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材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2:43: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教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教材

中學歷史教材

一、內容方面

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我們編寫的教材是供生活在21世紀的青少年閱讀的。回顧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他們從無數的事件和人物中最應當知道的是些什么呢?更進一步說,歷史教材應當給他們一些什么樣的智慧啟發,幫助他們形成一種什么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呢?

從根本意義上說,編寫中學歷史教材的目標應當是使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堅信人類歷史是發展的、進步的,從而形成一種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一種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人類美好未來而奮斗的人生觀。20世紀物質文明有很大發展,但未免“物欲橫流”,不少青年缺乏理想,這是一種世界現象,千萬不可漠然視之。馬克思主義者是革命的樂觀主義者,堅信人類不管經歷多少艱難曲折,最終必將走向共產主義。恩格斯曾經深刻地談到人類歷史的內容,要求把歷史看做“人的啟示”,而不是“神的啟示”,“為了認識人類本質的偉大”,應當“了解人類在歷史上的發展,了解人類一往直前的進步,了解人類對個人的非理性的一貫有把握的勝利,了解人類戰勝一切似乎超人的事物,了解人類同大自然進行的殘酷而又順利的斗爭,直到具備自由的人的自覺,明確認識到人和大自然的統一,自由地獨立地創造建立在純人類道德生活關系基礎上的新世界”。[1](p.650)西方一些卓有成就的歷史學家雖然與我們的世界觀不同,但也對人類歷史的未來充滿信心。已故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霍列特·卡爾寫道:“就我說來,我依然是個樂觀的人。劉易士·納米爾爵士警告我,叫我遠遠避開計劃和理想,奧克肖特教授告訴我,我們不是朝一個特色的目標進發,最重要的就是小心別讓人把船弄得搖晃不定,波珀教授想依靠小小的點滴管理,在路上保留下那個原有的親愛的T字形拐角,特羅弗·羅珀教授對準大嚷大叫的激進派人士的鼻子打了一拳,而莫里森教授則呼吁以理智的保守精神寫出歷史,在這時候,我將展望這個在動亂中的世界,在陣陣劇痛中的世界,而且將借用一位偉大科學家(伽利略)的大家用得有些陳舊了的詞句回答說:‘可是地球還是運行呀廠!’”[2](p.171)

以上談的是編寫中學歷史教材的目的。下面接著要談的是:根據這樣的目的,我們應如何組織教材的內容呢?我想提出三條標準:

第一條是服務于時代要求的標準。

我們今天編寫中學歷史教材,應當立足于21世紀的現狀,看一看挑選什么樣的內容,才有益于廣大的中學生。已故著名歷史學家張蔭麟在其《中國史綱》這部著名中國歷史高中教科書的“自序”中說:“顯然我們不能把全部中國的史實,細大不捐,應有盡有的寫進去。姑勿論一個人,甚至一整個時代的史家沒有能力去如此做。即使能如此做,所成就的只是一部供人檢查的‘中國史百科全書’,而不是一部供人閱讀的中國通史。”于是他提出“筆削”的五條標準,其中一條就是“現狀淵源的標準(StandardofGeneticRelationwithPresentSituations)。他說:“我們的歷史興趣之一是要了解現狀,是要追溯現狀的由來,眾史事和現狀之‘發生學的關系’(GeneticRelation)有深淺之不同,至少就我們所知是如此。按照這個標準,史事和‘現狀’之‘發生學的關系’愈深則愈重要,故今通史家每以詳近略遠為旨。”[3](自序)張蔭麟的這種看法很有道理。可資參考。

查看全文

初中歷史教材分析

摘要:本片主要從課文的四個方面論述了《大一統的漢朝》這一課,作為教師只有把握好整課的內容,才能將知識全面、完整的教授給學生;只有理清本課的邏輯,才能提取出主要內容;只有把握好先進的前沿基礎,才能讓學生汲取先進的思想;只要抓住重難點,才能有所取舍,功半事倍。

關鍵詞:文景之治;漢武帝

一、主要內容

本課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12課,題目為《大一統的漢朝》,分為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東漢的統治這三節通過題目與小標題的對比,可以理解為劉邦建立的漢朝結束了楚漢之爭,又可理解為漢武帝的大一統。就文景之治而言,文帝和景帝采取的政策有降低賦稅,提倡節儉,以身作則,“以德化民”。漢武帝時期,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加強大一統的局面,打擊封建割據勢力,鞏固郡縣制的成果,加強中央政權,選賢任能,北擊匈奴,開發西域交通,在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二、邏輯

