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型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2 02:06: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都市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都市型

都市型現代農業探討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作為滿足市民對“菜籃子”“果籃子”的現實需求,園藝在當今中國可謂“大業”已成。但同時,園藝事業又急盼守正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增進我國人民更大福祉。21世紀以來,我國園藝工作者們緊緊圍繞推動農業多功能發展,將市民可體驗園藝置于都市型現代農業之中創新應用,取得了可喜成績,教授了科學知識,豐富了勞動情趣,守護了心靈性慧。

以生產性體驗,傳承農耕文明。園藝一詞,原指在圍籬保護的園囿內進行的植物栽培,后發展為區別農藝的一種栽植果蔬花木技藝。考古發現,石器時代人類已經開始栽植棕棗、無花果、油橄欖、葡萄及洋蔥。古羅馬時期著作和《漢書》,均有當時已經使用原始型溫室的記載。我國早在周代,園藝就曾作為官方獨立經營機構(園圃)出現,較早進入園圃栽培的作物有瓜、瓠、韭、葵、棗、山梨等。秦漢時期,隨著東西方交流的不斷增進,中國的桃、杏等被傳至西方,西方的大蒜、黃瓜、葡萄、石榴、核桃等引入中國。南北朝時期,果樹繁育、栽培技術得以很大進步。唐宋時期,觀賞園藝發展迅速,出現牡丹、蘭花、梅花、芍藥等名貴品種。明清時期,隨著海運大開,我國銀杏、枇杷、柑橘及白菜、蘿卜等先后被傳向國外。發展至今,我國園藝生產過程可謂是滿載中國勞動人民的耕作智慧。以生產性園藝體驗為主的現代農業,在全國各大城市的推廣較為普及。市民在觀光的同時,通過果樹嫁接、瓜蔬水培土培、果蔬采摘等農事活動親身體驗,既能掌握園藝生產中的一定勞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次來自遠古、直通現代的中華農耕文明莊嚴洗禮。

以生活性體驗,感受身入心至。以北京市創建園藝驛站為例,園藝驛站是首都綠化委員會組織的,由街道社區、近郊鄉鎮、公園景區、科教園區或其他基層單位,有效集成轄區內生態資源,充分利用綠地附屬空間和疏解騰退出來的公共場所,用于組織開展公益性市民戶外活動、園藝技能培訓體驗及園藝生活交流,“零距離”感受自然、享受園藝的實踐平臺。該項工作始于2015年,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園藝驛站已超過80家。已建成的園藝驛站,有的依托市民公園、景區景點或林地工作站,有的依托公益書屋、溫室空間等,公益課程設計各具特色。花卉養護、中式插花、多肉造景、標本制作等園藝DIY課程深受市民喜愛。有的驛站還推出園藝療法課程,借由實際接觸及運用園藝材料、方法來美化植物、盆栽或庭園,賦予身心活力、調節情緒、緩解疲勞。園藝驛站可以理解為一種充滿創意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如今園藝驛站已經融入周邊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市民感受綠色生活方式,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的好去處。以生態性體驗,營造發展空間。

近年來,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紛紛舉辦地景藝術節,這些地景藝術節以保護生態為主旨,筑起園藝小巢,供市民觀賞和體驗。其中,有的注重挖掘園藝生態之美,如花中有蝶、蝶舞月下……,“讓園藝融入自然,讓自然感動心靈”;有的注重現實與意境體驗,手工花藝DIY、園藝小種競賽等,讓市民置身于花海、花墻或果林之中,親身融入大自然;有的倡導發揮園藝廢棄物再利用價值,利用枯枝、落葉、樹皮、果皮等元素進行創作,經過藝術加工煥發新姿,盡顯地景之美。地景藝術節往往歷時3個月或更長,節后向都市型現代農業轉型的發展空間較大。尤其是地景一旦誕生往往又成為即時地標,人們趨之若鶩、心有所往,既是對園藝勞作的一次完美踐行,也是向園藝生態的一次禮贊致敬。“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生趣盎然的自然意境,是都市農業的最高追求。發展以市民可體驗園藝為主題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符合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符合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需要。發展以市民可體驗園藝為主題的都市型現代農業,離不開創意與產業融合,離不開對大自然的尊重與熱愛。

