念
遠古時代的許多原始民族都認為,月亮中隱藏著一種無與倫比的、可以使植物和種子生長及動物和女子懷孕的威力,初期的月亮崇拜是把月亮作為自然界生命的賜與者和促使萬物繁衍生息與豐產的感應者,嫦娥奔月神話就是在我國流傳最廣、最膾炙人口的月亮神話故事。原始人認為女人具有和月亮一樣的本性,早在石器時代人們就發現,女人身體表現出一種不可捉摸卻又有規律的周期性變化,而這種變化的周期又大致與月亮的圓缺相一致,因而有“月事”、“月經”之名。嫦娥奔月神話體現了原始人思維深處對生命力的崇拜,同樣也正是這種期望豐收與多子多孫的內在動力推動了嫦娥神話的不斷豐富、發展及轉換。
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漢初人口極其匱乏,“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漢書?食貨志》說:“民失作業,而大饑謹。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鑒于這種情況,漢代統治者采取了鼓勵人們生育的政策,以彌補秦末戰亂帶來的人口匱乏,漢代出臺很多獎勵生育的政策,至東漢時更是如此,所以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下詔:“人有產子者復,勿算三歲。今諸懷妊者,賜胎養谷人三斛,復其夫,勿算一歲,著以為令。”增加人口成為漢代的主導思想。
漢代陰陽五行思想盛行,人們將世間萬物分為陰陽兩部分,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淮南子?天文訓》:“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后漢張衡《靈憲》曰:“月者,之宗,積而成獸,象蛤兔焉。陰之類,其數偶。”蛤即蟾蜍,兔為玉兔。漢代畫像中月的形象每每與蟾蜍聯系在一起,月為之宗,月中蟾蜍便是的代表。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在蟾蜍身上寄托了對于生殖的渴望。青海樂都縣柳灣出土的一件馬廠類型有女像的彩陶壺,此壺正面是女像,背面是蛙肢紋,兩側各有抽象蛙腹紋。女像的面容被置于陶壺頸部,身軀上的乳房、臍窩、均在器腹部位有明顯而突出的強調,雙手捧腹,腹部渾圓、雙腿細瘦。這種女像與蛙紋的有機結合,很明顯地告訴人們,蟾蜍與女性與生殖都有密切關系。從表象上看,蛙的肚腹和孕婦的肚腹相似,一樣渾圓而膨大;從內涵來講,蛙的繁殖能力很強,產子繁多,一夜春雨便可育出成群的幼體。這對于渴望種族繁衍的古人來說,無疑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嫦娥奔月之后化為蟾蜍從另一個方面代表了漢代人對蟾蜍的生殖崇拜。
四 嫦娥奔月神話的演變反映了世人對于美好理想的向往與追求
在先秦兩漢的記述中,月宮一直作為嫦娥竊藥后化身蟾蜍的棲身之處,月宮清光冷輝中其蕭索、凄寒之狀可以想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嫦娥被丑化、異化的形象又得以凈化、美化。到了漢魏六朝時期,文人們就開始在繼承漢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逐步改造嫦娥“月精、蟾蜍”的丑陋形象,這種變化明顯地表現在六朝歌詠之中。如:六朝謝莊的《月賦》有“引玄兔于帝臺,集嫦蛾于”的句子,這是說嫦娥已側身于天帝的宮廷;南朝的徐陵在《玉臺新詠?序》中道“麝月娥競爽”,是以月色的皓潔襯托嫦娥的嬌美。到了唐代,詩人們開始對嫦娥表現出既埋怨又同情乃至喜愛的感情。