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歷史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4 14:00: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建筑歷史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建筑歷史理論

歷史思維能力培養教學改革與實踐

摘要:外國建筑史是建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重要課程之一。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探索以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為導向的課堂模式。文章以外國建筑史課程為例,在教學中根據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的相關建筑案例進行比較分析,闡釋歷史建筑與現代建筑如何融通與互鑒。通過平時作業設置的多樣化,引導學生關注隱藏在建筑表象背后的原因與細節,鼓勵學生從多層次、多角度地解讀歷史,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關鍵詞:歷史思維;傳統;現代;作業設置;多樣化

2013年3月1日,主席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講過:“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①學習外國建筑史,不僅要掌握歷史知識,熟悉歷史發展,還要學會更好地運用歷史,經過理性分析,指導專業的學習與實踐。建筑歷史知識對學建筑的人來說并不只是修養而已,技能與學問都要從中獲取。對建筑歷史要進行反思,既要反思建筑歷史的性質又要反思建筑歷史思維的性質。可見,運用歷史思維學習建筑歷史的發展演變十分重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也同樣重要。歷史思維是一個開放的概念,可以將其理解為分析、研究歷史問題的思維方式,即運用一定的理論,分析、解讀各種歷史現象,找尋歷史現象之間的關聯,形成對歷史的理性認識,具體包括歷史時空理解、歷史資料運用、歷史解釋、辯證思維等內容②。下面以我校外國建筑史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為例,通過課程與作業的設置來闡述在教學中將歷史與現代的融通與互鑒,避免理論授課的單摘要:外國建筑史是建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重要課程之一。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探索以一性,豐富學生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一、外國建筑史教學簡介

(一)教學目的。學習歷史,古為今用(見表1)。通過學習外國建筑史,了解建筑歷史發展史實,掌握建筑的一般發展規律;理解并掌握建筑與經濟、宗教、民族、傳統等社會文化的脈絡關系,拓展視角、開闊視野,探索未來建筑設計的發展方向;加深對建筑的理解,進而做到古為今用,豐富創作思維。(二)課程簡介。本課程有64學時,在大學三年級開設,使用《外國建筑史》《外國近現代建筑史》兩本教材,共分為八個模塊:緒論、古代亞非歐建筑、歐洲中世紀建筑、歐洲文藝復興及文藝復興后期建筑、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及新建筑萌芽探索、新建筑運動高潮與城市建設活動、戰后的建筑思潮、拓展模塊。平時成績占總成績40%,為此,設置了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嘗試用豐富多彩的作業設置形式來改變理論課堂教學的單一化。(三)教學方法。1.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根據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專業知識來設定問題,采用提問的啟發方式,幫助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做到溫故而知新,然后引出新知識的學習;對于建筑作品的解析,通過提問的啟發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大師如何思考進行設計,如何在自己的設計中有所借鑒。2.案例式教學,培養學生批判思維。選取經典建筑和經典事跡作為案例,加深學生對建筑思想的理解,任何一位建筑大師的思想都不是閉門造車而得來,需要融通與借鑒。比如美國建筑師賴特(FrankLloydWright)認為建筑應該是自然的,并成為自然的一部分,空間是建筑的本質,強調建筑的人性化。他終其一生領悟到的引以為傲的空間觀,卻早在我國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里就有所論述。通過案例的對比,讓學生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賴特的流水別墅堪稱經典,將建筑的有機性與空間的整體性高度結合,不過也有日本浮世繪的影子,讓學生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3.鼓勵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于學生來說,鼓勵是學習最大的動力之一。在授課中講述建筑大師的偉大成就時,也會讓學生明白大師也是從學習中一點一點積累而來,鼓勵學生勤思考善總結,運用歷史思維理性分析問題,在學習與積累中不斷進步。

