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纖維瘤手術范文

時間:2023-04-08 00:01: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乳腺纖維瘤手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乳腺纖維瘤手術

篇1

對于乳腺纖維瘤,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這是女性中十分常見的一種乳腺良性腫瘤。它的發生目前認為可能與雌激素的過度刺激有關,多見于性功能旺盛期的女性。

乳腺纖維瘤≠乳腺癌

乳腺纖維瘤的表現主要就是乳房腫塊,也常為本病的唯一癥狀。

根據臨床表現可以分為3型:普通型、青春型、巨纖維腺瘤。其中,以普通型最為常見。乳腺纖維瘤在乳腺各個部位均可發生,尤其好發于外上部位。乳腺纖維瘤常為單發,腫塊多為患者無意間發現,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以1~3厘米者較為多見,偶可見巨大者。表面光滑,質地堅韌,邊界清楚,與皮膚和周圍組織無粘連,活動度大。腋下淋巴結無腫大。腫塊多無痛感,亦無觸痛。其大小性狀一般不隨月經周期而變化。

 

乳腺纖維瘤與乳腺癌的關系不大,其惡變的幾率不高。通過上述臨床特征常可明確診斷,對于診斷困難的病例,需借助乳腺X線攝片與彩超等檢查。

手術,需掌握好時機

乳腺纖維瘤一旦形成,依靠藥物是不能消除腫塊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手術。但這并不意味著只要一發現乳腺纖維瘤就需立即手術,應嚴格掌握手術時機及手術適應證:①對診斷明確的未婚婦女,可考慮擇擇期手術,以婚前切除為宜;②對婚后未孕的患者,宜在計劃懷孕前手術。因懷孕和哺乳或可使腫瘤生長加快;③孕期內發現腫瘤者宜在懷孕3~6個月間行手術切除;④對于無妊娠、哺乳、外傷等促使腫瘤生長的情況時,腫瘤短期內突然生長加快,應立即手術。

 

手術方式一般分為兩種:

傳統開刀切除 這一傳統方法花費較少,但術式會在乳腺上留下疤痕,影響美觀,對于乳腺多個象限內的多個腫物不能完全切除。

微創手術切除 即在超聲或鉬靶引導下應用旋切針將乳腺腫物旋切出來,患者痛苦小,術后只留下一個3毫米左右大小的印痕,恢復快,不需住院,不用拆線。而且可以通過一個切口一次性同時切除多個腫瘤。對于多發腫物或臨床觸摸不到的微小腫物的患者特別適合采用這種手術。其缺點是費用高,對于接近、皮膚、乳腺邊緣的腫物無法保證完全切除。

 

遠離乳腺纖維瘤5要素

近年來,隨著乳腺纖維瘤發病率不斷升高,其預防也日益受到關注,養成以下5個習慣可使發病率下降。

其一,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生活節奏,保持適量的運動,克服不良的飲食習慣和嗜好。

其二,少穿束胸或緊身衣,合理使用文胸。型號合適的文胸對乳房健康很重要,最好能選用柔軟、透氣、吸水性強的棉制文胸。平時能不帶文胸時盡量不帶,不要帶文胸睡覺。

其三,慎用含雌激素類藥物和保健品,慎用豐胸產品,洗澡時避免長時間用熱水刺激乳房,更不要在熱水中長時間浸泡,洗澡時的水溫以27℃左右為宜。

篇2

關鍵詞:乳腺纖維瘤;手術

乳腺纖維瘤是女性常見的疾病,患者發病年齡較輕,尤其是以單發為主。手術治療是臨床治療的主要手段[1,2]。本研究對我院乳腺纖維瘤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乳腺纖維瘤患者60例,年齡17~30歲,單發43例,多發17例,乳腺纖維瘤大小1.0~3.1 cm,B超檢查可見低回聲或者實質性的包塊,無疼痛、發熱、破潰及溢液等癥狀。通過乳腺鉬靶檢查和穿刺活檢,確診為乳腺纖維瘤。乳腺纖維瘤距離距離情況:距離3.0 cm者14例。瘤置:外上象限26例,外下象限14例,內下象限11例,內上象限9例。60例乳腺纖維瘤患者依據不同手術切口進行分組,傳統放射狀切口組30例和環乳暈切口組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

1.2方法 傳統放射狀切口組:采用傳統的放射形狀切口進行治療,此處不進行詳細的敘述。環乳暈切口組:采用局部浸潤麻醉,乳暈在正常范圍的3.5~4.0 cm,沿著乳暈邊緣切口,如果乳暈大于正常患者.要以中點作為圓心直徑4.0 cm在乳暈上畫同心圓,沿著乳暈邊緣做一個雙環切口。如果乳暈直徑正常,則直接將乳暈邊緣到乳腺腺體被膜切開,對于大于乳暈直徑者,切開乳暈表皮,外周圓切開到乳腺腺體的被膜,將兩個同心圓之間的表皮去除。將皮下脂肪組織和乳腺腺體被膜之間分離,對腺瘤位置進行觀察,對腺瘤進行楔形切除,剩余腺體組織進行縫合。根據剩余腺體大小,對外環半徑進行確認,將內外環之間的皮膚切除,使皮下組織和皮膚沒有張力的縫合。乳暈皮膚切口用3-0絲線,進行間斷性縫合。內留置頭皮針膠管進行負壓引流,從乳腺外側引出,注意術后用束胸帶進行加壓包扎。

