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表演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2 01:57: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茶藝表演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茶藝表演

茶藝表演藝術及發展歷程

茶藝是將茶的沖泡和品飲藝術化。茶藝表演,則是將這門藝術在有限的時空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境雅、茶美、水清、器凈、藝精的品茗意境,通過茶藝表演者那種出神入化的沖泡技藝,去創造美、表現美、感受美、體會美,顯示東方文化的深厚意蘊,創造出一種生活化的文化藝術氛圍,它屬于生活美學的范疇。我國是世界公認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茶文化源遠流長,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的茶文化以儒、釋、道家思想為沃土,吸收各家之精華來豐富和發展自身內涵,由此形成了以“和諧”為核心的美學思想。在弘揚茶文化的思想指導下,茶藝表演就成為了十分重要的載體。

一、茶文化的發展歷程

茶,作為物種,經歷了由野生到種植,再到選優繁育的過程。茶葉的制作也是與時俱進,逐步發展的。人類的用茶,經歷了“食用”、“藥用”、“飲用”這三個階段。在西漢中期的四川成都一帶,人們已經開始將茶當做飲料了。而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更深入更廣泛地進入了中國人民的生活,地域范圍擴展到長江以南地區,在史料中對茶的記載也開始逐漸增多。由于特殊的歷史條件,茶在這一時期開始與道家、儒家的思想發生聯系,茶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現象開始萌芽。茶引起人們的興趣,除了解渴、提神的原始功能,首先在于它的味美。要想獲得這種美味,只采飲天然的茶不遠遠不夠,還需要選擇茶葉的品種,對茶的種植、采摘、制備、沖泡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到了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朝,物質基礎與精神文明都達到了新的高峰,使人們能夠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給自身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飲茶便發展成為一種全國性的民俗并開始形成茶文化。被譽為“茶圣”的唐人陸羽著有《茶經》一書,是對當時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與茶文化的全面總結。陸羽不僅系統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葉產制烹飲技藝,而且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成為中國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標志。

宋代是我國茶文化深入發展的時期。由于官僚貴族的倡導示范、文人僧道的推廣傳播、市井階層的廣泛參與,茶葉在物資領域的地位幾乎可以比肩柴米,飲茶在精神文化領域也成為了一種流行時尚。這一時期,點茶、斗茶、分茶等與茶有關的記載層出不窮。元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時期。游牧文明對中原文化產生了巨大沖擊,中國茶文化呈現多元化的發展。飲茶方式由宋代的繁瑣走向簡約。明清時期,散葉茶得到了大力推廣,名優茶的品種也大量增加,飲茶技藝也隨之出現了多樣化的特點。全國各類茶館林立,茶書、茶詩、茶畫眾多,并開始成為西方與中國貿易的主要物產。

二、茶藝表演的興起

幾千年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積累,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融化在茶香清泉之中。飲茶風尚同樣溶入了現代人的生活,演變成為一種品茗的藝術程式。茶藝表演是在茶藝和茶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通過各種茶葉沖泡技藝的形象演示,科學地、生活化地、藝術地展示泡飲過程,使人們在精心營造的優雅環境和氛圍中,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陶冶情操。從唐宋的文士茶藝、宮廷茶藝、宗教茶藝發展起步,直到20世紀70年代,現代的“茶藝”概念率先在臺灣被提出,茶藝表演事業隨之興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藝館和茶文化盛會為茶藝表演提供了平臺。茶藝表演是一門集音樂、舞蹈、人文精神于一體,適合在室內或舞臺表演的茶葉沖泡藝術。它正承擔起普及茶文化的時代責任,引導人們去重新品味古人早已參透但在近百年逐漸被淡忘的中國茶文化的精髓。

查看全文

民樂藝術在茶藝表演中的應用

摘要: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蘊含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將茶藝表演和民樂藝術相互結合,可以創造出全新的意境。本文首先對民樂藝術和茶藝表演的內在聯系進行了探討;其次,分析了茶藝表演對民樂藝術表演的要求;最后,重點探究了在茶藝表演中。民樂藝術的應用策略,旨在為關注這一領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可行性較高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茶藝表演;民樂藝術;即興演奏;審美取向

