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姑娘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7 05:30: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灰姑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灰姑娘

影視文學灰姑娘情結

近年來,影視文學的發展越來越迅猛。電影、電視自是不用說,而網絡的迅速崛起,使影視文學成了受眾最廣的一種文學藝術樣式。而影視文學中最常用的故事情節無外乎兩種結構模式:一種是灰姑娘的故事情節,另一種則是英雄美人或才子佳人的故事,而二者又往往會融合在一起出現。在一些經典的影視劇中,劇作家們都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把灰姑娘故事運用到了劇情當中。盡管“灰姑娘”式的故事模式一再被重復,但總是歷久彌新,總是吸引著觀眾的目光,讓現實中的男女再次領略到了灰姑娘的無窮魔力。灰姑娘原是德國格林兄弟童話《灰姑娘》中的女主人公。她雖擁有女人夢寐以求的美貌和美德(純潔、溫柔、善良、勤勞),但她的遭遇卻是不幸的。灰姑娘受盡了惡毒后母和異母姐妹的歧視和虐待,后來在神靈的幫助下,參加了國王為王子舉辦的舞會,由于灰姑娘要趕在晚上12點前回家,慌亂中丟失的玻璃鞋被王子所得,王子正是憑著這只鞋才找到了灰姑娘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這種具有“女主人公受虐待—→參加某種社交活動與男主人公有交集—→男女主人公經過重重波折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三段式”結構的灰姑娘故事,大約有500多個版本流傳于世界各地,我國也流傳著許多此類故事,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收錄在晚唐作家段成式的《酉陽雜記》續集《支諾皋》部中的《葉限》①。這些灰姑娘故事經過時間和歷史的積淀,灰姑娘式的愛情模式已成為人們潛意識中的一部分,這是一種糾結在人們內心深處的灰姑娘情結。概而言之,在人們潛意識里,已經形成了一個幸福的存在,那就是與一個財富、地位甚至包括力量、智慧等方面都高于自己并可以依靠的人共組家庭,過著幸福的生活。這種集體無意識在現代影視文學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傳統灰姑娘故事作為一種文學創作母題原型,在現代影視文學中也不斷被重復和超越,這是因為“文藝是在不斷地突破原型而又終歸要受制于原型中演化的”,“原型的傳承與突破,是文藝發展中相輔相成的規律現象。

一方面,原型的反復性昭示著人們對于某些永恒的主題、某些終極主題的關注;另一方面,人類的文藝又是在不斷地試圖超越原型模式,以滿足人們的不斷變化的精神需求。”②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社會賦予了灰姑娘情結新的內涵。而灰姑娘情結在影視文學中主要表現為作家運用“灰姑娘”這一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進行再創作。

一方面,在影視文學中,灰姑娘式的人物形象不斷出現。一是劇作家在創作過程中有意識地塑造“灰姑娘”式的人物形象。上世紀90年代初好萊塢就率先模仿《灰姑娘》創作出了現代版的灰姑娘故事《風月俏佳人》。編導們有意把女主人公塑造成一個具有傲人美貌,社會地位卻十分低賤的妓女形象。她的遭遇比灰姑娘更加凄慘,但經過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美貌和真情贏得了百萬富翁的愛情。《風月俏佳人》與《灰姑娘》相比,我們不難發現,兩位女主人公同樣擁有傲人的美貌和善良的性格,但也同樣有著悲慘的遭遇,并且兩人都經歷重重波折才獲得幸福;二者無論是人物性格,還是故事情節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而韓劇《玻璃鞋》仿照《灰姑娘》進行創作的思路更加明確。劇中雖然沒有出現晶瑩剔透的玻璃鞋,但卻以“玻璃鞋”為劇名,可見編導們是有意把觀眾引入一個灰姑娘式的童話情境中去。眾所周知,王子正是憑借那只“玻璃鞋”才找到灰姑娘,完成美好姻緣。玻璃鞋已然成為了灰姑娘的代名詞。所以,人們只要看到或聽到“玻璃鞋”這三個字就自然而然地把它與灰姑娘聯系在一起。這部電視劇在情節方面雖有不少變化,但總體而言,還是屬于灰姑娘的故事范疇,盡管結尾不像《灰姑娘》那樣以大團圓結局,但編導們卻給廣大觀眾構建了一個如假似真的現代灰姑娘故事,讓現實中無法實現的綺麗夢想在“童話”中得以實現。二是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無意識地塑造了一些“灰姑娘”式的人物形象。雖然他們不是有意為之,但就創作的結果而言卻是殊途同歸,創作出了“灰姑娘”式的人物形象。例如電影《哈利波特》的男主人公哈利就有“灰姑娘”的影子。小哈利失去父母以后,在親戚家受盡歧視和虐待,但他和灰姑娘一樣,并沒有產生陰暗心理。他熱愛生活、善良、有同情心;他堅毅忍耐、勇敢面對現實;他還很誠實,熱愛自己的師長和朋友。

