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日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5 03:04: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慈善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慈善日

做好慈善日活動通知

根據中共市委辦公廳發字號,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首屆“慈善日”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決定每年10月20日設為“慈善日”。為做好今年首屆“慈善日”活動,特通知如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促進社會和諧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通過開展“慈善日”系列活動,弘揚慈善文化,培育全民慈善理念,切實幫扶我市各類困難群體,共享改革開放成果,促進我市慈善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慈善募捐活動

為做好“慈善日”活動的開展,各單位黨組織要認真組織,精心安排,大力宣傳慈善文化,增強全民慈善意識,營造濃厚的慈善氛圍,廣泛開展社會救助活動,匯集社會各界愛心,幫扶社會困難群體;積極鼓勵黨員干部群眾投身慈善事業,奉獻愛心。鼓勵個人捐出一天的經濟收入,提倡企事業單位捐出一天的利潤;同時接收捐贈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

三、慈善募捐活動的工作要求

查看全文

慈善日活動工作方案

根據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首屆“慈善日”活動實施方案〉(辦字號)精神,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首屆“慈善日”活動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促進社會和諧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通過開展“慈善日”系列活動,弘揚慈善文化,培育慈善理念,切實幫扶我區各類困難群體,共享改革開放成果,促進我區慈善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目標任務

大力宣傳慈善文化,增強全民慈善意識,營造濃厚的慈善氛圍;匯集社會各界愛心,廣泛開展社會救助活動,幫扶社會困難群體;積極鼓勵社會各界人士投身慈善事業,奉獻愛心,為慈善事業募集更多善款。

三、活動主題播撒愛心救貧濟困共創和諧

查看全文

全鎮慈善一日捐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支持發展慈善事業”和棗莊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在全市開展“慈心一日捐”活動的通知》等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鎮黨委、政府決定從2013年6月份開始,在全鎮開展“慈善一日捐”活動。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統領,學習貫徹中華慈善總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精神,認真落實國家、省、棗莊和市有關慈善事業發展的文件精神,努力推進慈善工作的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實效化,促進全鎮慈善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為建設幸福做出積極的貢獻。

二、捐贈原則

依法組織,廣泛發動,堅持自愿,鼓勵奉獻。

三、捐贈對象

查看全文

開展慈善一日捐活動事宜

為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推進我區慈善事業的發展,更好的幫助貧困群體解決實際困難,根據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發展慈善事業的若干意見》(辦發[]5號)和《關于印發〈首屆“慈善日”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辦字號)文件精神,經區工委、管委會同意,定于今年11月份在全區開展“慈善一日捐”活動。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今年“慈善一日捐”活動倡導開展“個人捐獻一日工資,企業捐獻一日利潤,奉獻一片愛心活動”。

二、經研究,我區此項捐贈活動個人標準為副縣級以上領導200元,科級干部150元,一般干部職工100元,區屬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全體職工捐贈資金直接從個人工資中扣除。企業捐出一天的利潤。

三、今年開展“慈善一日捐”所募集的款項,將上交市慈善總會,主要用于2012年助困、助老、助醫、助學、助殘、助孤和2012年元旦、春節送溫暖活動。

四、各單位要高度重視,廣泛動員,大力宣傳慈善理念,弘揚慈善文化。

五、活動結束后,將在區管委會大樓及區門戶網站上公布捐贈活動結果,自覺接受社會監督,提高慈善捐贈活動的社會公信力。

查看全文

市“慈善救助雙日捐”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于改善民生的總體要求,以“誠信友愛、互助互濟、奉獻社會”為原則,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大力開展愛心捐贈活動,充分發揮慈善事業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二、捐贈的原則、范圍和標準

(一)捐贈原則。要堅持鼓勵奉獻的原則,做到應捐盡捐。

(二)捐贈范圍。捐贈的對象包括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駐榆部隊等單位的干部、職工和社會上其他有經濟收入的單位和個人。

(三)捐贈參考標準

查看全文

全縣慈善事業發展調查報告

一、我縣慈善事業發展情況

1、慈善組織不斷發展。我縣慈善組織于2007年正式成立,配備了工作人員,保障了工作經費,制定了《縣慈善協會章程》及《縣慈善協會財務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規范了對善款的接收和使用,并積極接受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大力推行慈善信息公開,及時、真實地向社會公布善款的接收、管理和使用情況以及向捐贈人反饋信息的情況等,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切實保障公眾知情權,努力打造“透明口袋、陽光慈善”,不斷提升慈善組織公信度。

2善款募集卓有成效。我縣在千方百計抓勸募的同時,不斷探索,總結出了靈活多樣、方便群眾參與的“主題募集”、“經常性募集”、“定向募集”、“活動募集”、“項目募集”等募集形式。一是堅持開展“慈善一日捐”活動。每年5月都要以縣政府的名義行文開展“慈善一日捐”活動,發動慈善倡儀,組織大型募捐。二是做好特大自然災害善款募集工作。在震驚中外的汶川地震重大自然災害面前,我縣用極短時間募集善款善物達到351萬元,并及時將資金、物資送往災區,彰顯了屈鄉兒女大愛無疆的精神。自2007年以來,我縣共募集善款善物1059萬元,救助弱勢群眾8705人次,受到了省、市慈善總會的高度評價。