本課的總抓手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文帝和景帝面對西漢初社會剛建立的時期,經濟凋敝,田野荒涼的景象,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以及漢武帝面對諸侯分封割據的王國問題,都采取了合適的政策,從而推動了這些問題的解決。但是在西漢后期,朝廷腐敗,土地兼并問題日益嚴重,在這種社會上層建筑的影響下,勢必會導致社會動蕩不安。本課位于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主要包含秦漢兩個王朝,通過寫秦的短命以及漢朝在吸取秦的亡國教訓的基礎上從第11課至17課用大篇幅從農民起義、漢朝的建立、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多方面描述了一個由弱到強的大一統的漢王朝。本課題目為《大一統的漢朝》但是就題目而言可以分為兩層含義:一是指漢高祖結束了楚漢之爭,實現了國家在領土和政治方面的統一;另一方面的“一統”是指漢武帝實現的“大一統”其中最主要的是在思想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一,另外還包括度量衡的統一,邊疆安定,政局穩定。本課主要從政治角度、上層建筑的角度來闡釋本課,在教材導入部分,通過劉邦和文武百官的對話,引出漢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出現過的第一個盛世。本課編輯的線索有兩條:一是按照時間順序和王朝發展的一般規律(由弱—強—弱)來進行,與本課的三個小標題緊密切合,漢初文帝景帝父子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受到戰亂破壞的社會得到恢復為漢武帝在位時的各項政策得到強有力的支撐,而后進入到鼎盛時期,與公元9年,被王莽奪權,西漢滅亡,東漢建立。另一條是按照橫向的線索進行的,主要涉及的內容有文帝、景帝以及漢武帝所采取的關注民生、廉政公明、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等。就文帝時期,文帝面對西漢初年殘破的景象,采取了開源節流的方針政策,就開源方面:獎勵耕作。就節流方面:提倡節儉。景帝時期,繼承了文帝的政策,重視“以德化民”。武帝時期,分別從政治、思想、文化、軍事等方面采取了措施,最終實現了大一統。

查看全文

歷史教材圖片教學思索

初中歷史教材中的教學圖片是某一歷史事件的反映和細節性的描述,歷史圖片能捕捉某一歷史事件的典型細節,展現生動而形象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初中歷史教材具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歷史教科書中具有大量內容和形式豐富、顏色鮮艷的彩色歷史圖片,通過歷史圖片的展現能實現準確而生動地反映歷史教學的內容。初中歷史教材通過各種形式的改革和發展,實現了由文字型為主、圖片型為輔的教材模式向文字圖片結合、圖文并茂的方向轉變。因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求教師重視歷史圖片在教學中的作用,明確歷史圖片的教學意義,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之上建立合理的歷史圖片的使用和發展的教學體系。

一、初中教材中歷史圖片在教學中的作用

初中教材中的歷史圖片不僅僅是是教材和歷史教學中的輔助部分,也是初中歷史教材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同時,它也對初中學生歷史的學習帶來了新穎而活潑的學習模式。

1.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歷史教學活動努力為學生建立有效的學習模式、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而枯燥的文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也難以建立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初中歷史教材中的圖片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呈現歷史事件,從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圖片使教材表達生動形象,歷史事件表現形式更為活潑靈動,并且能有效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好奇和學習興趣,能促進學生建立有效的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初中的歷史教學中,如果在教材文字表達以及教師解釋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觀察歷史教學相關圖片,就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鮮明而形象的歷史表象。例如,初中歷史教材文字描述北京人的頭部特征:"前額低平,眉骨突出,嘴巴前伸,牙齒粗大,與現代人有明顯區別。"僅憑歷史教材中的文字敘述和教師語言描述,不同的初中學生由于認知水平和結構的不同,將形成不同的北京人的頭部形象。而歷史教材中附上根據化石復原的北京人頭部形象圖,就為初中學生提供了一個具體而生動的北京人形象,從而為其理解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3.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初中歷史教材中的圖片和文字敘述,通過教師的合理利用和組織,使學生形成了對相關歷史事件的正確認識,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歷史認識。通過對相應歷史事件的學習,學生能在對相應事件的認識和學習中實現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發展。通過對歷史教材中的圖片賞析,能充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查看全文