這些正常性格使得他更具有親切感,不像扭曲的性格會導致觀眾的厭惡和懼怕。雖然哈利的遭遇以及良好的品德與灰姑娘非常相似,但小說原作者JK羅琳并不是有意把哈利寫成一個灰姑娘式的男主人公。首先,哈利是一個小男孩,遺傳了父母的魔法,這是與灰姑娘最大的差別;其次是由于情節的需要,羅琳女士只是純粹在寫哈利的不幸遭遇,這樣才促使他離開家去魔法學校學習。無獨有偶,寫出來的哈利卻有了灰姑娘的“味道”,這說明作家們在創作過程中無意識地運用了灰姑娘的創作模式。另一方面,還表現在對灰姑娘故事模式和人物的反撥和超越,即作家有意識地偏離、改變和修正這一敘事傳統。③文學創作是離不開時代,離不開現實生活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在現代灰姑娘故事中,我們只能隱約看到灰姑娘的影子了,看到更多的是賦予了時代氣息的“灰姑娘”及其故事情節,不僅有了新的變化而且還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先從結構模式來看,雖然大多灰姑娘故事還是傳統結構模式,但有的劇作家結合社會現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變,這反映了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審美價值,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韓劇《玻璃鞋》。該劇一改傳統灰姑娘故事原有的結構模式,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最后結尾都與之迥然不同。

女主人公在與姐姐尋親的路上失散,發生車禍失去記憶,被育有一女的車主領養;姐姐卻非常幸運地找到了身為大企業家的祖父。長大后的姐姐一直在尋找妹妹的下落,陰差陽錯,車主的女兒知道后就李代桃僵認了親。也許是命運的安排,女主人公卻成了姐姐的下屬,并同時愛上了同一個男人;而男主人公卻是一個小混混式的人物,他深愛著女主人公并為之痛改前非。經歷重重波折后,兩姐妹相認時,女主人公卻患上了白血病,男主人公對其不離不棄,共抗病魔。女主人公在成功移植骨髓后,與男主人公共結連理時,男主人公卻因救她而遇害身亡。這部作品一改前人的傳統結構模式,另辟蹊徑,給觀眾留下了更加凄婉的回味。女主人公本是千金之軀,但由于命運的作弄,成了灰姑娘式的人物,受盡苦難不說,最后連自己最愛的丈夫也遇害身亡。結局也許并不完美,但正是這種缺憾美反而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回味和深思,產生的效果也與以大團圓結局的傳統灰姑娘故事大相徑庭,顯然在結構模式上有了較大的改變和發展。現代灰姑娘故事不僅在模式上有所突破,而且在人物形象特別是女主人公形象的刻畫上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比之童話中粗筆勾勒的灰姑娘,影視文學中的灰姑娘式的女主人公顯得更加鮮明生動,富有時代感。如果說《風月俏佳人》只是在身份上有所突破的話,那么偶像劇《流星花園》對女主人公的刻畫便是對傳統灰姑娘形象的一次顛覆。她既沒有傲人的美貌,性格也不溫柔,表現出更多的是現代女性的那種樂觀、勇敢和頑強;她富有正義感,不委曲求全,用女人公自己的話說就是:她就像一顆雜草,便要發揚雜草的精神與惡勢力斗爭到底。她就像鉆石一樣,自始自終散發著人性的光芒,這是傳統灰姑娘所不及的。這是因為“傳統社會頌揚的是偉大的英雄,是史詩般的光輝人物;而現代社會所欣賞的是有個性的平凡個體”④。與傳統社會的整齊劃一相比,現代社會更為自由、寬容;文化的交流融合,消解了傳統的刻板嚴肅,展現了個性趣味的生活方式。

