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宮產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4 05:29: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剖宮產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急癥剖宮產與擇期剖宮產臨床特征

〔摘要〕目的分析比較婦產科急癥剖宮產與擇期剖宮產的臨床特征。方法選取2017年1—12月醫院接收的40例產婦,其中急癥剖宮產產婦20例作為試驗組,擇期剖宮產產婦20例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剖宮產的臨床特征及術中、術后情況。結果試驗組頭盆不稱、宮縮乏力、活躍期停滯比例均高于對照組,胎兒宮內窘迫、骨盆狹窄、臀位、瘢痕子宮比例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出血量多于對照組,肛門排氣時間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癥剖宮產過程中,具有較高的頭盆不稱、宮縮乏力、活躍期停滯發生率,因此,在臨床處理過程中,需要加強重視,以此避免引起相關并發癥。

〔關鍵詞〕急癥剖宮產;擇期剖宮產;臨床特征;比較

剖宮產手術作為產科中較為常見的手術形式,主要包括急癥剖宮產以及擇期剖宮產。在產婦進行分娩的過程中,需要依據產婦的實際狀況、相關手術指征等,對剖宮產的手術方式進行合理選擇,從而使新生兒的窒息率、胎兒病死率得以有效降低[1]。為此,本研究選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急癥剖宮產產婦與擇期剖宮產產婦,對其臨床特征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12月我院接收的產婦40例,其中急癥剖宮產產婦20例作為試驗組,年齡23~29歲,平均(26.0±3.0)歲;擇期剖宮產產婦20例作為對照組,年齡22~28歲,平均(25.0±3.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兩組均實施腹膜內子宮下段剖宮手術方式進行剖宮產,給予硬膜外麻醉,麻醉滿意后取平臥位,腹部皮膚常規消毒鋪無菌巾單,取下腹恥上橫弧形切口長約10cm,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橫形切開腹直肌腹外斜肌鞘膜,鈍性分離使其與皮膚切口一致,分離腹直肌,暴露膀胱筋膜,于膀胱頂緣下2cm處剪開膀胱筋膜,暴露膀胱前壁及膀胱左側窩,暴露膀胱左側緣及其外側的黃色脂肪堆,用手指將黃色脂肪堆推向外側,暴露腹膜反折,剪開宮頸前筋膜,分離腹膜反折與膀胱頂及后壁間的疏松結締組織,暴露子宮下段,橫向切開子宮下段,擴大切口至10~12cm,破膜后,吸凈羊水,娩出胎兒及胎盤后,清理宮腔。1.3觀察指標。觀察與記錄兩組臨床特征,主要包括頭盆不稱、宮縮乏力、活躍期停滯、胎兒宮內窘迫、骨盆狹窄、臀位、瘢痕子宮。比較兩組術中、術后情況,包括手術時間、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剖宮產手術護理思索

剖宮產是終止妊娠的一種重要方法,其適應對象一般是對一些不能經陰道分娩的產婦,但是,隨著圍產醫學的發展以及麻醉、手術技術的進步,剖宮產的成功率大大提升,由于社會因素、產婦及家屬因素以及醫務人員等因素導致剖宮產率也大大增加,因此,加強對剖宮產手術的臨床護理對母嬰的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2011年2~12月對剖宮產產婦進行護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2011年2~12月收治剖宮產產婦344例,年齡22~36歲,平均28.7歲,其中初產婦286例,經產婦58例,其中符合剖宮產指征156例,產婦因素103例,胎兒因素42例,胎兒及產婦因素11例。社會因素162例,其中要求擇時生產38例,這類產婦多通過算命來選擇時辰,擔心經陰道生產后影響性生活質量而行剖宮產13例,不能忍受分娩疼痛36例,擔心自己不能順產,在經陰道分娩時不能順利生產的產婦直接要求剖宮產75例。受醫務人員的影響而選擇剖宮產26例。344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72例,兩組產婦在年齡、產次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

