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同學范文
時間:2023-03-16 11:37: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加油同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是生命長河中的一條小魚,在我的世界里自由穿梭著,母親的陪伴讓我靜靜的在幸福中蕩漾,老師的關心讓我悄悄地在時間的催促下健康的成長
這一周就這么匆忙的過去了,還沒等我和星期五說再見,就這么的過去了,回想上一周發生了什么,好像每天都在與時間的爭奪中度過,確實這一段時間事挺多的,老師忙的不可開交,同學們也都惦念著成績的發表!在此也希望老師們注重身體啊,我知道數學老師這幾天對我們的成績很生氣,我們會努力的我們會加油,也希望老師注重點身體不要像上次那樣胃病犯了,其實同學們都挺懂事的,我相信大家會改正錯誤,希望老師工作順利天天開心!我這個人喜歡回憶喜歡在思想長河中蕩漾,外表開朗的我其實更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做自己該做的所有事,這個世界上除了母親最了解我,就剩下我自己能真正的給自己評估一下了,我對別人的好評不報任何幻想,我只需對得起自己就好了在做一件事之前問問自己這樣做對不對,其實我們就是該對自己負下責吧!我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我也有好多好多的缺點,也有好多好多的不足,但我會改!我馬虎,這就是我這個致命的缺點了,我努力克服,可有時它似乎還是依戀我,很舍不得離開,嗚嗚,其實我還是喜歡“馬虎”一點的——離我遠一點。
今天學校舉行了體操比賽成績不算太好這幾天說實話大家也都沒有怎么認真練習臨場上陣再加上緊張成績不好也就有情可原了可還是很可惜老實說沒關系我們班只要學習第一就好了我也希望越來越好其實我們班同學都挺不錯的我在這個班級里呆了6年了對同學們還是有一點點了解的其實后面那些學習不算太好的同學心眼并不壞,課間和大家在一起真的覺得大家人都不錯!有好多同學身上有我沒有的優點,我們都要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我還要虛心向你們請教,大家都還只是個孩子,只是一時犯了點錯但是犯錯是要改的我相信只要你們承認到了錯誤老師是會原諒你們的,其實有時候看同學們的所作所為挺好笑的我經常和母親聊天聊同學們母親常說的一句話是“你們這幫孩子啊”我們這群孩子任性倔強,調皮可愛,孩子們的眼里其實這個世界很單純!加油吧同學們學校的明天更美好一班的明天更美好,你的明天更美好。
我從上次英語的失敗走出來了,我那天看了老張的日志,也看了些其他同學的,大家都很失落。可第二次考試后,大家又都恢復自信了。但我還是會以上一次考試為基準,就像老師說的:第一次考試更應該讓我們記住,我會努力的為失敗的后果承擔責任。那次英語考試也真正的考驗出了我的不足,也許沒有這次英語考試,我還找不到自己的不足,這說明我在許多題上還沒有真正落實到實處,應該去把問題挖掘得更徹底些。畢竟還有比我分高的,題難怎么還有打高分的。這只能說明我自己不如人了。這就不是題難不難的問題了,而是我的問題了。我會努力的,給這個教訓一個好一點的彌補!!!還有,真的很謝謝老師的鼓勵,真的,其實我也沒有想到老師會能看見我寫的。看到老師和那些同學的鼓勵,我覺得除了要對得起自己,還要對得起你們!我永遠不會忘記我曾經在一個多么快樂多么熱情多么團結的集體里度過我的小學階段!
古城六年級:慧慧子
篇2
我對每一個在路上遇到的人,都心懷感激。我感謝旅途上每一個有緣相逢的人,也記錄下短暫相逢中那些讓我歡笑,讓我悲傷,讓我成長,讓我思索的故事。
小德是個美國人,他的名字叫David Youkey。“小德”是我給他起的中文名,他對這個名字很滿意。他是學哲學的,不過很多中國人聽到“哲學”這兩個字都會張開嘴巴,仿佛哲學是什么神秘莫測的東西,可是小德讓我覺得哲學沒什么大不了。就好像當他第一次跟我提出“我們來寫本書吧!”之時我垂著頭,說不清自己有沒有妙筆生花的能力,小德卻鼓勵我說“海明威用最簡單的文字寫書。”
于是我們寫就了這本《同游牧哲學家去旅行》,它是我們共同旅行的一本對話錄,我在這里摘出我寫的部分片斷。
闖入富人的度假地
放暑假了,小德要開車去東海岸的鱈島給一個老教授修房子,約我同行。見我猶豫,小德百般說公路之旅(Road Trip)如何獨具美國特色,對體驗美國文化是何等必不可缺。終于,我鉆進了小德的汽車。
5天多的風餐露宿,我們終于到達了美國新英格蘭區的鱈島,這里是富人旅游度假的寶地。
我和小德開著車,穿過高高的吊橋,跨越海峽,闖入了富人領地。可我們沒有比基尼、太陽鏡、防曬霜,汽車里塞滿了亂七八糟的工具。小德是來做木匠的,我不過是個小工。
那是一幢油漆斑駁的兩層小木屋,許久沒人去過,到處是灰塵和蜘蛛網,地上積了很多水,木樓梯快爛掉了。在今后的一個月里,這就是我們的家了。第二天開工,小德對付那些顫巍巍的木板,我的工作是粉刷天花板和窗框。工作固然辛苦,生活卻充滿情趣。
有一天一位住在隔壁的老婆婆請我去做客,閑聊中我聽到了一個曲折浪漫的愛情故事:時光倒回半個多世紀前法國的大學校園,一個扎金色發辮的女學生抱著她最愛的詩集在陽光中穿行。她不喜歡化學,可化學系那個俊朗的男孩卻吸引了她,他們相愛了。男孩想去哈佛讀最好的大學,于是他們來到了美國。此時二戰爆發,他們與家里斷了聯系。幾年后,一封來自美國的電報送到法國女孩的家中,上面寫著:“我們有了一個女兒。”坐在我面前的老婆婆就是故事中的女孩。
透過爬滿皺紋的臉,我發現老婆婆年輕時一定非常漂亮,再看看一直站在旁邊微笑著聽故事的老爺爺,真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感動。我好像突然明白,每個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其實都是有故事的。
離開小島前,我和小德最后一次去了海灘,我知道我注定是要懷念這里的,懷念這里的壁爐、沙灘、星光、煙火,懷念滿身油漆的味道,懷念每天睡到日頭高照的慵懶,懷念每天醒來時的電鉆聲,還有小德煮好的咖啡……
美國年輕人像“蒲公英”
為了拜訪布萊恩,我和小德踏上了西部之旅。