1民樂藝術和茶藝表演的內在聯系

當今社會,公眾的審美理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環境都發生變化的環境下,人們在文化消費方面的思維也不斷成熟。在現代社會中,茶藝表演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將民樂藝術融入到茶藝表演中,可以充分地提升茶藝表演的魅力,并且全方位地展示傳統茶文化特征,擴大茶文化的影響力。現代茶藝表演是一項融合了多種藝術的表演形式,而并不是單一的藝術表達機制。民樂藝術的合理化應用,是茶文化活動藝術化的詮釋和展現。

2茶藝表演對民樂藝術的要求

2.1語言表達能力.茶藝表演被視為是文化傳播的活動項目。在欣賞茶藝表演的過程中,部分觀眾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缺乏正確的理解。因此需要工作人員和民樂藝術的表演者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表演的過程中,以解釋說明的方法,對表演活動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介紹,進而幫助受眾群體更好地理解茶藝表演和民樂藝術。

查看全文

揚琴藝術特征及與茶藝表演碰撞

摘要:揚琴與鋼琴同宗,音色清麗音量宏大,低音扣人心弦高音激昂雄渾,是我國民族樂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樂器。本文在闡述了揚琴的藝術特征之后,又對茶藝表演進行了簡要概括,最后從辯證的角度分析了揚琴與茶藝表演碰撞融合之路。

關鍵詞:揚琴;藝術特征;茶藝表演;音樂美學

我國的茶藝表演是茶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通常是由茶人身著素色茶服,于清幽的茶室或者秀美的茶園,隨著舒緩的音樂而表演茶葉沖泡技藝。一般來說,茶藝表演與音樂是互不可分的,完整的茶藝表演必須囊括音樂這一元素。而茶藝表演中的音樂大多是由民族樂器演奏出來的,二胡、琵琶、長笛、竹琴、合歡簫等都是茶藝表演的伴奏樂器。其實,揚琴作為一種擊弦樂器,自從波斯傳入我國后在與本土音樂文化相互碰撞的過程中也逐漸成為了我國茶藝表演的主要“伴奏者”,并在歷史的演變中逐漸成為了我國民間文化藝術的一部分。同時,揚琴剛柔并濟的音質特色也使得茶藝表演更具美學欣賞價值。

1揚琴藝術特征

揚琴雖然是一種舶來品,但是在東傳至我國后,從廣東一直擴散到了全國各地。最重要的是,在這幾百年的演化過程中,新的揚琴品種也不斷出現,高低音揚琴、轉調揚琴以及電聲揚琴的先后問世極大地鞏固了揚琴在整個民族樂器中的“主導性”地位。通常來說,揚琴是由共鳴箱、弦釘、弦軸、馬子、琴弦與琴竹等部件組成。由于揚琴不同于一般的弦樂器,其演奏手法較為復雜。王沂甫先生曾經提出了揚琴演奏“八法”——“彈、輪、顫、滑、點、拔、揉、勾”,其中單音與輪音是揚琴的基本彈奏手法。

1.1演奏風格

查看全文

歷史文化對茶藝表演藝術的影響

茶藝是將茶的沖泡和品飲藝術化。茶藝表演,則是將這門藝術在有限的時空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境雅、茶美、水清、器凈、藝精的品茗意境,通過茶藝表演者那種出神入化的沖泡技藝,去創造美、表現美、感受美、體會美,顯示東方文化的深厚意蘊,創造出一種生活化的文化藝術氛圍,它屬于生活美學的范疇。我國是世界公認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茶文化源遠流長,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的茶文化以儒、釋、道家思想為沃土,吸收各家之精華來豐富和發展自身內涵,由此形成了以“和諧”為核心的美學思想。在弘揚茶文化的思想指導下,茶藝表演就成為了十分重要的載體。

