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的詩意范文
時間:2023-03-30 21:56: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游子吟的詩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詩意: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2、注釋:游子:古代稱遠游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游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游子。臨:將要。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里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干,也指子女的心意。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
3、賞析: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最普通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寫出了人的動作和意態,這里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行前的此時此刻,母親的千針萬線,針針線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摘要如何成功再造原詩整體意象成為詩歌翻譯的主要問題。本文通過對孟郊《游子吟》四個譯文格式塔意象再造上得失的分析,指出詩歌翻譯須從原作的整體意象出發,而不是簡單地追求字、詞、句的對等,翻譯詩歌的過程就是格式塔意象再造的過程。
關鍵詞:格式塔 格式塔意象再造 詩歌翻譯 整體性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
一 格式塔理論
格式塔學派(德語:Gestalt theorie)是西方現代心理學重要流派之一,興起于20世紀初,由法蘭克福大學的馬科斯?韋特墨(1880-1943)、沃爾夫岡?苛勒(1887-1967)和科特?考夫卡(1886-1941)三位德國心理學家在研究似動現象的基礎上創立。格式塔學派主張人腦的運作原理是整體的,而整體不同于其部件的總和。格式塔體系的關鍵特征是整體性、具體化、組織性和恒常性。
格式塔,是德語Gestalt的音譯,而完形則是它的意譯,格式塔心理學美學,原文Gestal Psychology,又名完形心理學,主要研究心理現象的整體、形式和形狀。完形心理學派主張整體并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識經驗不等于感覺和感情等元素的總和,思維不等于觀念的簡單聯接。他們認為整體質大于部分之和,整體質決定部分性質。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代表思想家阿恩海姆認為知覺結構是一種特殊的力的結構,也是一種對力的感受結構,審美體驗即是一種對力的體驗,人們在知覺某種特定的形象時所感知到的力,它具有擴張和收縮、沖突和一致、上升和降落、前進和后退等基本性質。格式塔心理學美學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美學,它自覺地將有機整體的方法運用于美學研究,為美學研究注入一種新鮮血液。
二 文學意象與文學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兩個基本概念。
在中國古代,意象最初是一個哲學概念,后來逐步用于對詩歌和其他文學藝術樣式的評論及美學研究中。美學和文學研究中的意象,指的是作者將自己的審美意象通過語言媒介外化和固定下來的藝術形象的一部分,也就是文學意象。文學意象是一種特殊形態的意象,它是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中那些蘊含著獨特意念而讓讀者獲得言外之意的藝術形象。如美國詩人艾略特的“荒原”和俄國作家高爾基的“海燕”等意象所包蘊的豐富內涵,非生活物象所能具有。文學意象是作家的主觀意念與外界的客觀物象猝然撞擊的產物。龐德認為,一個意象是在一剎那時間里呈現理智于感情的復合物的東西。意象的生成過程有意生象、象生意、意象共生三種常見形式。例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樂游原》是由意生象,“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抒發了主人公的不快;“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則是將不愉快的心情找到了對應的客體,夕陽、古原成為了意象。杜甫的《春望》由“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景象觸發了“感時”“恨別”的情思,而由這種情思生成了“花濺淚”“鳥驚心”的意象,最終出現了詩人“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一意與象并生的意象。
文學意境是文學作品中由對文學意象的具體描寫及其所暗示的廣闊深邃的藝術空間和含蓄蘊藉的豐富情思所構成的藝術境界,是由特定的審美物象規范指引而形成的能夠誘發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它是中國文學作品,特別是古代抒情作品的一種藝術境界。文學意境既是文學形象又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形象,是蘊含更為豐富壯觀的高層次的文學形象。
三 格式塔理論與詩歌翻譯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整體先于部分,并決定部分的本質。整體并非各部分簡單相加或隨意組合,而是“超越局部成分相加的新的結構體,它具有局部意義之外的整體信息。”翻譯是一種特殊的文本,具有相對獨立的整體性,它是文字、內涵及結構的高度整合,因此,格式塔理論可應用于翻譯研究。格式塔理論在譯界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翻譯美學領域。特別是在文學翻譯領域,眾多學者運用格式塔理論對詩歌翻譯的具體案例進行了分析。
意象與意境是中國古代漢語詩歌的靈魂。詩境以其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虛實相生的結構特征、韻味無窮的美感特征,和呈現生命律動的本質特征,集中體現了華夏民族的審美理想,成為抒情性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成為許多詩人作家的藝術至境追求。詩境乃虛實結合,是個體意象的綜合,源于意象又高于意象,古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與“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說法。格式塔意象將意象看作是一個整體,詩歌的豐富意蘊就是一種格式塔質,在詩歌翻譯的過程中成功再現原詩中豐富的意象與含蓄的意境是成功翻譯的標準之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詩歌翻譯可分為兩步:第一步是理解原詩,即格式塔意象的心理實現;第二步是再造詩境,即格式塔意象的文字實現。基于格式塔理論的意象再造模式對詩歌翻譯中的整體意象再造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 《游子吟》的格式塔意象詮釋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這首樂府詩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孟郊時已50歲,才得到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此詩當是詩人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簡括的語言勾勒出慈母為游子縫制衣裳的場景,抒發了游子思鄉念親的至深情感。詩的前兩句通過“線”、“衣”、“母”、“子”等意象展示了慈祥的母親與遠游的孩子之間的真情。3、4句通過“密密縫”、“恐”等意象刻畫了生活細節,真切生動地展現了慈母的偉大形象。最后兩句以責問語氣結束,用“寸草心”和“三春暉”的意象表現了詩人內心一片赤子熾烈的真情。全詩淳樸素淡中再現人間至情的濃郁醇美,“線”、“衣”、“寸草心”、“三春暉”等意象相互交融,滲透在作品中“完形”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的格式塔意象。
五 《游子吟》英譯本的格式塔意象再造分析
下面試從格式塔心理學美學角度分析《游子吟》四個英譯本中的意象再造上的得失。
譯文1:The Song of the Wandering Son
In tender mother’s hands the thread
Made clothes to grab her parting son.
