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藥物范文

時間:2023-03-20 02:41: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療藥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化療; 藥物配制; 防護

[中圖分類號] R73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2-311-01

防護的原因:目前有60多種抗腫瘤藥物應用于臨床,新的抗腫瘤藥物不斷推出,但任何一種抗腫瘤藥物都存在著不同程度地急性或慢性毒副作用。抗腫瘤藥物在殺傷或抑制癌細胞的同時,對機體正常的細胞,特別是對增殖旺盛的上皮細胞,組織器官如骨髓細胞,消化道粘上皮細胞,生殖細胞的損傷尤為嚴重。由于護士配藥頻繁接觸,會因積蓄作用產生遠期影響,不但引起細胞減少,自然流產,致畸形,致突變和致癌性[1]。另外,長期接觸化療藥物,會導致白細胞減少、疲乏、抵抗力下降,易得感冒,易得心肌炎,脫發,失眠,疲倦,精力不集中,月經異常。抗癌藥物的作用屬非選擇性,能抑制惡性腫瘤的生長,也破壞正常細胞。

1 抗癌藥物污染的主要途徑 1)抗癌藥物針劑安瓿破碎、稀釋時的震蕩、瓶內壓力增強和排氣時的藥液噴灑。2)抗癌藥物的使用過程靜脈注射前排氣,排氣時針頭銜接不緊、輸液時從輸液管銜接處外溢的藥物等。3)抗癌藥物使用后的處理過程安瓿或剩余藥物處理不當,可污染工作環境和儀器的設備。4)抽藥拔針時,形成的微粒氣霧。5)操作過程中有時針栓脫落,藥物溢出。6)安瓿被敞置在操作臺上。

2 增強防護意識

2.1 管理者高度重視,加大管理力度 我國化療藥物防護起步晚,許多職業防護措施未成型,沒有完善的防護措施和設備,管理不到位。加強職業防護宣傳教育,創建安全的工作環境,以確保護士的職業安全,使防護管理有法可依。

2.2 強化防護教育培訓,提升防護意識 化療護士必須經過防護知識專業培訓,學習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及預防處理,化療潛在的職業危害,提高護士對化療藥物潛在危險的認識,制定合理的防護措施,規范化防護操作程序,更加深刻地了解化療藥物毒性對人體的危害。防護意識達到人人知曉、人人做到的目的。

2.3 加強基礎防護,增強身體素質 平時注意鍛煉身體,積極參加文體活動,充分調動人體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

3 增強基本防護設施

3.1 完善防護設施 生物安全柜有一種特制的垂直流裝置和HEPA過濾網,特有的負壓操作環境,可有效防止有毒氣體的溢出,防止氣體再循環,更有效地保護操作者,生物安全柜應24小時運轉,如無法保證,則必須在開機后半小時方可進行配置[2]。在創造的百級潔凈層流環境的同時前開放氣流,防止藥物外濺形成有毒性微粒的氣霧,通過皮膚或呼吸進入人體危害人體健康。在相對負壓的條件下進行配置,增加了職業防護,大大減少了對醫護人員的傷害。臨床常用的一些抗腫瘤、抗病毒藥物具有細胞毒性,能改變DNA的結構,抑制細胞有絲分裂,抑制抗原敏感細胞的活動,妨礙RNA合成,配制時無防護地經常接觸,可能引起醫護人員臟器的損傷。

3.2 人員更衣 據報道:配置間80%的微粒來自工作人員,配置中心人員進出配置中心,更換工作服、鞋,并戴帽子,進入十萬級潔凈區(一更)按六步清潔消毒手并烘干,戴口罩,進入萬級潔凈區(二更)更換防護服,更換潔凈區專用鞋,戴一次性手套。

3.3 手套要求 使用無粉乳膠手套,聚氯乙烯手套外加乳膠手套,手套的透過屬性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大,通常每60min或手套破損或被藥物污染則需要更換手套,在戴手套之前和脫手套之后都必須洗手。

3.4 防護服的要求 防護服為非通透性、無絮狀物材料制成,并且前面完全封閉,袖口加長,包裹手套。

4 化療藥物的儲存 根據藥物的性質要求,選擇適宜的儲存溫度和環境,靜脈藥物配置中心設有獨立空調,室溫保侍在20-25℃,相對濕度45%-70%,化療藥物存放于冷藏柜,溫度2-10℃。

5 配藥時的防護 1)所有的細胞毒性藥物配置工作在生物安全柜中完成,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2)規范操作規程:生物安全柜操作時必須離臺外沿20cm,內沿8-10cm,并離臺面至10-15cm區域內進行。任何物體都不能阻擋吸風口并保持空氣流通一致性,維持相對負壓。防護玻璃開啟不超過18cm,防止藥液噴灑。3)操作臺應覆以一次性防護墊,減少污染,一旦破損污染或操作完畢,立即更換。4)工作臺區域不得交談或咳嗽。5)抽取藥物前檢查注射器有效期合格后撕開外包裝,旋轉針頭連接注射器,配置完畢不需將針頭帽套上,應立即丟入防刺容器中,可防止藥物液滴的產生并防止針頭刺傷。6)在配置化療藥物時,選擇大小合適的滅菌注射器,注射器與針頭要銜接緊密,防止針栓同針筒分離,所抽藥液以不超過注射器容量3/4為宜。防止針栓從針筒中意外滑落,防止藥液溢出[3]。7)配置瓶裝藥液進針與針筒成45°,針頭斜面朝上,針頭穿過橡皮后使針筒呈垂直狀態。瓶裝藥液稀釋后立即抽出瓶內氣體,以防瓶內壓力升高藥液從針眼處溢出。8)鋸安瓶前應輕彈其頸部,使附著的藥物降至瓶底,打開安瓶時應用無菌紗布圍繞安瓶頸部,防止劃破手或藥液外溢造成污染。9)溶解藥物時溶酶應沿瓶壁緩慢注入瓶底,待藥粉浸透后再行攪動,以防粉末逸出。研究表明,在護士掰開安瓿頸部和溶解各種粉劑藥液后抽出針頭的一瞬間,會產生大量肉眼不能看見的微粒,給護士自身健康帶來一定的危害。

6 化療藥液污染的防護處理 1)化療藥液外濺至桌面應立即標明污染的范圍,避免他人接觸,藥液溢到桌面或地面上,應用紗布吸附藥液,再用肥皂水擦洗。2)紗布吸附外濺化療藥物,污染紗布置于專用袋密封處理。3)化療藥液不慎濺到皮膚或眼睛時,應立即大量生理鹽水或肥皂水反復徹底沖洗。4)溢出區域用清潔劑和清水擦洗污染面三次,再用75%酒精擦拭。

7 污染物及廢棄物的防護 化療藥物不可隨意長時間暴露于空氣中,必須將化療藥物處理中心化,以便將污染縮到最小化。1)細胞毒性廢棄物,應當用堅固、防漏、帶蓋的容器收集起來,并在上面注明“細胞毒性廢棄物”。2)化療廢棄物應放入污物桶(腳踏式不銹鋼)內加蓋封閉,醫務人員用過的防護衣須經高溫處理。接觸化療藥物的用具,污物及一次性注射器、廢藥瓶等用后一律放置在防滲漏專用紅色雙層袋中封閉處理,并注明標記。3)一次性銳器物品如針頭,頭皮針等,用后裝入銳器盒里封閉再裝入專用紅色袋中與其他化療廢棄物一起集中轉運,高溫焚燒處理。

8 落實護士保健措施 接觸化療藥物的護士應建立健康檔案,并定期體檢。每隔6個月抽血檢查肝腎功能、血常規及免疫功能,懷孕及哺乳期間婦女應避免從事化療藥物的配制,發現問題及時調離和治療。

9 結論 由此可見,重視化療潛在的職業危害,預防入手,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化療防護知識教育,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建立并執行有效防護措施與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薛嵐.護士職業接觸抗癌藥品對自身DNA損傷的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359.