傳統總是給人一種責任感,一種意義的深思;而現代社會,快樂似乎更為人們所看重,表現了現代人追求個性,訴求寬容的社會心理。這是現代社會對灰姑娘和灰姑娘情結的一種反撥和超越,也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心理。灰姑娘故事的這些變異和發展,不是簡單的“情節移植”,而是一種民族心理和文化的積淀,是與每個時代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她之所以具有如此強的生命力,是由于她謳歌了真、善、美,鞭撻了假、丑、惡,表現了人類心靈相通的崇高境界,也反映人類心理的共通性和審美價值。人們潛意識中對灰姑娘產生的這種莫名情結,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文化積淀,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并且是不分民族、地域和時代的。

查看全文

五一小品劇本:灰姑娘

五一小品劇本

劇本:灰姑娘

人物:灰姑娘(分幼年和青春兩人),王子,繼母,繼妹,小精靈(湖北口音),禮儀小姐,旁白(河南口音),小卓子。

(《美女與野獸》音樂響起)

旁白:故事像時間一樣久遠,孤苦伶仃的灰姑娘從小就備受她同父異母的妹妹和她那母夜叉一樣的后母的欺辱。(音樂停)

(灰姑娘舉牌“幼年灰姑娘”蹦蹦跳跳上,手拿福娃,繼妹追過來)

查看全文

灰姑娘的時鐘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學習并把握對議論文的語言的要求:準確、嚴密、生動。所謂準確,就是用詞恰當,要合乎實際、合乎語法、合乎邏輯;所謂嚴密,即用詞語要周到,簡潔明快,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圖;所謂生動,即要注意語言的感情色彩,把道理說得通俗易懂,活潑有趣,使人讀來有興味,而不枯燥乏味。

2.理解課文從熟知的有趣的故事中引發出的嚴密的邏輯思維的論述方法。

3.學習分析作者怎么樣從故事中提出問題,逐步推論,進而最后得出結論的寫作特色。

教學建議

查看全文

初中語文教案《灰姑娘的時鐘》

【自讀導言】

1.學習課文從有趣的故事引出嚴密的邏輯思維問題的方法,培養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把握文章的論點和論據,體會文章一步步推論,最后得出結論的方法。

3.學習編寫提綱和摘錄要點等寫讀書筆記的方法。

4.學習準確、嚴密、生動的論述語言。

(解說:任何一篇議論文必然有三個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因此,閱讀議論文就離不開這幾個要素。論點的提出,最常見的是放在文章開頭,然后有層次地分析證明這一論點,最后得出結論,即形成這樣一個模式:提出問題(論點)—分析問題(用論據論證)—解決問題(結論)。但也有一些文章并不是把論點放在開頭的,放在中間或結尾的也不少。這要因文而異了。本文就是先從故事中提出問題,然后層層推論,最后得出結論的。議論文的語言是以議論為主,而記敘、說明、抒情等也有,都是為議論服務的。議論文的語言講究抽象性、概括性和嚴密性,表達要求準確、嚴密、鮮明。)

查看全文

流星花園劇情分析論文

臺灣青春偶像劇《流星花園》還未正式在大陸播出,劇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就已經深入人心。F4、杉菜,在每個城市的校園、廣場、購物中心甚至辦公室,你可以頻繁地聽到他們的名字。人們重復著劇中的經典對白,就如同當年重復《大話西游》的"我希望這個期限是一萬年"。有人預言,《流星花園》的轟動效應甚至會超過《還珠格格》。那么這部電視劇究竟有多大的魅力?它所帶來的愉悅之中又包含著什么樣的文化信息?

