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游記范文
時間:2023-03-27 18:52: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青海游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去西寧比賽期間,劉老師帶我和另外兩個隊員去了趟青海湖。那里風景秀美,水面在太陽的照耀下金光閃閃,異常美麗。水很清,清得同鏡子一樣,我們還看見了許多那里的文化特色。
青海湖又名“庫庫淖爾”,即蒙語“青色的海”之意。它位于青海省東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內,比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要大近459.76平方公里。最深處達38米,湖泊的集水面積約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西北有布哈河注入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咸水湖。
由于青海湖距離西寧很遠,所以到那里已經十一點多,最多在青海湖游玩一個小時,所以我們一致認為應該以拍照為主,讓家感受到青海湖的美、遼闊。
篇2
青海游記——一場虛驚(14)
旅途中的小插曲總是給人帶來難忘的回憶,同時將勞累拋到腦后。今天,就再給大家講個小插曲。
住在剛察的時候,由于那里是藏區,蔬菜很少。晚餐我們決定自己做,可能是想到這幾天大家都比較辛苦,鳳霞阿姨做了許多可口的菜肴。最后一道菜是“青椒炒肉”,在做這道菜之前,要先爆鍋。鳳霞阿姨把油倒入鍋內,一縷縷煙霧升起,接著越來越多,可大家誰也沒在意。
突然,“嗚嗚嗚嗚”,樓道里的火警警報響了。大家全都愣住了,怎么回事?小董叔叔反應最快,沖到門外看了看,說:“把鍋碗瓢盆趕快藏起來,賓館的煙感器發現煙霧太多,報警了”。大家馬上分成幾個小隊,有的藏東西,有的開窗通風,剩下兩個“煙民”站在房間里吸煙,給人造成假相。大家飛一般的把鍋、餐具、電磁爐、油鹽醬醋放到柜子里,煙霧也快扇沒了。可后來覺得不安全,萬一服務員來查房怎么辦?于是,又趁走廊上沒人時迅速把做飯東西轉移到另一個房間里。一切安排妥當后,我們關上“警報”房間的門,到另一個房間里吃飯。
篇3
青海的油菜花,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的美,十分壯麗。而門源的油菜花,美得令人震撼。游完“花海鴛鴦”,我們接著向門源趕去。路上,我們被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吸引了,忍不住停下車來拍照。
這里的油菜花與青海湖、卓爾山的油菜花又大不相同。在卓爾山,更多的贊嘆會對那里的丹霞地貌;在青海湖,更多的贊嘆會對青海湖,油菜花只是個配角。而這里,一望無垠的油菜花是唯一的主角。
夕陽西下,火紅的殘陽普照著大地。一朵朵油菜花競相開放。無數朵金黃的油菜花連成一片,像一條金龍,一直延伸向群山里,就連盡頭都是金色的。一朵朵油菜花仰起金色的臉龐,開心地笑,自豪的笑,這里成了金色的海洋。太迷人了,金色的大地,火紅的余暉,藍藍的天空,雪白的云彩,一切都是那么令人陶醉。大家不停的拍照,不住的贊嘆。是啊,這里是個世外桃源,這里是個人間仙境,誰又能抵得過這絕世美景的誘惑呢?
