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人口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10:37: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人口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人口調查工作辦法
近年來,我區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原有農業人口大量遷移、流動,加之區劃調整相繼劃入四鎮,全區農業人口情況更為復雜。為了真實、客觀地反映目前我區農業人口分布、構成和流動等情況,為先導區的規劃建設決策提供依據,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統一認識
此次農業人口調查是我區區劃調整后一次全區性、大規模的特定人口調查。通過調查,旨在了解我區目前農業人口的分布、變動、構成、流動以及居住等方面的信息,反映當前全區農業人口的基本情況,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二、加強領導
成立區農業人口調查領導小組,由同志任組長,同志任副組長,同志任常務副組長。區政府辦、區財政局、區民政局、區農林水利局、區計生局、區統計局、區公安分局、區征地辦和各街道(鄉、鎮)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區統計局),由胡艷蘋同志任辦公室主任,具體負責本次農業人口調查的組織協調工作。
各街道(鄉、鎮)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根據要求成立以行政正職任組長的領導機構,抽調精干力量組建工作機構。各村(包括全區各含農業人口社區,下同)也須成立農業人口調查辦公室。
農業人口流向問題論文
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出現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在這個持續的人口流動大潮中,農業人口流動成為主力軍。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既是國家政策調整的結果,也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并對社會的和諧發展提出了一些必須研究的問題,本問試就我國農業人口流動問題作一分析。
一、農業人口流動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之初,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推行,農村富余勞動力呈日益增多之勢。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加快,大批“三資”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興辦對勞動力的需求,經濟特區建設的啟動以及人口管理制度較改革開放前的松動等諸因素都極大的刺激了我國農業人口的流動。
1、農業人口流動為我國基礎建設和城市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據統計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農業人口流動已達1.5億,其中主要是跨省的流動,龐大的農業流動人口大軍構成的農民工,成為各個城市各類重體力、艱苦行業的勞動主體。比如建筑業,市政道路、地下設施建設等。
農業流動人口在城市從事一些城里人不愿從事的工作,為城市的建設和經濟發展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梢哉f,每一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都凝聚著農民工的辛勤汗水,每一個艱苦的、危險的行業都有農民工的身影。這種勞動力“無限供給”的趨勢,低廉的勞動報酬和農業流動人口渴望擺脫貧苦的心態,使他們成為任勞人怨的一個特殊群體。
農業人口城鎮化探究論文
[文章摘要]:城鎮化是一個系統過程,需要從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等多方面進行調整,共同構建一個適合當前社會發展形勢的社會結構,賦予它一個科學有效的機制,從而能夠在社會資源并不充裕的情況下完成大的戰略調整。
[關鍵詞]:土地輪轉;金融改革;教育改革;社會保障;人口轉移
一.對農業生產中勞動力價值的重新認識以及如何建立農村土地資源的輪轉制度
近來對于農村土地問題的爭論越來越多,多數意見認為土地所有權問題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關鍵。我們認為明確土地所有權并容許土地輪轉并不是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途徑,農村問題主要是農民問題,是多數農民不知道該如何在商業化社會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的問題。一旦土地私有化,可以自由買賣,大量手頭缺少現金、生活貧困的農民會立即以很低的價格出賣土地,而在出賣土地一段時期之后并不能保障自身生活條件的長久改善,這樣農村問題就不能得到根本上的解決。我們說農村問題的關鍵在于針對中國國情對農村土地和勞動力價值的重新認識。
農村問題的關鍵在于在二元化的社會結構中農村的勞動力價值沒有得到社會的充分認可,農業群體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沒能得到社會的恰當評價。這牽涉到依據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而形成的理論對發展中國家問題解釋能力的問題,涉及到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對相同行業在國家中地位的價值判定是否應該依據相同標準的問題,它的解決涉及到是否要依據自身情況而突破傳統理論的問題。
我國農業成本的低廉不是開放的國際環境下的成本低廉,而是建立在我國社會的二元化結構基礎上的農村和城市兩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生活水平差距過大造成的相對的低廉。這種低廉是與我們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相違背的,也是諸多農業問題的根源,急需改變。
農業人口計生家庭獎勵扶助工作方案
一、基本原則
(一)統一政策,嚴格標準。按照國家、省關于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相關規定,制定單方農業人口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對象確認條件和獎勵扶助標準,確保政策的連續性。
(二)公開透明,公平公正。通過張榜公示、逐級審核、群眾舉報、社會監督等措施,確保政策執行的公平性。
(三)直接扶助,發放到人。依托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金發放渠道委托發放機構直接發放,盡量減少中間環節,嚴禁任何單位或個人截留、挪用、虛報、冒領、克扣獎勵扶助金。
(四)健全機制,逐步完善。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管理、服務和監督機制,逐步形成以獎勵扶助為主導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
二、獎勵扶助對象基本條件及資格確認程序
充分發揮財政職能 確保經費的投入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
