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師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8 08:14: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德育教師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德育教師素養追求分析
摘要:IPQ育人模式是以提升職業素養為核心的個性化職業教育模式,其“素養”和“個性化”是重點。這一模式要求德育教師具備與IPQ文化相契合的師德素養、與IPQ內容相匹配的專業素養、與IPQ發展相促進的教科研素養。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德育教師存在著重知輕文、重綱輕人、重術輕道的問題。因此,IPQ育人模式下的德育教師須汲取若水文化,提升師德素養,努力走向雙師,提升專業素養,獲取不竭動力,提升科研素養。
關鍵詞:IPQ;德育教師;素養追求
IPQ育人模式是蘇州工業園區工業技術學校推出的2009年教改實驗項目,“以提升職業素養為核心的個性化職業教育模式”,英文是IndividualizedVocationalEducationFocusedonImprovingProfessionQuality,簡稱IPQ教育模式。IPQ可以用“1+X”來表達?!?”指一個核心,即以提升職業素養為核心;“X”指多元化的發展路徑。“1”是以專業為依托,奠定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根基;“X”是興趣、愛好、特長、強項等,是開辟學生職業生涯新境界的利器,是促進學生事業更好發展的翅膀。[1]IPQ育人模式的推行需要包括學校、部門、教師在內的每位成員的努力,其中德育教師就是這一模式中最重要的一個角色。因為“人無德不立”,道德是個人素養的核心,因而在IPQ模式中處于核心的核心地位,IPQ對德育教師的要求標準也就區別于一般德育教師。
一、IPQ育人模式下德育教師的應然標準
IPQ育人模式需要德育教師具備高尚的師德、全人的觀念、專業的素養、改革的熱情和科研的根基。具體來說有如下幾點標準。(一)與IPQ文化相契合的師德素養。IPQ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促進每個個體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這些個體包括學生也包括教師,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生的發展。因此,德育教師首先要注重提升自我修養,以“若水”文化為基礎,培養“齊心、堅忍、包容、潤物、靈活、溝通”的習慣。以多元智能理論為理念,認識自我,開發自我的潛能,為學生樹立榜樣示范,潤物育德,提升師德素養。(二)與IPQ內容相匹配的專業素養。IPQ要求德育教師能夠利用課程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并制定可行的、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在引導學生“過道德的生活”中讓學生體驗成功,進行過程性、多元化評價;創建自己的個性化空間并吸引學生參與,進行素質拓展,將“1”化到“X”中;了解專業、走進專業,在德育教學中貫穿專業素養的培育,將“X”融入“1”中。(三)與IPQ發展相促進的教科研素養。IPQ模式要求德育教師也要向著“雙師型”教師發展,本著“貼近學生專業”的原則,探索專業特色、挖掘專業中的育德點,搜集專業中的德育素材,思考專業教學對德育的影響、對學生職業發展的影響、對學生人生發展的影響。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并總結更適合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新手段、新方法、新模式,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IPQ育人模式下德育教師的實然狀態
論生命型德育教師
德育課程改革以回歸生活為基本理念,倡導生活德育,是對以往知性德育的超越。知性德育下形成的知識型德育教師操作不了生活德育。德育課程改革呼喚新型的德育教師----“生命型”的德育教師。
一、生活德育呼喚生命型德育教師
生活德育是超越知性德育的一種德育范型。與知性德育相適應的知識型德育教師操作不了生活德育的課程及教學,生活德育的實施要求新的生命型德育教師的出現。
1.從德育目的來看,生活德育改變了以往培養“倫理學者”的教育目的,而轉向生成“有道德的人”。生成“有道德的人”并不排斥道德知識的教學和學習,但道德知識的教學和學習在生成“有道德的人”的教育活動中已經不再是目的,也就是說生活德育不再是為知識而知識。道德知識的學習和教學已經處于次要地位。單純以傳授道德知識和進行道德思維訓練的知識型德育教師無法實現生成“有道德的人”的德育目的。這就要求出現一種與知識型德育教師迥異的教師來操作,而生命型德育教師正是生活德育目的實現的重要保障。
2.從德育課程來看,生活德育課程的設計改變了以往德育課程設計所遵循的學科知識或道德規范體系的邏輯,是以兒童生活的重要價值維度和不斷擴大的生活范圍來設計課程的,課程中洋溢著兒童生活的氣息。這種課程設計要求德育教師俯下身去傾聽兒童,了解兒童的生活,弄清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梢?,只有充分了解兒童生活的教師才能駕馭新的德育課程。
3.從德育教材來看,“教科書主要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來供教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鄙畹掠砟钕碌牡掠n教材只是兒童探索生活世界的一個切入口,僅是為兒童提供的一個平臺。這就要求教師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
德育是每位教師的“必修專業”