篇2

中圖分類號:R9

文獻標識碼:A

1白血病的化療藥物新進展

白血病的化學治療一直是醫學和藥學研究的重點領域。隨著細胞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等學科的發展以及精確的白血病分類和各亞型白血病發病機制的探明,愈來愈多的特異性強的白血病的化療藥物被開發出來。

1.1非特異性化療藥物用于白血病:從最早用含1%砷的Fowler’s試劑,抗葉酸代謝藥甲氨蝶呤(MTX),到抗代謝藥6-巰基嘌呤、DNA模塊插入劑柔紅霉素、微管蛋白抑制劑長春新堿和激素類藥物潑尼松、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1.2特異性化療藥物:(1)左旋門冬酰胺酶(L-ASP)及其衍生物用于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由于對白血病細胞作用的特異性,L-ASP于上世紀70年代應用于臨床,已逐步成為治療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的主要化療藥物之一。到80年代,Enzon公司以聚乙二醇化學修飾L-ASP, 開發出新藥培門冬酰胺酶(Pegaspargase),于1994年被美國FDA 批準用于臨床[1]。經過10多年臨床實踐,它在藥效學、藥物經濟學方面都有著重大優點,現在美國許多兒童醫院和腫瘤研究中心已逐步用它替代L-ASP或兩者兼用治療ALL[2、3]。(2)全反式維甲酸(ATRA)、砒霜用于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TRA通過下調抗凋亡基bcl-2的表達,解除其對細胞分化的障礙,促進白血病細胞的凋亡。實際上是對導致白血病的染色體融合基因及其蛋白質產物的靶向治療。上海瑞金醫院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采用ATRA單獨治療APL,完全緩解率高達80%以上,但APL易在數月內復發,并對ATRA產生耐藥性[4]。1992年孫鴻德等總結70年代探索傳統劇毒中藥砒霜(As2O3)治療APL的臨床療效,發現As2O3與ATRA在誘導分化和誘導凋亡方面作用途徑不同,且兩種化療藥物在治療APL時無交叉耐藥性。對ATRA及其它常規化療藥物產生耐藥的患者在使用As2O3 治療后仍然有較高的緩解率。國外研究表明這兩種藥物在抗白血病作用上有協同效應。其聯用療法于2000年9月通過FDA批準在美國上市,并于2002年3月進入歐洲市場[5]。(3)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劑用于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CML在50、60年代分別用白消安和羥基脲治療,雖然顯著改善癥狀,但不能減少患者體內Ph染色體,也不能明顯延長患者生存期。80年代以后開始用α-干擾素來治療,雖然它可以減少甚至消滅體內的Ph染色體,但因藥價昂貴,注射后的流感癥狀使患者不能長期接受治療。甲磺酸伊馬替尼(格列衛)是可誘發CML癌基因中的BCR-AR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的特異阻斷劑,它專一性抑制其活性,引起CML細胞生長受阻而凋亡,致使Ph染色體和bcr/ab1融合基因(誘發CML的基因)呈陰性。進一步的實驗發現格列衛安全性高,用藥劑量可從140 mg的有效劑量到1 000 mg,并且至今尚未發現該藥有嚴重的不良反應,也沒找到其最大耐受量[6]。格列衛已成為治療CML的首選化療藥物,同時還適用于經其他化療藥物、干擾素等治療失敗的CML患者[7]。(4)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化療藥物新進展:最近根據格列衛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的原理,Millenium制藥公司又篩選出了兩種化合物CT53518 和midostaurin(PKC412)用于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這些特異的酪氨酸蛋白激酶FLT3受體抑制劑,能夠糾正AML患者由FLT3基因突變引起的細胞成熟和細胞分化障礙[8~9],目前正處在臨床階段。2000年上市了用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復發治療的單抗藥物gemtuzumab ozogamicin(Mylotarg),它是由細胞毒抗腫瘤抗生素Calicheamcin與人重組單克隆抗體偶聯而成。該藥適用于60歲以上CD3抗原陽性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首次復發且不適用于細胞毒藥物治療的患者[10]。(5)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的化療藥物進展: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對于CLL的化療藥物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11]:

1.2.1苯丁酸氮芥:該藥是一個具有雙重功能的烷化劑,除臨床試驗外,仍為CLL的標準治療藥物。其治療的誘導緩解率可達40%,但完全緩解率僅為3%,且緩解持續時間較短(平均14個月)。

1.2.2氟達拉濱:嘌呤類似物氟達拉濱是單劑治療CLL最有效的藥物。由于單用療效好,該藥被認為是CLL的一線治療藥物。對CLL初次治療, 緩解率為80%,完全緩解率可達60%;對于曾用該藥成功治療后復發的患者,該藥的緩解率可達83%;對于對氟達拉濱有反應的復發CLL患者,再次應用含該藥的治療方案仍有高達67%~83%的有效率。

1.2.3克拉屈濱:克拉屈濱是一種在治療CLL方面與氟達拉濱有相似臨床效應的嘌呤類似物,作為一線治療可達47%的完全緩解率。

1.2.4苯達莫司汀:苯達莫司汀是一種與氟達拉濱和環磷酰胺無交叉耐藥性的烷化劑。對各種惡性淋巴瘤均有效,該藥對CLL的療效已進行過研究,但實驗患者有限且缺乏隨機實驗資料,經初步研究總有效率為75%,完全緩解率可達30%,在德國正在研究將其作為CLL一線治療藥物。

1.2.5利妥息單抗:利妥息單抗(rituximab)是近年來開發的靶向抗原的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病的重要藥物之一,是一種嵌合型單克隆抗體,結合B淋巴細胞表面的CD20抗原,不良反應輕微且可耐受。目前多與氟達拉濱合用,有效率與完全緩解率均較高。

1.2.6其他藥物:阿來珠單抗(alemutuzumab,Campath-1H);2002年美國FDA批準上市的另一種由同位素標記的單克隆抗體藥物Zevalin以及縮酞(depsipeptide)類如FK228和FR901228 等都顯示出對惡性B-CLL細胞有較強的作用,還有待于臨床實驗進行評價。

2新型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藥物-磷酸氟達拉濱

磷酸氟達拉濱(fludarabine phoshate)是由氟達拉濱的阿拉伯糖環上5位羥基單磷酸化而合成的,是一種嘌呤類似物,化學名為9-β-D-阿拉伯呋喃糖-2-氟腺嘌呤-5‘-單磷酸脂。最初研究的嘌呤核苷類似物為腺嘌呤阿拉伯糖苷(arabinosyladenine,簡稱ara-A),它極易被體內腺苷脫氨酶發生去氨基作用而迅速失活,且水溶性差,故臨床應用受到限制。在嘌呤環的結構上加上氟直接增強了對脫氨基作用的抵抗,而在糖的那一部分上加上磷酸基團增加了水溶性。 磷酸氟達拉濱以靜脈注射方式給藥后,進入血液循環很快去磷酸化成為活性藥物阿拉伯糖-2-氟嘌呤(raabinosyl-2-fluoroadenine, 簡稱2-F-ara-A)即氟達拉濱,然后被細胞攝取,在細胞內與脫氧胞苷嘧啶激酶的作用下磷酸化,轉變成為有活性的三磷酸脂(2-F-ara-ATP),這種代謝物可以通過抵制核糖核酸還原酶、DNA聚合酶、DNA引物酶和DNA連接酶的活性從而減少DNA的合成。此外,還可以部分抑制DNA聚合酶Ⅱ的活性從而減少蛋白質的合成。2-F-ara-ATP對核糖核酸還原酶的抑制作用,造成了DNA復制與修復所需要的細胞水平正常代謝的缺失。因此,該藥可減少DNA聚合酶的天然底物并競爭性整合入DNA,這個過程叫自我增強,氟達拉濱核苷整合入DNA與細胞活性的喪失高度相關,其原因是影響了一些重要機制: DNA引物合成、DNA鏈延長、校驗、DN段連接等,當氟達拉濱核苷整合入DNA達到關鍵水平時,會啟動程序化細胞死亡,即導致細胞凋亡。