諸如此類的詩句有李白《把酒問月》中的“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杜甫的 “斟酌娥寡,天寒耐九秋”(《月》);李商隱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霜月》)等等。宋代韓駒《念奴嬌?月》云:“喚起嫦娥,撩云撥霧,駕此一輪玉,桂華疏淡,廣寒誰伴幽獨。”的確把嫦娥寫得凄婉動人。嫦娥奔月神話既然已認定嫦娥入月不能回歸,于是在詩人文士的筆下,更多的是對嫦娥在月中的處境表示關切與同情。而中國素有自古紅顏多薄命的慨嘆,于是,嫦娥便在文人墨客的反復吟詠中成了孤幽美人的杰出代表。諸如此類文字給世人描繪出一個呈現在如水月光之中的容顏秀美、體態婀娜的“仙女”形象,嫦娥成為溫柔、美麗、善良等美好形象的象征。
當然,嫦娥奔月神話的演變不僅表現在嫦娥形象的藝術化和豐滿化上,還表現在月宮的添丁加口,逐漸變得熱鬧非凡、富麗堂皇上。在嫦娥奔月的神話里涉及兩種動物,前有蟾蜍,后有白兔。《淮南子》說嫦娥“托身于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月中有兔的記載,首見于屈原的《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唐段成式《西陽雜俎》說:“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月宮中首次出現了吳剛伐桂的內容。嫦娥奔月神話在唐代的仙話化過程中,“唐明皇游月宮”系列是特別值得注意的。唐明皇所游之月宮,已名之為“廣寒清虛之府”,其中 “宮殿往來無定”,更有“仙人道士乘云駕鶴往來若游戲”,又有仙女素娥數百,或“紫練霓衣,舞于廣庭”,或“皓衣乘白鸞笑舞于廣庭大桂樹下”,個中美景連盛世唐明皇都流連忘返,其瓊樓玉宇之盛況可想而知。
古往今來,嫦娥因月而雅潔,月因嫦娥而增輝,嫦娥已成為美麗溫柔的化身,再也不是幽怨孤棲而搗藥不止的蟾蜍和玉兔,嫦娥奔月神話的演變過程,反映了中華民族對月亮的探索精神和豐富想象力。那些不勝枚舉的關于月亮的華美辭章,不正是人類以審美眼光審視月亮的心靈結晶嗎?
參考文獻:
[1] (南朝)蕭統:《文選》,中華書局,1977年。
[2] 《山海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 王步高:《唐宋詩詞鑒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4]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
[5] (南朝)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
[6]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篇3
[關鍵詞]辛棄疾;題壁詞;寫作動機;題材內容
從唐代開始,越來越多的文人將詩詞題寫在亭臺樓閣等各種建筑物墻壁上,或是驛站、渡口的柱石上,平時游覽勝跡,往往將一己之懷即興書寫在巖石粉壁上,供人賞玩評點或唱和。在辛棄疾生活的南宋孝宗至寧宗時期,題壁文學已經發展得相對較成熟,今鄧廣銘《辛棄疾詞編年箋注》一書中載辛棄疾的題壁詞有27闋之多,其中明確在題序中指出是書寫在粉壁巖石上的是8闋,另外的皆是為建筑物所題之詞,雖沒有材料確定其通過題壁這種形式進行傳播,但究其寫作因由與功用,仍可以將其歸入題壁詞的研究范圍之內。
辛棄疾所作題壁詞,寫作動機比照之前的文人題壁詞的書寫更顯復雜,不再是單純的“發乎情”之作,夾雜了一部分應酬之作與他人請求之作。在題材內容上,前期創作數量較少,側重于表達自己壯志難酬的無奈與歷史的興亡感;后期閑居田園時,題壁多關注個人際遇、家庭瑣屑和田園農事,貼近生活,饒有趣味。而辛棄疾的題壁詞創作,不僅秉承著唐宋題壁作品一貫的隨意性和真實性的風格,更在題壁時將眼前的景色進行虛化,使其作品往往超脫了本來要描寫的景致,而更多地傾向于抒發他的情感和表現想象力,以隨意的筆調對于真實性的突破成為辛棄疾題壁詞最重要的特點。
