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制度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7 15:12: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匯率制度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匯率制度選擇論文
摘要:目前,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越來越大,一些研究機構、學者、政府官員和企業也紛紛對此發表看法。我們認為,人民幣升值問題歸根結底是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那么,現有的盯住匯率制度是否適合當前的經濟形勢?如何從盯住匯率轉向更為合適的匯率制度?怎樣決定適合中國經濟發展、金融體制改革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從當前對匯率制度選擇和世界匯率制度演變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決以上問題的途徑。
本文首先對盯住匯率制度進行分析,介紹脫離盯住匯率制度的影響因素,之后從總體上討論決定匯率制度選擇的長期因素以及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匯率制度的演變,最后提出當前匯率制度選擇的BBC準則以及可供中國選擇的幾種匯率制度。
一、脫離盯住匯率制度
從盯住匯率制度的脫離,既可以轉向更為靈活的匯率制度也可以在現有制度下進行調節,可以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由于“外匯市場壓力”而導致的正常脫離,另一種是由經濟狀況惡化而導致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從而被迫脫離盯住匯率制度。
具體而言,從盯住匯率制度向更靈活的匯率制度的轉變可以分為以下五種:(1)從任何盯住匯率制度轉向浮動匯率制度;(2)從硬匯率盯住(hardpeg)轉向軟匯率盯住(softpeg);(3)從固定的盯住匯率轉向水平盯住或爬行盯住;(4)從爬行盯住或水平盯住轉向爬行帶匯率制度;(5)在匯率帶制度中擴大浮動帶的范圍。從盯住匯率制度向不靈活的匯率制度的轉變可以分為以下四種:(1)從軟匯率盯住轉向硬匯率盯住;(2)從任何匯率帶制度轉向固定的盯住匯率;(3)從爬行帶轉向爬行盯住或水平帶匯率制度;(4)在匯率帶制度中縮小浮動帶的范圍。
對正常脫離而言,伴隨著貿易開放和寬松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更易向靈活的浮動匯率制度轉變。這是由于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往往面臨資本流動較大的波動性,因此日益增加的貿易開放程度也相應地增加了該國受到貿易條件(TOT)沖擊的風險,而采用更靈活的匯率制度可以緩解或吸收這些沖擊,抵御外來資本流動所帶來的金融風險。另一方面,從盯住向更不靈活的匯率制度轉變一般是同銀行體系的外匯系統開放和官方的外匯儲備有關。銀行系統的外債相對其外國資產比重的下降將促使從盯住向更不靈活的匯率制度轉變,因為銀行系統外債比例的下降預示著其所受到的匯率風險的減小,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通過匯率浮動的調節來控制匯率風險的依賴;同樣,巨額的官方儲備也形成了對相對固定匯率制度的支持。但是,這種正常脫離盯住匯率制度的現象通常不出現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而是在那些長期實行盯住匯率制度的國家發生。
匯率制度選擇論文
摘要:目前,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越來越大,一些研究機構、學者、政府官員和企業也紛紛對此發表看法。我們認為,人民幣升值問題歸根結底是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那么,現有的盯住匯率制度是否適合當前的經濟形勢?如何從盯住匯率轉向更為合適的匯率制度?怎樣決定適合中國經濟發展、金融體制改革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從當前對匯率制度選擇和世界匯率制度演變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決以上問題的途徑。
本文首先對盯住匯率制度進行分析,介紹脫離盯住匯率制度的影響因素,之后從總體上討論決定匯率制度選擇的長期因素以及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匯率制度的演變,最后提出當前匯率制度選擇的BBC準則以及可供中國選擇的幾種匯率制度。