專門德育教師和非專門德育教師的區分給德育帶來了什么后果?我們該提倡“德育教師的專業化”還是“全體教師的德育專業化”?教師素養結構有哪幾個基本維度構成?為了承擔起“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我們應該深入思考上述問題,提倡包括德育教師在內的“全體教師的德育專業化”,把德育專業化作為教師素質的內涵。
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德育立于教育的根本、優先地位。又指出,“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教師是關鍵”,進一步明確教育發展的關鍵是教師。全體教師要承擔起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需要解決什么問題呢?
是德育教師的專業化還是教師的德育專業化
無論是從教師發展還是從教育質量提升的角度,我們都必須關注全體教師專業化的德育層面。
德育教師或者德育主體實際上已經出現了兩種形態,即專門的和非專門的德育工作者。我們平常說的、明確承擔著德育使命的“德育教師”是指前者。近代以來,盡管我們認為“沒有無(道德)教育的教學”,德育主體仍然實現了分化,出現了專職的德育工作者(或狹義的“德育教師”)和似乎是“非德育工作者”的德育主體。德育教師專業化問題的出現,主要取決于兩個重要的歷史條件:一個是義務教育出現后需要大量經過培訓的教師,因而出現了“教師的專業化”問題,德育教師的專業化任務內涵于其中;另外一個是近代學科知識積累、分化到一定程度,出現了對專門負責倫理道德、政治或公民教育的“科任教師”等特殊教師群體的現實需要,因此也就出現了對他們的特定的專業化要求。
在我國古代教育活動中,教育即德育,所以全部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教師,德育主體只有一種形態。受社會發展、社會分工、學科分化等因素的影響,教育系統中慢慢形成了相對的分工,出現了德育學科的專職教學人員、咨詢輔導人員和專門的教育管理人員等,與“非德育”的教育工作者同時存在。
生命型德育教師分析論文
一、生活德育呼喚生命型德育教師
生活德育是超越知性德育的一種德育范型。與知性德育相適應的知識型德育教師操作不了生活德育的課程及教學,生活德育的實施要求新的生命型德育教師的出現。
1.從德育目的來看,生活德育改變了以往培養“倫理學者”的教育目的,而轉向生成“有道德的人”。生成“有道德的人”并不排斥道德知識的教學和學習,但道德知識的教學和學習在生成“有道德的人”的教育活動中已經不再是目的,也就是說生活德育不再是為知識而知識。道德知識的學習和教學已經處于次要地位。單純以傳授道德知識和進行道德思維訓練的知識型德育教師無法實現生成“有道德的人”的德育目的。這就要求出現一種與知識型德育教師迥異的教師來操作,而生命型德育教師正是生活德育目的實現的重要保障。
2.從德育課程來看,生活德育課程的設計改變了以往德育課程設計所遵循的學科知識或道德規范體系的邏輯,是以兒童生活的重要價值維度和不斷擴大的生活范圍來設計課程的,課程中洋溢著兒童生活的氣息。這種課程設計要求德育教師俯下身去傾聽兒童,了解兒童的生活,弄清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梢?,只有充分了解兒童生活的教師才能駕馭新的德育課程。
3.從德育教材來看,“教科書主要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來供教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鄙畹掠砟钕碌牡掠n教材只是兒童探索生活世界的一個切入口,僅是為兒童提供的一個平臺。這就要求教師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
4.從德育課堂上來看,生活德育的課堂是一個迷人的世界、一個動感的世界、一個洋溢著情意的世界。在這樣的德育課堂上每一個人都以“全人”的身份出場(魯潔語)。這樣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必然要求充滿生命活力的教師來把握。知識型德育教師以知識講授為主要的教學方法,難以駕馭充滿生命活力的德育課堂。
中學教師以德育德分析
摘要:高素質的公民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構成因素。落實“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中學的德育工作應有新的作為。本文針對中學階段“育德”的緊迫性和現狀,從五個方面探討中學教師隊伍建設中的“育德”途徑。
關鍵詞:新時代;中學教師;以德育德
2018年1月31日,新華社受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對于師德的表述有:《意見》第6條: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學習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廣大教師熱愛祖國、奉獻祖國。第7條:弘揚高尚師德……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爭做“四有”好教師,全心全意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學生的品質決定著國家的未來,公民知識素質能力的培養主渠道是學校,高尚品德的培養關鍵在中學。筆者認為,落實《意見》,新時代中學師資隊伍建設應將“以德育德”作為重要抓手。
一、人成長的階段決定“育德”的緊迫性