1.3觀察指標 ①術后美觀效果:優:外觀自然正常,術后的疤痕對于的外形沒有影響;良:外觀正常,但是挺立不自然,術后的稍微有輕度的變形;差:外觀不正常,向一側偏斜,術后有嚴重的變形和凹陷。優良=優+良;②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情況;③術后并發癥,如皮下積液、皮下瘀斑、切口感染及術后復發率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建立數據庫,計量資料通過t檢驗,計數資料通過χ2檢驗分析。

2結果

兩組術后美觀效果比較見表1,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見表2。傳統放射狀切口組術后并發皮下積液2例,切口感染1例;環乳暈切口組并發皮下積液1例,無切口感染。兩組術后并發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2、3.36,均P

3討論

本研究中的觀察組采用乳暈周圍弧形切口。通過乳暈較深顏色皮膚和周圍皺紋、結節樣皮脂腺掩蓋,同時乳暈極少出現瘢痕增生,對手術切口具有一定的掩飾作用。和乳暈的血管豐富,乳腺導管周圍、乳暈真皮下血管網及下方的毛細血管網是由深動脈供血的。術中在對乳暈、基底部進行剝離時不會影響其正常的血液供應"剖。乳暈的切口一般達到乳腺表層為宜,注意防止乳管的損傷.同時從乳腺組織表面向著腺瘤的方向進行潛行剝離。可以減少出血,在用組織鉗做牽引和縫合時注意選擇腫瘤旁邊的乳腺組織,主要是由于乳腺組織相對略韌,牽拉不會造成撕脫的損傷。研究表明,乳暈含有豐富的感覺神經.主要受到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和外側皮支神經支配,外側皮支的深淺支在接近乳暈邊緣區域相互交替.分成諸多細的分支進入乳暈皮下。同時第2~6肋間神經分支呈現輻射狀在乳暈周圍匯聚,肋問神經間的分支彼此重疊,并且相互補充。本研究通過環乳暈切口組和傳統放射狀切口組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環乳暈切口組美觀效果評價優良率明顯高于傳統放射狀切口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皮下積液、切口感染均低于傳統放射狀切口組,提示環乳暈切口設計簡單,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乳腺剩余腺體的血液供應,創傷小,恢復快。綜上所述,環乳暈切13切除乳腺纖維瘤創傷小、恢復快,美觀效果較好[3-10]。

參考文獻:

[1]劉小豐,周茜,陳飛,等.環乳暈切口切除乳腺纖維腺瘤的臨床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09,18(2):147-149.

[2]李曉明,居來提?阿布都克力木,屈新才.經乳暈旁切口后進路切除多發性乳腺纖維腺瘤[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1,20(5):550-551.

[3]秦榮,張博,劉衛平,等.經乳暈切口乳腺纖維腺瘤切除術的應用[J].西南國防醫藥,2009,19(10):998-999.

[4]吳堅.經乳暈緣弧形切口切除乳腺纖維腺瘤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33):107-108.

[5]郗杰,益定,董勇.乳腺纖維腺瘤小切口娩出術術式的應用與探討[J].實用腫瘤雜志,2009(03):297-299.

[6]李秋澤,寇衛軍,李林.乳暈切口行腫物切除治療乳腺纖維腺瘤136例[J].實用醫藥雜志,2011(06):508.

[7]張涌,周先貴.乳暈邊緣小切口切除乳腺纖維腺瘤[J].中國實用醫藥,2009(28):22-23.

[8]閆佳冰,薄巨雙,白迪.乳暈切口行乳腺纖維瘤切除術30例報告[J].中國現代醫生,2009(35):109.

篇3

【關鍵詞】微創手術;乳腺纖維瘤;護理

乳腺纖維瘤是一種十分常見女性外科疾病,其中,青年女性的發病率最為顯著。傳統的治療方式往往會在手術切口處留下一道明顯的疤痕,影響美觀,給女性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陰影,采取微創手術進行治療,能夠實現獲取標本不與創道發生接觸,通過外套針將標本運出,進行多次重復切割,可以實現對病灶的徹底清除,得到了相關研究人士及患者的廣泛認可。本文通過對來我院治療的134例乳腺纖維瘤患者采取微創手術治療的療效及護理對策進行分析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了2011年2月-2012年1月期間來我院治療的134例采取微創手術治療乳腺纖維瘤的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患者均因脹痛或者內存在腫塊而入院就診,經B超檢查被確診為乳腺纖維瘤。患者的年齡介于15歲~59歲之間,平均29.8歲;病灶直徑介于4mm~21mm之間,平均9.1mm;全部患者均進行了微創手術治療,手術時間介于28min~55min,平均39mm:其中選擇腋下切口的患者48例,選擇乳暈切口的患者86例。

2 研究方法

2.1 手術方法

要求患者取仰臥位,借助maker筆在患者的體表首先對腫塊以及可捫處做好筆記,然后常規消毒鋪巾,再利用無菌橡皮套將B超的探頭包裹好對病灶進行探測。然后對采取乳暈切口進行手術的患者在乳暈處運用長針頭將物注射到穿刺創道以及病灶底部位置;對于采取腋下切口進行手術的患者應當將腋下作為起點將物注射到病灶底部以及穿刺創道。使用尖頭刀從預穿刺點位置切開一個長度約為3mm的切口,然后取30度角度將旋切刀插入到病灶深部,然后將旋且窗打開,對準病灶做旋切以及抽吸,在完成對病灶的徹底切除之后進行超聲探測,確保清理干凈之后便可結束旋切,黏合切口后進行局部壓迫,壓迫時間約為10min,然后做好包扎操作,包扎時間為24h。

