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研究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9 13:26: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健康研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亞健康研究論文
【摘要】闡述亞健康狀態及“未病學”的概念,以及防治亞健康狀態與中醫“治未病”思想的關系,體現出防治“亞健康”與中醫“治未病”的醫學思想不謀而合。進一步就亞健康思維與中醫“治未病”醫學思想的契合點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亞健康;未病學;養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觀的變化,醫療模式由單純的疾病治療轉變為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相結合的模式。20世紀末,全球醫學界大討論的最終結論是:最好的醫學不是治好病的醫學,而是使人不生病的醫學。人類的健康理念發生了轉變,健康被賦予新的內涵。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有關健康的概念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狀態。
1亞健康的基本概念
臨床上存在有一組以疲乏無力、精力不夠、肌肉關節痠痛、心悸胸悶、頭暈頭痛、記憶力下降、學習困難、睡眠異常、情緒低落、煩躁不安、人際關系緊張、社會交往困難等種種軀體或心理不適為主訴來就診的人群,通過運用現代的儀器或方法檢測卻未發現陽性指標,或者雖有部分指標的改變,但尚未達到西醫學疾病的診斷標準。這種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狀態,自80年代被前蘇聯學者稱為“第三狀態”這個新概念以來,得到國內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同與重視,并將其稱之為“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出現各種不健康的問題,有可能向疾病發展的一種過渡狀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身體亞健康、心理亞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亞健康。亞健康狀態是一種人體生命活力和功能的低下狀態,不僅表現在生理功能或代謝功能的低下,也包含了心理狀態的不適應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低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尚無確切的病變的客觀指征,但卻有明顯的臨床癥狀。
公民健康權研究論文
公共衛生的基本任務是保護公眾健康。計劃經濟時代,政府主要以直接向社會提供衛生服務的方式履行保護公眾健康的職責。然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保護公眾健康首先應當依法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場公共衛生秩序,保護公民的健康權益不受侵害。公共衛生立法宗旨就是要用法律手段調整人們在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各種公共衛生法律關系,建立并維護社會正常的公共衛生秩序,通過保護公民健康權益達到保護公眾健康的目的。
一、健康與健康權
(一)健康
什么是“健康”?當今普遍接受的觀點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憲章導言所下的健康定義:“健康是指人的軀體、精神、社會適應能力的良好狀態”。首先,它強調健康是由三個“維度”組成,包括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三方面,軀體層面的健康是健康的最基本層次。人是具有高級神經活動(思維、心理活動)的生命體,這種高級神經活動的內化表現為人的心理活動;高級神經活動的外化,則表現為與所處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個人與社會的張力,并由此產生環境對個人身、心的影響。第二,該定義強調健康是一種狀態,是軀體、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良好狀態。這種狀態一方面是客觀存在,可以用客觀的指標對健康狀況進行測量;另一方面在價值層面,健康是一種信仰、一種理念,提倡人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第三,健康狀態是動態的。可以通過個人和集體努力、社會的適當干預,使個人或者人群的健康狀況進一步提升,達到更高的健康水平。
健康是伴隨一個人生命全過程的最重要的資本。有健康才有生命,才有個人的一切!因此,尊重人首先應當尊重人的健康,剝奪健康就是剝奪人的生命。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健康權是人的基本人身權利。
(二)健康權
公民健康權研究論文