護理方法:對照組只進行一般的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強對術前術中和術后的心理護理及觀察。

①術前護理:術前心理護理:剖宮產術對人體有一定的創傷,產婦會有恐懼、緊張等心理反應,因此,護理人員要認真介紹主刀醫生的情況,介紹產婦配合剖宮產的方法,說話要溫柔,態度要和藹,給產婦一種親近的感覺,消除產婦的緊張、恐懼心理,向產婦介紹手術的目的、手術過程、麻醉過程以及注意事項,這樣產婦對手術心中有數,就能夠主動配合手術。術前準備:保證產婦靜脈通暢,備好吸引器,備好急救藥品、氣管插管、氧氣和呼吸機等。

②手術中護理:產婦進手術室后常規吸氧,監測血壓、心率、SpO2。及時建立靜脈通路,預防性輸液,留置導尿管。麻醉后將患者恢復仰臥位,手術開始后,密切觀察產婦生命體征變化,充分給氧,常規面罩給氧,防止和糾正胎兒缺氧。

查看全文

剖宮產患者再妊娠探究論文

【關鍵詞】剖宮產

近年來,剖宮產率的異常升高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有的醫院剖宮產率達40%~50%,最高甚至達80%~90%以上[1]。為了降低剖宮產率,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是一個重要問題,正受到多數人的重視。傳統的一次剖宮產,次次剖宮產[2]的觀點已被臨床醫生所否定;本院自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對67例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孕婦,部分選擇性陰道試產,現將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67例本院住院分娩的剖宮產后再次足月妊娠孕婦,年齡24~38歲,平均30歲。孕周37~40周,平均38+4周;距上次剖宮產后妊娠的時間2~5年,平均4年。手術方式:子宮下段橫切口,其中39例有陰道試產史;上次剖宮產的主要指征:胎兒宮內窘迫24例,妊娠期高血壓病13例,胎位不正15例,前置胎盤8例,過期妊娠8例,胎盤早剝3例,妊娠并發卵巢腫瘤4例,胎兒過大7例,臨床無指征15例,引產失敗11例。

1.2方法

查看全文

剖宮產手術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兩種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剖宮產術的影響,以期改良現有術式,減少或減輕并發癥的發生。方法:回顧性分析既往有新式及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史的病人進行比較,因再次妊娠在本科進行再次剖宮產術共152例。結果:新式剖宮產與傳統剖宮產術再次剖宮產術后體溫差異無顯著性,P>0.05。手術開腹時間、術中出血量、腹壁各層的粘連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但觀察組手術總時間、住院時間、切口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新式剖宮產與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相比,新式剖宮產引起粘連較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嚴重,增加了手術的難度,對再次婦科手術切口的選擇增加了困難,但腹部切口愈合情況新式剖宮產較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并發癥少。

【關鍵詞】新式剖宮產再次剖宮產粘連

新式剖宮產是1988年以色列的star醫生對下腹壁橫切口子宮下段剖宮產術進行改進[1],采用joel-cohen的開腹方法及獨具風格的關腹方法,使剖宮產手術取得了時間短、出血少、損傷少、術后恢復快的好效果,很快在全世界推廣。我院自1997年底開展新式剖宮產以來,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近年來,我院剖宮產術較多,再次剖宮產的數量隨之增加,為探討新式剖宮產術遠期影響,對我院再次新式剖宮產與同期再次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術進行比較,旨在尋找危害小的剖宮產方式,以期改良手術方式,減輕或者減少手術并發癥。

1資料

1.1一般資料對象選擇1998~2005年間在我院首次行剖宮產手術,本次亦在我院產前檢查并分娩152例單胎妊娠孕婦,70例前次行新式剖宮產者為觀察組,72例前次行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術(下腹部縱切口)為對照組。觀察組年齡22~38歲,平均26.83歲;對照組年齡21~36歲,平均27.18歲。兩組患者在孕周、剖宮產間隔時間、第一次手術指征上均相近,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持續硬膜外麻醉,采用沿原手術疤痕開腹,修剪皮膚層疤痕,逐層切開腹壁各層,打開腹腔行子宮下段剖宮產或子宮體部剖宮產加絕育術。

