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研究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9 22:50: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公共政策研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公共政策研究論文
一、公共政策主體的公共性困境
公共政策主體是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環境中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公共政策制定、執行、評估、監控、調整的個體和團體。其中,廣義的政府(即國家的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作為公共政策的法定產生者,在公共政策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是最主要的政策主體。傳統觀點認為,作為公共政策最主要的制定和執行主體,政府是廣大社會公眾權利和意志的代表者,政府的公正與準確是一種固有的天賦,政府不具有自身利益。
然而,現實中政府的自利性卻是客觀存在的。政府的自身利益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層次。第一,政府工作人員的個人利益。作為一種正式的社會組織類型,政府是由若干名政府工作人員組成的,而政府工作人員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他們也具有各種各樣的物質和精神需要,而這些需要也都期望得到滿足。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正是其個體需要和組織需要的相互作用,才保證了整個組織的正常運轉。當他們的個人需要以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形式獲得了社會內容和社會特性時,這種需要就轉化為了個人利益。由于他們常常被置于“公仆”的地位而不能明確追求自身利益,他們的自利動機受到了限制,從而迫使他們采用其他方式實現自己的利益,比如通過貪污受賄、挪用或占用公款等行為來實現自己的私利。第二,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團體利益。任何政府都有職能部門和層級的劃分,這種劃分是組織規模擴大化和管理工作專業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確保各項職能正常運轉、組織目標順利實現的組織結構保障,但這種劃分在客觀上卻容易形成縱向上的層級斷裂、橫向上的部門交叉、整體上的條塊分割的行政格局,從而使得政府的不同層級、不同部門萌生不同的團體利益。例如,在經濟發展和投資格局中出現的地區產業趨同現象,地方政府對本地區資源、市場的行政保護現象,以及各部門為了維護本行業、本部門利益而人為設置市場障礙、防止外地區行業競爭進入等現象,都充分證實了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團體利益的存在。第三,政府整體的機構利益。政府組織常常被人們設定為社會的公共組織,履行公共管理職能,是社會最高利益的代表者,并不具有自利性。事實上,政府組織同樣擁有自身的特殊利益,比如特殊的政治地位、經濟待遇和精神文化特權等。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政府管理工作從社會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特殊的專業化、專門化的工作,政府組織的自利性就越來越突出。因此,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也是多元利益主體之一,也要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目前,各國政府的規模擴大化、部門支出的增長等都是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擴張行為。
從理論上講,公共政策是為處理社會公共事務、解決社會公共問題而產生的,公共性是其邏輯起點;公共政策又以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最高目標,公共性是其價值終點;公共政策運行過程的各個環節都以公共性作為其基本的指導原則和標準。因此,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質屬性。作為公共政策主體構成要素的政府,其公共性既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得以實現的根本保障,也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的重要體現。然而,為什么現實中的公共政策卻存在著與公共性相抵觸的自利性呢?現有的公共政策公共性理論是無法對此問題作出科學解答的。于是,政策主體理論上的公共性和現實中的自利性之間的沖突便使得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陷入困境。
二、公共政策目標的公共性困境
公共政策目標是指公共政策主體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基于自身需要和社會提供的可能而設想出的一種希望狀態。依據公共政策公共性原則的要求,公共政策目標應該具有公益性,即公共政策應該以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為根本目標。
公共政策研究論文
一、公共政策主體的公共性困境
公共政策主體是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環境中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公共政策制定、執行、評估、監控、調整的個體和團體。其中,廣義的政府(即國家的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作為公共政策的法定產生者,在公共政策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是最主要的政策主體。傳統觀點認為,作為公共政策最主要的制定和執行主體,政府是廣大社會公眾權利和意志的代表者,政府的公正與準確是一種固有的天賦,政府不具有自身利益。
