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3 11:53: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皮膚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透視濕與皮膚病研究
濕本是自然界氣候之一,但濕邪則是人類的致病因素之一,濕以重濁粘滯為其特點,故濕邪之為病,證候復雜,纏綿難愈,濕證涉及臨床各科,現就濕與皮膚病的關系作如下論述。
1濕邪與發病
濕邪是六淫之一,也是人體常見的致病因素之一,關于濕邪致病的記載最早見于《素問·至真要大論》:“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頸項強,皆屬于濕;……”明確指出某些疾病的發生與濕相關,后世醫家對濕邪致病的論述亦較多,如《外科證治全書》記載:“陰腫,陰戶忽然腫而疼痛,由肝脾傷損濕熱下注……,”此病證類似于現代的急性女陰潰瘍;又認為痹證是濕邪侵及肌肉經絡關節皮膚,經脈痹阻而發為“肌痹”、“皮痹”、“痹證”;認為經脈曲張性小腿潰瘍,深膿庖瘡是因濕氣郁久成毒,濕毒之氣下注小腿而發病。筆者認為:凡腹滿水腫,肌膚腫脹,糜爛、滲出、水皰、結節等皮損無不與濕相關,只是因人、因時、因部位或因挾熱、挾風之不同而皮損出現先后、輕重、多少之不等罷了。例如毛囊炎、癤、丹毒、水痘、日光皮炎、急性濕疹、某些藥疹、膿皰瘡、濕性脂溢皮炎、多汗癥、酒皶鼻、痤瘡等病均因于濕熱內蘊,或上蒸于頭面,或迫津外泄、或蘊結于肌膚,或挾時邪、外感邪毒而誘發;帶狀皰疹由肝膽濕熱或脾虛濕盛引起;皮膚瘙癢癥、神經性皮炎、扁平苔癬因于風濕蘊阻、經絡阻隔、肌膚失養所致者為多;天皰瘡、皰疹樣皮炎等大皰性疾病多由濕熱交蒸外越肌膚所致;結節性紅斑、多形性紅斑、凍瘡多由寒濕凝滯,血瘀阻絡所致;小腿潰瘍、足癬、女陰潰瘍、糜爛性龜頭炎多由濕熱下注所致;還有濕熱下注、外感邪毒而發的接觸過敏性皮炎等等。
2濕證與臨床
濕證有內濕、外濕之分,有上濕、下濕之別,辨證上各不相同,筆者認為不外乎以下幾型。
2.1濕熱內蘊證見發熱或有汗出而熱不解,面色潮紅,心煩,口干不多飲,大便粘滯不爽,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皮疹色紅,水腫、水皰、糜爛、滲液或見丘疹、結節、膿皰,自覺癢或痛。臨床多見于膿皰瘡、單純皰疹、鵝口瘡、剝脫性皮炎、痤瘡、脂溢性皮炎、帶狀皰疹、癤、丹毒、毛囊炎、日光皮炎、接觸性皮炎、足癬、藥疹、濕疹等。
中醫皮膚病治療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皮膚病的病理,引用了許多中醫的論著,然后介紹了皮膚病的中醫治療思路。
關鍵字:皮膚病中醫治療
一、皮膚病的生理病理學說
有關皮膚疾病的論述,早在《內經》中有不少記載。《素問·痹論》中指出了人體衛氣“其性漂疾,不能入于脈也,故循于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說明衛氣作用在皮膚腠理,其功能正如(靈樞·本臟篇》所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衛氣和,則……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強調了衛氣功能正常,皮膚腠理才能健康縝密,有似于非特異性免疫中的皮膚粘膜屏障作用。衛氣靠肺氣的正常宣發才能散布到皮膚,發揮衛氣作用,故謂肺合皮毛。《素問·皮部論》亦提出了十二皮部是十二經功能活動在體表皮膚的反映區。