查看全文

剖宮產手術臨床護理綜述

剖宮產是終止妊娠的一種重要方法,其適應對象一般是對一些不能經陰道分娩的產婦,但是,隨著圍產醫學的發展以及麻醉、手術技術的進步,剖宮產的成功率大大提升,由于社會因素、產婦及家屬因素以及醫務人員等因素導致剖宮產率也大大增加,因此,加強對剖宮產手術的臨床護理對母嬰的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2011年2~12月對剖宮產產婦進行護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2011年2~12月收治剖宮產產婦344例,年齡22~36歲,平均28.7歲,其中初產婦286例,經產婦58例,其中符合剖宮產指征156例,產婦因素103例,胎兒因素42例,胎兒及產婦因素11例。社會因素162例,其中要求擇時生產38例,這類產婦多通過算命來選擇時辰,擔心經陰道生產后影響性生活質量而行剖宮產13例,不能忍受分娩疼痛36例,擔心自己不能順產,在經陰道分娩時不能順利生產的產婦直接要求剖宮產75例。受醫務人員的影響而選擇剖宮產26例。344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72例,兩組產婦在年齡、產次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護理方法:對照組只進行一般的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強對術前術中和術后的心理護理及觀察。

①術前護理:術前心理護理:剖宮產術對人體有一定的創傷,產婦會有恐懼、緊張等心理反應,因此,護理人員要認真介紹主刀醫生的情況,介紹產婦配合剖宮產的方法,說話要溫柔,態度要和藹,給產婦一種親近的感覺,消除產婦的緊張、恐懼心理,向產婦介紹手術的目的、手術過程、麻醉過程以及注意事項,這樣產婦對手術心中有數,就能夠主動配合手術。術前準備:保證產婦靜脈通暢,備好吸引器,備好急救藥品、氣管插管、氧氣和呼吸機等。

②手術中護理:產婦進手術室后常規吸氧,監測血壓、心率、SpO2。及時建立靜脈通路,預防性輸液,留置導尿管。麻醉后將患者恢復仰臥位,手術開始后,密切觀察產婦生命體征變化,充分給氧,常規面罩給氧,防止和糾正胎兒缺氧。加強對新生兒的護理:新生兒娩出后,立即擦凈口鼻黏液,吸盡口鼻咽喉部分泌物[1]。有宮內窒息的新生兒積極配合醫師快速進行搶救,盡快處理好新生兒的臍部帶,然后包上棉被,冬天要保證新生兒的溫度,避免新生兒硬腫癥及其他并發癥的發生并嚴密觀察新生兒呼吸、皮膚顏色、哭聲等。胎兒娩出后及產婦的護理:胎兒娩出經斷臍處理后,評分良好者,應與母親作親吻式皮膚接觸,并做好心理護理,并講解母乳喂養的好處,早開奶、早吸吮,增強母乳喂養的信心。新生兒要留觀察待手術結束后和產婦一起回病房。

③術后護理:產婦從手術室出來后,要加強對出血的觀察,以防止產后出血的發生,加強對術后疼痛的護理,告訴產婦術后疼痛是肯定的,力爭忍耐,若不能耐受,則需要應用止痛藥止痛,大多數產婦術后用1次就可忍住疼痛,止痛藥屬麻醉藥不能用得太多,太多影響腸蠕動功能的恢復。注意觀察產婦切口的愈合情況、生命體征、排氣、大小便情況以及新生兒的情況,并做好健康教育,指導產婦母乳喂養,介紹產后康復的知識,促進產婦早日康復。