一、茶文化的發展歷程

茶,作為物種,經歷了由野生到種植,再到選優繁育的過程。茶葉的制作也是與時俱進,逐步發展的。人類的用茶,經歷了“食用”、“藥用”、“飲用”這三個階段。在西漢中期的四川成都一帶,人們已經開始將茶當做飲料了。而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更深入更廣泛地進入了中國人民的生活,地域范圍擴展到長江以南地區,在史料中對茶的記載也開始逐漸增多。由于特殊的歷史條件,茶在這一時期開始與道家、儒家的思想發生聯系,茶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現象開始萌芽。茶引起人們的興趣,除了解渴、提神的原始功能,首先在于它的味美。要想獲得這種美味,只采飲天然的茶不遠遠不夠,還需要選擇茶葉的品種,對茶的種植、采摘、制備、沖泡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到了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朝,物質基礎與精神文明都達到了新的高峰,使人們能夠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給自身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飲茶便發展成為一種全國性的民俗并開始形成茶文化。被譽為“茶圣”的唐人陸羽著有《茶經》一書,是對當時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與茶文化的全面總結。陸羽不僅系統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葉產制烹飲技藝,而且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

成為中國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標志。宋代是我國茶文化深入發展的時期。由于官僚貴族的倡導示范、文人僧道的推廣傳播、市井階層的廣泛參與,茶葉在物資領域的地位幾乎可以比肩柴米,飲茶在精神文化領域也成為了一種流行時尚。這一時期,點茶、斗茶、分茶等與茶有關的記載層出不窮。元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時期。游牧文明對中原文化產生了巨大沖擊,中國茶文化呈現多元化的發展。飲茶方式由宋代的繁瑣走向簡約。明清時期,散葉茶得到了大力推廣,名優茶的品種也大量增加,飲茶技藝也隨之出現了多樣化的特點。全國各類茶館林立,茶書、茶詩、茶畫眾多,并開始成為西方與中國貿易的主要物產。

二、茶藝表演的興起

幾千年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積累,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融化在茶香清泉之中。飲茶風尚同樣溶入了現代人的生活,演變成為一種品茗的藝術程式。茶藝表演是在茶藝和茶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通過各種茶葉沖泡技藝的形象演示,科學地、生活化地、藝術地展示泡飲過程,使人們在精心營造的優雅環境和氛圍中,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陶冶情操。從唐宋的文士茶藝、宮廷茶藝、宗教茶藝發展起步,直到20世紀70年代,現代的“茶藝”概念率先在臺灣被提出,茶藝表演事業隨之興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藝館和茶文化盛會為茶藝表演提供了平臺。茶藝表演是一門集音樂、舞蹈、人文精神于一體,適合在室內或舞臺表演的茶葉沖泡藝術。它正承擔起普及茶文化的時代責任,引導人們去重新品味古人早已參透但在近百年逐漸被淡忘的中國茶文化的精髓。

查看全文

茶藝表演中形體與音樂藝術研究

摘要:隨著茶文化的傳承,在茶藝表演過程,其形體與音樂藝術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挖掘其文化價值,不斷提高認識,從而實現茶藝表演的有效傳承,也進一步為國家文化建設提供有效支持。

關鍵詞:茶藝表演;形體與音樂藝術;研究

引言

現階段,茶藝表演被人們關注,作為相關研究人員,更要深入實際,總結有效的工作實踐,以提高對于茶藝表演的深刻理解,從而為構建完善的茶藝表演藝術提供有效保障,希望本文的進一步研究,能夠為相關研究提供有效參考。

1對于形體和音樂的綜合說明

茶藝表演所涉及到的理論知識主要有形體和音樂常識,但是,普通的舞臺表演和茶藝表演之間具有一定的區別,茶藝表演中的表演是圍繞茶藝進行的。因此,在針對茶藝表演中的形體和音樂進行創造和設計時,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二者之間的區別以及聯系,很好地明確各自所處的藝術范圍,而茶藝表演的音樂和形體在設計過程中,沒有建立在茶藝表演的特征之上,那么最終所呈現出來的表演形式,就脫離了茶藝這一核心本質,難以將完整的茶藝藝術呈現給觀眾,參與茶藝表演的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明確且重視可能會影響茶藝表演順利進行的各個因素。優雅精致的生活態度不僅是茶藝的中心思想,同樣也是茶藝表演想要傳達的生活心態,因此,在表演進行的過程中,通過肢體動作將其優雅精致的生活意識形態良好地傳達出來,促使其良好的意識形態能夠感染到觀眾。影響表演進行的因素有很多,音響、背景、材料等等,從而促使其能夠發揮其作為茶藝表演的輔助作用。形體藝術指的是人的一種人體姿態表演形式,舞臺上的形體藝術采用夸張的形式將人的態度和情緒通過肢體擺動具體地展現出來,由此可見,表演者的形體藝術對于茶藝表演良好進行具有關鍵性作用。