Before he left,how hard she spun.
How diligently wove,in dread
Ere he return long years might run!
Such life-long mother’s love how may
One simple little heart repay?
(W.J.B.Fletcher 譯)
譯文2:Sung to the Air:“the Wanderer”
Thread from the hands of a doting mother,
Worked into the clothes of a far-off journeying son.
Before his departure,were the close,fine stitches set,
Lest haply his return be long delayed.
The heart-the inch-long grass-
Who will contend that either can repay
The gentle brightness of the Third Month of Spring.
(Amy Lowell 譯)
譯文3:A traveler’s Song
The thread in the hands of a fond-hearted mother,
Makes clothes for the body of her wayward boy;
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But how much love has the inch-long grass
For 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
(Witter Bynner 譯)
譯文4:A Roamer’s Song
My benevolent mother-
With thread and needle in hand,
Mends the garment I have on.
Ere I leave my native land.
More stitches,ere I take leave,
To hold the seams firm and fast.
As itinerant worker,
To come home I’d be the last.
With what can I repay Ma?
Whatever others may say,
For what she has done for me,
Her,I can never repay.
(徐忠杰譯)
詩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并不是孤立的,譯詩過程中,不傳達原詩的“音美”,也就很難充分傳達原詩的“意美”。Fletcher的譯詩是揚抑四音步,屬韻律格律詩;Lowell的譯詩是揚抑抑四音部,屬無韻體格律詩;Bynner是揚抑抑四音部,屬自由體。徐的譯詩以抑揚格為基礎,采用格律詩的形式,把原詩三詩句譯為三詩節,每節四行。其中,Fletcher在“音美”上最佳,詩體結構最工整,腳韻鮮明如:thread與dread;son、spun與run;may與repay,既遵循了英詩格律的形式,又與原詩的節奏、音韻和格律相適應。
中國古代詩歌重名詞意象所產生的意境,原詩1、2句均無動詞,只出現了“母”、“線”、“子”和“衣”四個個體意象,展示了兩個畫面:一個是慈母手中的縫衣線,另一個是游子身上的征衣。“線”與“衣”的關系是制作與被制作的關系,四種譯本都運用了動詞,Fletcher和Bynner用make,徐用mend,Lowell用work將thread和clothes連接起來,展示了慈祥的母親與遠游的孩子之間的真情,再現了原詩的意境:從平凡的針線中感悟母親普通而偉大的親情。
原詩3、4句構成因果關系,“密密縫”和“恐”兩個意象分別從動作和心態兩方面刻畫了慈母的偉大形象。密密匝匝飛走的針線,是慈母的絲絲縷縷情思。Fletcher和Bynner對“密密縫”這一典型的動作進行了直白翻譯,譯出母親縫衣的物質過程,使詩的意象具體化。徐用more一詞表密縫,用to hold the seams firm and fast進一步強調和說明。而Lowell則形象再現了“密密的針腳”(the close,fine stitches),這一名詞詞組的運用更貼切地表達了原詩中“密密”兩字所體現的意象性,生動再現了原詩的意境:細密的針針線線凝聚了母親真摯的情感。“恐”更是意境的升華,凸現了慈母憂慮而關愛的偉大情懷。Fletcher以名詞形式通過概念隱喻來譯出,Lowell通過虛擬語氣連接詞“lest”來表現,Bynner通過非限定小句的形式引出,都將母愛的博大和精細刻畫得淋漓盡致。而徐的譯詩采用第一人稱“I”,這在突出母親偉大形象方面顯得稍稍遜色。
最后兩句是詩人內心激動的表白,也是詩歌情感的概括和升華。“寸草心”和“三春暉”反映了詩人的情思和藝術風格,這兩個意象用來比喻兒女和母親。Fletcher和徐均采用了意譯的手法直接傳達了“寸草心”和“三春暉”的喻義,但在表現形式上省略了比喻的修辭手法;Lowell和Bynner不僅準確傳達了原詩的喻義,還保留了比喻修辭的本體:“寸草心”、“三春暉”,體現了原詩的文化底蘊,生動再現了原詩意境:詩人用“小草”的微小來反襯“春暉”的偉大,也表達了游子對慈母刻骨銘心的感激之情。
六 結語
通過以上對《游子吟》四個譯文在格式塔意象再現和重組上得失的分析,可見詩歌英譯不能局限于字、詞、句的簡單對應,而應該領會并且再現原作的意境,如何再現原詩整體意象不失為詩歌翻譯的主要問題,而格式塔心理學對于這一問題具有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指導意義。在此希望,古代詩學與現代翻譯美學的結合為詩歌翻譯開辟更廣闊的視野。
參考文獻:
[1] 姜秋霞:《文學翻譯中的審美過程:格式塔意象再造》,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2] 呂叔湘:《中詩英譯比錄》,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3] 謝真元:《一生必讀唐詩三百首鑒賞》(漢英對照),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年版。
[4] 姜秋霞、權曉輝:《文學翻譯過程與格式塔意象模式》,《中國翻譯》,2000年第1期。
[5] 李瑩瑩、陳方方:《格式塔理論與我國翻譯研究述評》,《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篇3
一、披文入境,讓學生品味美
古詩文塑造了一系列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展現了一個個含蓄雋永的藝術意境。在學習時,要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感受藝術形象,體會意境,使其受到啟迪、感染,獲得美的享受。
