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愛情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08 16:15: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表達愛情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表達愛情的詩句

篇1

二、惜分長怕君先去,直待醉時休。——賀鑄《眼兒媚·蕭蕭江上荻花秋》

三、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李商隱《風雨》

四、旋開旋落旋成空,白發多情人更惜。——司空圖《酒泉子·買得杏花》

五、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六、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武則天《如意娘》

七、相思已是不曾閑,又那得、工夫咒你。——蜀妓《鵲橋仙·說盟說誓》

八、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李白《清平調·其

九、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李之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十、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懷三首·其

十一、相思似海深,舊事如天遠。——樂婉《卜算子·答施》

十二、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王維《西施詠》

十三、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賀鑄《芳心苦·楊柳回塘》

十四、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魚玄機《江陵愁望寄子安》

十五、怕相思,已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俞彥《長相思·折花枝》

十六、兩鬢可憐青,只為相思老。——晏幾道《生查子·關山魂夢長》

十七、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曹植《明月上高樓》

十八、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并立瓊軒。——朱慶馀《宮詞》

十九、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宋祁《玉樓春·春景》

二十、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姜夔《踏莎行·自沔東來》

二十一、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李白《春思》

二十二、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相思》

二十三、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班婕妤《怨歌行》

二十四、魚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間別離苦。——戴叔倫《相思曲》

二十五、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

二十六、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二十七、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二十八、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修《玉樓春》

二十九、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歐陽修《玉樓春》

三十、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隴西行四首·其

三十一、四月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韋莊《女冠子·四月

三十二、秾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蘇軾《賀新郎·夏景》

三十三、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納蘭性德《攤破浣溪沙》

三十四、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春恨》

三十五、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五首其

三十六、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三十七、一場寂寞憑誰訴。算前言,總輕負。——柳永《晝夜樂》

三十八、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李商隱《暮秋獨游曲江》

三十九、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都城南莊》

四十、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四十一、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隱《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

四十二、月色入高樓,相思兩處愁。——秋瑾《菩薩蠻·寄女伴》

四十三、君若揚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曹植《明月上高樓》

四十四、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呂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

四十五、為君憔悴盡,百花時。——溫庭筠《南歌子·倭墮低梳髻》

四十六、今夕何夕,見此良人。——佚名《詩經唐風綢繆》

四十七、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溫庭筠《南歌子詞二首》

四十八、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王雱《眼兒媚·楊柳絲絲弄輕柔》

四十九、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月夜》

五十、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司馬光《西江月》

五十一、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元稹《離思五首·其

五十二、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納蘭性德《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

五十三、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啟超《臺灣竹枝詞》

五十四、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白居易《長恨歌》

五十五、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五十六、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白居易《長恨歌》

五十七、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二首》

五十八、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馮延巳《謁金門·風乍起》

五十九、重疊淚痕緘錦字,人生只有情難死。——文廷式《蝶戀花》

六十、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李之儀《卜算子》

六十一、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李益《寫情》

六十二、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六十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六十四、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家。——李白《楊叛兒》

六十五、妾身悔作商人婦,妾命當逢薄幸夫。——徐再思《陽春曲·閨怨》

六十六、傷心明月憑闌干,想君思我錦衾寒。——韋莊《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殘》

六十七、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元稹《遣悲懷三首·其

六十八、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張籍《征婦怨》

六十九、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黃景仁《綺懷詩二首其

七十、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歐陽修《生查子》

七十一、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嚴蕊《卜算子·不是愛風塵》

七十二、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李清照《點絳唇·閨思》

七十三、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蘇軾《賀新郎·夏景》

篇2

濟慈倉皇地拿出一個簡單的包裹,包裹里有他視如生命的詩稿。身體單薄、瘦弱的濟慈站在雪花飄舞的大街上,凍得全身發抖。他不停地咳嗽,他發現吐在雪地上的痰,還有殷殷血絲,染紅了一片雪漬。抬眼望著白雪皚皚的大街,他的眼睛變得一片混沌和茫然。

忽然,他隱約聽到有人在喊他。他回頭一看,見是自己的好朋友查爾斯從馬車上跳了下來。查爾斯是英國著名詩人,他和濟慈是在一次筆會上認識的。查爾斯十分欽佩濟慈的才華和學識,很快,他與濟慈就成了好朋友。

這天,查爾斯趕著馬車,專程從家里來看望他。沒想到,濟慈因生活困頓,竟被房東趕了出來。在與濟慈的交往中,查爾斯早就發現,濟慈的生活很拮據,他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只是靠微薄的稿費維持生活。他多次想接濟他幾個錢,可每次都被濟慈堅定地拒絕了。

查爾斯看到濟慈站在冰天雪地里凍得渾身發抖,眼圈一下子紅了。他二話沒說,一把將濟慈拉上了馬車。查爾斯將自己身上的大衣脫下來披在濟慈身上,又將自己的手伸過來,他緊緊握著濟慈凍得冰冷的手,哽咽地說道:“兄弟,遇到這么大困難怎么也不說一聲?”

查爾斯親切的話語,像一股暖流浸潤著濟慈的心田,他的眼睛一下子濕潤了。

大街上空無一人,只有馬車的鈴聲發出有節奏的聲響。馬車碾過厚厚的積雪,雪地上留下兩道深深的轍印。馬車來到倫敦郊外漢普泰德大街18號,這里是查爾斯的家。

查爾斯將濟慈安排在一間寬敞的房間里,然后升起壁爐里的火,房間里一下子溫暖起來。查爾斯說:“兄弟,這間房間就是你休息、寫作的地方,房后還有一片花園,你在家寫累了,還可以到花園里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在查爾斯的精心安排下,濟慈的生活很快安定了下來。他忘記了生活的不幸和痛苦,每天沉浸在詩歌的創作中。他制作了許多小卡片,這些小卡片放在口袋里、書架上、床頭邊,甚至窗臺上、衛生間。因為有了這樣的小卡片,只要有靈感,他馬上將詩句寫在這些小卡片上。

查爾斯發現濟慈寫在這些小卡片上的詩句,非常優美、華麗,富有哲理,可是,濟慈在這些小卡片上記下詩句后,就隨手扔在一邊,沒有再去整理。查爾斯看到后,很是心疼。他想,如果這么優美的詩句就這樣丟棄了,那多么可惜啊!于是,查爾斯自己不再寫作,而是悄悄地擔當起整理這些小卡片上的詩句的任務。

