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的傳說范文
時間:2023-03-16 08:53: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長城的傳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傳說當年孟家生了一個女兒叫孟姜女。因為秦始皇要修筑長城,需要很多人力。秦始皇便抓了許多人去修長城。突然,不知從哪里冒出一句謠言:只有把萬喜良埋在長城底下,就可以使長城永保堅固,秦始皇就信以為真,派人捉拿萬喜良。
萬喜良逃到了孟家。孟家的人見萬喜良英俊瀟灑、才華橫溢,就讓孟姜女和萬喜良成親了。兩人成親不到十天,萬喜良被官府的人抓去修長城了。
到了秋天,孟姜女見丈夫還沒回來,給他送寒衣去了。一路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千里迢迢來到長城腳下。當地人卻告訴她:萬喜良早就被埋在長城下面了。她頓時悲痛欲絕,放聲痛哭。霎時,天昏地暗,八百里長城被哭塌了。正在這時,秦始皇巡察長城而來,他見孟姜女長得眉清目秀,就想讓她做妃子。孟姜女讓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一是為萬喜良修一座墳墓;二是讓滿朝文武祭奠萬喜良;三是在長城和萬喜良的墳墓中間修一座和飛虹一樣雄偉的大橋。三件事辦完之后,她就投海自盡了。
大家一定聽過這個故事吧!這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篇2
秦皇島文化發展多年來受到長城文化的持續性影響。在各類神話、傳說以及民間故事中,以長城為主體內容,或者以長城著名關口、歷史人物為主要對象的作品不在少數,足見長城文化對于秦皇島當地文化發展起到的重要推動作用。
(一)長城文化對于秦皇島詩詞積淀與發展的影響與作用
長城詩詞是秦皇島長城文化最為重要的一部分。秦皇島長城詩詞是指詩題、內容涉及秦皇島長城、長城關隘,專門描寫秦皇島長城的修筑、與長城相關的歷史人物、長城故事傳說、長城風景詠懷的古代、現代詩詞。透過這些流傳下來的詩詞,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由各個時代的長城歌詠折射出來的秦皇島發展史。最早的長城詩可以追溯到秦代歌謠“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白骨相撐柱”,而就秦皇島當地來講,長城詩詞也有悠久的歷史。
秦皇島長城詩詞的主題顯示出明顯的多樣性。綜合考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長城風景詩此類詩歌大多書寫游覽長城的所見所感。“姜墳有跡空遺恨,秦島無丹可駐顏”(明•閔珪《榆關懷古》)將美景融入秦皇島的神話傳說,歷史感頓生。清代皂保的《山海關懷古》抒發了登臨長城時對歷史的回溯。除此以外,在有些詩歌中還具體呈現了對長城相關建筑的描繪,如山海關的鎮東樓(即天下第一關城樓)、觀海亭(即澄海樓)等。“回首處,連秦島,控榆關;乘風破浪來往,無數孤帆懸。”(清•史履升《澄海樓•水調歌頭》)整首詞對澄海樓乃至秦皇島的美景評價頗高。
