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記管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8 05:15: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登記管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登記管理

單位登記管理實施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本細則是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的具體規范。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的實施,適用本細則。

第三條實施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應當依照法定的權限、范圍、條件和程序,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方便事業單位的原則。

第四條本細則所稱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研、文化、衛生、體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社會福利、救助減災、統計調查、技術推廣與實驗、公用設施管理、物資倉儲、監測、勘探與勘察、測繪、檢驗檢測與鑒定、法律服務、資源管理事務、質量技術監督事務、經濟監督事務、知識產權事務、公證與認證、信息與咨詢、人才交流、就業服務、機關后勤服務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

第五條事業單位設立、變更、注銷,應當依照條例和本細則向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以下簡稱登記管理機關)申請登記或者備案(以下統稱登記)。登記管理機關對符合法定條件的登記申請應當核準登記。

查看全文

單位登記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范事業單位登記管理,保障事業單位的合法權益,發揮事業單位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

事業單位依法舉辦的營利性經營組織,必須實行獨立核算,依照國家有關公司、企業等經營組織的法律、法規登記管理。

第三條事業單位經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以下統稱審批機關)批準成立后,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登記或者備案。

事業單位應當具備法人條件。

查看全文

民辦登記管理調研報告

《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暫行條例》)實施以來,對促進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發展、規范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管理,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問題。畢竟,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改革開放后出現的新生事物,《暫行條例》是第一部關于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的行政法規。現將我們對《暫行條例》有關問題的一些粗淺思考,錄陳如次。

一、《暫行條例》亟待修改

1998年10月國務院的《暫行條例》,首次確立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法律地位,為開展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近年來,通過登記管理機關和相關部門的努力,基本理順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管理體制,扭轉了統一歸口登記前政出多門、職責不清、管理無序的局面,初步建立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的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民間組織管理的格局。但同時,也暴露出了《暫行條例》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與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有不一致之處。如,《暫行條例》第八條規定“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名稱應當符合國務院民政部門的規定,不得冠以‘中國’、‘全國’、‘中華’等字樣”,這與《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第二十條“教育機構的名稱應當確切表示其類別、層次和所在行政區域;未經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勞動行政部門批準,不得冠以‘中華’、‘中國’、‘國際’等字樣”的規定,顯然是矛盾的;二是一些規定已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下登記管理工作的要求。如登記對象、范圍不明確,非營利性等問題界定不清,導致民政部門與有關部門在執法過程中經常發生爭議,難以操作;三是缺乏一些必要的規定。如對從業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問題沒有規定,隨意性很大,給民辦非企業單位帶來了招人難、留人難問題;又如,對注銷登記后財產的處理缺乏具體規定,舉辦者擔心自己投入的資金一去不返,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辦非企業單位上規模、上檔次,影響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健康發展;四是缺乏國家鼓勵和支持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發展及稅收優惠政策等條款,沒有充分體現國家對民間組織培育發展與監督管理并重的指導思想。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尤其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境外組織和個人要求在我境內舉辦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情況越來越多,而《暫行條例》對涉外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沒有規定。因此,通過修訂《暫行條例》以彌補現行行政法規在這方面的不足,已是當務之急。

二、“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易名

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名稱,是在1996年8月的一份中央文件中首次出現的。此前,民辦非企業單位稱為民辦事業單位。1996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關于事業單位機構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1996〕17號)指出,要推進事業單位的社會化,要加強對民辦事業單位的管理,要制定有關政策法規,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適宜民辦的事業單位。1996年8月中央文件中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就是指以前的民辦事業單位。1998年10月國務院的《暫行條例》,首次明確了民辦非企業單位作為一類社會組織統稱的法律地位。

查看全文

戶籍勞動登記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建立覆蓋城鄉勞動者的失業登記管理制度,規范城鄉勞動者失業登記行為,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失業統計制度,根據《就業促進法》、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規定》以及《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關于就業和失業登記管理的試行辦法》的相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東莞市勞動局負責全市失業登記工作的管理和監督,各鎮(街)勞動就業服務中心、各村(社區)勞動服務站具體負責轄區內勞動力的失業登記和就業服務工作。

第二章失業登記對象

第三條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和就業要求,并且正在積極尋找工作的本市戶籍無業人員應辦理失業登記:

(一)與原工作單位終止、解除勞動關系后未再就業的人員;

(二)新成長勞動力,包括尚未就業的應、歷屆大中專畢(肄)業生,未能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

查看全文

肥料登記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肥料管理,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畜安全,促進農業生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生產、經營、使用和宣傳肥料產品,應當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肥料,.是指用于提供、保持或改善植物營養和土壤物理、化學性能以及生物活性,能提高農產品產量,或改善農產品品質,或增強植物抗逆性的有機、無機、微生物及其混合物料。

第四條國家鼓勵研制、生產和使用安全、高效、經濟的肥料產品。

第五條實行肥料產品登記管理制度,未經登記的肥料產品不得進口、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得進行廣告宣傳。

查看全文

公司登記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確認公司的企業法人資格,規范公司登記行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統稱公司)設立、變更、終止,應當依照本條例辦理公司登記。

申請辦理公司登記,申請人應當對申請文件、材料的真實性負責。

第三條公司經公司登記機關依法登記,領取《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方取得企業法人資格。

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設立公司,未經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不得以公司名義從事經營活動。

查看全文

國土登記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土地登記行為,保護土地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土地登記,是指將國有土地使用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土地使用權和土地抵押權、地役權以及依照法律法規規定需要登記的其他土地權利記載于土地登記簿公示的行為。

前款規定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包括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國有農用地使用權;集體土地使用權,包括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農用地使用權(不含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三條土地登記實行屬地登記原則。

申請人應當依照本辦法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依法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土地權利證書。但土地抵押權、地役權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登記,核發土地他項權利證明書。

查看全文

統計登記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查明統計調查對象的分布情況,建立統計登記制度,根據《陜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辦法》,制訂本辦法。

第二條凡本省行政區域內的統計登記單位均應依照本辦法在規定期限內辦理統計登記。統計登記單位包括:

(一)企業法人、事業單位法人、機關法人、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組織;

(二)前項法人所附屬的產業活動單位;

(三)個體工商戶。

第三條產業活動單位是指具備以下條件的單位:

查看全文

合同登記管理制度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及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中國專利局是專利權質押合同登記的管理部門。

第三條以專利權出質的,出質人與質權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并向中國專利局辦理出質登記,質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

第四條出質人必須是合法專利權人。如果一項專利有兩個以上的共同專利權人,則出質人為全體專利權人。

第五條全民所有制單位以專利權出質的,須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

中國單位或人向外國人出質專利權的,須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批準。辦理涉外專利權質押合同登記的,應當委托涉外專利機構。

查看全文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的結社自由,維護社會團體的合法權益,加強對社會團體的登記管理,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愿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國家機關以外的組織可以作為單位會員加入社會團體。

第三條成立社會團體,應當經其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進行登記。

社會團體應當具備法人條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