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化發展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1 20:08: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產業化發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產業化發展

糧食產業化發展的思考

糧食產業化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效益為中心,以科技進步為手段,由龍頭企業與千家萬戶建立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把糧食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成一體的糧食經營模式,實踐證明,產業化經營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基礎上的發展、完善和創新。對實現糧食專業化生產、區域化種植、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是傳統農業大市,又是產糧大市,要實現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的跨越,必須立足本地優勢,把發展糧食生產和糧食產業化擺上十分突出的位置,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推進,為我市盡快實現富民強市目標創造條件。

一、我市糧食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一是糧食種植規模較大。全市糧食播種面積202.64萬畝,其中夏糧90.47萬畝,油料作物77.74萬畝,全市年糧食總產量85021.6萬公斤。全市農業人口91.79萬人中有40萬人從事糧食生產。

二是糧食購銷服務體系齊全。全市已建立起糧食收購、儲備、加工、銷售服務體系,國有糧食企業具備糧食倉儲能力10000萬公斤,能夠滿足全市糧食生產和流通的需要。特別是我市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歷經多輪的改革改制,創新了經營機制,企業經營呈現勃勃生機,在推進糧食產業化發展中大有作為。

三是龍頭企業逐步壯大,品牌意識開始增強。通過改制和聯合、兼并、重組等有效措施,我市培育發展了一批規模糧食加工企業,其中有鹽城市級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即興源面粉有限公司和康威科技飼料有限公司,我市的“嘉禾”牌面粉、“樂萬家”牌大米、“秋之韻”牌大米和“秋之韻”牌掛面、“康威”牌飼料等產品在市內外市場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但從實際情況看,我市糧食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還存在一些制約發展的因素,主要是糧食加工企業的規模不大,糧食產業鏈不長,糧食產加銷等環節還處于分割狀態,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系不緊,協作關系不穩定,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產業化的運作機制還不夠完善,社會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等。

查看全文

農業的產業化發展論文

產業化過程也是一個改革的過程,如相關經濟主體的產權是否清晰,農民和各產業組織、包括相關工商企業的關系如何構架,金融體制如何配套,等等。

張紅宇(農業部政策體改法規司綜合分析處處長):我從實踐中感覺到,中部地區農業產業化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農業發展的出路,事關重大。

以江西南豐縣為例,目前該縣不管是增加農民收入還是財政收入,主要還是靠農業和農村經濟。鄉鎮企業非常薄弱,提供的稅收是390萬元,不到稅收總額的10%。出路就在于依托農業搞二、三產業。目前包括安徽、四川、河南、江西,這幾年快就快在其特色產業上。中部地區盡管特色農業發展很快,但是是不完整的產業。以南豐的鮮果來看,現在有21萬畝鮮果生產。鮮果進入盛果期,到2000年每一年提供2億公斤到2.5億公斤鮮果,其概念就是在100天的產銷期間,每一天需要400輛卡車,每一輛卡車裝5000公斤來運輸,對于我們來說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因為沒有產后的加工。

產業化重點應該放在中部地區,因為中部地區很多縣是農業大縣、財政窮縣、工業小縣,主要還是靠特色農業的發展,如何發展特色農業,就涉及農業產業化的問題。

產業化本質上是經濟發展問題,但包括了很大的改革成分,如產前產后產中都與各部門有關,怎樣搞?比如南豐甲魚要依靠外地老板,自己不能搞,這涉及新的流通組織建設。還有資金的問題,收購甲魚資金需要量很大,金融機構如何配套。包括供銷社能不能利用自己的優勢,搞一個購銷組織。現在供銷社經濟很困難,能不能利用供銷社的人力,加上縣里的支持來購銷,這都涉及體制改革的問題。

蔣勵(廣東省農研中心副主任):農業產業化是現代化農業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沒有農業產業化,就不會有農業的現代化。但是農業產業化不能代替農業現代化,不能以為現在提了農業產業化,就不提農業現代化了,這個關系一定要搞清楚。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發展考察報告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擴大農村經濟規模,適應市場競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縣農業通過結構調整、培育和完善市場機制,開展一系列的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在培育專業大戶、建立龍頭企業、發展基地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有力地促進了我縣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結合農業產業發展現狀,我就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談幾點粗淺的認識和思考。