篇4
青海游記——一場虛驚(14)
旅途中的小插曲總是給人帶來難忘的回憶,同時將勞累拋到腦后。今天,就再給大家講個小插曲。
住在剛察的時候,由于那里是藏區,蔬菜很少。晚餐我們決定自己做,可能是想到這幾天大家都比較辛苦,鳳霞阿姨做了許多可口的菜肴。最后一道菜是“青椒炒肉”,在做這道菜之前,要先爆鍋。鳳霞阿姨把油倒入鍋內,一縷縷煙霧升起,接著越來越多,可大家誰也沒在意。
突然,“嗚嗚嗚嗚”,樓道里的火警警報響了。大家全都愣住了,怎么回事?小董叔叔反應最快,沖到門外看了看,說:“把鍋碗瓢盆趕快藏起來,賓館的煙感器發現煙霧太多,報警了”。大家馬上分成幾個小隊,有的藏東西,有的開窗通風,剩下兩個“煙民”站在房間里吸煙,給人造成假相。大家飛一般的把鍋、餐具、電磁爐、油鹽醬醋放到柜子里,煙霧也快扇沒了。可后來覺得不安全,萬一服務員來查房怎么辦?于是,又趁走廊上沒人時迅速把做飯東西轉移到另一個房間里。一切安排妥當后,我們關上“警報”房間的門,到另一個房間里吃飯。
飯吃的很安靜,生怕服務員查房。可不知道為什么,服務員始終沒有上來。大家提心吊膽地吃完飯后,圍坐在床上,回想起剛才我們手忙腳亂的情景,不禁哈哈大笑。是啊,旅游那么多次,還從未發生過這樣的事情。這個小插曲,成為旅行中難以抹去的回憶……
篇5
青海省行政區經過多次調整,現轄1個地級市。
海東是青海省地級市。因位于青海湖以東而得名。東部與甘肅省的天祝,永登,永靖,臨夏,甘南等市,縣毗鄰,其它三面分別與本省海北,湟中,黃南等州縣接壤。東西長200公里,南北寬180公里,總面積1、32萬平方公里。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1、青海湖油菜花在6-10月開。最早在6月中旬就有開放,從7月初慢慢進入盛放期,7-8月為開花盛期,最佳賞花期是7月5日至25日,9月份油菜花已經很少了。花謝之后,又會重新種上新的油菜花,到了10月還可以看到油菜花,這應該青海湖最后的油菜花,也是中國最晚可見的油菜花。
2、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內,處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及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交界處。它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咸水湖,面積為4435.69平方公里,是由祁連山脈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關鍵詞 林業有害生物;危害情況;原因;防控對策;青海海晏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1-0140-01
海晏縣地處北緯36°44′~37°37′,東經100°23′~106°20′,東西寬85.7 km,南北長102.21 km,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絕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 000 m以上。為高原大陸性氣候,具有氣溫低、降水少、季節變化大、蒸發強烈、日照長、輻射強、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年均氣溫不足-0.2~0.8 ℃,最暖月平均氣溫12 ℃,最冷月-14 ℃。年均降水量270~350 mm,夏季占63%。年蒸發量800~1 700 mm,集水面積5 938 km2,常年平均徑流量17億m3。土壤類型主要有風沙土、栗鈣土、黑栗鈣土和高山草甸土。海晏縣位于青海湖東北部,地處湟水河源頭,境內有兩大水系,即湟水水系和青海湖內陸水系。海晏縣現有土地總面積444 627 hm2,林業用地面積149 653 hm2,其中有林地面積320 hm2,灌木林地面積38 846 hm2,苗圃地面積33 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積 12 993 hm2,宜林地面積94 433 hm2,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8%。為改善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青海湖資源,海晏縣先后采取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等工程,使青海湖流域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局部得到改善,但總體惡化的局面沒有從根本上得到遏制。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涵養水源、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凈化空氣、改善氣候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系統所無法替代的。因此,做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這項工作對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和林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2]。
1 林業有害生物發生危害情況