例如盧綸的《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入石棱中。”教學時,先讓學生弄懂詩中每一個字的意思。再連起來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在初步感知全詩內容的基礎上,抓住詩中“引弓,沒入”二詞詩意上的串聯和賞析,引導學生喚起生活經驗,由石頭棱角的堅硬到“箭沒石棱”的奇跡是由于力量巨大,再啟發學生想象李廣將軍“彎弓如滿月”的勃發英姿,接著再補充李廣將軍的事跡,聯系古詩《出塞》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這樣,武藝超群、衛國戍邊的飛將軍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披文入情,讓學生體驗美
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歌。例如我在教學孟郊的《游子吟》時,通過“你們愛自己的媽媽嗎,為什么”這一設問,找到學生理解這首詩的切入點,再由此遷移到《游子吟》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由詩文啟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通過“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句詩的反復吟誦,讓學生描摹頭腦中出現的意象:一位因過度操勞而滿頭白發的老母親,獨坐在昏暗的油燈下,跳動的火焰映照出媽媽專注的神情,手中的衣物,縫了又縫,一直到天亮。這樣,從剖析包含激情的藝術畫面入手,幫助學生再現了作者苦心營造的意境,而詩中所描繪的意境,又引起了學生的共鳴,使他們如臨其境,在強烈的情感沖擊下,深受感染。
三、放飛想象,讓學生感悟美
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入境,是讀古詩的根本。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
篇4
關鍵詞:國有資產 流失 治理工作
所謂的國有資產的流失主要是指個人或者組織利用各種方法,將國有資產的相關權益和收益,轉變成非國有的資產,從而出現的資產流失現象。這不僅是對國有資產的損害,還影響了社會工作的利益,因此我們就要對我國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采用相關的手段來對其進行治理。下面我就對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和建議進行介紹。
一、國有資產流失的途徑
1.外資并購。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和經濟結構存著許多不合理的現象,而且其管理技術比較落后,沒有事先對國有企業的資產進行科學性的評估,這就使得國有企業在經濟交易的過程中,出現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尤其是在中外合資或者并購過程中,這種現象極為嚴重。
2.企業改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相關部門為了增強國有企業的運行能力和活力,就采用企業制度改革的辦法,來為國有企業注入新鮮的血液。但是由于人們對其企業內部制度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規范的操作,以至于對國有企業的資產有著過低的評價,這就導致我國國有企業的國有資產大量的流失。
3.產權交易。國有企業在對其國有資產進行產權交易的過程中,主要是為了對國有資產的配置進行適當的優化,從而使得國有資產保值或者增值。但是在操作的過程中,由于工作人員專業素質較低,而且缺乏職業道德這就導致,國有企業在對資產進行優化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不規范、不規范的行為,使得國有資產的產權交易都存在著私下交易的情況,這就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
4.。在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許多國有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的經濟利益,就開始對其進行大刀闊斧的體制改革,但是由于我國在對企業體制改革方面沒有明確的法律規范,這就促使許多不法人員,通過法律的漏洞,利用自身的職權,對國有資產進行貪污,進而造成了國有資源的流失。
二、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
1.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不健全。(1)國企產權管理無序,政企不分。大多數國有企業在對其產權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存在著兩方面的問題,從而使得國有資產出現流失的現象。其中一方面是國企產品管理制度比較混亂,管理人員對產權關系不夠明確,從而導致國有企業資產產權管理機制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管理人員在對產權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存在著政企不分的情況,使得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沒有完全的分離,進而出現政府對國企經營權干涉的現象。
(2)國有資產產權界定不明。國有資產產權管理相關規定對國有資產產權的歸屬主體不夠明確,而且在管理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產權主體多元化的情況,這就使得人們對國有資產產權界定不明。
2.國有資產產權交易不規范。(1)產權轉讓價格不合理。目前,國有企業在對國有資產產權進轉讓的過程中,時常會出現轉讓價格不合理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國有企業資產管理部門在對國有資產進行產權評價的過程中,對其國有資產進行了過低的評價。
(2)國有資產管理缺乏約束。按照我國相關規定,人們在對國有資產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必須要按照相關的法律規范和程序進行,并且對其交易方式進行嚴格的要求。但是由于其法律制度不夠完善,這就使得國有資產在管理的過程中缺乏約束力。
