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課程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09:21: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理學課程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理學課程教學論文

篇1

在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下,“聲樂教學法”課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開始實施案例教學法,以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案例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但是這并不是意味著其削弱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反而更加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求教師能夠為學生的自學引領方向。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需要教師做好備課工作,明確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個性特點來制定合適的教學方針。在“聲樂教學法”課程中應用案例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授學生更多的音樂專業知識,使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音樂知識,充分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能夠更快地適應日后的音樂工作。

二、現階段“聲樂教學法”課程中案例教學應用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在“聲樂教學法”課程中案例教學應用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解決和完善。其問題主要存在于:首先,教師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仍然沿襲落后的講授式教學方法,難以培養學生對聲樂教學的興趣,缺乏活躍的教學氣氛,導致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的教學狀態中,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舊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音樂理論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致使學生難以發現自己在學習中的問題,并且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決相應的問題;最后,教師并未充分掌握案例教學的實質內容,所選擇的案例不夠合理,從而影響了案例教學的質量。

三、提高案例教學在“聲樂教學法”課程中應用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根據課堂教學要求,選擇合適的案例

在“聲樂教學法”課程中應用案例教學法,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以發揮案例教學法的效果和作用。教師在選擇教學案例的時候,要充分結合聲樂課的教學內容,可針對聲音訓練和演唱訓練兩個部分來進行案例教學。這種案例教學方法有利于明確教學目標,簡化教學內容,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來進行聲樂課堂的模擬訓練,以此培養學生的聲樂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教師在進行模擬教學的時候,要做好備課工作,可選出一個學生作為單人模擬教學的對象,選擇具有典型性的教學案例,在教學過程中藥重視對學生聲樂知識水平的提升,要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演唱機會,以使其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通過學生的分組討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二)重視案例教學的教學評價

在“聲樂教學法”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轉變過去的教學評價方式,采用全新的、更合適的評價方式,以使其更為客觀,做好教學反饋工作。在完成案例教學之后,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來進行評分。在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的分組討論狀況進行評價,還要對教師的教學模擬效果進行評定。可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評價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努力,通過分數等級的形式來使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并有效解決。另外,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聲樂技能,聲樂訓練思路和訓練方法等內容的評價,要將其作為評價重點,以幫助學生抓住聲樂課程教學的關鍵點。

四、結語

篇2

一、自我教育動機的引發

引導自我教育的動機,是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前提。自我教育動機,是培養學生自我參與實踐,獲得自我認識為基礎。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民主化觀念,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關系,做到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其次要發揮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交往活動,并在活動中獲得自我認識,不斷增強有信心,從而萌發自我教育的動機。教學中可以從多方面引導學生參與活動:①參與擬定教學目標。比如,讓學生自讀課文,共同確立教學目標。②參與發問。讓學生自行探索,提出問題。③參與設計活動。如:自行設計辨析題,使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矛盾心理;自行設計品德行為模擬表演;自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自行討論學習方法、總結經驗等等。④參與辯論,從正反兩方面展開爭辯。⑤參與評價與自我評價活動。⑥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以課外延伸的形式開展某些宣傳活動、社會服務活動等等。

二、自我悟理能力的培養

自我悟理能力指學生對品德行為觀察、分析,從而正確掌握品德和品德規范要求的能力。它是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培養自我悟理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培養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一是要引導學生在觀察中自行尋找品德行為,提高識別能力;二是要抓住品德行為的細微處,分析思想品質;三是要引導學生概括品德概念和品德規范要求。培養說理、評價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說理、評介,可深化學生品德認識,提高學生自我悟理能力。常用的說理方法:①正反說理法,即人正反兩方面進行說理。②多重說理法,即針對某一品德行為,讓學生從多角度進行說理。③例證說理法,即從事例證明某一道理的說理方法。④追因說理法,即從某一品德現象引導學生尋找原因得出結論的說理方法。⑤條件說理法,既讓學生說明要實現某一品德要求必須創造哪些條件。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辨明是非是深化品德認識的重要一環。教師要通過不同形式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①品德概念的辨析。讓學生辨析相近的品德概念,弄懂概念的內涵和外延。②品德行為的辨析。訓練學生將品德規范要求與品德行為實踐相聯系起來,進行品德評價。③問題情境的辨析。即創設情境,揭示學生的心理矛盾,讓學生聯系思想實際在具體問題情境中作出正確的行為抉擇。