2.2 護理方式

2.2.1 術前護理

進行手術前首先應當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細致的了解,并對各項化驗數據進行查驗,確保做好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工作。護理人員還應將具體的治療方案、手術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向患者進行介紹,指導患者學習腹式呼吸,保證患者能夠安心積極地配合手術。

2.2.2 術中護理

進行手術時,要求患者選擇仰臥位,對于選擇從腋下切口進行手術的患者應當將其患側的手掌掌心朝上放于枕下,對于采用乳暈切口的患者,應在其患病一側的肩部、臀部處分別墊好墊枕,以便順利展開手術,然后做好標記,指導患者進行腹試呼吸,盡量避免胸部因呼吸而出現較大的波動。手術過程中應密切關注真空抽吸泵的壓力變化情況及時做好相關的調節控制工作,通常將壓力大小調整在25kPa水平,如果壓力不足會使得每次切取的組織過少,如果壓力過大就可能導致損壞真空罐。然后依據病灶的直徑大小確定旋切刀的型號,對于直徑低于18mm的病灶應使用110的旋切刀,直徑超過18mm的應使用8G的旋切刀。另外,護理人員還應當配合醫生將B超探頭用無菌橡皮套進行完好的包裹。在手術期間應當對患者的詳細資料、手術的開始時間、手術的結束時間、旋切刀的具體型號、守護中切下的標本數量等進行完整的記錄。

2.2.3 術后護理

在手術結束后,應當進行局部加壓,加壓的時間約為10min左右,加壓時間不足通常會引起血腫的發生。然后對傷口進行包扎,注意繃帶應當松緊適宜,以免繃帶過緊導致病灶處發生凹陷等狀況發生。對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進行數據記錄、統計分析及評價。

2 結果

本組134例患者均順利進行了微創手術,乳腺纖維瘤均被徹底切除,其中3例患者在手術前出現了切口內出血,經用藥及止血處理后出血現象停止,4例患者在術后曾出現過輕微血腫,但在3天內自行吸收。手術結束后患者對整體治療效果以及的形態的十分滿意,期間未出現任何嚴重的并發癥,進行B超檢查后也未有患者出現復發現象。

篇4

17歲的靜靜最近一次無意間發現自己左側有一直徑約為2cm的腫塊,超聲顯示乳腺纖維腺瘤可能,她聽身邊有些朋友說,乳腺纖維腺瘤是良性腫瘤來的,可以不用去理會它,但也有一些朋友卻說,乳腺纖維腺瘤雖然是良性的腫瘤,卻也有癌變的風險,還是切了會比較安全一點。這讓她感到非常地糾結:到底要不要去手術呢?

纖維腺瘤是青春期少女最常見的疾患,占青春期疾患的54~94%,是乳腺科醫生臨床工作中診治最多和活檢最多的青春期腫瘤;它發生的“罪魁禍首”是雌激素的刺激,這可能跟青春期女性卵巢功能旺盛,雌激素水平較高有關。另外,飲食結構不合理,攝入過多含雌激素的食物,同樣也可增加乳腺纖維瘤發生的機會。

青春期纖維腺瘤診斷并不困難,病史、體格檢查、超聲檢查和病理檢查三重評估是青春期纖維腺瘤診斷的金標準。青春期纖維腺瘤為青春期初始或青春期后不久即出現的單側、單發、無痛的腫塊,患者常也可因單側增大或不對稱而就診。巨纖維腺瘤一般在3~6月腫瘤就長至15~20cm,同時還合并有皮膚延伸、歪曲等,對側同時或后續出現大小不等的纖維腺瘤也不少見。纖維腺瘤的超聲征象表現為腫塊成卵圓形或分葉狀,有包膜,邊緣光滑,內部呈均勻的低回聲,無明顯的后方回聲衰減等。

不少女性在發現乳腺纖維瘤之后,總是非常擔心:這個瘤會癌變嗎?需不需要手術把它給切了呢?

乳腺纖維瘤一旦出現,保守治療是無法徹底治愈的,最有效的辦法還是手術,但卻不意味著,一發現腫瘤,就需要立即手術。

在乳腺正常發育和退化過程的失常分類中,青春期纖維腺瘤僅僅被分類到發育異常,而青春期腫塊大于5cm的巨纖維腺瘤才被認為是疾病,同時又基于以下幾點,青春期纖維腺瘤也可先選擇無需活檢的觀察,而不是一發現腫塊就全部都手術切除活檢:①小于20歲女性惡性腫瘤的發生率微乎其微,發病率小于0.1%/10萬,占所有乳腺癌的0.1%不到;②手術切除后在同側原發部位或附近以及對側腫瘤有可能復發或再發,反復的手術切口對于青春期女性美容效果產生影響;③臨床研究也發現10~40%青春期纖維腺瘤由于鈣化發生梗死或透明樣變性而有可能完全消退;④部分患者給予孕激素的治療,也可給獲得較好的效果。