很快,這些小卡片上的詩句,被查爾斯整理后,成了一首首完整的華美詩篇,他將這些詩稿寄出去后,很快就在報刊上發表了,并在讀者中引起很大的反響。

濟慈稿費的收入漸漸多了起來。濟慈還一直蒙在鼓里,他不知道,那些詩稿竟是查爾斯放棄了自己的寫作,悄悄地幫他整理、謄寫后,才得以發表的。

由于長期廢寢忘食地創作,濟慈的咳嗽越來越嚴重,身體越來越虛弱,有時寫不了幾句,他就又咳個不停。

查爾斯看到后,心里很擔憂濟慈的身體健康。他叫濟慈到花園里多散散步,曬曬太陽,這樣對身體會好些。

濟慈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間,外面的一幕,頓時令他眼前一亮:花園的葡萄架一片蔥蘢,婆娑的葡萄葉下,掛著一串串晶瑩剔透、色如瑪瑙的葡萄,空氣中散發出淡淡的馨香。徜徉在這片蔥蘢的葡萄架下,濟慈的心一下子變得清澈、亮麗起來。不知不覺,他的靈感又來了,他從口袋里掏出一張張小卡片,邊走邊寫。寫完后,他就將小卡片隨手塞在葡萄架下。

忽然,濟慈仿佛被什么東西吸引了,再也邁不開步子了。他發現鄰居的花園里有一個青春靚麗的身影正在修剪花枝。那美麗的身影,一下子吸引了他。那一刻,他忘記了周遭的一切,他的眼前只有美麗姑娘的身影在晃動。少頃,他從嘴里抑揚頓挫誦出一段詩句:

“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飛去/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車駕/我要展開詩歌的無形羽翼/盡管這頭腦已經困頓、疲乏/去了!呵,我已經和你同往……”

姑娘聽到聲音,驚訝地回過頭來,見是一位身材瘦弱、年輕俊朗的青年,正含情脈脈地望著她,嘴里輕輕吟誦出一句句優美的詩句。仿佛一道閃電,姑娘的心房瞬間被擊中了。她滿面緋紅,臉上浮現出一縷羞澀的紅暈……

從此,濟慈一有空,就來到花園里散步。在花園里,他一眼就能看到鄰居家花園里那美麗女孩的身影。濟慈看著美麗的姑娘,拿起口袋里的小卡片,在小卡片上寫下了一句句詩句,他將寫了詩句的小卡片,隨手塞進了葡萄架下的樹枝上、夾縫里和草叢里。

濟慈和這位美麗的姑娘相識了。姑娘名叫方妮,是個年僅18歲的大一學生。正值放暑假,她回到家后,在自己家的后花園里,認識了住在鄰居家才華橫溢的青年詩人濟慈。

可是,愛情的滋潤并沒有使濟慈的身體有所好轉,他的咳嗽越來越厲害,痰中的血絲越來越多。查爾斯給他請來了醫生。醫生檢查后,神情黯淡地告訴濟慈,他得了嚴重的肺病,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天妒英才。濟慈在與美麗的姑娘方妮相識僅僅半年時間后,就溘然長逝,年僅26歲。

查爾斯強忍悲痛,他將葡萄架下、樹枝上、夾縫里和草叢里的那一張張小卡片撿拾起來,然后一句句整理出來。他驚訝地發現,這些散落的小卡片上的詩句整理出來后,竟成了一首長篇愛情敘事詩。

篇3

富人的愛情總是很奢侈,更何況是有九五之尊的皇上呢?“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不僅華清池被他們獨占了,唐玄宗肆意揮霍納稅人的錢大興土木建造了華清宮。貴妃愛吃荔枝,山頂的朱門次第打開,一騎騰起的紅塵落在史冊上。妃子笑,笑靨能盛得下兩顆荔枝。富人的愛情快樂了自己,折磨了別人。皇上的愛情折磨驛馬和差官,為了那幾顆荔枝,許多無辜的驛馬斃命,同樣無辜的差官累死。連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李白,也用他如椽大筆寫了三首《清平調》。唐玄宗還親自伴奏,樂師李龜年卡拉OK。詩人的生花妙筆將楊貴妃夸得比花還美,“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簡直是天上下凡的仙女。可是詩人拍馬屁拍到馬蹄上,把貴妃夸成漢代的趙飛燕:“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弄得楊貴妃很不爽,高力士在旁邊煽風點火,這也成了以后李白被炒魷魚的一個主要原因。耿耿于懷的李白后來寫了首《妾薄命》委婉諷喻楊貴妃:“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我們不太明白白居易為什么要去美化導致國家由盛及衰的國君的愛情,《長恨歌》中除了夸耀君王的富貴和窮奢極欲的生活外,就是唐玄宗“盡日君王看不足”的好色。愛情需要物質的支撐,但如果被物化了,可能就只剩下物質,沒有愛情。男人真正的愛情是征服世界后征服女人,唐玄宗放棄了江山的同時也就放棄了愛情。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如果真的有愛情)更多的是權和色的交易,“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白居易本來想用這些詩句來表達“三千寵愛在一身”,結果走向了反面。在馬嵬坡,賜給貴妃三尺白綾的是唐玄宗,花鈿委地時,白居易所美化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顯得特別蒼白。一個連自己的女人都保護不了的男人,淚水沒有任何重量,血液沒有絲毫濃度。白居易為了突出茍全性命的玄宗對貴妃的思念,虛構了借助方士來到仙山、貴妃贈金釵為信物的“八卦”。現實中沒有的愛情在神話中彌補,這樣的神話跟囈語有什么分別?晚唐的李商隱就在《馬嵬》詩中譏諷此舉的荒誕不經:“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李白的打假還比較含蓄,同一時代的杜甫手下就不留情了,在《北征》一詩中旁敲側擊:“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把楊貴妃比作了烽火戲諸侯的褒姒和亂商的妲己。最能呈現諷刺力度的當屬上文提到的李商隱《馬嵬》:“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為什么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如果唐玄宗面對這樣冷峻的詰問,除了啞口無言,還能做些什么呢?

