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13:55: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播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播理論

廣告傳播理論分析論文

一、20世紀以來西方廣告傳播理論研究的發展歷程

西方廣告傳播理論的系統研究可以上溯至19世紀末廣告理論的經典成果。美國在當時已經成為世界廣告業最發達的地區,廣告理論研究的最早成果也產生于美國。進入20世紀,伴隨著美國經濟的繁榮以及廣告業的發達,美國的廣告理論研究一直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進入20世紀,人們對廣告的認識逐漸深化和豐富,廣告學逐漸形成一門獨立學科。在廣告學學科發展的過程中,廣告理論研究的內容、路徑愈益豐富,同時,營銷學和傳播學作為廣告學兩個最重要的支撐的廣告理論格局逐漸清晰。由此出現了廣告傳播理論與廣告學理論之別。明確這一點在理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對“廣告傳播理論”可分兩層理解:一是指關于廣告傳播活動與過程的理論;二是指廣告的傳播學研究路徑。兩者共同構成廣告傳播理論的研究視野。前者限定了廣告傳播理論的研究對象與范圍,后者則明確了廣告傳播理論的學科屬性和研究方法。

依據上述理解,美國20世紀廣告傳播理論的研究,大致可以將其發展過程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廣告傳播的角度看廣告,傳者中心論時期廣告傳播研究的典型特點是強調廣告是以傳播者為中心的產品信息的灌輸行為。這一時期,對廣告傳播效果的研究不僅豐富了廣告學本體理論,而且,對傳播學理論也多所貢獻,其中許多研究成果成為傳播學理論的奠基性成果。在廣告界內部所開展的理論探討雖表現出明顯的對營銷功能的強調,但也用不同的言說方式總結了廣告傳播的說服策略。以約翰肯尼迪、克勞德霍普金斯、阿爾伯特拉斯克爾為代表業內人士提出“原因追究法”,強調廣告必須以理服人,廣告的信息策略應強調產品的銷售理由和購買理由。西奧多麥克瑪納斯、雷蒙羅必凱等人則強調廣告應用間接的提示或委婉的暗示來達到廣告的說服目標,被稱為“情感氛圍派”。當然,這一時期的業內流行觀點并無真正的理論自覺,只是一種自發的理論層面的總結。除廣告效果研究之外,對廣告傳播過程的研究并沒有自覺地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更談不上采用傳播學的研究路徑。

第二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這一時期,傳播學逐漸形成,為廣告傳播理論的研究提供了較堅實的理論支持。如卡爾霍夫蘭關于態度改變的研究成果、拉扎斯菲爾德的“意見領袖”概念均已成為廣告接受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告的傳播學研究已經走上自覺發展的軌道。

同時,這一時期的廣告實務界人才輩出,涌現出一批兼通實務與理論的廣告大師。他們針對廣告實務提出的理論觀點展現出獨特的魅力。這一時期關于廣告傳播過程的理論觀點的共同之處是對信息策略的重視,并涌現出四大創意理論,即羅塞里夫斯提出的“USP”(獨特的銷售主張)理論、大衛奧格威的品牌理論、比爾伯恩巴克的“新廣告”論、李奧貝納的“內在戲劇性”理論。(朱麗安西沃卡,1999)

查看全文

博客傳播理論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把關人理論;博客;博客傳播;自律與他律

【論文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新興傳播方式博客的興起,傳統把關人理論也隨之發生變化。文章就傳統把關人理論的演變進行梳理,對博客的傳播形式和特點進行分析,并就博客傳播對傳統把關人理論的沖擊進行觀點性的評析。

一、傳統把關人理論在傳播學中的確立

最早提出把關思想并在理論上開啟把關研究之先河者是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KurtLewin)。盧因于1947年的《群體生活渠道》一文中明確提出"把關人"概念。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Gate)"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盧因還從人自身的心理因素來進行分析影響"把關人"有關方面:一是人的認知結構;二是動機,包括選擇的價值判斷,需求和要克服的干擾或障礙[1]。