(一)受教育的關鍵階段?!犊迫鹂藞蟾妗穼⒂行W公民教育劃分為四個關鍵期,分別是5歲—7歲,7歲—11歲,11歲—14歲,14歲—16歲……公民教育內容納入現有初等教育已有的相關課程之中。(二)與家庭沖突的高發期中學生處于心理斷乳期和性饑渴期,天然地改變小學時對家庭的完全依賴,強烈要求自由的活動和人際交往空間,其認識和判斷標準從遵從師長向遵從朋輩、崇尚新異過渡。雖然家庭教育對人一生的影響最為持久和重要,但此階段在交友活動、物質需求、學習方法方面極易與家長產生沖突,現實中絕大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糾正無能為力。(三)違法犯罪的危險期。此年齡段發育速度高出小學時的一兩倍,膽量、力量明顯增強,違法犯罪的機會增大。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犯罪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此階段是“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和“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的”年齡段,一旦違法犯罪不僅造成對社會的危害,而且對當事人和家庭未來的影響更直接、更大。(四)道德品質培養的淡漠期。長期以來,黨和政府、大量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和有識人士,通過各種途徑為公平正義的社會而努力,期望培養高素質的公民。當今,成功學的多元價值觀深刻地影響社會各階層。一是社會上,一些人以擁有房屋、名車、財富、粉絲數量作為成功標準。二是一些中學在教育上,以“升學率”“重本率”作為指揮棒,學校管理者和師生最大目標是得“高分”。中學思想品德教育相比之下顯得軟弱。
二、中學階段“育德”的內容方式和主要矛盾
小學德育教師指導策略
《小學德育大綱》中明確指出:“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毙W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是非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是否能分辨美丑善惡,是否能約束自身言行,是否有為別人服務的意愿,這些思想與意愿都是在小學時期逐漸建立起來的,所以,對小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關乎學生的未來發展[1]。那么,作為小學教師,我們該如何在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上進呢?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增強個人魅力,用言行指引學生成長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苯處熞碚秊閹煟蔀閷W生的榜樣,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要求學生有禮貌,首先自己要有禮貌;要求學生愛護環境,首先自己不能亂摘花草;要求學生認真做作業,首先自己批改作業時要認真仔細。教師的態度決定學生學習的態度,教師的言行決定一個班的學風班風。在小學生的心目中,“老師”是神圣的代名詞,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都不應有瑕疵。小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主見,他們經常會討論喜歡哪位老師,不喜歡哪位老師,以及為什么等。學生生病了,教師主動端杯熱開水,他會記在心里;學生發辮散了,教師拿梳子幫忙扎辮子,其他學生也會看在眼里。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幫助,哪怕是微小的,學生都會感到無比欣喜,他們會總結“老師是愛我的”“老師是喜歡我的,還給我扎辮子了”。親近學生,走近學生的心田,打開學生的心扉,都需要教師主動接近學生,去與學生接觸、交流,在互動中感應彼此的情感,感受相互的關懷。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身教是最具說服力的,它將有力地推動學生在人格塑造中由“知”向“行”轉變。
二、創造良好氛圍,增強班級凝聚力
學生是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逐漸成長起來的,班級是學生最重要的集體環境,因此,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通過隨機教育、班會、晨間談話、品德課程等教育,讓學生一步步提高認知水平,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使班級風氣越來越好,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越來越多。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經驗的教師會讓優秀的學生與易犯錯誤的學生坐在一起,讓優秀學生的言行影響其他學生。例如,上課愛說話的滔滔自從跟上課認真聽講的樂樂坐在一起后,每次滔滔要跟樂樂講話,樂樂總是提醒滔滔注意聽老師講課,幾次之后,滔滔見無人跟他說話,上課就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了。再如,不講衛生的琪琪與愛干凈的悠悠坐在一起后,每當琪琪亂扔垃圾,悠悠總是不聲不響地把垃圾撿起來,后來,琪琪不好意思亂扔垃圾了。班級的正能量在教師的引導下一點點累積,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了好人好事的隊伍;講衛生的多了,做錯事的少了;上課發言的多了,說悄悄話的少了,班級的學習風氣越來越濃,良好的班風就這樣逐漸形成了。在這樣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里生活與學習,學生感受到了大集體的溫暖,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一個優秀的集體會使每個成員倍感榮耀,而優秀的成員會使集體更有凝聚力。
三、注重思想品德教育,重點提升學生德育認知