布萊恩是小德以前的學生,受梭羅《瓦爾登湖》的影響,他丟掉所有的家當,住進了自己的汽車,并在汽車里完成了自己的學位。畢業后,布萊恩搬到了懷俄明,獨自住在小鎮凱利(Kelly)的一座木房子里。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是美國思想史上一個非常有創建的人物。他在1845年離開喧囂的都市,來到馬薩諸塞州的森林里,在瓦爾登湖畔蓋了一所9平方米的小木屋,開荒、種地、打獵、伐木,過著原始卻安寧的生活。后來梭羅回到城市,發表了那本著名的《瓦爾登湖》(Walden),他呼吁人們:生活應該Simplify simplify(簡單化,簡單化)。
小鎮凱利的一端是為旅游者建造的漂亮的旅店,而我們是在另一端所謂“實驗房屋”的“貧民區”找到了布萊恩的小木屋。
20年前,凱利還是個荒涼的小鎮,后來有個嬉皮士在這里建了露營地,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兒住了下來,又引得愈來愈多的人涌向這里,還搭建了諸如蒙古包、帳篷等各式各樣古怪的建筑。
布萊恩個子小小的,臉上總帶著隨和的微笑。他告訴我,這間小木屋原本是一頂大帳篷。時間久了,帳篷破爛不堪,他就用廢木頭在外面包上了一層。布萊恩引以為傲的破帳篷比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小木屋還要小,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電。懷俄明的冬天特別冷,暴風雪來臨時,小木屋就被大雪埋得嚴嚴實實,布萊恩只是靠一只簡陋的小爐子驅走嚴寒。
布萊恩大學打工的那家餐館都是墨西哥貧困的非法移民,他定期給他們帶去一車車募捐的食物和衣服。當村民們穿上印有“科羅拉多大學”字樣的T恤時,也都對這個善良的美國小伙子心懷感激。
第二天早晨,布萊恩和我們揮手告別。汽車開出很遠,他依舊默默地佇立著,佇立在這樣一個只有200幢房子的小鎮邊緣,守望著綿延100多英里的曠野和無語的落基山脈。
美國年輕人有一種我們不能理解也無法接受的東西。他們就像蒲公英,飄到哪就在哪個角落生長。蒲公英也有夢,追夢艱難卻透著自在。美國許多年輕人看上去缺少關愛,卻也沒有被過分關愛的負累。蒲公英為自己而活,活得更加快活。
神奇詭異的尼泊爾
小德受聘到尼泊爾教書,他說尼泊爾是全世界最美的地方,問我愿不愿意去看看。我決定去,這在一生中都是難得的體驗。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的出現,美國年輕人開始拋棄父輩傳統的生活方式,他們夢想在遠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人生的坐標,尼泊爾就成為他們心中神奇而充滿魔幻色彩的圣地。
那時候,年輕人往往先去歐洲買輛破汽車,開上1.5萬公里或更遠的路,穿過土耳其、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印度,最終抵達尼泊爾。這就是當年嬉皮士走過的路,而這條路的終點,就是加德滿都一個叫塔密爾(Thamel)的地方。
今天的塔密爾仍然是全世界“背包客”的大本營,這里聚集著一群四海為家的人,無論國籍、種族甚至語言,都叫“塔密爾人”。不管來自東方還是西方,只要說一句“那瑪斯帶”(你好),便會贏來善意的微笑。
加德滿都杜爾巴廣場(Durbar Square)林立著50多座廟宇宮殿,南面是女活佛庫瑪莉的神廟。庫瑪莉是處女神,活佛必須從尼瓦爾族(Newas)中姓釋伽的女孩中挑選。尼泊爾剛剛迎來新的庫瑪莉,雖然只有6歲,卻經歷了一次從人到神的過程。小活佛一旦初潮來臨就會被新的庫瑪莉接替。上任庫瑪莉是1993年她4歲半的時候入宮的,現在已經回家讀小學。她又經歷了一次從神到人的轉變。
在加德滿都街頭,小德一把拽住我:“躲開這兩個人。”
前方迎面走來兩個男人,他們手持花籃,穿著艷麗的黃袍,裹著同樣顏色的頭巾,身上掛著黃花串起的花環,極力謙遜友善地沖我微笑。尼泊爾有很多出家修行的苦行僧,被視為神圣的人。但這兩個是冒牌的,小德說,他們只在你頭上點一顆紅痣就要200盧比。
后來在一個廟宇前,我忽然發現身后坐著一位披著黃袍卻幾乎的長者,在那分外鮮艷的面孔上鋪排著醒目顏色,還留著一拖到地的胡子。
毫無防備的我張著大嘴半天說不出話來,呆呆地愣在了那兒。而那個長者也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我。我不知道他是誰,只覺得他周身發散著神秘的力量。他一定看出了我的驚訝和慌張,坦然地笑著,還頗有幾分優雅地對我揮揮手。
回去后,我把那情形描述給小德。他說:“這回你是見到真正的苦行僧了。”
還有一次在出租車上,我見到不遠處有4個小伙子扛著一副擔架,擔架上躺著一個人,用白布和黃布包裹,還撒了很多黃色的小花。小德說,那是在出殯,他們要到帕斯帕提那(Pashupatinath)去。帕斯帕提那是尼泊爾印度教徒的圣地,他們死后就在那里當眾火化,再把骨灰撒進巴格馬提(Bagmati)河。巴格馬提河在印度匯入恒河,是尼泊爾人的圣河,人們用巴格馬提河水洗去今生的罪惡,在來世成為更好的人。
終于看到珠穆朗瑪峰
尼泊爾是山的國家,這樣一個狹長的小國,囊括了世界十大最高峰中的8座。每個到尼泊爾來旅游的人,是一定要去看山的。
如果說尼泊爾是戶外愛好者的天堂,盧卡拉就是天堂的入口。從這里步行一兩天,就是薩崗馬撒(Sagarmatha)國家公園,薩崗馬撒翻譯過來就是珠穆朗瑪。
第一天我們從早上一刻不停地走了7個小時到達Monjo,這里是薩崗馬撒國家公園的入口,再翻過一座大山,就是海拔3440米的南奇鎮(Namche)。
說實在的,翻山越嶺并不浪漫,山路似乎永無止境。第二天我們用了3個多小時才走到南奇鎮(Namche),坐在村口吃了一個炸面包,把奶茶一飲而盡,我們又上路了。在一個峰回路轉的地方,小德突然指著前方覆蓋著白雪的頂峰說:“那就是珠穆朗瑪峰!”我驚訝得跳了起來,哇,我真的看見了珠穆朗瑪!
晚上睡不著,心跳加速,頭疼得厲害,想起高山反應的警告,我有點害怕。
可是第二天早上不到8點,喝了一杯熱奶茶,塞了幾片蜜桃餅干,又背起背包和小德上路了。我奮力地從3250米的Phunki Tenga攀上了海拔3860米的天波齊(Tangboche),幻想自己是一頭任勞任怨的牦牛。
從天波齊到龐波齊(Pangboche)的路并不長,可就在快到的時候,山風吹得我的頭痛欲裂,山路仿佛依舊無望地延伸,突如其來的絕望讓我哭了起來。我想讓生命多一些體驗,卻擺脫不開貪圖安逸的念頭。
后來,當我們終于坐上飛機回到加德滿都沖向塔密爾,那感覺真好像重返人間。短短幾天,山教給我很多東西,除了堅韌和勇敢,還教我用另一種眼光去審視和欣賞這個世界。我真有點迫不及待地想問問小德:“咱們下次什么時候出發?”