根據2006年林業有害生物調查資料,海晏縣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種類有十幾種。危害較嚴重的病害主要有2種,蟲害以食葉型害蟲為主,有4種,鼠害2種。近幾年,隨著海晏縣各大工程和人工造林面積的不斷增加,特別是單一樹種純林造林的增加,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不斷增加,危害也加劇,防治難度加大。2008—2011年林業有害生物年均發生面積達4 938 hm2,其中,病害發生面積46 hm2,蟲害發生面積3 798 hm2,鼠害發生面積1 094 hm2。鼠害和明亮長腳金龜子的危害最為嚴重,成為海晏縣防治重點。鼠害以高原鼢鼠和根田鼠危害為主,在海晏縣各鄉鎮都有分布,主要危害退耕地沙棘林,根田鼠以啃食樹干及幼樹的嫩枝為危害,高原鼢鼠啃咬樹木的根系,導致苗木死亡。高原鼢鼠輕度危害率5%~15%,中度危害率16%~24%,重度危害率為25%以上;根田鼠輕度危害率1%~5%,中度危害率6%~15%,重度危害率為16%以上。嚴重影響了退耕還林苗木的成活率,危害苗木致死率達30%左右。明亮長腳金龜子寄主為沙棘,主要分布于青海湖克土沙區和三角城鎮,年均發生面積約1 733 hm2。自2003年開始發生,發生面積逐年增加,防治難度越來越大。成蟲主要危害退耕還林及人工造林區沙棘幼樹林,啃食沙棘葉片,影響林木的光合作用,危害嚴重時整株葉片枯死脫落,導致樹木成片死亡,影響了海晏縣退耕還林造林和生態造林工程。楊樹爛皮病寄主樹種為青楊,主要分布在海晏縣西海鎮、三角城鎮和金灘鄉,是一種發生范圍很廣泛、危害十分嚴重的枝干病害,傳播十分迅速,受干旱和寒冷的天氣影響,315國道兩側青楊發病率上升,并造成部分樹木整株死亡,影響了國道綠化成果。
楊柳卷葉蛾寄主為青楊和紅皮柳,分布在三角城鎮。該蟲是主要的食葉性害蟲。暴發時,受害株率達100%,蟲口密度為每1 m枝長有蟲4~13只。柳沫蟬寄主為紅皮柳,分布在三角城鎮和西海鎮。以若蟲吸取柳樹汁液為生,其若蟲分泌大量的白色唾液保護自己。林木長期受到危害,出現長勢衰弱、抵抗能力下降,造成樹木逐漸枯死。
2 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的主要原因
2.1 環境條件惡劣,樹種單一
由于受干旱、寒冷的氣候影響,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多數林地缺少澆水條件,使一些樹木生長不良,樹勢減弱,對外來有害生物侵襲抵御能力差,給有害生物的危害和蔓延創造了有利條件。適宜本土的樹種過于單一,造林結構簡單,生物多樣性差,生態系統不健康,群落對有害生物入侵調節自控能力低。因此,有害生物一旦傳入,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可造成大面積的暴發。
2.2 管理粗放,防治技術力量薄弱
管理意識不強,重造輕管,干旱時即便有條件的地方也很少澆水,樹下雜草叢生,放牧家畜咬啃,冬秋野火澆草,病蟲害發生時得不到及時有效地控制,缺乏防治有害生物的主動性。
海晏縣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起步較晚,專業人員少,加之防治資金投入少,基礎設施不完善,防治技術力量薄弱,新技術研究和現有科研成果推廣力度不夠。測報、檢疫、防治等環節未達到最佳運作管理模式和協調均衡發展。
3 防控對策
3.1 加大苗木檢疫,加強監測預警
加強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嚴防帶疫苗木進入造林區。嚴禁從松材線蟲病等疫區調運苗木,嚴格執行查驗“兩證一簽”制度,徹底杜絕有害生物隨著苗木傳入。
監測工作是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的基礎,按照全面監測,及時預警,力求準確,全程服務的總體要求,要建立健全有害生物監控測報體系,對造林集中分布區和重點地塊要設立常年監測點,布設標準地,定時、定期、確定專人負責。準確掌握有害生物的發生危害情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防控[3-4]。
3.2 加大新科技推廣,改進防治手段
為保護好三江源頭環境,維護青海湖地區生態安全,環境保護具有特殊的意義。必須要牢固樹立綠色防治、環保防治的理念,積極探索和使用新技術,認真遵守國家有關安全規定,大力推廣應用環境友好型藥劑,嚴禁使用假冒偽劣藥劑,推進無公害防治,鼓勵生物防治,開展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試驗。
在開展重點防控工作中,要推行無公害防治措施,以營林措施為基礎,生物防控為根本,生物和人工防控等無公害措施為主要手段,突出天敵和生物制劑使用,減少或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保障高原森林資源和生態系統安全。
3.3 撫育管理
加強早期預防和養護管理,造林時根據立地條件選擇樹種,做到適地適樹,合理配置樹種。采用良種壯苗,營造混交林,避免大規模的純林設計。如楊樹爛皮病和楊柳小卷蛾的防治,要早期預防養護,對長勢差的植株應及時澆水、施肥、松土除草,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并結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蟲的枝條,減少病蟲入侵,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3.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對人畜安全、無毒、環境兼容性好、不殺傷天敵昆蟲、選擇性強、對生態影響小、不易使害蟲產生抗藥性等特點。生物防治作為重要的調控措施,已成為無公害防治技術體系的主導措施。開展生物防治,一是加強對天敵的保護和利用,禁止使用化學農藥,創造利于天敵群落適宜生存的環境。二是選擇使用生物制劑,如使用貝奧不育劑和莪術醇不育劑進行鼠害防治。生物制劑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能有效保護天敵,消滅害蟲,對人畜危害小,對環境污染小,對病蟲害的控制具有持久性。
3.5 物理防治
對于鼠害種群密度較低、不適宜進行大規模滅鼠的林地,可以使用鼠夾、地箭、弓箭等物理器械開展群眾性或組建專業防治隊進行人工捕捉。對于明亮長腳金龜子的防治,2009年海晏縣采用阻隔式技術防治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項防治技術在節約、環保、經濟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應用,為開展無公害防治技術奠定了基礎,今后可以繼續采用此方法進行明亮長腳金龜子的防控。
4 參考文獻
[1] 楊先庭.淺談我國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科技博覽,2012(4):55.