德育先進教師申報材料
我是1993年從××師范專科學校畢業以后,就當上了一名中學思想政治教師。在這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工作了13個年頭,認真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努力進行教育教學創新,注重結合教學內容滲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在教書育人上作出了一定的成績。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高度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的重要保證。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對學生實施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作為一名中學政治教師我深感責任重大,在進行政治課教學的過程中積極主動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第一、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觀。
思想上我堅決擁護四項基本原則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學習國家政策法規和學習《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積極參加各種政治學習和集體活動,經常讀書閱報,了解國內外大事和最新教育教學動態,加強了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樹立了熱愛本職工作、開拓創新、無私奉獻、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思想,不斷強化我作為教師的德育主體示范教育的角色意識。因為我相信“要照亮別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點燃別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種”,教師的風范對學生來說是最好的榜樣。教師崇高的思想品德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著奠基作用。如;我每天都是提前上班,從不遲到,與同志和睦相處,尊敬領導,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師生平等,學生有困難的時候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學生生病了不光帶他看病還幫學生墊付醫藥費,認真備課,鉆研教材教法,決不敷衍了事等。以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感染著學生,自覺樹立高尚的道德觀。
第二、在教學內容上滲透著德育觀。
首先、利用教學內容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是一面偉大的旗幟,愛國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增強愛國情感做起,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如;在講述初二政治“公民有依法維護國家的統一的義務”時,給學生講述在“中美撞機事件中犧牲的我優秀飛行員王偉的事跡”,讓學生從中感悟了王偉的拳拳愛國心,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達到了培養愛國情操的教學目的。
小學德育教師讀后感想
總想學習、充電,但懶惰的天性總讓自己找到好多理由:學校工作忙、要改的作業多、無休止的檔案整理、頻繁的上級部門檢查……放假了,時間在慵懶中一點一點流過,強迫自己拿起久違的《小學德育》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構建和諧班級的實踐探索》一文。一個溫暖、團結、進取的班級對每個孩子來講是很重要的,好的班集體可以成就一個孩子,可以在好多方面感染并熏陶著每個孩子。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班幾十名學生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和優缺點,他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都不同。這就要求我們首先深入了解學生,之后才能有針對性地根據不同的個性來教育。從而做到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成才,每個孩子都是國家的未來,只要你的方法得當,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閃光點。經過正確的引導之后,定能發光。
了解學生首先要把握學生的共性,包括孩子的心理特點,以及影響他們發展的家庭、社會環境等,我們應多與學生接觸,深入到孩子的內心當中,這樣我們才能夠更清楚的掌握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才能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才能夠從根本處幫助學生,才能用適當的方法來培養我們的下一代。另外我們還要了解他們在什么環境下成長,對孩子影響較大的因素是什么,其中,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等等。不同的環境造成的孩子是不同的,只有我們了解學生的生長環境,我們才能更好的去培育學生,更好的從事我們的教育事業。使我們的教育走向成功!