將"把關人"這個概念引入新聞傳播領域的是傳播學者懷特。懷特提出新聞篩選過程中的"把關"模式,即通過對輸入信息和輸出信息的對比,考察在一個具體的把關環節上,信息是怎樣被篩選、過濾的。懷特的調查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不僅首次為新聞傳播中的"把關人"的存在及作用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和證據,同時也為"把關人"這一概念在傳播研究中得以確立奠定了基礎,正如麥奎爾所說的,"懷特以此給研究傳播的整個學派命名"[2]。

之后,蓋爾頓與魯奇在《國外新聞的結構》文中提出了"選擇性守門模式"。直到1969年,巴斯在《使守門人概念更趨完善》提出"雙重行動模式",即信息流通中,最關鍵的是把關人是傳播媒介[3]。傳播媒介的把關活動分為前后兩個階段步驟:一是新聞采集,這里的把關人主要有記者,因為記者是最接近信源和最傾向與信源的人。二是新聞加工,這個階段的把關人主要是以編輯為代表,編輯是那些對流入的新聞內容進行挑選、修改或剔除的人。這樣,他們的工作最具有守門意義,巴斯的這一"雙重行動"理論也更深刻地強化和鞏固了守門人及守門行為在新聞傳播中的地位及其作用表現。

查看全文

政府傳播基礎理論管理論文

摘要:政府傳播是政府運用以信息為載體的政治權力而維護其運行的一種運作過程。其本質是權力的運作方式。本文從政治權力的角度闡發開去,去解讀政府傳播,從而對政府傳播的概念、政府傳播渠道、政府傳播模型等進行分析,以期對政府傳播這一現象獲得基本認識。

關鍵詞:政府傳播、權力、渠道、模型、信息反饋

當前,關于政府傳播的概念,大家莫衷一是。有學者認為是“政府傳播是政府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的信息傳播”。①也有學者提出“政府傳播是運用傳播學的理論與方法,描述和解釋政府的信息生產、傳遞及由此產生的信息交換關系的概念”。②也有學者認為政府傳播即“國家權利機關的執行機關用語言、文字等符號,借助媒介向目標公眾傳遞、交流信息的進程”。③這些解釋都是從傳播學意義闡釋的,即用傳播學的概念對政府中存在的信息流動過程進行解釋。

一、“政府傳播”概念的界定及說明

要界定政府傳播的概念,首先應對政府傳播的主體政府有較全面的認識。什么是政府呢?無論是將政府視為政治統治的方式或政治統治的確定形式,還是將政府視為管理國家事物的機構和統治階級行使國家權力、實施階級統治的工具,政府即管理與行使國家主權的機關這是不爭的事實。這是從靜態的角度去解讀政府,它所強調的是公共權力的具體結構,但政府傳播基于傳播本身的互動性,它所研究的對象具有動態勢能,所以從動態角度去解讀政府。

政府作為政治主體,是要實現目的,主要表現為利益。“這種利益是非常廣泛的,可能是物質的,也可能是意識形態的,或二者兼而有之。政治權力所實現的利益,不論其形態如何,對于權力主體來說,都是屬于根本性的利益”。④而政府為保證根本利益的實現,就會把根本利益在實際中轉化為政治意志和政治行為,從而事實成為政治權力的載體。

查看全文

當代電視理論傳播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系對有史以來中國電視研究的梳理。作者以理論之“在”反觀當代電視研究的迷誤與遮蔽,分別從心理層面批判“源”意識、從系統層面批判一體化障礙和從方法論層面批判一維闡釋之局限,旨在重構電視文化研究的理性深度和多元品格,重塑學人自信。