一、脫離盯住匯率制度
從盯住匯率制度的脫離,既可以轉向更為靈活的匯率制度也可以在現有制度下進行調節,可以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由于“外匯市場壓力”而導致的正常脫離,另一種是由經濟狀況惡化而導致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從而被迫脫離盯住匯率制度。
具體而言,從盯住匯率制度向更靈活的匯率制度的轉變可以分為以下五種:(1)從任何盯住匯率制度轉向浮動匯率制度;(2)從硬匯率盯住(hardpeg)轉向軟匯率盯住(softpeg);(3)從固定的盯住匯率轉向水平盯住或爬行盯住;(4)從爬行盯住或水平盯住轉向爬行帶匯率制度;(5)在匯率帶制度中擴大浮動帶的范圍。從盯住匯率制度向不靈活的匯率制度的轉變可以分為以下四種:(1)從軟匯率盯住轉向硬匯率盯住;(2)從任何匯率帶制度轉向固定的盯住匯率;(3)從爬行帶轉向爬行盯住或水平帶匯率制度;(4)在匯率帶制度中縮小浮動帶的范圍。
對正常脫離而言,伴隨著貿易開放和寬松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更易向靈活的浮動匯率制度轉變。這是由于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往往面臨資本流動較大的波動性,因此日益增加的貿易開放程度也相應地增加了該國受到貿易條件(TOT)沖擊的風險,而采用更靈活的匯率制度可以緩解或吸收這些沖擊,抵御外來資本流動所帶來的金融風險。另一方面,從盯住向更不靈活的匯率制度轉變一般是同銀行體系的外匯系統開放和官方的外匯儲備有關。銀行系統的外債相對其外國資產比重的下降將促使從盯住向更不靈活的匯率制度轉變,因為銀行系統外債比例的下降預示著其所受到的匯率風險的減小,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通過匯率浮動的調節來控制匯率風險的依賴;同樣,巨額的官方儲備也形成了對相對固定匯率制度的支持。但是,這種正常脫離盯住匯率制度的現象通常不出現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而是在那些長期實行盯住匯率制度的國家發生。
淺究匯率制度選擇
摘要:目前,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越來越大,一些研究機構、學者、政府官員和企業也紛紛對此發表看法。我們認為,人民幣升值問題歸根結底是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那么,現有的盯住匯率制度是否適合當前的經濟形勢?如何從盯住匯率轉向更為合適的匯率制度?怎樣決定適合中國經濟發展、金融體制改革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從當前對匯率制度選擇和世界匯率制度演變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決以上問題的途徑。
本文首先對盯住匯率制度進行分析,介紹脫離盯住匯率制度的影響因素,之后從總體上討論決定匯率制度選擇的長期因素以及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匯率制度的演變,最后提出當前匯率制度選擇的BBC準則以及可供中國選擇的幾種匯率制度。
一、脫離盯住匯率制度
從盯住匯率制度的脫離,既可以轉向更為靈活的匯率制度也可以在現有制度下進行調節,可以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由于“外匯市場壓力”而導致的正常脫離,另一種是由經濟狀況惡化而導致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從而被迫脫離盯住匯率制度。
具體而言,從盯住匯率制度向更靈活的匯率制度的轉變可以分為以下五種:(1)從任何盯住匯率制度轉向浮動匯率制度;(2)從硬匯率盯住(hardpeg)轉向軟匯率盯住(softpeg);(3)從固定的盯住匯率轉向水平盯住或爬行盯住;(4)從爬行盯住或水平盯住轉向爬行帶匯率制度;(5)在匯率帶制度中擴大浮動帶的范圍。從盯住匯率制度向不靈活的匯率制度的轉變可以分為以下四種:(1)從軟匯率盯住轉向硬匯率盯住;(2)從任何匯率帶制度轉向固定的盯住匯率;(3)從爬行帶轉向爬行盯住或水平帶匯率制度;(4)在匯率帶制度中縮小浮動帶的范圍。