當年七夕節,唐玄宗和楊貴妃笑牛郎織女只有一年一度的相會(我很懷疑,當年沒有狗仔隊,這樣的八卦新聞如何從深宮傳出),他們就在長生殿里信誓旦旦,要永世不分。結果為了保全自己,懦弱的唐玄宗讓貴妃獨自先走了。白居易洋洋灑灑地寫了一長串粉飾的詩句,清代的袁枚只用了四句就徹底否定了:

篇4

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應該有一個驕傲的性格,而不是一個勢利小人。這使他們大多數人看起來很奇怪,總是從人群中脫穎而出,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關雎蒹葭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關雎知識點【關雎】

關關雎(jū)鳩(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

參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zhǎn)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lè)之。

一、注釋

(1)關關:雌雄兩鳥的和鳴聲。雎鳩:一種水鳥,亦名王雎,狀類鳧鹥,生有定偶,常并游。

(2)在河之洲:(雌雄雎鳩)在河中陸地上居住著。洲:河中沙洲。

(3)窈窕:文靜美好的樣子。淑:品德好。

(4)好逑(hǎoqiú):理想的配偶。逑,配偶。

(5)參差:長短不齊。荇(xìng)菜:一種水生植物,葉子略呈心形,浮在水面上,莖可以吃。

(6)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兩邊撈。流,撈取。

(7)寤寐:這里指時時。寤(wù),醒時;寐,睡時。

(8)思:語助詞。服:思念、牽掛。

(9)悠哉悠哉:意為“悠悠”,就是長。這句是說思念綿綿不斷。

(10)友:親近。

(11)輾(zhǎn):半轉。反側:側身。

(12)鐘鼓樂之:敲擊鐘鼓使他快樂。

(13)芼:擇取。

(14)樂:同“悅”,娛悅。

二、參考譯文

雎鳩關關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靜美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伴侶。

參差不齊的荇菜,順流兩邊去撈取。文靜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沒能如心愿,日夜心頭在掛牽。長夜漫漫不到頭,翻來覆去難成眠。

參差不齊的荇菜,兩手左右去采摘。文靜美好的少女,彈琴鼓瑟表愛慕。

參差不齊的荇菜,兩邊仔細來挑選。文靜美好的少女,鐘聲換來她笑顏。

蒹葭知識點一、了解與積累

(一)注釋

⑴選自《詩經?秦風》。秦,周朝時諸侯國名,在今陜西中部和甘肅東部一帶。

⑵蒹葭(jiān jiā):蘆荻,蘆葦。

⑶蒼蒼:深青色。

⑷白露為霜:晶瑩的露水凝結成了霜。為,……成……。

⑸所謂:所說、所念,這里指所懷念的。

⑹伊人:那人,指隱居的賢人,有人認為詩中人物收追尋的,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

⑺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邊。一方,那一邊,指對岸。

⑻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⑼從:跟隨,這里是追尋的意思。

⑽阻:險阻,(道路)難走。

⑾宛在水中央:(那個人)仿佛在河的中間。意思是相距不遠卻無法到達。宛,宛然、好像。

⑿萋萋:茂盛的樣子。下文“采采”義同。

⒀晞(xī):干。

⒁湄(méi):岸邊,水與草交接之處。

⒂躋(jī):升,高,意思是道路險峻,需攀登而上。

⒃坻(chí):水中小洲,小島。

⒄未已:還沒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陽光蒸發完畢。已:完畢。

⒅涘(sì):水邊。

⒇右:迂回曲折。

⒆沚(zhǐ):水中沙灘。

譯文

蘆葦密密又蒼蒼,晶瑩露水結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岸邊。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流而下去尋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蘆葦茂盛密又繁,晶瑩露水還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邊。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嶇難登攀。順流而下去尋她,仿佛就在水中灘。

蘆葦片片根連根,晶瑩露珠如淚痕。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邊。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艱險如彎繩。順流而下去尋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二、基礎知識過關

(一)、文學積累

①《詩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時期的詩歌共有305篇,包括風、雅、頌三部分。

②《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根據不同內容的表達需要,分別采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二)、默寫過關:

1、統領全文,運用起興手法表達小伙子對心儀的姑娘熱烈追求的詩句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關雎》中是全詩的綱目,統攝全詩的句子或表現小伙子一般都喜歡美麗而賢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關雎》最能體現全詩的精神,抒發求之不得的憂思的句子是(表達小伙子對心中戀人的愛慕之情、朝思暮想不能成寐的詩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4抒寫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悅心情的句子:“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5、統領全詩,運用起興手法,既交代時令、環境,渲染凄清惆悵氣氛,烘托惆悵心情又表達對意中人深深懷戀之情的詩句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6.描寫男主人公苦苦追尋之路艱險、漫長、困難重重的詩句是: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7.表現他雖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詩句是: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溯游從之,宛在水中 。

8.《蒹葭》:詩中能印證“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尋找追求的詩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9.蒹葭在今天被我們引用來形容所愛戀的人在遠方的詩句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10.“一切景語借情語”。

“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于濃濃的秋涼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三、主要問題過關:

1、《關雎》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兩句的作用是什么?

以雎鳩鳥起興,來寫自己對窈窕淑女的追求。

2、《關雎》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全詩通過寫主人公的思慕、追求、向往,表達了對愛情的贊美之情。

3、《蒹葭》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一個主人翁形象?意境有何特點?

塑造了一個(癡情的男子即君子)的人物形象。

4、《蒹葭》的寫景有何作用?

景物描寫反襯出詩人濃濃的思念之情。

蒹葭詩中描寫的景物有:蒹葭(蘆葦)、露珠、霜、河水、小舟。用了這些景物起興,引出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悵情感.全詩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優美.表達愛而不得的思念之情。

5、《蒹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主人公追求、思念尋而無果的惆悵之情。(蒹葭表達出了一種賢才難覓,情人難得的悵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實現的失望心情。全詩流溢著抒情主人公對“伊人”的真誠向往、執著追求以及追尋不得的失望、惆悵心情。)

【詩經文學常識】《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按用途和音樂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的風是指各地方的民間歌謠,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貴族的宮廷音樂,其中的頌是周天子和諸侯用以祭祀宗廟的舞樂。

《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其中賦直陳其事;比喻叫比;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叫興。