2.長城傳說詩唐朝以來,出現了內容涉及杞梁妻的詩篇,后演化成孟姜女詩歌,此類詩歌大多通俗易懂。明朝陳綰的《姜女墳》寫道,“妾身本為從夫來,夫死妾身朝露耳;間關嘔血竟何歸,萬里將身葬水涘”,感情真摯而充沛。巴山的《孟姜女》用長篇敘事詩將孟姜女故事敘述出來,“葫蘆開,放紅光,瓜中坐著個小姑娘,萬道霞光瑞氣騰,彩云飄舞百鳥翔”(孟姜女出生),語言通俗,節奏感強。這些詩歌大多以敘事為主,抒發了對秦始皇暴虐無道的控訴以及對孟姜女愛情的慨嘆。
3.長城邊塞詩由于修筑長城的初始目的在于防御外敵入侵,所以最初的詩歌大多是一些邊塞詩歌。這一類詩歌數量最多,精品也最多,歷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創作過此類詩歌,長城的文學價值也最大程度地體現在這方面。秦皇島長城詩詞亦是如此。“榆關斷音信,漢使絕經過;胡笳落淚曲,羗笛斷腸歌”(北朝庾信《詠懷》),剛健深沉,蒼涼悲壯,面對長城厚重的城墻,長于宮廷艷體詩的庾信也變得豪放凌厲。“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唐•高適《燕歌行》并序),描寫邊關將士生活,對將士的悲憫、對敵人的痛恨、對主將輕敵的批判融于一體,感情豐沛復雜。“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清•納蘭性德《長相思》),將細膩的情感融于雄壯的景色中,柔情中盡顯男兒報國之志。
(二)由長城生發出的故事傳說對秦皇島地域文化底蘊的豐富
從古至今,以長城本身、修筑長城的艱難歷程、與長城有關的歷史人物為對象的傳說一直廣為流傳。在秦皇島當地,長城傳說也極大地豐富了當地的人文底蘊,有的甚至影響了秦皇島地名的發展變遷。
綜合考察,此類傳說可以分為兩類:
1.長城關隘故事、傳說此類故事、傳說主要分布在山海關、撫寧等地,故事內容涉及到長城的各個關口,比如《山海關》《好難過的冷口關》《燕王出兵劉家口》等。《山海關》講述了山海關得名的由來。故事將朱元璋與劉伯溫、徐達二人的糾葛書寫得淋漓盡致,頗具歷史感。不僅寫清了山海關由“遷民鎮”改為“山海關”的緣由,而且對統治者“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卑劣行徑予以了痛斥。《燕王出兵劉家口》則把明長城獨具一格的劉家口關在歷史上重要的地理位置描述了出來。這些關口,除了山海關之外,其它關隘在現代大多名不見經傳,但在歷史上,它們中的很多都曾作為長城重要關口在軍事上發揮了突出作用。
2.歷史人物故事、傳說在修筑長城、保衛長城的過程中,很多人物做出了突出貢獻,比如戚繼光。《戚繼光界嶺捉長禿》《天馬山的故事》《媳婦樓》系列故事均與抗倭名將戚繼光有關。這類故事在秦皇島青龍、撫寧一代廣為傳誦,后由長城保護志愿者張鶴珊、秦皇島地名辦公室等個人或單位搜集整理,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在秦皇島地區流傳最為廣泛的是孟姜女的故事。作為一種外來文化,這個故事與山海關地區的長城文化相融合,融合的過程中故事整體內容更加豐富,傳奇色彩也更為濃烈。紫燕送籽,姜女出世,望夫凹石,哭倒長城……這個故事現在已經成了經典中的經典,山海關的孟姜女廟也成了承載這個故事的著名景點。
二、長城精神對于秦皇島地域人文精神的提升作用
對于秦皇島市民來講,長城雄奇壯美、風光秀麗,為世人稱頌,更令其感到無比自豪。一直以來,作為秦皇島地域文化核心之一的打不垮、壓不倒的精神,深刻地影響著整體城市人文精神的發展。這種影響作為一種刺激城市發展的正能量,逐漸散播開來,積淀為城市發展的文化底蘊。
篇3
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民間傳說在我國家喻戶曉。