查看全文

茶藝表演服裝設計論文

1傳統茶藝表演服飾特色

茶藝表演中蘊含著廣泛的美學內容。美學的范疇十分廣泛,不僅涵蓋藝術上美感,還包含著人體的藝術美。茶藝表演的服飾就是在服裝藝術美的基礎上,體現出人體的美感。傳統茶服風格設計獨特,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茶道與茶德的人文主義。隨著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對于茶文化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加深。1.1傳統茶服風格。從字面意義上看,傳統茶服就是演員在茶藝表演過程中,為了更好體現出茶元素文化底蘊,同表演場景、表演氣氛相契合而穿著的一種傳統服裝。我國傳統茶藝表演的服裝多為旗袍,一方面旗袍是我國傳統服飾的一種,也為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也被列為非物質遺產名錄中;另一方面,旗袍通過中國元素與西式裁剪方式相結合,通過色彩間的高對比度,領口、袖口的盤扣設計,體現出中華文化元素的多樣性。傳統茶服旗袍多用“梅、蘭、竹、菊”作為花色點綴,這是因為這四種植物在我國古詩詞中,代表著高潔、淡雅、清新與恬淡四種不同哲學思想,這四類哲學思想與茶文化所宣傳的思想相契合,能通過服飾將茶藝表演者優雅、文儒的形象體現出來。1.2茶藝表演服飾特點。茶藝表演不是單純的演繹,更重要的是通過茶藝表演將茶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傳達給人們。茶藝表演服飾不是普通的演出服裝,而是將美學與“茶藝、茶道、茶性、茶德”要素相融合的服飾。茶藝表演服飾在材質、色彩以及圖案方面,需要體現出濃重的茶文化風格。茶文化起源較早,起初在茶藝表演時,男演繹者通常會以素色長褂為主,女演繹者會以淡色長裙為主,且與時代風格相近。現代茶藝表演服飾主要有兩個分類。第一類,主要是由漢服改良而來的,由三層服飾組成———小衣、中衣與大衣,長度主要為深衣;第二類,則主要是由旗袍改良而來的,旗袍作為清末民國時期中國女性的典型代表服飾,也與茶藝表演風格相適。其中,茶藝表演服飾的色彩主要以藍色、綠色、淺黃色為主,凸顯淡雅、恬靜,符合茶藝表演舒緩的風格,給人以清新脫俗之感。在茶藝表演服飾的圖案上,主要以簡單的花紋來點綴,通過簡約的花紋傳遞茶文化思想中的簡約、清新。1.3茶藝表演服裝設宗旨。茶藝表演服裝設計的思路是在美學思想、繪畫理論以及茶文化思想理論基礎上提出來的。茶藝表演的服裝設計從根本上講,是為了適應某類特定活動的設計工作。服飾設計的工作宗旨不僅需要追求服飾的功能性,還要追求服飾的藝術性特征,實現功能性與藝術性的平衡。在服裝設計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藝術與技術的交流。茶藝表演服裝設計從業者大多文化功底深厚、博學多才、審美獨特,有著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另外,還對我國茶文化認知深刻,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還需要考慮,如何將我國民族特色元素融入茶藝服裝款式,這就需要設計者了解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的不同風格,深入學習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另外,服裝設計思路來源于生活,設計者更需要通過生活的點點滴滴去尋找設計靈感。