《流星花園》大獲成功的一個最明顯的原因就是對于時尚的準確把握,它幾乎包含了當下所有的流行因素,比如時髦的發行和服裝,既酷且帥的對白和動作,健康清新的人物造型,輕松歡快的敘事風格,以及被當作片首和插入曲的庾澄慶與日本"DreamComeTrue"組合的最新作品,無一不深深投合80年之后出生的新新人類的審美口味。對于這些人來說,《流星花園》就像是一款名牌牛仔褲,樣式簡潔,卻又價值不菲;它似乎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卻又夢幻般遙不可及。與之相比,曾經風靡一時的"瓊瑤阿姨"牌言情劇,就像是一件落滿灰塵的晚禮服,雖然華麗,但款式早已過失,封存的也是媽媽姐姐們上了年紀的舊夢。

但是,《流星花園》的迷人之處,不僅僅在于它輕松愉快的視覺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傳達了與風行于80到90年代的言情劇不同的價值取向,而這些價值取向無疑更能得到年輕一帶的認同。

明眼人不難發現,《流星花園》講的就是一個現代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雖然是最為人們熟悉最沒有新鮮感的故事之一,但卻又是常講常新、被世界各地的制片商使用頻率最高的故事之一。重新包裝的灰姑娘故事中不乏成功之作,比如那部使朱莉亞·羅伯茨紅得發紫的《風月俏佳人》;但是大多數此類題材的作品不免流于平庸。畢竟,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力不是每個導演都具備的。那么,《流星花園》里那個灰姑娘的"神奇"之處在哪里?

如果不憚于對這么一部輕松的偶像劇進行一次乏味的理論分析的話,我們就會發現,這部電視劇中的灰姑娘--杉菜的個性和她所代表的價值觀念與傳統的灰姑娘頗為不同。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杉菜性格中的一些要素體現了近年來社會運動尤其是女性運動的積極成果,最為明顯的是她的女性主體意識在劇中得到了有意凸現。

甚至在迪斯尼90年代初拍攝的卡通版《仙履奇緣》當中,灰姑娘--辛蒂蕾拉還保存著她在格林童話中的原始形象,美麗、善良,最主要的是,柔順。這些素質是一向被認為是一個理想女性必須具備的美德。作為對這種美德的報償,辛蒂蕾拉獲得了一次盛裝出席宮廷舞會的機會,并利用這次機會贏得了王子的愛情。辛蒂蕾拉因此徹底改變了自己的處境和地位,虐待辛蒂蕾拉的后母和兩個姐姐也得到了她們應得的下場。實際上,灰姑娘的故事并不是一個關于愛情的故事,而是一個關于"成功"的故事。辛蒂蕾拉的成功是一個女性在傳統男權社會中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功,這種女性的成功并不像男性的成功那樣需要主人公通過一系列的冒險、戰斗等主動行為來獲得。辛蒂蕾拉的成功更像是一種獎賞,原因是因為她比她的兩個姐姐更符合這個男權社會提出的"理想女性"的標準。傳統童話中的好姑娘通常都是這種柔順、被動、脆弱需要男性保護的形象,而那些有力量、有主見并試圖控制局面的女人,往往被賦予了邪惡兇殘的的面孔,她們是巫婆、幽靈,或者狠毒的后娘。

查看全文

流星花園劇情管理論文

臺灣青春偶像劇《流星花園》還未正式在大陸播出,劇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就已經深入人心。F4、杉菜,在每個城市的校園、廣場、購物中心甚至辦公室,你可以頻繁地聽到他們的名字。人們重復著劇中的經典對白,就如同當年重復《大話西游》的"我希望這個期限是一萬年"。有人預言,《流星花園》的轟動效應甚至會超過《還珠格格》。那么這部電視劇究竟有多大的魅力?它所帶來的愉悅之中又包含著什么樣的文化信息?