篇5

蘇涌源在《李商隱的情感世界》一文中寫道:“如果說李白是風,李賀是電閃雷鳴,那么,李商隱則是雨;有時是春雨,柔柔的飄灑著詩人的情思,滋潤著我們的心頭;有時是秋雨,涼涼的攜帶著詩人的失意,滴落在我們的胸間。由此,我們的心得以在人類感情的湖水里盡情沐浴,感受到了人類感情的美好及人類感情的可貴。”的確,讀李商隱的無題詩和愛情詩,從字面上就可以感受到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對女性打心眼里的那種尊重情感。他不是用男性的視覺審視女性,而是主動站在女性的角度,用女性的口吻寫出了她們的苦悶與辛酸。他把那些受封建禮教迫害和禁錮的女性心中的寂寞苦悶,用他飽蘸心血的詩句表達出來,為那些感情世界一片傷痕的女子寫下了一曲曲的贊歌,深刻揭示出了她們凄清孤孑的生活和寂寞的內心世界,像《嫦娥》《銀河吹笙》《重過圣女祠》就是例子。他的以女性為抒情對象的詩歌,全是以女性的身份說出了自己的心事,這對于一個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封建士大夫來說,是多么難能可貴呀!他寫的愛情詩,基本上是以一種平等的態度,從一種純情的角度來寫愛情、寫女性。他的愛情詩,似乎比其他的詩人更加高明,站在比其他詩人更高的角度。

李商隱和杜牧、溫庭筠生活在同一時代,而且他們還是有交情的,但他們對愛情的態度截然相反。杜牧和溫庭筠追求的是“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贈別》)、“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菩薩蠻》)這樣的帶有性意識的愛情,而李商隱追求的是“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這樣的相知相愛的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重精神感受。有一定的柏拉圖式的愛情觀的成分,鑲嵌在李商隱的愛情世界里。

唐朝是有著比較發達文明的封建王朝,唐朝文人倘有所戀,并不諱言。元稹寫了一些為少年時代戀人而發的愛情之作,白居易的詩也涉及愛情題材,杜牧也寫了一些愛情詩。但他們只是在高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旗幟的同時,不經意間寫下這些感情較真摯的愛情詩。而李商隱,在創作中把愛情看得和生命、功業一樣重要,他感受著男女雙方在情感歷程中最細微的變化,一個眼神,一抹微笑,一絲愁緒,一寸相思。他真正把愛情的百般滋味描寫得細膩而深情:愛情生活中的離別與阻隔、期盼與失望、執著與纏綿、苦悶與悲憤,大大突破了儒家禮教的束縛。為此,受到了封建衛道士們的嚴厲批評與指斥。

李商隱的愛情詩沖擊封建禮教和儒家詩教,在愛情題材的開拓發展上做出了不朽的功績。他一共寫了五百多首愛情詩,幾乎占其作品的五分之一,可以說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愛情詩的詩人。他追求超越的高尚愛情,而不是借女色以慰寂寞的輕薄才子。盡管他政治上不得志,精神上郁悶痛苦,但他多情又不濫情,他更忠于深情,并駐守在他的情感世界里。就是在詩歌達到頂峰的盛唐時期,也沒有出現愛情詩的繁盛,也沒有一個詩人像他這樣寫下這么多情深意切的愛情詩。李白曾經也創作了一些愛情詩,但多屬樂府詩,近似民歌體。且李白創作這些詩歌是為了馳騁其才情,張揚其自我的,他并非出于對女子深沉的摯愛而將情感傾注詩中,而是把婦人和酒一樣當做張揚主體意識的一種手段,情感境界還缺乏深度。李白詩作中占相當地位的以女性為抒情對象的詩有一百多首,其中詠唱中下層社會婦女的詩篇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李白的詩歌中沒有寫到自己的情感生活,也沒有寫他和妻子的婚姻生活,他連只是“婚姻的附加物”的夫婦之情也沒有抒寫,他的天上飛仙似的形象,令人吃驚的是也出現在這個領域。他的《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題目就已經很古怪了,第一首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君尋騰空子,應到碧山家。……若戀幽居好,相邀弄紫霞。”第二首中有這樣的句子:“多君相門女,學道愛神仙。……一往屏風疊,乘鸞著玉鞭。”從詩句中我們看到,李白對妻子入山學道持贊成態度。妻子入山學道,按理他應該勸阻才對,但他沒有。他好像對感情純粹漠不關心,很戲謔地看待妻子的學道。

李商隱對待自己的妻子、感情和李白的大不相同,李白對感情的無所謂正好從側面可以襯托李商隱的獨特與尊貴。李商隱與妻子王氏伉儷情篤,詩集中有不少抒寫夫婦愛情生活的詩,其中一部分是婚后李商隱離家外出期間懷念王氏的詩,如《端居》《夜意》等;另一部分是王氏亡故后寫的悼亡詩,如《房中曲》《王十二兄與畏之員外相訪見招小飲》等。悼亡詩歷代的文人都寫過,而婚前追求和相戀的詩前人卻寫得很少,寫得情真意切一往情深的則更少了。其他初、盛、中唐的所有詩人,沒有寫出一首真正平等態度的戀愛之作。

李商隱是這么獨特的一個詩人,怪不得許多年來他成了不少文人學者的熱門話題。也怪不得舒蕪先生在他的《從秋水蒹葭到春蠶蠟炬》一文中說:“直到晚唐李商隱出來,久已墜絕的《關雎》《蒹葭》的傳統,才得到繼承和重振。”(舒蕪:《從秋水蒹葭到春蠶蠟炬》)

篇6

張振民的詩集《我的黑夜比你長》,我認真地讀了兩遍。其中有些詩篇吸引我反復閱讀。總的印象是,他的詩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激情澎湃,想象豐富,充滿豪氣,魅力獨具。首先打動我的是,他以赤子情懷寫出的那些關注社會、關注民生、關注現實的詩篇。