篇3

【關鍵詞】化療藥物;外滲;護理

【中圖分類號】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0-0243-02

化療藥物外滲是腫瘤患者行化療時常見的并發癥,輕者可引起局部皮膚紅、腫、熱、痛、靜脈炎,嚴重者組織壞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礙。外周靜脈化療藥物外滲的發生率國內報道是0.1%~6.0%[1],國外報道是5%[2]。

1 化療藥物外滲的原因

1.1 藥物因素:與藥物本身的刺激性、滲透性、濃度、酸堿度有關。當藥物短時間內大量或快速進入血管內,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對血管內膜產生大量刺激造成局部組織的損傷[3]。

1.2 血管因素:反復化療的病人,長期應用化療藥物,使患者靜脈血管內膜發生一定程度的損傷,靜脈內膜炎使血管通透性增強,導致化療藥物外滲[4]。

1.3 操作因素:穿刺損傷是導致外滲的直接原因,如針頭固定不牢、拔針后按壓時間不夠等引起血管痙攣充血、水腫,造成藥物外滲。

1.4 宣教因素:化療前對病人宣教不夠,未讓病人認識到藥物滲漏可能引起的后果,局部不適未及時通知護士或自行關閉輸液開關。

2 化療藥物外滲引起組織損傷的機制和分類

根據損傷程度的不同將化療藥物分為發泡劑、非刺激劑和刺激劑。發泡劑如阿霉素、表阿霉素、絲裂霉素、紫杉醇、長春新堿、長春瑞濱。外滲后能夠造成機體組織結構破壞、疼痛、組織壞死、感染以及剝脫;非刺激劑外漏多少也不會產生炎癥和壞死;刺激劑如順鉑、多西紫杉醇、吉西他濱、奧沙利鉑、卡莫司汀、VP-16、5-FU、環磷酰胺。介于前兩者之間,外滲可以導致局部炎癥,但不形成潰瘍。損傷機制:結合性是指藥物與組織細胞核酸相結合,不僅引起立即損傷而且寄宿于組織內,與細胞內的DNA結合,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斷損傷局部組織,產生局部壞死性損傷。常見藥物包括:阿霉素、表阿霉素、放線菌素、絲裂霉素、光輝霉素等;非結合性是指藥物不與組織細胞核酸相結合,植物堿類藥物主要通過脂溶作用破壞細胞膜,MTX滲出可干擾葉酸代謝。常見藥物包括:長春堿類、卡莫司汀、氟尿嘧啶等。

3 化療藥物外滲的預防

3.1 正確使用藥物:掌握正確的給藥方法、濃度、輸入速度。①給藥順序為SAS:S生理鹽水A給藥S生理鹽水,應先輸入生理鹽水回血無滲漏后再輸入化療藥物,輸注完畢用生理鹽水沖洗。②聯合用藥時,原則上應先輸入非發泡劑,如均為發泡劑,應由低濃度到高濃度輸入,兩種化療藥之間用等滲液快速沖洗。

3.2 合理選擇血管:根據藥物選擇最佳部位的血管,避免選用腕部掌側、手背、關節等處,一般選用前臂靜脈交替給藥,使損傷靜脈得以修復。對長期化療的病人,中心靜脈置管是預防化療藥物外滲保護血管最有效的方法。

3.3 提高專業技術:①負責化療輸液的護士必須經過專業訓練,掌握化療藥物的特性,對新藥必須詳細閱讀說明書。②穿刺技術操作應熟練,盡量做到一針見血,對化療患者應加強巡視,發現情況及時處理。③穿刺成功后,先輸入葡萄糖或生理鹽水,確保在血管內再接化療藥物。④如同時使用幾種化療藥應先給刺激性小的,中間用生理鹽水間隔靜滴;化療藥物滴完后仍需靜滴普通液體沖洗靜脈,以防藥液滯留于血管內使血管內膜持續受損害。

3.4 加強病人宣教:對病人宣教是防止藥物外滲的關鍵,化療前對病人進行針對性的宣教,向病人介紹化療藥物的作用、注意事項及外滲的后果,告知病人用藥時如果有不適或疼痛應立即告訴醫務人員。

4 化療藥物外滲的處理

4.1 早發現早處理:一旦發生外滲或疑有外滲,立即停止輸入,不要拔針,在嚴密無菌操作下接一注射器進行多方向穿刺作強力抽吸,盡量吸出局部外滲的殘液。4.2 局部封閉:根據藥物滲出量范圍做局部皮下環形封閉,由疼痛或腫脹區域多點注射,封閉范圍要大于滲漏區,深度最好至滲漏區底部,不可過淺,2%利多卡因加生理鹽水、地塞米松5mg配制成0.25%利多卡因30ml(即封閉液),在無菌操作下沿外滲局部環狀作向心性封閉,抬高患肢,避免受壓。外滲面積較大者,間隔24h重復封閉,直至治愈。

4.3 冷敷、濕敷:冰袋間斷冷敷24h,可減輕局部腫脹、疼痛,又可使局部血管收縮,減少藥物的擴散、吸收,并滅活外滲藥物[5],冷敷后24h后用50%硫酸鎂濕敷,3~4次/d,每次30~60min。機理主要是利用其高滲作用,促使組織水腫的消退,達到止痛的目的。

4.4 藥物治療:臨床用高滲葡萄糖加維生素B12和地塞米松治療各型靜脈炎如紅腫型、硬結型、壞死型,效果佳。陳氏[6]所選用氟輕松軟膏是糖皮質激素類外用藥。同時氟輕松軟膏副作用較少,使用安全方便,可以指導患者自己定時使用。該藥價格便宜,容易被患者接受。因此,用氟輕松軟膏防治靜脈炎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4.5 局部壞死組織的處理:發生化療藥物外滲后必須連續觀察病人的局部情況,加強交接班,一旦滲漏部位皮膚由暗紅色轉為黑褐色,潰瘍形成應注意保護創面,防止感染,常規給予換藥。局部涂濕潤燒傷膏以止痛、生肌,促進創面修復。如創面愈合不佳,必要時可行植皮術。

總之,化療藥物對血管的刺激大、毒副作用強,本文通過分析化療藥物外滲的原因,預防和處理等,得知正確地使用藥物,合理選擇血管,提高專業技術,做好化療前準備工作以及加強巡視和交流,提高病人的自護能力,科學、合理、有效地護理好腫瘤病人的血管,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減少他們的痛苦,延緩其生命并提高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哲海,孫莉,于金明.腫瘤化療不良反應及對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43-51

[2] 楊瑞祥.血管外滲性損傷[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87,8(1):34-36

[3] 賴利.化療性靜脈炎的護理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1,17(1):78

[4] 張萍.靜脈化療藥物外滲的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2(19):2119

[5] 莊仁,王世萍.輸液滲透對機體損傷和防治進展[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7):8

篇4

【摘要】:1 概述 化療是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對控制腫瘤生長、延長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命質量至關重要,但是化療藥物在抑制、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的組織細胞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危害,接觸化療藥物的時間越長,產生的毒性作用也越大.