孟姜女的故事最早出現于唐代,本屬無從稽考的傳說,但這里的孟姜女廟中有塊《貞女祠記》石碑,鐫有山海關兵部主事張棟撰寫的碑文,言之鑿鑿地說此山名叫望夫山,孟姜女姓許,陜西同官人,丈夫范杞梁被秦始皇抓到北方修長城,孟姜女送寒衣尋夫至此,曾登山而望長城。孟姜女廟由此而生,連清朝乾隆皇帝也只好說:“訛傳是處也無妨。”在殿后的巨石上還刻有他的親筆詩。另外還有一說,根據唐朝僧人貫休的《禪月集》詩中說:“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筑長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從此,宋、元、明、清各朝代都廣泛流傳。這些故事的敘說都以秦始皇修筑長城為背景,真與假,正與誤,都無妨。作為民間傳說,它主要是頌揚孟姜女忠貞不屈的性格,同時也以此抒發百姓對一切殘暴統治者的不滿。類似的傳說在《說苑》、《烈女傳》都有涉及,最后形成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雁門關
地理古籍《山海經》中有“雁門,飛雁出于其門”。雁門關因此得名。雁門關坐落在山西代縣崇山之巔,南北各有陡壁懸崖,均為等腰三角形。這一帶層巒疊嶂,危峰壁立,遠遠眺望,南有五臺山脈橫亙,東有恒山群峰奔來。到了雁門關下,但見兩邊山勢突兀,各成15度角傾斜而下,中間構成一個山口。
1993年,考古專家發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古雁門關遺址,從而把雁門關的歷史提早了一千年。從戰國趙開始,中國古代史上發生于此的戰爭至少有20次以上,可見這一帶是軍事重地。現在的關城為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所建,萬歷年間修復門樓,今存三座,部分坍塌,1993年修復。除關城外,關外原有大石墻3道,小石墻25道,隘口18個,軍事防御十分嚴密。
文字磚長城
在河北金山嶺長城,去拍攝文字磚長城,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和耐心,還要邊走邊仔細地觀察每一段城墻是否有文字磚存在,稍有疏忽,文字磚長城就會在眼皮底下溜掉。雖然過去也曾有拍攝文字磚的計劃,但因決心不夠,沒有實現。
登上沙領口、黑樓、小金山樓、大金山樓、障墻,過了將軍樓,這一段段長城是未經修葺的,墻體部分已坍塌,馬道上長滿了雜草,布著密密的蜘蛛網,真有些舉步難行了。這一帶的游人極少,除非是關心長城的攝影發燒友,或者從這里經過去北京司馬臺長城的人。
走過將軍樓,我的心情開始緊張了,兩眼張得大大的,四處尋找,不放過每塊磚石,并且放慢腳步,小心翼翼地貼著一塊塊的磚石看,我就不信長著眼睛會讓它溜掉。就這樣,一塊磚一塊磚的往東看過去。終于,在大狐頂樓的附近,見到了一堵長達500多米的文字磚長城。
文字磚上記載有燒制磚的年代和兵營番號,如“萬歷六年振武右營造”、“萬歷六年鎮虜侍營造”、“古北路造”、“墻子路造”、“石塘路造”、“振武營造”、“萬歷六年延綏營造”等等字樣。其中以隆慶二年至萬歷五、六年的印文為最多。這段用大量帶有陰文或陽文印字的青磚砌成的城墻,是萬里長城獨一無二的一段。為何如此集中地用文字磚來建造這段長城,至今仍是一個謎。為什么別的長城沒有,偏偏只有金山嶺長城才有呢?這又是一個謎。這數以萬計的帶有文字的長城磚,有意無意地告訴下一代什么呢?