二、教學中的歷史思維

查看全文

世紀末建筑史研究論文

摘要:自70年代末國門打開以來,戰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種論和思潮流派蜂擁而人。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論模式首當其中,如結構主義的“表層結構一深層結構”模式,符號學的“能指——所指”模式,現象學的“客觀的物理世界一純粹意識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種建筑與學說。還有格式塔心、環境心理學、新史學、貢布里希的史理論、甚至科學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視野大開。

關鍵詞:建筑史

現狀

對我們這些青年學者群來說,整個80年代可以說是一個方法論的年代,建筑歷史與理論亦不例外。自70年代末國門打開以來,戰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種哲學方法論和思潮流派蜂擁而人。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論模式首當其中,如結構主義的“表層結構一深層結構”模式,符號學的“能指——所指”模式,現象學的“科學客觀的物理世界一純粹意識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種建筑歷史與理論學說。還有格式塔心理學、環境心理學、新史學、貢布里希的藝術史理論、甚至自然科學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視野大開。在這些方法論的下,青年學術導向著眼于對建筑歷史的宏觀概括,抽象思辨,及大膽的詮釋和推論,希冀啟迪現實,預見未來,而不甘于傳統的考據與實證式的“做學問”。一批才華橫溢,西學中用,推古論今的佳作就此涌現出來。

但是在正統的歷史科學看來,正如任何歷史理論研究一樣,建筑史研究無論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應是解決某種,引發某種思考,或提供某種借鑒。而如果沒有較深厚的實證基礎和學術素養,各種有關建筑的“歷史哲學”、“理論框架”、“模式”等終不過是曇花一現,多雷電而少雨露。因為推論倉促,于史無補;思辯高寒,于世無緣。這些看法對青年學子未免苛刻了些,也未必就能言中,但卻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對建筑哲理的“論”偏多,盡管其中層次高下懸殊,而對建筑史的探究則少人問津,至于對建筑現實的評論更是少的可憐。這里先撇開“論”,從“史”的一方面來說,應該承認,哲學方法論層次上對邏輯實證的批判與具體問題研究上對實證方法的否定從來不是一回事,建筑歷史研究上的“先鋒派”是很難擔當的。確實,10余年來以這些“新方法論”、“新角度”來研究中國建筑史的高水平成果并不多。這是否說明,方法論本身雖自有其生命力,但建筑史研究上片面對待方法論的卻應該結束了。然而中國建筑史研究的真正危機還不在于此。以中國古代建筑史研究為例即可說明。首先,這方面研究的任何實質性進展,都倚重于扎實的實物及資料功底,有時甚至還會借助于音韻、訓詁等舊國學考證方法。但實際情況則往往是“大膽假設”有余,“小心求證”不足,尤其對于不少青年學者來說,由于主客觀原因而在這方面顯得薄弱。其次,“全國一盤棋”的協作奉獻式研究局面已難維持。而造就信息共享的當代研究條件卻為期尚遠。再加上乃至有關機構對建筑史研究的實用主義態度,以及經費來源的枯竭等。使這門學問愈來愈顯冷僻、萎縮,且后繼乏人。

盡管如此,近些年來中國建筑史研究方面依然成績裴然,令人振奮。如傅熹年先生對元、明清皇家建筑型制、構圖與象征的研究。楊鴻勛先生對古代著名建筑的復原研究,潘谷西先生、郭湖生先生及其學術梯隊分別進行的建筑文化和中外建筑關系系列研究,汪寧生先生對古代明堂的文化人類學,龍慶忠先生及其學術梯隊的古建筑防災系列研究,陸元鼎先生、黃漢民先生、路秉杰先生等各自對華南一些典型傳統民居的調查研究、曹汛先生對古建命題的縝密考證,張良皋先生對華夏建筑亞文化圈的推論,蕭默先生的敦煌建筑研究,王其亨先生等對風水內涵的發掘詮釋,以及各地民居和古建筑的研究拓展等,當然還應特別提到汪坦先生主持的中國近代建筑史研究,陳志華先生等所進行的鄉土建筑調查研究等。凡此種種,舉不一一,都對中國建筑史的領域拓展和深化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即將付梓的五卷集《中國建筑史》和《中國建筑藝術史》將全面反映近年來的中國古代建筑研究水平和成果。