《流星花園》大獲成功的一個最明顯的原因就是對于時尚的準確把握,它幾乎包含了當下所有的流行因素,比如時髦的發行和服裝,既酷且帥的對白和動作,健康清新的人物造型,輕松歡快的敘事風格,以及被當作片首和插入曲的庾澄慶與日本"DreamComeTrue"組合的最新作品,無一不深深投合80年之后出生的新新人類的審美口味。對于這些人來說,《流星花園》就像是一款名牌牛仔褲,樣式簡潔,卻又價值不菲;它似乎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卻又夢幻般遙不可及。與之相比,曾經風靡一時的"瓊瑤阿姨"牌言情劇,就像是一件落滿灰塵的晚禮服,雖然華麗,但款式早已過失,封存的也是媽媽姐姐們上了年紀的舊夢。

但是,《流星花園》的迷人之處,不僅僅在于它輕松愉快的視覺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傳達了與風行于80到90年代的言情劇不同的價值取向,而這些價值取向無疑更能得到年輕一帶的認同。

明眼人不難發現,《流星花園》講的就是一個現代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雖然是最為人們熟悉最沒有新鮮感的故事之一,但卻又是常講常新、被世界各地的制片商使用頻率最高的故事之一。重新包裝的灰姑娘故事中不乏成功之作,比如那部使朱莉亞·羅伯茨紅得發紫的《風月俏佳人》;但是大多數此類題材的作品不免流于平庸。畢竟,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力不是每個導演都具備的。那么,《流星花園》里那個灰姑娘的"神奇"之處在哪里?

如果不憚于對這么一部輕松的偶像劇進行一次乏味的理論分析的話,我們就會發現,這部電視劇中的灰姑娘--杉菜的個性和她所代表的價值觀念與傳統的灰姑娘頗為不同。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杉菜性格中的一些要素體現了近年來社會運動尤其是女性運動的積極成果,最為明顯的是她的女性主體意識在劇中得到了有意凸現。

甚至在迪斯尼90年代初拍攝的卡通版《仙履奇緣》當中,灰姑娘--辛蒂蕾拉還保存著她在格林童話中的原始形象,美麗、善良,最主要的是,柔順。這些素質是一向被認為是一個理想女性必須具備的美德。作為對這種美德的報償,辛蒂蕾拉獲得了一次盛裝出席宮廷舞會的機會,并利用這次機會贏得了王子的愛情。辛蒂蕾拉因此徹底改變了自己的處境和地位,虐待辛蒂蕾拉的后母和兩個姐姐也得到了她們應得的下場。實際上,灰姑娘的故事并不是一個關于愛情的故事,而是一個關于"成功"的故事。辛蒂蕾拉的成功是一個女性在傳統男權社會中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功,這種女性的成功并不像男性的成功那樣需要主人公通過一系列的冒險、戰斗等主動行為來獲得。辛蒂蕾拉的成功更像是一種獎賞,原因是因為她比她的兩個姐姐更符合這個男權社會提出的"理想女性"的標準。傳統童話中的好姑娘通常都是這種柔順、被動、脆弱需要男性保護的形象,而那些有力量、有主見并試圖控制局面的女人,往往被賦予了邪惡兇殘的的面孔,她們是巫婆、幽靈,或者狠毒的后娘。