鏈接:于苗,北京人。中國農業大學國際學院畢業,經濟學學士。2001年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留學,攻讀傳媒與交流(Communication)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
幾年來,在各大報刊發表文章50余篇,作品曾兩次被收錄進《中國大學生年度最佳散文選》。今年1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同“游牧哲學家”去旅行》一書。帶著不一樣的眼光旅行,才會發現生活中的不同價值的多姿多彩。
小德(David Youkey)美國人,畢業于科羅多拉大學,哲學博士,曾在美國、中國、蒙古、尼泊爾4個國家7所大學教過書。像古希臘及古老的東方哲學家一樣,喜歡旅行,夢想做一個云游四方的哲學家。
Vistas
Traveling with a Nomadic Philosopher
Story and photographs by Yu Miao
I like what I feel on a trip. Rich is a life full of journeys through the world. On a trip, I meet strangers and find myself touched by something in them. I find friendship, courage, solace, and hope in the people I have never met before.
When David Youkey asked me to co-write a book about our travel, I hesitated, doubting that my pen was good enough. But David encouraged me by saying,“emmingway wrote books with simple words.”So we wrote a book together. The following is part of my contribution to the book.
The summer vacation was approaching. David would drive to the east coast to repair a house for a professor. He asked me to come along. A road trip is a way of life for Americans and the best way to learn about the American culture. I was persuaded to join him. After five days?drive, we reached an island in New England. I learned that it was a resort for rich people. But we were there not for a holiday. Our car was filled up with tools. David would work as a carpenter and I a help.
The two-story house was full of dust and cobwebs. Paint peeled off. The floor had pools of water. The wood stairway was about to collapse. David dealt with the heavy wood boards and my job was applying paint to ceilings and window frames.
We were there for a month. It was hard work and it was fun. One day a couple from next door asked me over. I heard a romantic story.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go, a girl on the campus of a French university walked in the sunshine holding a book of poetry. She fell in love with a young man majoring in chemistry. The would-be chemist wanted to go to Harvard. So they traveled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n World War II broke out and they lost contact with their families. Years later, a telegraph reached the girl’s family in France. “ee had a baby girl,”it announced the happy news laconically. The French girl who loved poetry in the story was the granny sitting in front of me. She still looked beautiful. The grandpa smiled. I suddenly realized that everyone in this world has some story to tell.
Before we left the island, David and I visited the beach for the last time. I knew I would miss the place, its beach, starlight, fireworks, the odor of the paint, and the hearth. I would miss the mornings when I slept in the noise of the electric drill and the aroma of the coffee David made.
David and I went westward to visit Brian. Brian was a student David once taught. Influenced by Walden Pond, Brian moved his belongings into a van and finished his college studies there. He moved alone to Kelly, a small town in Wyoming. The small town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hotels for tourists, and the other is full of xperimental houses?among which Brian’s small house was located. His house used to be a large tent. Then he wrapped the tent up with second-hand wood boards. He proudly compared his small house with Thoreau’s hut on the Walden Pond. It didn have tap water or electricity. When the small house was buried under the heavy snow, Brian used a simple burner to warm himself. He waved us off the next morning. I looked back at him when we were driving away. He stood alone, very small against the small town of about 200 houses, the wilderness of a hundred miles and the silent Rocky Mountains.
David would teach in Nepal. I went there with him. In the 1950s and 1960s, Nepal began to attract the young hippi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y bought a second-hand car in Europe and then drove all the way through Turkey, Iraq, Iran, Afghanistan, and India to Nepal. The end of the long journey is Thamel, Katmandu. Today, it is still a place full of backpack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round Durbar Square in Katmandu stand more than 50 temples. Once by accident I saw an old man outside a temple. He sat there almost naked, but wrapped with an orange gown. His beard was so long that it touched the ground. Speechless, I stared at him for a long time. He looked at me. I didn know who he was, but felt that he emitted a kind of mysterious energy. Noticing my surprise and nervousness, he smiled and waved to me gracefully. David later explained that the man was a monk who performed ascetic practices. One day in a taxi, I saw four young men in the street. They carried a stretcher. A man in it was wrapped up in white and yellow cloth, strewn with tiny yellow flowers. I later learned that it was a funeral procession to Pashupatinath for cremation before the ash was scattered into a river called Bagmati.