教材改革歷史教學內容論文

一、理解歸納理性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對事物的抽象與概括,反映了人們對歷史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特征的認識程度,是理解歷史知識的起點,也是考查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內容。它分為史實概念和理性概念兩大類,前者教材中一般有較詳細的介紹,后者卻大都沒有系統的、完整的定義,而是寓于分散的歷史知識的表述之中,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深層次理解和高度概括,促使其真正掌握要領。理解理性歷史概念須把握四個方面的要素:①概念的外延,即量的屬性;②概念的內涵,即質的屬性;③概念的屬種關系;④概念的定義。例如“民主革命”這一概念,外延包括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內涵指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屬種關系上有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定義為: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對封建地主階級、封建專制制度的革命,在帝國主義統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還同反帝聯系在一起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此類問題很多,如專制主義、市場體系、政治格局、帝國主義等,理應成為課堂教學內容的一部分。

二、追根求源,理解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

任何歷史事件的產生和發展都是有其原因的,事物的原因反映著客觀事物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現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和知識編排順序等緣故,有的歷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得不夠全面,如中國史的許多重大事件沒有從國際大背景去分析,有的歷史事件沒有分析其原因,只是在事件發生前的一些歷史現象的表述中有所隱含。對于這些教材分析不透或根本沒有分析的原因,也必須視為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師要在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善于使用“為什么”,把學生帶入探究性的學習領域中。

原因的分析可依據具體的歷史事件,首先確定是尋找根本原因與具體原因還是內因與外因。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內因是導致事件發生的決定因素,一般要看與該事件相關的根本矛盾。歷史事件的具體原因和外因,是影響事件發生的諸客觀因素,一般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尋找。其次再分析與該事件相關的歷史內容。例如第二次工業革命,教材中只講了過程和影響,那么它為什么能夠產生呢?結合在此之前發生的歷史事件可知,根本原因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各主要國家的確立和發展,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力。具體原因有:①政治上,進一步掃除了阻障資本主義發展的封建勢力;②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殖民掠奪提供了大量物質條件;③科技文化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科技的不斷進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④思想上,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思想基礎通過上述分析,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認識就深刻了、全面了。

三、透過歷史現象,揭示歷史本質

查看全文

歷史新教材研究論文

1讓引言巧妙登場

1.1在講授新課時,把引言作為導語,結合引言,導入新課

新教材的課前提示許多是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懸念,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中華文化的勃興(二)的引言是這樣的: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孔子備受尊崇,但在近代和現代,他卻成為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怎樣評價孔子?為什么春秋戰國時期會出現“百家爭鳴”?這樣的課前提示就是以準備好的設疑、懸念導入,教師在設計導語時可以適時采用。

1.2在講授新課時,可利用引言作為教學提綱

新教材的課前提示揭示了本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基本線索,本身就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它為教師準備好了本課的教授提綱。如:《中國歷史》六年級上冊第14課“大一統的漢朝”的課前提示是這樣的:“在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漢朝出現過第一個盛世局面。這個盛世是怎樣形成的,又是怎樣衰落的?下面的課文會啟發你。”這段文字就提綱挈領地說明了本課講述的內容是漢朝的興衰史。

1.3在講授新課時,可利用引言突出教學的重、難點

查看全文

挖掘利用歷史教材審美因素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歷史教學中美育的作用;加強審美教育,提高審美能力的途徑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美育可以引起學生的求知欲、美育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美育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美育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感、教學內容分類,寓美育于歷史課教學之中、講自然美,抒愛國情、講社會美,立報國志、講藝術美,激創作情、采用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注重審美教育的方法、通過系列活動,開辟歷史美育教學第二課堂、有目的地設計開放性作業,組織交流活動,談認識感想等,具體請詳見。

一、歷史教學中美育的作用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促使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積極地去感知美、理解美、評價美、發現美,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具體來說歷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有以下幾點作用:

1、美育可以引起學生的求知欲

美育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歷史教學審美教育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貼近生活的內容,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從而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美的追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產生對美的追求;同時,使學生懂得學習歷史知識是提高審美能力的前提,沒有豐富歷史知識的人,就很難理解人類所創造的文學、藝術、科學成就,對一部文學名著、一幅名畫,一部電影,就會缺乏較高的欣賞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美育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查看全文

歷史教材插圖認識和應用

現行初中歷史教材編排新穎,插圖頗多,歷史插圖在現行歷史教材中占有相當大的份量,真可謂圖文并茂.其內容包括地圖、人物圖、文物圖、復原圖、古跡圖、遺址圖、示意圖等.這些插圖不僅是對課文內容的補充,而且發揮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發揮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動,直觀的方式表達出豐富的歷史信息.把復雜的歷史現象表現在插圖中,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想象、思維、分析、綜合等方面能力.另外,現在的初中歷史教學中“重文輕圖”的思想傾向還很嚴重.因此,引導學生掌握圖中學史的方法,培養學生正確識讀圖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利用插圖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是每位歷史老師在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本人結合自己十多年的歷史教學經驗,談談對歷史插圖教學的一些淺顯認識.