3.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不完善。(1)缺乏對國企經營者的有效激勵機制。國有企業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主要是對國有資產進行日常的運營管理,以確保我國國有資產的保值或增值。但是,我國大多數國有企業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其管理人員都缺乏積極性,這就使得國有企業在資產管理的過程中,出現管理不當的情況。
(2)缺乏對國企經營者的有效約束機制。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國有企業管理人員也開始加入到了企業制度改革的當中。不過,由于缺乏相應的約束機制,因此導致國有資產管理和安全受到影響。
三、治理我國國有資產流失的對策
1.國有資產相關管理部門在對資產進行清算管理的過程中,管理人員要對其資產核查和清算的力度進行適當的強化,使得人們在對其國有資產信息情況進行了解的過程中,可以對相關的信息數據進行全面掌握,以提高國有企業對國有資產的使用率,這不僅有利于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還有效的防止了國有資產的流失、此外在對國有資產進行清算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對資產評估機構的實力和專業水平進行嚴格的要求,必須在有我國相關的部門頒布的資格證書以后,才能進行國有資產的評估。
2.進一步的完善我國當前國有資產的管理體制,并且嚴重按照我國相關標準,來對其進行規范,而且在資產管理的過程中,我國相關部門還要對出資人、經營者以及長期的明晰關系等方面進行全面的了解。
3.為了有效的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我國相關政府部門也可以通過對國有資產結構的調整,來對國有資產的歸屬關系、管理范圍、管理力度等方面進行嚴格的要求,使得人們在國有資產結構調節的過程中,讓國有資產的潛在效益發揮到最大化,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或者增值,
4.為了增強國有資產的管理力度,我們處理制度相關的管理條例來對資產管理人員的行為進行約束以外,還要通過激勵的方法來提高國有資產管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的積極性,從而充分的發揮出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應用效果。
四、結論
由此可見,當前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十分的嚴重,因此為了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我們就要對國有資產流失的途徑和原因進行分析,從而找到相應的對策來對其進行治理,從而保障我國國有資產的安全管理。
參考文獻:
篇5
根據幾年來教學古詩的體會,我總結了一些經驗供大家參考:
一、激趣導入
有人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興趣。”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趣中,設趣引思,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思想是火花,進而開發學生的智力,還能很快地導入新課。例如:教學《游子吟》時,一上課我就給學生播放歌曲《母親》,“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愛吃的三鮮餡有人給你包……這個人就是娘,這個人就是媽,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優美動聽的歌曲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很好地導入了新課。又如:教學《贈王倫》時,我緊抓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根據詩意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在安徽涇縣有一人農民,他有一個傳家寶,這個傳家寶誰都讓看,但就是給多少錢也不賣,這個人把傳家寶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講到這,我問學生:“你們猜猜,這個傳家寶到底是什么?”學生猜的是五花八門,但是都不是我要的答案,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我接著講:“其實呀,這個傳家寶只是一張紙,但是這張紙上寫著我國的一位偉大的詩人送給他的一首詩,那這個大詩人同學們一定能猜到是誰?(學生答李白)對,那么這個農民又是誰呢?他和李白之間又發生了什么故事呢?今天我們就是學習《贈汪倫》,認真聽,你會找到答案的”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很好的也導入了新課。再如教學《示兒》時,正巧,都市頻道剛播過一部電影《陸游》,很多同學都看了,我聽到他們課下的議論了。我就有這部電影導入,既讓學生了解了陸游的一生,又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因為看過電影的同學爭著要把故事講給別的的同學聽,而沒有看過的同學急切地想知道電影的內容,注意力都很集中。
二、自學古詩
小學課本一般入選的都是五言或七言絕句,以前,教師往往把理解字詞句作為一節課的重點,花去大部分的時間去反復解釋,并把內容板書到黑板上要求學生背誦。學生記住了部分,而忽略了詩的意境和內涵。而我是這樣做的:一是把主動權放給學生。導入新課,學習生字之后,我要求學生:多讀,因為閱讀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看,課下注釋一般是理解詩句的重點和難點,把注釋內容與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綜合在一起,形成對詩句的初步理解,也就是初知大意了;多查,對于個別不能理解的,可以查閱工具書或其他資料;多問,對于實在不能自己理解的內容,可以問問周圍的同學或老師。這樣,教師要充分地讓學生討論,并及時的提供幫助。二是把主動權握在手中。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等到學生討論結束后,老師組織學生匯報、發言。對于學生匯報中出現的錯誤或不完整之處,教師要及時的指出,糾正并加以完善。最后,教師要做好歸納總結,讓每個學生都能知道詩句的大意。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相信他們的能力,對于他們自己學到的要比教師講的記憶深刻。而且,還能很好的培養他們的自學的能力。
三、重在延伸