2當代服裝設計思路的問題分析

快節奏的生活節奏對服飾設計的思路提出了新的要求。快餐式服飾多為單一類型,并且在色彩、圖案以及設計風格上沒有突出的特征。現代人們對于時尚的敏感度增加,也對美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者需要不斷創新設計思路以滿足時尚更新換代的要求。我國茶藝表演的服飾將茶文化思想融入設計之中,茶藝服飾的設計靈感來源于生活,通過對茶文化生活中的細節描述,將設計靈感用藝術語言抽象、放縮后,通過色彩、樣式表現出來。2.1色彩單一。國際知名H&M、Zara等快節奏時尚品牌設計風格突出。另外,國際大牌在對服飾的設計上調基略不相同,大多都走“冷淡”風格的淡雅色調,或是以黑色色調為基調。雖然黑色、灰色是經久不衰的時尚色調,但是色彩搭配單一難,免會對服裝設計的風格造成影響。與此同時,消費者在購買服飾時往往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色調為主色調購買。長此以往,單一的色調還是會無法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欲望。我國茶藝表演的服飾設計也有此類問題,即多采用“淡雅”風格的顏色,如淡藍色、米色等。雖然外觀上給人以清新脫俗之感,但是由于色彩過于單一,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也無法順應時尚的要求,更無法給茶藝表演觀賞者更好的視覺享受。2.2圖案單調。每個品牌都有其不同的設計理念、設計圖案。如,著名品牌路易斯威登服飾、皮包上的圖案,以其品牌Logo為代表;著名運動品牌Nike也是如此,其服飾上所使用的最多的圖案,就是其品牌Logo。一方面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但是過多的使用品牌Logo作為服飾圖案,則會使人感覺少了許多心意。茶藝表演的服飾設計也有同樣的問題,我國的茶藝表演的服飾中也存在該問題,如茶藝表演服飾的主要圖案為“梅”、“蘭”、“竹”、“菊”,四個基本圖案類別,雖然這四類基本圖案為茶藝表演服飾最為適宜的圖案,但是過度使用,可能會造成茶藝表演服飾圖案的單調,也會影響觀賞者的觀賞感悟。另一方面,留下了更多遐想的空間。大范圍的單一色調,會讓整個服裝有留白現象,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團單一、簡潔符合茶文化道家思想中“無為而治”的理念。另外,對于服飾設計的中細節處理,還需要服裝設計師以時尚為基礎加以改進。2.3風格封閉。一般來說,我國的服飾風格較為單調,即為休閑服、職業裝、運動裝等幾個大類。在服飾設計上并沒有很大的突破,也沒有較多知名的國際品牌,這與當代服裝設計的風格封閉問題有一定關系。服裝設計是來源于生活之中。但是許多設計師在對服裝進行設計時,更多的考慮實用性原則,而忽視了衣服的內在美觀特征,在色彩搭配、圖案設計上重視不夠,這也是造成服裝風格封閉的重要原因。快節奏的生活需求對服飾的實用性要求較高,這樣就會限制了服裝風格的多元化設計。快節奏時尚品牌進行研究后,可以發現快節奏時尚品牌對于服飾的風格設計以實用性為基礎原則,以簡約為設計理念,設計風格更加獨特,每一季度的新品風格都有區別。

3茶藝表演服飾色彩樣式對服裝設計的創新

茶藝表演服飾色彩簡單,設計風格、設計圖案卻與眾不同,可以為服裝設計提供新的借鑒。隨著“中國風”的大熱,許多服裝設計開始采用中國元素,茶元素是中國元素的典型代表,可以將傳統茶元素巧妙融入服裝設計中。3.1調節色彩色調。茶藝表演服飾的色彩、色調較為簡單,多為淡色。這為服裝設計提供了新思路。淡雅的服飾顏色更容易給人以明亮、快樂之感,在此基礎上,將茶藝表演服飾色彩嫁接到普通服裝設計中。采用淡雅顏色的設計,更能夠體現出服飾鮮明的特色。茶藝表演的服飾比較注重色彩的和諧搭配,而非選擇一種色彩,這與當代服裝設計的時尚理念有一定差異。當代服裝設計大多選擇多色搭配,或是某一色彩作為主色調,搭配其他色彩。通過對茶藝表演服飾的理解,服裝設計時可以選擇更為合適的單一顏色。3.2設計圖形圖案。服裝設計“中國風”盛行后,服裝設計的圖形、圖案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國元素。維多利亞的秘密于2016年專門推出了“中國風”的相應主題。其中,一套內衣融入了我國傳統茶藝表演服飾的圖形設計理念,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龍”的元素融入其中,并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油畫色彩風格相結合,在服裝帽飾上做了相應的點綴。說明傳統茶藝表演的服飾設計已經開始在世界范圍內推廣,“中國風”已經成為不可忽略的潮流要素,服裝設計的風格開始向中國傳統元素的方向尋找設計靈感。傳統茶藝表演的服飾為時尚服飾圖形、圖案,提供了新的設計方向。3.3開拓樣式風格。服裝設計的風格,不僅通過服飾的色彩搭配、圖形設計來體現,還通過服飾的材料體現服飾的風格。不同材質的面料對服裝設計的風格影響頗深。我國傳統茶藝表演的服飾多使用綢緞或棉麻,來給人以休閑、清新之感,這也為當代服裝設計提供了思路。棉麻服裝無論是從質感、穿著體驗,還是從設計獨特性上,都給予服裝設計者以新的思路。