【關鍵詞】護士;化療藥物;防護對策

在臨床實踐中對惡性腫瘤患者化療的實施常由護士來完成,在對患者實施化療的同時,藥物可能通過皮膚接觸、呼吸道吸入甚至飲食吞入,容易造成職業性損傷,并有可能引起臟器損害和致癌,因此了解化療藥物對護士的危害,正視化療的潛在危險,分析化療防護現狀,探討防護對策對減少化療職業危害,保護化療護士健康和環境安全非常重要。

2職業危害因素

2.1出現職業危害的原因應用中大部分抗腫瘤藥物的治療劑量和中毒劑量非常接近,有的甚至沒有明顯的界限。尤其是環磷酰胺,操作者在配置過程中,可通過皮膚接觸、呼吸道吸入和經口吞食3 途徑而受到低劑量藥物的影響,具有致癌、致畸和臟器損害等潛在危險[1] 。也有學者研究結果顯示,用生物檢測方法在職業接觸藥物護士的尿液中可檢測出甲氨蝶呤、環磷酰胺、5-氟尿嘧啶及鉑類 [2]

2.2職業危害的主要表現

2.2.1裂霉素、環磷酰胺、鉑類等均有中、重度抑制骨髓的副作用,主要表現為白細胞的下降,隨著劑量的增加,血小板和紅細胞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2.2.2脫發脫發是抗腫瘤藥物對皮膚的毒性反應。毛囊上皮生長迅速,對化療藥物敏感 [3] ,抗腫瘤藥物侵入人體后使毛發根部細胞群的有絲分裂受到抑制,細胞不能 新發生萎縮脫落。

2.2.3月經異常環磷酰胺、長春新堿等藥物均可引起原發性卵巢功能衰竭和閉經。有文獻報道,隨著護士在腫瘤科工作時間的延長,月經異常和脫發的發生率明顯增加 [4] 。

2.2.4其他 抗腫瘤藥物對外周血淋巴細胞DNA的損傷,使得護士的淋巴細胞染色體突變,姊妹染色體交換頻率增大,DNA斷裂增多 [5] 。另外,抗腫瘤藥物也可以通過胎盤運轉,造成胚胎或胎兒宮內窘迫,初步調查表明,孕期職業接觸抗腫瘤藥物對生殖機能有不良影響[6] 。

3影響防護的因素

雖然對腫瘤專科護理人員的防護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內同行的關注,但重視程度和管理力度不夠以及教育滯后使得防護制度不健全,措施難以付諸實際,其主要影響因素如下。

3.1,化療是腫瘤治療最常用的手段之 ,但我國腫瘤專科護理起步較晚,抗腫瘤藥物的防護及監控措施初成雛形;抗腫瘤藥物專用安全操作臺雖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因其價格高,很少購買使用;另一方面,有關領導對防護不夠重視,防護措施跟不上。

3.2防護知識宣傳少腫瘤患者及家屬缺少使用抗腫瘤藥物后的糞便及分泌物具有毒性應避免直接接觸的知識,認為護理人員戴手套和口罩處理患者的排泄物是嫌棄他們,影響了護理人員防護措施的實施。

4職業危害的主要途徑

(1)抗癌藥物的準備過程、針劑安瓿瓶破碎、稀釋時的振蕩、稀釋瓶內壓力太大和排氣時的藥液噴灑, 些均可能導致藥物外溢而使之造成危害。(2)抗癌藥物的使用過程,靜脈注射前排氣、排氣時針頭銜接不緊、輸液時從輸液管銜接處外溢的藥液等,均可造成危害。(3)抗癌藥物使用后的處理過程、抗癌藥物空瓶或剩余藥物處理不當,可污染工作環境和儀器設備。(4)直接接觸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或其他污染物。患者的嘔吐物、汗液、尿液中含有低濃度的抗癌藥物,其污染被服后處理不當,也可能使護士接觸到抗癌藥物,從而危害護士的健康。

5對策

護士職業性危害的防護已引起國內外同行的普遍關注,特別是腫瘤專科護士,長期接觸多種抗腫瘤藥物,容易造成職業危害。要減少和降低醫護人員的職業危害,必須制定完整的防護措施和方案,護士的健康體檢和管理也應受到高度重視。

5.1增強身體素質,平時注意鍛煉身體,積極參加文體活動;充分調動人體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

5.2增強防護知識要學習抗腫瘤藥物的毒副作用、防護知識,了解病區患者應用抗腫瘤藥物情況。

5.3工作時要牢記一個觀念:嚴格執行衛生工作制度就是很好地保護自己。

5.4搞好健康 教育 ,認真做好本科人員、腫瘤患者及防護家屬的宣教指導工作,普及健康和防護知識,達到人人知曉、人人做到的目的。

5.5接觸抗腫瘤藥物的防護措施 (1)大多數抗腫瘤藥物具有致癌、致畸、誘變及刺激性,懷孕及哺乳期婦女要避免直接接觸抗腫瘤藥物[7]。醫務人員在工作過程中應遵循兩個原則:①工作人員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接觸,防止藥物由任何途徑進入人體。②盡量減少抗腫瘤藥物污染環境。配藥時,為了防止放射性污染,應盡量建立生物安全柜,并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配制西林瓶的化療藥物時,要避免強正壓或強負壓操作,以免產生藥物氣霧;安瓿在打開前應輕輕敲擊其頸部和頂部,以保證沒有藥液或粉末留于該處,打開安瓿時要用一塊無菌紗布包繞安瓿頸,溶解藥物時,應將溶媒沿安瓿壁慢慢地加入,避免藥物粉末的散出。(2)護士配藥時合理地使用手套、口罩和防護衣褲,手套每隔30min更換1次 [5] 。

5.6使用過物品的處理操作中使用的注射器、輸液器、 輸液袋、敷料及放置化療藥物的安瓿等物品應放在專用的塑料袋內集中封閉處理,以免藥液蒸發污染室內空氣。

5.7化療病人污物的處理化療病人的尿液、糞便、嘔吐物、分泌物及其他體液均應按污物處理。清理時需戴手套、穿隔離衣,完畢后用肥皂徹底洗手。化療病人使用的水池、抽水馬桶用后反復用水沖洗。

參考文獻

[1]吳云.化療科醫務人員的防護.河南腫瘤學雜志,1994,4(7):303.

[2]陳振東.實用腫瘤并發癥診斷治療學.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04-309.

[3]林菊英,金喬.中華護理全書.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100.

[4]賈曉燕,李榮香,許蘊林,等.化療藥物對護理人員職業性危害因數調查.護理研究,2001,15(2):74.

[5]薛嵐,徐波,謝金輝.護士職業接觸抗癌藥對自身DNA損傷的觀察.中華護理雜志,2001,36(5):360.

篇5

關鍵詞復方七葉皂苷凝膠;化療藥物外滲;靜脈炎

靜脈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一種重要手段,但若發生藥物外滲或處理不當, 輕者表現為局部組織發紅、腫脹、有灼熱感,觸痛明顯。嚴重者靜脈呈紅硬條索狀、劇痛,嚴重者甚至可致局部組織壞死 ,甚至造成功能障礙,不僅給患者增加了痛苦,加重了經濟負擔,而耽誤了患者進一步的治療。化療藥物外滲引起局部腫脹和靜脈炎原因有輸注的化療藥物本身濃刺激性強、藥液不慎外滲、血管損傷等。以往我科多采用33%硫酸鎂局部外敷,其療效不夠理想。自2004年4月~2008年7月我科應用復方七葉皂苷鈉凝膠治療55例,取得良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對象

2004年4月~2008年7月,在我科接受化療時因輸入刺激性較強的化療藥物外滲引起局部腫脹、疼痛、淺靜脈炎的55例患者,其局部紅腫面積在3厘米×5厘米~5×7厘米之間,外滲時間在20分種以內,患者年齡在1~8歲之間,性別不限(男32例,女23例,于統計學無差異)。