3、救助活動豐富多樣。縣慈善協會遵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黨和政府最關心、困難群眾最需要”的原則,利用募集的善款,每年都有計劃地實施救助。先后實施了“微笑列車”、“慈善陽光班”、“大病關愛”、“慈善助學”、“溫暖工程”、“慈善醫療器械”等六大救助工程,尤其是“慈善助學”、“溫暖工程”、“大病關愛救助”及慈善醫療系列項目社會反響良好,這些惠及民生慈善項目的落實,解決了貧困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贊譽。

二、我縣慈善事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1、慈善文化建設較薄弱。慈善文化建設是慈善事業發展的基礎,慈善事業仍處于起步階段,慈善宣傳不夠深入廣泛,媒體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僅依靠慈善組織宣傳推動,主體單一,經費有限,力度偏小,效果不理想,大的社會文化氛圍尚未形成。除發生較大災害和公共突發事件,經常性、主動性捐贈較少,企業和公民對慈善事業的認知度、參與度不高,社會慈善意識淡薄,慈善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

查看全文

慈善總會代表大會講話

一、發展慈善事業使命光榮

錦濤總書記20*年在中華慈善大會上明確指出,慈善事業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崇高事業。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經濟體制變革、社會結構變動、利益格局調整、思想觀念變化的新形勢下,加快發展慈善事業,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推進科學發展、保障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充分認識加快發展慈善事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慈善事業,以愛心奉獻為宗旨,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一般而言,一個地方慈善工作開展得好不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地方的文明程度。加快發展慈善事業,倡導和培育愛人類、愛社會、愛他人、愛自然、愛生命的善良意識和道德精神,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優良傳統,有利于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進步的社會氛圍,有利于推動個人道德追求與社會主流價值要求的有機融合。社會成員廣泛參與慈善活動、形成慈善意識的過程,實際就是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是提高全社會道德水準的過程。

(二)充分認識加快發展慈善事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隨著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社會多樣性特征日益明顯,各種深層次矛盾日趨復雜,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的任務非常繁重。加快發展慈善事業,有利于重新開發和分配社會資源,縮小貧富差距,促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發展,實現社會公平;有利于調動和發揮社會各方力量在社會管理和建設中的積極性,增進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全市形成誠信友愛、團結互助的良好風尚和平等友愛、融洽和睦的人際環境,促進社會和諧。

(三)充分認識加快發展慈善事業是新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慈善事業的對象,主要是各種因社會和自然原因陷于困境中的社會不幸者,他們都迫切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救助和幫扶。但是僅僅依靠政府提供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不可能完全滿足各類群體的救助需求。加快發展慈善事業,鼓勵個人和社會組織通過捐款捐物、志愿服務等形式關愛他人,回饋社會,調動社會資源解決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問題,有助于解決市場手段觸及不到、行政手段顧及不了的部分困難群眾的特殊困難,實現社會資源的第三次分配,也使慈善事業成為新型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補充。近年來,隨著城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市低保標準不斷提高,目前補助標準是中西部城市中最高的,在全國也位居前列。但是,部分特殊困難家庭如果僅僅依靠低保,生活仍然非常困難,尤其是在冬季年關等特殊時期,十分需要通過慈善工作進行一些必要的補充。

二、積極推動慈善事業加快發展

查看全文

市慈善志愿服務工作意見

建設慈善志愿者隊伍,開展慈善志愿服務,是慈善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根據全國和全省慈善大會精神,市慈善暨扶貧協會于去年五月份下發了《*市慈善協會關于開展慈善志愿服務活動的工作方案》,對慈善志愿服務工作作了具體安排部署。半年多來,我市慈善志愿服務工作起步良好。志愿者服務活動廣泛開展。王益區桃園街道辦事處和印臺區三里洞街道辦事處建起了“慈善愛心超市”。市慈善暨扶貧協會于去年十月份對這兩個先進集體、三名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獎勵。但是,由于這項工作在我市剛剛起步,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尚須更加努力。

2008年,我市慈善工作要圍繞全省慈善工作“一個調整、兩個延伸、三個做大”的總體思路,把慈善志愿服務活動作為重中之重,繼續認真抓好落實,努力推進慈善志愿服務活動取得新進展,開創新局面。具體工作任務是:

l、市慈協今年擬組建四支市直慈善志愿服務隊,并開展服務。一是由市果業局和市農業局牽頭,組建10人左右的鮮干果栽植管護和禽類養殖科技下鄉慈善志愿服務隊。五月份建成,每年下鄉服務四次以上。二是由市衛生局牽頭,組建20人左右的醫藥衛生慈善志愿服務隊。五月份建成,每年在三月五日、重陽節、春節期間,組織義診服務三次以上。三是由市慈協牽頭,組織*日報社、*電視臺、*人民廣播電臺、三秦廣播電視報*版、市攝協、《華原》雜志編輯部等媒體單位,建立10人左右的新聞報道慈善志愿服務隊。五月份建成,根據全市慈善扶貧工作需要,隨時開展服務活動。四是由團市委牽頭,組織*職業技術學院的團員青年,組建40人左右的青年慈善義工服務隊。五月份建成,根據需要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2、區縣慈善機構牽頭負責,民政、殘聯、老齡、團委等部門參與,以青年學生為主,組建若干支安老、濟困、扶孤、助殘慈善志愿服務隊。六月份建成,由殘聯、老齡委摸底確定幫扶對象,慈善機構組織幫扶對象所在地區的慈善志愿服務隊,定期開展打掃衛生、幫辦家務等服務活動,每季度至少進行一次。各支慈善志愿服務隊要扎根社區、村組、工廠、機關、學校等基層單位,按需設崗,齊抓共管,定期服務,講求效果,切實把為弱勢群體和公益事業志愿服務工作做好做實。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要著力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做好宣傳工作,提高思想認識。開展慈善志愿服務是吸引和組織社會公眾參與慈善、奉獻愛心的良好形式,是開發社會智力和人力資源,做大做強慈善事業的有效途徑。各區縣政府,市新區管委會及各級慈善組織要充分認識搞好此項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一步激發做好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要向公眾宣傳、普及慈善服務理念,啟迪公眾愛心,為組織慈善志愿服務隊伍打好思想和輿論基礎。

查看全文

街道慈善分會工作報告

一年來,街道慈善分會在市慈善總會的具體業務指導下,在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界愛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立足公益,面向社會,服務大眾,不斷拓寬慈善募捐渠道,廣泛宣傳慈善文化,及時救助社會困難群眾,使我街道慈善事業得到蓬勃發展。截至目前,我街道慈善分會共募集資金391450萬元。發放慈善資助金996238萬元,共救助困難群眾497人次,公益性事業資助14次,起到了“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愁”的作用。一年來,我會廣泛開展了扶貧濟困、慈善一日捐、愛心助學、助孤扶殘、安老助醫、幫困助疾等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慈善活動,使更多的人熟悉了慈善,理解了慈善,從而更加積極地加入到各項慈善活動中來。現將工作匯報如下:

一、深化慈善宣傳,增強慈善意識

大力宣傳國家對慈善事業的優惠政策,普及慈善理念,進一步弘揚慈善文化,提高慈善意識,讓社會充滿人文關懷,動員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廣泛參與慈善活動中來,激發了社會各界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自今年市里召開“慈善一日捐”活動以后,我們分會及時向街道黨工委匯報,并做好參謀。同時,各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主動捐款。今年,作為分會來講,募捐是小年,但我們還是始終不忘慈善宣傳。為貫徹落實十七屆五中全會關于“大力發展慈善事業”的精神,進一步發揮基層慈善機構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慈善網絡建設,實現慈善機構全覆蓋,把慈善的觸角發展成毛細血管一樣密布,街道慈善分會在7月分成立了13家慈善聯絡工作站。我們借工作站成立契機,專門召開站長和農村總支、社區辦負責人會議。任命正付站長并發文、授牌、授章,提出工作要求。

二、拓寬募資渠道,做強慈善資金

只有充足的慈善資金才能救助更多的弱勢群眾。因此,募集善款是我分會發展的前提和關鍵。為了尋求更多的支持,我們慈善分會領導和街道班子成員主要領導親自登門拜訪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爭取他們的大力支持。慈善公益活動,日益深入人心,凝聚了各界愛心人士對社會貧困群體扶弱濟困的愛心奉獻,人們的慈善意識明顯增強。在“慈善一日捐”活動中,房地產有限公司、電子有限公司、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商城有限公司、服飾、信用擔保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單位解囊相助捐贈了愛心款25萬元;街道干部捐2.66萬元;11個社區和20個行政村捐款9.185萬元;還有不愿具名的愛心人士捐助0.3萬元;到目前止,總共募捐到了391450元資金,還有48萬冠名基金正等待募集。

三、創新救助形式,加大救助力度

查看全文

慈善事業發展方案

廣泛開展以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自愿捐贈資產和勞動,為扶貧濟困、安老助孤、幫殘助醫、支教助學等慈善事業奉獻愛心的活動,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在實現小康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對于組織調動社會資源,調節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提高公民素質,增強社會責任;營造團結友愛、和諧相處人際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十五”時期,我市慈善事業開拓進取、快速發展。各慈善組織堅持大力發展與擴大救助并重的方針,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捐贈、受贈和處分的原則,求實創新,各項工作得到加強。慈善組織發展較快,籌資工作進展明顯,社會救助成效顯著,廣泛開展了助學、助醫、助老、助困、助殘、賑災和助困難勞動模范等社會救助活動,發放救助款(物)累計近1600萬元,受益達1.7萬余人次,慈善事業已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為推動我市慈善事業的全面發展,開創慈善事業發展的新局面,根據《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一2010年)》的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指導綱要。

一、指導思想

發展慈善事業必須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黨委領導、政府推動、政策引導、社會參與、慈善組織實施,形成慈善事業發展合力,促進慈善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二、工作原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