查看全文

剖宮產術研究論文

【關鍵詞】剖宮產術

剖宮產術已成為處理高危因素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手術技術的進步、抗生素輸血條件的完善、麻醉及術后鎮痛水平的提高,手術的危險性已明顯降低,但取胎頭困難需要產鉗助產也有所增加。本院近幾年將小產鉗用于剖宮產術中,有效地減少了取頭困難的并發癥。現對剖宮產出頭困難應用小產鉗58例的臨床資料分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院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單胎頭位剖宮產術1302例,使用小產鉗病例58例,占4.45%。58例年齡21~40歲,平均28.5歲;孕周35~43周,平均39周;初產婦43例,經產婦15例(其中疤痕子宮6例);擇期手術26例,急診手術32例;中腹壁縱切口22例,橫切口36例。使用雙葉小產鉗52例,使用單葉產鉗6例。主要手術指征為胎兒宮內窘迫21例,前置胎盤7例,重度子癇前期6例,疤痕子宮6例,頭盆不稱6例,臍帶因素5例,羊水過少4例,社會因素3例。取頭困難的原因:因前置胎盤、頭盆不稱、骨盆入口狹小、胎兒較大、臍帶過短、臍帶繞頸等所致胎頭高浮30例(占51.7%),因第二產程延長、持續性枕后位、持續性枕橫位、前不均傾位等所致胎頭深入固定6例(占10.3%),麻醉效果不佳8例(占13.8%),產婦肥胖5例(占8.6%),分離腹直肌不充分3例(占5.2%),其它包括術者經驗不足6例(占10.3%)。

1.2娩出方法

查看全文

子宮肌瘤剖宮產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剖宮產;肌瘤挖除術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在剖宮產同時行肌瘤挖除術減少出血量措施及其可行性。方法妊娠合并子宮肌瘤96例在剖宮產時同時行肌瘤挖除術與96例單純剖宮產的產婦做對照。結果手術時間、產褥病率、術后住院天數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術時出血量肌瘤挖除組多于單純剖宮產組;肌瘤較大,多發性子宮肌瘤與肌瘤較小、單個肌瘤相比出血量增多,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在剖宮產時肌瘤挖除術是切實可行的。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是較常見的妊娠合并癥,近年來,隨著剖宮產術的不斷上升,術中遇見婦科肌瘤的幾率明顯增加,包括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卵巢腫瘤等。剖宮產時的正確處理是預防產后出血,減少患者痛苦的重要措施,本文就此問題作一探討。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自2002年6月至2007年3月收入本院行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挖除術的96例產婦為觀察組,年齡(28.3±3.6)歲,其中漿膜下肌瘤31例,肌壁間肌瘤58例,黏膜下肌瘤7例,肌瘤最大約8cm×8cm×6cm,肌瘤直徑>5cm者34例,多發性肌瘤40例,單個肌瘤56例,肌瘤以前后壁尾多,其次為子宮角,下段最少,另取同樣多單純剖宮產的產婦做對照,年齡(27.1±4.2)歲。兩組孕周均大于37周。兩組的年齡、孕周、產次、新生兒體重比較無差異性(P>0.05)。

1.2手術方式兩組均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腹壁橫切口子宮下段剖宮取胎術,觀察組待胎兒娩出后,靜滴縮宮素20U,宮體注射20U,可吸收線縫合子宮,瘤體周圍注射縮宮素20U與非妊娠期子宮肌瘤挖除方式相同。

查看全文

護士對剖宮產婦心理護理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剖宮產術已是不能經陰道分娩、高危妊娠產婦首選的一種生產方式[1]。而面對剖宮產術畢竟是一種相對陰道分娩創傷較大的手術,產婦都會產生恐懼、焦慮、緊張心理。作為手術室護士,與產婦圍術期密不可分,及時了解每位剖宮產術產婦的心理特點,針對性地有效地進行心理護理,讓每個產婦以最佳的狀態接受手術,為手術順利進行以及術后早日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1剖宮產產婦的心理分析