查看全文

我國韓劇流行研究論文

——從兩部韓國愛情劇說起

[摘要]近年來,“韓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據了我們的視野,尤其是韓國影視劇在中國流行不衰。本文從兩部韓國愛情劇《浪漫滿屋》和《我的名字叫金三順》說起,分析其文本的“灰姑娘”敘事模式,說明其俗套之處。其次,從愛情劇文本敘事的細節、唯美和影視話語的充分調動等方面說明文本本身的取勝之處。其中還兼顧的講到中國受眾群體的狀況和東方式的審美文化心理。此外,從兩國文化發展的高低位置,中國社會轉型期狀況以及文化政策上分析“韓流”流行的原因。最后著重點出中國文化“韓化”的杞人憂天性。

[關鍵詞]敘事模式灰姑娘唯美悲情

不知何時起,“韓流”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據了我們的視野,街頭巷尾韓國料理、韓國服飾店鱗次櫛比;韓國精品、飾品、化妝品琳瑯滿目;行走在路上,不經意間飄來的就是某個熱播的韓國連續劇插曲;巨幅的韓國明星照招搖過市地顯現在門頭店后……各個電臺循環熱播的令人應接不暇看到的或者在音像店信手拈來的《巴黎戀人》、《大長今》、《浪漫滿屋》……,都讓我們不能回避撲面而來的這股“韓流”。

然而,令我們驚奇和疑惑的是:韓劇真的有那么好看和吸引人嗎?僅就2005年熱播的兩部韓國愛情劇《浪漫滿屋》和《我的名字叫金三順》來說,其故事內容,敘事模式和表現手法如出一轍,而且許多情節、細節一致到不能不令人懷疑到底是誰在抄襲誰?這么俗套的愛情劇,卻依舊阻擋不住我們觀看的熱切,每部片子初露頭角,我們就急不可待地守在銀屏前翹首企盼,無論每部片子有多么雷同,無論我們有多少似曾相識的感慨,無論其中的煽情工具被多少導演在劇中運用,無論結局我們是否早就可以按照韓劇的慣常思維設想出來,我們依舊如第一次看韓劇般新奇和激情不褪,每部片子都照常買單,跟著劇情像著了魔的瘋子似的時哭時笑,唏噓不已。是中國觀眾太好被騙了?還是韓劇真有那么大的魔力?

首先,讓我們來解讀一下韓劇的文本。2005年熱播的韓劇很多:《大長今》、《浪漫滿屋》、《巴黎戀人》、《愛在哈佛》、《悲傷戀歌》、《我的名字叫金三順》……尤其是《浪漫滿屋》和《我的名字叫金三順》,采用韓劇慣用的“灰姑娘”的敘事模式。“灰姑娘”的模式,常以兩個地位落差較大的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為母題,然而“灰姑娘”的性格、相貌、職業、文化素養、生活背景在不同的敘事作品中總處于不斷變化中,不同文本在化解“灰姑娘”的愛情矛盾的方式也不一樣,“反對者”的存在讓“灰姑娘”愛情多些波折(現代版的“反對者”多為“王子”的父母和雙方的情敵擔當),而且起到考驗主人公愛情的作用。這兩部韓劇的敘事基本模式是:首先,家境普通的女主人公有難(前者是韓智恩被“好朋”欺騙,為了保住父母留下的房子;后者是金三順家中破產也是為了保住房子),不得不與有錢的男主人公簽訂協議(前者是結婚協議,后者是戀愛協議),而且兩個男主人都是為情所傷才做出如此魯莽決定(前者的男主人公李英中被自己所愛的女人深深傷了面子,一氣之下才把身邊的韓智恩當作擋箭牌;后者是玄真賢因女友在他最困難的時候不明原因的離開而深深受傷,為了搪塞一直讓自己不斷相親的母親而和自以為相互不會產生感情的“沒女”假裝戀愛)。兩部電視劇都是女方先發現自己愛上對方,當男方對女方也從冤家的水火不容轉有好感——有違游戲規則時,無巧不成書的時,男方先前愛戀的女性——第三者(也是“反對者”)出場,正當男主人公猶豫不定難以取舍之時,帶之而來的還有喜愛女主人公的另一男性,使得本來就復雜的“三角戀”越發熱鬧起來。“情”是韓劇敘事的原動力,這種愛情注定要經過種種磨擦、猜忌、疑慮、分分合合的馬拉松式長跑。不過,結局都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

查看全文

公司中秋文藝晚會主持詞

開場音樂響起,場外音:xx集團2008年“放飛心中的歡樂”中秋文藝晚會現在開始!