查看全文

茶藝表演藝術及歷史背景

茶藝是將茶的沖泡和品飲藝術化。茶藝表演,則是將這門藝術在有限的時空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境雅、茶美、水清、器凈、藝精的品茗意境,通過茶藝表演者那種出神入化的沖泡技藝,去創造美、表現美、感受美、體會美,顯示東方文化的深厚意蘊,創造出一種生活化的文化藝術氛圍,它屬于生活美學的范疇。我國是世界公認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茶文化源遠流長,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的茶文化以儒、釋、道家思想為沃土,吸收各家之精華來豐富和發展自身內涵,由此形成了以“和諧”為核心的美學思想。在弘揚茶文化的思想指導下,茶藝表演就成為了十分重要的載體。

一、茶文化的發展歷程

茶,作為物種,經歷了由野生到種植,再到選優繁育的過程。茶葉的制作也是與時俱進,逐步發展的。人類的用茶,經歷了“食用”、“藥用”、“飲用”這三個階段。在西漢中期的四川成都一帶,人們已經開始將茶當做飲料了。而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更深入更廣泛地進入了中國人民的生活,地域范圍擴展到長江以南地區,在史料中對茶的記載也開始逐漸增多。由于特殊的歷史條件,茶在這一時期開始與道家、儒家的思想發生聯系,茶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現象開始萌芽。茶引起人們的興趣,除了解渴、提神的原始功能,首先在于它的味美。要想獲得這種美味,只采飲天然的茶不遠遠不夠,還需要選擇茶葉的品種,對茶的種植、采摘、制備、沖泡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到了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朝,物質基礎與精神文明都達到了新的高峰,使人們能夠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給自身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飲茶便發展成為一種全國性的民俗并開始形成茶文化。被譽為“茶圣”的唐人陸羽著有《茶經》一書,是對當時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與茶文化的全面總結。陸羽不僅系統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葉產制烹飲技藝,而且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成為中國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標志。宋代是我國茶文化深入發展的時期。由于官僚貴族的倡導示范、文人僧道的推廣傳播、市井階層的廣泛參與,茶葉在物資領域的地位幾乎可以比肩柴米,飲茶在精神文化領域也成為了一種流行時尚。這一時期,點茶、斗茶、分茶等與茶有關的記載層出不窮。元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時期。游牧文明對中原文化產生了巨大沖擊,中國茶文化呈現多元化的發展。飲茶方式由宋代的繁瑣走向簡約。明清時期,散葉茶得到了大力推廣,名優茶的品種也大量增加,飲茶技藝也隨之出現了多樣化的特點。全國各類茶館林立,茶書、茶詩、茶畫眾多,并開始成為西方與中國貿易的主要物產。

二、茶藝表演的興起

茶藝表演是一門集音樂、舞蹈、人文精神于一體,適合在室內或舞臺表演的茶葉沖泡藝術。它正承擔起普及茶文化的時代責任,引導人們去重新品味古人早已參透但在近百年逐漸被淡忘的中國茶文化的精髓。我國茶葉種類眾多,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各地區、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飲茶風俗,與之相應地,茶藝表演的種類也呈現百花齊放。按照茶藝表演的形式,可分為三種:一種是在演出場所由專業人員表演,這一類表演往往強調以藝為主,突出茶藝的欣賞功能;第二種表演多見于茶館、茶室等場所,表演者和欣賞者多為茶界人士或飲茶愛好者。他們會最大限度地體現某一類茶葉的品質特性,遵循茶理茶性,有主題有針對性地設計茶藝程式。使表演者和欣賞者都能從中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第三種則發生在普通百姓當中,將品茶和泡茶技巧融合在一起,自娛自樂。而按照茶藝表演的程式,則可大致分為備器、煎水、賞茶、潔具、置茶、泡茶、奉茶、飲茶這幾個基本步驟。不光展現制茶、泡茶、飲茶的技藝,更重要的是貫穿在整個茶藝表演始終的中國茶道精神。除此之外,茶藝表演還日益成為一種人際交流、建立友誼、溝通情感的紐帶,甚至是一種社會和諧的潤滑劑。以茶會友,其適用范圍更加廣泛。在欣賞茶藝表演的同時,達到精神上的共鳴。