學習古詩,除了要求學生學會背誦古詩,理解古詩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吃透教材,挖掘出教材中更深更廣的能力,要引導學生“入境”。這是古詩教學的難點,我是這樣做的: 1.引導學生認真視察插圖,巧設疑問。學《游子吟》時,學生觀察圖畫后,我給學生提了這樣的問題:母親為什么要在微弱的燈光下給兒子縫補衣服?說明什么?幾個學生的想象很有創意,試舉例如下:生A:可能消息來的突然,明天兒子就要走了,說明時間緊,母親也愛兒子。生B:也可能母親白天已經縫補過了,擔心兒子長時間不能回家,所以晚上又縫了一遍,更說明母親愛兒子。生C:也可能母親白天干活沒有時間呀,還說明他們家不富裕。這些問題不但激發了學生的想象熱情,而且加深了對詩意的理解,在不知不覺中“入了境”。 2.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展開想象。在學生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我又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地感知、思維、想象。如:教學《泊船瓜洲》時,我緊抓一個“綠”字,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春風是怎樣吹到江南的?“綠”了什么?“綠”的結果怎樣?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了。春天不僅吹到了江南,還吹到了稻田,還綠到了北方,吹綠了小麥,吹紅了桃花,吹黃了油菜花……甚至有同學還建議把“綠”字改成“染”,因為他認為綠不能顯示春的五彩斑斕。最后。我總結,正是這明媚的春光,勾起了詩人的思鄉情懷。讓學生不僅在“境”中領悟到了詩意,又在“境”中感悟到了詩情。3. 巧設作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對于描寫景色的古詩,我建議他們課下進行繪畫比賽,也可以讓他們尋找有關的詞語;對于敘事的古詩,我建議他們把古詩改成小故事講給大家聽,或者排練成小短劇,在班里進行表演;這樣的作業不但激發學生做作業的激情,還能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靈感,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使其由猜想到認識的飛躍。也加深了對詩意內涵的理解。
篇6
一位懷孕的女人登上公共汽車
扶好車門里側的立桿后
對著整個車廂,她很快地瞥了一眼
她那么得意
像懷了王子
她的驕傲和柔情交織的一眼
似乎整個車廂里的人,都是她的孩子
車微微顛簸了一下
我,我們,和每一絲空氣
都心驚肉跳地驚呼了
——道路真的應該修得平坦一些
——汽車真的應該行駛得緩慢一點
有很多母親正在出門,正在回家
正在懷抱著整個世界,甜蜜而小心
藍野,原名徐現彬,1968年出生于山東莒縣。詩作多次在全國各大文學期刊發表,2005年引起了文學界的普遍關注,詩集《回音書》入選“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曾獲2011年華文青年詩人獎等多項獎勵。現居北京,《詩刊》編輯,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全詩14行,分為兩節。語言質樸明朗,但滿含深情,讀者閱讀不會感覺任何障礙。第一節寫孕婦走上公共汽車的驕傲與柔情,第二節寫乘客對孕婦的關愛與敬意。在詩意的表達上,有三層意思值得我們仔細體味。
第一層意思,母愛是偉大的。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場景:一位孕婦上車,扶桿,掃視車廂。場景十分平常,卻深深地吸引著詩人的目光,并掀起了詩人心中的波瀾。“她那么得意/像懷了王子/她的驕傲和柔情交織的一眼/似乎整個車廂里的人,都是她的孩子”,孕婦是自豪得意的,這種驕傲是每一個女人即將成為母親的驕傲。從女人到母親,這是人生的一次升華;從母親到母愛,更是情感的一次升華。在一般人看來,詩人對這位孕婦的細節描述可能有些夸張,詩人對這位孕婦的心理觀照可能有些放大,但詩人在這里是借這位孕婦的形象表達的是無可比擬的母愛,偉大的母愛可以抹去一切不屑,可以囊括整個世界。母愛是偉大的,勝過陽光雨露;我們都是母親的孩子,都是在母愛的照耀和滋潤下逐漸長大成人的。
第二層意思,面對孕婦,乘客們是敬愛的。“車微微顛簸了一下/我,我們,和每一絲空氣/都心驚肉跳地驚呼了”。車的微小顛簸,使車內的每一個人都發出驚呼。在往常,這驚呼可能不會出現,但前面上來了一位孕婦;在往常,這驚呼可能不會“心驚肉跳”,但人們都在為孕婦擔心。這驚呼是為孕婦,也屬于孕婦,發出的是聲音,體現的是關愛。詩人在這里沒有寫讓座的細節,但讀者完全可以感受到愛的氛圍:也許早在車子顛簸以前,一位翩翩少年就讓了座;也許就在這驚呼之中,一個花季少女起身讓座。回避讓座,詩人突出表現的是人們心中的愿望:路修得平一些,車開得慢一點,以免孕婦受到傷害。
第三層意思,詩人對母愛的表達是深情的。在場景的描述上,詩人的深情寄寓在字里行間。“登”、“扶”、“瞥”三個動詞,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孕婦穩健而鎮靜的形象,為她的“得意”和“柔情”作鋪墊。在寫到車子顛簸時,詩人說,不光“我們”驚呼,還有“每一絲空氣”都驚呼了,這是擬人法,增強了表現力。詩人還用兩個“真的應該”,把內心的愿望表達得那么真切和誠懇。在詩意的拓展上,詩人更是充滿了深情,“有很多母親正在出門,正在回家/正在懷抱著整個世界,甜蜜而小心”。從孕婦到“很多母親”,詩意的寬度在拓展;從孕婦懷著孩子到“懷抱著整個世界”,詩意的深度在掘進;從孕婦的“驕傲和柔情”到母愛的“甜蜜而小心”,詩意在彌漫,在升華,在讀者的心中延伸。
篇7
1.通過引入故事來創設情境
在講解敘事詩、即事抒懷詩之前,教師可以先引入與詩歌內容相關、情感相似的故事來創設教學情境。這樣,學生就可以在故事所創設的情感氛圍中自然地走入詩境詩情中。例如在學習孟郊的《 游子吟 》時,教師可以抓住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愛來講述身邊的感人故事,使學生在故事所編織的情感氛圍中深深感受到母愛的虔誠與偉大,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意、感悟詩情。
2.通過描繪畫面來創設情境
對于借景抒情詩和山水田園詩,教師可以用優美的語言去描摹詩中所描繪的場景,讓學生在腦海中展開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給學生呈現一個更為直觀生動的形象,為課堂創設詩情畫意的情境。例如學習辛棄疾《 清平樂·村居 》,對“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進行描述時,教師可以配上輕柔的音樂用優美的語言來誦讀,可使學生很快進入詩歌呈現的美麗畫卷中,有利于他們理解詩意,真切地體會詩中作者對這種田園生活的向往和熱愛。