公共衛生的基本任務是保護公眾健康。計劃經濟時代,政府主要以直接向社會提供衛生服務的方式履行保護公眾健康的職責。然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保護公眾健康首先應當依法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場公共衛生秩序,保護公民的健康權益不受侵害。公共衛生立法宗旨就是要用法律手段調整人們在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各種公共衛生法律關系,建立并維護社會正常的公共衛生秩序,通過保護公民健康權益達到保護公眾健康的目的。
一、健康與健康權
(一)健康
什么是“健康”?當今普遍接受的觀點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憲章導言所下的健康定義:“健康是指人的軀體、精神、社會適應能力的良好狀態”。首先,它強調健康是由三個“維度”組成,包括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三方面,軀體層面的健康是健康的最基本層次。人是具有高級神經活動(思維、心理活動)的生命體,這種高級神經活動的內化表現為人的心理活動;高級神經活動的外化,則表現為與所處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個人與社會的張力,并由此產生環境對個人身、心的影響。第二,該定義強調健康是一種狀態,是軀體、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良好狀態。這種狀態一方面是客觀存在,可以用客觀的指標對健康狀況進行測量;另一方面在價值層面,健康是一種信仰、一種理念,提倡人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第三,健康狀態是動態的。可以通過個人和集體努力、社會的適當干預,使個人或者人群的健康狀況進一步提升,達到更高的健康水平。
健康是伴隨一個人生命全過程的最重要的資本。有健康才有生命,才有個人的一切!因此,尊重人首先應當尊重人的健康,剝奪健康就是剝奪人的生命。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健康權是人的基本人身權利。
(二)健康權
公民健康權研究論文
一、健康與健康權
(一)健康
什么是“健康”?當今普遍接受的觀點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憲章導言所下的健康定義:“健康是指人的軀體、精神、社會適應能力的良好狀態”。首先,它強調健康是由三個“維度”組成,包括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三方面,軀體層面的健康是健康的最基本層次。人是具有高級神經活動(思維、心理活動)的生命體,這種高級神經活動的內化表現為人的心理活動;高級神經活動的外化,則表現為與所處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個人與社會的張力,并由此產生環境對個人身、心的影響。第二,該定義強調健康是一種狀態,是軀體、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良好狀態。這種狀態一方面是客觀存在,可以用客觀的指標對健康狀況進行測量;另一方面在價值層面,健康是一種信仰、一種理念,提倡人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第三,健康狀態是動態的。可以通過個人和集體努力、社會的適當干預,使個人或者人群的健康狀況進一步提升,達到更高的健康水平。
健康是伴隨一個人生命全過程的最重要的資本。有健康才有生命,才有個人的一切!因此,尊重人首先應當尊重人的健康,剝奪健康就是剝奪人的生命。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健康權是人的基本人身權利。
(二)健康權
健康權(即健康權利)作為一項基本人身權利,受到國際法和各國法律的普遍保護。我國民法第九十八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生命健康權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健康權是生命健康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侵害生命健康權的侵權行為通常也分為三種情形:侵害生命權,即致人死亡;侵害身體權,即傷害身體完整性;侵害健康權,即損害健康,致人患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定義,“侵害健康”應當涵蓋侵害軀體健康和侵害精神健康。因侵權導致被侵害人精神損害或者更為嚴重的情形——導致其發生精神疾病,應當屬于侵害健康權的行為。
孕產婦健康管理調查研究
摘要:目的調查普寧市基層醫療機構孕產婦健康管理情況。方法將普寧市流沙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8年1—12月上報的200例孕產婦,根據戶籍所在地分為本籍組(158例)及外來組(42例)。分析孕產婦資料,統計孕產婦健康管理及妊娠情況,應用調查問卷了解孕產婦對基層醫療機構健康管理的滿意度。結果200例孕產婦中,早孕建冊166例(83.0%)、產檢>5次192例(96.0%)、產前篩查168例(84.0%)、產前診斷27例(13.5%)、產后訪視180例(90.0%)、孕產婦死亡0例(0.0%)、活產200例(100.0%)、早產5例(2.5%)、巨大兒12例(6.0%)、低出生體重兒3例(1.5%)、新生兒死亡1例(0.5%)。本籍組早孕建冊率、產檢>5次率、產前篩查率及產前診斷率均高于外來組(P<0.05);兩組產后訪視率、剖宮產率、早產率、巨大兒出生率、低出生體重兒出生率、新生兒死亡率無明顯差異(P>0.05),本籍組滿意度高于外來組(P<0.05)。結論我市基層醫療機構孕產婦健康管理情況整體較好,對外來孕產婦還應加強管理。