陶行知先生說過一句話:“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饑笑中有愛迪生?!睂W生有自己的善惡是非觀念,雖然還不一定正確,學生有自己的處世方式;雖然還有點幼稚,學生有自己的學習方法;雖然還不夠完善,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內心是愛老師的,是愿意進步的,是渴望成功的!只有這樣,教師才會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才會對學生多鼓勵,多支持,多肯定,多贊揚,多欣賞!才會促使學生在和諧的班級環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公務員之家:
德育在教師教學中的重要性
摘要:德育對學生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開展德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德育在教師教學中的關鍵,就是將學生作為德育教育的主體。本文以此為出發點,詳細分析了德育在教師教學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德育;教師教學;重要性
德育過程是思想教育活動實施的進一步延續,德育的目的就是提升學生個體的思想品行,也是將高尚的社會思想品德內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品質,使學生形成完整且高尚的思想品德結構運行過程。教學活動的開展應該不僅僅局限于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應該將完整人格的形成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下面我們詳細分析一下,德育教育在教師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積極疏導,正面教育
積極疏導是指德育工作的開展有循序漸進、善于誘導,做到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知著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學生們能夠保持積極的向上狀態。教育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充分發揚自己的優點,克服學生身上的缺點,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充滿信心[1]。素質教育所發揮的作用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將學生培養成高素質人才,使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能夠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行,為未來的學習和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集體德育教育原則
中職教師進行德育教育的思考
一、中職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普高熱的掀起,中職校的招生受到較大的影響,中職生生源質量每況愈下,整體素質令人擔憂?,F今中職生或為家庭嬌子,往往自尊心、優越感極強,自控力卻比較弱,情緒波動快、幅度大;或者家境不好,自卑感極強;或者學習成績差,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自信。中職生的年齡一般在15—18歲之間,處于這個年齡的學生心智尚不夠健全、思想尚不夠成熟,不善辨美丑善惡,對各種誘惑的抵抗力較弱,這就要求我們中職學校的老師在教給學生一技之長的同時,更要注意完善學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質,竭盡所能將每個學生都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就必然要求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落實、加強德育工作。
二、中職教師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教師缺乏耐心和愛心
中職生處于一個不成熟的年紀,容易沖動、管不住自己,很多學生自尊心強,但因為學習不好或者不守紀律,長期受到老師、同學的冷落、歧視,他們一般都很“心虛”,對外界極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層“硬殼”,給人難以接近的感覺,但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信任,他們比一般同學更需要得到老師“雪中送炭”式的愛。如果教師對待他們缺乏應有的耐心、愛心,他們就會從教師的言行態度中意識到教師的偏心和歧視,在心理上有意躲避教師,對教師的談話幫助聽不進接受不了。
(二)德育教育中批評有余、鼓勵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