對正常脫離而言,伴隨著貿易開放和寬松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更易向靈活的浮動匯率制度轉變。這是由于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往往面臨資本流動較大的波動性,因此日益增加的貿易開放程度也相應地增加了該國受到貿易條件(TOT)沖擊的風險,而采用更靈活的匯率制度可以緩解或吸收這些沖擊,抵御外來資本流動所帶來的金融風險。另一方面,從盯住向更不靈活的匯率制度轉變一般是同銀行體系的外匯系統開放和官方的外匯儲備有關。銀行系統的外債相對其外國資產比重的下降將促使從盯住向更不靈活的匯率制度轉變,因為銀行系統外債比例的下降預示著其所受到的匯率風險的減小,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通過匯率浮動的調節來控制匯率風險的依賴;同樣,巨額的官方儲備也形成了對相對固定匯率制度的支持。但是,這種正常脫離盯住匯率制度的現象通常不出現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而是在那些長期實行盯住匯率制度的國家發生。
論匯率制度部署
摘要:我國現存的“有辦理的浮動匯率制”實質上是一種牢固匯率制。最適錢幣地域理論是關于匯率機制和錢幣一體化的理論。經濟轉型期金融運動深度不夠以及宏觀經濟預期的不確定性表明我國牢固匯率制度部署的須要性,而最適錢幣地域理論則提供了這種制度部署的一些大概性表明。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不停以積極財政政策為主導。芒德爾—弗萊明模子(在牢固匯率制度下,財政政策作用大于錢幣政策)有助于我們多角度明確這一現存的宏觀經濟政策選擇。
要害詞:最適錢幣地域理論;芒德爾—弗萊明模子;牢固匯率;財政政策
199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賦予了“對差異匯率制度下的錢幣與財政政策,以及對最適錢幣地域的分析”作出了開創性孝順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傳授羅伯特·A·芒德爾(1932-)。芒德爾最重要的學術孝順多數完成于60年月:1961年的《最適錢幣地域理論》、1962年的《得當運用錢幣與財政政策以實現表里平衡》、1963年的《資本運動與牢固和浮動匯率下的穩固政策》等。60年月末70年月初,他的兩部專著《國際經濟學》和《錢幣理論》出書,全面體系地敘述了他的經濟頭腦。30多年來,芒德爾在理論上對國際金融學說、宏觀經濟政策調和治論作出了良好的孝順,對國際經濟學和天下經濟的運行模式孕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舉世金融一體化迅猛生長的克日,分外是在亞洲走出金融危急開始復蘇的時間,將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一殊榮賦予芒德爾,其意義耐人尋味。字串7
開放經濟條件下,處于經濟轉型時期的我國匯率制度部署及財政錢幣政策選擇標題也不停是經濟理論界存眷的熱門標題。芒德爾的學術頭腦大概能為我們政策選擇提供一個理論視角。
一、轉型期人民幣牢固匯率制度部署思考:
從最適錢幣地域理敘述起
匯率監控模式與人民幣匯率制度抉擇
[摘要]克魯格曼匯率目標區理論的政策含義很吸引人,可是在實證研究中該模型從假設到結論都被否決;本文對克魯格曼模型進行了分層改造,并設監控指標,從而帶來了一些卓越的政策表現;然而,作為一種全新的匯率機制,要想發揮其作用,需要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的配合以及市場體系的完善,本文首先對克魯格曼標準匯率目標區進行了簡單介紹,然后,針對其現實中的不適應性,對其進行了分層改造,并詳細闡述了其工作原理、政策含義和配套政策措施;最后探討了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退出安排及將來的去向;并認為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匯率目標區雙層監控模型都是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合意選擇。
[關鍵詞]匯率目標區均衡匯率蜜月效應貨幣沖擊實際沖擊
國際匯率制度的歷史變遷表明,無論是自由浮動匯率制度還是嚴格固定匯率制度,都有其利弊兩面。而贊成嚴格固定匯率制的學者只看到其作為“駐錨”對投資貿易所還來的便利,支持浮動匯率制度的專家則多半看到浮動匯率制給予本國的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從而也就有了所謂的“固定”與“浮動”之爭。然而,各國決策者既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動蕩的自由浮動匯率制”感到恐懼,又對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所帶來的實際匯率長期錯位感到忌憚;各國決策者試圖綜合固定與浮動匯率制雙方的長處,建立一種既有穩定性又有靈活性的匯率制度,這便是匯率目標區。1979年3月實行的歐洲匯率機制(ERM)通常被認為是匯率目標區的范例。
一、克魯格曼匯率目標區簡介