然而,現實中政府的自利性卻是客觀存在的。政府的自身利益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層次。第一,政府工作人員的個人利益。作為一種正式的社會組織類型,政府是由若干名政府工作人員組成的,而政府工作人員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他們也具有各種各樣的物質和精神需要,而這些需要也都期望得到滿足。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正是其個體需要和組織需要的相互作用,才保證了整個組織的正常運轉。當他們的個人需要以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形式獲得了社會內容和社會特性時,這種需要就轉化為了個人利益。由于他們常常被置于“公仆”的地位而不能明確追求自身利益,他們的自利動機受到了限制,從而迫使他們采用其他方式實現自己的利益,比如通過貪污受賄、挪用或占用公款等行為來實現自己的私利。第二,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團體利益。任何政府都有職能部門和層級的劃分,這種劃分是組織規模擴大化和管理工作專業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確保各項職能正常運轉、組織目標順利實現的組織結構保障,但這種劃分在客觀上卻容易形成縱向上的層級斷裂、橫向上的部門交叉、整體上的條塊分割的行政格局,從而使得政府的不同層級、不同部門萌生不同的團體利益。例如,在經濟發展和投資格局中出現的地區產業趨同現象,地方政府對本地區資源、市場的行政保護現象,以及各部門為了維護本行業、本部門利益而人為設置市場障礙、防止外地區行業競爭進入等現象,都充分證實了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團體利益的存在。第三,政府整體的機構利益。政府組織常常被人們設定為社會的公共組織,履行公共管理職能,是社會最高利益的代表者,并不具有自利性。事實上,政府組織同樣擁有自身的特殊利益,比如特殊的政治地位、經濟待遇和精神文化特權等。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政府管理工作從社會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特殊的專業化、專門化的工作,政府組織的自利性就越來越突出。因此,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也是多元利益主體之一,也要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目前,各國政府的規模擴大化、部門支出的增長等都是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擴張行為。
從理論上講,公共政策是為處理社會公共事務、解決社會公共問題而產生的,公共性是其邏輯起點;公共政策又以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最高目標,公共性是其價值終點;公共政策運行過程的各個環節都以公共性作為其基本的指導原則和標準。因此,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質屬性。作為公共政策主體構成要素的政府,其公共性既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得以實現的根本保障,也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的重要體現。然而,為什么現實中的公共政策卻存在著與公共性相抵觸的自利性呢?現有的公共政策公共性理論是無法對此問題作出科學解答的。于是,政策主體理論上的公共性和現實中的自利性之間的沖突便使得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陷入困境。
二、公共政策目標的公共性困境
公共政策目標是指公共政策主體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基于自身需要和社會提供的可能而設想出的一種希望狀態。依據公共政策公共性原則的要求,公共政策目標應該具有公益性,即公共政策應該以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為根本目標。
西方公共政策研究論文
摘要公共政策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政治成果,公共政策學是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相結合“科際整合”的產物。它是人類面對日益復雜的公共事務所誕生的理論產品,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技術科學日益交融的知識結晶,是當代科學叢林中的一朵絢麗奇皅。公共政策學作為一門科學性、綜合性、應用性很強的全新的、獨立的學科,有它自己的理論支撐、學科場域、知識生態、研究方法、思維范式。本文從公共政策學的學科邏輯出發,主要探討建構公共政策學的理論支撐與研究路徑。
[關鍵詞]公共政策研究政治系統理論公共選擇理論管理主義理論
公共政策學是一個跨學科、綜合性的研究領域,人們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必然會在有關公共政策的理論上形成不同的觀點和學派。在西方公共政策科學的發展中,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社會科學的框架中加以研究,形成了幾種較有影響的學科研究路徑,即政治學路徑、經濟學路徑、管理學路徑等。從不同的研究路徑出發,導致對公共政策的性質、原因和結果以及公共決策系統及其運行作出不同的描述和解釋,從而形成不同的公共政策學研究理論,這些理論主要包括功能過程理論、政治制度理論、政治系統理論、公共選擇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管理主義理論等。
功能過程理論
功能過程理論(FunctionalCourseTheory)是由公共政策科學的創始人拉斯韋爾(H.D.Lasswell)提出來的。這種理論的要點是將公共政策看作一種政治行為或政治行動,通過政治與政策的關系對公共政策的政治行為進行階段性或程序化的研究。
拉斯韋爾認為,在整個公共政策的過程中,需要完成七項重要環節或功能:(1)情報。它包括與政策有關的問題是怎樣引起決策者注意的?決策者是怎樣收集和處理該方面的信息的?(2)建議。處理某一特定的政策問題的建議或那些解決政策問題的可供選擇的政策方案是怎樣形成和提出的?(3)規定。是誰制訂和頒布了那些對社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則?他們是怎樣制定和頒布這些規則的?(4)援引。誰擁有合法的權威,可以決定特定的行為是否違法,并要求人們遵守這些規則和法則?(5)實施。規則和法則在實際社會生活中是怎樣運用和實施的?(6)評估。怎樣去評估政策的實施情況?怎樣去評估政策的成功與失???(7)終止。最初的規則和法則是怎樣被終止的?或者這些規則和法則是怎樣從被改變了的形式繼續存在的?[1]
公共政策研究與公共性困境論文