1.2分組

將入選病例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30例,平均年齡3歲,所用藥物為利百素(復方七葉皂苷凝膠);對照組25例,平均年齡5歲,所用藥物為33%硫酸鎂。兩組年齡數據無統計學差異。

1.3實驗步驟

由于化療藥物外滲后出現的局部紅腫、疼痛、淺靜脈炎,實驗組立即使用利百素涂擦外滲局部。對照組常規立即使用33%硫酸鎂用無菌紗布塊熱敷外滲局部。二者時間均為24小時。

2結果

2.1結果判斷標準

使用24小時以內,局部紅腫范圍明顯縮小,疼痛消失為明顯有效,局部紅腫范圍縮小,疼痛降低為一般有效,超過24小時,局部紅腫范圍沒有明顯變化,或疼痛不變者為無效(一般有效包括明顯有效,明顯有效率因懸殊過大,不做比較)。

2.2觀察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見下表

從表中可見觀察組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X2= 8.64P<0.01顯示有顯著差異

3討論

利百素是由七葉皂苷鈉和水楊酸二乙胺組成的復方制劑,作為在歐洲長時間廣泛運用的治療血腫、炎癥和靜脈護理的藥物,其作用是七葉皂苷鈉通過抑制滲出,降低血管通透性,從而減輕水腫;水楊酸二乙胺具有抗炎、鎮痛作用。對治療化療藥物外滲引起局部腫脹、疼痛、淺靜脈炎療效尤為顯著,明顯優于33%硫酸鎂濕敷法。通過此次實驗表明,作為一種由國外引進的藥物,同樣也適用于中國人的身體狀況,此藥安全、使用方便,無禁忌癥和副作用,可作為國內各醫院治療化療藥物外滲引起的紅腫、疼痛和淺靜脈炎的首選。

參考文獻

[1] 鄭文靜、林玉琴、崔秀梅.復方七葉皂苷鈉凝膠治療靜脈輸液滲漏的臨床觀察. 2005年《當代護士》第12期.

[2] 李建媛. 利百素用于輸液外滲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處方藥》2004,4:82.

篇6

化療性藥物致皮膚及組織壞死,給病人造成極大的痛苦,也造成不必要的醫療糾紛,甚至患者留下終身殘疾。在臨床上一旦發生藥物外滲,藥物所播及之處潰爛以中心向外逐漸擴大,而邊界不清,潰爛面不易愈合。整理我科2000年至2010年化療病人中化療后發生化療藥物致皮膚、組織壞死三例,發生靜脈炎一例。結果:兩例早期處理后理想,兩例患者留下疤痕。 一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一:患者,男,65歲,淋巴瘤化療住院,護士執行醫囑予以在右手背處建立靜脈通路,表阿霉素靜脈注射,并告知患者在輸入化療藥物時的有關注意事項,患者表示配合治療,10 min后患者感覺靜脈注射部位不適、疼痛,立即停止靜脈注射,回抽,并通知醫生,滲出部位用硫酸鎂濕敷。1天后患者靜脈注射部位有2 cm×1.5 cm大小的水泡,予聚維酮碘乳膏聯合百多邦軟膏外敷,1周后患者輸液部位皮膚結痂,手指活動正常。聚維酮碘乳膏(PVPI)為消毒防腐劑,對多種細菌、芽胞、病毒、真菌等有殺滅作用。其作用機制是當PVPI與創面接觸后會緩慢釋放出碘離子使細菌蛋白質沉淀而殺菌[4]。特點是對組織刺激性小,適用于皮膚、黏膜感染。百多邦軟膏為局部外用抗生素,主要成分為莫匹羅星,軟膏基質是聚乙二醇,為類白色親水性軟膏,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蛋白質及 RNA 的合成,從而抑制細菌生長。百多邦對需氧革蘭陽性球菌有很強抗菌活性,尤其對皮膚感染有關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化膿性鏈球菌更為有效。本品對其他抗生素無交叉耐藥性。聚維酮碘乳膏聯合百多邦外敷治療化療藥物外滲,其操作簡單、經濟、舒適、顯效快。

1.2 病例二:女性,28歲,急性白血病患者,長春新堿化療后三天,左前臂局部皮膚蒼白并出現水皰,腫痛功能障礙,采取局部熱敷15 ~ 20分鐘并抬高患肢,用0.9%NS 5ml加氟美松5mg利多卡因100mg距皮膚紅斑處2cm處進針,采取多點逐漸向中心部位邊注射邊進針(應避開血管 ),局部用硫酸鎂濕敷。15天后,腫痛消退,留疤痕。

1.3 病例三:男性。30歲,淋巴瘤患者,環磷酰胺阿霉素化療后出現靜脈穿刺處條索狀,將新鮮馬鈴薯洗凈切片約0.5cm厚的片狀并敷于患肢靜脈炎處12小時后,然后去除外敷的馬鈴薯片,用頻普儀照射患處,每次30分鐘,每日2次。馬鈴薯系薯類食物,食有大量淀粉、各種鹽類及龍葵素,龍葵素有緩解痙攣,減少滲出作用,局部外敷可達到消腫止痛的作用。一星期后,靜脈炎處好轉,無疤痕。1.4病例四:男性,26歲,淋巴瘤患者,化療后15天,左下肢注射局部潰瘍中心有水皰皮膚有部分組織出現壞死,疼痛劇烈伴功能障礙,先進行外科處理后,用鹽水消毒后涂美皮佳再予美皮康外敷局部并抬高患肢,2-3天換藥-次,注意觀察皮膚顏色、滲液情況,10天后新鮮肉芽開始生長疼痛緩解,30天后局部結茄,留疤痕,無功能障礙。

二 臨床體會及分析

1 掌握化療藥物外滲的處理原則及解毒方法如果化療藥物外滲或病人出現局部疼痛或燒灼感等可疑滲漏時,基本處理原則為:①立即停止藥物輸人,保留針頭。②回抽殘留的藥物。③在滲漏部位皮下多點注射相應的解毒劑,如阿霉素、柔紅霉素可用8.4%碳酸氫鈉5ml+地米4mg局部靜注。

④抬高患肢。⑤冷敷,一般情況下24h內冰袋濕敷或藥物濕敷,藥物可用25%MGSO4或2~4%NaHCO,;但是長春花堿、長春地辛、長春新堿應在發生外滲24―48小時內每天至少熱敷15~20分鐘并抬高患肢,禁止冷敷。疼痛劇烈可用25%利多卡因或2%普魯卡因局部封閉。

2 掌握化療藥物對局部組織刺激性分類根據抗腫瘤藥物對局部組織的作用結果分類,化療藥物可分為三種。第一種為發皰劑,如外滲可導致局部組織壞死或腐爛的藥物,有阿霉素、表阿霉素、諾維苯等;第二種為刺激劑,如外滲僅引起局部組織炎癥或疼痛,不會導致局部組織壞死或腐爛的藥物,有5一氟尿嘧啶、順鉑、泰素、紫杉醇等;第三種為非毒性劑,如外滲不引起局部組織炎癥或壞死的藥物,有甲氨碟呤等。并把我科常用化療藥物按此分類制表懸掛于注射室內,以便于每位護士給病人配制化療藥時清楚它的分類。

三 預防措施

1 先從遠心端選擇血管.2.多部位交替注射以利血管恢復;確認血管通暢后再加化療藥,化療后用生理鹽水沖管減少血管刺激;如無特殊要求應調快注射速度。因下肢靜脈易于栓塞,除上腔靜脈壓迫征外,不宜采用下肢靜脈注藥。

篇7

【關鍵詞】 化療藥物;外滲;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化療藥物外滲是指在化療藥物的輸注過程中藥物漏出或滲浸到皮下組織中[1]。大多數腫瘤藥物對局部組織有強烈刺激作用,如不慎注入皮下,可引起組織壞死、劇痛,甚至經久不愈。因此,保護患者的血管,保證化療的順利進行就顯得相當重要。現將化療藥物外滲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1 化療藥物外滲的原因