一、抒寫目的和動機
王兆鵬先生認為,題壁和觀看題壁就如同現代的人上網發帖,因此題壁詞具有開放性、自由性、即時性、無償性四大特點和發現人才、反映訴求、廣告促銷三大效應。(1)辛棄疾的題壁詞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情之所至不吐不快的率性表達,這一部分作品才思靈動,情感豐沛,具有相當的藝術感染力。
完全敞開懷抱寫一己思緒的作品以《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最為著名,這首詞寫于辛棄疾閑居信州、往博山去的途中,少年之時“為賦新詞強說愁”(2)的情懷在如今識盡愁滋味之后,反而顯得說不出道不明,無法用語言來確切表達,便只能欲說還休,很有陶淵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這首詞之所以為后世稱道,便在于辛棄疾采用淺顯通俗的口語,道出了人生的況味。有別于辛詞中其他以文為詞的大段鋪敘,這首小詞顯得情意直白,更見辛棄疾對少年時的自己無奈而又悔恨的復雜感受。而這種不加掩飾的情感流露,正是題壁發生的直接原因。
《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巖石浪》一詞,辛棄疾在酒精的催化作用下,將“弦斷知音少”(3)的幽怨之情奮筆疾書在雨巖,借用了楚辭中娥眉遭妒的典故,自悲年華漸老而無用武之地,字字句句無不是酒后真言,醉酒之后情不能自已,因而感人至深。
作為一種自由開放地抒發自己真情實感的作品,題壁詞確實以表達自身情感的主動創作為主,但是當題壁詞慢慢開始承擔發現人才、廣告促銷等多樣化的社會功能之后,就不再簡單地用于文人抒感,應酬客套之作和他人請而作也就出現,這類作品在辛棄疾的題壁詞中也出現得比較多。相對于率性自然地抒發性情,這類作品顯得迂回深婉得多,真情實感也相對較少。
辛棄疾應他人所請而創作題壁詞的時候,就需要滿足求詞者的意愿。《木蘭花慢?題上饒郡圃翠微樓》作于慶元年間,是信州地方官趙伯瓚請辛棄疾為其所建的翠微樓所題之詞,辛棄疾在詞中對趙伯瓚建樓大加贊譽,“父老愿公歡。甚拄笏悠然,朝來爽氣,正爾相關。難忘使君后日,便一花一草報平安”(4)之句對于地方官受到百姓的愛戴有直接的描述,這也就肯定了趙伯瓚的政績,以及趙在任期間民心所向的和諧景象,不難想象,趙伯瓚拿到辛棄疾這樣一闋題詞,必認為辛棄疾不負其所望。
另外,辛棄疾在應酬客套而題詞的時候,也理所當然地把應酬的效果放在第一位。作于開禧二年(1206)的《歸朝歡?丁卯歲寄眉山李參政石林》一詞,所題的建筑是辛棄疾并不熟悉的李參政李壁家鄉故宅石林,遠在四川眉山,辛棄疾于開禧二年(1206)差知紹興府、進寶文閣待制,又進龍圖閣待制、知江陵府,令赴行在奏事(5),免不了與當時朝廷大員有所應和,因此在此詞中,以蘇洵父子比李燾、李壁父子皆才俊,又多次使用嵇康等人之典,以題石林故宅而贊美李壁,溢美之辭中似有阿諛之意,精致典雅但并無情意,純乎應酬之作。
辛棄疾作題壁詞明顯出于以上三個不同的目的,這也就決定了作品的風格和質量有所區別。以己之手寫己之心的作品,在情感醞釀和表現等方面都有動人之處,畢竟是情之所至,或與讀者心有戚戚;應他人之請而作題壁詞,雖然也可以抒寫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卻不得不考慮請詞者之意,所以難免受到束縛;而應酬客套的場合,題詞助興往往更多的是敷衍,用典故填充其詞,并無真情可言。當然,在考察辛棄疾題壁詞創作動機的時候,應當分別對待這三種動機下產生的作品,這樣才能理解辛棄疾在創作時的恰當處理。
二、題材內容多樣性
