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3-24 22:21: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日月潭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作為一種認知策略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還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多媒體以它豐富的形式、聲音、圖片、動畫、音樂、視頻等,能極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實踐證明,只要靈活有效地運用多媒體,一定會起到優化課堂教學的作用,保證教學目標更好地完成。
一、利用多媒體,可以豐富教學手段,創設語文學習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尋求真理、探究科學知識的內驅力。語文教學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學會”為“會學”。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樂學”的學習環境,為課堂教學營造一個集聲、形、光、色、景于一體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的興趣一旦被激發,就能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例如《日月潭》是圍繞愛祖國、愛家鄉,向學生展示了祖國迷人的風光、豐富的物產和日新月異的變化。通過對該內容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祖國的遼闊、美麗,增強對祖國的認識和熱愛,并能激發他們渴望了解家鄉和贊美家鄉的感情。可以說這部分內容既是良好的知識傳授內容,又是絕佳的德育教育素材,因此,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教材中在這里的內容顯得非常淺顯和簡要,略去了很多實質性的內容,很容易使學生學起來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一個合理、有效、完整的課件,通過視頻向學生展示《日月潭》的地理風貌。特別是展示清晨與中午兩個鏡頭更加展現了日月潭那迷人的風姿,令人陶醉其間、留連忘返。看,清晨的《日月潭》,薄霧籠罩,晨星閃閃,燈光“隱隱約約”地倒影映在了湖水中,湖光山色,渾然一體,好一幅天然渾成的畫卷。再看中午,太陽高照,就是一幅明麗的山水畫。通過視頻播出,那日月潭簡直成了“童話中的仙境”。
通過教學環境中的音樂欣賞,在緩緩的音頻視頻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日月潭那山青水秀的風景,心里蕩起一圈圈漣漪,讓我們心中升起了對臺灣同胞的思念之情。這樣的教學手段能不使學生更好地來學習?我們的課堂效果能不會更好嗎?
二、利用多媒體,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生動。
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展示,特指是在黑板上或屏幕上顯示該節課該教什么。
課件制作是為優化教學過程、滿足教學需要、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而設計開發的,所以,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必須有教育性、針對性,科學性、藝術性和創造性。因此,制作時就要在各種素材中做合理的選擇。 例如我在制作《日月潭》課件時,選擇了符合課文內容的景物畫面,錄制了符合課文內容的音樂、歌曲,使課件形、聲、色之間渾然一體、相互協調,形成了最佳組合的整體效應。在整個選擇素材的過程中,我找到了符合課文內容的材料,優化組合,去粗取精,確定了本課所需的部分,明確了教學目標和線索,達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學內容的展示,教師還需更好的了解學生,使聲情并茂的教育內容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能力,符合對他們的教育規律,這樣才能更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真正體現出在學習過程中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之目的,達到因材施教之功效。
三、利用多媒體,可以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本節課表達的中心。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小學語文課堂上更好地突破重點和難點,是小學語文教師特頭疼的事,也是教改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傳統的教學中,往往是通過教師的口授板書來反復強調,往往會使學生厭煩,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能更好地、更形象地將其表達出來,能化靜為動、化枯燥為有趣。因此,多媒體技術運用恰當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突破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優化課堂教學,使學生在課堂上樂學、易學,增強課堂氣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我在《日月潭》一課的教學中,就“日月潭”名字是怎么得來的,你最喜歡日月潭什么時候的景色,作者在這篇課文中想告訴我們什么,以及課文中的生字使學生能更好地認、寫等,首先借助畫面和動畫讓學生在畫面上找出,交流、討論并讓學生分組表達、匯報,讓學生通過觀看,寫清日月潭的位置、形狀、名稱的由來,描繪出日月潭的秀麗風光。對照圖畫,讓學生感知字義詞義,并讓學生通過游戲鞏固識字。最后,借助多媒體的視頻、音頻效果,讓學生想象出日月潭的秀麗風光、優美景物,增強學生愛祖國、愛家鄉之情,顯示了重點,突出了難點,使學生的感情得到了升華。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的發展強調學生智力、創新能力、個性和特長的全面發展,因此,課堂上傳統的知識傳授已不能適應當代學生。特別是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發展智力,更需要我們運用多媒體技術參與教學。
五、利用多媒體,可以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篇2
【關鍵詞】集體備課;觀念的落實;措施的保證;分解單元目標
G635.1
廣安市教科所在繼續貫徹“雙主”的課改基礎上,繼續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力主實現“雙優”。我校在改革過程中通過摸索,認識到要想實現“雙優”,首要前提是得解讀好教材,利用好教材。只有老師對教材了然于胸,才能做到“優教”,才能引導孩子“優學”。
讓一個老師備好一堂課并不難,難的是備好一本書。然而,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單打獨斗的結果不是讓老師眼光狹隘,就是意氣全無。所以,增強團隊意識,抓好集體備課,勢在必行!