摘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一直被視為公共政策的本質屬性,并且正在成為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領域。而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經常受到各種問題的困擾,從而使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面臨諸多困境,包括公共政策主體的自利性和公共性之間的矛盾問題、公共政策目標的虛無性和公共性之間的關系問題、公共政策問題的主觀性和公共性之間的沖突問題以及公共政策價值中效率和公平的兩難選擇問題。科學梳理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公共性困境,有助于加快公共政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進程。
關鍵詞:公共政策;公共性;政府;利益
Abstract:Publicityhasbeenregardingasanessentialattributeandalsoanimportantdomainofthepublicpolicy.However,thestudyonitwasoftenpuzzledbyvariousproblemsandthenforcedtofacemanychallengestoputitfallsintoanawkwardposition.Theproblemsincludetheconflictbetweenthepublicpolicythatitinvolvesitsowninterestsrequiredanditspublicity,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ndefinitetargetofpublicpolicyanditspublicity,thediscrepancybetweenthesubjectivityinpublicpolicyformulatinganditspublicityandthedilemmawheretheefficiencyandfairnessisoftenhardtobecompromisedoneachotherinpublicpolicyformulated.Alltheseimplythattoreasonoutwhatcausesthepublicitytofallintoanawkwardpositioninthestudyonpublicpolicyisofimportanceandhelpfultoformulatingpublicpolicymorescientificallyanddemocratically.
Keywords:publicpolicy;publicity;government;interest
公共政策作為“公共權力機關經由政治過程所選擇和制定的為解決公共問題、達成公共目標、以實現公共利益的方案”[1],其本質屬性是公共性。公共政策應該遵循如下公共性原則:第一,公有性原則,即公共決策權力應該歸社會公眾所有;第二,公治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參與;第三,公享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適用于其所要調整的所有對象[2];第四,公平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維護社會公平;第五,公益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根本目標;第六,公開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具有開放性和透明性[3]。但是,當我們對公共政策進行深入考察時卻發現,公共政策時常表現出與公共性相違背的特性,這便使得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研究陷入困境。對這些困境進行科學梳理,將有助于理順公共政策研究的思路,探明公共政策失效的癥結,進而加快我國公共政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進程。具體而言,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困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公共政策主體的公共性困境
詮釋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公共性困境
摘要:[HJ*2]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一直被視為公共政策的本質屬性,并且正在成為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領域。而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經常受到各種問題的困擾,從而使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面臨諸多困境,包括公共政策主體的自利性和公共性之間的矛盾問題、公共政策目標的虛無性和公共性之間的關系問題、公共政策問題的主觀性和公共性之間的沖突問題以及公共政策價值中效率和公平的兩難選擇問題。科學梳理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公共性困境,有助于加快公共政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進程。
關鍵詞:公共政策;公共性;政府;利益
Abstract:Publicityhasbeenregardingasanessentialattributeandalsoanimportantdomainofthepublicpolicy.However,thestudyonitwasoftenpuzzledbyvariousproblemsandthenforcedtofacemanychallengestoputitfallsintoanawkwardposition.Theproblemsincludetheconflictbetweenthepublicpolicythatitinvolvesitsowninterestsrequiredanditspublicity,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ndefinitetargetofpublicpolicyanditspublicity,thediscrepancybetweenthesubjectivityinpublicpolicyformulatinganditspublicityandthedilemmawheretheefficiencyandfairnessisoftenhardtobecompromisedoneachotherinpublicpolicyformulated.Alltheseimplythattoreasonoutwhatcausesthepublicitytofallintoanawkwardpositioninthestudyonpublicpolicyisofimportanceandhelpfultoformulatingpublicpolicymorescientificallyanddemocratically.