一、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形已基本形成。

1、龍頭企業的建立和帶動,促進了我縣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2、基地建設規模逐漸擴大,輻射帶動作用加強。通過基地建設,形成了規?;?、系列化生產經營,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3、協會、專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的建立,有效地解決了農民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的服務工作,有力地提高了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4、專業化交易市場的建設,大大地促進了農產品的流通。農業產業化的最終落腳點是銷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場和暢順的流通渠道,是農業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發展論文

[摘要]臨武鴨是地方名牌農產品,臨武舜華鴨業公司在實現臨武鴨產業化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摸索總結產業經營模式,走出了一條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實現了從“公司+農戶”到“公司+基地+農戶”再到“公司+協會+農場”的三次跨越式發展。“臨武鴨模式”是對解決農民增產不增收、農業生產與加工業脫節矛盾的有益探索。

[關鍵詞]“公司+協會+農場”;發展;奧秘

農業產業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國農業產業化經歷了10余年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必須清醒看到,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總體水平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很低,發展中還存在龍頭企業規模小、龍頭企業與農戶的結合仍較松散等許多問題,需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研究農業產業化,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臨武舜華鴨業的成功發展歷程在這方面作些探索。

一、臨武山水鴨天下

湖南臨武鴨是我國八大名地方麻鴨之一,又是古代皇家貢鴨。作為臨武鴨產業的國家級龍頭企業——臨武舜華鴨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公司自創立以來,始終貫徹“服務農民、報效社會”的經營宗旨和“名在質量、利在創新”的經營理念,不斷發展創新,構建了“公司+協會+農場”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龍頭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帶動能力不斷增強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發展調研思考

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業發展,增強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和諧社會的需要。近年來,××鄉始終把發展“三農”問題擺在首要位置,按照圍繞“三農”調結構、抓特色、增效益的思路,認真貫徹中央的指示精神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充分利用河谷光熱資源,依靠科技進步,突出地方特色,進一步完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落實惠農政策,切實穩定民心,充分調動農民投身農業、開發農業的積極性,全鄉農業產業化獲得長足發展。

一、全鄉概況

××鄉地處金沙江畔,位于××縣城西北部,距縣城108公里,鄉域國土面積168平方公里,東鄰萬德鄉和發窩鄉,南接田心鄉和高橋鎮,西與環州鄉接壤,北與元謀縣姜驛鄉隔江(金沙江)相望,是××目前唯一的民族鄉。境內居住著漢、傣、彝、苗、傈僳、拉祜、白等7種民族,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的81%。境內地形地貌復雜,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勐果河、沙拉河、環州河三河南北縱貫全境,形成四山夾三河的低熱河谷地形。立體氣候明顯,最低海拔950米(甲利),最高海拔2240米(大蕎地)。年平均氣溫25—28℃,年平均降雨量580—650毫米,氣候炎熱,常年無霜,宜廣泛種植香蕉、香巴蕉、花生、番茄、洋蔥、玫瑰茄、芒果、人生果、酸角、冬早包谷、冬早蔬菜等各類多種經濟林果及熱區作物。2008年,全鄉轄8個村民委員會,60個自然村,75個村民小組。有4003戶,14389人。其中,農業戶3659戶,農業人口14032人,占總人口的95.7%?,F有耕地面積14845畝,其中水田5335畝,旱地9510畝,人均1.05畝。糧食總產量598萬千克,人均有糧353千克,工農業總產值517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全鄉經濟總收入為30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44元。由于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農業農村發展后勁不足,經濟社會發展速度緩慢,鄉級財政收支困難重重等諸多原因,故是一個集貧困、山區、民族、宗教為一體的典型的民族貧困鄉。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鄉以優質香蕉、優質稻、冬玉米等為代表的農業產業化取得了較大進展。通過認真總結我鄉近十多年來冬農開發和熱壩作物栽培經驗,細化發展目標,狠抓措施落實,優化區域布局,發揮河谷優勢。在“優質化、市場化、產業化”上狠下功夫,在“優質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點,狠抓優質香蕉、優質水稻、優質菜豆、冬早玉米、熱區水果基地建設,培育拳頭產業,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區域特色農業,取得了顯著成效。