[2] 楊偉紅.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山西林業科技,2011,40(4):63-64.
篇8
1、發動機清洗劑對發動機是有一定傷害的,發動機清洗劑是一種用于清洗發動機內部油泥、積碳、膠質等有害物質,保持發動機內部潔凈,增強機油流動性,降低磨損,延長發動機使用壽命的汽車養護用品。
2、發動機清洗劑對舊車和污垢比較多的車作用不大,而且會造成后續損壞,因為本來已經沉淀的污垢重新游離和循環,導致油路堵塞和不良甚至燒瓦。這種引擎清洗劑,溶解力很強,清洗多了,對發動機內部的密封性和缸體都有很大的害處。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一)青海旅游業發展的現狀。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端,面積72萬平方公里。與其他中西部省區相比較,青海省既是一個特色突出、潛在優勢深厚、尚不為人知的旅游資源大省,也是旅游資源開發小省和旅游經濟弱省。總體來說青海省旅游業現狀可以概括為:“一流資源,二流知名度,三流開發,四流交通,五流經營。”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青海旅游業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各級旅游部門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進一步加大旅游開發的力度,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全方位、多形式宣傳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項目和旅游專線,開展節假日旅游活動,同時不斷提高旅游綜合質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業呈現較快發展的勢頭。2002年,青海省旅游業接待的人數和旅游創匯收入均創歷史最好水平,使其成為青海省經濟發展的一個新亮點。近幾年伴隨著青海省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青海旅游業也呈現出良好的態勢。
1.旅游客源逐步擴大,創匯不斷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海內外游客422.35萬人次,創匯990萬美元,旅游收入達1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2%。
2.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及民族風情旅游日趨升溫。以青海湖、鳥島、孟達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可可西里、阿尼瑪卿雪山等為代表的自然景觀旅游人數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以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和塔爾寺、瞿壇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也日趨升溫。
3.旅游業的產業帶動和社會效益已在顯現。2002年青海旅游業為社會提供直接就業崗位5000余個。目前,全省直接旅游從業人員達1.9萬人,間接從業人員近7萬人。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加快了城鄉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擴大了社會就業,增加了城鎮居民和農牧民群眾收入。
4.旅游業引入市場機制,全力推進投資結構調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業蓬勃發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為股份制和民營企業;39家星級賓館中股份制和民營企業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青海省旅游業雖然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但同國內發達省市相比,旅游業發展相對滯后,各項旅游指標在國內仍處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思想觀念相對滯后。青海旅游業觀念陳舊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經濟發展落后,國有經濟改革進程普遍慢于東部其他省份,國有經濟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著“靠國家吃飯”的老觀念、老思想。要實現青海省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必然要求觀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擯棄傳統的思維模式,突破傳統的觀念障礙。
2.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良好的旅游基礎設施是旅游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因為旅游景觀的吸引力不僅來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學價值,還來自于其可進入性。進入青海省的直達客運列車太少,京廣南線、寶成線、蘭新西線等線路目前尚無列車開通。一到客運高峰,客票就十分緊張,許多西行的旅客因換車麻煩,只好放棄到青海游玩的意愿。省內的旅游專線和民航也存在著通達區不多、線路少服務設施陳舊和老化等問題。
3.旅游相關產品結構過于簡單。青海省旅游資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點,具有開發多元旅游產品得天獨厚的條件,青海有青海湖、日月山、鳥島、塔爾寺等著名的旅游景區,但青海省對旅游相關產品開發利用非常不足。在東部發達省份,旅游業已形成了觀光旅游、度假旅游產品和特種旅游產品并存的多元化產品供給結構,而青海旅游的產品仍以觀光旅游產品為主。