Keywords:publicpolicy;publicity;government;interest
公共政策作為“公共權力機關經由政治過程所選擇和制定的為解決公共問題、達成公共目標、以實現公共利益的方案”[1],其本質屬性是公共性。公共政策應該遵循如下公共性原則:第一,公有性原則,即公共決策權力應該歸社會公眾所有;第二,公治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參與;第三,公享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適用于其所要調整的所有對象[2];第四,公平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維護社會公平;第五,公益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根本目標;第六,公開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具有開放性和透明性[3]。但是,當我們對公共政策進行深入考察時卻發現,公共政策時常表現出與公共性相違背的特性,這便使得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研究陷入困境。對這些困境進行科學梳理,將有助于理順公共政策研究的思路,探明公共政策失效的癥結,進而加快我國公共政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進程。具體而言,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困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公共政策主體的公共性困境
公共政策研究中公共性困境論文
摘要:[HJ*2]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一直被視為公共政策的本質屬性,并且正在成為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領域。而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經常受到各種問題的困擾,從而使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面臨諸多困境,包括公共政策主體的自利性和公共性之間的矛盾問題、公共政策目標的虛無性和公共性之間的關系問題、公共政策問題的主觀性和公共性之間的沖突問題以及公共政策價值中效率和公平的兩難選擇問題??茖W梳理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公共性困境,有助于加快公共政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進程。
關鍵詞:公共政策;公共性;政府;利益
Abstract:Publicityhasbeenregardingasanessentialattributeandalsoanimportantdomainofthepublicpolicy.However,thestudyonitwasoftenpuzzledbyvariousproblemsandthenforcedtofacemanychallengestoputitfallsintoanawkwardposition.Theproblemsincludetheconflictbetweenthepublicpolicythatitinvolvesitsowninterestsrequiredanditspublicity,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ndefinitetargetofpublicpolicyanditspublicity,thediscrepancybetweenthesubjectivityinpublicpolicyformulatinganditspublicityandthedilemmawheretheefficiencyandfairnessisoftenhardtobecompromisedoneachotherinpublicpolicyformulated.Alltheseimplythattoreasonoutwhatcausesthepublicitytofallintoanawkwardpositioninthestudyonpublicpolicyisofimportanceandhelpfultoformulatingpublicpolicymorescientificallyanddemocratically.