1、種植業內部結構明顯優化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發展態勢探究論文

摘要:介紹了**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以期為**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世界農業發展規律和趨勢,也是我國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近幾年來,**縣根據資源稟賦和生產傳統,堅持走生態農業、精品農業和都市農業之路,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層次,全縣農業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一、**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1.1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縣以規劃為龍頭,以科技為支撐,以政策為引導,充分發揮區位、市場、資本、科技等優勢,不斷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突出特色產業的培育和開發,狠抓基地建設,發展規模經營,逐步形成了以楊梅、田魚、桔柑、油茶為主導的4大產業,“東部楊梅西部桔,千家萬戶稻養魚”的產業空間布局初步形成。全縣楊梅栽培面積達6333.33hm2,年產值1.5億元,成為全縣農業經濟支柱產業;規范化稻田養魚種養面積2333.33hm2,年產值4300萬元,產業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積1.46萬hm2,年產值1.21億元,“浙南油庫”名副其實;柑桔栽培面積2600hm2,年產值5382萬元,傳統優勢仍在。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我市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步入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隨著我國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當前,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正確認識到發展農業產業化就是發展現代農業,充分認識農業產業化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和意義。農業產業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農業企業化,沒有農業企業化,就根本談不上農業產業化。而農業企業化的關鍵又在于農業加工企業的數量與質量。確切講在于我們培育了多少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自身實力如何、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是否明顯。

一、發展現狀

——產業規模有了新擴張。柑桔總面積達到30萬畝,其中結果面積18萬畝,年產量25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以上。全市20個鄉鎮232個村中,有13個鄉鎮168個村種植柑桔,千畝以上的村(場)有66個,產量100萬公斤以上的村(場)有72個,面積2萬畝以上的鄉鎮有5個;畜牧業在大力發展生豬的基礎上,以丹江口福潤禽業公司3000萬只肉雞加工項目為龍頭,突破性發展肉雞養殖,建成雞舍15萬㎡,年出欄百萬只以上養殖小區3個,發展萬只以上養雞戶273戶,建成種雞場4個,2007年出籠肉雞203.22萬只;鞏固擴大了丁家營、均縣鎮等6個養豬小區,年出欄20頭以上的養豬大戶2151戶,50頭以上的243戶,100頭以上的27戶,500頭以上的11戶,2007年全市豬肉產量突破1800萬公斤。肉牛建設完成了2個年育肥百頭以上的小區;水產業以創建水產大縣(市)為契機,實現放養面積達到33.5萬畝,其中人工精養面積11萬畝,預計20*年水產品產量7萬噸,水產品產值超過7億元;中藥材種植面積2.5萬畝,初步形成了“北草南木”的產業布局。

——良繁建設有了新突破。柑桔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建設項目通過國家農業部立項審批,進入實施階段。市良種場無病毒柑桔良種采穗圃已建成投產,柞蠶原種場和涼水河油坊溝柑桔良繁基地發展良種容器育苗150萬株。畜牧產業新建4個種雞場,存籠種雞5萬套;引進種豬150余頭,在石鼓、習家店、土臺建生豬繁育場三個。水產業培育出了漢江鲌魚、鳡魚等一批優良品種,苗種繁育場由過去的三家發展到六家,有兩家私營名優苗種繁育場建成投產,均州水產良種建設基本完工,繼鲌、鱸、鯰魚實現規?;惫┲螅狋~、鱖魚也實現種苗批量供應。全市孵化水花2.5億尾,培育夏花魚種1.5億尾,生產大規格魚種11090噸。

——標準化生產有了新提高。柑桔積極推進生態果園建設,高標準建設以蔡家渡果園場、玉皇頂果園場為核心,建成了一批生態果園示范區,全市新建精品果園580畝,加強了農業投入品的監管,推廣病蟲綜合防治技術,繼續深入開展了柑桔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生物藥、有機肥、桔園生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標準化生產技術在核心示范區的應用普及率達80%以上;水產業開展了標準化養殖技術推廣,以名優魚網箱養殖為重點,推進了濾食性網箱、名優魚網箱、庫灣養殖、池塘精養、小龍蝦養殖和庫區銀魚增殖重點基地建設。