歷史可以改變我們,我們卻不能改變歷史。長城,你所隱含的文化內涵實在太深刻了。
山西大同長城鄉的護墻墩
河北金山嶺長城的文字磚
甘肅武威騰格里
沙漠邊緣的長城
甘肅敦煌玉門關以
篇4
民間流傳的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說,它以戲劇、歌謠、詩文、說唱等形式,廣泛流傳,可謂家喻戶曉。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筑長城,不久因饑寒勞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長城墻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絕望之中投海而死。從此,山海關被后人認為是“孟姜女哭長城”之地,并在那里蓋了孟姜女廟,南來北往的人們常在這兒灑下一掬同情之淚。廟中有楹聯這樣說:「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孟姜女哭崩長城的故事,反映了秦代徭役對百姓所帶來的深重痛苦。也有的認為該故事出自戰國時期。
【有關遺跡】
據說廟東南4公里處兩塊露出海面的礁石便是孟姜女的墳與碑,而廟后巨石上的小坑,為孟姜女望夫所踏足跡。所以石上刻有“望夫石”3個大字。廟內殿門兩側還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朝”、“長”兩字按漢字不同讀音才能讀出有幾種不同的意義。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其夫范喜良(衛輝人)被魏王征召修筑長城(今衛輝與輝縣交界的戰國長城)勞累而死,埋于長城之下。孟姜女尋夫哭至衛輝池山段長城,感動天地,哭塌長城,露出丈夫尸骨。至今在衛輝池山鄉歪腦村一帶還流傳其故事,山上能見到孟姜女哭塌長城的淚滴石。新鄉市區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橋等名稱。
篇5
大家好,我今天帶領你們來到了世界遺產的一處萬里長城。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段長城修筑在八達嶺上。這條長城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這條八達嶺長城前后修筑過18次,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全長一萬三千多里。
長城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筑成的。城墻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差不多五六匹馬可以并行。城墻外沿有兩米多高的成排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望口,供?望用,還有射口,供射擊用。城墻頂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臺,是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臺之間可以互相呼應。作文
看到這宏偉的建筑,大家可不要忘了,它是公元221年前建成的。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傳說孟姜女千里尋夫來到長城,得知丈夫已經累死,悲傷地哭起來,淚如泉,聲如雷,哭倒長城八百里。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也充分說明長城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啊!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燕。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這出自1935年10月率領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清平樂六盤山》長城是個偉大的奇跡,但更偉大的是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他們用勞動、智慧和力量建造了舉世無雙的長城!作文
游客們,您遠道而來,就是為了親眼目睹這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讓我們一起為祖國有這樣一個偉大的長城而自豪吧!
長城導游詞介紹2
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小導游叫黃校龍,接下來這段時間我們就一起前往長城,共度美好時光。現在就有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長城的歷史吧。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距現在已經二千多年的歷史。長城高大堅固、是用條石和城磚砌成的,在古代是用來防御敵人的進攻。
各位游客,我們已經來到長城腳下。遠看長城,大家一定想:長城真像一條長龍。
篇6
月下,卻有紅拂夜奔,鶯鶯私會,張生傳情
長城再長,也長不過孟姜女的啼哭慘咽聲
月球再荒涼,也抵不過月宮姮娥的落寞孤獨
金谷園是繁華的,綠珠的純情是感人的
伽藍寺是神秘的,將軍的愛情是動人的
傳說很美,傳說很殘忍
傳說越美,就越殘忍
篇7
各位旅客,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何宜臻,大家可以叫我小何。這次很榮幸能和大家游覽長城。
遠遠望去,長城像一條巨大無比的長龍。近看,長城一眼望不到頭。站在長城上看,一座座烽火臺屹立在長城上,像一個永遠不會倒的不倒翁。
長城還是古代一項重要的防御工程,從燕國開始修建長城,長城現在已經有2017多年歷史了!