先看詩集開篇的第一首詩《植物園》:“遍地雜草/竹子與樹,丁香花的夜語/池塘的露宿,千萬雙眼睛居然撲捉不到/一縷來自民間的風俗”,“園內有建筑/草木蒼生,落地為戶/拍一拍胸膛,敢問八面來風/這眾多生長的樓舍/算不算植物/又有幾塊閑田被美麗罩住”。字字句句凝結著詩人對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擔憂。面對公共災難,詩人以強烈的責任心和義務感去主動擔當,用詩歌去吶喊去動員去警示,這在當今這個詩人越來越關注內心關注自我的時代,在當今詩歌界形式主義盛行的氛圍中,十分難能可貴。詩集中像這樣的詩篇還有《懷念,麻雀》、《急》、《枯泉》、《沙塵暴來了》、《失事》等。《懷念麻雀》,寫“麻雀沒有了”對“風和日麗走遠了”的遺憾,《急》,寫天旱無雨對雨的期盼,《枯泉》,寫泉千無水對水的眷戀;《沙塵暴來了》。寫風暴肆虐對小草的掛牽。《失事》寫飛行災難對生命脆弱的慨嘆……令人震撼最大的,是那篇名為《生長》的詩,“所有的風不一定都能指示方向/每一陣雨不一定都能共享/望遠鏡看到的并非全是風光/被槍口瞄準的不一定都是死亡/有一個地方/愛情正在生長”。“還有一個地方/愛情不可以生長/貧窮和饑餓,恐懼與驚慌/而且,我的黑夜比你長”。詩人采用了對比的手法,寫入與人的懸殊,寫在貧窮和饑餓的土壤上,愛情不可以生長。這與電影《被愛情遺忘的角落》所傳遞的主題有異曲同工之妙。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社會建設有了飛躍的發展,然而,詩人用心關注著現實,關注著發展中的不協調,關注著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矛盾和問題,他把眼光聚焦于弱勢群體,以對社會性苦難的終極追問和人道關懷,用詩的形式記述自己對社會問題的觀察與思索,傾訴自己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生存焦慮與公共關切,使人從中感受到詩人的心靈和著時代脈搏的律動,詩也由此獲得了厚重的時代感和歷史感。

新鮮的感覺和聯想,是張振民詩集留給我的第二個突出印象。詩中有很多新鮮的詩句;“把山挪挪/把水挪挪/在枯萎的草地上踱一踱”(《民間煙火》)。“一陣風來/我的臉和水一起聳動”(《一滴水掉進水桶》)。“風把詩歌吹進黃河/詩歌/一碗水半碗泥地流著”(《風吹詩歌》)。“那是很大的一片/來自春天的森林,青山、草原/她凹凸的緞面像皺褶的毛毯/陽光下,一掛就是一天”(《綠野》)。“黎明后/太陽提著遺物/像一艘駛入生活的航母/帶著風和日麗行走”(《經典》)。這些取象新穎,構思奇特,意趣盎然的詩句,個性獨具,意味悠遠,其實,詩人與詩人作品之間的差別首先在于對事物的注意和捕捉的不同,也許這個詩人所注意的正是那個詩人所忽略的。再是產生的聯想不同,第三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因此種種,便有了不同的個性與特色,張振民詩中那些新鮮的感覺和聯想,多是和大自然的山、水、樹相關聯。詩人習慣于滲入社會現實的內容,突出山、水、樹的崇高感、神圣感,正像詩集中那首《植樹》詩中說的那樣:“我的心全靠滿天的綠陰支撐/就像我的生命全靠青山和水支撐”。詩人的詩也同樣是靠山、水、樹等形象支撐。詩人把山、水、樹寫得有血有肉,把自己和它們融為一體。作為寫實的詩,能寫出如此境界,真是不可多得。

詩風豪邁大氣,是張振民詩集留給我的第三個突出印象。“雷說/再唱一段/把天空唱響些/把小路唱彎”,速首《雷說》鋼氣硬朗。“收割機閃進麥地/頭發說短就斷了”,這首《刈麥》詼諧風趣。十年結一顆酸果/十年結一顆澀果/十年的苦果,十年/你還是你/我還是我/就像鋼軌展開的兩條長長的胳膊’。這首(《辛店十年》)激情奔放。節奏鏗鏘,……,骨力的豪健不僅來自于語言的豪放,更來自于詩思的開闊和境界的邃遠,人們常說“文如其人”,張振民的詩正如謝明洲先生所評論的:“著實深印了他生命的影子”。

著名學者唐先生曾說:“一個文學家可以不寫小說,不寫劇本,甚至也可以不大懂得理論,卻不應該不懂詩。”“詩是藝術的同義語,它是文學中的文學”。我對此也抱有同樣的見解。因此,對于詩人我是由衷地敬重的,特別是在無論從外國還是中國的角度看,人類的詩的時代,詩作為文學主要體裁的時代,都已經過去了的現實條件下,張振民卻依然在執著地追尋和堅守著這片精神家園,特別是他依然以一種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在商品經濟大潮的一片喧囂中,沉下心來,把眼光聚焦于最普通、最弱勢的人群,將詩植根現實的土壤,認真寫出心靈深處的東西,真是難能可貴了。《我的黑夜比你長》已是他的第七本詩集,他正值盛年,未來的路一定會越走越寬……

篇7

關鍵詞:模糊性;詩歌;意譯;直譯

模糊性是自然語言的本質屬性之一。語言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其模糊性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經久不衰。詩歌,作為文學殿堂中的一顆瑰寶,具有語言凝練、意象豐富、情感充沛等特征,是漢英對比研究的理想對象。模糊語言在詩歌中所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漢英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語系,差異十分顯著,而語言模糊便是其差異之一。

1. 詩歌語言的模糊性

范武邱[1]認為語言模糊性是指語言表達中的語義外延不確定性和內涵虛華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詩歌中的模糊用語,為詩歌增添了美感,詩歌語言的模糊性造就了詩歌的藝術性。詩歌語言的模糊性具體表現為詩人有意或無意對詩歌進行模糊處理,由于不便表達、不想表達或者不能表達而造成語義的不確定性或語義留白,詩人借助讀者思維的聯想性和理解的靈活性來追求一種無與倫比的“期待視野”和耐人尋味的“審美享受”。縱觀漢英兩種語言詩歌的歷史長河,不難發現漢英詩歌的模糊性在表現形式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2. 表現形式

詩歌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語言凝練,韻律優美,模糊語言在詩歌中的應用極為豐富。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差異,漢英詩歌在模糊語言的表現形式存在一定差異。中國素有“詩的國度”之美譽,漢詩長期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語言工整、高度凝練,意境深遠,暗示性和會意性較強。英詩浩瀚,篇幅長短不一,簡潔明快、邏輯嚴謹,講究格律。下文將分別舉例分析漢、英兩種語言的詩歌中模糊語言的表現形式。

2.1漢語詩歌中模糊語言的表現形式

我國語言大師季羨林[2]先生認為,“中國的語言妙就妙在模糊上。模糊能給人以整體概念和整體印象。這樣以來, 每個讀者都有發揮自己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完全的自由”。漢語詩歌之所以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其模糊性占據了不少因素。漢語詩歌中模糊語言的表現形式以辭格和不精確性為主。