其實集體備課并不是新鮮詞,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有學校試驗。然而,直到今天也并未達到想象中的效果。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方法和落實。
一、集體備課的落實
1.觀念的落實。
⑴學校層面的促進。
老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素質的高低。一個學校的發展,又哪能離開老師個體的發展呢!而集體備課,就可以直接促進老師素質的提升――既能利用老教師的經驗促進新教師的盡快成熟,又能通過集體備課活動,整合教師資源,促進團隊協作。
只有學校一心一意抓集體備課,對集體備課進行正確的引導,老師們才可能注重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⑵內部觀念的形成。
想要老師們真正喜歡上集體備課,就要他們從內心認識到集體備課的好處。以往學校只要一談到集體備課的好處,無外乎就是凝聚集體智慧、提升教師素質、提高教學效果等等,此等大方向的言論根本就無法激發老師集體備課的熱情。而真正能讓老師們上心的,就是用的時間比以前少,教學效果比以前好。所以,學校可以指導老師們先試驗一個單元,改革備課模式,減輕老師的負擔,讓老師們嘗到集體備課的甜頭,集體備課才可能真正得到落實!
2.措施的保證。
⑴首先要成立集體備課組,人數以3―5個相同年級的老師為宜,最好能一人一課。人多的學校可以以年級為單位選人集體備課,人少的學校可以集全校的力量備課,甚至可以集全鄉的力量備課。
⑵學校應該制定相應的管理考核措施,參與集體備課并形成校本教材的老師,在評定績效時,適當加分。
⑶每次集體備課應該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人員。尤其是學校領導必須參與其中,起穿針引線的作用,為集體備課鋪路架橋,解困釋惑。
⑷備課組注重資料的搜集和整理,每期必須形成校本教材,已經有了教材的年級就必須對已有的教材進行再次備課,并納入考核,適當獎勵。
二、集體備課的方法。
備課的主要目的,說得直接一點就是熟悉教材。但如何真正實現“雙主雙優”,熟悉教材的目的就要來個徹底的改變――不是讓我們的教學和教材相適應,而是把教材變成和教學相匹配的資源。
1.改革備課流程
說到集體備課,“個人自備集體議課專人整理反思修改”的流程大家已經了然于胸。然而,真正要實現“雙主雙優”,這個方法顯得太過復雜,操作起來費時費神,這種費力不討好的備課形式,自然落不到實處。
如果采用“分解目標分段備課解讀備課反思整理”的模式,省時省力,老師們又豈能不樂意呢!