關鍵詞:孕產婦;基層醫療機構;健康管理
孕產婦保健水平是衡量國家及地區衛生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孕產婦死亡率是衡量區域醫療、經濟、文化水平的重要標志[1]。普寧市位于廣東省東部偏南,為了解基層醫療機構孕產婦健康管理水平,現對流沙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8年上報的200例孕產婦健康管理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孕產婦需求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為更好地實施基層醫療服務提供指導。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以普寧市流沙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8年1—12月上報的200例孕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0~35歲,平均(26.79±5.24)歲。根據孕產婦戶籍所在地將其分為本籍組(158例)及外來組(42例)。本次研究獲得相關機構及孕產婦同意。1.2方法。收集流沙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孕產婦保健資料,統計孕產婦健康管理及妊娠情況,包括產婦數、孕檢情況、妊娠結局、分娩方式、產后訪視情況、建冊情況、新生兒情況等。采用隨訪及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孕產婦對基層醫療機構健康管理的滿意度。應用自制問卷對孕產婦進行調查,問卷包括服務質量(12項)、服務態度(12項)、收費(1項)3部分,共25個問題,每題0~4分,對應不滿意、一般、滿意、較滿意、非常滿意。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獲取孕產婦聯系方式,進行電話隨訪,了解孕產婦近況,簡要介紹本次調查的目的、方法、意義,征得孕產婦及其家屬同意后上門進行問卷調查。選擇安靜、無干擾的環境進行調查,由調研對象單獨完成問卷,匿名填寫。填寫問卷前由研究者向調研對象介紹本次調查的內容及意義,打消其顧慮。研究者向孕產婦介紹問卷內容,不可干涉或誘導其選擇答案。滿意度調查為非客觀題,調查者可以舉例或提問的方式幫助孕產婦選擇,將問題具體化,如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態度如何?是否主動給您提供靠枕、坐墊等物品?您咨詢的問題是否得到專業解答,是否讓您滿意,對您是否有幫助?若被調查者表示問題實在難以回答,不可強迫其作答。問卷填寫完畢后收回,與調查對象確認,然后向其及家屬道謝,結束隨訪。剔除失效問卷(多答、漏答、多處多次刪改等),對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問卷176份。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進行正態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健康教育研究論文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筆者選取公開發行時間較早的5個具有代表性的雜志社,包括護理研究、護理學雜志、實用護理雜志、中華護理雜志、護士進修雜志等,主要是通過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全文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等互聯網途徑收集以健康教育為研究目的的護理論文。主要范圍鎖定在2012年-2014年。
1.2入選標準
應確保研究結果具有數據分析價值,研究過程是否包括健康教育的全部活動,整個項目研究結果的評價標準是否只有健康教育活動。通過篩選、過濾,最終選擇了209篇符合研究要求的論文。
1.3研究內容
抑郁癥患者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對抑郁癥患者給予小組心理護理干預后對其健康教育效果以及個人情緒產生的影響。方法:收治抑郁癥患者72例,采用隨機數表法進行抑郁癥護理模式的研究。對照組(36例):選擇普通護理模式完成臨床護理;觀察組(36例):選擇普通護理+小組心理護理模式完成臨床護理。最終就兩組抑郁癥患者健康知曉評分以及抑郁程度展開對比。結果:同對照組抑郁癥患者健康知曉評分對比,觀察組獲得明顯提升(P<0.05);同對照組抑郁癥患者抑郁程度對比,觀察組獲得明顯改善(P<0.05)。結論:護理人員選擇小組心理護理方式對抑郁癥患者進行護理,對于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以及個人情緒的改善可以作出充分保證,從而促進抑郁癥患者的病情改善。
關鍵詞:小組心理護理模式;抑郁癥;情緒;健康教育;臨床效果
對于抑郁癥患者而言,諸多會呈現出自我封閉以及興趣缺乏等系列特點,因此對于此類患者給予心理干預意義顯著[1]。本次研究將確定對抑郁癥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的最佳方法,以此通過小組心理護理模式將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以及個人情緒加以改善。