查看全文

建筑史教學的趣味性與延伸性

摘要:著重對建筑的個體造型,風格特點等方面做主要講解,學生難以理解建筑文化的內涵,將有關的文化背景、意識形態、藝術人文等豐富的內容靈活有序地貫穿于教學之中,在教學內容上和教學過程中配合設計實例進行講解啟發學生活學活用的意識,從教學的趣味性和對專業的延伸性方面入手打破單調的教學思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教學品質的提升。

關鍵詞:文化;趣味性;專業;延伸性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學、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理論課程。但是在比較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主要還是以遵照教材為線索,著重對每個時代具有代表建筑做著重講解,就建筑的造型特征,風格特點等方面做主要講解,學生雖了解古建筑的表象卻很難進一步理解建筑與其當時的文化傳統,政治歷史的聯系,難以理解建筑文化的內涵。建筑史是研究建筑發展的歷史,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印射出社會發展的歷史,建筑所反映出來的不僅僅是結構、材料、空間,它又以特定的藝術形象反映出時代特征、地域風貌,人文歷史等因素。若在教學中只是對建筑結構、空間特點等內容進行講解,而忽視對建筑所處年代的社會背景、歷史人文等知識的融入,則會使學生無法認識到建筑的歷史性和時代性,無法認識到與建筑相關的文化傳統,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建筑史的課程中處于盲目無序、被動接受的狀態,久而久之失去了對此課程的興趣,而又由于較多的文字理論講解,使學生覺得教學內容枯燥乏味,上課沒有積極性。在嚴肅的建筑史教學中增加學習趣味,豐富完善知識體系,成為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文化與建筑史實的融合

一座偉大建筑的產生,一種建筑風格的形成與建筑當時當地的文化傳統,地域風俗以及政治歷史等方面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建筑所涵蓋的文化層面非常廣泛。單方面圍繞著建筑主體結構,建筑造型,風格特點等問題展開研究則顯得教學思路比較單薄,缺乏知識體系的完善性。學生往往只是被動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很難多層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去思考建筑與文化傳統的關系,難以理解一種建筑風格的產生與那個時代的淵源,以及建筑背后所折射出的某種文化,某種意志,某種精神。缺乏了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趣味性。這與單薄的教學思路的影響有一定的關系。建筑史教學雖不能主動擴展為文化史,但可以將一段時間的建筑成就,發展特點融入當時文化傳統的框架之中。以教材為主線索,將有關的文化背景、意識形態、藝術人文甚至名人軼事等等豐富的內容靈活有序地貫穿于教學之中,以便有助于了解建筑文化的內涵。這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層面,完善知識體系,輔助學生對建筑造型,結構特點等建筑本體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學習此門課程的積極性,對于史實理論自然也能輕松接受。

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介入

查看全文

環境設計專業中外建筑史課程的探索

摘要:文章探討教師在史論課程教學中如何啟蒙學生的建筑思想,在意識形態上讓學生理解學習建筑史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促進未來藝術設計師的成長成材。筆者根據自身近幾年課程教學的體會,闡述課程的特色及學習的方向和重點,以期培養和激發學生在專業設計中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專業特色;建筑;課程改革;創新意識

環境設計研究自然、人工、社會三類關系發展應有的方向,以優化人類生活和居住環境為主要宗旨。環境藝術設計尊重自然環境、人文歷史景觀的完整性,既重視歷史文化關系,也具有理論研究與實踐創造、環境體驗與審美引導相結合的特征。建筑是人類生活的舞臺,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過來也塑造了人類。建筑凝聚著人的智慧,城市生活中蘊含著感情、審美和追求,環境設計理念把建筑思想一代代傳承下去,滲透到設計師的性格和想象中。建筑也是人類歷史的見證、文化的標志、心靈的寄托。學習中外建筑史課程能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環境藝術意識,加強學生對建筑的熱愛和對保護環境的認識。各國的物產、氣候、地理、交通等各種因素不同,所產生的建筑也有自身的特色。在學習了解由于各國宗教、政治、社會經濟發展、生活習慣等各種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各自的建筑體系、風格等方面,這門課程也是明顯優于傳統設計系列課程的,在創新性改革實踐中,其自身的難點與改革創新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課時問題,二是授課方式問題。