3.通過詩文遷移來創設情境
詩文遷移,就是拿學生熟悉的古詩和將要學習的古詩進行對比。使用這種“溫故知新”的方法創設情境,學生能很快地進入情境并理解將要學習的詩文。例如學習杜甫的七言《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先呈現之前學過杜甫的另一首寫景五言《 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這樣可以讓學生記憶中的詩境突然再現,一下子理解了將要學習的古詩的詩意和詩情。教師通過詩文遷移創設的教學情境,可使課堂變得賞心悅目,充滿生趣。
4.通過出示背景來創設情境
詩歌寫作背景是學生學習古詩的基礎,因此在教學邊塞詩、借景抒情詩以及題贈送別詩時,教師如果適時地向學生介紹詩歌的創作背景、詩人的生平經歷等內容,可營造出特別的教學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如學習杜甫的《 絕句 》“遲日江山麗……”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介紹相關的寫作背景:“安史之亂已經平定,杜甫得到好友的資助,居于成都城外風景清幽的草堂,心情不錯。面對生氣勃勃的景象,他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組即興小詩。興到筆隨,事先既未擬題,詩成后也不打算擬題,所以就以《 絕句 》為題,這是其中一首。”做完相關介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身處這樣的環境會是怎樣的心情,會如何去表達?”如此一來,寫作背景成為學生理解詩文的基礎,教學情境也就是學生學習的一把梯子。
此外,情境的創設要注重詩歌的誦讀。教師聲情并茂地反復誦讀有利于營造詩的情感氛圍;學生大聲而有感情地誦讀也有利于他們更快地進入詩境,更好地體會詩意。
篇8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培養;有益干預
我們常常會提到一個詞:“學困生”。所謂學習困難的學生,即“學困生”,是指連續兩個學期以上各科成績均在班級中居于落后名次、但無腦損傷病史、亦無明顯軀體與精神方面疾病的學生。
學習困難的學生與其智力水平有一定的關系,經過大量的調查表明:學困生組的平均智商為93,明顯低于學優生組的平均數113。但智力因素并非單一因素,學困生組中也有25%的智商在10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120以上。可見,智力水平不高并非是學習困難的唯一原因,許多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從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角度講,我們把人生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入園前
0―3歲,孩子這個時期主要生活在家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性格、氣質、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往往在3歲之前就已形成定局,即俗話所說“三歲看到老”。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說什么都不懂,又可以說他們是最懂,他們最會觀察大人的眼神,他們能十分準確的分辨出大人眼神里的贊許、制止、喜愛、厭煩、開心、生氣……這些細微的表情在孩子那里會得到快捷而熱烈的反應。小孩子的好奇心最強,一切對于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他們也勇于、樂于不斷嘗試、探索。這個時期,孩子需要家長的正確的教育與適當的幫助。如果沒有鼓勵只有批評制止,孩子可能會形成膽小、固執的性格,如果給予了過多的鼓勵,又會讓孩子自傲、自負;如果沒有幫助只有冷眼旁觀,孩子可能會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如果給了過多的幫助,又會使孩子養成依賴、懶惰的習慣。所以,大人對孩子的干預“度”很重要。
第二階段:走讀階段
4歲―15歲,孩子經歷了幼兒園、小學、初中的學習。在這個階段中,家長和老師共同扮演了對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主導角色。其中,“良師”的作用更強烈一些。現階段,我國對幼兒教育的忽視,導致了幼兒園資質、幼師的水平良莠不齊,使孩子的啟蒙教育遭到較為嚴重打擊。
這個時期是孩子形成欲望、需要、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時期。孩子很容易對某位成人產生崇拜心理,會模仿其穿衣打扮、洗好愛惡,甚至一言一行,所以,我們應重視初級教育,不能因其看似簡單而忽略。初、中、高級教育三者中,世人往往重視后兩者而忽視前者,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可以說是本末倒置。在孩子進入學校之初就對其言、行、思,進行合理的、科學的干預,應是今后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
第三階段:住校階段
16歲―23歲,學生在高中、大學學習,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都要離開家到較遠的地方求學,生活和學習在校園里,所以這段時間,與之朝夕相處的“同窗好友”就顯得尤為重要,“良禽擇木而棲”,人應懂得如何選擇好的朋友,從而提升自己。只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還沒有學會如何分清真正的高尚與丑惡,交到什么樣的朋友,常常需要看“緣分”。還有,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朋友身上吸取優點、摒棄缺點是交友的關鍵。可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容易被新奇、刺激所吸引,時常看重表象、忽略實質,所以需要老師和家長對其進行指導和開解,使其明白自信、毅力等意志品質對成長的重要性,從而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兩觀是人的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兩個成份,所以,我們把“走讀時期”叫做人生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是孩子“定型”的時期,這一生,是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善良寬容,還是困頓萎靡、悲觀狹隘、卑鄙狡詐,主要取決于這個階段他接受到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而這一切都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形成,教師要“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家長更要以身作則、熱愛讀書,拒絕一切不良嗜好、理性的認識新鮮事物。如果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氛圍都高尚質樸,培養出的孩子應該也會善良敦厚。所以說,我們為孩子展開的“環境”很重要。