Keywords:publicpolicy;publicity;government;interest
公共政策作為“公共權力機關經由政治過程所選擇和制定的為解決公共問題、達成公共目標、以實現公共利益的方案”[1],其本質屬性是公共性。公共政策應該遵循如下公共性原則:第一,公有性原則,即公共決策權力應該歸社會公眾所有;第二,公治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參與;第三,公享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適用于其所要調整的所有對象[2];第四,公平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維護社會公平;第五,公益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根本目標;第六,公開性原則,即公共政策應該具有開放性和透明性[3]。但是,當我們對公共政策進行深入考察時卻發現,公共政策時常表現出與公共性相違背的特性,這便使得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研究陷入困境。對這些困境進行科學梳理,將有助于理順公共政策研究的思路,探明公共政策失效的癥結,進而加快我國公共政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進程。具體而言,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困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公共政策主體的公共性困境
西方公共政策研究主導理論述評
[摘要]公共政策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政治成果,公共政策學是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相結合“科際整合”的產物。它是人類面對日益復雜的公共事務所誕生的理論產品,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技術科學日益交融的知識結晶,是當代科學叢林中的一朵絢麗奇皅。公共政策學作為一門科學性、綜合性、應用性很強的全新的、獨立的學科,有它自己的理論支撐、學科場域、知識生態、研究方法、思維范式。本文從公共政策學的學科邏輯出發,主要探討建構公共政策學的理論支撐與研究路徑。
[關鍵詞]公共政策研究政治系統理論公共選擇理論管理主義理論
公共政策學是一個跨學科、綜合性的研究領域,人們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必然會在有關公共政策的理論上形成不同的觀點和學派。在西方公共政策科學的發展中,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社會科學的框架中加以研究,形成了幾種較有影響的學科研究路徑,即政治學路徑、經濟學路徑、管理學路徑等。從不同的研究路徑出發,導致對公共政策的性質、原因和結果以及公共決策系統及其運行作出不同的描述和解釋,從而形成不同的公共政策學研究理論,這些理論主要包括功能過程理論、政治制度理論、政治系統理論、公共選擇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管理主義理論等。
功能過程理論
功能過程理論(FunctionalCourseTheory)是由公共政策科學的創始人拉斯韋爾(H.D.Lasswell)提出來的。這種理論的要點是將公共政策看作一種政治行為或政治行動,通過政治與政策的關系對公共政策的政治行為進行階段性或程序化的研究。
拉斯韋爾認為,在整個公共政策的過程中,需要完成七項重要環節或功能:(1)情報。它包括與政策有關的問題是怎樣引起決策者注意的?決策者是怎樣收集和處理該方面的信息的?(2)建議。處理某一特定的政策問題的建議或那些解決政策問題的可供選擇的政策方案是怎樣形成和提出的?(3)規定。是誰制訂和頒布了那些對社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則?他們是怎樣制定和頒布這些規則的?(4)援引。誰擁有合法的權威,可以決定特定的行為是否違法,并要求人們遵守這些規則和法則?(5)實施。規則和法則在實際社會生活中是怎樣運用和實施的?(6)評估。怎樣去評估政策的實施情況?怎樣去評估政策的成功與失???(7)終止。最初的規則和法則是怎樣被終止的?或者這些規則和法則是怎樣從被改變了的形式繼續存在的?[1]
政府公共政策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創意經濟是從外延型產品經濟,轉向內需型消費經濟的重要方向之一。創意經濟與知識經濟有很大不同,必須研究創意經濟發展的環境和政府的公共政策。當前政府對創意經濟和創意產業的公共政策方向應當放在:構建國家創意經濟平臺、建立創意產業協調機制和培養人才、孵化產業方面。
關鍵詞:創意經濟創意產業公共政策
當國內學術界還在探討什么是“創意經濟”(CreativeEconomy)時,政府官員還在借參加學術討論會之機,發表對“創意經濟”看法的時候,2005年一個綜藝策劃項目,“超級女聲大賽”帶來的“創意產業”(CreativeIndustry)已經橫掃中國。
創意經濟是外延型產品經濟轉向內需型消費經濟的重要方向
國內外經濟界權威人士幾乎一致認為,我國經濟目前必須走以擴大內需,促進民眾消費為方向的道路,這在國外反傾銷浪潮和國內個人儲蓄額達到萬億元的形勢之下,的確不言自明。更有國外專家列舉我國8000億的美元外匯儲備,2005年中國財政收入占GDP的19%,而消費開支僅占GDP的14%。因此認為:中國政府為重新平衡經濟增長,必須減少儲蓄和投資,增加消費開支。
因此,擴大內需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民眾面對醫療保障、住房保障、子女教育保障、養老保障等一系列現實和比較嚴峻的問題,擴大內需的很多舉措根本難以撼動民眾的儲蓄熱情,消費開支與預期相比,總是無法令人滿意。
公共政策研究管理論文
