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3-26 07:14: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長恨歌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長恨歌讀后感

篇1

文學經典要做到充分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注重側重、流行和趣味三個因素,以額外的講述對語文教材的現有不足進行適當地補充。首先,經典側重性。文學經典要考慮職業院校偏重應用的特色。與職業學校契合較高的是表現主義。有精力的教師可以額外講解《變形記》《地洞》和《毛猿》。以《變形記》為例,教師要揭示現代社會人被異化成為工具的現象,目的在于讓學生聯想自身,引發思考。

其次,經典流行性。教師要把流行因素融入經典,用網絡語言、廣告語言和流行語言替換日常語言。網絡語言之中的“給力”“吐槽”以及膝蓋中箭體、HOLD住體等相關的“XX體”在學生中間廣為流傳;廣告語言言簡意賅回味無窮,可以用做點評的妙語,“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比“我們都從中受益”好得多;流行語言則是抓住流行因素,“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他不是一個人”要比“我相信”“他不孤單”吸引更多的學生關注。用網絡語言、廣告語言和流行語言代替日常語言,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最后,經典趣味性。經典本身就是一個個趣味的小故事,職業院校的語文教學更應該抓住這一點,摒棄高深枯燥的理論,用生動形象的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總之,經典的講述是有精力的教師額外進行的,但是語文講究“功夫在其外”,正是這個“外”才能提高學生的底蘊和內涵,經典的設置也是對現有教材一定的改進和補充。

課后作業———經典的延續

很多學生對待課后作業的方法就是下載,這樣既違背了作業的初衷,還浪費了師生的時間。課前賞析,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是一個整體,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底蘊和內涵。課后作業應該是賞析的深化或教學的延展。課后作業沒有時間限制,更加靈活自由,以讀后感的形式出現。比如學生的賞析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吟留別》,課后作業就可以是白居易的其他作品,尤其鼓勵閱讀《長恨歌》《琵琶行》這類藝術性強但是篇幅過長,不能用作賞析的作品。在課后作業中,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首先,保證原創。賞析不僅僅是對內涵和底蘊的提升,同時也是對寫作能力的鍛煉。“語文是從事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職業教育階段的各門學科都是專業學科,語文則是學習各門學科必須掌握的基礎工具。”課后作業是學生練筆的一次寶貴機會,學生準備讀后感,再一次接觸經典的同時也鍛煉了寫作能力。

其次,不限字數。很多教師布置作業時嚴格限制字數。學生湊字甚至下載也是無奈之舉。讀后感強調感想,學生只要表達出真情實感即可,不必限制字數。

結語

篇2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最新2022

  讀龍應臺和兒子的書信集《親愛的安德烈》。書拿到手,由衷地喜歡。慢慢讀下去,突然明白為什么龍應臺的圖片為什么這么不加處理和修飾,任由歲月的痕跡坦露無遺,原來在這本書里,她只是一個和我們所有的中國媽媽一樣,面對孩子的成長和越來越遠的距離而不斷掙扎的本色母親,心里一下子變得非常溫暖。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正是這樣的兩代人,所受的教育熏陶迥然不同的兩代人,兩種環境下長大成人的兩代人。卻相互敞開了心扉,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進行交流。

  在龍應臺的筆下,我們總能獲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經名噪一時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還是那本風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現在被稱為育兒典范的《親愛的安德烈》。

  讀完全書,我驚奇的發現龍應臺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筆,儼然成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親,以最樸實無華的言語打動安安的內心深處。遇到兩代隔閡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龍應臺總能用溫柔的口吻。堅定的語氣,訴說中國籍的媽媽為什么會這么想,這么做,不為說服,只是要誠實表達心中感受。

  而這本普通的書籍所包含到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在三十多封書信中,說實話,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內容,我讀不太懂,但我感動的是一個母親對于已經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了解的心情。不管結果如何,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動。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最新2022

  近來不知為何突然很想自己獨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許是受了安德烈的影響吧。很羨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豐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鳥兒一樣飛向蔚藍的天空,作為一個從大陸長大的孩子而言,我沒有一刻自由過,甚至在睡覺時也會被人叫起來喝水潤喉,我不知道世界為什么會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國家,只要超過14周歲,老師上課便會用“您”來稱呼,而我們一直像一個長不大的孩童,無時無刻不被父母牽掛,是,沒錯,我們應當受到社會的照顧,家人的關心,但你自己有沒有想過你這般依賴家長和社會,何時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長?要多久你才能長大?