【關鍵詞】在;源意識;一體化;一維闡釋;哲性;文化研究

“Arslonga,vitabrevis.”①

中國的電視研究發韌于電視乍始之際,似于文學,初民最簡單的“伐檀”之詩仍滋孽了流派和評論,“杭育杭育”之聲在20世紀50年代的電視創作中,何其微弱,何其低靡,但理論之光自肇始之秋,便奪人耳目,那便是對電視本體的探究。電視誕生在一個電影理論相對豐腴的時代,受眾對電影的慣性思維形成了電視最初的接受背景。所以,何以啻于電影,比起本體探究中的任何一個高地,都難以逾越。迄今,中國電視本體研究早已離這個出發點很遠了,但也常常難免汗顏后怕。可惜的是,本體研究似乎太多地占據了理論的視野,驗名正身之舉曠日持久,令人咋舌,今日仍不乏諸如“紀錄片到底是不是電視藝術”、“電視電影究竟質在電視還是質在電影”之類的溯源與歸依。沒有太多的理由駁斥本體窮委的合理性和當下性,乃至現實意義,但放眼全球電視研究,西方對于另類論域的開掘及其對后現代語境中電視本體話語之上諸多學理的梳理,恐怕于我國不無啟迪。本文無意“拿來主義”,20世紀中葉至今的西方電視研究作為常識,每一個理論工作者都有義務予以觀照。當今,理論研究無不置身于全球化語境之中,民族和歷史的個性差異要么被異質文明解構和異化,要么自在于洪流之中,卓爾不群,“和而不同”。②后者,對于一個積淀過于悠長的民族而言,也非易事。所以,我們與其一葉障目,弗如環顧俯瞰,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這些西方學界的旐旆旃旂乃至獵獵大纛,至少弘揚和昭示著一個訊息:異域文化問鼎電視研究何以能大廣角和深焦距滲透進方方面面,且鬯逐而郁蔥?警惕文化殖民就必須內斂于學術沙文主義嗎?

未必。

素來崇尚天人合一和美善相融的泱泱大國,至少應在本體研究與文化研究的二元互動中,將電視理論引向深入,二者皆不可偏廢。期間,物我合一,意象神游,電視的媒體質和藝術質方能心領神會,21世紀的中國電視才有可能獨樹一體,在趨同和變位的時空中巋然矗立。

查看全文

藝術視角傳播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從麥克盧漢的學術背景和他所處的時代的傳播學研究的實際出發,提出從藝術的角度而不是從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的思路出發來理解麥克盧漢,將為我們理解他那些奇詭的理論開辟新的道路。

[關鍵詞]媒介;麥克盧漢;藝術

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提出了一個在傳播史上石破天驚的說法:“媒介就是訊息(Themediumisthemessage)。”此言一出,眾議紛紛。一些人把它視為神諭,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不過是嘩眾取寵的無稽之談。幾十年來,麥克盧漢的這句“格言”不但不斷地被人引用,而且一直為人們所爭論,各國的傳播學者都曾試圖從各個角度來對其進行解釋,這種探索直到今天也沒有停止。

鑒于麥克盧漢不同尋常的思維方式和寫作風格,筆者認為應該從一個新的角度而不是用傳統的方式來理解他的思想。換句話說,把他作為一個藝術家而不是作為一個社會科學家來看待可能會使一切更容易理解。從這一點出發,筆者試圖回答為什么麥克盧漢的思維方式是藝術家的;在此基礎上,嘗試著解釋他的主要理論“媒介就是訊息”和“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在回答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方面所做的貢獻。筆者還將分析他對媒介結構所做的澄清。最后,還將討論麥克盧漢在中國的傳播學界倍受重視的原因,并對他的研究方法和“媒介就是訊息”的含義做一番歸納。

一、麥克盧漢的文學背景

麥克盧漢的教育背景基本上是文學方面的。1933年,麥克盧漢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學拿到了文學學士學位,然后他學了很短時間的工程,可很快發現自己并不感興趣,于是又回過頭來學文學。1934年,他在同一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此后不久,他到劍橋大學留學,繼續文學方面的研究。1942年,他獲得了劍橋的博士學位。

查看全文

社會傳播分化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當代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化、文化分化不斷加劇。在此基礎上,傳播分化的問題也凸現出來。就我國傳播學研究領域而言,傳播分化是一個新問題。研究者雖然不同程度地認識到了大眾傳播分化的現實,但對傳播分化的內涵,以及由傳播分化所引起的傳播沖突、傳播失衡等問題,顯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尚需深入的理論分析和探討。本文對傳播分化的基本內涵、傳播分化的形態及現實影響等問題進行初步的理論梳理和探討。