1.1 藥物因素 外滲引起的損傷不僅與藥物的直接作用有關,也與藥物的溶解度、輸液裝置、溶液的pH值等有關。當藥物在很短時間內大量或快速進入血管內,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過了血管本身應急能力,在血管受損處堆積,對血管內膜產生不良刺激造成局部組織損傷[2]。

1.2 血管因素 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后、腫瘤壓迫、上腔靜脈壓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1.3 操作因素 穿刺技術不熟練,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使血管反復受刺激而導致內膜損傷。選擇血管不當、針頭固定不牢、拔針后針眼按壓不準確等。

2 化療藥物外滲的預防

減少化療藥物外滲的發生重在預防,一旦發生必須馬上根據情況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理。

2.1 常規預防技巧

2.1.1 簽署化療知情同意書并簽字。給患者耐心講解化療方案、化療的不良反應、藥物外滲的原因、外滲后的處理原則等知識,并在護理病歷上記錄宣教的內容。

2.1.2 正確選擇靜脈注射部位。避免在掌指關節等部位的靜脈輸注腐蝕性化療藥物,應選擇粗且血運良好的靜脈,靜脈注射一般由遠及近,左右交替使用,有計劃地更換輸液部位,不應在腫脹及患側肢體的靜脈輸注化療藥物。

2.1.3 嚴格把好靜脈注射關。先用生理鹽水輸注建立好的靜脈通道,驗明針頭是否在靜脈內,滴注是否通暢,回血是否良好。

2.1.4 確保靜脈通暢后,才可接上稀釋好的化療藥物。緩慢注射阻力要小。每注射1~2 ml應檢查有無回血。

2.1.5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加強工作責任心,經常巡視患者,尤其對老年人、兒童、血管條件差、溝通障礙的患者更需要密切觀察,一旦發生滲漏,積極采取措施。

2.1.6 加強專業技能訓練及組織護士業務學習,掌握化療藥物的相關知識。

2.1.7 輸注強刺激性化療藥物時,要有專人守護在床旁,密切注意觀察巡視患者,直到輸完方可離去。

2.1.8 注射完畢后拔針前應再輸注生理鹽水或葡萄糖溶液一段時間,以免直接拔出針頭時化療藥漏于皮下,或使局部靜脈內藥物濃度過高,從而加重靜脈內膜的損傷。

2.2 外周中心靜脈置管(PICC) 經中心靜脈輸注化療藥物是預防化療藥物外滲的重要措施。對于需較長時間進行化療的患者,建議留置中心靜脈導管(PICC)。PICC 用于為患者提供中期至長期的靜脈輸液及化療用藥等, 達到保護血管,減少反復的靜脈穿刺,減輕痛苦,避免靜脈炎發生,避免輸入化療藥物外滲引起皮下組織壞死[3]。為腫瘤及需要長期輸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條無痛性治療途徑。

3 化療藥物外滲的處理

3.1 一般處理 發生藥物外滲后,立即停止輸注并報告經治醫生和護士長。

3.2 護士要及時了解外滲藥物的名稱及輸注的方法,準確評估外滲藥物的性質、量、面積、及滲漏處皮膚的顏色、溫度、疼痛等內容。

3.3 根據需要原位保留針頭,用針筒盡量吸出局部外滲的殘余液體,然后用2%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環狀向心性封閉,封閉范圍要大于滲漏區,深淺最好在滲漏區底部,不可過淺。

3.4 局部涂膚輕松軟膏或者24 h內用50%的硫酸鎂濕敷或冰敷(長春新堿和vp16不主張冰敷,宜用熱敷)。24 h后改為熱敷。

3.5 患者注意休息,抬高肢體或注射部位48 h。避免外滲部位受壓,經常按摩四肢末梢血管。

3.6 潰瘍處可用生理鹽水洗凈,并用無菌紗布浸透雷夫奴爾貼于創面,嚴格無菌操作。

3.7 已有水泡形成者,避免水泡脫皮,用絡合碘消毒,局部外敷抗生素軟膏。

3.8 如出現局部組織壞死,及時手術清除壞死組織。

3.9 護士在整個化療藥物外滲處理過程中,要關心體貼患者,做好心理護理,減輕患者的恐懼不安情緒,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4 小結

通過臨床觀察,作者體會到輸注化療藥對血管是有一定損傷的,但血管的機械性損傷是可以避免的。在護理時,要做好患者健康宣教以取得其合作;有熟練的穿刺技術,選擇合適的血管,掌握正確的給藥方法,防止藥物外滲,從多方面注意對血管進行保護,就能使患者順利完成每個化療周期。

參 考 文 獻

[1] 婁婷,黃幼含.腫瘤化療藥物滲漏的預防與處理.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4,4(1):8183.

篇8

【關鍵詞】 PIVAS;化療藥物;安全管理

隨著醫療事業的飛速發展,化療技術不斷完善,已成為治療腫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多數化療藥物屬細胞毒制劑,其作用機制為非選擇性,具有毒性、致突變性、致畸性及致癌性[1],它在殺死癌變細胞的同時,還可破壞人體內的正常細胞,因此不僅對接受化療藥物治療的患者,對配置化療藥物的護理人員同樣存在潛在威脅[2],故對化療藥物進行集中配置,并實施安全管理尤為重要。我院建立PIVAS,集中配置化療藥物,配有專用的生物安全柜,注重以人為本,強調藥物配置過程的流程管理、安全管理及職業防護,以期在完善操作流程的同時,提高護士防護意識,最大限度降低化療藥物集中配置過程中的危害[3],現報告如下。

1 環境的安全管理

充分考慮化療藥物的特性和危害性,所有細胞毒藥物都必須在細胞毒藥物配置間集中配置,配置室空氣潔凈達萬級標準,大于5一10 KPa的正壓,配備專門的生物安全柜,其防護玻璃屏與臺面限高18cm,柜內強效排風可保持相對負壓環境,形成空氣屏障,防止有毒顆粒散出;定期檢測生物安全柜各項指標,判斷其工作狀態;嚴格執行細胞毒藥物拆包-調配-配置-成品核對-運送等系列工作的標準操作規程、避免藥物泄漏污染環境,對工作人員健康產生危害。

2 建立健全的工作人員防護制度

制定健全的防護制度并嚴格執行,加強工作人員的在職教育及崗前培訓,內容包括:生物安全柜工作原理、注意事項及安全防護指南等,強調配置細胞毒藥物時職業暴露危險性,規范配置操作流程,強調基本技能訓練及安全加藥方法等,嚴格考核制度,合格才能上崗,以保證安全性;配置化療藥物時,穿防靜電、非透過性、無絮狀材料的連體防護衣,戴一次性帽子、護目鏡、雙層口罩及雙層手套,穿戴完畢仔細檢查,注意完全封閉,每1h更換手套一次,若遇手套破損、被污染,需及時更換;嚴格控制配置區域人員進出,禁止在配置區域內飲水、進食、吸煙、化妝及存放物品等,以免帶出或攝入有毒顆粒;配置結束后,工作人員需及時洗手。