關于長城還有一個感人的傳說。在修建長城的時候,除了60歲以上的老人不用去修建長城,其它的青年都得去修建長城。蘇州書生范喜良,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不得不四處躲藏。有一次,他逃到了孟家花園,無意中碰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個聰明美麗的姑娘,她和父母便一起把范喜良藏了起來。兩位老人很喜歡范喜良,就把孟姜女許配給他作了妻子。但是,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云,新婚不到三天,范喜良聲就被官兵捉走了。后來,孟姜女千里迢迢地來到長城找丈夫。誰知,民工告訴她,范喜良已經死了。她便在長城腳下痛哭,不知哭了多久,只聽“轟隆”一聲,長城倒了幾公里。
旅客們,請不要隨地扔垃圾,和在城磚上亂涂亂刻。我們7點在城門集合。
篇8
臘八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臘八節毋庸置疑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定于每年的十二月初八,十二月又稱為臘月,所以才稱這天為臘八節。
在這一天,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但提起“臘八節”,大概多數人頭腦中閃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喝臘八粥”,但其實古時候臘八粥的用料比較單一,后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臘八粥會有很多種用料。
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臘八粥就是為了紀念這有意義的一天。
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秦朝修筑長城的人,當時始皇帝召天下民夫修建長城,長年不能回家,吃糧卻靠家里人送,秦始皇就下令給那些修筑長城的人送去這種粥,但還是會有很多人死去,后人為了悼念這些長眠于長城腳下的民夫,人們每年喝臘八粥,以作紀念。
而關于臘八節的由來其實還有很多傳說,但實際就是指代十二月初八這一天。大多是為了紀念,也承載著人們的美好祝愿。
臘八節有什么傳統風俗 臘八節習俗有:祭祀、吃臘八粥、泡臘八蒜、制臘八豆腐等。喝臘八粥是臘八節的傳統習俗之一,古代每到臘八這一天,朝廷、官府、寺院都要做臘八粥,老百姓也會在合家團聚時喝臘八粥。在臘八節這天,人們還有在泡臘八蒜的習俗,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密封的罐子里,倒入醋、封上口,蒜瓣會逐漸變成像翡翠一樣。
臘八節有什么忌諱 臘八節有出嫁的女兒不準回娘家的說法,按照古人的說法,每年有幾個特定的日子是不能在娘家過的,臘八節就是其中的一天。還有臘八不動土不搬家,古人認為臘月是寒氣比較重的一月,搬入新宅子的話,寒冷的氣氛會阻隔家中的興旺氣氛。
臘八節是紀念誰的節日
一、佛教的釋咖牟尼: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二、紀念秦朝修水城城死的民工。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于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伙積了幾把五谷雜糧,放在鍋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三、紀念忠臣岳飛。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
四、朱元璋定下的節日,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為。
篇9
今天,我們就來到了傳說中的萬里長城。遠眺,綿綿群山上點點金光,好似一個皇帝的王冠;近一點看,坐落山坡上時彎時直的長城神似一把“丈八蛇矛”;再近點,終于模糊的看到了長城的磚塊,由于長城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磚塊已保存不齊了。
登上長城,我們進入了長城“特殊訓練”過的“擁擠大軍”的圍攻,我方損失慘重。我與幾個“敢死隊”拼命殺入敵軍陣中,終于突圍成功。(所謂的“突圍成功”,實際也只是走到了第一個人并不多的烽火臺)我軍休整了15分鐘,便向第二個烽火臺進發。這一段路的敵軍不是很多,有可能是路面愈來愈陡峭的緣故,而風景也變得就第一段路來說更美麗、更壯觀了。
“啊,沒有糧食了!”一個敢死隊員報告,“太陽太猛了!”“投降!”我下命令。于是,我們紛紛舉起手來。
篇10
火車開動了,我的心早飛到了盼望已久的桂林,仿佛置身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畫卷之中……
“再見了,哥哥!”妹妹在跟著火車呼喚,她的身后是爸爸、媽媽。我是第一次到遙遠的南方,而且沒有爸爸媽媽陪伴……心里真不點不好受,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出來。我透過車窗揮著手:“再見了,爸爸!媽媽!”“再見了,妹妹!”
火車漸漸開出了武漢,風馳電掣般地向鄂南山區奔去。我回頭望著親愛的家鄉,在心里默默地喊著:“再見了,武漢!”
初到桂林
火車到站了,先來的老師早就為我們安排好了住宿。當天下午,我們“寫作夏令營”的同學逛了一下大街。出乎意料的是街隨山轉。
山峰往往像巨大的盆景似的出現在街道的前方,連學校里也會“長”出秀麗的山峰。我原以為風景都在郊外,哪知整個城市就是一座大公園啊!