開場舞:啦啦操《歡樂米奇慶中秋》(置業集團)

兩位節目主持人上臺。

開場白

女:尊敬的各位領導

男:親愛的同事們

查看全文

網絡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困境

摘要:中國當代“女性向”網絡小說擁有著以女性為主的創作群體和讀者群體,在面向女性閱讀需求、展現女性意識的同時,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本文主要從女性向網絡小說中的言情類這一主流題材入手,通過對具體現象的思考,探究女性向網絡小說目前所面臨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困境。

關鍵詞:網絡文學;“女性向”小說;人物形象;塑造

“女性向”這一概念源于20世紀傳入我國的日本網絡文化用語,原義為“面向女性的”,即指以女性為主要受眾的文化產品,狹義上則指在逃離了男性目光的獨立空間里,以滿足女性的欲望和意志為目的,從女性視角出發、以女性自身話語進行創作的一種趨向,是網絡空間的產物。[1]當“女性向”與中國當代網絡文學結合時,這樣一種面向女性讀者、針對女性精神需求、甚至作者也大多數身為女性的一類網絡文學,因其獨特的審美與針對性的受眾,長久以來占據著網絡文學市場的重要地位。同時,女性向網絡小說的流行,也被看作是當代中國女性意識崛起的一種象征。然而,在女性向網絡小說蓬勃發展的同時,小說中對于主要人物的塑造,特別是對女性形象的書寫,仍存在著諸如類型化、客體化等不足。從言情類網絡小說這一主要的題材出發,其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困境主要表現為書中女性人物的自我物化與附庸等現象。

一、言情題材中的女性角色

言情類小說是當代女性向網絡小說中的最主要題材,通常以女性的視角出發進行敘事。言情小說的情節大多圍繞著女主角與男主角之間的戀愛歷程展開,二人通常在歷盡艱辛坎坷后收獲幸福圓滿的結局。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讀者對言情小說劇情內容產生了更多期待,早期言情小說固定的劇情走向和套路化的設定已逐漸無法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于是,網絡言情開始萌生出更多更加細致的分類,例如女主角帶著現代人的思維游歷古代世界、結識身為古人的男主角的穿越文,女主角與其他人物斗智斗勇、從而一步步實現身份地位爬升的宮斗文,一切以男女主角的戀情為中心、一切因素為戀愛服務的甜寵文等。言情題材的網絡小說往往文筆細膩、深入人心,能夠以女性視角為主體,為女性讀者提供一種夢幻般的戀愛體驗,滿足讀者對戀愛的想象,因而長期以來作為女性向網絡小說中最重要的一種題材呈現。然而,在言情小說中,女性人物形象,特別是女主人公的人格特點在設定上有時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問題。從常見的網絡言情小說劇情來看,在女主角的身邊通常會存在一位或數位男性充當保護者、拯救者、被依附者的主體角色。與此相對,文中的這位女主角則常作為被保護者、被拯救者和依附者,用來串聯起整個故事情節,有時干脆淪為襯托男主角的“工具”,缺乏相對獨立的人格。在此,我們以女性向網絡小說言情題材中的甜寵與穿越這兩個近年較流行的類別為例,對此進行具體分析。

(一)甜寵:自我物化與附庸

查看全文

集團公司中秋文藝晚會主持詞

開場音樂響起,場外音:xx集團20**年“放飛心中的歡樂”中秋文藝晚會現在開始!

開場舞:啦啦操《歡樂米奇慶中秋》(置業集團)

兩位節目主持人上臺。

開場白

女:尊敬的各位領導

男:親愛的同事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