一、課程內容創新思路與教學思路

教師要分析、研究中外建筑史這門課程應當如何上,如何把建筑學專業的主要課程內容通過創新的授課方式傳達給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如何在現有的課時中教好這門課程。實踐城鄉景觀、風景園林、建筑室內等環境設計,是環境設計專業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要以環境中的建筑為主要對象,環境設計專業開設中外建筑史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該課程也是圍繞培養優秀設計師的目標開展建筑史論的學習與研究,是專業課程設置最具亮點的課程之一。教學改革以挖掘專業特色文化資源為指導思想,在一定的學時內講授一門建筑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有一定難度,要上好這門課,編好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講稿與PPT,是課程教學的核心。環境設計按教學計劃用怎樣的方式授課以達到教學目的,在現有的課時內授課,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讓學生領略中外建筑史課程的精髓,如何精細、全面、系統地讓學生認識建筑并感受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風格與特色,是相當難解決的問題。要上好這門課程,教師就要用藝術專業的視覺特點,收集、編輯大量建筑圖和文字解釋,重點說明建筑歷史理論、建筑師設計思想,從而以更生動、創新的教學參與方式,拓展學生的興趣、文化想象與思維能力,從而更有效地完成這門課程的授課。同時,教師要以抓重點、抓歷史節點、抓建筑風格的方式解讀本課程的教學思路,以突出重點,分析、講解重點的方式解讀課程內容,引導學生樹立建筑思維與空間理念,豐富其設計文化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二、展開課程的內涵與計劃

查看全文

文化自信在建筑史教學的實踐

摘要:中國建筑史作為建筑學專業核心課程,其課程目標的達成度對畢業要求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根據江蘇科技大學課程建設的原則并針對該課程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難點,文章圍繞“學生中心,文化自信”理念不斷對教學模式、手段、資源、效果等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通過對該課程教學資料的分級重構,對學生課程參與深度與廣度的延伸,對課程相關課群進行聯動,將勞動實踐和文化自信等課程思政內容有機結合融于專業教育,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構建“課前初識,課中精講,課后提升”三位一體的課程培養體系。在具體教學中,在保證向學生傳授建筑史的基本理論知識的前提下,注重建筑歷史知識的實踐和應用性,緊密聯系現代建筑設計思維能力的培養,聯系中國建筑師自身民族文化的修養,同時密切配合學校服務地方的指導思想,拓展了有關地方建筑歷史文化和建筑歷史知識的實踐與應用方面的內容。文章拋磚引玉,探討切實提高學時不足情況下大容量理論課程教育實效的途徑,激發課程教學“活力”。

關鍵詞:中國建筑史;文化;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一、學情分析

結合多年教學總結與學生實際情況,江蘇科技大學中國建筑史課程主要面臨“教師講授全與精的矛盾”“理科生文學素養欠缺”“學生培養扁平化”三個方面的實際難點。

(一)課內教學時數難以支撐知識全覆蓋

中國建筑史課程共40學時,教學內容多、知識點繁雜,在壓縮學時背景下,課內學時不足,僅靠課堂教學難以完整覆蓋各知識點。橫向觀察多數院校,該課程在48~56學時仍感時間緊迫,教師一般選擇傳統講課模式,力求通過課內高強度灌輸,實現知識點全覆蓋。這種模式既難以激發學生內在求知欲望和興趣,又使得課程教學扁平化,重點知識不夠精,教學效果受到一定影響。