Nepal is a country of mountains. Eight of the tallest mountains in the world cluster there. Mountains are a must for tourists. Seeing mountains means trekking. On the first day, we trekked for 7 hours before we reached Monjo, the gateway to Sagarmatha State Park. Namche, a town at 3,440 meter above sea level, is beyond another mountain. The next day we walked about 3 hours before we saw Mount Everest towering in the heaven. It was an endless journey in the mountains. I almost lost my courage.
篇3
關鍵詞:教學評價;童味;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5-336-02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這句話隱含了課堂語言的重要性。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是師生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因此,課堂實施中教師說話水平的高低、口語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工作的成敗優劣,也對學生素質的提高長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同時,兒童總是抱著最美好的憧憬進入課堂的,在參與課堂的過程中,他們需要的是成功的體驗和快樂的滿足。是一個充滿童味的,能得到快樂的童味課堂。因此,課堂上教師的評價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童味教學評價的構建都應當以兒童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從兒童出發,為了兒童的發展。實施中以兒童的經驗為參考,從兒童的需要出發,考慮兒童發展的可能性。
一、童言童味,“蹲”下來交流
盧梭曾在《愛彌兒》一書中寫道:“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秩序,我們就造成了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富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就會造成一些年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兒童是有它的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就是最愚蠢的事情。”兒童就是兒童,他不是成人,他是一個“自由”的主體。在對兒童進行評價之時,教師應該“蹲”下來,設身處地為兒童著想,按兒童的成長規律去做,而不能脫離兒童的特點。
由于小學在學兒童的年齡小,知識面窄,掌握的詞匯量少,愛用直覺思維思考,習慣于從感性角度認識事物。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避免使用成人化的語言,要考慮而兒童的知識和心理發展水平,用具體形象、淺顯易懂的語言來進行評價,甚至不妨加入比喻、夸張、反問的語言加以評價。作為兒童所感知的對象,教師還應注意通過自身手勢、表情、目光等來配合評價語言,拓寬師生之間的信息傳遞渠道,幫助學生深度、準確地感知評價語言。
二、幽默童趣,在笑聲中學習
列寧說:“幽默是一種優美的、健康的品質。”于漪也說:“教師的語言要獨特錘煉、準確生動、流暢優美,像磁石吸鐵一樣,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生活中,幽默感是一種高雅而可貴的情趣,是智慧和情感的結晶。課堂上,幽默極致的評價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驅散學生的疲勞情緒,保證思想的穩定,精力的集中,使兒童能在充滿幽默感的課堂中,以愉悅的性情主動學習,從而化解“被動”,達成“有效”。那么,教師就需要從有趣的角度,從兒童的思維去觀察事物,轉移視覺,自己先將課堂中的突況,學生表現趣味化,再以有趣幽默的方式進行表達。
教師在教學評價時,除了經常變換詞句,還可以將整句變為散句,將散句變為整句,還可以根據課堂氣氛及時調整語氣、語調、重音、節奏,變換角度,變換思維。比如有時候學生會上課走神,眼神渙散地坐著發呆。正值上童話課,我在走到這位同學身邊的時候特意稍作停留,輕輕摸摸他的腦袋,說:“童話故事需要很豐富的想象,就像xx一樣,要全神貫注的投入地去想。你們看,他都想得入了神,肯定直接到故事里面去了,但是現在還得先回神到課堂中。”孩子們都笑了,笑完之后卻聽得更認真了。很多時候,用幽默代替批評讓兒童更樂于接受。
三、拓展童境,多元差異性評價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九種智能,并以不同的方式、程度組合在一起。這樣,每個人的智力都各有特色。因此從根本上說,每個兒童都沒有本質上的不聰明,而是存在在哪方面聰明以及怎樣聰明的差異。教師應掌握能夠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評價的表達策略和技巧。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態度、不同心理和不同個,性從特長、態度、習慣、方法、動機等角度做出恰當的評價。
對比較優異的兒童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希望,點點頭,笑一笑,過多的鼓勵只能滋長他們的虛榮心或驕傲心態。而對于一般的孩子則及時肯定他們的表現,發現他們的長處,充分保護他們自信心的前提下,鼓勵他們客服缺點。而對于學習比較困難的兒童,則更多給予寬容和理解,多用肯定的眼光尋找他們在學習態度上,在其他表現中值得肯定的地方,以此來激發他們的信心,讓他們在快樂、成功的教育中不斷相信自我,樂于生活。這種明顯的針對性評價能接近學生,到達他們的心理期待,最大限度地調動積極性,讓他們的成功感和滿足感中學習和進步。
四、保護童心,重激勵創新式評價
在新學習方式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民主與對話的關系。在課堂評價中教師要放下架子,真正把自己當作一名引導者,只要學生敢問、愛問,對其積極的學習態度都可以進行肯定,切不可只根據答案的正誤進行單一化評價。當一個問題答案出現以后,不要急于做評價,而是請同學們自己進行思考、判斷,“帶著問題上下課”比直接給予答案更利于培養學生的研究與創新能力。學生總是向著教師鼓勵與表揚的方向發展。只有教學過程中肯定與表揚創新行為,學生才積極地往創新方向努力。
兒童期待表揚的時間比較短,因此,教師還應及時發現并及時表揚。肯定與表揚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一個微笑,一次點頭,一個手勢,一個符號,也可以是一句表揚的話,一句贊美的感嘆,或一次鼓勵的掌聲。新課程所倡導的評價是發展性課堂評價。教師需要細心聆聽學生的回答,提問時采用開放式問題提問,鼓勵學生教書自己的想法和推理,開展交流合作,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學習,促進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的轉變。我們注重的不僅是結果,更是學生成長的過程,是一個教師參與,學生自評、互評,人人參與的全面性的評價。
五、引領童知,重視恰當否定性
在新課程背景下,為了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很多教師往往為了讓學生反應積極,課堂氣氛活躍,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都誤認為評價就應該是肯定的、表揚的。不當的評價尺度造成課堂活躍卻讓該講的沒講清楚,該否定的不敢否定。然而,學習其實是兒童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如果在課堂上不論學生答得如何,都以“好”“你真棒”,甚至不糾正錯誤的結論來處之,學生腦海中對知識的概念只會模糊不清,久而久之,只會造成學習停留于膚淺的表面,知識半懂不懂的尷尬局面。因此,在對學生進行真誠贊美的同時,善意恰當的批評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在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否定性評價時,教師要盡可能將語言幽默化,幽默的語言易于調節師生之間的緊張情緒。同時,當學生的問題不完整或者出現錯誤時,則善意地進行補充式評價,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也進行了及時的引導。否定性評價也要盡可能給學生以再次實踐的機會。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當學生答錯問題時,教師要給他們提供自我反省、糾正錯誤的機會。這樣有助于學生修正錯誤、樹立信心,從而使課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時,采用自我評價的方式也是放學生自我發現錯誤的有效方式。學生在此過程中進行問題回顧,重新思考,做出正確判斷。如此,既能夠消除被評者本身的對立情緒和疑慮,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還能引導學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認識自己,在反省中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六、心系童味,教師的自我提高