首先,辭格是漢語詩歌中模糊表達的常見表現形式。修辭格能表明作者的感情態度,引起讀者共鳴,使語言表達更加形象、生動。以唐代“詩仙”李白的詩歌為例,通過夸張辭格來表現模糊的詩句隨處可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三千尺”、“萬重山”都是夸張的數詞,表達了詩人的內心感受。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用語意雙關的手法,以“晴”寓“情”,也具有含蓄的美,表現了女子含羞不露的感情。

其次,不精確描述也是漢語詩歌中模糊表達的一種表現形式。白居易的詩詞“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琵琶行》)是指琵琶女曲中聲音近弱到無時,作者仍能感受到曲子所蘊含的情調,復雜的感情被融入“無聲”的境界。因此,人們常用“此時無聲勝有聲”來形容不用語言表達,所要表達的意思全部都顯露出來了。這種不精確的表達就是模糊的表現形式,樸實無華的語言背后是豐富、飽滿和深沉,這就是所謂的欲說還休、大音希聲。

2.2英語詩歌中模糊語言的表現形式

漢語重模糊、含蓄,而英語重精確、具體。英國學者燕卜蓀(William Empson)1930年出版了《朦朧的七種類型》(又稱《復義七型》)一書,證明了復雜意義是詩歌一種強有力的表現手段,稱之為“復義”(ambiguity)[3]。明喻、奇喻、雙關、矛盾是英語詩歌中模糊表達的常見表現形式。玫瑰是具體可感知的事物,在西方象征著愛情,因此許多詩人都用玫瑰來比喻愛情。例如,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詩篇A Red, Red Rose(《我的愛人象朵紅紅的玫瑰》)開篇即吟唱: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詩人將愛情比作六月里迎風初開的紅玫瑰,使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在英國玄學派詩人安德魯?馬維爾(Andrew Marvell)的詩歌To His Coy Mistress(《致羞怯的情人》)中,詩人熱情洋溢地贊美了對方,表達了自己對對方的仰慕是如何真摯。詩人采用夸張辭格表現出模糊性:An hundred years should go to praise/Thine eyes, and on thy forehead gaze/Two hundred to adore each breast/But thirty thousand to the rest。其中“An hundred years”、“Two hundred”、以及“thirty thousand”都是夸張的寫法,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愛慕之情,這是數字模糊詞語在詩歌中的運用。

2.3異同原因初探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反映客觀世界。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描述往往存在不確定性,因此漢英詩歌均不約而同產生了語言的模糊性。但由于漢英兩種語言及文化的巨大反差,漢語重意合,詩與畫緊密結合,英語重形合,以表達為主,因此漢英詩歌在模糊語言的表現形式有所差異。漢語詩歌意境深遠,暗示性和會意性較強,而英語詩歌邏輯嚴謹,講究格律。

3. 模糊語言的翻譯

詩歌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不同,常借用模糊的表達追求藝術感染力。詩歌中模糊語言的表達增添了譯詩的難度,因此有學者認為詩歌具有“不可譯性”。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認為,“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詩乃翻譯中失去的東西”)[4]。詩歌作為文學表達的一種極為有力的形式之一,應當是民族的、國家的乃至世界的。結合前文所述,要譯好詩歌就要譯好詩歌中的模糊語言,發現共同的模糊美感,盡可能準確地傳達詩歌的模糊意象。詩歌模糊語言的翻譯,最為常見的兩種翻譯方法是直譯法和意譯法。由于漢英詩歌均具有模糊性,在翻譯過程中不妨以模糊譯模糊,采取直譯法。同時,漢英兩種語言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在翻譯過程中文化因素的表達成為難以跨越的鴻溝。漢英詩歌中均運用一些典故、雙關、民族文化特有的象征,在翻譯過程中直譯法可能會造成誤讀。因此,當源語中的模糊語在目的語中找不到語義對等的模糊語時,意譯不失為一種上佳的翻譯方法。

余論

漢英詩歌殊途同歸,都以表達情感追求詩歌的感染力。情感是很難通過語言精確表達出來的,只能通過模糊的語言依靠讀者去感受和聯想。詩歌中模糊用語帶來了理解上的張力,使之成為文學領域獨具魅力的瑰寶。在漢英詩歌互譯過程中,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直譯和意譯兩種翻譯方法。(作者單位: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范武邱.模糊語言研究中凸現出的幾個問題[J].現代外語,2007(5).

[2]季羨林.門外中外文論絮語[J].文學評論,1996(6).

篇8

1激發高中生對學習詩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小學生還是高中生只要有興趣,就會在學習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詩詞教學時要從高中生的興趣出發,結合高中生的認知發展特點,把具體的詩詞和高中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激發高中生對學習詩詞的興趣,從而愛上古詩詞。我們不能否認隨著時代的發展,高中生接受的都是處在時代最前沿的新潮事物,高中生早已對古代文人騷客的低吟淺唱喪失了趣味。語文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變這一現狀,把先賢名句和時展潮流相結合,賦予古詩詞時代的氣息充分展現古詩詞的魅力從而激發高中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教師可以講解古詩詞中男子對女子愛慕的詩句,讓學生品味和現代社會男子愛慕女子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例如,在《詩經》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一句表達了君子對窈窕女子的愛慕之心,從而使感情更加細膩,娓娓道來。同時高中生又處在成熟階段,情感活躍卻受到各種因素的束縛,為此教師可以以《氓》為例講解棄婦自訴婚姻悲劇的故事。這是一首典型的受封建禮教迫害導致女子婚姻悲劇的四言古體詩,教師可以對這首詩進行講解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引入愛情的話題,從而增加詩詞教學的興趣。因為感情二字是高中生活中相對比較敏感的詞,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是很少涉及的,但是高中生有著極強的好奇心,以及懵懂的心態從而會對感情產生一種異樣的感覺。教師可以借助教學活動滲透有關感情方面的教導,從而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避免學生走入歧途,影響學業。語文教師把感情問題穿插到詩詞教學過程中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欣賞詩詞文化的魅力,還有利于糾正高中生的感情觀,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詩詞風采的平臺,讓一些對古詩詞感興趣的同學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平臺。教師借助這種方式也為其他同學學習知識開通了渠道。近幾年的高考題型中考查的多是高中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單純的背誦能力,因此語文教師需要格外注意在興趣的基礎上培養高中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從而提高高中生的詩詞鑒賞效率,也推動高中詩詞教學的進程。