理論上最早對匯率目標區進行探討的是威廉姆森,而克魯格曼于1991年提出了標準目標區的嚴格理論模型(見圖1)。克魯格曼假定匯率依賴于現行基本因素和未來匯率的預期值,同時,克魯格曼模型還有兩個關鍵假設,其一是匯率目標區是完全可靠的,其上下限能永遠保持不變;其二是目標區僅由“邊際”干預防衛,也即只有當匯率運行到上下限時,貨幣當局才出手干預,而在目標區內,沒有干預發生。在這些假定下,目標區匯率的運行軌跡呈現“S”形,其幾何意義如圖1,曲線TT(目標區匯率行為)波動幅度明顯小于直線FF(自由浮動制下匯率行為)。這意味著,完全可靠的匯率目標區具有內在穩定機制。但是,克魯格曼模型的邊界“完全可靠”和“邊際干預”假設已為實際數據所拒絕(Floodetal,1991)。另外,奧伯斯菲爾德和羅戈夫也認為,當匯率達到目標區的邊界時,便面臨著與固定匯率制同樣的問題(Obstfeld,M.andRogoff,K.,1995)。基于克魯格曼模型所存在的這些缺點,筆者對其進行了相應改進,這就是接下來要探討的匯率目標區雙層監控模型(見圖2)。
二、匯率目標區雙層監控模型
匯率制度選擇理論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對匯率制度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做了較為詳盡的歷史回顧。結果發現,人們對匯率制度理論的研究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就要不要恢復金本位制度的爭論開始的,而匯率制度選擇理論的發展軌跡潛藏于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優劣的爭論之中,并伴隨著國際貨幣制度的歷史變遷和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而不斷完善;每個階段所產生的有關匯率制度選擇理論,都對當時匯率制度選擇的實踐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其結論對于匯率制度的選擇并不具有一般性指導作用;匯率制度決定理論還需要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補充和完善。
關鍵詞:匯率制度選擇理論布雷頓森林體系牙買加貨幣體系高儲蓄兩難
一、從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匯率制度選擇問題的提出以及基本理論觀點的構建
人們對匯率制度理論的研究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就要不要恢復金本位制度的爭論開始的。對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和設計的思考,以及對該體系運行、崩潰原因的反思,為匯率制度基本理論觀點的構建提供了實踐基礎和思想準備。
(一)問題的提出
匯率問題是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而出現的。在金本位制度運行時期,各國貨幣以黃金輸送點為界限,圍繞著貨幣的黃金平價上下波動,在這種條件下,貨幣匯率一般來說比較穩定。因此,在整個19世紀,經濟學界主要是對金本位制度下如何調節國際收支的原理做了一些論述,而并未對這種體制本身提出異議。人們對匯率制度理論的研究開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伴隨著金本位制度的崩潰,紙幣泛濫成災,并嚴重地影響了正常的國際貿易往來,經濟學家們由此開始清楚地意識到進行匯率制度改革的迫切性,從而開始了對匯率制度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研究。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經濟學家們的研究方向從匯率的決定和變動轉向了對固定和浮動兩種制度的利弊分析,改變了以前匯率理論研究以給定的匯率制度為前提的局面,開拓了匯率研究的新領域。從此,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就開始成為國際金融理論和實踐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理論界由此開始分為兩個派別:一派屬于古典派或舊派,如霍特里等人,主張恢復戰前的金本位制度;與這一派相對立的是新派,如卡塞爾等人,積極主張對匯率制度進行改革。盡管不同的學者提出的具體改革方案和建議有所不同,但是,在這兩個派別的理論中有一個共同的論點,即貨幣的金平價是可以改變的,一成不變的固定貨幣平價無法長期維持下去,因此,應當實行浮動匯率制度。正是這一開創性的見解產生了最早的浮動匯率理論。
匯率制度經濟績效比較論文
摘要:本文首先回顧了匯率制度選擇的理論爭論,指出在有關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上,理論界是沒有一致意見的;接著文章又考察了匯率制度的分類方法及其演進,發現匯率制度現有的發展趨勢似乎可以為每一種有關匯率制度選擇的長期趨勢的觀點提供支持;最后文章還就不同匯率制度對經濟績效的影響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也表明沒有一種匯率制度是最優的。因此文章的結論是:“沒有單一的一種匯率制度可以在所有時候適用于所有的國家”。