1教學中有針對性的選擇圖片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之前應該精心的篩選教材圖片,使之更好的為教學服務.歷史教材圖片多,其所反映的內容多種多樣:一些圖片反映的是教學重點,而一些圖片反映的就不是重點,而是對教材內容的說明.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不可能也沒必要對每一幅圖片進行詳細的講解、說明,而應根據教學內容的多少、圖片所反映內容在教學中的重要程度來選擇運用,否則就有可能沖淡文字內容的教學,也會導致完不成教學任務.對插圖的選擇我認為應遵循“據史讀圖”的原則.要根據插圖對歷史知識的講解、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否有作用,來選擇插圖及插圖教學方法.

2巧妙利用插圖,激發學生的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無論做什么事情,興趣是第一要素.有了興趣,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能充分發揮出來,從而取得好的成果.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改變以往的導入課題的傳統手段,巧妙的利用插圖,在第一時間里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景,例如講述《張騫通西域》時,如果用直板的語言平鋪直敘,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于是我首先請同學們欣賞《張騫出使西域壁畫》,在學生欣賞的同時介紹壁畫內容,然后提出問題:張騫為何要出使西域?歷時多久?在途中他遭遇了哪些困難?最后他的初始目的達到了嗎?如果沒有,又起到了什么效果?這樣就一下子就讓學生產生求知欲望,把他們的情緒調動了起來,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新課上,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3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查看全文

歷史教材特點和改革論文

人教版新編歷史教材(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科書)已使用幾年了,由于新教材的內容和編寫方法變動較大,故至今仍有不少教師未能適應新教材的教學。應該說,新教材的操作問題,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新、舊版中學歷史教材的對比

為了更方便理解歷史新教材的結構和特色,我們不妨先把新舊版教材進行對比。版別舊版教材新版教材項目內容份量約13萬字,內容較膚淺、較約42萬字,內容較豐富、(總字數)空洞、單調、枯燥較生動有趣圖畫共112幅,所反映內容單調

,涉及面窄共314幅,內容涉及面廣地圖共32幅共84幅教材性質封閉型(強調教而把學生置于開拓型(把教和學結合起來

被動狀態),把學生置于主動地位)能力培養培養能力的內容較少通過課文、練習、插圖、提

示語、導言等培養學生的能

查看全文

歷史教材插圖選擇的建議

網絡上曾出現過這樣一條熱帖:“高中的歷史課本,秦始皇、光武帝、諸葛亮、唐玄宗、顏真卿原來全是同一個人!有圖有真相!囧!”。此帖廣為流傳,引起不少人關注。后有辟謠,并列出了圖片的出處,據了解,這些畫像一般都是取自《三才圖會》(又名為《三才圖說》),是明朝王圻及其兒子王思義撰寫的百科式圖錄類書,書成于明萬歷年間,至今已近400年。筆者查閱了《三才圖會》,分別找到了上述人物的畫像,對比之后可看出,網絡上的插圖為了追求效果,對五個人的畫像均作了改動,把五人的胡子都改成了絡腮胡,不過看衣著打扮,五個人還真是相似,看來《三才圖會》的作者偷了懶。顯然此事有炒作嫌疑。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話題便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作為歷史教師,筆者卻不敢輕易忘卻。歷史是一門形式活潑、但本質嚴謹的學科。深入反思,歷史教材中大部分插圖運用得恰到好處,但也有部分插圖使用有失慎重。下面就以華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為例,談談歷史教材中插圖選擇應遵循的幾點原則。