三、品德情感的自我體驗

品德情感的自我體驗對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起積極的作用。常用的方法:①觀察中體驗。這種體驗能直接激發學生的情緒,產生情感共鳴。②說理中體驗。學生說理實際上是在相應的情感體驗中,進行自我說服。③氛圍中體驗。情感氛圍感染力強,教學中應營造情感氛圍。方法有:用現代教育技術再現品德情境;教師自身品德情感外露;榜樣感化和學生間相互形成正確輿論等等。④表現中體驗。讓學生用語言、動作、表情等表現形式表達自己的品德情感。⑤聯想中體驗。讓學生從某一品德行為聯想到一系列與之相近的或相反的品德的品德行為,并進行比較,從而產生正確的品德情感。⑥對照中體驗。讓學生將自己過去的行為與品德規范要求進行對照,從而出現滿足情感或不安情感。總之,品德情感的體驗是多方面的,學生只有充分地“自我體驗”才能有效地實現自我教育。

四、自我控制方法的指導

篇3

關鍵詞:復雜理論 高中語文 問題生成

問題生成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謂“問題生成”,是師生與具體的教育情景發生交互作用時的建構與生長,是師生、生生之間在交往和對話中出現的超出教師預設之外的新發現和新問題。

問題生成是非常必要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課堂教學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系統,不應該拘泥于固定不變的程序,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的確,教學過程是一個漸進的、多層次的、多角度的非線性序列,是師生之間多種因素動態作用的推進過程。這正契合了復雜理論的內涵,復雜理論認為世界不再是有序的、簡單的,而是隨機的、不確定的,體現出非線性、生成性等特點,這就為我們重新審視課堂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

一、語文課堂生成不足的原因

“生成”并不容易實現,據平時的教學觀察,筆者發現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問題生成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教師對理論缺乏研究,教學中生成意識淡薄

有些教師只憑感性認識進行教學,不能有效地把握課堂中問題生成的尺度,出現了一些偏差。比如對生成的內容過于理想化,對生成資源的利用偏離教學目標等。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組織化、制度化的活動,是離不開一定的秩序和紀律的,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進行一定的計劃、設計,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進行一定的控制,這也是符合教學規律的。但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只重視教學的組織化和制度化,忽視問題生成,則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要求相違背。

(二)教師的教學模式僵化,教學中生成能力不足

從教學實施的角度來說,有些教師更愿意采取預設的方式,雖然他們也看到了把教學過程當作一種理想狀態來設計,容易使得教學過程人為地變得呆板枯燥,學生沒有學習興趣的弊端。但是長期以來,課堂教學中存在著過分注重教材中的知識和知識體系的灌輸的現象,教師習慣了唯教材、唯教參、唯教案上課,習慣了固定不變、按部就班、機械僵化的傳統教學模式。這樣,教師對課堂中的問題生成資源就會視而不見或不能及時處理,自然不能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組織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與拓展生成。有的教師缺乏生成能力,在實踐中走向另一個極端,采取“放羊式”教學,以為這即是問題生成的方法。其實這是形散神亦散,是放棄教學的責任,放棄教師的責任,會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其實,課堂上問題生成是有規律的,依循規律,精心預設,科學引領,我們就能為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增添靈魂的色彩和跳躍的節奏,創建充滿靈性的課堂教學。

二、語文課堂問題生成的策略

(一)樹立過程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高度技術取向的教學模式,它追求各個環節高度的精確化和程序化,問題設計得嚴絲合縫,對諸多可能的變化都做了預設,想好了對策,教學成了一種程序化的表演活動。

復雜理論認為,教學中的各種存在既是一個物理性存在、關系性存在,又是一個社會性存在、精神性存在,教學要素相互作用呈現的是非線性關系。如學生與教師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是交織在一起的,教師的教學設計與評價都必須建立在這種非線性的關系之上。同時,教學實踐是整體性的活動,是多因素、多主題共同參與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諸多因素和主體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因此,教學活動不僅僅是種種要素的復合,更是種種過程的復合。有了過程意識,才會有整體的概念,才不會把教學目標固定在一個或是幾個目標上,將受教育的人簡單地歸結為達成某些目標的人。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