篇5

【關鍵詞】乳腺良性腫瘤;微創手術;療效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440-02

乳腺良性腫瘤是臨床醫學中的常見病,對患者身體健康及日常生活均造成嚴重的影響。我院于2009年11月-2012年10月對200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給予微創手術治療,其治療效果較為明顯,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1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列為實驗組,同時選取同期入院治療的198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均經過術后病理檢查證實為乳腺良性腫瘤。實驗組:男3例,女197例;年齡22-68歲,平均(32.47±3.12)歲;左側112例,右側88例。其中乳腺纖維腺瘤114例,乳腺腺病(囊性增生癥)80例,不典型增生3例,乳腺導管內狀瘤3例。對照組:男1例,女197例;年齡21-65歲,平均(33.13±3.60)歲;左側111例,右側87例。其中乳腺纖維腺瘤98例,乳腺腺病(囊性增生癥)90例,不典型增生2例,乳腺導管內狀瘤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腫瘤位置等方面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實驗組給予微創手術治療,其方法如下:患者仰臥位,通過B超探頭找準患者的病灶位置,同時需選擇合適的進針點,實施穿刺。對患者給予局麻處理后,對病灶加以固定,于原定的進針點位置處,做0.5 cm皮膚切口,應用旋切刀頭,當其順利穿過皮膚切口后,需將其放置于乳腺病灶的深面位置處。同時,需對旋切刀頭進行適當的調整,針對具體的病灶,選擇控制面板對其實施反復旋切與抽吸,通過超聲影像檢查,顯示未存在殘留病灶后,方可結束手術。術后立即局部壓迫10―15 分鐘,彈力繃帶加壓包扎24―48h以防止血腫形成。解除繃帶包扎后予刨可貼覆蓋穿刺口,5日后可愈合出院。

對照組給予開放手術治療。術前給予常規消毒處理,選擇1%利多卡因實施局麻處理,選擇腫物表面作為切口,切口長度根據腫塊大小而定。若腫物表面與距離較近,則可選擇乳暈切口,術后給予加壓包扎處理,并進行相應的縫合。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需密切觀察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愈合時間、術后瘢痕大小、術后并發癥等。術后進行3-5年的隨訪,并對兩組患者的腫瘤轉移率、腫瘤復況、生存率等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2.結果

實驗組術后1例存在皮下血腫,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0.50%;對照組術后3例存在皮下血腫,8例發生感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55%。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2.3 腫瘤轉移率、復發率、生存率對比

乳腺良性腫瘤常見于青年女性患者,對女性患者的身體健康影響較大,術后易產生瘢痕,影響美觀,因此需給予高度重視。乳腺良性腫瘤的常規治療方法為開放手術,但開放手術創傷大,出血量多,瘢痕明顯,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高,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隨著醫學技術的日益進步,微創手術在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乳腺良性腫瘤患者,可給予微創手術治療。微創手術可通過高頻彩超實施引導,準確定位患者具體的病灶位置,對血管及微小的病灶可進行定位,在準備定位作用下,可防止穿刺時刺到患者血管,因此可避免大出血的產生[2]。同時由于微創手術的切口較小,創傷少,因此瘢痕較小,具有較好的美觀效果,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均比較低,對患者有著重要的意義[3]。

本研究實驗組給予微創手術治療,對照組給予開放手術治療,其中實驗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瘢痕小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年腫瘤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顧曉文,張超杰,范培芝,等.B超配合在乳腺良性腫塊麥默通手術中的作用[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0,5(12):563.

篇6

關鍵詞:垂體瘤;顯微手術;經鼻蝶竇入路;經顱入路;臨床療效

垂體瘤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顱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總數的10%~15%,僅次于腦膜瘤以及膠質瘤[1]。手術切除是目前臨床根治垂體瘤最有效的方法,但傳統經顱入路切除垂體瘤對患者的創傷較大,療效并不理想[2]。本研究對比分析了經顱入路與經鼻蝶竇入路手術治療垂體瘤的療效,旨在為臨床選擇治療方案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垂體瘤患者32例,均經MRI及CT檢查確診,均無手術禁忌癥。患者均自愿并知情,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根據手術入路方式將患者分為經鼻蝶竇入路組(經鼻蝶組,15例)和經顱入路組(經顱組,17例)。經鼻蝶組男7例,女8例,年齡18~70歲,平均為(42.4±2.3)歲;均具有視力障礙或者單眼失明,經實驗室檢查顯示均具有激素水平異常,4例為垂體微腺瘤(30 mm)。經顱組中男8例,女9例,年齡22~75歲,平均為(43.1±2.4)歲;均具有視力障礙或者單眼失明,均具有激素水平異常,4例為垂體微腺瘤,6例為小腺瘤,4例為大腺瘤,3例為巨腺瘤。兩組年齡、性別、臨床表現及垂體瘤大小等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經鼻蝶組常規全麻插管,對術野及鼻腔消毒,經右側鼻孔入路,對于腫瘤偏向左側者可經左側入路,直至蝶竇前壁,找到蝶竇開口后,自其下方將鼻腔撐開,并將鼻中隔粘膜切開,鑿斷或折斷鼻中隔骨性部分,并將蝶竇前壁打開1.5~2.0 cm,找到鞍底后,調整窺器的方向使其對準鞍底中下部位2/3處,以雙氧水以及滅滴靈進行術野沖洗,將鞍底骨質鑿開,并切開硬膜,將腫瘤刮除,充分止血。術中如發現腦脊液漏,則可應用肌肉或脂肪以及生物膠對鞍底進行修補。對于血運較為豐富者,可留置一根引流管,內端置于鞍底,外端則以縫線將其固定在鼻小柱上。充分止血后,以油紗條填塞鼻腔中上部,并維持下鼻腔通暢。經顱組常規行傳統開顱術。