一插圖數量、類型應均衡一般情況下,歷史教材中的插圖分為四大類。第一類為歷史文物圖,包括文物本身、復原模型;第二類為歷史人物圖,照片、畫像;第三類為史事情節圖,包括照片、名家畫作、民間漫畫、想象圖;第四類為歷史地圖。在教材中,四類插圖所占比例應合理,每課選擇插圖數量亦應合理。這四類插圖的史料價值、助學價值各不相同。歷史文物圖史料價值較高,并有助于學生對歷史事物與人物產生感性認識,有一定的助學價值;史事情節圖因摻雜了后人的創作,史料價值次之,但助學價值較高,更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歷史;歷史人物圖與歷史地圖也都對學生的歷史學習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筆者建議增加一定數量的概括類或關系類圖表,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一課,先后出現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四位歷史人物,他們名字相似,但之間的關系教材中并未作出明確說明,學生容易產生混亂,若能把四者關系用圖表的形式列出,既簡單明了,又便于掌握。

二緊緊圍繞課文中的重點內容選取添加插圖插圖是為完成教學目標服務的,應有助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而不是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插圖選好了,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插圖選不好,教學效果事倍功半。例如,“法國大革命”一節中“三個等級”漫畫圖,則十分形象地刻畫了特權等級的作威作福和第三等級的不堪負重的形象,對于學生理解法國大革命前夕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大有裨益;而“早期的西方殖民擴張”一節中的“非洲黑人被賣為奴隸后,被迫從事超強度勞動”一圖,表述的是四個黑人奴隸勞動的場景,從圖中無法看出他們從事的是超強度勞動,圖與注釋并不相符,不能深刻揭露黑人奴隸的悲慘命運和三角貿易的罪惡,該插圖沒有實現其為教學主旨服務的功能。

三所選插圖必須真實可靠并注明出處歷史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教師們有義務把真實的歷史呈現給學生,插圖必須真實可靠,要像斟酌文字一樣斟酌選擇插圖。歷史學習不只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歷史學習方法。辨別史料的真偽及價值更是其中重要內容之一。注明出處的插圖有助于學生分辨該插圖的史料價值,并養成全面、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的學習方法。而歷史教科書卻未完全做到這一點,部分插圖沒有任何說明。例如,“中世紀西歐社會”一節采用了6幅畫作作為插圖,但每幅插圖都只有標題,沒有出處,這就使學生無法準確判斷插圖的史料價值。即便是教科書編寫者為了有助于學生形成空間概念而自編的插圖亦應注明其為“編者想象圖”這樣。

四圖片應具有代表性且比例適中、清晰度高往往同一歷史題材,有許多不同版本的圖像,甚至這些圖像之間還會存在著許多明顯差異,教材插圖應選擇那些認可度高的圖片。歷史人物有其特殊性。在照相機問世之前的漫長歷史長河中,一些重要人物的形象都是通過畫家的畫筆保留下來的,且不說畫家的技藝有高低之分,卻無一例外的是畫家都有其主觀立場,喜好憎惡,這些立場與情感都會通過畫作流露表達,因此出現我們今天看到的同一歷史人物畫像不同甚至差異明顯。教科書應該選擇哪一幅作為插圖,是可以當做一個課題來研究的。另外,教材選用插圖的比例一定要適中,不可過大或過小,太大顯突兀,太小失嚴謹;圖片清晰度要高,切忌模糊不清,清晰度高也是嚴謹的一種體現。例如:“非洲與美洲古文明”一節中“15世紀中葉印加人的生活場景”一圖,場景宏大,色彩單一,畫面模糊,細節基本無法看到,用在此只是多占空間,采用的價值不大。只有比例適中、清晰明了的插圖才能發揮其教學價值。雖然在歷史教材中的插圖使用仍存在不足,但使用插圖的作用與價值是不能抹殺的。希望今后教材插圖的選擇能讓其價值最大化。

查看全文

歷史新教材知識分析論文

1讓引言巧妙登場

1.1在講授新課時,把引言作為導語,結合引言,導入新課

新教材的課前提示許多是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懸念,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中華文化的勃興(二)的引言是這樣的: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孔子備受尊崇,但在近代和現代,他卻成為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怎樣評價孔子?為什么春秋戰國時期會出現“百家爭鳴”?這樣的課前提示就是以準備好的設疑、懸念導入,教師在設計導語時可以適時采用。

1.2在講授新課時,可利用引言作為教學提綱

新教材的課前提示揭示了本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基本線索,本身就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它為教師準備好了本課的教授提綱。如:《中國歷史》六年級上冊第14課“大一統的漢朝”的課前提示是這樣的:“在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漢朝出現過第一個盛世局面。這個盛世是怎樣形成的,又是怎樣衰落的?下面的課文會啟發你。”這段文字就提綱挈領地說明了本課講述的內容是漢朝的興衰史。

1.3在講授新課時,可利用引言突出教學的重、難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