(二)樹立課堂“留白”理念,善于把握問題生成的機會

1.善于“留白”

我們知道,詩歌、繪畫、建筑等都講究“留白”的藝術,不過于豐滿,以便使作品富有彈性、增添美感。課堂亦如此,要給學生質疑問難、探究嘗試、拓展開放的空間,不要把課堂的學習預設得滿滿的,不留一點余地。

2.把握問題生成的機會

“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成果的全部范圍”,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說的這樣,課堂具有豐富性、復雜多變性、不確定性和動態生成性的特點,因此,即使有了“留白”,教師還要善于把握問題生成的機會,積極構建問題生成的語文課堂。

(1)深入鉆研教材,激發生成

抓住教材中可能引導學生生成的“聯想點”和“發散點”,引導學生對看似確定的結論多問幾個“為什么”“還有什么”,讓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

(2)利用錯誤信息,生成精彩

由于知識、經驗、思維能力的限制,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會產生一些錯誤信息,教師要善待學生的錯誤,因為錯誤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新課程給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要善于利用錯誤生成一個主題。當教師能充分利用這種教學資源,對教學預設做出具有創意的調整時,課堂就會成為動態的課堂。

3.關注學情,積極互動交流

教師要熟悉學情,關注學生的原有知識、經驗及思維特點,根據這些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義、拓展義,去形成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加拿大著名復雜理論學者Brent Davis認為:“智慧或能力更多是習得的而不是授予的。”教師不要把心思都放在教材和教案上,而要放在觀察學生、傾聽學生、發現學生并與學生積極互動上,讓學生通過自身經驗獲取新的智慧,完善自我建構。當教師的關注點從教師的“教”更多地轉向學生的“學”時,就易于在課堂中有效地引領生成。

復雜理論認為,孤立封閉的系統是無法存活的,只有開放、動態的系統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這種復雜理論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必須保持合作與交流,要通過課堂互動來促進課堂教學中師生的生成性資源的有效開發,這樣才易于問題的生成,才能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效能。

如在講授《裝在套子里的人》時,有學生在課堂上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別里科夫從樓上摔下來安然無恙,為什么別里科夫會死呢?筆者先對提出問題的學生加以肯定,表揚其善于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接著組織學生就問題展開討論,探討別里科夫的死因,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有學生認為,別里科夫因婚事告吹,悲痛、傷心過度而死;有學生認為,別里科夫摔下樓來被兩位女士撞見,這讓他顏面無存、無地自容,他怕眾人恥笑,怕上級鄙視,他是恐懼而死的;有學生認為,他生活在重重壓力之下,無力掙脫孤僻的“套子”,對社會生活已徹底絕望,最終選擇絕食身亡。筆者也積極參與,與學生們共同討論,并適時加以引導、點撥。通過探討,學生們認識到真正殺死別里科夫的是沙皇專制制度,在這種制度的毒害下,別里科夫成了可悲的犧牲品。

4.調控教學走向

當學生有了創造的火花,在課堂上有了生成的問題,教師要有一雙慧眼迅速做出辨識,以便對課堂生成的信息進行適當調整或重組,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對于有積極意義的生成,要順應學生的思維走向推進教學流程,形成能夠引發學生新的問題生成的興奮點。比如在講授《孔雀東南飛》時,有學生發現焦仲卿和劉蘭芝殉情前表現不同,以此提出“仲卿對蘭芝的愛是不是淡一些”,筆者順應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一步揣摩二人當時的不同心理,再結合課文內容分析焦仲卿的成長環境,以此得出結論:他們的愛情悲劇背后有深廣的社會因素,焦仲卿受到的精神折磨遠勝于劉蘭芝,所以我們不能苛責焦仲卿殉情前“徘徊庭樹下”的舉動。學生直到下課還久久回味課堂上所做的分析。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實踐的藝術, 這門藝術需要理論的指導,更需要在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磨礪。要科學而藝術地把握課堂教學中的問題生成,需要高超的教學智慧,需要以復雜理論來審視、指導,愿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煥發生命激情的富有個性的情境化場所!

參考文獻

[1]金亦挺.課堂教學中的美麗生成策略[J].中學語文教與學,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