1.3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腫瘤全切率、視力改善情況、激素水平變化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經鼻蝶組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較經顱組顯著縮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顯著降低(P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經鼻蝶組的腫瘤全切率、激素改變率及視力改善率顯著高于經顱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經顱組(P

3討論

垂體瘤患者常存在內分泌代謝,嚴重者可引起視神經功能以及其他的腦神經功能損傷。手術是垂體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以改善內分泌狀態、解除腫瘤對神經組織的壓迫并保護正常垂體的功能。由于垂體周圍解剖結構復雜,其自身功能復雜,導致手術難度較大[3]。傳統開顱手術具有術野開闊及直觀等特點,但創傷較大,術中出血較多,術后恢復較慢,且極易造成下丘腦、垂體以及視交叉等受損,影響療效且后遺癥較多,臨床應用具有局限性[4]。

經鼻蝶竇入路顯微手術由于具有微創、并發癥少及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受到越來越多臨床醫生及患者的認可。尤其是隨著顯微技術的發展以及臨床應用經驗的積累,該術式的適應證范圍也獲得了進一步擴大,拓展了垂體瘤的治療途徑[3]。該術式治療垂體瘤能夠更為徹底地切除瘤體,有效緩解內分泌異常以及視力視野異常狀況,手術時間以及全麻時間均較短,對患者的創傷更小,可減少對周圍神經、血管的損傷,術后恢復較快且手術并發癥較少[4]。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鼻蝶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較經顱組顯著減少,全切率、激素改變率及視力改善率顯著高于經顱組,而并發癥發生率較經顱組顯著降低,證實了其安全性與療效。

綜上所述,經鼻蝶竇入路顯微手術治療垂體瘤較經顱入路手術創傷更小、手術時間更短、療效更為顯著、并發癥少且術后恢復更快,是一種安全可靠的入路方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續磊,張蘊增,李瑞峰,等.內鏡輔助下經鼻蝶顯微手術切除垂體瘤94例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2):16-17.

[2]Yamada S,Fukuhara N,Oyama K et al.Repeat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remaining or recurring pituitary tumors in acromegaly[J].Neurosurgery,2010,67(4):949-956.

篇7

【關鍵詞】 翼點入路;顯微手術;前循環動脈瘤

前循環動脈瘤部位深,周邊結構復雜,手術顯露難度大,我科自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經翼點入路顯微手術治療顱內前循動脈瘤50例,效果滿意,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為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0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31例,年齡21~68歲;24例以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起病,合并腦內血腫7例,出血破入腦室系統5例;以動眼神經麻痹起病2例;按Hunt-Hess的分級:Ⅰ級13例,Ⅱ級23例,Ⅲ級9例,Ⅳ級5例。

1.2 影像學檢查 所有病例均在入院3 d內行全腦血管造影術;動脈瘤的具置如下:后交通動脈瘤22例,前交通動脈瘤19例,頸內動脈分叉部動脈瘤3例,大腦中動脈瘤6例;所有患者入院前均常規進行頭顱CT掃描,顯示47例患者有自發性蛛網膜下隙出血,出血部位主要位于前縱裂、鞍上池、側裂池、終板池、腳間池,其中5例有不同程度的腦內血腫和腦室內血腫。

1.3 治療方法 本組37例Ⅰ~Ⅲ級患者采用早期手術,10例Ⅰ~Ⅲ級患者采用急診手術,5例Ⅳ級患者采用延期手術;手術均按Yasargil翼點入路,開顱后顯微鏡下分離蛛網膜,充分解剖外側裂池、頸動脈池、視交叉池,釋放腦脊液,使腦組織塌陷,找到載瘤動脈,循載瘤動脈找到動脈瘤頸,選擇合適的動脈瘤夾及夾閉角度夾閉動脈瘤,檢查動脈瘤夾位置是否準確,位置不滿意予以調整;在分離動脈瘤頸時需要控制性降壓,控制性降壓:發病前血壓正常者術中收縮壓較基礎血壓降低10%~20%,高血壓患者收縮壓較基礎血壓降低30%~35%,平均動脈壓控制在60~80 mm Hg;動脈瘤頸夾閉后常規用罌粟堿棉片濕覆載瘤動脈,仔細沖洗硬膜下腔,常規關顱。

1.4 療效判定標準 以GOS分級為預后標準,恢復良好:恢復正常生活;輕度殘疾:雖殘疾但可獨立生活,能在保護下工作;重度殘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植物生存:僅有最小反應(如睡眠);死亡。

2 結果

本組50例患者均成功夾閉動脈瘤,患者出院時恢復良好42例,輕殘4例,重殘2例,死亡2例;輕殘及重殘者均為術后腦血管痙攣、載瘤動脈供血區腦水腫所致,經脫水解痙等治療,其中4例好轉輕殘出院,重殘者2例為術后偏癱均無恢復;Hunt-Hess分級0-Ⅲ級患者無手術死亡,2例死亡患者中,術前Hunt-Hess分級為Ⅳ級,術后發生嚴重腦血管痙攣而死亡。