在《諸病源侯論》中,對各種皮膚病的病因、病理過程及癥狀也作了論述,指出與風、濕、熱等因素有關。如:風瘙身體隱軫誤(注:瘙癢癥、尋麻疹之類),邪氣客于皮膚,復蓬風寒相折,則起風瘙隱軫。頭面身體諸瘡誤,夫風熱外虛,為風濕所乘則生瘡。對各類經久不愈的慢性頑固性皮膚病常認為存在氣血虛或膚腠虛的因素。對變態反應性皮膚病也注意到存在過敏素質,指出人有稟性畏漆,但見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終日燒煮,竟不為害也。對物理因素引起的皮膚病也有凍爛腫瘡誤、湯火瘡誤等記載。如:“對傳染性皮膚病,如疥瘡已了解到好發部位及其接觸性傳染的病因指出并皆有蟲,人往往以針頭挑得”。
對皮膚病的診治,中醫認為把局部改變同整體經絡、臟腑、氣血、津液的改變聯系起來,既重內治,又重外治。《外科精要》一書中指出原夫瘡瘍之生,皆陰陽不和,氣血凝滯。認為外癥雖生于肌表,而其根源則與臟腑氣血改變有關,診治應結合全身辨證,用藥根據經絡虛實,不可拘泥于熱毒之說而過用寒涼克伐之劑。《太平圣惠方》對于癰疽,不僅注意它的局部癥狀,而且結合全身辨證,提出“五善七惡”的觀察方法。《外科全生集》把外癥分為陰陽兩類,主張用“陽和瞬理、溫補氣血”的原則治療陽癥,彼有獨道之處。目前用陽和湯治療結核性膿瘍、硬皮病等有一定療效。《外科正宗》主張內治與外治并重。外治除外用藥外,善用腐蝕藥或刀針放膿去腐;內治總結各醫家及自身經驗,應用“消、托、補”三法的辨證施治,使治療原則與方法日趨完善。《理論驕文》中把辨證論治原則應用于外治法,使外治理論得到發展,他注意到外治比內治副作用小,費用低廉,有“殊途同歸之妙”。他主要用膏藥外治,也用類似水療、熱療、泥療、蠟療及局部發鮑等療法。強調外用藥物要分辨陰陽,辨證選藥,提出了外用藥與內服藥存在不同的特點。
五皮五藤飲皮膚病治療效果論文
摘要:早年讀醫案,讀得醫家張炳厚運用皮科專家趙炳南老中醫五皮五藤飲治療各種皮膚病,甚感神奇。筆者十幾年來治療各種皮膚病經常用之,每獲奇效,現將心得呈現如下,以造福廣大皮膚病患者。
關鍵詞:五皮五藤飲;皮膚病;驗案
一、方劑組成
丹皮、白鮮皮、海桐皮、地骨皮、桑白皮、海風藤、天仙藤、雙鉤藤、青風藤、夜交藤。
二、方解
關于方解,醫家張炳厚是這么解釋的:丹皮性寒清熱解毒,味辛散風止癢,活血消腫;青風藤、海風藤、天仙藤辛散、苦燥、溫通,既可祛風止癢燥濕,又可溫通經絡氣血;夜交藤養血安神,祛風通絡,專止夜間皮膚瘙癢;鉤藤清肝與心包之火,即清血分之熱,解血分之毒,輕清透熱,達邪外出,一杜疹原;更妙的是,以皮達皮,皮屬肺,能利水消腫,祛邪給以出路。以藤達絡,絡通風祛止癢,血行疹消。皮、藤和臻其妙。合用透風于熱外,滲濕于熱下,清中有行,行中有清,效能愈彰。全方共奏祛風勝濕,清熱解毒,通絡和血之功。
中藥診治慢性復發性皮膚病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臨床資料;治療方法;治療結果;討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環狀紅斑是一種以局部周圍擴大的環狀紅斑為特征的慢性復發性皮膚病、診斷參照《臨床皮膚病學》有關標準、皮疹周期性發作,病程可持續數年、治療組自擬中藥湯劑活血祛風湯加減治療、擬活血祛風湯加減治療、療效評價、皮損完全消失,隨訪1年未見復發、治療結果、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顯著性、醫學認為是一種超敏反應、皮膚病形之于外,實發于內、方中荊芥、防風祛風解表之力強而性較平和、生地黃涼血熱,逐血痹,與元參同用即能清熱涼血,又能滋陰解毒、全方祛風解表而不燥烈傷正,涼血解毒又不妨礙氣血運行等,具體請詳見。
關鍵詞:環狀紅斑;中醫藥;治療