第四階段:離校階段
24歲以上,學生離開了學校就不再是普通意義上的“學生”,就算是繼續讀研、讀博,他也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學生”,他要面臨更多的生活問題、社會問題、人生的各種抉擇。但剛剛進入社會的這幾年,也是改變一個人的重要時期。當面臨著求學時代不曾遇到的困境時,人們往往才會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有的人會愈挫愈勇,有的人會一蹶不振。這段時期,對其影響最大的是“自身”。從0歲到23歲形成的、自身已具備的非智力因素決定了這種轉折時刻自身的變化趨勢。所以說,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重大,在校期間對一個少年進行非智力因素的有益干預與積極培養,會為他鑄就一條輝煌的成才之路。
在人類智慧活動中,非智力因素不可直接參與,但非智力因素對人類智力活動所具有的動力、定向、引導、維護、搶護等調節作用意義非凡。
篇9
一、掌握方法,品出詩意
1.抓住關鍵詞句。大部分詩詞,它的內容是圍繞一個詞或一句話展開的,這就是詩中的重點詞句,這些詞句往往是詩人思想感情的一個集中點或是全詩內容所圍繞的一個中心,抓住重點詞句有利于理清全詩的思路及詩人所要表現的思想。在教學中,必須重視找重點詞句的方法,并將它作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譯”詩意的重點。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這種思鄉之情正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中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由此可知,教學時抓住重點詞句,領悟詩意就會顯得得心應手。
2.把握詩詞分類。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格律,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如了解了王維是山水田園詩代表人物之一,學生才會對王維的詩作《山居秋瞑》,描述山間清幽美景、山村淳樸民風、鄉間勤勞百姓有更深的了解,從而感受詩人心中理想的社會境界,體會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再如于謙的《石灰吟》這首詠物詩通過吟詠石灰,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把握詩詞分類,了解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掌握詩詞必要的知識,有助于學生消除在古詩詞學習中的一些隔閡。
3.了解詩人風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如孟浩然詩風的語淡味重、恬靜渾健,王維詩風的恬淡生動,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杜甫詩風的沉郁頓挫,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歐陽修詞風的清麗明媚,范仲淹詞風的蒼涼悲壯,蘇軾的曠達豪邁,柳永詞風的纏綿悱惻,李清照詞風的婉約凄切等等。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積累和鑒賞練習,歸納出各個作家的風格。了解了詩人的風格,才有利于把握他們在詩詞中表達的思想情感。
4.把握語言特點。語言是詩歌的載體,語言特點有清新、平淡、絢麗、明快、含蓄、簡潔等。如賞析《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可見,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
5.明確表現手法。詩詞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有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景后情、過渡、鋪墊、伏筆等。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反復、象征等。其他寫作技巧包括襯托、對比、渲染、運用典故、卒章顯志、欲揚先抑、聯想想象等。
二、學以致用,挖掘詩情
1.利用教材主旨穿插詩詞教學。在教學七年級語文上冊《散步》這一親情單元里面,我設置了有關“親情”的仿句練習,讓學生引用詩句來表現親情,如“親情是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悲哀,親情是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哭泣,親情是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的焦急,親情是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哀愁,親情是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想念,親情是王冕‘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的惦記,親情是王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掛念,親情是張籍‘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的欲罷不能。”
2.針對學生習慣直接引用詩句的現狀,讓學生歸納運用古詩的其它方法進行比較賞析,以便更好的運用古詩。可讓學生嘗試通過截取詩中關鍵意象,轉用古詩主旨,化用古詩意境等方式運用古詩。如很多同學擅長直接引用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來表現親情。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化用古詩,如將之改為“不管我走到天涯還是海角,永遠走不出的是母親用愛的針線編織的叮嚀;無論我是失意還是得意,永遠不會忘懷的是行裝上那密密的針腳。”相信學生經過比較,自然會清楚后一種運用更有創新意識,更有韻味。