——科技服務有了新舉措。在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上,按照“以錢養事”新機制要求,柑桔產業根據區域布局新組建六個柑桔區域技術服務中心,加大了技術服務力度,今春結合凍后恢復,實現了柑橘技術培訓全覆蓋;畜牧產業成立了肉雞養殖技術服務中心,并在江南、江北、城區分設三個服務部;水產、中藥材也相應成立了技術服務中心,進一步完善了產業科技服務體系。結合科技入戶,各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生產技術培訓,今春以來累計培訓農民27000多人次,印發科技資料27500冊(份)。柑桔、畜牧、水產繼續與華農大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科技協作,分別邀請華農大專家教授多次來丹開展技術培訓講座,收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查看全文

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縣委屆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充分挖掘我縣特色農業資源優勢,進一步擴張基地,增加產量,強化服務,延長產業鏈條,加快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打造特色優勢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推動現代農業建設步伐,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經濟繁榮,根據《市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2015年)》,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近年來,全縣上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立足縣情實際,調整發展思路,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方針政策,緊緊圍繞“藥材大縣”、“畜牧大縣”、“馬鈴薯良種繁育重點縣”三大目標,以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為核心,優化發展環境,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規劃任務落實,大力開展了藥牧產業壯大年活動,特色產業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截止年底,全縣特色農業基地面積達到100萬畝,其中中藥材面積達到35.76萬畝、馬鈴薯30.58萬畝、蔬菜2.98萬畝、蠶豆3萬畝;發展食用菌袋料生產60萬袋;累計建成林果基地27.68萬畝,其中核桃基地16.82萬畝、花椒9.67萬畝、油橄欖0.89萬畝、首紅蘋果0.05萬畝,早酥梨0.18萬畝,優質柿子0.07萬畝;畜禽出欄量達到61萬頭只,其中豬13.8萬頭,牛2.6萬頭,羊5.6萬只,雞39萬只,養魚達到了30萬尾。建成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1戶,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94個,建成農產品專業市場9個,注冊農產品商標20件,特色農業產業總產值達到8.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特色農業產業收入1050元。

全縣特色農業基地規模進一步擴張,產業效益逐步增加,全縣特色農業發展顯現出產業化發展的雛形。但是,由于我縣特色農業發展起步較晚,發展的基礎條件薄弱,還存在許多不足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基地規模雖然發展壯大,但資源利用還沒有實現最大化,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產業效益依然較低。二是缺乏高層次加工的龍頭企業,產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不高,產業鏈條短,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依然存在。三是農產品流通渠道仍然不暢,專業市場缺乏,農村營銷隊伍少、專業合作組織作用發揮不好,嚴重制約了特色產業的發展。四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強。五是投入嚴重不足。在示范點建設上數量增多,但大多數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示范帶動作用不明顯。

二、今后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思路、目標任務和重點工作

(一)基本思路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透析

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它適應了我國農業在經濟體制上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客觀要求,它實現了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一體化、管理企業化、服務社會化,顯著提高了農村經濟的組織化程度,較好地解決了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它提高了農業的比較利益和勞動生產率,有效推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轉化的進程。農業產業化是適應市場競爭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推進農業產業化對于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1.培育主導產業

主導產業要以“名、優、新、特”產品開發為目的,從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名優產品入手,對那些資源優勢最突出、經濟優勢最明顯、生產優勢較穩定的項目,進行重點培育。通過良種擴繁等方式加快發展,樹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產業,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推進農業產業化必須發展農業規模化,建立農業生產基地,通過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可以有效帶動農民大規模生產,從而形成區域化發展、專業化生產、規?;洜I,形成群體優勢。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中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實現產業分布、產品銷售和產業發展的多元化模式,通過優勢資源的轉移和優化品種結構,創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發展名、特、優、稀等農產品項目,做到人無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優,使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2.注重人才培養