環狀紅斑是一種以局部周圍擴大的環狀紅斑為特征的慢性復發性皮膚病。筆者在20年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了一些用中藥治療本病的方法,取得一定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選擇2003年~2007年期間門診收治60例環狀性紅斑病人,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齡在8~41歲之間,病程1~5年。診斷參照《臨床皮膚病學》有關標準:①皮疹常分布于四肢和軀干;②開始為淡紅色扁平丘疹,遠心性向外擴大,以后皮疹中央消退,邊緣略起,形成環狀或半環狀;③皮疹周期性發作,病程可持續數年。6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人,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獨家原創:人體蠕形螨與皮膚病論文
打開電視、翻開報刊,廣告不停地在說:螨蟲在臉上鉆進鉆出,讓我們毛孔變粗、皮膚變差,而且一般的洗臉方式還洗不掉、殺不死,為了皮膚美麗,必須用除螨產品!有學者也認為它是人面部皮膚病如青年痤瘡、酒渣鼻、丘疹以及脫發的主要病因。那么,螨蟲真的有這么可怕嗎?筆者綜合有關專家最新的文獻作一綜述,以期給大家以全面的認識。
蠕形螨俗稱毛囊蟲,是一種小型螨類,為蠕形螨科蠕形螨屬,已知的蠕形螨有134種左右。寄生在人體的蠕形螨包括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兩種,前者多寄生于人體的皮膚毛囊內,后者多寄生于皮脂腺內,可引起蠕形螨皮膚病,臨床上習慣稱之為“毛囊蟲皮炎”,由于兩種螨的形態不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臨床癥狀也不同。好發部位以面部、鼻、頰、額部多見,也可見于其他部位的皮膚。皮損常表現為彌漫性的紅斑、丘疹、脫屑、毛細血管擴張、脫發等癥狀。
一、人體蠕形螨的感染現狀
蠕形螨呈世界性分布,國外學者報告人群感染率為27%~100%,國內報告感染率在0.8%~81.0%之間[1]。由于蠕形螨檢出率受檢查方法、時間、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2],各地報告的感染率差別較大。男女感染率差異各地報道不同[3]。劉亦蘇等[4]的調查結果顯示男女蠕形螨感染率基本一致,差異無顯著性,表明蠕形螨感染與性別無關,在一定人群范圍蠕形螨感染率比較穩定,感染者中多數為單純毛囊蠕形螨感染,偶見混合感染。也有報道認為當今成年人的螨蟲感染率已達97%。
動物實驗蠕形螨主要寄生在各種家畜和野生哺乳動物如狗、豬、貓、牛、羊、兔、鼠等。為了搞清蠕形螨的傳播途徑,把人蠕形螨接種到白兔身上獲得成功,這進一步證明人和動物是可以互相交叉感染的[5]。
從人體蠕形螨病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來看,蠕形螨病是一種極其常見的皮膚病,嚴重影響皮膚健康,也是美容的克星,應受到廣大群眾的關注,尤其是應引起公共衛生、皮膚病學及美容界的足夠重視,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皮膚病醫生實習體會
都是一次新的挑戰,俗語說“書到用時方恨少”現在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道理所在每一天的上班實習。需要掌握的知識實在太多了只有孜孜不倦的學習,才可以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同時也需要溫故而知新,有什么忘記了東西要及時翻書查找。皮膚科的實習已經過去了一半,但是知識時無窮無盡的要以老師們為榜樣,不時空虛自己,做一名為人民服務的好醫生。
老師開始給我動手刮去皮屑標本。第一次刮標本的時候十分緊張,皮膚性病室醫生實習體會感悟推薦閱讀:這個星期開始。有沒有消毒完全?有沒有刮取成功?壓片的效果怎樣?這一切一切的問題都關系著結果的檢出率。帶教老師的指導下,掌握到刮去標本的要