3 嚴格化療藥物配置操作規程

配置化療藥物前,操作臺鋪置一次性塑料薄膜的治療巾,以吸附可能有的溢出液,仔細準備配置過程所需物品;操作時,保證在離工作臺內沿10cm,外沿20cm,離臺面至少15cm的區域內進行;打開安瓿前,將其頂端及頸部藥物彈至瓶底,保證無殘留,以防安瓿折斷時流出,在空氣中霧化和傳播;打開時,先用無菌紗布包裹,朝生物安全柜側壁折斷;若安瓿內藥物,屬需再溶解的干燥物,打開前需至少放置5min,待浮質充分沉降后打開,再沿安瓿壁緩慢加入溶媒,以免粉末散出;注意購入藥物盡量選擇液劑,以減少配置環節,降低難度;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注射器,固定注射器的可活動部分,以防脫離,注意抽取藥液不宜超過針筒容量的3/4,以防針栓滑落;處理西林瓶前,保證瓶內有一定負壓,以防開啟時瓶內壓力過大致藥液從針孔出外流,但注意負壓不宜過大,否則易致瓶身碎裂;安瓿或西林瓶,排氣均在瓶內進行;配藥結束后至少30min才能清潔生物安全柜,以保證有毒氣霧、氣溶膠被吸除干凈。

4 重視化療藥物配置過程污染物、廢棄物處理

配置過程中發生細胞毒藥物泄漏或被污染時,操作人員須穿戴必要防護物品后處理污物,若少量藥液溢出,用鑷子夾取紗布清理;若污染面積較大,液體藥品用干織物布吸干再擦去,固體藥品用濕織物布擦拭,注意順序應從邊界向中心靠攏,玻璃碎片用鏟子拾起置入防刺容器內,擦干凈后反復洗滌;若污染面積過大,應隔離溢出點,醒目標識后待專員清理,評估環境內人員,及時做好皮膚清潔,以防污染;配置中剩余的藥液、空瓶,需用塑料袋包裹封口后棄于專門的密閉容器內,做好標識;配制過程中的污染材料,如注射器、紗布、手套、治療巾等棄于專用垃圾桶,由專人負責運送、焚燒。

5 小結

以往,醫院化療藥物均由護士在治療室配置完成,有研究顯示,隨著接觸化療藥物時間的延長,護士多有脫發、白細胞減少及月經異常等癥狀[4]。目前,多數醫院均設立了PIVAS,化療藥物集中配置,雖然減少了護士與藥物直接接觸的機會,但若PIVAS操作環境落后,個人職業防護意識薄弱,科室安全管理不完善[5],潛在威脅仍然存在。故為了加強化療藥物配置時的安全管理,本組強化PIVAS環境的安全管理,嚴格規范了各項規章制度,以便有章可循;建立了健全的工作人員防護制度,為其提供充足的防護設備及物品,以減少直接接觸機會;嚴格化療藥物配置操作規程,重視化療藥物配置過程污染物、廢棄物處理,保證患者用藥安全的同時,控制了醫源性污染的源頭之一;強化防護意識培訓,建立健康檔案,充分體現了醫院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有效地預防了潛在職業風險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劉愛梅,淺談靜脈藥物配置中心化療藥物集中配置的防護[J],內蒙古中醫藥,2011,19:79~80.

[2]陸紅,腫瘤科護士細胞毒性藥物防護知識調查及培訓效果評價[J],護理學雜志,2010,22(15):1~4.

[3]朱雅輝,靜脈藥物配置中心配置化療藥物的標準化操作[J],醫學臨床研究,2010,27(5):938~939.

篇9

目前,隨著惡性腫瘤發病率的逐步上升,人們健康受到嚴重威脅而腫瘤病人的有效治療途徑就是化療。這些藥物大多為細胞劑,這些藥物在對抑制和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正常組織也遭到破壞,不僅對患者造成全身毒副反應,同時對皮膚和粘膜的局部刺激非常嚴重,而通過靜脈輸液抗腫瘤藥物仍是目前化療的主要途徑,一般化療都需反復進行多個周期給藥,這就需要反復多次靜脈給藥,由于化療藥物毒性強,可導致局部皮膚及其它組織非特異性炎癥,如果不及時處理可引起局部組織壞死,化療藥外滲所致的靜脈炎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作為腫瘤科的專科護士,加強化療藥物靜脈輸液的護理尤為重要。

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 ~ 2010年我科腫瘤患者10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72例,乳腺癌24例,乳腺癌肺轉移4例,宮頸癌36例,卵巢癌6例,直腸癌22例,胃癌6例,其中最大年齡72歲,最小年齡23歲,化療次數最少2次,最多8次。

2 化療藥物外滲原因分析

2.1 患者焦慮、緊張、恐懼,患者對化療藥物缺乏了解,有的患者過度恐懼,靜脈穿刺時不能夠很好配合,干擾對血管的評估,受患者不合理要求的影響,護士穿刺時未能很好選擇血管和把握進針的姿勢角度造成化療藥物外滲,其實與護士的心理素質方面也有很大關系。

2.2 護士不能合理使用靜脈。護士沒有全面了解患者疾病,手術部位,尤其是乳腺患者不能在患側肢體輸液,盡量不用下肢輸液,避開關節部位。

2.3 患者未遵護士的囑咐自行活動,如患者輸注化療藥時進食水,上廁所脫褲子,嘔吐時猛烈起身,招待探視者坐起時手背屈曲,肢體未固定牢固等可引起藥物外滲。

2.4 發皰類藥物如長春瑞濱極易引發潰爛,發皰類藥物一般不能選擇手背靜脈,應盡量選擇中心靜脈。

2.5 護士交代不清引發藥物外滲,更換普通液體時輸液管內仍殘留化療藥物,護士未囑咐患者造成藥物外滲,或有的患者輸注化療藥物時雖感覺不適,怕再次穿刺存在僥幸心理造成外滲。

3 護理方法與對策

3.1 培訓化療專科護士 了解化療藥物的藥理作用,不良反應,正確掌握給藥方法,濃度和輸注速度,保護血管,防止靜脈炎及藥物外滲。

3.2 嚴格正規培訓。

3.2.1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 注射時應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用,輸液前嚴格消毒皮膚,預防感染。

3.2.2 合理使用靜脈 原則上應選擇彈性好、粗直的血管,有小靜脈到大靜脈,由遠心端到近心端,勿用末稍循環差的病人,一般不用下肢靜脈注射,勿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

3.2.3 避免操作中的機械損傷 護士應不斷提高靜脈穿刺技巧,做到靜脈穿刺一次成功,妥善固定針頭避免針頭的滑脫造成反復穿刺,增加病人痛苦和恐懼心理,影響治療。

3.2.4加強觀察 輸液過程中,應勤巡視,注意液體滴速,尤其是對痛溫覺不靈敏和不配合的病人要應嚴密觀察有無腫脹,滲出。使用止吐劑的病人,應特別關注。

3.2.5 掌握輸液技巧 合理選擇和使用靜脈輸液針,選擇針頭時不宜過大,一般選用7號,同時滴注幾種化療藥物時,應先輸注刺激性強的藥物,再輸液制藥性弱的藥物,中間使用生理鹽水沖管隔開。

3.2.6 深靜脈置管的應用 多次化療及外周靜脈較細者宜用鎖骨下靜脈、或中心靜脈,因深靜脈置管部位血管管徑大,血流速度快,藥物與管壁接觸時間短,既減輕化療藥物對局部血管的刺激癥狀,又避免藥物外滲的發生。

4 化療藥物外滲的治療及護理

4.1 發生外滲時,應及時停止輸液,保留輸液針頭接注射器,回抽皮下藥物,然后注入解毒劑,并指導患者提高患肢,減少活動。

4.2 化療治療方法與護理

4.2.1 冷敷 冷敷可使血管收縮,減少藥物吸收,促進某些藥物局部的滅活作用,局限損傷部位,據報道:化療藥物外漏,用1%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封閉,冰塊冷平效果滿意。

4.2.2 藥物外敷 50%硫酸鎂為治療靜脈外滲的傳統用藥,硫酸鎂濕敷直接經皮膚吸收入皮下,使血管壁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痙攣,擴張毛細血管,改善微循環,解除局部炎癥。