作者:吳國琴

查看全文

小議都市型工業網的形成與發展

都市型工業是指與城市、城區功能相協調,首先為本城市的生產、流通、分配或消費服務,同時也為本城市外部需求服務的生態型、輕型化的各種工業的總稱,諸如出版業、服裝業、食品制造業等。發展都市型工業,構筑城區都市型工業網,對于促進城市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加快城市工業布局調整和產業升級,擴大就業,推進對外開放,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是我國未來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城區都市型工業及其網絡體系的發展、構建在我國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上海等城市近年大力發展都市型工業,南寧市新城區也在積極創建都市型工業網絡體系。在此背景下,對城區都市型工業網進行一些經驗總結及相關理論探討,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一、構筑城區都市型工業網的動因及其形成機理

(一)構筑城區都市型工業網的動因

都市型工業并非到現在才出現,它伴隨城市的形成而產生,但過去其發展往往是自發性的、無序的,在沒有統一規劃的控制和引導下,其分布會比較凌亂,甚至“遍地開花”。這種自發、無序狀況,既不利于都市型工業形成規模,也不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自發、無序的都市型工業發展到一定時候,還會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不利因素。當老城市發展到一定時期,或者新城市在建設過程中,加強對都市型工業的市場行為的政府引導就顯得特別重要。而創建城區都市型工業網,則是政府引導的重要手段及路徑,是都市型工業健康快速成長的重要舉措。

(二)城區都市型工業網的形成機理

查看全文

都市型村莊社區治理要素之議

摘要:在中國城市化的過程中,都市型村莊大量出現,它們不僅具有由傳統農村村莊向城市社區轉型的過渡性特征,而且村莊社區治理主體呈現二元化要素特征和多元化結構特征,治理客體呈現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特征。因此,必須加強都市型村莊社區治理主體能力建設,建構科學合理的社區治理主體結構和治理機制,厘清都市型村莊治理客體類別,明晰權責關系,建構城鄉一體化的都市型社區治理模式,推動實現都市型村莊的都市化轉型。

關鍵詞:都市型村莊;社區治理;主體;客體;分析研究

一、都市型村莊及其過渡性特征

傳統意義上的村莊是“農村村民居住和從事各種生產的聚居點”,人口相對分散、有明顯的同質性、社會結構較單一,主體人口為農業人口,基本的生產活動是農業生產。但是,隨著中國都市化的迅速發展,一些村莊逐步喪失或部分喪失傳統村莊的基本特征和功能,職業分化、人口流動、產業結構變化,均質性被打破,社會結構日趨復雜。依據都市化即是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變并在某個區域(城市、城鎮)集中的過程這一界定,我把這種村(居)民擁有宅基地和私人房屋產權,沒有或少量擁有村集體農地和集體財產,第二、三產業已經取代農業成為主要產業,村(居)民已經全部或部分變成非農業戶口,兼有大量外來人口入住的村莊稱之為都市型村莊。從總體特征上看,由于中國地域廣大,都市型村莊在區位環境、擁有的社會資源、管理體制、發展模式上存在巨大差異,使得這些村莊特質迥異,難以歸類。然而,這些村莊也有許多共性特征,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等公共事務的管理上,都還沒有完全納入到城(鎮)的總體規劃中,集體經濟、集體資產、獨特的“村籍”制度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并利益分配和社會管理過程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等。實現情況表明,當下都市型村莊既沒有完全擁有現代意義上的都市社區特質,也沒有完全失去傳統村莊的要素特征,呈現出傳統村莊向都市社區轉型的過渡性特征。