2.集體備課的方法
就以小學語文備課來說吧。小學語文教材編排,基本上是一個單元一個主題,集體備課就可以以單元為板塊來實施。
⑴分解單元目標。
既然是一個單元一個主題,在備課伊始,就可以對單元目標進行分解。
以二年級下冊三單元為例。這一單元以“美麗的家鄉”為主題,要讓學生了解美麗的祖國,夸夸自己的家鄉。搞清楚了單元目標,在備課時就可以把目標分解到每篇課文。
⑵分段備課。
分解好單元目標后,根據集體備課老師所長,各自選擇備課主題,確定教學重點及難點的突破方法。
《日月潭》以景物描寫為教學重點,備課時就圍繞如何讓學生學會介紹家鄉美景來準備;《葡萄溝》以特產介紹為主,就讓學生掌握介紹特產的方法;《難忘的潑水節》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民族,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學會對節日場景進行介紹;《北京亮起來了》讓學生了解了北京的變化,學會介紹家鄉的變化。最后在上口語交際“夸家鄉”時,再把前面所學的方法綜合起來,把課本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能力和方法――介紹家鄉可以從家鄉的美景、特產、節日、變化等著手。
⑶解讀備課。
由于每一個單元每個老師只備了一課,而其它課得共享其他老師的備課。所以,解讀他人的備課就顯得尤為重要。解讀過程分三步:朗讀課文解讀備課簡單修改。這種解讀,既能滲進自己的想法,又能汲取他人所長,大家相互學習,備課的能力會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
⑷反思整理。
篇3
現代教育心理學和教學論的研究表明:課堂教學的效果不僅取決于教學工作者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還取決于一定的教學環境。積極的良好的課堂氛圍,能給教學工作者和學生愉悅的刺激,使師生雙方思維活躍,精神集中,靈感迸發;雙方在教學過程中心理共振,情感交融,配合默契,使教學工作者教的最佳狀態和學生的最佳狀態相吻合,激發二者潛能的充分發揮,從而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通過教學實踐的長期反思與總結,筆者認為通過以下方式可助小學語文良好課堂教學氛圍的建設:
一、教育工作者的主導作用
1、教學工作者自身能力提高
小學語文教學很基礎,卻很考驗教學工作者的能力。接受教育的學生們都是一些未成年孩子,這些孩子中年紀大的可以專心地聽老師授課,但年幼的甚至連老師說什么都不是太理解。這就要求起引導作用的老師們具有與小學生溝通交流的能力,只有學生們聽得懂老師在講什么,才能提高學生們的注意力,進而促進良好教學氛圍的形成。此外,處于兒童至少年階段的小學生在心理上對童真、童趣十分青睞,那些枯燥直白的說教幾乎吸引不了這群孩子的興趣。此時,教師在教學技巧上的創新能力顯得愈發重要。適合小學生的上課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
2、教學工作者德育養成
小學是人心理成長的敏感時期,這一時期孩子們對事物漸漸形成自己的看法,對周圍接觸相對較多的人包括自己的老師們的行為也會形成獨特的見解,老師的言行將作用于學生并在最快的時間內產生效果。教師的嚴格、苛刻會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由單純的討厭老師惡化到對老師課程的排斥。相反,許多教師的親和力很高,能和小學生們打成一片,消除孩子們的畏懼,吸引這些孩子新生尊敬和崇拜,那么教師課堂上的氛圍自然也就很活躍。可見,教學工作者德育的魅力的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二、學生們作真正的主體
1、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獲得新知識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但不是毫無根據的死記硬背、盲目訓練。對于所學知識的產生、發展、結論這一過程的理解也很關鍵。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學工作者要善于創造和提供探究條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雙手操作、用眼睛認真觀察、動腦子仔細思考、大膽說出自己的問題,讓學生在尋找的全過程中收獲發現的快樂、成功的喜悅、探索的意外。教學過程越來越多的轉移到學生手中,學生擁有盡可能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并以“疑問 -探知-新疑問-新探知”的學習模式在思考中尋到最佳答案。
2、學生在經歷中提升自信
小學語文的課程設置包含古詩、童話寓言故事、美文、看圖寫作等,結合這一課程設置特點,教學工作者應合理的安排和提供給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詩朗誦比賽能培養學生的情感判斷力,也能鍛煉學生的膽識。一個小小的展示自我的舞臺,能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更能極大地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朗誦中體會學習的樂趣。“故事匯”,兒童對故事書有著一種特殊的喜好,并且許多孩子喜歡和周圍的小伙伴分享自己最近的故事。以講故事的方式完成教學,有利于建成輕松的課堂氛圍,更是一種讓師生雙方從傳統課堂中解脫出來的好方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找到值得驕傲的經歷,找到主人翁意識,這才是學習的初衷。
三、學校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
1、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的引入把原本沒有生機的教材生動化,豐富的圖片、優美的音樂、動聽的朗讀、有趣的動畫……基于新興的各種載體,文字有了靈氣,學生們記生字變的輕松了;成語幻化成有趣的故事,寓意的理解也不那么吃力了;圖片激發學生發散思維,在不斷琢磨的同時思維得到了提升。例如,在講授小學語文《日月潭》時可以借助網絡提供更豐富的符合課文內容的圖片,給學生提供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配以合適的音樂借助flash做成動畫或者處理成視頻,將多媒體的優勢運用到教學中可以調動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興趣,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愛上語文。