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依靠龍頭企業帶動,注重培育和鼓勵農業人才脫穎而出,培養具有市場意識強、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人才與技術人才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環節,按照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原則,優化人才資源配置,完善人才流動機制,積極推進企業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的市場化、社會化、職業化,讓優秀人才流向農業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進程。農業產業化總是伴隨著科技進步,而農業科技進步的實踐最終是依靠農民完成的,只有通過農民的實踐,各種農業科技成果才能轉變為生產力,使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得到推廣應用,實現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需要大量懂得農產品生產、加工與銷售各級各類的農業專門人才,推動農業產業由低效益向著高效益產業轉變,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加強農民職業教育迫在眉睫,政府應對農民職業培訓加大投資力度,積極開展多種多樣的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以社會辦學為輔的職業培訓體系,使農村從業人員能夠及時得到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推廣培訓。農民職業教育應把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與素質的提高有機結合起來,牢固樹立起以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為目的的素質教育,使其具備能適應多個職業崗位的知識與能力,形成規?;洜I、區域化布局,滿足農業產業化經營對農村技術人才的需求。

3.拓寬融資渠道

查看全文

林業產業化發展研討

1安徽省安慶市林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安慶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在1986-1988年森林資源清查統計中,安慶地區全區的林業用地為880693.3m2,森林覆蓋率為28.3%。在1988年的統計中,安慶地區內的活立木總蓄積量為1500.53萬m3。安慶市地區森林分布的主要樹種有杉木、馬尾松,櫟樹等等木材樹種;也還有許多油桐、油茶、板栗、核桃、棗樹等等經濟林木樹種。巨大的森林資源是一座巨大的資源寶庫,在安慶地區還盛產木耳,香菇,天麻等經濟價值極高的藥材,還出產金錢豹、獐、麂、鹿、大鯢、穿山甲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的森林資源為安慶市林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但在過去幾十年的森林資源開發過程中,由于森林資源沒有科學開發導致了安慶市的森林覆蓋面積一度受到影響,如安慶市的森林資源曾在“”期間就遭到了嚴重的濫砍濫伐人為破壞。在安慶市現階段的林業產業化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表現在對森林資源的利用方式上主要還是以傳統的樹木原材料產業為主,產業利潤低;在對副產品的加工上也很粗糙。林業產業化發展要實現林產品或林副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環節一條龍的銜接發展,實現貿,工,農專業化聯合經營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安慶市的林業產業化發展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安慶市林業產業化發展策略研究

安慶市有著豐富的林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資源,如何利用開發并管理好這筆自然資源財富是安慶市林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

2.1建立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產業發展觀建立林業產業化發展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環境資源保護與社會經濟效益的共同發展,任何以破壞森林資源為代價的項目開發都是不可取的。在我國就出現很多以破壞環境資源為代價的項目開發案例,事實證明最終不僅不能帶來經濟的有效發展,而且因環境資源被破壞,導致的損失已經無法用金錢衡量。近幾十年,我國的森林資源覆蓋面積有減少的趨勢,由此導致的氣候環境變化,是人民的生活環境不斷惡化。保護現有的森林資源,提高我國森林資源的有效覆蓋率是一項重要的國家政策。安慶市在發展林業產業化過程中,要時刻保護現有森林環境資源,在森林資源得以有效保護的基礎上開發林產品和林副產品產業鏈,發展安慶市林區經濟。要求安慶市在發展林業產業時要將林業產業化與江河治理,水土保護及環境保護,扶貧政策等結合起來綜合發展??梢詫⒘謪^資源劃分到責任人,采用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政府林業部門實施監管。

2.2深化體制改革,促進林業龍頭企業的發展發展林業龍頭企業:1)能實現林產品和林副產品的深加工,市場銷售,帶動林業產業發展。2)發展林業龍頭企業能實現資源的最大利用,借助龍頭企業的知名度,打開安慶市林業產業知名度,促進林業向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森林資源是國家所有資源,在發展林業產業時,要加大林業體制改革,多種方式經營管理林業資源。如在保持家庭經營承包長期穩定和產權清晰的基礎上,加快森林資源流轉。對于有實力的企業,可以將林業使用產權承包有實力的龍頭企業,或者林農與企業簽訂供購合作合同,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學管理。引入一些有實力的林業企業入駐,由這些企業提供技術和訂單,林農憑借自己的資源和勞動提供林產品和林副產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