從北宋開始,題壁詞就開始迅猛發展。到辛棄疾所處的這一時期,題壁詞的題材內容已經擴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文人雅士每到驛站津渡、名勝古跡,必定會尋找前人的題壁,或追和,或若有所感,化入自己作品之中。辛棄疾就曾在長沙道中看到一處題壁,乃一婦人所書自己心中悵恨,辛棄疾觀之心中有感,遂作《減字木蘭花》一闋:
盈盈淚眼。往日青樓天樣遠。秋月春花。輸與尋常姊妹家。水村山驛。日幕行云無氣力。錦字偷裁。立盡西風雁不來。(6)
這首小詞從題壁中的思想感情衍化而來,辛棄疾以女性的角度來表達情感,上闋寫遠離故鄉閨閣又所嫁非人的哀愁,下闋寫遙寄錦書、等候歸人的悵恨之情。由此可見,通過題壁表達自身情感的作品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與當時文人創作的關系十分密切。
辛棄疾自己創作的題壁詞題材和內容更趨多樣化,既有繼承當時書寫所見所聞、傾吐一己悵恨的主流內容,更無限拓展了題壁詞的題材和內容。在辛棄疾的筆下,細如塵埃的瑣碎家事可以成為題壁的中心,而千鈞之重的歷史興亡也可以題于粉壁供后人慨嘆。
(一)個人情感
行經驛站,或游覽名勝,興之所至而題詞壁上,個人情感噴薄而出,一直以來是題壁作品吸引后來者佇足賞讀的重要原因。辛棄疾的題壁詞,也有大量通過眼前之景抒發一己情感之作。
《念奴嬌?書東流村壁》一詞作于淳熙五年清明前后,東流一地為江行泊駐之所,風景名勝讓往來士人流連,趙蕃、韓都有詩記之。辛棄疾于落花時節駐留東流,免不了傷感一番,借傷春惜別表達年華老去的惆悵,嘆一聲“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云山千疊”,一時間新愁舊恨纏繞糾葛,個人情感的抒發到達頂峰。
后來辛棄疾兩度閑居江西,飽嘗了田園生活的滋味,再題壁也更多地是通過農耕生活的描繪表達自己知足閑適之情。《江神子?博山道中書王氏壁》題在王氏酒家壁上,坦言“風景好,不爭多”(7),以一個白發蒼顏的老翁形象,傾訴自己以田園閑居了此一生的愿望。《木蘭花慢?寄題吳克明廣文菊隱》一詞從菊的角度切入,借陶淵明、堯舜、巢由等賢人名士表達對“朝吟暮醉”(8)生活的欣然自足之情。
(二)家庭瑣屑
題壁詞一般具有隨意性,內容多就地取材信手拈來,辛棄疾《定風波》中有一首就是書寫在自家墻壁,描述自己大醉之后歸來,家人要求其戒痛飲之事。完全著眼于家事,既富有居家之樂,又能見辛棄疾酒醉之后憨態可掬。
昨夜山公倒載歸。兒童應笑醉如泥。試與扶頭渾未醒。休問。夢魂猶在葛家溪。千古醉鄉來往路。知處。溫柔東畔白云西。起向綠窗高處看。題遍。劉伶元自有賢妻。(9)
對于自己大醉歸來,辛棄疾是不以為然的,雖身已歸家,夢魂卻仍然留在痛飲席上。而對于家人要求自己戒酒之事,辛棄疾更加不放在心上,以劉伶之妻勸戒的典故,自比劉伶,坦言自己不醉不歡。這種將生活瑣事隨意書寫于壁的情懷,不失為辛棄疾題壁詞題材內容的一大拓展。
(三)田園農事
辛棄疾兩度閑居江西,飽嘗了鄉村生活的酸甜苦辣,由心有不甘到屬意淵明,創作了大量詞作表達自己對于村居生活的喜愛,雖然許多朋友都認為,辛棄疾的英雄之氣不該被村居之寧靜磨滅,但辛棄疾確實最終將自己一顆英雄之心安放在了寧靜的山水之間。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辛棄疾的題壁詞中,對于田園生活的實景描繪作為其抒情的載體,確實有令人稱道之處。
《鷓鴣天?游鵝湖,醉書酒家壁》即興題在游鵝湖途中酒家的墻壁上,鵝湖當地的自然風光和淳樸民風給了辛棄疾很深的觸動,因此這首題壁詞著眼于素樸的鄉村之景,描繪薺菜花、群鴉、桑麻等自然景物,閑適清新。最是“青裙縞袂誰家女”(10),在這自然景色之中更添了幾許多情與嫵媚。
《鷓鴣天?戲題村舍》一詞中,寫雞鴨成群、桑麻繁茂、柳樹沙洲和溪流潺潺,無一不是對田園風光的實景描繪,以“自言此地生兒女,不嫁余家即聘周”11作結,在純粹的自然景物之外更添了淳樸的人情之美,從自然景色和風土人情兩個維度來表達村居生活之樂,更將這種自然與人情的結合作為題壁詞題材內容方面的突破,不啻為辛棄疾匠心獨運之處。