綜上所述,青海省旅游產業要實現快速發展必須克服上述3個主要問題,克服這些問題,并非一蹴而就。因此,一方面,我們必須防止在發展規劃中對旅游產業發展的速度、規模及作用的過高預期,避免因為盲目地“上項目”、“輔攤子”而造成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面,應充分認識到旅游產業對青海省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充分認識旅游業發展在青海省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礙因素,積極促進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二、正確定位青海省旅游的發展道路
(一)加強政府對旅游業的主導作用。
“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模式的完整表述是:在以市場為基礎配置資源的前提下,以政府政策為導向,全面發動社會力量,進一步加大旅游發展的力度,加快旅游發展的速度,使旅游業為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政府主導并非不要市場機制的調解,而是以市場為主體,結合政策引導,促進旅游業快速發展。歸根結底要以市場為基礎來配置資源,達到資源的優化,達到經濟效率的提高。
政府在旅游業的發展方面的主導作用如何有效發揮出來呢?從旅游業發達國家發展旅游業的經驗來看,在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的作用應體現在政策、資金和立法等多個方面:
1.制定保證旅游業健康發展、穩定發展的法律、法規。政府不僅是旅游業發展的投資者,而且應該是旅游業的管理者。青海省政府應該更加重視對當地旅游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
2.根據本省旅游業發展計劃,為增加對旅游業的資金投入創造條件,加強資金導向。在青海省,資金短缺成為了制約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決旅游業所需資金,可以考慮借鑒國外經驗,征收一定的旅游稅費,如在飯店、賓館按房費確定一定比例,或在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等游客必經之地按票價的一定比例或固定數額征收。除征收旅游稅收以外,政府還應該為旅游業提供更多融資機會,如增發旅游企業債券,增加旅游企業上市公司;通過制定財政、金融、稅務、工商等政策,大力吸引外資和國內私人資本對旅游業的投入。
3.政府應該在大型旅游活動的宣傳中發揮作用。青海省現在每年都舉辦一次“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王洛賓文化藝術節”等一系列的節慶活動,吸引大批的游客來觀光游覽,以此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組織大型活動能形成總體形象。
總之,只要青海省旅游業的發展堅持在遵循市場原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必將迎來本省旅游業的繁榮。
(二)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跨越式發展。
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青海省的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當前追求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持續、健康發展成為本省發展戰略的重要方針。旅游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關于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一些問題已成為旅游界關注的重大話題。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于1987年7月向聯合國提交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提出了一個為世人所普遍接受的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青海省旅游業發展中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并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旅游區的建設的關系。生態環境保護和建立是青海省旅游業發展的需要,是整個青海省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青海省的旅游資源的開發與清新的、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沒有藍天、青山、綠水的自然環境為依托,對于旅游者來說是沒有觀賞價值和吸引力的。
2.處理好重點旅游區的開發和中心城市輻射作用的關系。在青海省旅游開發中重點旅游區應發揮其示范、帶動、輻射的作用。示范作用,即各中心城市在旅游開發和旅游經營上依據旅游產業發展規律做出樣子,開展城市旅游;帶動作用,就是依托中心旅游城市,帶動周邊旅游開發,帶動周邊旅游產業發展,促進區域的旅游經濟和整體經濟發展。輻射作用,即中心城市的旅游開發和旅游經濟發展輻射范圍放大到一個地區或一個省,甚至到部分省區。
三、發展青海省旅游業的相應措施和辦法
(一)加快體制創新步伐,搞好基礎設施建設。
實現青海省旅游業發展的關鍵舉措在于進行旅游行業管理體制創新和企業制度創新,積極發展以特色旅游作為目標、以產品創新為推動機制的旅游開發模式。青海省旅游業發展從產業規模、經營效益、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產業競爭力等方面都和東部省份存在著明顯差距,形成這種差距的原因除了經濟發展水平和區位等硬環境的制約因素外,軟環境的落后,尤其是體制的落后更是一個重要因素。