三、歷史文化發展對茶藝表演藝術的影響

查看全文

茶藝表演中音樂選擇及音樂教育功能研究

摘要:茶藝表現具有優雅、科學、舉止得體及肅靜有序的特點,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的選擇應注意按照不同的茶的種類來選擇背景音樂、選擇那些符合周圍環境和表演形式的背景音樂及按照民族習俗的不同來選擇背景音樂,茶藝表演中的音樂教育功能有拓展信息傳達方式、升華個人的精神境界及提升創造力。

關鍵詞:茶藝表演;音樂選擇;音樂教育功能

1茶藝表演的特點

茶藝表演是一個極富藝術性的行為。在表演茶藝的過程中,表演者需要將泡茶的完整過程以優雅、科學的方式展現出來,使觀賞者能夠感受到茶的韻味,在觀賞表演的過程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尤其是最近幾年,茶藝獲得了較大發展,與此同時茶藝表演也成了傳遞茶藝術的重要手段與方式。當前,茶藝表演已經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為大眾所喜。綜合來看,茶藝表演的類型具有多樣化。就民俗茶藝表演來說,它主要展現了極富民族特色的飲茶方式。具體的民俗不同,茶藝的表演方式就存在較大不同,這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西湖茶藝”和“贛南茶禮”等。從根源上看,中國的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茶文化,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促使了茶藝表演的誕生,如“仿宋古茶”等。在表演茶藝時,表演者要身穿與表演主題相一致的服裝,使用相應的表演道具。總的來說,茶藝表演的各項因素都應該和表演類型相一致。就茶藝表演的原則而言,表演者應該遵循“精、清、凈、美”的表演原則。就“精”而言,不管是從茶葉以及茶具的選取上,還是在對水的使用上,都應該講究精益求精。就“清”而言,飲茶是一門藝術,講究的是淡泊明志,怡神養氣,所以茶藝的表演者在表演的過程中理應做到舉止得體,肅靜有序,通過嫻熟的茶藝表演體現清凈寧和的茶文化。另外,就“凈”而言,要保持茶藝表演環境的干凈、素雅,只有如此才能夠真正做到去除心靈的雜念。

2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的選擇

就茶藝表演的背景音樂而言,有以下幾種音樂類型可供選擇,如古典名曲、自然之聲、專用茶藝曲目和現代音樂等。就古典名曲而言,它多由古箏、古琴以及琵琶等來演奏;就自然之聲而言,其多為山泉飛瀑聲以及小溪流水聲等大自然的聲音,比較適合于那些山水外景的茶藝表演;就專用茶藝曲目而言,其多為專門針對茶藝表演而譜寫的樂曲,多用于表現茶藝表演的主題;最后,在茶藝表演的過程中也多采用現代音樂,尤其是在那些西式紅茶的表演過程中多采用《天鵝湖》等現代音樂。在針對不同茶藝表演的主題進行背景音樂的選擇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查看全文

服裝教學實踐與茶藝服裝設計研究

摘要:文章從服裝教學實踐時設計茶藝服裝入手,闡述了茶藝服裝設計的研究可從獲取設計靈感、研究茶藝服裝的造型和茶藝服裝的色彩、探索茶藝服裝的面料選擇,以及研究茶藝服裝的配飾等方面進行。