2營造利于詩詞教學的良好氛圍

古詩詞中蘊含的文化、描寫的詩詞背景、所寫的故事情節都不是三言兩語或者短短幾行字就能概括的,它所描繪的具體畫面也是高中生在短時間內不能完全的接受和理解的。學生通過一字一字的讀、背誦不但不會有很高的學習效率,長此下去學生無法進入詩詞描繪的具體意境,從而降低學習詩詞的興趣,嚴重影響學習效果。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營造具體的詩詞氛圍,利用信息技術渲染課堂氛圍,從而變學生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例如,在俞桂《送人到松江》中“西風蕭瑟入船窗,送客離愁酒滿缸。要記此時分袂處,暮雨細雨過松江。”全詩的第一句主要描寫了蕭瑟秋風吹打著江中即將遠行的小舟的景象,并且交代了送別的季節和地點。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幻燈片為學生播放具體的詩句情境,教師為學生提供具體的畫面可以把學生帶入具體的古詩氛圍中,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具體含義。教師還可以借助音樂營造古詩氛圍,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靜夜思》等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中教師可以借助古色古調的《思鄉曲》渲染具體的氛圍,在《思鄉曲》中如泣如訴的簫聲可以充分表達離家游子渴望回歸家中的那種思鄉之情。在詩詞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還要展現與其他教學活動不同的語言風格,顯現詩詞教學課堂的不同,從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可以選擇用更加具有詩意抒情的語言或者是華麗壯美的詞匯來描繪詩詞中的具體意境,從而為詩詞教學課堂奠定具體的基調。例如,在《村行》的頸聯中教師可以借助照片對學生們說:“同學們看啊,在這張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棠梨葉已經紛紛的飄落,呈現胭脂的顏色,如雪的蕎麥花開慢山野,細細感受,仿佛可以聞到淡淡的花香。這讓我想到《村行》中的詩句‘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首先為學生營造具體的學習環境,從而為學生理解詩句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高中生的學習效率。

3開展豐富多彩的詩詞鑒賞活動

篇9

讀過李曉旭百余首詩后,感覺其詩歌體裁中比例較大的一個部分便是一個城市人對另一個城市角落的理性解讀、拷問與素描。李曉旭的詩歌如“行走系列”、“北京觀察系列”等組詩仿若集中勾勒的線條,對于異域境況與身心所處其中的感觀變化都有較為清醒和獨特的認知。詩歌《茶馬古道》的開頭這樣寫道:“遇到我前,這匹棗紅馬定有一樁心事/它幾千年前被放逐的兄弟,在懸崖的那一端/蹄印踏入石縫,靠近陽光,松針,峽谷/”詩歌帶我們回到古樸的陽光之中,感受到“馬背上的鹽巴”的咸澀,感受到“生銹的故事”、“馬長的漢子”與“腳板下的一萬里風塵”。李曉旭的詩歌通過這種由外向內的宏觀感受描寫,激發了生存與城市的人的心靈之聲。詩人自身常常被詩情所動,以至我們能夠看到詩句中經常流露出的強烈感彩的言語,李曉旭的這種表達對于其詩歌意境的搭建產生了極大的牽引力和影響力。詩歌《殉情谷》近乎議論式的表達似乎完全掌控了詩歌的意旨方向,“一次救贖,寂滅/完成對謊言、欺騙、強權及公眾的傷害/愛情懸空、仇恨和腐爛也已懸空/星星下未睡的骨骼、火、盲目的云/都是合謀/除了這些,還需要什么細節”,在詩的結尾處,李曉旭卻這樣寫道:“而此刻,我聽到情歌響亮/在二月的鳥鳴里飛/”大膽抒發后的點染式筆法,又將激動化為清脆、悠揚的鳥鳴和情歌。

感受到苦難,是一個詩人所必須具備的“才華”,李曉旭顯然受到了苦難的指引,她的行走無不是對內心感知與精神寄托的尋求,像《黑菜地小學》、《世界之窗》等詩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欲望和痛苦如同桅桿上挑著的星星”(《看海,沿著你內心的梯子》),伴著人生的船行船止。這種時刻不安的想法將詩人的內心充滿。詩人覺得城市如“幽暗的籠子”(《秋意未濃》),在靜止與封閉的“籠子”里,所有具體的、抽象的、狂野的事物都被馴服,詩人感到孤單和恐怕,所有的詩人的屬性將在這個城市里逐漸消失,這或許便是李曉旭不斷游走的一個理由。李曉旭的組詩《無軌之旅》試圖對此進行深入探求,詩人厭煩了凡俗人生生存的繁復與渺小,從“逃離”到“入世”的思考引人深思,可是其背后卻滿是悲哀與無奈。

最能夠體現李曉旭對于城市以及城市人群激進方面態度的詩歌是組詩《轉身,走二十四步》。李曉旭將強烈的思想感情融入敘事,詩行將批判、嘲諷、激怒直露地表現出來,情緒飽滿,不可遏抑,雖然詩中不乏露骨之處與糙雜編織之處,但其用意用情大可以顯見和體察。這組詩已經不像李曉旭之前創作的一些詩歌中所流露的那種情感。在這之前的幾個月,李曉旭曾經有一首題為《地下室的一個下午》的詩歌,是“北京觀察系列”組詩中的一首:

這個下午那么長,桌上有吃剩的西瓜/和這里的人一樣/不那么光鮮了/藝術家,離異者,混子,小販,/有詩人/四周的墻壁被人噴出一個赭色的“愛”/像是一場舊時的艷遇/穴居的風和人都有點陷入昏迷/但是火車要午夜才開/所以現在要確認時間是下午/下午大多時候,不容易讓人想入非非//讓人想到晴朗和草地角落里的某朵好花/還在紅艷艷地開/另有滴滴答答的聲音/讓人憶起桃花潭水深千尺//而這些,/于已經沉睡的人/不會有碰到的危險

詩中充溢著詩人對于一個城市的毫無留戀的意緒,情形與沉睡已經不再截然分離,一個等待午夜的火車的過客,在那樣一個厭倦的下午,還有什么不能舍棄的呢?李曉旭仿佛離開了自我,進入到一種普遍的無知無覺的狀態,在似睡非睡似醒非醒里等待一個可有可無的結束,而好在我們仍能從其詩歌中想到晴朗的光線,看到鮮紅的花朵,聽到滴水的聲響,感到離別的到來,一切竟顯得那么安靜,和組詩《轉身,走二十四步》迥然不同。詩人的內心是矛盾的、反復的。我們也就能夠在這種矛盾和反復中體會到詩人的內心苦痛。這是一個外在沖突與內心實質不斷加劇和推進的過程,應該看到李曉旭尚需要有對于其自我內心更深層面的把握,隨著思想成長和閱歷漸豐,自然能夠得到更為深刻、定性的思索。

篇10

【關鍵詞】“詩教”傳統 古典詩歌 德育功效

“詩教”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它古已有之。最早提出“詩教”的是孔子。很多大學者也十分重視詩歌的教化功能。如理學家朱熹認為詩歌可以陶冶“性靈”,使人“師善”(向善)和“改惡”。今天重提中國古代的“詩教”傳統,當然并非全盤照搬,因為古人和我們的目的有著一定的區別。我們完全可以發揚魯迅先生所提倡的“拿來主義”,取其精華,為我所用。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利用中國古典詩詞對學生進行哪些方面的德育呢?