各位領導,同志們:
人口問題是我國長期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關鍵因素。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形勢,財政部門如何發揮好自己的職能作用,確保財政資金對計劃生育工作的支持,與時俱進,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對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確??沙掷m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就XX州財政局在積極推進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向大會作一個簡單的介紹,希望能夠達到相互學習,共同交流的目的。
根據省人民政府2003年7月出臺的《云南省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暫行規定》,我州XX、XX、XX、XX4縣市被列為全省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試點縣市。XX州人民政府根據全州實際,及時下發了《關于轉發云南省農業口獨生子女獎勵暫行規定的通知》(紅政發[2003]52號),決定除認真做好XX、XX、XX、XX4個省級試點縣市的工作外,在全州其余9縣也全面實施這一獎勵政策。XX州財政局作為組織實施農業人口獨生子獎勵政策的部門之一,充分發揮了財政的職能作用,積極籌措資金,確保了獎勵經費和教育“三免費”經費按時足額到位,對獎勵經費和教育“三免費”經費的管理使用進行了有效監督,確保了各項獎勵經費??顚S?,為全州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財政資金保障。
一是從建立公共財政,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發,充分認識實施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的重大意義。我州自20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以來,經過全州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30多年來累計少出生96萬人,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但是,由于XX州是一個人口大州,人口素質不高,人口對經濟發展的壓力很大,因此,從更大的范圍上建立起節制人口增長的政策性機制,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改變人口生態環境,提高人口質量,促進全州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XX州財政部門從講政治的高度出發,從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必然要求出發,積極籌措資金,支持計劃生育工作,加大對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重點是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經費的投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從育齡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建立完善利益導向機制,對農業人口獨生子女實行“獎、優、免、補”的優惠政策,解除他們實行計劃生育的后顧之憂,這既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具體做法,又是財政工作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有效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需要。實施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政策,是一項民心工程,是惠民之策,是德政之舉,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利益導向,引導廣大農戶少生、優生,終生只生一個孩子,進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減輕人口增長對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財政支出的壓力,加快全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今天財政多花點錢,是為了今后財政少花錢。
為此,XX州財政局根據全州實際,經過認真研究,決定把實施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全力配合計生、教育部門做好此項工作,遏制農村人口過快增長,提升全州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充分發揮財政職能 確保經費的投入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
各位領導,同志們:
人口問題是我國長期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關鍵因素。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形勢,財政部門如何發揮好自己的職能作用,確保財政資金對計劃生育工作的支持,與時俱進,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對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確??沙掷m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就XX州財政局在積極推進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向大會作一個簡單的介紹,希望能夠達到相互學習,共同交流的目的。
根據省人民政府2003年7月出臺的《云南省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暫行規定》,我州XX、XX、XX、XX4縣市被列為全省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試點縣市。XX州人民政府根據全州實際,及時下發了《關于轉發云南省農業口獨生子女獎勵暫行規定的通知》(紅政發[2003]52號),決定除認真做好XX、XX、XX、XX4個省級試點縣市的工作外,在全州其余9縣也全面實施這一獎勵政策。XX州財政局作為組織實施農業人口獨生子獎勵政策的部門之一,充分發揮了財政的職能作用,積極籌措資金,確保了獎勵經費和教育“三免費”經費按時足額到位,對獎勵經費和教育“三免費”經費的管理使用進行了有效監督,確保了各項獎勵經費??顚S?,為全州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財政資金保障。