桂林街道寬敞,干凈整齊。商店里水果又多又便宜,西瓜只一角錢一斤,我和幾個同學買了一個大個的,拼命地吃,也沒吃完。武漢還沒有上市的荔枝,可這里早就上市了。
桂林,我一到這里就愛上了你。
游漓江
一大早,我們披著熹微的晨光,登上了游艇,去觀賞漓江兩岸的風光。
游艇順流而下,漓江水清澈見底,近處,可以看到水底帶有美麗花紋的鵝卵石;遠處,可以看到兩岸山峰的倒影。
看!正在用鼻子“吸水”的象鼻山,橫臥在江邊的凈瓶山,先后撲入我們的視野。再看,馳名中外的九馬畫山上畫著奇異的圖畫;仙女峰正照著大鏡子梳妝打扮……不過,我最感興趣的還是那富有神話色彩的八仙過江山。
傳說,八仙云游,經過漓江,看到這兒風景優美,后悔自己不該上天當神仙,為了永遠能觀賞這美麗的山河,就變成山石,矗立在漓江畔。你瞧,中間那個挺著大肚子,搖著芭蕉扇的,就是漢鐘離;右邊是韓湘子,那突出的巖石多像他手中握著的笛子;向左邊看,那第三個,不正是鐵拐李在抱著葫蘆喝酒嗎?……
漓江,真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江。
七星巖
今天,我們參觀了七星巖。
七星巖中怪石嶙峋,奇形異狀的鐘乳石構成奇妙無比的圖案。“露滴石筍”好像是一棵巨大的倒掛著的竹筍;“葉公好龍”的天龍活像一條真的青龍,回旋盤繞;“珍珠幔”上掛著金光閃閃的一串串的大珍珠;“花果山”上“結”滿了香噴噴、甜滋滋的水果,讓游客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然而給人印象最深的要算“長城”了。彎彎曲曲的石筍,組成了一幅雄壯的圖案:在陡峭蜿蜒的群山中,屹立著巍峨的“萬里長城”。“長城”隨著山勢盤繞,時而高,時而低,時而轉到左,時而轉到右,時而陡,時而平。“長城”上還隱約可見一座座峰火臺。這座“長城”氣勢磅礴,十分壯觀,大有真“長城”的氣勢。
大自然啊!只有您才有如此高超的本領。
蘆笛巖
蘆笛巖是舉世聞名的。洞口的石壁上長著幾株小草,導游同志說,這種草叫蘆笛草,傳說用這種草的莖做成笛子,聲音特別美妙,因此,這個巖洞叫蘆笛巖。
蘆笛巖比七星巖更奇、更大、更美。就拿“水晶宮”來說吧,它可容納千余人。相傳孫悟空找東海龍王借兵器到過這里。龍王不給,孫悟空就大鬧“水晶宮”,嚇得蝦兵蟹將直往海底鉆,一條大鯉魚剛鉆了一半,就被孫悟空把它變成了石頭。看,大鯉魚的后半截,魚尾尖還在扭動著呢!龍王雖然逃跑,可是那水晶宮的一座寶塔,卻被孫悟空打掉了一半。看!那支撐著“水晶宮”的石柱,恰似定海神針——金箍棒。蘆笛巖,真是一個迷人的地方。
去長沙
晚上,我們告別了桂林,乘車去長沙。在那兒,我們還要開展許多活動呢!
疾馳的列車轟隆轟隆地響著,像一首催眠曲,我慢慢地睡著了。我做了一個夢:一會兒,我登上了岳麓山;一會兒,我回到家。我好像長一雙翅膀,在遼闊的天空中飛呀,飛呀!我到了高山,到了大海,到了北京……
我真是太幸福了!當我醒來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偎倚在老師的懷里。
【簡評】
第一則寫“我”急切盼望飛到“甲天下”——桂林和第一次離開父母既高興又膽怯的心情。
第二則寫桂林大街的特點。
第三則寫游漓江,在總寫全貌之后,重點寫八仙過江,并引用傳說,表現“我”的贊美之情。
第四則寫“我”游覽“七星巖”,詳寫“萬里長城”,突出它的“奇”、“異”和“雄壯”的氣勢。
第五是寫蘆笛巖,對比地寫出比七星巖更大、更奇、更美。
最后一則寫去長沙,小作者巧妙地托夢言志,寫出自己的幸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如此多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