第一,了解歷史,培養民族情感與愛國情操。中國古典詩歌中,以歷史為題材的詩歌很多,形成了“詠史詩”這一類型,優秀的詩人們把思古之幽情與現實緊密結合,名篇不勝枚舉。我常常借著鑒賞這一類詩歌的時機,引導學生了解歷史,同時懂得興亡的道理。如鑒賞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西晉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心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便了解三國時期晉吳之戰的舊事,懂得國家興廢全憑人事,山川的顯要雖可借助卻不可作為御敵的唯一依憑。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愛國主義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題材。從《詩經》《楚辭》,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革命民主派的愛國詩篇,體現著詩人們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和擔當意識。如《詩經?秦風?無衣》,已收入高中語文第三冊。屈原的詩篇之所以與日月同輝,重要因素就是其洋溢的愛國激情。詩人一生都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相連。如他的《哀郢》中的名句“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常常被人們引用,學生在吟誦時,能夠感受其中對祖國、故鄉深深的依戀和哀傷,從而深受感染。運用歷史和愛國詩篇培養學生的愛國和民族情感,是一個漸漸熏染的過程,經常教讀,使得學生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因為芬芳已經浸入他們的心脾。

第二,培養中學生的獨立人格。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教育,扼殺了人們的自尊、人格,在中國人的國民性中,深深烙下了“奴性”這個印痕。我們要培養的當然不是奴性十足的學生。這樣的學生連自己的獨立人格都不具備,將來如何為社會、為國家民族做貢獻?梁啟超曰“少年強則國強”,如能培養中學生的獨立人格,則對祖國和民族的發展大有裨益。中國古代詩人中,有一些一生坎坷,但始終傲骨錚錚,如李白、劉禹錫、蘇軾。雖然他們并未能完全擺脫奴性人格的桎梏,但在封建社會中,能有如此傲骨,也足以令人敬仰。于是,我經常教學生誦讀他們的詩歌,并作詳細的、深入的欣賞和講解。李白應該說是古代詩人中最具個性和傲骨的一位。他“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此時他正處于唐玄宗的優寵之中,但他卻“糞土王侯,浮云富貴”,不與朝中權貴合作,不利用這個機會青云直上;他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下了名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的詩歌,飄逸雄奇,意境壯麗,將人格的美和詩歌的美融合為一體,學生非常喜愛他的詩篇。讀他的詩可以得到雙重享受:品味詩歌語言之美,感悟獨立不羈的人格之美。

第三,培養中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翻開古典詩詞,表達積極進取的凌云之志的詩篇比比皆是。積極進取,本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詩言志”,在這些詩篇中,有的表達治國安邦的志向,如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有的欲建功立業、揚名天下,如李賀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有的為民請命,不惜為正義而獻身,如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由于社會的影響,有的詩篇不可避免地帶有糟粕,我們可教學生明辨清濁。總體而言,這些詩篇的積極進取精神是可取的,可以用來對學生施加影響。比如曹操的名篇《短歌行》中寫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生活在東漢末年建安動亂時期,他的理想就是一統天下。在這首詩中,他充分地表達了在短暫生命中完成大業的雄心。此外,唐詩中有大量的邊塞詩,同樣洋溢著積極進取的豪情壯志。如李頎、岑參、王昌齡、高適等邊塞詩人,就給后人留下了不少名篇。我們也可多教學生誦讀。這樣的詩歌學得多了,不但可培養中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還可培養他們的陽剛之氣。

第四,培養中學生的憫世仁愛之心。我們的中學生物質條件日趨優越了,尤其是生活在大中城市的學生。他們衣食無憂,但視線卻僅限于周圍的狹小空間。他們與同學比吃穿用住,但卻看不到因無錢交學費而被迫加入打工大軍的同齡人。他們往往表現得很冷漠,缺乏愛心。而一個缺乏愛心的人,無疑是可怕的。仁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孔子“傷人乎?不問馬”,“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精神是民族得以團結、繁榮昌盛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這種仁愛和憫世之心有著充分的體現。如杜甫的《悲陳陶》、“三吏三別”,白居易的《新樂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李紳的《憫農二首》,杜荀鶴《山中寡婦》,皮日休的《橡媼嘆》……多不勝舉,這些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寫了大量憫世愛人、同情勞動人民的詩篇。我們可充分利用這些詩篇,在教學生誦讀鑒賞的同時,學習詩人們的仁愛精神,引導他們發掘現實意義,將對古代勞動人民的同情轉化為對今天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的同情,對弱小者、貧困者的同情。

第五,培養中學生健康的愛情觀。愛情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中國古典詩詞中,愛情題材占了相當大的篇幅。這些詩詞歌頌健康、堅貞的愛情,與現在的“杯水主義”愛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可以利用這類詩歌,引導學生分辨是非清濁,為大多數人必由的將來培養一定的免疫力。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愛情詩,最早的出現在《詩經》中,如《詩經?周南?關雎》,其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很多學生都能背誦,而且背得很有滋味。《詩經》中還有很多愛情詩,都是歌頌青年男女熱烈純真的愛情。高中課本中還選了漢樂府名篇《孔雀東南飛》、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高中生們十分喜愛。他們喜愛美妙的詩句,對詩中美好的、生死不渝的愛情更是心向往之。在講析鑒賞《一剪梅》時,我們詳細講解“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女詞人思念丈夫,設想丈夫在思念自己。我問學生,女詞人為什么相信丈夫在思念自己?學生回答,因為她相信丈夫。于是,我們得出結論:這體現了夫妻之間的信任和忠誠。而這正是愛情的內涵。學生們學習《孔雀東南飛》,被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愛情深深打動,對女主人公劉蘭芝不為富貴所動、對愛情至死忠貞深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