1.1恐懼心理由于產婦對剖宮產術知識的欠缺,對手術醫生的不了解、不信任,對麻醉醫生和麻醉技術的不了解,因此,會擔心手術時出現意外,危及自己和胎兒的生命,擔心麻醉時對身體造成損傷或者麻醉后麻藥的作用長久不退影響哺乳。

1.2焦慮緊張心理臨產后宮縮導致身體的疼痛不適,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對分娩中出現胎兒窘迫、滯產等產科特殊情況而需急癥手術,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擔心切口會留瘢痕影響美觀等問題思慮過度,因此,產生緊張焦慮不安的情緒[2]。

1.3這兩種心理都會對圍術期產婦產生不利的生理干擾,不利于手術和麻醉的進行。

1.3.1術前緊張的情緒可致血壓升高、心率增快,重者會致產前子癇,加重心血管的負擔,增加了產婦和胎兒的危險,甚至會危及產婦及胎兒的生命安全。心理因素導致的血壓升高有時用藥物很難控制穩定,此時心理護理可起到藥物所不能達到的滿意效果。

查看全文

剖宮產術的研討論文

【關鍵詞】剖宮產術

1988年Stark首創的剖宮產術受到了婦產科醫生的推崇和應用。作者對這一新術式進行多項指標的臨床觀察,并進行追蹤隨訪,與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對再次剖宮產的影響進行比較,結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1999年4月至2004年4月,在本院分娩孕婦共8500例,其中初產婦剖宮產1700例,將受術者隨機分為兩組。A組:新式剖宮產510例,年齡23~38歲,中位年齡28歲。B組: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1190例,年齡23~37歲,中位年齡27歲。對兩組患者術后追蹤隨訪至2006年4月,觀察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時腹腔粘連的情況,其中A組再次剖宮產72例,B組再次剖宮產121例,兩組剖宮產指征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A組72例再次剖宮產,其中距第一次剖宮產≤3年剖宮產9例,>3年63例;B組121例再次剖宮產,其中距第一次剖宮產≤3年剖宮產14例,>3年107例。

1.2手術方式

查看全文

婦產科剖宮產整體護理探討

妊娠期間并發癥子宮肌瘤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該疾病會對孕婦的安全和健康產生威脅,并且對于胎兒的發育造成影響。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當前對于該類孕婦行剖宮產同時剔除子宮肌瘤的療效不斷提升,然而在整個治療前后需要做好全方位的護理干預措施[1]。我院婦產科對收治的行剖宮產同時剔除子宮肌瘤的患者實行整體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8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行剖宮產同時剔除子宮肌瘤的患者10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1例,其中孕產婦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26.3±4.7)歲;妊娠時間38~45周,平均(40.2±1.7)周,所有患者均為初產婦。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51例患者行常規護理,觀察組51例患者行整體護理干預:①術前護理: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與指導,告知患者疾病的相關情況及手術的具體流程,使其對手術的優勢有所了解,并向其講述成功的案例,增強患者的信心。與此同時,護理人員應當將術后可能引起的并發癥告知患者,從而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逐漸消除患者對于手術的焦慮、恐懼情緒[2]。此外,在手術之前護理人員應當充分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以及一系列術前檢查;②術中護理:在麻醉后告知患者保持安靜,并協助其取正確的體位,避免出現腳高頭低的現象,對于可能發生的眼結膜水腫及下肢靜脈回流不暢等并發癥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3]。;③術后護理:手術后注意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觀察組與記錄,指導患者進行早期的鍛煉,避免出現盆腔粘連等并發癥。除此之外,還應當對患者手術后1~2天內出血情況進行觀察,檢查患者手術切口是否發生滲液、滲血。此外,為患者制定科學的飲食計劃和康復計劃,促使患者術后獲得最大程度的恢復。1.3評價指標觀察兩組在護理期間發生的并發癥情況,同時采用問卷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具體劃分為“很滿意”“滿意”“不滿意”3個層級。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