(四)歷史興亡
辛棄疾二十歲時便曾于千軍萬馬之間斬賊首級,萬里南來,哪怕在南宋窮其一生都沒有機會實現其北伐之志,但他胸中的英雄之氣,并沒有在時間的磨礪中消失殆盡,反而歷久彌堅,在其題壁詞中也常常出現歷史興亡之感與豪邁悲壯的英雄之氣。
早在淳熙二年至三年辛棄疾任江西提刑時,曾游于江西皂口,由皂口北望故土,寫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詞從眼前的清江水放眼開去,聯想到北望家國失地,卻被無數重青山所遮,回不去,望不見,空留下“畢竟東流去”(12)的無限悵恨。
長期的閑居生活沒有磨平辛棄疾的雄心壯志,到嘉泰四年(1204),垂垂老矣的辛棄疾在京口塵表亭題《生查子》一首,仍顯英雄之氣。其中描繪了“紅日又西沉,白浪東流去”(13)的開闊雄渾之景,辛棄疾追慕萬世之功的壯心猶在,一聲“我自思量禹”的吟嘆將他畢生建功立業的鯤鵬之志表現得淋漓盡致。
辛棄疾所作題壁詞,在題材內容方面,不僅沿襲了北宋以來書寫實景、直抒胸臆的傳統,更將所感所遇事無巨細都匯入詞中,細碎如家人叮嚀之語,宏偉若歷史興亡之辭統統入辛棄疾題壁詞中來,這些題材多樣的題壁詞是辛棄疾才情的彰顯,也是他對題壁文學內容的重要開拓。
三、由實入虛的隨意筆法
題壁詞多即興之作,往往一揮而就,寫法具有隨意性,有研究者認為題壁詞中多用的物象一般是詞人親眼目睹,并成為詞人情之所發的導火索,因而題壁詞的物象更具有真實性。14這種帶有明顯隨意性的真實寫作,是辛棄疾所處的時代題壁詞的主要寫作手法,辛棄疾能熟練地掌握。在《新荷葉?再題傅嚴叟悠然閣》一詞中,辛棄疾就用傳統的題壁詞寫法,從實際景物著手,描繪所題之悠然閣,從眼前的南山耕種、采菊題詩、小閣橫空、白云孤飛等景象切入,表現傅嚴叟的悠然閣所寄寓的歸隱之樂,真實生動的景色具有較直觀的視覺沖擊。
但辛棄疾的題壁詞沒有停留在實寫景物這個維度,而是由實入虛,運用神話、想象等方式,用隨意性的筆法避實就虛,創造一種夢幻般的題壁詞詞境。
由實入虛的第一步是開始由實物描寫轉入自身志向的表達。同樣是為傅嚴叟悠然閣題詞,比起前文中提到的《新荷葉》,辛棄疾的另一首詞《賀新郎?題傅嚴叟悠然閣》則隱去了悠然閣周邊景色的描寫,而將全部精力放在抒發自己的慕陶之情上面。“到君家悠然細說,淵明重九”就借悠然亭之魂,引出慕陶的話題,之后化用陶淵明“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和“欲辨已忘言”等句,表明自己與淵明心志相通,只愿把酒歸田了此生。整首詞似乎與所題之悠然亭完全無關,而只是反反復復在吟詠一己之志,這就已經超脫了傳統的題壁詞寫法,開始由實景描寫轉向情感虛化。
辛棄疾《水龍吟?題瓢泉》未寫景而以議論統領全篇,瓢泉乃辛棄疾之發現,瓢泉之名也為辛棄疾所賜,但這首題瓢泉的詞卻并沒有寫瓢泉的景色,而用顏回、公西華、許由等人的典故來自勸,勿為行藏用舍、貧賤富貴這些事情而心懷憂愁,而表達一種樂天知命的自我期許。
最能體現辛棄疾非凡才思的是不寫景而用想象營造意境的題壁詞,這些作品完全脫離了題壁詞原有的真實性,而隨心所欲地通過神話傳說和想象、聯想等手法,將景物完全虛化,以取得光怪詭譎的藝術效果。
《歸朝歡?題趙晉臣敷文積翠巖》一詞就完全沒有對積翠巖的形狀、位置、周邊情況進行介紹,而共工觸怒不周山的神話故事寫起,想象積翠巖是女媧補天時“卻把此石投閑處”,充滿了奇幻的色彩。緊接著以兒童敲火、牛羊磨角來側面襯托積翠巖之堅礪,而結語卻以“古來寒士,不遇有時遇”(15)抒懷,隱隱有哀怨之情卻并未放棄希望,其堅如磐石之心或與積翠巖相類。全詞中積翠巖并不是詞人著重描摹的景物,雖然是為其題詞,卻超脫其外,因此有了更廣闊的空間可以吟詠性情,馳騁懷抱。另一首《賀新郎》也是為積翠巖而題,同樣避開了積翠巖的細致描寫,而運用想象,造開闊雄渾之境,形成排山倒海之勢。