資料與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治抑郁癥患者72例,采用隨機數表法進行抑郁癥護理模式的研究。對照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19~66歲,平均(39.52±2.39)歲。觀察組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齡21~69歲,平均(39.59±2.42)歲。倫理委員會對于此次研究均同意批準,所有抑郁癥患者以及家屬共同完成知情同意書簽署。觀察對比兩組抑郁癥患者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方法:兩組抑郁癥患者在進入醫院后,采用隨機數表法進行抑郁癥護理模式的研究。對照組:選擇普通護理模式完成臨床護理;觀察組:選擇普通護理+小組心理護理模式完成臨床護理。對于對照組,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期間,需要保證態度親切和藹并且具有責任感,溝通期間需要具有耐心,在進行心理疏導以及心理支持方面需要確保具有耐心[2]。對于觀察組,具體:①合理創建心理護理小組:醫院依據抑郁癥患者的基本表現,合理創建心理護理小組,之后依據抑郁癥患者的心理表現,準備對其展開心理護理干預[3]。②對患者展開小組心理護理干預:要求小組組長以及副組長一對一同患者展開交流,對于系列活動規則要求患者認真遵守,例如嚴守秘密、相互尊重以及準時參加等。之后依據具體計劃展開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將健康教育力度以及心理護理力度有效加強,最終確保鼓勵以及安慰,將抑郁癥患者的系列心理問題加以充分解決,以對抑郁癥的綜合改善做出充分保證[4]。觀察指標:觀察對比兩組抑郁癥患者健康知曉評分以及抑郁程度。判斷標準:臨床對于兩組抑郁癥患者健康知曉情況以及抑郁程度,主要選擇健康教育效果評價表以及抑郁自評量表展開評定。前者評價結果同健康知曉情況成正比,后者成反比[5]。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對兩組抑郁癥患者護理結果展開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健康知曉評分以及抑郁程度)以(x±s)形式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寵物健康管理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研究
摘要:在目前寵物市場繁榮的背景下,以社區養寵人士為調研對象,對寵物的健康進行服務系統設計研究。構建社區寵物健康管理服務系統,通過寵物主人端、社區店家端的線上APP服務平臺及寵物健康檢測設備的互相配合,滿足用戶對寵物健康的一系列需求。
關鍵詞:社區寵物;健康管理;服務設計
一、背景
2018年我國寵物消費市場規模就已達1708億。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寵物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對寵物的健康的管理成為重要方面。雖然我國目前社區寵物醫院數量比較多,但對于寵物日常健康方面的關注不足。有學者預測,未來5年寵物的醫療市場將迎來暴發式增長,到2023年市場規模預計突破900億元。[1]為此,運用服務系統設計的方法對其進行分析和研究,以社區作為服務提供場所,構建寵物健康管理的服務系統,解決用戶對其寵物健康方面的需求。
二、服務設計方法和工具
服務設計是一種思維方式,是系統定義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服務設計是一種跨領域的學問,因此各領域的學者都對服務設計有不同層面的理解。[2]由于服務設計跨學科的特點,使它整合了設計、管理和工程中的多種技能和方法[3],從而為設計師提供了新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服務設計的工具有很多,根據研究階段的不同,可分為調研類、創意類、原型類和表現類工具。根據研究表現內容的不同,可分語境類、系統類、體驗類和設計呈現類工具。常用工具有頭腦風暴、思維導圖、接觸點矩陣、用戶畫像、故事板、情緒板、用戶旅程圖、系統圖、服務藍圖、可用性測試、商業模式畫布等。各種工具可以在設計的不同階段根據不同的目的進行靈活選擇和運用。在服務設計工具中,用戶旅程圖能夠對用戶在一個服務過程中對其行為、體驗、接觸點進行分析,從而以全局的視角挖掘用戶的痛點,產出一系列設計機會點。服務設計強調針對目標用戶的不同服務接觸點進行服務體驗設計,接觸點多以時間順序進行梳理,并把這種服務接觸點梳理的方法叫作用戶旅程圖[4]。米蘭理工大學的羅伯塔•塔西(RobertaTarsi)在其整理制作的服務設計方法與工具分享平臺中對用戶旅程圖描述為“通過服務接觸點來表現用戶如何與服務進行交互的矩陣類視覺表現工具”。在制作用戶旅程圖時,常常需要將用戶的信息、用戶行為階段、用戶的具體行為、用戶的情緒體驗、行為產生時的接觸點、用戶痛點進行矩陣式排列,并從中分析出潛在的設計機會點。系統圖能夠清晰地表現服務系統的架構,對于服務設計來說非常重要。統圖的概念最初由FrancoisJégou在歐盟HICS(高度定制的解決方案)研究背景下作為DesignPlane的組合工具之一提出,應用于SOPMF(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協作方法)設計流程中。[5]羅伯塔•塔西對系統圖描述為“將服務交付中所涉及的各參與者和元素的視覺化表現工具”。由于服務系統具有復雜性,在面對復雜的對象時,視覺化的表現方式能夠更清晰地呈現復雜現象背后的各元素及其相互關系。在系統圖中,通常有用戶、利益相關者、接觸點和交互行為四種元素構成。用戶和利益相關者貫穿整個服務系統中,是服務系統中的用戶或服務提供者。接觸點是服務系統中交互的關鍵點,統籌有物理接觸點、數字接觸點和人機接觸點之分。在用戶、利益相關者和接觸點之間有相關作用的連線,是系統各元素之間的交互線,是系統子系統之間的輸入和輸出關系的表現。在系統圖在,用戶、利益相關者和接觸點常用圖標進行表示,輸入和輸出的關系用不同類型的線性進行表現。