查看全文

疫情防控下“雨課堂”課程思政改革思考

摘要:疫情防控逐漸常態化,高校“雨課堂”等在線教學成為課程思政主要途徑之一。針對“中外建筑史”雨課堂課程思政暴露的“學生主體性發揮不足”“教師主導作用待加強”“課程教學過程監控難”“課程思政評價機制缺失”等問題,提出修訂課程思政目標、創新課程思政方法、建立健全課程思政評價機制等對策建議,希望能為特殊時期高校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疫情防控;中外建筑史;雨課堂;教學改革;課程思政

2020年初肺炎病毒肆虐全球,對高校傳統課堂教學構成了巨大影響,2月5日教育部出臺《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1],要求高校開展在線教學活動,保證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學”。“雨課堂”“釘釘”“超星課堂”等軟件將信息技術融入PowerPoint和微信,實現課堂教學永不下線功能,并且覆蓋了課前、課中、課后各教學環節,具有簡單、高效的特點。“雨課堂”等在線教學對教育現代化具有積極作用,其面臨“思政教育”任務和挑戰。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雨課堂”等在線教學模式如何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是一個亟待深入探討的問題。

1高校課程思政概念及發展形勢

思政教育事關“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問題,是高校思政工作重要組成部分。課堂被高校當作思政教育工作的陣地和渠道,高校主要通過政治理論課如“馬克思主義原理概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來實施,但是這種方式存在觀念落后、內容抽象等問題,呈現孤島化、空泛化趨勢。為破解思政教育難題,2014年上海市相關高校提出了“課程思政”概念[3],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通識課”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等,主要做法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通識課等開展思政教育及實踐活動。課程思政實際上是創新教育方式,實現全員育人大格局。但課程思政究竟怎么實施?成為困擾不少教師的新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有的簡單“貼標簽”,有的“只有課程沒有思政”,原因就在于缺乏對不同類型、學科專業課程有區分度的指導。以往課堂教學專注于知識能力傳授而忽視學生“三觀”培養,教育部2020年6月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簡稱綱要)[4],指出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戰略舉措,對課程思政實踐中“貼標簽”“兩張皮”等現象予以叫停,強調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要求構建專業課教學與思政課教學協同效應的育人模式。自此,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5]。

2“中外建筑史”雨課堂課程思政的基本經驗

查看全文

建筑風格的發展和衰落透析

論文摘要:本文從建筑本身的因素和特征出發,分析了后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的發展前提、產生背景、理論基礎、表現類型和方式以覆衰落的原因。

論文關鍵詞:后現代主義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特征

1前言

房屋的建造是人類最早的生產活動之一。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建造房屋的目的更加復雜,其類型更加豐富,建筑技術、建筑形象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我國建筑理論中,一般認為建筑由功能、物質技術條件、建筑形象等要素確定。同時建筑具有物質與精神雙層特性,涉及的學科很多,諸如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繪畫、雕塑、音樂、電影和文學等各種藝術領域。此外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使建筑不斷發展;社會思想意識民族文化特征對建筑產生影響;地區自然條件對建筑產生影響等。

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會產生不同的建筑風格,從近現代建筑的風格來看,后現代主義建筑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建筑風格。因為建筑與社會及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針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現況,了解后現代主義建筑的發展史,對于我國的建筑行業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查看全文

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對策探究論文

摘要:從對歷史文化保護的意義入手,分析了在歷史文化保護中存在的幾種誤區,提出了在城市建設中有效開展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措施。

關鍵詞:城市建設,歷史文化保護,誤區

一、歷史文化的保護和研究對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和指導作用,又可作為增強民族(或國家與地區)自省自愛、自尊的重要宣傳教育陣地。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地區、時段,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往往破壞較大,這就有必要從認識上加以提高.重點防范,在城市建設上明確予以保護,從法律上給以保證。但現在對歷史文化的保護,特別是在建筑及其環境的保護中往往存在多種誤區。

1)往往在想毀掉先人的東西時,就有人打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我們可以創造新的歷史”的招牌。歷史確實是大家創造的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枉自獨尊,不過更贊成“讓每個人都占有歷史一頁”的提法。據說在英國古城墻要修復,磚可以不用古磚這是基于這種理論的做法之一。有的城市在舊城墻遺址處修的街道廣場上還特意標明原城墻的位置走向。歷史不能像割韭菜長一茬割一茬,城市建筑更不能幾年就拆一茬。