每個國家都會面臨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匯率制度的選擇一直是而且還將可能是國際金融領域中最重要與爭論最激烈的問題。有關的理論文獻開始是集中于討論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之間的優劣問題,隨著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的不斷發生,有關匯率制度選擇的關注重點也轉向每種匯率安排在防范風險的能力方面,討論集中于哪一種匯率制度更適合應付日益增長的國際資本流動性與世界資本市場的不穩定性。而且經濟學家還開始對不同匯率制下的經濟績效進行比較研究,想知道是不是會有一種匯率制度對經濟的影響要好于其它制度。因此有關匯率制度的討論以及相關的政策觀點都是隨著時間演進的,它們很少獨立于國際金融市場的特征之外的。本文第一部分對匯率制度選擇的理論爭論進行回顧;第二部分考察匯率制度的分類方法及其演進,看能不能夠從中發現匯率制度發展的長期趨勢;第三部分集中介紹匯率制度與經濟績效的實證研究;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結論。
一、匯率制度選擇的理論爭論
阿利伯(Aliber,2000)將有關匯率制度選擇的主要問題歸納為:“固定還是不固定”和“實行還是不實行最優通貨區”。對這兩個問題的最古典的回答是始于19世紀的工業革命時期,由于實行的金本位制,那時的答案就是將貨幣固定于黃金,這是一種內生的固定匯率制度。凱恩斯(Keynes1923)將“內部穩定”(一個穩定的價格水平)和“外部穩定”(一個穩定的匯率和國際收支的平衡)嚴格的區分開來。在國內價格名義剛性的情況下,Keynes更傾向于保持國內穩定,從而也就提倡浮動匯率制度。但在那個時代,許多的經濟學家都是浮動匯率制的懷疑論者。最有名的是Nurkse(1944),他認為1922年到1926年法國法郎的經歷證明在浮動匯率制下,投機在總體上是非穩定性的。隨著196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世界經濟選擇了“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運行的過程中,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出現了,這兩種觀點也成為以后分析匯率制度的理論基礎。以弗里德曼(Friedman,1953)為首的一批經濟學家提出浮動匯率在吸收外部沖擊方面可能的優點,因此極力主張浮動匯率制;而以蒙代爾·Mundell,1991)為首的另一批經濟學家反駁了這一觀點,他們指出,根據經濟條件的不同,一些經濟體維持固定匯率可能會更好。眾所周知的“最優通貨區理論”(Optimalcurrencyareastheo-ry)是他們的主要觀點。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后,除了歐洲貨幣體系(EMS)之外,大多數的工業化國家選擇了浮動匯率制。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也逐漸從固定匯率體系轉向浮動匯率體系,而這種轉變通常是在經歷了貨幣危機之后。因此這一時期有關匯率制度選擇的研究是與貨幣危機理論結合在一起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克魯格曼(Krugman,1979)的第一代與Obsfeld(1994)的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克魯格曼研究了固定匯率制下國際收支危機的模型,認為危機的主要原因是和固定匯率制不相容的貨幣、財政政策。他指出國內信貸超過貨幣需求的過度增長,將導致中央銀行外匯儲備的損失,而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是有限的,在投機的沖擊下,固定匯率制最終將崩潰。而Obsfeld的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則強調危機的出現與基本經濟因素無關,而是由預期因素導致的,危機本身導致政策變動,促使危機自動實現。這兩種理論分析了貨幣危機產生的兩種不同原因,前一理論強調的是貨幣危機的政策根源,而后一理論關注的則是固定匯率制這一制度本身的某些缺陷,而現實中的貨幣危機常常是這兩者的結合,即不合理的經濟政策與存在某種缺點的匯率制度相結合,是導致貨幣危機發生的不可分割的兩方面原因。
人民幣匯率制度論文