拄杖重來約。對東風洞庭張樂,滿空簫勺。巨海拔犀頭角出,來向此山高閣。尚依舊爭前又卻。老我傷懷登臨際。問何方可以平哀樂。唯酒是,萬金藥。勸君且作橫空鶚。便休論人間腥腐,紛紛烏攫。九萬里風斯在下,翻覆云頭雨腳。更直上昆侖濯發。好臥長虹陂十里,是誰言聽取雙黃鶴。推翠影,浸云壑。(16)
上闋還掙扎在人間哀樂之中不可自拔,下闋就轉為甘愿化作橫空鶚,不管人間污濁之物而馳騁九萬里長空,翻手為云覆為雨,筆法隨意但一氣呵成,這樣的雄心壯志也只有辛棄疾這樣的英雄才不吐不快,這樣的題壁詞既成全了詞人的情感流露,又超越了所題之物,有了更加豐富的意蘊。
辛棄疾的題壁詞在南宋題壁文學發展歷史中并不引人矚目,但其題壁詞既有情之所至的真實,也有應他人之請、應酬客套的便宜之處;在題材方面,辛棄疾能將瑣碎的家庭之事和恢宏的時代、歷史興亡感融入詞中,使其所作題壁詞上天入地無處不可達,極大地拓展了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特別是在對傳統題壁詞真實性的突破這一方面,辛棄疾用隨意輕松的筆法,將其擅長的歷史典故匯入其中,是其題壁詞高于一般的實景與情感的融合,而信步上升到完全虛化創造意境的狀態,因而其題壁詞有著由實入虛的突出特征,不得不說這是辛棄疾對于題壁詞的一大創新性貢獻。
參考文獻:
[1]鄧廣銘.辛棄疾詞編年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鄧廣銘.辛棄疾年譜[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3]耿本棟.辛棄疾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辛更儒.辛棄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黎修良,譚小琴.試論辛棄疾的題詠詞[J].名作欣賞,106-117.
[6]譚新紅.宋詞的題壁傳播[J].浙江大學學報,2010(5):192-199.
[7]王兆鵬.宋代的“互聯網”――從題壁詩詞看宋代題壁傳播的特點[J].文學遺產,2010(1):56-67.
[8]祝云珠.壁間奇葩――論宋代題壁詞的藝術特征[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2(4):28-30.
注釋:
(1)王兆鵬:《宋代的“互聯網”――從題壁詩詞看宋代題壁傳播的特點》,《文學遺產》,2010年第1期,第56-67頁。
(2)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74頁。
(3)同上,第182頁。
(4)同上,第420頁。
(5)鄧廣銘:《辛棄疾年譜》,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1版,第134頁。
(6)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78頁。
(7)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73頁。
(8)同上,第421頁。
(9)同上,第190頁。
(10)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93頁。
(11)同上,第199頁。
(12)同上,第43頁。
(13)同上,第568頁。
(14)祝云珠:《壁間奇葩――論宋代題壁詞的藝術特征》,《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2年4月,第28-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