篇4
關鍵詞:教師;家長;有效;溝通
場景一:2008年的某一天,一位男生小輝的媽媽來學校反映:小輝前兩天在班級里由于與一名女生小瑩發生矛盾,被打了一個耳光,小輝媽媽要求學校給個說法,并要求給小瑩嚴重的紀律處分。由于我們事情發生后也做了了解,兩人之前就有矛盾,那天是小輝先罵人,小瑩隨即打了小輝一個耳光,小輝先愣了一下,后來也沖上去與小瑩對打,結果給同學勸住了。小輝回到家,覺得給女生打耳光,很沒面子,自尊心嚴重受挫,哭訴給媽媽聽,于是小輝媽媽就氣勢洶洶地來學校為兒子討說法。我當時作為學生處副主任接待了小輝媽媽,并明確告訴她,據我們了解下來,兩人在矛盾沖突中都動手,都有錯,因此兩人都要受到紀律處分。聽到這,小輝媽媽馬上激動地跳起來,大聲指責我處理不公,偏袒小瑩,隨便我怎么勸,怎么解釋,她都說我態度不好,不要跟我談。最后,只能由我們處室的其他老師跟她繼續談。
場景二:一名男生小敬由于頭部開刀,休學了一年,第二年來校跟隨下一年級繼續學習。還是由于身體原因,在校期間,三天兩頭請假,經常遲到,有時要到上午第三節課來,有時上午來上課,下午請假回家。問他原因,總是說身體不舒服,在家休息。上課總是睡覺,作業經常不交,考試多門不及格。為此,班主任多次找家長談話,說明情況,希望配合教育。可是家長一來工作忙,二來由于小孩身體做過大手術,平時非常溺愛、嬌慣孩子,使小敬在校表現不見好轉。于是,學生處出面請家長到校當面溝通,共同商量如何讓小敬改掉壞習慣,正常上課。記得當時我在小敬父母面前把小敬同學在校的種種不好表現都羅列出來,并且表示班主任曾多次與家長聯系仍然無效,學校將要給小敬同學簽訂試讀協議,如果劣習仍然不該,學校將做出退學處理。聽到這,小敬父母同時跳起來,說:每次來總是說我們小孩這樣那樣不好,我們小孩就是有些遲到,上課睡覺的小毛病(這是由于身體做過大手術,不能吃力造成的),又不是出現打架、殺人、放火這些大問題。試讀協議我們是不會簽的,你們學校如果敢讓我們小敬退學,我們是不會放過你們的,說著小敬的父親就要沖上來打我們學生處的老師,被其他老師勸住。最后,是我們學校的黨委書記出面與小敬家長達成一致:接下來小敬要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完成作業,考試及格,修滿畢業必須的學分,否則,畢業也成問題。
以上是筆者2008年初到學生處與學生家長溝通失敗的兩個真實場景,也正因為這兩次的失敗,讓我不得不靜下心來進行反思。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工作對象除了學生就應是家長了,學生健康、健全成長,僅靠學校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有家長的密切配合。由于職業、社會身份、文化程度差異等因素,會凸顯出不同層次的學生家長。如何同這些形形,不同層次的學生家長進行有效地交流、溝通,爭取他們的積極配合,讓教師與家長統一認識,協同步調,形成合力,取得最佳教育效果是擺在我面前的重要課題。于是,我上網查資料,虛心向前輩請教,跟同行交流學習,在實踐中利用多種機會與學生家長接觸、溝通。三年來,我在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實踐中既收獲了家長的理解支持與信任,也曾體驗到家長對自己工作的懷疑和誤解,而正是這些磨礪使我悟出了一些與家長溝通交流的策略與技巧。合理地運用一些智慧與方法,可以使我們的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尊重家長,構筑信任平臺
尊重與信任是教師與學生家長實現良好溝通的前提。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家長,擺正擺好自己與家長的位置。絕對不能因為自己接受了一些專業的教育知識,就以為自己才懂教育,才對如何教育學生具有發言權,從而與家長談話的時候居高臨下,盛氣凌人。其實,家長與教師一樣都肩負著教育好孩子的重任,是目的相同的同盟軍。因此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要面帶微笑,禮貌待人,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家長,體現教師為人師表的魅力。要善于聆聽,認真聽取家長的想法、觀點、意見與建議,并積極地給家長以反饋,使家長感到被尊重以及教師的真誠,從而愿意與教師進一步交換意見。要讓家長在溝通交流中體會到教師對學生(孩子)的愛,始終體現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因為教育根植于愛,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 共同的愛能拉近教師與家長彼此間的距離,增加信任度。從而通過平等的商討,求得家長對教育工作的理解、支持與認同。(前面提到的失敗場景一中,我就是沒有認真聽取小輝家長的想法、觀點、意見與建議,也沒有以“換位”的思維方式去體會一個母親,當他兒子被人打耳光心理受挫而產生的心痛與憤怒,只是一味地把自己想法與處理意見拋給家長,造成家長產生逆反心理,與教師形成一個明顯的對立)。事實上,我們在與家長溝通交流時,一定要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家長,尊重家長的人格,換個角度去理解家長的感受,耐心、真誠地聽取家長的想法與建議,建立相互之間的信任,這樣才有利于教師和家長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對學生的良好教育。
了解情況,
做好溝通交流前的充分準備
了解情況,充分準備是教師與學生家長實現有效溝通的必要條件。一般由我們學生處出面與學生家長溝通交流,肯定是學生出現比較麻煩的問題,需要家長統一思想,密切配合,共同研究解決問題。因此在溝通交流前必須全面了解情況,做好充分準備,才能使溝通達到目的。首先要了解學生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以便及時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需要家長配合的地方。其次要從班主任那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搞清楚學生父母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家庭結構等,以便有針對性地與家長溝通。再次要了解學生在校表現,包括各個方面的表現優缺點,并收集體現學生優缺點的資料,以便客觀、公正、真實地評價學生,讓家長感受到教師的真誠與關心,愿意配合教師一起解決問題。
如我校有一名學生小健,他是一名運動員,平時除了運動能全身心投入,學習習慣很差。上課大聲講話或睡覺,經常遲到,作業不做,頂撞教師,成績多門不及格,最重要的是他的不良習慣影響著班級里其他同學。班主任多次找他談話教育,他也坦率承認:“我就是喜歡運動,喜歡玩,但讓我定下心來上課,畫畫(他的專業是美術動漫設計),簡直要我命。我不喜歡畫畫,這個專業是我爸爸幫我選的,我根本不喜歡,我爸媽生意很忙,也沒空管我。”班主任也多次以電話聯系他父母,他父母也表示會督促他好好學習,但效果不佳。于是,我與班主任先整理小健的資料:優點,喜愛運動,多次獲校級、市級比賽名次(羅列所有名次記錄),被評為學校“體育之星”,積極參加軍訓,獲軍訓標兵。缺點,前面已提到,并詳細羅列遲到、缺交作業的次數,各任課教師對他的評價,班主任與之談話記錄,不及格科目成績記錄以及同班同學描述他上課的不良習慣等等。因為小健的父母是開印刷廠的,平時非常忙,沒空到學校,于是帶著這些資料,我和系德育負責人以及班主任一起到小健家去家訪,在他們的印刷廠與家長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一起商討如何讓小健定下心來學好專業,完成學業。當他父親看了我們準備的小健資料后,非常震驚。兒子是喜歡體育,可以前在初中從沒有被評到過“體育之星”,軍訓標兵,這是一個很大的驚喜。可是他的缺點,也已直接影響到能否畢業。自己平時由于工作忙,對孩子關心不夠,只是一味地讓他服從,不關心孩子的真實想法。接下來要對兒子多加關注,多與兒子溝通,并當即表示由他媽媽停止印刷廠的業務工作,專門配合學校關心督促小健的學習情況。同時也對我們老師對他兒子的關心與幫助表示真誠地感謝,特別感謝我們老師還能給他那么多的榮譽來鼓勵他,感慨他兒子碰到我們這些教師,是他兒子的福氣。隨后,我們就小健對專業興趣、學習習慣、今后的就業都做了進一步的交流探討,也作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小健參與交流全過程,親身感受教師與家長對他的真誠關懷與期望,也明白:自己是一個男子漢,不能只知道玩,也要擔起身上的責任,父親為他選擇美術動漫設計專業,是為了對他今后做印刷有幫助,將來能繼承家族事業。因此小健最終與我們達成共識:小健在發揮體育才能的同時,努力培養專業興趣,了解專業技能,逐步改正不良學習習慣,爭取順利完成學業。半年下來,小健雖沒有全部改掉不良習慣,而且也時有反復,但我們也感受到他的點滴進步。他不再排斥自己的專業,上課不再大聲講話,遲到減少,作業也能完成。小健的母親也能定期與班主任交流信息,我們期待著他的更大進步。
充分發揮語言藝術魅力,講究溝通交流的策略與技巧