青海目前旅游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就是交通服務瓶頸。現代旅游要求為旅游者提供快捷、舒適、安全的交通工具,以縮短旅游者的旅途時間,減少疲勞度。而青海偏離中國經濟中心和沿海高出游率地區,地域遼闊,景點間路線較長,路況較差,必須大力發展包括航空運輸、鐵路運輸和公路三位一體的綜合運輸網,構建區域快速旅游網絡。總之,要加快體制創新,加大對旅游景點地區城市建設的投入,從根本上搞好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
(二)合理開發利用優勢旅游資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青海省的旅游資源繁多,千差萬別,這些旅游資源的社會條件和自然環境各不相同,因此,我們就要有針對性地滿足旅游者的需求,開發多種多樣的旅游項目、旅游產品。青海省的自然、社會和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種類齊全,分布廣泛,等級和品位高,開發潛力很大。
篇10
關鍵詞:青海省;生態旅游;社會經濟意義;環境保護意義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3-000-02
“生態旅游”這一概念,大多數學者認為最早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他認為,生態旅游作為常規旅游的一種形式,游客在博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于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學習和享受風光、野生動植物。①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總面積72.12萬平方公里,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世代居住在青海的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民族。青海省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這座“中華水塔”,哺育了中國半數以上的人口,支撐了江河流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原青海省委書記強衛曾表示:“保護好青海的生態,不僅關系青海的發展,而且關系中華民族的未來,甚至關系全球的生態安全。青海要把保護生態作為重要責任,寧可犧牲發展速度、犧牲GDP,也絕不能犧牲生態、犧牲環境。”因此,發展生態旅游就成為青海發展經濟的必然選擇。
一、青海旅游資源及開發現狀
1.青海的旅游資源
青海具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近年來,青海把發展高原生態旅游業作為實施生態保護的重要后續產業和替代產業來抓,對原生態的旅游資源進行超前規劃,開辟了“一圈三線”精品旅游線路,即環夏都西寧旅游圈,綿綿祁連美景旅游線(北線),三江源生態探秘旅游線(南線),昆侖文化溯源旅游線(中線)。
環夏都西寧旅游圈:指以高原古城――西寧為中心,方圓200公里范圍的區域,包括西寧市、海東市以及海南州、海北州、黃南州等區域。西寧是青海省省會,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青藏鐵路起點。古時候,西寧是古絲綢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咽喉要地,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流、融和的重要之地,也是聯結中原與西部的重要城鎮,這里不僅有深邃豐厚的人文歷史,還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是自然與文化、宗教相輝映的旅游圣地。西寧夏季平均氣溫較低,是消夏避暑勝地,有“中國夏都”之稱。
綿綿祁連美景旅游線:包括了海東、互助、門源、祁連等地。雄渾壯美的祁連雪山,像阿爾卑斯山一樣風光無限,廣闊無垠的祁連草原,有澳洲草原一樣博大的情懷;金光燦燦的門源百里油菜花海,成就了一種鋪天蓋地的霸氣和豪邁,而“絲綢之路”又使祁連與河西走廊緊密相連,別具特色的高原風光,獨特的民俗風情,給人無盡遐想,讓人留戀忘返。
三江源生態探秘旅游線:包括玉樹、果洛及海西自治州等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面積36.3萬平方公里,素有中華水塔之美稱。三江源區分布有大量珍稀的野生動物,高寒物種資源豐沛,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天然濕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集環保、科研、旅游為一體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昆侖文化溯源旅游線:包括格爾木市、德令哈市、柴達木盆地、冷湖、烏蘭縣和都蘭縣等地。昆侖山是中國古代眾多神話發源的地方,被稱為中國的“奧林匹斯山”,嫦娥奔月、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神話都屬于昆侖神話體系,足以和西方古希臘神話媲美,昆侖山還是明代未期道教昆侖派的道場所在地。
2.青海旅游資源的開發現狀
地處西北內陸的青海,正敞開胸懷走向世界。2001年創辦的“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如今已成為亞洲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事,成為青海的一張耀眼“名片”,“三江源國際攝影節暨世界山地紀錄片節”正成長為展示三江源生態保護成果的國際性品牌……
據2010年青海省統計年鑒公報,2009年青海全省GDP為1081.27億元,其中旅游業總收入60.15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全省GDP的5.56%。除此之外,2009年接待入境游客3.61萬人次,實現國際旅游外匯收入0.15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0.87%和52%;接待國內旅游人數1105萬人次,收入59.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2.51%和26.5%。②