二、都市型村莊社區治理過程中的主客體要素現狀分析

社區治理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依托于政府組織、民營組織、社會組織和居民自治組織以及個人等各種網絡體系,應對社區內的公共問題,共同完成和實現社區社會事務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過程”。都市型村莊社區治理系統聚合了不同于城、鄉社區治理的主體與客體、內部規制和外部環境等多要素,其中每一個要素的變動都會對系統運行產生深刻影響,尤其是主客體要素。

查看全文

都市型農業發展研討

天津濱海新區現轄街鎮27個,其中涉農街鎮12個,行政村151個,農業人口21萬余人,農村勞動力11.2萬人,耕地面積30.6萬畝(204平方公里),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41萬元。在當前濱海新區進一步開發開放的大背景下,農業發展應何去何從,關乎區內幾十萬農民的切身利益,關乎濱海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關乎和諧新區與科學發展排頭兵目標的最終實現。

一、濱海新區應堅持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方向

受農業資源狀況、產業發展態勢以及自身固有缺陷等因素的影響,濱海新區傳統農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現代都市型農業成為新時期濱海新區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一)農業生產要素質量偏低

濱海新區農業用地以質量不高的鹽堿荒地和灘涂濕地為主,中低產田面積占耕地面積的70%。城鎮化進程加快,建設用地需求量不斷擴大,將導致農業用地進一步減少。此外,區域水資源嚴重短缺,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近海水域環境污染較為嚴重,也給濱海新區農業、漁業帶來較大影響。勞動力素質不高,年輕人由于非農就業機會多、收入高而很少從事農業,導致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和女性化嚴重。

(二)農業發展空間不斷壓縮

查看全文

區經信局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意見

為更好地服務省會深度開發和拓展農業的新功能,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構建和諧社會,全面推動全區都市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特制定本意見。

一、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意義

都市型現代農業是順應城市建設要求和農業發展水平提升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不斷滿足城鄉居民要求為目標,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以現代產業體系和經營模式為載體,融生產、生活、生態、示范、休閑、觀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具有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優勢產業、優質產品的顯著特性。目前,市農業正處在由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現代農業轉型的重要時期,作為市區的有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得天獨厚條件,加快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已成為我區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必然選擇。

都市型現代農業不僅能夠拓展農業發展的生產、生態、生活功能、而且可以通過提供食物安全、勞動就業、生態保障、休閑娛樂和科技示范等多個平臺實現和提升省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特別是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新鮮安全營養的基礎上,對農業觀光、休閑、體驗、教育等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對推動省會現代農業提升,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培養現代新型農民,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

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原則

㈠指導思想

查看全文

都市型農業保險發展問題和建議

2020年11月29日,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五次全體會議提出,要提升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在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中,可能因水災、旱災、風雹、冷凍等自然災害以及非洲豬瘟等動物疫病遭受巨大損失。農業保險作為分散農業風險的重要手段,對保障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十四五”時期,都市農業保險發展將進一步為北京現代農業發展保駕護航。本文將分析北京市農業和都市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研究其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北京市都市農業發展特點

北京市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于2003年開始致力于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通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取得了較大成效。一是農業產業布局清晰。北京市不斷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與空間布局,效果顯著。從空間布局來看,北京市對種植業、養殖業各劃分了重點生產區域,同時在種植養殖行業內部也進行了產業細分。目前,大興區的蔬菜產量、順義區的生豬出欄數、通州區種業發展各約占全市三分之一。二是農業科技賦能效果顯著。北京擁有得天獨厚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資源優勢,北京農業現代化的科技應用水平高。2019年,北京市設施農業實際利用占地12900公頃,播種27068公頃,產值47.1億元。三是農業功能不斷拓展。北京市全面探索農業的功能,不斷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旅游農業、文化農業、都市農業、會展農業等。據統計,2019年,北京市農業觀光園有948個,經營總收入達23.2億元;從事鄉村旅游實際經營接待戶有7345戶,高峰期從業人員23720人,接待人次1920.1萬人次,鄉村旅游總收入達14.4億元。