巧用語言技巧,講究溝通策略,是教師與學生家長實現有效溝通的關鍵。在與學生家長溝通交流時要把握好溝通步驟的時序。“哪壺先開提哪壺”, 首先肯定學生的主流,客觀地、全面地評價每一個學生,避免挫傷學生及家長的自尊心。因為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家長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迫切,在他們心里,自己的孩子是不錯的。假如,我們教師在家長面前盡說學生這不好那也不好,把學生看扁了,會嚴重地挫傷家長的自尊心,畢竟最差的學生也還有他的閃光之處。(前面提到的失敗場景二中,我就是在小敬父母面前盡數小敬的種種缺點,只顧宣泄自己的情緒,而不顧小敬父母愛子心切,望子成龍的感受,嚴重地挫傷他們的自尊心,觸動對方的逆反心理,導致關系僵化,引起沖突)。特別在遇到一些“護短”的粗魯家長時,那就更要講究語言的藝術,講究溝通的策略與技巧。可以采取“避逆取順”、“避實就虛”的策略,即不要一開始就切人正題,待家長心情趨于平靜的時候再自然引出主題。避免觸動對方的逆反心理而迎合其順情心理的策略;也可以采用變換語言或變換角度的手法耐心地與家長解釋、分析事情的利弊和對錯,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用征求意見的態度,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并適時地對家長進行教育教學方法的指導。讓家長明白:談論孩子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以便家校共同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贏得家長的好感,從而得到家長對學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篇5
關鍵詞:家長;溝通方式;溝通技巧
一、溝通的重要性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和老師,而教師身處學校,往往看不到孩子在家的情況,父母又很難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現,這就需要兩者之間互相溝通,共同教育和培養孩子。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家長和學生對教師的期望也越來越高。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養尊處優慣了,心理承受力差。家長一方面要求老師多關照自己的子女,對子女要“嚴”,另一方面,家長們“民主”意識、“維權”意識很強。老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不當言辭,細節方面的失常,都會引起家長的不滿。家長只信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把孩子交給學校,學校就有義務教育好我的孩子”,其實,這也不能怪家長,的確情有可原,因為年輕的家長們,無不渴望“子成龍,女成鳳”,可是由于工作忙,加上自身的條件,使他們對孩子只有愛的“渴望”,卻缺乏愛的“能力”。所以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對教育好每一個孩子至關重要。
二、溝通的方式
(一)定期召開家長會,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重要途徑之一。家長會上,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教育目標、方法進行說明,將自己的教育理念、方式傳達給家長,家長們也能互相交流。家長會切忌流于形式,缺乏實效。
(二)家訪是傳統而有效的溝通方法,教師上門顯得有誠意,有利交流。家訪前應做好必要的準備:首先要預設目標,即這次家訪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次還要了解被訪問家庭的基本情況,即家庭狀況、家長的知識層次、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等;再根據家長的文化層次、工作性質、性格特點等差異,選擇采用何種談話方式;最后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選擇采用學生、家長、教師三方談話式,或采用家長、教師兩方談話式等。家訪要避免隨意性,更要避免向家長告狀。
(三)書信交流的方式。老師把要布置的任務,家長需注意的事項,以及自己的想法簡潔有序地寫在信紙上,讓孩子帶回家,家長閱讀后要寫回信。家長信的優點是簡便易行,特別是有些難以開口的話可以寫在信上,讓家長知曉,以取得家長的支持或諒解。
(四)家長接送孩子時面對面交流。低年級學生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這正是教師與家長交流的良好機會。老師把孩子當天或近幾天的情況反饋給家長,又能了解孩子近期在家的表現,而且是直接地、近距離地與家長接觸,便于老師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家庭環境等。這種方式雖然針對性很強,但是老師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如果帶著情緒與家長交流,往往適得其反,后果是難以彌補的。
(五)利用現代通訊工具進行交流。老師可以建立班級QQ群、微信群等,可以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方便家長輔導孩子完成作業;考試后成績優秀的發個喜訊,讓家長高興高興;學生身體不舒服,及時打個電話通知家長,家長會覺得老師工作細致,孩子交給老師放心……現代通訊工具,是一種方便、省時、有效、靈活的溝通方式,如果利用好了,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溝通的技巧
在小學階段,教師與家長接觸是比^頻繁的,交流的機會也比較多,但并不見得與家長的溝通都是有效的,也不一定都產生了教育的合力,所以和家長溝通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應該說,這是校園人際關系中難度較大的一種關系。因為家長的職業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教育孩子的觀念也不同,要讓他們都能與學校“步調一致”真的很不容易。因此,與家長的溝通要注意方式方法。
(一)與家長溝通,要善于傾聽。多數老師約見家長時,說得多聽得少,只顧自己痛快,“噼里啪啦”一頓數落,情緒發泄完了,自己累了,家長的耳朵也塞滿了,回去便拿孩子出氣。老師要時刻保持親切的笑容,去面對他們,去體諒做父母的心情,以一個教師特有的耐心去面對他們,通過換位思考去了解他們,使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把他們的孩子教育好。
(二)與家長溝通,要講究語言的藝術。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長的文化水平、素質、教養不同,難免會遇到一些“護短”的不講理的家長,對于這類人,我們要有耐心,要注意語言的分寸,既要使家長清楚地了解孩子的表現,又要使他能夠冷靜的看待孩子的問題。
(三)與家長溝通,要正確評價孩子。教師與家長接觸,往往離不開談論學生,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不能一邊倒,好的都好,壞的都壞,應讓家長聽到教師的肺腑之言,讓家長覺得你是在真心實意地為了他們的孩子,從而接受你的意見并積極配合。
(四)與家長保持適當的距離。我們提倡教師走近家長,相互了解,以取得支持,進行溝通,但是不一定走得越近越好。走得太近,教師往往會越權,或參與學生家庭的矛盾,或讓學生誤認為爸爸媽媽和老師是好朋友,自己享有特權而沾沾自喜。
篇6
四大加濕效率劃分產品性能
從11月1日起,加濕器國家標準正式開始施行。標準中將加濕效率分為A、B、C、D共4個等級,消費者在購買時可按這一指標區分加濕器的性能。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市場上的加濕器形狀各異,而加濕的原理也不盡相同。由于加濕器缺乏國家標準,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一些加濕器的確存在耗能高、噪音大、二次污染等問題,使用后反而可能對消費者健康構成威脅。一些非正規廠家的產品,甚至還由于使用劣質元器件和原材料,造成使用中的安全隱患。
剛開始實施的國家標準,對各類加濕器及相關術語進行了嚴格定義,并對加濕器產品加濕量、加濕效率、噪聲、蒸發芯(器)使用壽命等均進行了試驗檢查。在業界看來,加濕器國家標準對加濕器的加濕量、噪聲、水位保護、軟水器壽命等性能指標都進行了規定,能夠給消費者提供權威、專業的參考依據,同時也能夠起到規范市場、凈化市場的良好作用。
實際上,早在2006年5月,國家標準委就以家電為試點,開始著手制定空調、加濕器、飲水機等國家標準,這標志著家電市場的競爭開始進入到有標準規范的有序化狀態。
超聲波產品借技術升級搶市
經過十余年的市場培育后,加濕器產品逐漸建立了消費者的剛性需求,并且還在不斷擴大的過程中。簡單說來,加濕器主要分為超聲波型與純凈型兩種產品,而電熱型加濕器因能耗過大的原因正處于退市階段。
按照傳統的觀點,純凈型產品是超聲波產品的升級產品。純凈型使用分子篩技術過濾了水中雜質,因而在超聲波產品常見的“噴白粉”現象得以抑制,對水質要求不高,避免了“加濕器肺炎”的健康隱患。
不過,在最新的超聲波新加濕器中,美的添加六重過濾系統,對空氣和水進行雙向的深度過濾后,實現高效殺菌并抑制了“噴白粉”現象,這也就是所謂的“雙向過濾”技術。讓標榜純凈型加濕器更“先進”的業內人士感到尷尬的是,在加濕效果基本一致的情況下,讓兩種本應是階梯型關系的產品,隱約有了平起平坐的地位。
據悉,美的新超聲波加濕器主推產品的售價大部分在300元-700元之間,而市場上主流純凈型產品的價格在千元左右。在超聲波產品解決了瓶頸技術之后,兩者之間的功能差別基本消除;此外,與純凈型產品相比,超聲波加濕器還有加濕速率快、用途更廣泛、耗材更少的優勢。
新品上市加速行業變局
“純凈型產品廠家要思考,要花點力氣來開拓新的賣點。”有分析人士指出,純凈型產品是新近運用的產品,還需要時間完成技術沉淀,并且新技術總是伴隨著高價格;而超聲波技術相對比較成熟,推廣成本也更低,解決了技術瓶頸后,很容易就出現高性價比的優勢。