然而,由于青海省旅游景點分布不均勻、交通不便、旅游淡季漫長、旅游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原因,使旅游景點的開發建設嚴重不足,旅游業的潛力和優勢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發揮。與旅游業發達省區相比,青海旅游經濟發展仍處于低起點、粗放式的經營狀態,“行、游、購、吃、住、娛”六大旅游發展要素極不完善,在旅游資源開發、景點建設、旅游設施配套和服務質量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其他省區。總體來說,青海旅游業現狀可以概括為“一流資源,二流知名度,三流開發,四流交通,五流經營”。
二、青海發展生態旅游的現實意義
1.社會經濟意義
(1)旅游業具有較強的產業帶動力
旅游業囊括了食、住、行、游、購、娛等產業要素,涉及到20多個經濟部門和100多個細分行業,從而直接和間接拉動了交通運輸、金融保險、商業貿易、食品加工、商品購物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并促進城鄉建設、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等發展,成為帶動現代服務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優勢產業。
(2)旅游業具有擴大和引導消費的重要作用。
旅游業具有行業涵蓋面廣、消費內容和消費層次多等突出特征,使其在引導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城鄉建設發展,擴大生產生活消費,培育新的消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3)游業具有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功能。
旅游業在促進新農村建設和推動城鎮化進程,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擴大城鄉就業和增加居民收入,推動對內對外開放和交流,增進人們之間相互理解和信任,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使旅游業成為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和諧產業。
2.生態環境意義
旅游業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等特點,因此,被譽為“無煙產業”。隨著人們對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加強資源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經成為人們普遍的共識,而旅游業所具有的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等特點,使其成為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先導產業。隨著各種自然旅游、生態旅游、綠色旅游的發展,以及人們對綠色經營、環境責任意識的加強,必將有力地促進旅游地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三、青海發展生態旅游政府需發揮主導作用
發展生態旅游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當前,在青海發展生態旅游,需要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做好青海旅游資源的調查和評價,制定科學的開發規劃
青海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但分布比較分散,資源管理主體較為復雜,存在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青海省政府相關部門應當組織專業人員對青海旅游資源開展摸底調查,摸清青海旅游資源的分布、類型、特征、存在問題及開發潛力等,為分階段、有重點地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旅游資源提供準確而可靠的依據。
2.加強宣傳,擴大青海生態旅游效應
青海生態旅游開發起步較晚,因此,應盡可能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全方位宣傳,例如,可以通過網絡、電視、新聞等媒體使人們對青海生態旅游及價值有一個全新的認識,逐步擴大青海生態旅游的宣傳效應。
3.加強對青海生態旅游產業的政策調整
根據青海實際情況,調整生態旅游業發展的相關產業政策,通過招商引資、市場競爭管理等政策的調整,彌補市場缺陷,有效配置資源,實現生態旅游優化升級;政府主管部門和景區管理機構據此可以加大法制宣傳力度,依法對景區游客市場、景區資源保護、行業管理實施全面有效管理監督,從而提高青海生態旅游業的競爭力。
4.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特色旅游資源,提高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
生態旅游基于自然風景、歷史遺跡、民族文化等自然和人文的特色資源。因此,在開發生態旅游的同時,應結合當地的自然與文化特色,設計特色旅游活動,開發生產具有當地特色的綠色食品、手工藝品等旅游紀念商品,以增加生態旅游情趣。
由于生態旅游是以自然資源為依托的旅游產業,因此,旅游者和經營者都應具有明確的生態保護意識。旅游經營者要正確引導游客的旅游行為,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自覺接受生態環境保護教育,避免污染和破壞旅游生態環境的行為,確保生態旅游業健康發展。
5.改善基礎設施提高服務質量
青海的生態旅游地大多位于經濟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交通、通訊、居住等基礎設施十分落后,嚴重影響了生態旅游的開發。因此,應多渠道、多方式籌措資金,加大旅游地的交通、通訊等建設,滿足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的吃、住、行、游等多方面需求。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