2、學生評教
小學生在許多方面不夠成熟,但對于自己的喜好是最擅長說真話的。基于這個群體的特點學校提供給孩子們評價教學的機會,也是給各位教師提供自我反思的空間,在互動過程中師生間的了解會更深入,教師教學過程中也能盡量做到個性化。
篇4
交通是社會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它與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在與學生的交談中,我發現四年級的學生說起交通都很熟悉,但對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它的作用認識還不夠全面,所以,我就想憑借《交通與我們的生活》這一文本,引領兒童進行一次觸動心靈的成長之旅,深刻地感受到交通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知識與技能
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從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了解“山區里的交通”,進一步了解交通對經濟發展、文化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探討交通與我們的關系,生活離不開交通。
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資料和學生的生活經歷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認識交通的同時,注意對學生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析社會現象,嘗試合理、有創意地解決實際問題。
了解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情況,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同時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了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現交通給山區帶來的變化,了解交通對經濟發展、文化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法與學法: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構建開放而又活力的課堂,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在學法指導上力求體現“讓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理念,主要讓學生應用合作、探究、討論、總結等學習方法去學習新課。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①找一找走進我們生活的外地物品。②了解本地外銷產品
教師準備:制作相關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了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一、情景導入,聚焦“交通”
1、師:今天老師特意給大家帶來了幾幅圖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課件出示:各種交通工具(水、陸、空、鐵路)正在運輸的情景的圖片。
2、師問:看完這幾幅圖片,你們有什么感受呢?生談。
3、師過渡,板書課題。簡簡單單的圖片卻讓我們感受到交通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這節課,讓我們走進交通與我們的生活。板書課題:(交通與我們的生活)
(設計意圖:本環節運用課件,從圖片入手讓學生認識不同的交通工具,從而感受到交通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從而明確本課探討目標。)
二、 結合生活,談論交通
1、師提出問題:同學們,每天早上你是怎樣來上學的?(步行、騎車、坐電動車、乘坐小面包車、乘坐公共汽車……)坐車來的學生能談談你坐車的感受嗎?(舒服、快、穩、方便、安全……)如果沒有這些交通工具你會怎樣呢?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大膽發言。
(設計意圖:從學生最日常的生活——上學入手,提取學生在交通出行中的經歷,感受交通工具的多樣選擇帶來的便利。)
師過渡:交通不僅給我們上學帶來方便,我們吃穿用的物品,有很多也是來自外地,因而,交通運輸就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請學生們看課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開展小組活動,來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小組活動交流:
〈一〉課件呈現以下四個話題,讓生圍繞這四個話題展開討論。(也可以選擇感興趣的話題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⑴交通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快捷與方便。
⑵交通使我們生活的范圍擴大了,人們擁有了更多與外部世界聯系的機會。
⑶交通促進了人們的交流,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⑷交通不僅為我們帶來所需的物品,而且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二〉小組交流,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
①師:同學們都討論好了嗎?哪一組把你們討論的結果跟大家交流一下?