[關鍵詞]當代社會;傳播分化

傳播活動成為當代信息社會人們的主要活動,我國當代社會也正經歷著一場巨大的裂變。這首先表現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社會資源重新配置,社會變革加劇,導致了社會階層的急劇分化,新的社會階層正在迅速崛起和形成。正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共同促進了社會分化,在社會分層中,職業是社會階層分化的核心因素。[1]隨著新的社會階層的形成,社會的文化分化也日益加劇,各個階層在自己所擁有的社會和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消費方式。在社會文化分化的基礎上,傳播分化的問題也凸現出來。但是,究竟什么是傳播分化,它的內涵和基本型態是什么,傳播分化有什么具體表現等。對于這些問題,我們目前的研究并沒有予以足夠的關注。

一、傳播分化的基本內涵

什么是傳播分化?我們認為,所謂傳播分化,是指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有效應用,以及傳播主體對傳播資源占有的不同,從而導致的社會不同的傳播主體之間的異質化,并由此產生的不斷擴大的社會分化現象。傳播分化具體表現為傳播差距、傳播區隔、傳播分異等現象,以及這種傳播差距、區隔、分異進一步分化和加劇的趨勢。實際上,在傳播分化概念中,具體包括三層涵義:其一,傳播分化首先表現為作為社會存在狀態的傳播差距、區隔、分異等傳播現象。也就是說,在傳播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如地區、群體、文化、職業等社會階層不同的傳播差距;產生了諸如在媒介價值、媒介生態、媒介資源等領域,將傳播整體系統分割為不同的次級系統的傳播區隔,以及傳播功能的異質性特征不斷強化的傳播分異現象。其二,傳播分化還體現為這種傳播差距、區隔、分異等現象具有明確的加大及進一步促生新的分化的趨勢。其三,傳播分化引起了某些特定的社會分化,它是當代社會傳播發展在社會層面的表現,并由此而引起的不同的傳播主體之間的如貧富分化、階層分化、文化分化等一系列的社會分化。

傳播分化和社會分化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在社會學理論中,分化常用來表述社會變遷的過程,這個概念涉及到原本由一種社會體制運行的諸多社會活動分裂為由不同的社會體制來制約。分化的歷史過程表征了一個社會的各部分越來越明顯的專門化趨勢,進而導致了該社會中越來越多的異質性。有學者指出,分化是社會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轉化的重要動力,盡管這種現象在傳統社會也存在,但是到了現代階段,分化明顯加劇,成為現代性的重要標志。[2]顯然,社會分化在社會轉型期表現得十分突出,社會分化也是社會變革和轉型的重要標志。社會分化理論為我們系統研究傳播分化提出了具體的理論指導,同時,傳播分化也是社會分化的有機組成,不能把傳播分化與社會分化割裂開來。我們關于傳播分化的傳播差距、區隔、分異等現象的描述,實際上也源自于社會學研究對分化概念的界定和總結。

查看全文

社會傳播分化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當代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化、文化分化不斷加劇。在此基礎上,傳播分化的問題也凸現出來。就我國傳播學研究領域而言,傳播分化是一個新問題。研究者雖然不同程度地認識到了大眾傳播分化的現實,但對傳播分化的內涵,以及由傳播分化所引起的傳播沖突、傳播失衡等問題,顯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尚需深入的理論分析和探討。本文對傳播分化的基本內涵、傳播分化的形態及現實影響等問題進行初步的理論梳理和探討。

[關鍵詞]當代社會;傳播分化

傳播活動成為當代信息社會人們的主要活動,我國當代社會也正經歷著一場巨大的裂變。這首先表現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社會資源重新配置,社會變革加劇,導致了社會階層的急劇分化,新的社會階層正在迅速崛起和形成。正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共同促進了社會分化,在社會分層中,職業是社會階層分化的核心因素。[1]隨著新的社會階層的形成,社會的文化分化也日益加劇,各個階層在自己所擁有的社會和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消費方式。在社會文化分化的基礎上,傳播分化的問題也凸現出來。但是,究竟什么是傳播分化,它的內涵和基本型態是什么,傳播分化有什么具體表現等。對于這些問題,我們目前的研究并沒有予以足夠的關注。