記得那天下小雨,月日。老師和同學們祝福下,汽車緩緩地駛出了校園的大門,直奔市第一人民醫院,懷著興奮而忐忑的心情,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實習生活。
第一個科室是皮膚性病實驗室。這個兩個多星期中,根據實習布置。從一來到科室的彷徨、一無所知,現在基本上能跟上科室的工作節拍,這一切將會是人生經歷的一個寶貴的經驗。
培養,皮膚科的實驗室主要是處置有關皮膚皮屑的直接鏡檢。梅毒、單純皰疹、hiv試驗,和性病檢查試驗。儀器比較少,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為主。一開始,老師布置我負責支原體衣原體的標本接收和接種,白帶常規的涂片與染色。原本以為在校見習的時候操作過,這份工作會得心應手,但是并不然。這里面對的不單只是標本,而且是病人,當接收每一份標本的時候,都要詳細的跟病人交代,什么時候那結果,哪里那結果。與病人家屬的溝通,醫院是一門重要的學問,這需要更多的細心和耐性。
所以,由于以前在學校并沒有過多的實物標本給我聯系。當看白帶標本的時候基本重頭開始。對于白帶的清潔度各個方面的判斷實際上不可以套用書本上的理論,更多的感官。一開始的時候,每一張白帶的片子我都要琢磨很久才可以下一個不是很肯定的結果,幸好帶教的老師本文來自轉載請保管此標記。非常熱心的跟我講解要領,而且片子看多了掌握到其中的要點,現在白帶常規結果的判斷是越來越熟練,看到自己下的結果在老師核對之后越來越少更改,心中是無比的高興。
麻風病監測項目工作方案
為建立麻風病預警工作機制,落實省補助地方麻風病防治項目實施方案,更好地完成麻風病監測點項目任務,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的
推進我市麻風病監測工作機制建設,早期發現麻風病人,提高監測工作質量。
二、指標
(一)全市每年度至少報告10例以上麻風病疑似病例;
(二)市皮膚病防治所和各級醫療機構執行麻風病監測“四個”制度100%;
中醫皮膚病學教學問題探討
摘要:中醫皮膚病學是一門專科性、實踐性強的學科,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既突出中醫特色,又強化皮膚病理論基礎的學習,還增加臨床知識的積累,是中醫皮膚病學教師不斷追求的教學目標。當今時代,互聯網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與教育教學工作相結合,使之成為教學工作中的有力輔助手段。多媒體教學的開展,不但能增加知識量的積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在中醫皮膚病學的應用,促進中醫思維形成,提高皮膚病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中醫皮膚病學;教學
皮膚病在臨床各科室均較常見,然皮膚病專科性較強,疾病種類復雜,臨床癥狀多變,治療棘手,皮膚病學的學習在本科階段就是一大挑戰,同時掌握常見皮膚病臨床知識又是臨床醫生必備的基本技能,高校教學時長有限,限制對皮膚病學較為全面的學習。長期以來,皮膚科教師以突出形象直觀教學和提高學生臨床知識水平為目標,多媒體技術運用于中醫皮膚病的教學[1],教師充分利用圖片、聲音、視頻、動畫、鏈接等多媒體手段,將抽象、難于理解的知識轉化成清晰明朗簡潔的多媒體課件,配合生動幽默的敘述,使枯燥乏味的理論學習變得生動形象有趣,不僅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記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提高教學質量,營造輕松好學的教學環境,進一步為社會培養皮膚科專業人才[2]。