[摘要]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長期目標應是浮動匯率制度,但鑒于當前我國金融市場、微觀經濟主體和金融監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國選擇了較為緩和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與人民幣釘住美元匯率制度和人民幣釘住一籃子貨幣匯率制度相比,人民幣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制度下的匯率形成機制更趨市場化。人民幣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制度不僅有助于穩定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促進我國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健康發展,而且可以發揮人民幣匯率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增強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同時,人民幣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制度也增加了市場預期的不確定性。
[關鍵詞]參考一籃子貨幣;釘住單一美元;釘住一籃子貨幣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放棄人民幣釘住美元匯率制度,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為何我國選擇人民幣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制度?人民幣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制度的特點是什么?人民幣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制度有何作用?本文擬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選擇人民幣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制度的理論依據
匯率制度選擇理論指出,在固定匯率制度、自由資本流動和獨立貨幣政策之間存在三難選擇。①如要想選擇獨立貨幣政策和固定匯率制度的政策組合就必須放棄資本自由流動,實行資本管制。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前選擇的一種政策組合,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我國再選擇這種政策組合已不合時宜。要想選擇固定匯率制度和資本自由流動的政策組合就必須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20世紀90年生的一系列貨幣金融危機說明,這種政策組合的危害決非貨幣政策無效這樣一個溫和的負面影響,固定匯率制度在開放的資本賬戶下往往伴隨著貨幣沖擊和貨幣危機,從而給經濟帶來巨大的動蕩,使經濟時時處于不穩定的威脅之中,從長期來看,我國也不宜選擇這種政策組合。要想選擇獨立貨幣政策和自由資本流動的政策組合就必須放棄固定匯率制度,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這是我國應當選擇的一種政策組合。這種政策組合符合我國的實際,我國是一個經濟大國,保持獨立的貨幣政策必然是我國的現實選擇;另外,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我國開放資本賬戶,實現資本自由流動也是大勢所趨。據此,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長期目標應是浮動匯率制度。
但從國際金融經驗來看,匯率急劇變動和不穩定往往伴隨著金融市場的不發達和微觀經濟主體的不完善。②當前我國金融市場尚欠成熟和完善,人們對金融避險工具的認識還需要有一個過程,金融監管也比較薄弱。正處于改革過程中的國有企業仍面臨著諸多困難,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還缺乏防范匯率風險的意識。可見,目前我國尚不具備實施浮動匯率制度所需要的條件和環境,如果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可能會導致人民幣匯率頻繁波動,不僅無助于金融部門和金融市場的建設和發展,而且還將大大增加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成本。為此,我國采取了較為緩和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匯率制度選擇理論研究論文