一、傳播分化的基本內涵

什么是傳播分化?我們認為,所謂傳播分化,是指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有效應用,以及傳播主體對傳播資源占有的不同,從而導致的社會不同的傳播主體之間的異質化,并由此產生的不斷擴大的社會分化現象。傳播分化具體表現為傳播差距、傳播區隔、傳播分異等現象,以及這種傳播差距、區隔、分異進一步分化和加劇的趨勢。實際上,在傳播分化概念中,具體包括三層涵義:其一,傳播分化首先表現為作為社會存在狀態的傳播差距、區隔、分異等傳播現象。也就是說,在傳播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如地區、群體、文化、職業等社會階層不同的傳播差距;產生了諸如在媒介價值、媒介生態、媒介資源等領域,將傳播整體系統分割為不同的次級系統的傳播區隔,以及傳播功能的異質性特征不斷強化的傳播分異現象。其二,傳播分化還體現為這種傳播差距、區隔、分異等現象具有明確的加大及進一步促生新的分化的趨勢。其三,傳播分化引起了某些特定的社會分化,它是當代社會傳播發展在社會層面的表現,并由此而引起的不同的傳播主體之間的如貧富分化、階層分化、文化分化等一系列的社會分化。

傳播分化和社會分化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在社會學理論中,分化常用來表述社會變遷的過程,這個概念涉及到原本由一種社會體制運行的諸多社會活動分裂為由不同的社會體制來制約。分化的歷史過程表征了一個社會的各部分越來越明顯的專門化趨勢,進而導致了該社會中越來越多的異質性。有學者指出,分化是社會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轉化的重要動力,盡管這種現象在傳統社會也存在,但是到了現代階段,分化明顯加劇,成為現代性的重要標志。[2]顯然,社會分化在社會轉型期表現得十分突出,社會分化也是社會變革和轉型的重要標志。社會分化理論為我們系統研究傳播分化提出了具體的理論指導,同時,傳播分化也是社會分化的有機組成,不能把傳播分化與社會分化割裂開來。我們關于傳播分化的傳播差距、區隔、分異等現象的描述,實際上也源自于社會學研究對分化概念的界定和總結。

查看全文

特殊旅游傳播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研究的主題是旅游傳播,探討了旅游傳播作為一種特殊的傳播方式的理論依據和現實意義,闡述了旅游傳播的四大功能,并提出了實現有效旅游傳播的原則和方法。從傳播學角度研究旅游是一個全新的視角。作者試圖對旅游行為進行一種新的審視,探索其中的規律,來觀照現實的旅游學實踐。

[關鍵詞]旅游;傳播;特殊性;可持續發展

美國作家亨德里克·房龍在《寬容》①一書的開篇塑造了一個孤獨的旅游者的形象。在自由本質的驅使下,旅游者超越部落所居的無名山谷,走到山外,找到一條通向更美好家園的大道。這位勇敢的漫游者,向部落成員道出了山外世界的真相,為部落成員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指明了方向。若干年后,無名山谷遇到干旱,人們沿著這位先驅者的道路,走出了原始家園,獲得了新生。

我們在專注于漫游者的勇敢與冒險的同時,應該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如果漫游者不向山谷的居民傳播山外的信息,如果沒有漫游者一路留下出山的記號,無知山谷的人們早已餓死,這個家園的文明也將永遠無法傳承下來。

所以,在漫游者的旅游途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特殊的話語:傳播。人類的文明需要依靠傳播活動來繼承和發展。而旅游,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傳播性,客觀上決定了它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傳播活動。

一、旅游傳播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活動

查看全文

國際傳播架構管理論文

[摘要]全球化的終極是什么?西方國家的學者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得出建立世界共和國的結論。這是馬克思主義預言的一種折光。早在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就論證了全球化的進程,主張以自由人的聯合體代替階級社會和民族國家,先進生產力和市場全球化必然導致這種結果。在全球化進程中,國際傳播引導世界人民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共同規律,堅持科學的意識形態,選擇先進的文化范式,傳播各國的友好合作,才能不斷推進全球化的實現。