4.2.3 局部封閉 封閉注射可阻止藥物與組織細胞結合,阻斷局部惡性傳導,常用1%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閉,因局部封閉可阻止致炎,致痛、致能物質的釋放,減輕炎癥的擴散,有促進組織修復的作用。

4.3 特殊敷料的應用 一旦 化療藥物靜滴時滴速變慢,或穿刺部位出現疼痛時,可用水膠體敷料外敷,以緩解疼痛,預防外滲的發生。

篇10

關鍵詞:中藥濕敷;相關因素;靜脈炎預防護理

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化療藥物大多對血管有毒性刺激,加之反復多次靜脈穿刺造成機械刺激,容易造成機化、阻塞,嚴重影響患者以后的靜脈給藥治療給藥靜脈和臨近組織的發紅、腫脹、疼痛、血管變硬。

1概述

1.1定義 靜脈炎是由于血管內壁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使血管壁發炎,靜脈局部疼痛、紅腫、水腫,重者局部靜脈條索狀、甚至出現硬結的炎性改變。

1.2化學性因素 與藥物直接毒性作用有關化療藥物屬細胞毒類藥物.化療藥物多為生物堿制劑,作用于細胞代謝周期的各個階段,影響脫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質的合成,使血管內皮細胞壞死。

1.3物理性因素 穿刺技術不熟練長期化療患者的血管條件不好,而操作者又沒能一次穿刺成功,可發生一次給藥多次穿刺,而造成血管損傷。在同一靜脈反復穿刺可使血管壁受損,導致或促使靜脈炎發生。

1.4分級 根據美國輸液護理學會(INS)所規定的指標,將靜脈炎分為3度。Ⅰ度:局部疼痛、紅腫或水腫,靜脈無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Ⅱ度:局部疼痛、紅腫或水腫,局部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Ⅲ度:局部疼痛、紅腫或水腫,靜脈條索狀改變,可觸及硬結。我們根據靜脈炎的分度不同進行不同的護理治療。

2方法

2.1選擇血管不當操作者為了穿刺方便而選用粗大血管,該血管受到藥物的損傷后,可造成其分支末梢血管灌流不暢,待用該末梢血管給藥時,就會出現輸注緩慢或不滴。如選擇的血管已有多個結節、瘢痕、脆性強、彈性差,并與周圍組織粘連,雖然穿刺成功,卻很容易滲出。

2.2針頭位置固定不當針頭脫出或穿出血管,使藥物外溢,針頭接觸到血管壁,使局部受針尖刺激和針眼涌出的高濃度藥物長時間刺激,引起血管痙攣、充血、水腫、滲出。甚至發生靜脈炎。

2.3拔針后按壓手法不正確壓迫的時間少于3~5min,容易出現淤血、腫脹,即使能緩慢吸收,也易使血管與周圍組織發生粘連,而不利于以后對該血管的利用。

3方法

觀察如意金黃散濕敷,對照組不采取任何血管保護措施,觀察并比較兩組靜脈炎的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結論如意金黃散乙醇液濕敷治療化療性靜脈炎效果顯著,是治療留置針所致化療性靜脈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3.1兩組均采用靜脈留置針進行左上肢或右上肢淺靜脈穿刺置管。觀察組:穿刺前清潔局部皮膚,穿刺成功后在穿刺點上方近心端lcm處用濕毛巾熱敷局部皮膚3~5rain,將康惠爾透明貼敷蓋皮膚,然后開始靜脈輸注化療藥物。對照組:不采取任何血管保護措施。選擇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孕隕悅悅)或中心靜脈置管。

3.2應用精細過濾避光式輸液器預防5-氟尿嘧啶化療所致靜脈炎。

3.3然而在治療過程中,常因化療藥物對血管的刺激引起不同程度的靜脈炎,導致患者疼痛難忍或靜脈通道建立困難,直接影響患者的繼續化療。為了尋求有效的防治方法.避免和解除靜脈炎給患者造成的痛苦,效果顯著。

3.4喜遼妥加用復方聚維酮碘搽劑配合微波熱療治療化療后靜脈炎的上述方法濕敷復方聚維硐碘搽劑及喜遼妥軟膏外涂。顯微鏡觀察結果: 血管壁炎細胞浸潤的發生率,A組為50.00%(9/18),B組為100.oo%(18/18),C組 為60.00%(3/5),D組為100.00%(5/5)。

3.5不同給藥方式對大腸癌化療后靜脈炎發生率的影響對比觀察 。

3.6血管刺激性較強的化療藥物,如鹽酸氮芥、長春新堿,必須采取給藥前后用生理鹽水沖洗,并且要邊推藥邊抽回血,防止藥物外溢,防止造成周圍組織壞死。

4判定標準

4.1化療靜脈反應的分級根據湯釗酞分級標準:0級為無疼痛;I級為局部皮膚發紅,輕微疼痛;II級為局部皮膚輕度腫脹、灼熱,中度疼痛;Ⅲ級為局部皮膚中度腫脹,重度疼痛,形成直徑1cm,影響肢體功能。

4.2觀察兩組患者肢體沿血管走向皮膚紅腫、疼痛情況。疼痛緩解時間、紅腫消退時間、紅腫面積消退百分比,血管彈性及靜脈炎療效。治愈:血管彈性恢復正常。血循環良好。疼痛消失,腫脹完全消失,可以順利進行靜脈輸液。顯效:疼痛消失,腫脹消退70%。有效:單純疼痛消失或疼痛減輕,但是靜脈血管硬化,不能作為輸液置管使用,腫脹消退50%。無效:無變化或合并感染,局部病灶進展,腫脹消退不足50%或疼痛不能緩解者。

5優點

目前,治療化療后靜脈炎的方法很多。如硫酸鎂濕敷,加用復方維硐碘搽劑賠合微波熱療治療化療后靜脈炎,取得良好的效果。復方聚維酮碘搽劑成份主要由聚維酮碘和阿司匹林組成。適當的腫、勺熱消失,疼痛稍減輕,受累靜脈有輕微壓痛。

6護理

6.1選擇血管要保證用藥安全,應選擇近心端、官腔大、回流通暢的靜脈給藥,避開手背、足背和關節等部位,因為這些部位靠近動脈和肌腱,易造成永久性損傷。

6.2用藥指導 奧沙利鉑的主要毒性是外周感覺神經異常,累及感覺神經末梢,遇冷刺激時加重。在保護患者隱私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告知患者或家屬化療藥物的危害,以提高患者的主觀意識。

6.3心理護理 在護理工作中,護士要有愛心、耐心和同情心,主動體會患者的痛苦,護理過程中保持微笑,為患者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

6.4密切觀察 及時巡視病房,觀察用藥后效果。建立護理記錄,任何時候發生血管組織損害,都應做好記錄和評估。內容包括:時間、靜脈輸注通路的部位、用藥種類及用量、穿刺部位外觀的描述、處理措施和患者感受。

6.5降低神經末梢的敏感性 ①乙醇療法:留置針大劑量滴注藥物時,用75%乙醇持續濕敷留置針貼的上方至拔針30 min,滴注過程中采用噴霧器將乙醇均勻噴灑在紗布上,使紗布保濕,使其不斷揮發時帶走熱量,使局部皮膚溫度下降,神經末梢的敏感性下降而減輕疼痛,同時降低細菌的活力,制止局部炎癥的發生和發展,起到保護血管,減少因藥物刺激所致的靜脈炎(乙醇過敏者禁用)。②冷敷法:冷敷能使血管收縮,減少藥物的吸收,可促進有些藥物局部的滅活作用,局限損傷部位。冷敷使神經末梢敏感性降低,從而減輕疼痛。常用于刺激藥物外滲、漏的早期。

參考文獻:

[1]成英,田雅娟.甘露醇致靜脈炎的防護研究進展[J].家庭護士,2008,6(5B):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