3 討論

顱內動脈瘤發病高峰年齡為40~60歲,女性多見;目前采用顯微外科技術夾閉動脈瘤是治療顱內動脈瘤的主要方法,對手術治療的時機選擇,只要患者的身體狀況允許,均應行早期手術;目前主張顱內動脈瘤應盡早手術,防止動脈瘤破裂再出血的發生及由于腦血管痙攣而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對DSA確診為前循環的動脈瘤、Hunt-Hess分級Ⅰ-Ⅲ級的患者,力爭在12~72 h內行開顱顯微手術夾閉動脈瘤;Ⅰ~Ⅲ級的患者可早期手術,Ⅳ、Ⅴ級患者的一般狀況很差,早期手術病死率很高,應該先保守治療一段時間,待病情分級在Ⅲ級以內時再行手術。但是如果患者合并顱內血腫、腦積水致顱內壓急劇升高導致腦疝,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也應考慮急診手術。

顯微手術具有清晰的視野、立體視覺和良好的照明,術者可根據需要隨時調整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提高對解剖結構的分辨能力。采用翼點入路可為術者提供短而直的視線,利用顱底腦池作為自然解剖間隙,充分吸除腦脊液使腦組織塌陷且變得柔軟,使動脈瘤和載瘤動脈暴露得更加充分,便于術者操作,可清楚地顯示Willis環前部的所有動脈瘤,即使在遇到雙側動脈瘤時也可經一側入路暴露出對側的動脈瘤完成夾閉手術。手術中動脈瘤破裂出血是較常見的現象,隨時可出現動脈瘤破裂出血,這種出血往往非常猛烈,術者切忌盲夾或重壓,在保證血容量的基礎上行控制性低血壓,壓迫頸動脈,若載瘤動脈近端已分離完畢,可臨時阻斷;找到出血部位后邊吸除積血,邊迅速分離動脈瘤頸,并放置動脈瘤夾,切忌吸引器頭直接在破裂口處吸,使破裂口加大,加劇出血。總之,動脈瘤夾閉手術難度大,技術要求高,術者需要掌握熟練的顯微手術技巧,降低動脈瘤的致殘率及致死率。

參 考 文 獻

[1] 周峰.翼點入路顯微外科治療前循環動脈瘤.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0,41(1):71-73.

[2] 張征軍.經翼點入路顯微手術治療顱內前循環動脈瘤38例.廣西醫學,2009,31(4):538-539.

篇8

摘要目的:探討環乳暈切口在乳腺纖維瘤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2011年2月-2013年1月收治乳腺纖維瘤患者90例,根據隨機原則分組。對照組采用放射狀切口,試驗組采用環乳暈切口。術后隨訪1年以上,對比兩組在切口愈合情況、復發率、美觀滿意度等方面的差異性。結果:兩組切口愈合情況、復發率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對美觀滿意度明顯較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環乳暈切口;乳腺纖維瘤;手術治療;應用效果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the ring areola incision in the clinic treatment of mammary gland fibroma

Lv Fakai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hongjiang County,Deyang City,Sichuan 6181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ring areola incision in the clinic treatment of mammary gland fibroma.Methods:90 cases with mammary gland fibroma were selected from February 2011 to January 2013.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principle.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adial incision.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ing areola incision.They were given postoperative follow-up for more than one year.The differenc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wound healing,recurrence rate,aesthetic satisfaction and so on.Results:The wound healings and recurrence rate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aesthetic satisfa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Ring areola incision;Mammary gland fibroma;Operative treatment;Application effect

乳腺纖維瘤是發生于乳腺小葉纖維組織、腺上皮的一種雌激素相關性良性腫瘤,一般好發于青年女性,臨床首選手術治療。傳統的放射狀切口雖然可有效切除瘤體,但遺留明顯的手術瘢痕,可導致凹陷畸形或不對稱,影響美觀,對廣大女性患者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1]。本文探討了環乳暈切口在乳腺纖維瘤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1月收治乳腺纖維瘤患者90例,納入本研究,均經乳腺B超、CT、鉬靶片、細胞學穿刺檢查確診,病灶外緣距乳暈緣0.05),具有可比性。

手術方法:所有患者均于術前行乳腺超聲檢查,對病灶進行體表定位。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在局部麻醉狀態下接受手術。①對照組采用傳統放射狀切口,以為中心,放射狀切開病灶表面,行乳腺腫塊切除術[2]。②試驗組采用環乳暈切口,根據病灶位置沿乳暈邊緣偏外側作一弧形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潛行剝離腺體與表面皮膚。將瘤體推動至切口下方切除[3]。所有患者術后均徹底止血,采用可吸收線縫合腺體、皮下組織。切口加壓包扎。常規進行抗感染治療,切除的標本送病理檢查。

評價指標:術后隨訪1年以上,對比兩組在切口愈合情況、復發率、美觀滿意度等方面的差異性。

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關數據均錄入SPSS 17.0統計學軟件,數據處理時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結果

兩組切口愈合情況、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對比,試驗組對美觀滿意度明顯較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討論