[關鍵詞]全球化;世界共和國;傳播架構

Abstract:Whatistheultimateofglobalization:Westernscholarshavemademanyprobesandgetaresultofestablishingaworldrepublic.ThisisarefractionofMarxistpredictions.Earlyin1847,Markhaddemonstratedtheprocessofglobalizationandclaimedtoreplaceclasssocietyandnation-stateswithacombe.Advancedproductivityandglobalizationwouldcertainlybringonsucharesult.Duringtheprocessof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guidespeopletoknowthecommonrulesofdevelopment.Onlybystickingtoscientificideology,selectingadvancedculturalparadigmsandbroadcastingnationalcooperation,cantherealizationofglobalizationbepromoted.

Keywords:Globalization;ultimate;structureof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

近幾年,關于全球化的議題擴展到各個領域,討論十分熱烈,經濟學和傳播學界尤其振奮不已。國內就全球化這個議題發表了種種高見,但“全球化”究竟“化”什么?要化到哪里去?研究的人不多,即使略有涉及,也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一、重評“全球化”概念

查看全文

影像傳播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從傳播學的視角對影像符號的種種悖論進行了思考與探析。涉及到:影像的視覺性放大、生產性悖論、媒介化風險。

[關鍵詞]影像;符號;傳播;悖論

我們處在一個充滿影像符號的時代,一個借助于閱讀計算機網絡的超文本來激發和培育想象的時代。一個世紀以前的符號學濫觴之時,美國符號學家皮爾士認為,直接溝通思想的傳播方式是類像,而所有傳播思想的間接方法有賴于思想本身如何使用類像。在皮爾士對符號的分類當中,我們知道一個與事物本身同質的符號是跡象,而一條對角線,一個圖表,一個交通標志,一個影視片斷則是類像。類像對對象的表現是有動機的和酷似原物的,但是和原物沒有接近性,只是對事物的增加和補充。這和跡象不同,跡象是通過換喻式的脫離來對對象進行提取,比如濃煙之于大火,噴嚏之于感冒。除了陰影和鏡面的自然反射之外,類像的出現往往具有人為性,是一種人類的傳播手段。

從電影到電視,再到多媒體和互聯網,類像變成了可以通過數字技術記錄和生產的影像,成為無所不在的信息符號。影像在形式上都越來越具體,越來越物質化,成為一種可以被視聽感官消費的固定對象從而取得市場價值和觀賞意義。時空和真實的嬗變也都在影像所生產所擴散的對象,膨脹物質現實的信息聚合,這強化了一種更加有密度和更有包容性的超現實影像。從膠片到磁帶,從兩維到多維,從感光速度到數字合成,影像傳播在為人類不斷提取新的意義模式,它所提供的傳播空間表明一定秩序水平上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環境。在展開社會空間的視覺傳播的分解中,影像的表達似乎有時候更加直接,更有象征意義而成為時代的隱喻。

影像的視覺性放大

文藝復興以來的歷史告訴我們,人類的熱情和想象始終伴隨著對視覺的不斷解放和借助視像來探索人與社會的關系。熟悉電影的人都知道意大利的世界電影大師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1965年在倫敦拍攝了一部影片《放大》。影片中,一個青年職業攝影師托馬斯在倫敦一個靜悄悄的公園寫生,一對不期而遇的戀人進入鏡頭的視域,成為不自覺的現場模特。不料,他們當中的女方發現了這一幕,走過來搶他的照相機,為索取膠卷而一直跟他到家里,甚至試圖用女色做交易。攝影師把膠卷掉了包,而后出于好奇心對這個膠卷進行沖洗放大,隱隱約約地發現了樹林邊上的一個影像模糊之處令人懷疑。經過連續翻拍放大后,終于發現了是一具尸體。為了減輕疑惑,他再次到公園實地勘查,確實證明是一具尸體。但攝影師從此不得安寧,被跟蹤,被抄家,工作不再有秩序,生活越來越虛擬。最后當他第三次到公園時,尸體不翼而飛,公園和整個城市籠罩在靜靜的黑暗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