超聲波產品技術的升級,還有望加速加濕器行業的變局。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亞都和美的是這一市場最大的兩個廠商,其中亞都主推純凈型產品,在全國市場都有覆蓋,美的則主打超聲波類型產品。
篇7
1、在國家下撥研究生培養經費有限的情況下,研究生在入學時被劃分為公費和自費。兩類學生在繳納學費、享受獎助學金和醫療服務方面差別較大;
2、自2014年后統招研究生取消公費、自費區別,對所有非在職新生免收學費,實行同樣的公費醫療待遇,實行同等的獎助學金待遇,全面提高助學金待遇標準,強化導師的權力和責任。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關鍵詞:兒童文學;幼兒園;教育活動;價值
兒童文學屬于文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但是,由于其閱讀對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兒童文學的語言也要同時具備類似于戲劇的“情節”、繪畫的“色彩”、舞蹈的“形象”以及音樂的“節奏”[1]。對于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來說,應同時具備明快的節奏、響亮的語言以及優美的意境,才能愉悅幼兒的情感、開闊幼兒的眼界、發展幼兒的思維與現象。
1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兒童文學的價值
1.1兒童文學是一種教育方法:兒童文學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一種有效教育方法,這所體現的是兒童文學的隱性的、間接的價值。在開展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時候,教師應正確認識幼兒的學習特點、良好把握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引導幼兒在教育活動中主動的學習、生動的學習、活潑的學習。首先,可以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應用兒歌教學法。兒歌是一種由聽覺感知的語言藝術,是幼兒喜愛的、通俗易懂、順口悅耳的短小詩歌。基于此,教師在組織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時候,可以創編兒歌、仿編兒歌,通常可以得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其次,可以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應用故事教學法。例如,為了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品格,樹立堅持不懈、不放棄、謙虛的品格,就可以應用故事教學法,給幼兒講解“龜兔賽跑”的故事,讓幼兒學習小烏龜堅持、不放棄的品格,不要學習小兔子驕傲、輕視別人的缺點。同時,由于故事中有人物、有情景、有懸念、且生動形象,因此,也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興趣,從而有利于實現教育效果的提高。1.2兒童文學是一種教育資源:兒童文學,就其本質而言,其是一種面向兒童,以促進兒童愉快、健康成長為宗旨,以實現兒童審美情趣的再現為重要美學特征,以表現兒童心中的幻想世界、眼中的客觀世界為主要內容的文學[2]。基于這樣的原因,兒童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內容,包括知識、審美、游戲、態度以及情感等,均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重要資源。例如,《跳繩歌》、《刷牙歌》等,為幼兒園健康教育活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孔融讓梨》、《小貓釣魚》、《三只小豬》、《老虎拔牙》等,為幼兒園社會教育與科學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資源;類似于《小手》“小手小手,你有我有,握在一起,交個朋友”等形象鮮活逼真、語言音韻和諧的兒歌,為幼兒園語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資源。
2兒童文學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有效運用策略
2.1正確認識并充分重視兒童文學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價值:兒童文學在幼兒園階段具有良好的教育價值,基于此,兒童文學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實際上,只有教師正確認識并充分重視到兒童文學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價值及重要性后,其才能在開展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時候運用兒童文學作品。但是,幼兒園教師自身素質便參差不齊,因此,讓所有幼兒園教師都認識到這一點基本是不可能的。面對這樣的問題,幼兒園應從教育理念、指導思想等層面上,鼓勵、倡導教師加強對兒童文學的正確認識,以從思想層面上為兒童文學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有效運用奠定良好的基礎。2.2加強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幼兒園教師在正確認識并充分重視兒童文學的重要性及教育價值的基礎上,還應致力于提升自身的兒童文學素養。現階段,教師兒童文學素養不足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沒有對兒童文學的基本理論進行充分的學習;第二,缺乏對兒童文學作品的賞析能力、理解能力;第三,缺乏兒童文學技能。兒童文學技能指的是,對誦、講、編、演兒童文學作品的能力,這是幼兒園教師的一項基本教育教學技能[3]。面對這樣的問題,幼兒園教師應主動學習兒童文學的基本理論知識,閱讀大量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有意識地對兒童文學作品進行賞析、評鑒,與此同時,還應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活動,接受規范的、系統的兒童文學技能培訓與理論學習,實現自身兒童文學素養的提高。2.3積極倡導文學教育活動,豐富文學教育資源:首先,開展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應將教師、幼兒的集體學習、個人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采取交流閱讀心得、編寫作品賞析、對教育實踐進行反思等,來積極倡導兒童文學教育活動。其次,幼兒園應針對兒童文學教育活動,專門訂購一些優秀的兒童文學雜志、兒童文學讀物,例如《世界兒童文學名著寶庫》、《兒童文學》等,來豐富兒童文學教育資源,增加教師及幼兒的學習資源、閱讀資源,為兒童文學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有效運用提供良好的前提。
3結語
綜上所述,兒童文學在幼兒園教育階段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還是一種良好的教育資源,有利于培養幼兒的美感、豐富幼兒的語言表達,也有利于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品格與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周健.兒童文學作品在幼兒園五大領域教學中的運用[J].戲劇之家,2015,(10):244+248.
[2]甄珍.幼兒文學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性[J].學周刊,2014,(21):107.
篇9
一、游戲能激發兒童的興趣,興趣是兒童求知的最好動力
游戲能激發兒童的主動學習興趣. 積極的游戲活動能激發兒童的創新意識. 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多組織一些游戲活動,可使學生在學習中愿意學,對學習感興趣.
例如在教學北師版小學一年級上冊“5以內加減法”時,將教學融入到數蘋果的游戲當中進行,這樣就會使兒童學習起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喜歡)那老師今天就和大家玩一個數蘋果的游戲. 我請一個小朋友上來和我一起完成這個游戲好嗎?小朋友都愛表現自己,一個個都把小手舉得高高的,我在袋中預先準備了5個蘋果;要求每人拿兩次,然后告訴同學們總共拿了幾個蘋果. 同學甲一次拿2個另一次拿了3個,然后雙手舉起問同學:兩手一共拿幾個呢?(5個)接著老師再強調3個蘋果和2個蘋果合起來是5個蘋果可以用一個加法算式3 + 2 = 5表示,并強調這種計算方法叫加法,并板書,緊接著再以3 + 2 = 5這個加法算式為例教學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學生覺得很有趣且意猶未盡. 那接下來你們還想不想繼續玩數蘋果的游戲啊?(想)進而列出算式1 + 4 = 5,這樣就很自然地把5以內加減法在游戲中順利完成,這樣的教學既發揮了學生的主動精神,又激發了兒童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由此可見,學生的知識構建不能呆板的死教、硬灌,而是要讓學生自己去親身體驗并獲得知識經驗. 從學習者個體學習經驗的知識構建看,應突出學習者的自主探究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知識發展和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記.