關鍵詞:茶藝;服裝;設計;研究

在服裝教學實踐中開展專項設計的研究有利于挖掘設計的靈魂,細化設計種類。茶藝服裝設計的研究,首先要研究茶藝文化的特色,其次要在茶藝文化的特色上挖掘茶藝服裝設計的特點。“茶藝”,顧名思義有“茶”,有“藝”,這里的“茶”是指飲茶文化,“藝”是指飲茶藝術,二者的結合就是完整的品茶過程,此過程講究在與人品協調的環境下品評茶葉技法,鑒賞茶具藝術,欣賞操作者包括茶藝服飾在內的藝術風采,領略品茗意境,以求達到形式和精神融合,構造飲茶的文化。值得注意的是飲茶環境一定要有相應風格的服裝匹配,才能襯托茶藝的主題,渲染茶性的藝術感。因此,茶藝服裝設計的靈魂應當是:從茶藝的主題出發,挖掘不同主題的茶藝內涵如何在服裝上體現,這種體現還要把握傳統文化在服裝上如何與現代時尚兼容并存的問題。茶藝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其中包含著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托。傳統的茶藝,是用辯證統一的自然觀和人的自身體驗,從靈與肉的交互感受中來辨別有關問題,所以在茶藝當中,即包含著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又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寄托。茶藝服裝設計也應從既能體現人們的審美,又能帶給人們精神上的寄托入手,多年的服裝教學實踐,積淀了對茶藝服裝設計的研究可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

1解讀茶藝文化,獲取設計靈感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的提高,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也有了更多的追求,傳統文化中的茶文化被更多人接納,從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茶藝內容。體現在現代茶文化方面,主要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拓展了服裝禮儀等藝術形式,形成了有濃厚中國民族特色的茶藝文化。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茶文化內容與茶藝服裝的靈感觸發點可解讀如下:

1.1熟知茶葉的類別、品質特點

查看全文

茶學專業茶藝課程改革與茶藝師考試對接

摘要:茶藝課程是茶學專業的一門骨干課程,茶藝師資格證書不僅能證明茶學專業學生具有茶藝師的職業能力,還能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茶藝課程改革應該與茶藝師考試對接。通過教學改革培養出更多茶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有效促進就業。實現茶藝課程改革與茶藝師考試對接,學生在取得茶藝師資格證書的同時,也可提高茶學專業的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培養創新能力,對學生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茶學專業;茶藝課程;茶藝師考試;課程改革

茶藝課程是茶學專業茶文化類課程中的一門骨干課程,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茶藝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能使學生了解中華茶藝的基本概念和分類原理、茶藝要素和環節、茶藝禮儀、茶藝美學特征、茶藝編創原則等理論,掌握各種形式茶藝的技能實踐,茶的沖泡和品賞藝術,有助于學生提高文化藝術素質,特別是人文素質、綜合素質。[1]茶藝師考試是人社部對從事茶藝服務的工作人員進行的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內容與茶藝課程教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要實現茶藝課程教學與茶藝師考試的對接,就要分析茶藝課程教學與茶藝師考試的異同,對茶藝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本文將以青島農業大學茶學專業為例,探討茶學專業茶藝課程改革與茶藝師考試的對接。

一、茶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及企業需求

茶學專業是由我校2008年新開專業,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已在課程體系的設置、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2]據統計,近3年我校茶學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平均保持在80%以上,20%-30%的學生考上碩士研究生繼續深造;其他學生報考了公務員、事業單位或從事茶業相關的生產、銷售和服務工作。在這些涉茶的工作崗位中,從事茶藝工作的工作地點、工作環境及工資待遇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深受茶學畢業生尤其是女生的青睞。[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精神層次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茶葉企業的經營銷售就需要茶藝師們來發揮他們專業技能,賦予茶葉文化藝術,因此中高級茶藝師可以說是市場中的“搶手貨”。各大茶葉公司、茶藝館、涉外賓館等把擁有茶藝師資格證的茶藝師看作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專業培訓的茶藝師往往能得到消費者信賴,給企業帶來直接經濟效益。茶學專業畢業生對此深有體會,學生被安排到茶業公司實習期間,學生普遍反映大多公司里沒有茶藝人員可以為顧客泡茶、介紹茶葉、招待客人,這樣就不能很好地把茶葉推廣出去。另外通過參加幾次青島市、濟南以及煙臺的茶博會,同學們發現在人山人海的茶博會上,茶藝表演往往更能吸引更多的人來認識并了解企業的茶葉,使企業產品在萬千茶葉中脫穎而出。而一些茶藝館、茶文化類公司,也需要大批優秀的茶藝師。茶學專業畢業生獲得茶藝師資格證書,不僅能證明自己的職業能力,還能為他們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提供幫助。

二、茶藝課程教學現狀與茶藝師考試形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