一是從建立公共財政,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發,充分認識實施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的重大意義。我州自20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以來,經過全州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30多年來累計少出生96萬人,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但是,由于XX州是一個人口大州,人口素質不高,人口對經濟發展的壓力很大,因此,從更大的范圍上建立起節制人口增長的政策性機制,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改變人口生態環境,提高人口質量,促進全州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XX州財政部門從講政治的高度出發,從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必然要求出發,積極籌措資金,支持計劃生育工作,加大對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重點是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經費的投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從育齡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建立完善利益導向機制,對農業人口獨生子女實行“獎、優、免、補”的優惠政策,解除他們實行計劃生育的后顧之憂,這既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具體做法,又是財政工作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有效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需要。實施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政策,是一項民心工程,是惠民之策,是德政之舉,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利益導向,引導廣大農戶少生、優生,終生只生一個孩子,進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減輕人口增長對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財政支出的壓力,加快全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今天財政多花點錢,是為了今后財政少花錢。
為此,XX州財政局根據全州實際,經過認真研究,決定把實施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全力配合計生、教育部門做好此項工作,遏制農村人口過快增長,提升全州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充分發揮財政職能確保經費的投入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
各位領導,同志們:
人口問題是我國長期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關鍵因素。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形勢,財政部門如何發揮好自己的職能作用,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確保財政資金對計劃生育工作的支持,與時俱進,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對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確??沙掷m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就×州財政局在積極推進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向大會作一個簡單的介紹,希望能夠達到相互學習,共同交流的目的。
根據省人民政府××××年月出臺的《云南省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暫行規定》,我州×、×、×、×縣市被列為全省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試點縣市。×州人民政府根據全州實際,及時下發了《關于轉發云南省農業口獨生子女獎勵暫行規定的通知》(紅政發[]號,決定除認真做好×、×、×、×個省級試點縣市的工作外,在全州其余縣也全面實施這一獎勵政策?!林葚斦肿鳛榻M織實施農業人口獨生子獎勵政策的部門之一,充分發揮了財政的職能作用,積極籌措資金,確保了獎勵經費和教育“三免費”經費按時足額到位,對獎勵經費和教育“三免費”經費的管理使用進行了有效監督,確保了各項獎勵經費??顚S?,為全州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財政資金保障。
一是從建立公共財政,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發,充分認識實施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的重大意義。我州自世紀年代實行計劃生育以來,經過全州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多年來累計少出生萬人,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但是,由于×州是一個人口大州,人口素質不高,人口對經濟發展的壓力很大,因此,從更大的范圍上建立起節制人口增長的政策性機制,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改變人口生態環境,提高人口質量,促進全州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州財政部門從講政治的高度出發,從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必然要求出發,積極籌措資金,支持計劃生育工作,加大對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重點是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經費的投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從育齡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建立完善利益導向機制,對農業人口獨生子女實行“獎、優、免、補”的優惠政策,解除他們實行計劃生育的后顧之憂,這既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具體做法,又是財政工作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有效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需要。實施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政策,是一項民心工程,是惠民之策,是德政之舉,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利益導向,引導廣大農戶少生、優生,終生只生一個孩子,進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減輕人口增長對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財政支出的壓力,加快全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今天財政多花點錢,是為了今后財政少花錢。