3.歸納整理同一主題的詩詞,另辟蹊徑。如學了李白《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等,整理出這一組以“思鄉”為主題的詩句。可以要求學生以“思鄉”為話題,化用這些詩句,寫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話。
4.充分利用天氣、時節、時事等一切生活資源,運用古詩。如在陰雨連綿的日子里,我們可讓學生用詩來訴說雨,如“雨的語言豐富多彩,它可以是內心的喜悅,滋潤著杜甫的漫漫春夜;它可以是離人的眼淚,傾訴在韋莊孤寂的夜晚,徘徊在王昌齡送別友人失落的夢中。”
篇10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學好古詩文最有效的途徑。誦讀教學,在古詩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認識,我校開展了經典詩文誦讀的課題研究活動。幾年來,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對古詩誦讀教學有了較深刻的認識。下面就結合古詩文的教學案例,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初讀,讀準字音,感悟詩韻
由于幾千年的時空距離,造成了古詩文與現代學生之間的隔膜。要想讓學生真正地走近古詩文,學好古詩文,首先就要把詩句讀準、讀通,初步感悟詩的韻味。
對小學生來說,主要的方法就是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在自讀時做到不錯字、不少字、不多字,吐字清晰,字字響亮;同時要抓準韻腳,讀好詩韻。如《泊船瓜洲》中的“間”字是仄音 jiàn ,如果讀成平音“jiān”,就會影響朗讀的和諧效果。對韻腳要恰當重讀,非韻腳則讀得輕一些,這樣才能產生和諧應對的韻味效果。同時,朗讀時有的字音要適當拉長一些,以表現出古詩回環起伏、委婉動聽的音韻美。
二、誦讀,感悟詩情,讀出情味
感悟詩情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反復誦讀,在讀中強調字詞的輕重舒緩、語調的抑揚頓挫,一遍一遍地讀出古詩文的情意和韻味。
1.重音
一首詩的重音處理得好不好,能直接說明讀者是否能準確地表情達意。一般來說,高音響亮,多用于表示興奮、喜悅的感情;低音幽沉,則用來表示肅穆、悲哀的感情。如在朗讀《游子吟》中“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一句時,重音應落在“密密縫”和“遲遲歸”上。這樣的重音處理,能讓人仿佛聽到母親的聲聲叮嚀,看到母親慈愛的面容,體味到詩句所表達出的濃濃母愛。
2.語調
誦讀時要根據詩文內容處理好語調的平緩、上升,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出作者的感情。如《望天門山》的“天門中斷楚江開”一句,“天門”讀得平緩,“中斷”開始上升,“楚江開”達到頂點,“開”更重。通過指導、模仿,讀出正確的語調,學生就能體會到楚江不顧一切沖破阻礙的氣勢。
3.節奏
古詩文誦讀節奏一般按音節或按語意劃分。例如,“花落知多少”一句,依音節可劃分為“花落/知/多少”;依意義可劃分為“花落/知多少”。總的來說,詩歌中按音節劃分節奏的居多。
另外,誦讀的節奏要根據全篇基調而定。基調憂郁的,可用慢節奏;基調歡快的,可用快節奏。例如,《春日》中的“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人喜悅的心情。誦讀時,節奏可以稍快,重音要放在“新”上,語調上揚,這樣詩的感情也就讀出來了。
三、吟誦,走入詩魂,讀出意味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意思是說一首詩的情感、韻味以及深刻的含義,要通過吟誦才能得以準確地表達出來。這里的“讀”指的就是吟誦。只有在反復地吟誦中,才能讀好語調、讀出感情、品出韻味,浮現出詩的意蘊。因此,教師要苦練誦讀基本功,必要時也可以編古詩詞為歌而唱,如此課堂教學就能熠熠生輝。
1.引讀
如教學《贈汪倫》時,可以這樣引讀:
師:今天,李白就要離開那風光如畫的桃花潭了,就要離開那風趣幽默、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了。此時,他——
生:李白乘舟將欲行。
師:李白在船上等了又等,還是不見汪倫的身影——
生:李白乘舟將欲行。
師:人生自古傷別離!就要出發了!李白在船上望眼欲穿,卻遲遲不見汪倫來送別——
生:李白乘舟將欲行。
這樣的層層引讀,師生與詩人的情感產生了共振的感覺,為深入領悟古詩意境做好鋪墊。
2.賞讀
在精彩的圖像和優美的音樂中誦讀詩文,能更深刻地感悟文意、品味詩意。賞讀時,教師可以根據文意、詩意配上相應的圖片或影像,配上合適的音樂,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悟詩的意蘊,品讀體味詩的意境。
如有位老師在執教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時,將課題以書法形式寫出來,引起學生興趣;教學時播放影像,再現送別場景,激發學生情感;朗誦時,配以《送別》古箏曲,引起學生共鳴。正是這種了無痕跡的“賞”,將學生帶進了送別詩的意境之中。
3.展讀
展讀就是將同一作者的詩或同一題材的詩展現出來,讓學生在比較中品味、總結,真正體味詩歌的巨大魅力。
例如,在教學《春日》后,可引導學生拓展誦讀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在“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中品味春的活力;誦讀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在“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中品味早春的氣息;在賀知章的《詠柳》中感受春天柳樹嫩綠飄搖的風采。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使學生欣賞到詩人的妙筆,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讓學生體會到: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能給人帶來的不同的感受。 同時,還能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在對比中強化了記憶,豐富了積累,更好地激發學生讀背古詩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