匯率制度是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匯率制度選擇理論也一直是國際經濟學界的熱點問題。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新的匯率制度選擇理論層出不窮,例如中間匯率制度消失論、發展中國家匯率選擇的“原罪論”、害怕浮動論等等。筆者擬從一個較新的角度來對匯率制度選擇理論進行梳理,希望能夠提供一些新的分析思路。
一、匯率制度與經濟增長
一般來說,固定匯率制度的支持者認為,長期穩定的匯率水平有助于人們建立穩定的
預期,為國內外投資者的決策制定提供一個確切的基礎,促進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的發展;而未來匯率變動的不確定性會對投資決策制定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國際貿易和投資。雖然企業可以在遠期外匯市場上和期貨市場上進行對沖操作以規避風險,但這意味著交易成本的上升。在發展中國家中,由于外匯市場不成熟,套利渠道的相對缺乏,它們在浮動匯率面前尤其顯得束手無策。極端的易變性意味著貨幣錯配(CurrencyMisalignment)仍然發生,而這將導致資源配置不當,減少投資和外貿,引起經濟增速降低,這對于缺乏遠期套期保值的國家來說尤其如此(BirdandRajan,2001)。
而浮動匯率制度的倡導者聲稱,作為本國貨幣的外國價格,匯率可以在外匯市場上由供求決定,由市場力量決定的價格信號往往是最優的,有利于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同時,很多經驗研究證明,匯率的短期易變性對于貿易的影響是極小的。而且,被觀測到的匯率易變性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實際風險。即使該風險在外匯市場受到壓制,它也會在其他場合以更不令人愉快的方式爆發出來(Frankel,1996)。(例如,美國為避免因實際供求因素導致的美元升值的措施,可能會引發通貨膨脹。)
匯率制度選擇的中間派和靈活派則認為,匯率變動對產出的影響是不確定的,而且可能與經濟實體的特點及初始條件有關。因此,應對外部沖擊的合適政策應該是具有本國特色的政策(ChangandVelasco,1999)。
我國匯率制度改革分析論文
摘要:經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轉,匯率作為開放經濟中調節外部經濟的中心變量,匯率制度的正確選擇關乎一國的發展。當前中國面臨幣值升值的壓力,匯率制度的改革尤為重要。通過分析率制度選擇的背景,剖析中國匯率制度選擇的目標,認為目標區匯率制度的中國匯率制度的過渡性選擇。
關鍵詞:匯率制度;人民幣升值;匯率目標;目標區匯率制度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認為,在固定匯率制度、資本自由流動和獨立貨幣政策之間存在三難選擇,一國政府只能選擇放棄其一,不可三者兼得。據此,在資本自由流動條件下,一國政府要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必須放棄固定匯率制度。根據蒙代爾“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trinity)理論,中國要想保持獨立的貨幣政策就必須放棄固定匯率制度。在中國資本項目逐步開放的條件下,中國要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就應實行更有彈性的匯率制度。現行匯率制度下中國貨幣政策運用仍然存在諸多負面效應,說明人民幣釘住匯率制度不具有可持續性,要發揮貨幣政策對實現內部均衡的積極作用,就應堅持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
1中國匯率制度選擇的背景——人民幣的升值
1.1人民幣升值的內部壓力
人民幣升值的內部壓力來自于我國持續增長的對外貿易,尤其是對美貿易的順差。07年1-11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19690.9億美元,進出口規模接近2萬億美元,增速比前10個月提高了0.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1036.1億美元,增長26.1%,比前10個月放慢了0.4個百分點;進口8654.8億美元,增長20.5%,比前10個月加快了0.6個百分點。1-11月累計貿易順差為2381.3億美元,增長52.2%,比前10個月的貿易順差增幅減緩6.8個百分點。其中對美實現貿易順差1186.2億美元。占貿易總順差的49.8%。眾所周知,人民幣的價值包括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對內價值泛是指貨幣的購買力;對外價值是指用另一國貨幣來表示本國貨幣的價值,即匯率。匯率之所以存在,是國與國之間要進行貿易,而這種貿易,既包括買賣商品,又包括買賣生產要素,如土地、廠房、證券等。所以,匯率是由國與國之間的商品和投資流動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