為此,×州財政局根據全州實際,經過認真研究,決定把實施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全力配合計生、教育部門做好此項工作,遏制農村人口過快增長,提升全州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城鎮戶籍制度改革管理論文
小城鎮問題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學術界的一個研究熱點,主要的研究成果是通過發展小城鎮,用“離土不離鄉”的方式解決中國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問題。然而在80年代中后期,隨著“民工潮”的出現,“離土不離鄉”的局限顯得突出。近年來政府對城鎮化日益重視,希望通過在小城鎮實施戶籍制度改革,促進中國的城鎮化。
要了解小城鎮對周圍農村發展的作用,了解小城鎮的人口容量,就必須研究小城鎮的人口問題。也只有對小城鎮的人口問題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才可能對小城鎮的戶籍制度改革有清楚的認識。
一、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進程回顧
農村改革后大量的農民進城謀生。因此1984年國務院發出《國務院關于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允許農民自理口糧到縣城以下的集鎮入戶居住,發給《自理口糧戶口簿》。這是對50年代以來戶口管理體制的一個重大突破。自理口糧對農民的吸引力不大,1990年全國自理口糧人口428萬人,1993年只上升到470萬人[1],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小城鎮的經濟缺乏活力。以1993年為例,在自理口糧就業人口中,從事工業的占26.7%、商業的占23.2%、服務業的占17.7%、建筑業的占10.7%、交通運輸業的占6.1%、其他的占15.6%,從這個結構可以看出為小城鎮自身經濟服務的就業人口占半數以上。讓農民自理口糧到城鎮,而小城鎮給農民的機會有限,因此吸引力也有限。
1992年公安部出臺的《關于實行當地有效城鎮居民戶口制度的通知》,決定實行當地有效城鎮戶口制度,范圍是小城鎮、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等,對象是外商親屬、投資者、被征地的農民。在這一基礎上,1992年山東省政府出臺了“山東省地方城鎮戶口”政策,其他大部分地方采取的是“藍印戶口”這種更加機動的戶籍政策。藍印戶口是一種介于正式戶口與暫住戶口之間的戶籍,因使用的印章為藍色而得名。擁有藍印戶口的人基本上可以享受正式戶口的利益,但是要經過若干年后才能夠轉變為正式戶口。最早采用藍印戶口的以中小城市居多,在一些地方的小城鎮也實行藍印戶口。藍印戶口的條件和價值與城鎮的地位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城鎮地位越高,得到藍印戶口的條件也越高。
1997年在全國近400個小城鎮進行戶籍改革試點。從1998年開始,各地逐步開放小城鎮戶籍。在這方面,中西部地區開放的步伐邁得比較大。例如1998年貴州省在10個小城鎮進行試點,在貴州省公安廳的《小城鎮戶籍改革試點方案》中規定,在小城鎮中有合法穩定的非農職業或者穩定的生活來源,有合法的固定居所后居住滿兩年,就可以辦理小城鎮的常住戶口,并且不允許收取城鎮增容費。
社實施全面建設小康示范社的發展規劃
為了認真貫徹縣委、縣府樹立科學發展觀建設丘區示范縣及全縣農村工作流動會議精神,加快全面小康示范點建設進程,促進全鎮于2010年全面達小康的奮斗目標的實現,結合實際,特制定磨咀村11社全面小康示范點建設發展工作規劃。
一、基本情況
磨咀村11社地處縣城西,離縣城3公里,座落在山青水秀的龍泉山下,全社共有農戶32戶,合計127人,勞動力67人。現有耕地面積76.7畝,其中退耕還林面積28.2畝。2003年人均純收入3081元。
二、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以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建設為目標,堅持面向市場調結構,增收富民建新村,大力推進“六通三化”戰略,積極探索依托縣城,服務城市,發展自我的新路子,力爭于2007年實現全面小康。
三、奮斗目標
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論文
小城鎮問題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學術界的一個研究熱點,主要的研究成果是通過發展小城鎮,用“離土不離鄉”的方式解決中國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問題。然而在80年代中后期,隨著“民工潮”的出現,“離土不離鄉”的局限顯得突出。近年來政府對城鎮化日益重視,希望通過在小城鎮實施戶籍制度改革,促進中國的城鎮化。
要了解小城鎮對周圍農村發展的作用,了解小城鎮的人口容量,就必須研究小城鎮的人口問題。也只有對小城鎮的人口問題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才可能對小城鎮的戶籍制度改革有清楚的認識。
一、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進程回顧
農村改革后大量的農民進城謀生。因此1984年國務院發出《國務院關于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允許農民自理口糧到縣城以下的集鎮入戶居住,發給《自理口糧戶口簿》。這是對50年代以來戶口管理體制的一個重大突破。自理口糧對農民的吸引力不大,1990年全國自理口糧人口428萬人,1993年只上升到470萬人[1],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小城鎮的經濟缺乏活力。以1993年為例,在自理口糧就業人口中,從事工業的占26.7%、商業的占23.2%、服務業的占17.7%、建筑業的占10.7%、交通運輸業的占6.1%、其他的占15.6%,從這個結構可以看出為小城鎮自身經濟服務的就業人口占半數以上。讓農民自理口糧到城鎮,而小城鎮給農民的機會有限,因此吸引力也有限。
1992年公安部出臺的《關于實行當地有效城鎮居民戶口制度的通知》,決定實行當地有效城鎮戶口制度,范圍是小城鎮、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等,對象是外商親屬、投資者、被征地的農民。在這一基礎上,1992年山東省政府出臺了“山東省地方城鎮戶口”政策,其他大部分地方采取的是“藍印戶口”這種更加機動的戶籍政策。藍印戶口是一種介于正式戶口與暫住戶口之間的戶籍,因使用的印章為藍色而得名。擁有藍印戶口的人基本上可以享受正式戶口的利益,但是要經過若干年后才能夠轉變為正式戶口。最早采用藍印戶口的以中小城市居多,在一些地方的小城鎮也實行藍印戶口。藍印戶口的條件和價值與城鎮的地位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城鎮地位越高,得到藍印戶口的條件也越高。
1997年在全國近400個小城鎮進行戶籍改革試點。從1998年開始,各地逐步開放小城鎮戶籍。在這方面,中西部地區開放的步伐邁得比較大。例如1998年貴州省在10個小城鎮進行試點,在貴州省公安廳的《小城鎮戶籍改革試點方案》中規定,在小城鎮中有合法穩定的非農職業或者穩定的生活來源,有合法的固定居所后居住滿兩年,就可以辦理小城鎮的常住戶口,并且不允許收取城鎮增容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