[摘要]公共政策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政治成果,公共政策學是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相結合“科際整合”的產物。它是人類面對日益復雜的公共事務所誕生的理論產品,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技術科學日益交融的知識結晶,是當代科學叢林中的一朵絢麗奇皅。公共政策學作為一門科學性、綜合性、應用性很強的全新的、獨立的學科,有它自己的理論支撐、學科場域、知識生態、研究方法、思維范式。本文從公共政策學的學科邏輯出發,主要探討建構公共政策學的理論支撐與研究路徑。
[關鍵詞]公共政策研究政治系統理論公共選擇理論管理主義理論
公共政策學是一個跨學科、綜合性的研究領域,人們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必然會在有關公共政策的理論上形成不同的觀點和學派。在西方公共政策科學的發展中,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社會科學的框架中加以研究,形成了幾種較有影響的學科研究路徑,即政治學路徑、經濟學路徑、管理學路徑等。從不同的研究路徑出發,導致對公共政策的性質、原因和結果以及公共決策系統及其運行作出不同的描述和解釋,從而形成不同的公共政策學研究理論,這些理論主要包括功能過程理論、政治制度理論、政治系統理論、公共選擇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管理主義理論等。
功能過程理論
功能過程理論(FunctionalCourseTheory)是由公共政策科學的創始人拉斯韋爾(H.D.Lasswell)提出來的。這種理論的要點是將公共政策看作一種政治行為或政治行動,通過政治與政策的關系對公共政策的政治行為進行階段性或程序化的研究。
拉斯韋爾認為,在整個公共政策的過程中,需要完成七項重要環節或功能:(1)情報。它包括與政策有關的問題是怎樣引起決策者注意的?決策者是怎樣收集和處理該方面的信息的?(2)建議。處理某一特定的政策問題的建議或那些解決政策問題的可供選擇的政策方案是怎樣形成和提出的?(3)規定。是誰制訂和頒布了那些對社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則?他們是怎樣制定和頒布這些規則的?(4)援引。誰擁有合法的權威,可以決定特定的行為是否違法,并要求人們遵守這些規則和法則?(5)實施。規則和法則在實際社會生活中是怎樣運用和實施的?(6)評估。怎樣去評估政策的實施情況?怎樣去評估政策的成功與失???(7)終止。最初的規則和法則是怎樣被終止的?或者這些規則和法則是怎樣從被改變了的形式繼續存在的?[1]
以人為本公共政策研究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以人為本是新時期我國公共政策的核心價值取向,它是對“以物為中心”的反思、揚棄和超越,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決策目標人性化,決策程序民主化,決策主體群眾化,彰顯公共利益價值,弘揚公平原則,探索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和渠道,都是人本思想在公共政策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以人為本,公共政策,價值取向
改革之初,為了抓住機遇促進發展,我國公共政策采取“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一政策取向打破了“大鍋飯”、“平均主義”的僵死局面,調動了全國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使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同時也使得自然生態矛盾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極不諧調。這些沖突和矛盾是公共政策在社會全面改革和轉型過程中的價值偏頗的集中體現。面對改革開放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公共政策的人本價值取向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第一次把以人為本提升到了公共政策核心價值的地位,明確了我國公共政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我國公共政策人本取向的理論與現實依據
第一,“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概括,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和精髓。馬克思主義哲學蘊含著豐富的人本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人是世界之“本”,認為人是世界的本質和終極本質;人是價值之“本”,認為人是世界上最有價值意義的生命存在;人是歷史之“本”,認為歷史是人的活動史,人是歷史的主體,人類創造并主導著歷史。
第二,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價值理念,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同心協心、共同奮斗,我國已經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其實,這種小康只解決了人民的物質層面的需求,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而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僅僅滿足了人民的物質方面的要求,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在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又要以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目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才能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