②學生匯報。根據這一教學環節,我預設了這幾個內容來引導和提示學生,并通過課件出示。
交通,使我們穿的衣服很多也是外地做的: 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是浙江杭州生產的,它是通過交通才到了蕪湖的各個商場。”
-
交通可以使我們有可能品嘗到其它地方的特產: “這是馬鞍山采石磯的茶干,是通過貨車這種交通工具運到我們這里來的。
家中用的東西,很多都是外地產品:“家里常用的‘六神’香皂,廠家在上海,它是通過貨車這種交通運輸工具,運到我們蕪湖市,然后進入超市;家里的家具是大連生產的,是通過火車集裝廂運到蕪湖的家具城,購買時再通過貨車送到我們家。
正因為現在的交通很發達,所以在去年的上海世博會上丹麥的“小人魚”來到了中國,正因為交通的發達臺灣觀光開通了,海峽兩岸的人民又不著含情默默地隔海相望,經受著親人的離別之痛了,現在,交通圓了他們與親人見面的夢,我們也可以去臺灣看看美麗的日月潭了,也能邀請臺灣小朋友來看雪了,交通不僅讓我們溝通感情,拉近距離,增加了交流的機會,還讓我們享受親情和友情。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出示多媒體課件來引導,激起學生們的思維,感受交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物品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引導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從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帶給人們交流的增多,活動范圍的擴大,視野的開闊
)4、讓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交通還能為人們帶來什么?
三、課外延伸,感受交通
1、課件出示:“荔枝”你們看這是什么?誰知道它產自哪兒呢?我們吃到的這么新鮮的荔枝是怎么運來的?讓生猜猜看。
2、同學們,我們感受到了荔枝的運輸過程,請你們選擇自己生活中最喜歡的物品,以“物品旅行記”為題目,畫一幅連環畫,畫出它的運輸經歷,注意要體現交通工具的使用。
(設計意圖:通過課件感受荔枝的運輸過程,讓生通過動手畫畫,感受生活中物品的流通與交通的關系,生活離不開交通,交通為生活服務。)
板書設計: 交通與我們的生活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通過了解“山區里的交通”,進一步理解交通對經濟發展、文化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明白了交通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活離不開交通。
二、體會交通對農村和山區的變化
1、課件出示:以前山區交通情況。談談你的感受。
2、講述自己的經歷,從而感受農村的交通情況。
老師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過去,我們農村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記得有一次天下雨,我要到學校上學去,肩背書包,手握雨傘,腳穿腳鞋,踩在泥濘不堪的泥路上,非常吃力地走著,有時路上的泥水太深,淤泥都漫過了膠鞋,如果在冬天那就要挨一天的凍了。有時因為雨大,路滑。在上學途中要摔很多次跤,非常不方便。那時沒有路,更談不上車,農民們到街上買東西只得步行去,既耽誤時間,雙肩挑著沉重的東西,又累。家中的農副產品難以出售,記得又一次家中種了一畝多田的西瓜,剛好西瓜上市的時候天不作美,整天下雨,路上都是泥濘,很難走,爸爸平日里運送西瓜的板車無法能把它們運出去,在家里買2分錢一斤都沒人要,(因為家鄉人都種這個)眼睜睜的看著滿田的西瓜爛在田里,爸爸心疼的強忍著淚水,而媽媽急得直哭。可見,路難走,交通落后給人民帶來的只是貧困和不便。
3、山區的路難走,交通受到阻礙,給山區的人民帶來了貧困和不便,要想改善山區的落后,你認為可以怎么做呢?生自主交流。引出“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
4、通過課件我們來看看交通變化后的山區。
課件出示:交通變化后的山區(圖片與視頻)
5、談感受
⑴看到這些,你們有什么感受?
⑵師小結:是啊!是交通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這樣的變化,農村道路關系到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要讓農民致富,先幫農民修路。
(設計意圖:在此環節中讓學生通過課件對山區交通狀況的對比和了解,在視頻的渲染下,進一步理解交通對經濟發展、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體會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感受黨的富民政策的偉大。交流中,交通的作用躍然而出,對家鄉的情感更是自然流淌)
1、“家鄉開發大家談”
請生調查我縣交通情況,制定一個簡單的交通改進方案。
2、欣賞《天路》歌曲,讓生再次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使生進一步理解交通對經濟發展、文化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學生感受到交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通過對山區交通的了解,體會改革開放給祖國農村帶來的變化,感受“富民”政策的偉大,指導學生理解利用交通開發可帶動山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這節課,相信每一位同學都真切地感受到交通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交通的變化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希望同學們享受交通的時候,進一步關注交通的發展,同時也用眼睛仔細去觀察,交通對我們生活還有哪些影響呢?我們將在后面的學習中繼續探討。
板書設計 要想富 先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