二、游戲體現的是在玩中樂、樂中學、學而會的教學理念
兒童的認知結構特點是將自己生活中原有的生活經驗轉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從而構成自己的認知體系.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為孩子們創設充滿童趣的游戲活動,注重創設數學問題的游戲. 創設問題游戲就是把學生引入到與問題有關的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游戲活動,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需求感,推動學生數學學習的內部動力,使學生積極地、自發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寓抽象的數學問題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數學教法之中. 例如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可愛的小青蛙”時,可以在課堂上設計兩個游戲片段進行教學. 第一個游戲片段,采取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 首先黑板上出現了3只美麗的青蛙媽媽分別是12號、18號、9號,接下來由同學們扮演一只只可愛的小蝌蚪,每個小蝌蚪身上都有一個算式,分別是:6 + 6 + 6,9 + 9,3 + 3 + 3 + 3,4 + 4 + 4,3 + 3 + 3,8 + 1等等. 最后師生共同完成饒有趣味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充分地調動了孩子們的參與性,同時將所學的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鍛煉. 第二個游戲片段是青蛙比賽過河的游戲,進行2,3,5的口訣練習. 分別由兩名學生扮演兩只可愛的小青蛙,老師準備兩塊荷葉算式圖,比一比誰先跳過荷葉算式誰就能先到達河對岸. 學生在課堂上開展了你追我趕的游戲競賽題,一個個比賽熱情高漲,不僅鞏固了所學的知識,更激發了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游戲教學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隨機進行,通過與兒童年齡相適應的、生活化的、具有童趣的游戲方式來實現,從中讓兒童們感受到數學內容不是枯燥的數字和呆板的幾加幾、幾減幾,而是有趣的、有用的.
篇10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教育部社科司在2014年3月26日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把提高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作為重點,培養大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大學生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深刻地認識到傳統文化在我國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正確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繼承和傳承中華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蘊涵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歷經幾千年的積淀、篩選和發展,今天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教育價值,與當前大學生的培養目標一致。因此,高校在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應該把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播作為一項緊迫的任務,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尊和自信。
(一)愛國主義精神
中華民族能歷經數千年滄海變化而依然熠熠生輝,成為世界史上唯一生生不息的文明古國,靠的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像“天下為公”的尚公精神;“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為國不辭艱辛的情操;“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天下為己任的剛健精神;“崇尚仁義,厚德載物”崇德尚義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的精神等,它們凝注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
(二)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
和諧精神在傳統文化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在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中,中國先哲闡述了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些都是儒家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傳統文化中的這種和諧因素,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牢固的環保意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保證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二是以“仁愛”為思想基礎的人際關系的和諧。儒家在以“仁愛”思想來處理人際關系時,提出“貴和持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思想,這對培養當代大學生共享意識與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追求完善的道德修養
修身養性、重視人自身的道德修養,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大學》中:“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儒家認為加強道德修養的基本方法是“慎獨”和“自省”。筆者認為用“慎獨”和“自省”的道德修養方法,可以培養大學生嚴于律己的自律精神。當代大學生要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就要加強修身養性的自覺性,即將內在控制道德由外在的約束自覺轉化為內心的自覺,進而將道德認識自覺轉化為道德實踐。
二、加強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我們在建設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同時,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信心,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還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一)推動文化創新的內在動力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應當是與西方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統一與綜合創新。張岱年先生強調:“我們既要有選擇地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遺產,更要勇于發揮創造性思維,力求達到新的高度,這才符合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于更早的文化環境。現在的文化決定過去的文化,而未來的文化僅僅是現在文化的潮流。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理應是在繼承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創新與創造,而不是對其他文化的簡單移植與照搬、照抄。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源頭活水與精神基因,缺少以傳統文化為依托的社會主義文化有出現動力匱乏與基因突變的危險,難以保證其朝著正確的方向健康永續的發展。
(二)培養大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途徑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靈魂,它對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風貌,對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強作用之大不可量化。而蘊涵于傳統文化之中的中華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產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感情。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的教育時,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教育。例如,剛毅奮進、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憂國憂民、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懷等。這些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在市場經濟效益沖擊精神文明建設時,必須進行認真的整理、挖掘,用以武裝大學生,從而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必要手段
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找到和發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的結合點,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思想道德規范的基礎。一是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至理名言,如“舍生取義”“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都體現著這種愛國主義精神。二是發揚仁愛精神,促進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和諧。“仁愛”所提倡的禮讓、愛人、尊親、團結、謙虛、同情等,是當代大學生所應具備的不可或缺的優良品質。三是主張慎言力行,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品格對當代大學生砥礪成才健、康成長是極為可貴的。教育大學生發揚這種刻苦學習、奮力拼搏、自強不息的務實精神,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現實意義。
三、加強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實路徑
作為國家和社會未來希望的大學生,理應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創新者,成為對國家傳統文化價值和文化繁榮發展的堅定支持者。筆者認為,加強對大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
(一)激發大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
文化影響人的意識和思想,如何激發大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需要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從而提升大學生的文化內涵。具體可以從以下兩點內容落實:一是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枯燥乏味,許多學生對其不感興趣,如果把對大學生的文化教育融入其中,一方面可以避免純粹的理論說教,另一方面,也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內容,提高學習素養。我們可以在教學思想和內容上滲透文化性,這樣可以培養大學生應有的文化人格,增強教學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融合文化思維。科學理性與人文關懷如鳥之兩翼,思想政治教育要通過兩者的融合實現文化思維的融合,共同推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只有重視對學生進行科學理性與人文情懷的培養,才能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中把兩者融合得恰到好處,最終使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二)發揮家庭對孩子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
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家庭在個人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古代君子的理想人格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代大學生應該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充分挖掘鄉土和地方文化中的傳統資源,培養一種對家鄉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和濃郁感情,并內化為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而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擔負著傳授文化知識、培養道德品質、指導行為規范的責任。良好的家庭氛圍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育具有積極的影響,這種文化氛圍以潛移默化的心理暗示和熏陶的方式影響著孩子。因此,家長首先要有一個積極學習的心態,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把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以身示范,讓孩子對國家的文化產生興趣。同時,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孩子的判斷力,充實孩子的學習內容,拓寬孩子的學習視野,塑造孩子良好的學習素養。
(三)加強網絡對大學生的引導作用
十指出,要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依法規范有序運行。對于學校教育來說,一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要讓學生知道社會提倡、限制的內容,使大學生形成一種無形的選擇壓力,使大學生接受社會上所提倡的積極文化信息,這樣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人格,提高自律意識和自控能力,維護網絡文化秩序。二是加強校園網站建設。在網站上及時宣傳先進的文化思想,采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如博客、微博、微信等。從而引導大學生自覺凈化網絡環境,發揮優秀網絡文化的導向作用,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三是創新網絡文化。大學生學習、生活及娛樂都逐漸網絡化,利用網絡來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積極創新與大學生之間對話、交流的方式,從而增強對大學生教育的實效性。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9加油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