  自由,這個詞對任何我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一種看得見,但卻摸不到夠不著的東西,也無疑是一種誘惑。因為只有長大才能擁有自由,或者說你永遠長不大就永遠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說就算你長大了,但你還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會對你的關注,那么你就更沒有自由。

  舉個例子來說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帶你去看病,而醫生不是問你哪里不舒服而是問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樣不舒服,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樣不舒服。

  大人們會在任何時間去關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風刺骨,父母總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阻止你出家門,他們會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實表明他們還是把你當作小孩子,無論你多大在他們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會有人對父母說:“我已經長大了!”但是還是沒有得到該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個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學生,父母總會想叮囑你的一切行為。

  但是我想說:“我已經長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最新2022

  花了三天晚上,我陸陸續續地看完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我不敢看快了,即使這本書對只是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之間來往信函的收錄。這本書里的信件所談內容設計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藝術,價值取向等等,有許多是我現在這個年紀所不能了解和體會的,但也有我所能領會的——他們都在竭盡全力地去了解彼此,撇開那些深奧的東西,還有母子間的愛與坦誠。

  從開頭的兩篇文章,《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連接的“份”》都可以看出,無論是四五十歲的龍應臺,還是她那二十多歲的兒子安德烈,他們都在感嘆時光飛逝,并表示了他們都想重新認識對方。安德烈,MM,每一封信的來往都是兩個世界的交匯。相差三十多歲的兩個人,都在努力地融入對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試著再去重新認識一遍我的父母呢?

  龍應臺試著忘記那個原來的安德烈——“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掛肚,頭發有點汗味的小男孩”,而是直面十八歲的安德烈——“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嬰兒肥”,線條棱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沉”。而我,想試著用一個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的目光,來重新審視我的父母。

  那么爸爸就不是所謂的“嚴父”。他很少沉下臉來,他也會哈哈大笑,如果他一直都是沉著臉,那只能說他可能是網上所說的“面癱”。爸爸其實很喜歡在網上看職業游戲選手的比賽,但我總是看不懂那些花花綠綠的游戲界面,也看不懂那些長得奇形怪狀的東西跑來跑去有什么戰術可言,但爸爸總是看得不亦樂乎;爸爸也在網上看時事和新聞,但除了什么怪事奇事,我對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很少感興趣。當然,我和爸爸也有談論的東西——我們可以在飯桌上,由一碗竹筍雞聯想到《紅樓夢》,爸爸就會開始講述“紅學”是什么東西;也可以在看電視時就開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背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琵琶行》。我其實不喜歡作文書里的“慈父”,“嚴父”,那些都太虛幻了。我更希望看到一個真實的人,生氣了就吵,滿意了就夸,會笑會哭,就如安德烈和龍應臺一般,每一句都發自肺腑,每一句都掏心挖肺的真實,不對就是不對,厭惡就是厭惡。

  如果真實,那么媽媽也就不是會半夜起來特意到你房間給你蓋被子的母親,她會在我生病不舒服時關心我,但不會跑來蓋被子,除非我發燒。我的父母一律認為我已經不小了,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而且媽媽很新潮,微博,微信,YY(標志為一只可愛小浣熊的語音軟件),眼下最流行的游戲。全都可以在她的手機上找到。爸爸一直說我和我媽是十足的“手機控”,那么我和我媽媽的聊天內容自然要豐富一些。

  媽媽在微博上看到有趣的事會第一時間告訴我,然后兩人一起捧腹大笑;我們倆也會在一天晚上走在街上,兩旁的行道樹投下朦朧的剪影,路燈灑下一團昏黃的光,邊談著今晚某某頻道的歌會,一邊慢慢走回家;也會在逛書店時,看見《飄》媽媽就想起斯佳麗,再想起費雯麗主演的《亂世佳人》和她看過的為數不多的名著之一《基督山伯爵》。總之看我和我媽的相處方式,就像看一對姐妹,聊游戲,聊好歌,聊小說,有時也會聊聊學習。我總覺得,和父母相處,做到父(母)慈子孝并不是最高境界,正如與老師是亦師亦友,和父母也應該如朋友一般,可以嚴肅地探討學習,也可以侃得天南地北,幾乎是無話不談,也就如安德烈和龍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