室內污染與健康關聯研究
摘要闡述了室內空氣污染的定義、種類、來源、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了燃燒產物、被動吸煙、VOC、甲醛、氡及其子體、室內微生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探討了白血病、“大樓綜合癥”與室內空氣污染的關系。指出由于我國建筑裝修(飾)行業管理不到位,法律、法規不健全,建材質量在整體上落后,未能與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步,且存在嚴重的地方保護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使得室內空氣污染問題突出,對人體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提出了嚴格我國室內空氣質量標準的建議。
關鍵詞:室內空氣污染物甲醛苯系物總揮發性有機物人體健康大樓綜合癥嚴化標準
1引言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發展中國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綜合國力得到明顯增強,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居民住房條件也得到很大改善。然而,由于我國建筑材料的質量、建筑行業的管理、標準法規的執行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以及建筑裝修(飾)行業人員缺乏環境保護理念,使得室內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成為一個普遍性的問題。
筆者在20世紀80年代末曾做過上海室內環境空氣污染情況調查及對策研究的課題(簡稱“室內”)。“室內”的成果對全面認識“燃煤型”室內空氣污染狀況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有了定量概念,對上海家庭用能盡快實現燃氣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目前的室內空氣污染主要由室內裝修涂料、油漆和人造板材及其家具釋放的污染物(VOC、笨系物、甲醛等)所造成,屬“化學型”室內空氣污染。要從根本上消除污染,就必須從源頭抓起,只有裝潢(飾)材料和裝飾理念“綠色化”,才能凈化室內空氣。
健康森林改建研究論文
摘要總結了營造健康森林的途徑,包括科學劃分立地類型、建立多類型植被、加強種子繁育及病蟲害防治等內容,并提出促進森林健康的改造措施,以期實現森林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森林健康;營造措施;改造措施
人類需要健康的身體,陸地生態系統需要良性循環,森林更需要穩定的生態系統,達到健康成長。森林健康問題在林業生態建設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中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它的實施將架起我國林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的橋梁,將從根本上轉變林業粗放型經營的局面[1-2]。森林健康的基本內涵為:通過對森林的科學營造和經營,實現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增強森林自身抵抗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滿足現在和將來人類所期望的多目標、多價值、多用途、多產品和多服務的需要[3]。近幾年來,氣候變化異常,干旱少雨、地下水位降低明顯。持續干旱不但增加了植樹造林難度,甚至使一些成林也出現了枯萎死亡現象。由于整體樹勢減弱,造成各種森林病蟲害及次生災害發生。面臨如此的形勢,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大自然的永恒法則,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若違背自然規律將會遭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并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1營造健康森林措施
1.1科學劃分立地類型,實施標準化造林
以縣為單位,在借鑒過去土壤調查和森林資源調查資料的基礎上,按不同樹種詳細劃分造林立地類型,因地制宜,從根本上解決適地適樹問題。在實踐的基礎上,實施林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將各種類型造林模式納入各級政府地方標準,實行標準化造林,解決粗放到集約經營的跨越,為營造健康森林打好基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