2)“保護歷史文化妨礙了經濟發展”的觀點。持這種觀點的人往往一方面在破壞歷史文化,一方面又在大談自己城市的歷史;在舊城拆了古建筑,又到新區去搞明清一條街。這種做法既破壞了很好的旅游資源,又不能形成新的經濟熱點。有時在歷史遺跡、風景區地方挖洞搞個鬼怪神妖的人文景觀,這不僅褻瀆了古文明,還使人反胃。

3)“舊的建筑不適用,需要改造”的說法。這一改就是大拆大建,面貌全非。倘若西安也把城墻拆掉修成環路,其古都風貌及旅游價值效果就要遜色不知多少:還有的地方為了突出自己的城市特點,在任何建筑上都要搞地區、民族、歷史的特征,以示“文脈”的延續。在一個城市里應有不同歷史的建筑及風貌區,但絕沒有必要在每個建筑上看其上下五千年。只要對歷史做了大膽的保護,就可以毫無顧及地對現代化大膽追求。這樣,文脈就得到了自然延續并且通暢。

查看全文

深究建筑的蛻變|

關鍵詞:新功能主義四維建筑建筑理論蛻變

摘要:結合目前建筑理論形成比較完整但相對混亂的局面,論述了正在進行快速新陳代謝的建筑設計領域,從新功能主義、哲學等方面對建筑的發展進行了客觀的評價,從人的因素出發,對建筑進行了分類,并對建筑的蛻變作了淺析。

1關于新功能主義

邁人21世紀,人們已經習慣了建筑的日益翻新,新奇的結構與材料成為永恒的話題。舊的功能主義早已滿足不了后現代迷的需要,人們需要一種新的功能主義來領導思想。

“建筑首先要適應一種需要,而且是一種與藝術無關的需要,美的藝術不是為滿足這種需要的,所以單為滿足這種需要,還不必產生這種藝術作品……”黑格爾所提到的“這種需要”,就是他對建筑功能的初步理解(也可以說是對客觀事物的唯心看法)。既然無功能無以談藝術,那為何當今的人們摒棄了柯布西耶的“新建筑論”而非要尋求新的救世主。

高科技的發展和高新材料的廣泛應用,使得一切不可能變為可能,“空間”這個曾經建筑的主宰現在已成為建筑師手中肆意戲弄的奴隸,因而失去了活力和神秘,變得庸俗不堪。藝術就是在有和無,對和錯中尋找切合點,即創造,一旦事物偏向了某一方面,藝術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

查看全文

剖析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

摘要:從建筑的理論基礎、建筑理論的哲學思想及建筑在實踐中的應用等方面,論述了中國特色建筑理論的特點,對建設中國特色的建筑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中國特色,建筑哲學思想,建筑理論,建筑技術方法

建筑理論,歷來成為建筑界爭論的焦點。建筑理論涵蓋哪些內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爭議。研究建筑理論的最高層次是建筑的哲學思想,它是對建筑科學本體性質屬性特點的看法觀點,是提出建筑理論的指導思想。建筑理論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對于建筑科學的認識提出理論原理,并在建筑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建筑技術方法,提出技術方法的原則。現就中國特色建筑理論淺談如下。

1建筑的理論基礎

建筑基礎理論,結合現行的建筑設計實踐,從初級到高級有不同層面,所涉及的問題各有側重,諸如建筑概論、建筑構圖、建筑設計原理、建筑空間等等。總的說來,建筑的基礎理論可以分為建筑設計原理和建筑理論兩個層次。

1)建筑設計原理,側重于闡述建筑創作和實踐中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大都較為明顯突出,內容包括建筑構成、建筑組合、建筑形式構圖、空間組織、建筑構架、環境設計、藝術處理、建筑創作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