乳腺纖維瘤與雌激素水平密切相關,年輕女性由于血中雌激素水平較高而易發生乳腺纖維瘤。手術切除病灶是目前首選的治療方法。放射狀切口手術方法簡單,術野清晰,病灶切除徹底,對乳腺纖維瘤具有滿意的臨床療效。但術后遺留瘢痕組織,尤其是多發性腫瘤切除術后可導致雙側不對稱。近年來隨著人們自我意識的提高,女性對美觀越來越重視,對乳腺纖維瘤切除手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但要求完整切除腫瘤病灶,還應盡可能保持美觀[4]。

環乳暈切口位于乳暈邊緣皮膚色差交界處,手術切口隱蔽,術后不遺留明顯瘢痕。乳暈區皮膚菲薄、彈性好,術后切口愈合良好,瘢痕組織平整、柔軟,一般不會造成雙側不對稱等外觀畸形。乳腺組織活動度較好,可將腫瘤病灶推動至切口下方切除。術前應嚴格掌握適應證,選擇病灶距乳暈5 cm的病灶暴露相對困難,往往難以將其完全推動至切口下方,易導致病灶切除不徹底、增加手術創傷,增加局部血腫、感染等并發癥風險。手術切口盡量選擇乳暈邊緣偏外側,避免在乳暈組織內,以防術后白色瘢痕出現在乳暈內而影響美觀。術中盡量避免或減少切斷Cooper韌帶,以免術后無法維持形狀而導致雙側不對稱。術后應加壓包扎,以防形成血腫而影響外觀[5]。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在乳腺纖維瘤手術中采用環乳暈切口可取得滿意的美觀效果,且不影響切口愈合,不增加復發,今后可將其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軍,劉艷紅.環乳暈切口切除術治療乳腺纖維瘤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 2013,8(17):109-110.

[2]應榮培.環乳暈切口與傳統放射狀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的療效比較[J].浙江創傷外科,2012,17(2):209-210.

[3]張柏.環乳暈切口與傳統放射狀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 2013,11(12):135-136.

篇9

[關鍵詞] 彩色超聲;乳腺纖維瘤;價值;診斷

[中圖分類號] R4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4(b)-0099-02

乳腺纖維瘤(fibroadenoma of breast)是婦科臨床上最為常見、多發的良性腫瘤之一,一直困擾著中老年婦女的身體健康,讓女性痛苦不堪[1-2]。乳腺纖維瘤在臨床上主要分為三種:(1)普通型:最常見;(2)青春型:較少見;(3)巨纖維腺瘤亦稱分葉型纖維腺瘤。乳腺疾病的發病原因比較復雜,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治療,會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3-4]。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身體安全問題越來越關注。近些年來,我國醫學儀器有了很大進步,彩色超聲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診斷乳腺纖維瘤[5]。為了進一步提高彩色超聲診斷乳腺纖維瘤,研究彩色超聲檢查對乳腺纖維瘤的診斷價值,提高乳腺纖維瘤的治愈率。選擇2009年12月~2011年11月本院做乳腺檢查的60例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2月~2011年11月本院做乳腺檢查的60例患者,本組60例患者經過臨床表現、彩色超聲以及手術病理學診斷為乳腺纖維瘤。年齡為20~56歲,平均35.2歲。按照疾病類型可分為:重度乳腺小葉增生22例,輕度乳腺小葉增生30例,其他類型8例。

1.2 儀器和檢查方法

使用美國GE Logic 7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5~12 MHz。檢查前詢問病史,孕婦取仰臥位,讓患者的雙手平放在頭頂下,使得乳腺與腋窩得到較大程度的暴露,將作為檢查的中心,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長軸保持與乳管長軸在一個水平線上,從1~12點位置呈現放射狀對患者的做連續轉動檢查,全方位整個、乳腺內部結構、乳管系統長軸圖像。密切觀察形態、邊界、內部回聲以及血流分布等情況[6]。

2 結果

全部60例乳腺纖維瘤患者經過彩色超聲診斷,具有典型的聲像圖表現的患者為46例,非典型的患者為14例。典型的聲像圖表現:形態為圓形或者類圓形,縱橫比值大于1,邊界清晰可見,包膜完整,后方回聲增強。非典型表現為:形態呈不規則狀,邊界比較模糊,內部回聲不均勻,可見較大鈣化點與少量液性暗區,血流大多為稀少或無血流。如圖1。

本組60例乳腺纖維瘤患者經過手術治療之后,證實:有38例乳腺纖維瘤,占全部的63.3%;乳腺增生的患者為9例,占全部的15.0%;乳腺炎性腫塊患者為7例,占全部的11.7%;乳腺導管狀瘤的患者為6例,占全部的10.0%。

3 討論

乳腺纖維瘤的臨床癥狀多種多樣[7],主要表現為乳腺腫塊,乳腺纖維腺瘤的腫塊多為患者無意間摸到或查體檢查出來,一般不伴有疼痛感,亦不隨月經周期而發生變化。誘發乳腺纖維瘤的病因主要有:雌激素水平失衡、局部乳腺組織對雌激素過度敏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藥物、激素以及遺傳傾向等[8]。

本研究表明,(1)典型的聲像圖表現的患者為46例,非典型的患者為14例,典型的聲像圖表現:形態為圓形或者類圓形,縱橫比值大于1,邊界清晰可見,包膜完整,后方回聲增強。非典型表現為:形態呈不規則狀,邊界比較模糊,內部回聲不均勻,可見較大鈣化點與少量液性暗區,血流大多為稀少或無血流。(2)手術病理證實有38例乳腺纖維瘤,占全部的63.3%,說明彩色超聲對于診斷乳腺纖維瘤局域較高的可靠性。潘瑞等[9],樊娟等[10]也證實彩色超聲對于乳腺纖維瘤具有方便、快捷、準確等優勢。因此,彩色超聲可以用來作為乳腺纖維瘤的診斷依據,為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值得在基層醫院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車艷玲,李晶. 淺談乳腺葉狀囊肉瘤與乳腺纖維腺瘤超聲影像的相關性及臨床意義[J]. 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6,4(6):463-464.