北京市都市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農業保險種類豐富

2007年,北京市開始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并結合都市型現代農業特點,形成了以“政府推動、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為運作方式的北京農險模式。此后,北京農業保險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一是承辦農險的保險公司數量逐漸增加。目前,北京農險市場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有:中國人保財險、中華聯合財險、中國太平洋財險、華農財險、安華保險、國壽財險、平安財險。二是北京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不斷擴大。2007年,北京市開辦的政策性農業險種有12種,主要有:小麥、玉米、蘋果、梨、桃、葡萄、露地蔬菜、溫室園藝、西瓜、奶牛、肉雞、豬。2020年,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已擴大到36種。其中種植業保險的品種有水稻、豆類、葉類、根莖類蔬菜、茄果類及其他類蔬菜等19個品種,畜牧養殖類有能繁母豬、生豬、種豬、仔豬、肉鴨、漁業、蛋雞、蛋種雞、肉種雞、肉牛等12個品種,農業財產類有溫室、大棚、果樹樹體、密植園樹體、農機綜合等4個品種以及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等。

查看全文

農業學術研討會通知

各有關單位及專家:

在中央關于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戰略部署下,已有多個大城市把城市農業發展定位于都市型現代農業,實現了由傳統生產型城郊農業向具有多功能性都市型現代農業的轉變,推動了中國特色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發展。

為更好地總結都市農業12年來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研究和促進城鄉統籌背景下都市型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的科學發展,中國農學會擬于*月上旬在*市召開第八屆全國都市型現代農業與休閑農業產業學術研討會。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會議議題

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城鄉統籌與都市型現代農業、休閑農業產業創新發展”。

主要議題有:城鄉統籌與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新格局;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多功能性;都市型現代農業主導產業創新發展與典型模式;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科研教學體系建設;政府在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中的作用;影響未來中國都市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與對策;休閑農業的理論建設;休閑農業成功案例與典型模式;休閑農業產業的經營與管理;國內外在都市型現代農業與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方面的進展;都市型現代農業與休閑農業發展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

查看全文

議縣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現代農業的調查

根據縣委的統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間,先后組織了農委、畜牧局、中小企業局、旅游局等相關部門,圍繞全縣“十二五”規劃編制,針對“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課題,深入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四大特色產業基地詳細了解情況,并召開了不同層面同志參加的座談會,

一、全縣農業發展現狀

在“十一五”之初,新一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調整后,針對農業生產信息閉塞、區位無優勢、農業經營主體綜合素質低、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功能不強等因素和農業基礎設施水平低、農業產業發展水平低、農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組織全縣廣大干部開展了大量的實地調研,并組織各級干部外出農業發達的省、市進行了多次考察,結合典型農業縣實際,提出了“種蔬菜、興畜牧、擴林果、輸勞務、建沼氣、強加工、抓中介、樹品牌”的農業發展24字方針,隨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學習后,針對獨特的自然氣候、資源稟賦、產業優勢,提出了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信息化、市場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農業主導產業以笨雞養殖為主的畜牧產業、以核桃、酥梨為主的林果產業,以設施蔬菜為主的蔬菜產業,以小米為主的小雜糧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新的特色農產品不斷豐富,農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斷提高。從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年的2296元,年均遞增5.69%。但從總體上看,我縣的農業生產正處在由傳統農業艱難的向都市型現代特色產業發展的轉型、崛起、跨越的特殊歷史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全縣農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同時也存在著幾方面突出的問題。

(一)全縣農業發展呈現的特點

1、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逐步確立

從指導農業生產情況看,指導農業生產的各級領導的思路不斷更新,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正在逐步確立,并在指導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念傳輸給了農民,同時也取得了可喜的實踐和豐富的理論經驗。從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和發展產業化農業的經營主體看,廣大農民在各級領導的指導下,產業化經營和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也正在確立,發展意識明顯增強,特別是在建設現代市場農業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種敢闖、敢干、敢拼的市場意識、風險意識,正在逐步從“要我發展”向“我要發展”的方向轉變。