1多媒體技術與中醫皮膚病學的聯系
皮膚類疾病以形態直觀為特征,《內經》記載:有諸內必形諸外。中醫象思維[3]在中醫皮膚病學科中運用典型,皮膚病辨治思路往往是通過皮損形態和分布來決定選方用藥,為治療皮膚病提供新思路。當前,治療中醫皮膚病,具有諸多中醫外治法優勢,例如治療痤瘡常在耳尖及大椎處放血,治療銀屑病常用中藥封包治療及中藥藥浴、中藥塌漬等,治療濕疹常采用中藥塌漬,治療丹毒、帶狀皰疹采用針灸配合刺絡拔罐,治療蕁麻疹常采用刮痧等方法。這些特色中醫療法操作簡單方便,臨床療效好,但是學生沒有實際操作經驗,不能理解其操作及方法,教師在授課時可以提前錄制這些中醫外治法操作視頻,視頻中將操作要點難點突出,在課堂中展示出來,易于學生加深疾病診斷及治療的學習,且對一些具有中醫特色的中醫外治法產生興趣,有利于中醫特色的繼承與發揚。中醫診斷疾病,重視四診合參、脈證并治,中醫皮膚病各證型抽象,難以辨別,描述相近,如濕瘡的濕熱蘊膚證可見皮疹潮紅,有丘皰疹,伴有劇烈瘙癢,皮溫升高,搔抓后易破潰流水;濕瘡脾虛濕蘊證可見皮損紅,丘疹較多,上覆鱗屑,瘙癢難忍,抓后糜爛滲液,膚溫一般;濕瘡的血虛風燥證可見皮損暗紅,皮膚粗糙肥厚,瘙癢難耐,遇熱加重,多見搔痕結痂,伴有色素沉著。各證型相近,描述抽象,學生理論知識欠缺,臨床經驗薄弱,教師在授課時添加圖片、視頻、動畫、鏈接,有助于學生分辨不同時期的癥狀,通過皮損辨病辨證是中醫皮膚科的特征,也是用方用藥的依據。本科階段重視三基學習[4],即對皮膚病學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為以后臨床工作鋪墊堅實基礎。
2多媒體教學在中醫皮膚病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中藥在皮膚病防治中應用論文
中藥防治皮膚病有其獨到之處。利用中藥防治皮膚病,具有資源豐富,療效好、價廉易得等優點。
1防治皮膚病的內服中藥及其方劑
1.1解表藥可使邪從外解,防止皮膚病的發生,早期治愈。如蕁麻疹,接觸性皮炎,皮膚瘙癢癥等,其皮疹具有游走不定、奇癢、皮膚干燥等特點。屬風寒偏勝者,用辛濕解表藥,常用的中藥有桂枝、蘇葉、防風、荊芥、羌活、生姜、蔥白、蒼耳子等,方劑有蕙防敗毒散,桂枝湯等,屬風熱偏勝者用辛涼解表藥,常用中藥有薄荷、牛蒡子、蟬蛻、桑葉、菊花、葛根、柴胡、升麻、淡豆豉、浮萍等,方劑有消風散,防風通圣丸,升麻葛根湯等。
1.2利濕藥用于濕邪偏重者,其皮疹具有水皰,糜爛,滲液、浮腫等特點。
(1)清熱利濕藥適用于濕熱癥,如急性濕疹、膿皰瘡、帶狀皰疹等。常用中藥有黃連、黃柏、苦參、秦皮、茯苓、譯瀉、滑石、車前子,木通;方劑有六一散、二妙丸、龍膽瀉肝湯。
(2)溫陽利濕藥適用于寒濕癥,其特點為濕從寒化,常用中藥有桂枝、干姜、吳茱萸、茯苓、玉米須、冬瓜皮、甘草等;方劑有實脾散、陽和解凝膏等。
對急慢性濕疹、頑固性皮膚病的臨床體會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現代醫學認為其病因與發病機理較復雜。概括起來與下列因素有關。
內因:1、素質遺傳2、代謝障礙3、營養異常(以哺乳兒童多見)4、神經官能癥之患者。
外因:1、植物性或化學性的刺激。2、由瘙癢病而誘發。3、下肢靜脈曲張或瘢痕。
臨床上一般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
急性濕疹:斑疹迅速出現,皮膚發紅,嚴重浮腫和強度濕潤。在皮膚的表皮上,由于干涸的液體而開成了痂皮。
亞急性濕疹:和急性濕疹大致時同,但表現較為輕微,瘙癢觸摸時皮膚呈緊張感。皮膚的皮層被小鱗片遮蓋并落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