[2] 李玉姣,胡嘉濤.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乳腺癌與乳腺纖維腺瘤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 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50(5):39-40.

[3] E Baez,K Strathmann,M Vetter,et al. Likelihood of malignancy in breast lesions characterised by ultrasound with a combined diagnostic score[J]. Ultrasound in Medicine & Biology,2005,31(2):179-184.

[4] 張燕,李旭軍,童珍君. 超聲引導下Mammotome旋切系統在多發性乳腺纖維腺瘤中的應用[J].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7,18(5):333-335.

[5] 車艷玲,李晶. 淺談乳腺葉狀囊肉瘤與乳腺纖維腺瘤超聲影像的相關性及臨床意義[J]. 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6,4(6):463-464.

[6] 王勤勇,曲文志,金光華,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與乳腺纖維導管鏡聯合應用對溢液的診斷價值[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1,14(4):313-315.

[7] 張瑋,蘆愛霞,韓巧芳. 高頻彩色超聲在乳腺Mammotome微創旋切系統中的應用[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9,23(4):349-350.

[8] 賴慧華,夏麗華. 高頻彩色超聲對乳腺疾病診斷的探討[J]. 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08,17(5):211-212.

[9] 潘瑞,鄔玉輝,海健,等. 超聲引導下麥默通活檢系統在切除乳腺纖維瘤中的應用[J]. 中國醫師雜志,2006,8(12):1683-1684.

篇10

乳腺纖維腺瘤是乳腺疾病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可發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齡,多在20~30歲之間。一般為單發,但有15%~20%的病例可以多發,單側或雙側均可發生。其發生與雌激素刺激有關,故月經來潮前或絕經期后的婦女,很少有纖維瘤發生。通常生長緩慢,可以數年無變化,但在妊娠哺乳期可迅速增大,個別的可發生肉瘤樣變。乳腺纖維腺瘤與乳腺癌的關系不大,其惡變的概率很小。乳腺纖維瘤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單純的腺纖維瘤,另一種是乳腺增生伴發的腺纖維瘤。前者表面光滑、邊緣清楚、質中等、活動度大、能在手指下滑脫,一般不伴有疼痛感,也不隨月經周期而發生變化;后者則僅可觸及部分露在增生乳腺組織外的光滑瘤體,邊緣不清,有一定的自限性,其活動性則隨增生組織的活動而活動。

乳腺纖維腺瘤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多數專家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1 雌激素水平失衡

如雌激素水平相對或絕對升高,雌激素水平的過度刺激可導致乳腺導管上皮和間質成分異常增生形成腫瘤。

2 局部乳腺組織對雌激素過度敏感

正常乳腺的各部組織對雌激素敏感性高低不一,敏感性高的組織易患病。不同婦女乳腺組織對雌激素刺激的敏感性不同,對雌激素刺激敏感的婦女得病概率大大增加。

3 飲食及身體因素

高脂、高能量飲食、肥胖、肝功能障礙等使體內雌激素增多,進而刺激乳腺導管上皮及間質纖維組織增生引起本病。

4 遺傳傾向

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患纖維瘤者,發病率高。

如何預防乳腺纖維腺瘤

保持良好的心態和規律的生活節奏,避免不良的飲食習慣和嗜好,是預防乳腺疾病發生的有效方法。

少穿束胸或緊身衣,合理使用文胸。型號合適的文胸對健康很重要,最好能選用柔軟、透氣、吸水性強的棉制文胸。平時能不戴文胸時盡量不戴,不要戴文胸睡覺。

慎用含雌激素類藥物和保健品,慎用豐胸產品。

洗澡時避免長時間用熱水刺激,更不要在熱水中長時間浸泡,洗澡時的水溫以27℃左右為宜。規律的性生活能促進的血液循環、性激素分泌的增加,有利于女性的健康。

保持適量的運動。運動不僅有助于健美,還能降低乳腺疾病的發病率。

每月進行自檢,每年進行專業檢查。一般選擇月經后的1周到兩周是檢查的最佳時期,如果發現有腫塊、局部皮膚或凹陷、腋窩淋巴結腫大時,一定要及時就診。

乳腺纖維腺瘤是治療

乳腺纖維腺瘤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手術。腺瘤一旦形成,依靠藥物是不能消除腫塊的,但并不意味著只要一發現腺瘤就需立即手術。應嚴格掌握手術時機及手術適應癥,不能一概而論。對于腫物比較小,生長緩慢的患者可以選擇先觀察隨診,如果短時間內出現生長較快或出現一些伴隨癥狀,應選擇立即手術治療。

乳腺纖維腺瘤手術治療的時機

對診斷明確的未婚婦女,可考慮擇期手術處理,以婚前切除為宜。

對婚后未孕的病人,宜在計劃懷孕前手術切除。因懷孕和哺乳或可使腫瘤生長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