查看全文

新時期林業職工隊伍建設對策

摘要:本研究從現代林業建設出發,提出“都市型林業職工”的概念,認為林業行業定位不清楚、體制不健全以及機制不通暢等因素影響其隊伍建設,建議通過多措并舉夯實都市林業發展基礎,積極爭取行業職工特殊政策,大膽提倡都市型林業行業發展道路等舉措來加強都市型林業職工隊伍建設,為大都市的林業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都市型;林業職工;隊伍建設

當前,國家正積極推進森林城市建設,但部分大都市并未真正重視林業生態建設,只是簡單認為其是城市綠化工程的附屬,林業職工也被列入城市綠化行業職工,嚴重弱化了林業行業的屬性和地位,影響林業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而林業職工隊伍建設工作實為確保上海林業單位有序改革、創新發展、和諧穩定,乃至推進上海生態之城建設,實現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標的強有力保障。因此,應根據林業行業形勢的變化,研究探索都市型林業職工隊伍建設工作新思路,為上海等大都市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精準林業、智慧林業、法治林業”提供參考。

一、都市型林業的內涵及發展

1959年,美國學者歐文·霍克在《預測芝加哥區的經濟活動》中提出在都市周邊地區和城市楔形農田上進行綠地建設和發展園藝、林果業以保護城市環境,城市發展與林業、農業并重的理念。[1]80年代,都市林業概念引入我國,其內涵不斷豐富。1999年,謝朝柱等認為都市林業是城市持續發展的必然,城市與文明同在,城市與自然生態共存,城市是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2]2013年,喬勇進提出都市林業建設與發展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3]2015年,王慧敏等則認為都市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宜居城市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三維結合,是人類的“精神家園”。[4]進入新世紀,國家日益重視城市林業發展,都市型林業蓬勃發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制約都市林業的發展。如北京缺乏精通業務的管理人才,導致都市型林業的經營管理粗放,林業結構布局松散;天津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和管理規范化、標準化程度較低,同時由于近年來機構縮減、人員緊張、再教育程度低等問題,目前從業人員素質普遍較低;福州自然生態資源稟賦良好,森林覆蓋率達56.0%,正著力推進國家森林城市的創建工作,但同時也存在人才流失、專業技能人才缺乏、缺少創新意識、管理粗放、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見表1)。從年齡結構看,年齡偏大,一線林業職工普遍集中在51歲以上,以當地的失地農民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為主,只掌握簡單的養護技能;從文化程度看,學歷偏低,6.5萬林業職工中,高學歷人才占比較少,超過一半的林業職工學歷處于高中中專以下,而且越是一線的農民學歷越低;從職稱結構看,職稱集中在少數專業公司里,大部分職工沒有職稱,高級職稱的人數只占總數的0.05%,同時一線的人員職稱晉升難度較大。

二、都市型林業職工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查看全文

社保局房租補貼開業貸款信息的通知

各區縣勞動保障局、財政局:

為貫徹落實《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本市就業促進工作的通知》(滬委[**]**號)(以下簡稱《通知》),現就鼓勵都市型工業園區企業優先招用本市勞動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通知》第(六)條所稱“都市型工業園區”,原則上是指本市外環線范圍以內經區政府認定的都市型工業園區(樓宇);所稱“勞動密集型非公企業”暫定為注冊與生產經營在同一地點,企業員工人均占用生產面積(以租賃建筑面積為準)不超過20平方米的非公企業。

二、進駐都市型工業園區開展生產的勞動密集型非公企業(以下簡稱企業)在20**年**月**日以前可以每年申請享受房租補貼或開業貸款貼息一次,但企業每年只能申請享受房租補貼或開業貸款貼息中的一種。

三、給予享受房租補貼和開業貸款貼息的企業必須是在20**年**月份以后新增崗位上招用或利用現有崗位招用本市下述幾種人員頂替上崗的企業:

1、失業人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