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馬克思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5 11:37: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青年馬克思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淺論青年馬克思演變
一如果有人要我對我的哲學論文所堅持的基本論點用幾句話作個概括,我就說:馬克思創立了一門新科學,即歷史的科學。我還補充說:這一科學發現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理論事件和政治事件。我要明確指出:這一事件是不可逆轉的。理論事件。在馬克思以前,所謂“歷史大陸”一直被宗教、倫理、政治、法律等意識形態觀點,即被歷史哲學所占領著。歷史哲學自認為能夠反映社會和歷史的進程,其實它只是用虛假的概念把社會和歷史的真實運動掩蓋起來。這種欺騙性決不是一種偶然,它是歷史哲學的一個職能。這些意識形態觀點無非是實踐意識形態的理論小分隊(宗教、倫理、法律觀念、政治觀念等等),而實踐意識形態的基本職能就是復制階級社會中的生產關系(即剝削關系)。馬克思正是在同這些意識形態觀點決裂的同時,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用《資本論》以及其他著作“開放”了“歷史大陸”。列寧說得好,馬克思只是為一個龐大的領域奠定了“基石”,這一領域由馬克思的繼承人繼續進行了探索,它的規模之大和問題之新要求人們作出不懈的努力。政治事件。馬克思的科學發現歷來是并將越來越是一場激烈和無情的階級斗爭的對象和焦點。馬克思證明,人類歷史是階級社會的歷史,是階級統治和階級壓迫的歷史,因而歸根到底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馬克思還指出了資本主義剝削和壓迫的各種形式;這一切都和階級的利益是直接沖突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家以十倍、百倍的怒火猛烈地攻擊馬克思。相反,被剝削者、首先是無產者,則認識到馬克思的科學理論是“他們的”真理,他們接受了這個真理,并把空當作他們在革命的階級斗爭中的一件武器。這一認識在歷史上有個名稱,叫做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或列寧所說的融合)。這種匯合、結合或融合既不是自發產生的,又不是輕而易舉的。因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和傳播前,工人運動受到了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小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觀點的影響。經過在意識形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長期斗爭,這一結合終于才開始形成,并具有歷史的存在。由其實現和存在的條件所決定,這種結合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既然它受到階級斗爭的制約,它就要在同威脅其存在的各種偏向和危機進行的激烈階級立場中不斷地得到維護,這些偏向和危機過去有第二國際的叛賣,今天則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分裂。有一個事實是無可懷疑的:一百年來,人類的全部歷史就取決于工人運動(以及被壓迫民族的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現已發展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結合。凡有一點歷史眼光的人都能看到,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以不同形式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從此已成為主宰世界歷史舞臺的現實。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事實。二我們完全可以滿足于以上的認識。但如果要進一步探索“歷史大陸”(不論我們在這場斗爭中占何地位),或要積極地理解無產階級斗爭的現代形式(問題的方面不同,但實質相同),我們就應該進一步提出以下的問題:馬克思的科學發現必須具備什么條件才能成為可能?表面看來,這個問題似乎是繞圈子,其實不然。它表面上似乎是個理論問題,其實卻涉及到一些地具有現實意義的政治問題。三我在過去發表的幾篇論文中曾經指出,馬克思的科學發現是一種“斷裂”,是同以往意識形態歷史觀的一次“決裂”,這究竟意味著什么?我談到了科學和意識形態之間的“斷裂”或“決裂”,這意味著什么?我還論述了意識形態,這又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我們只是進行了形式的分析,而我們現在就要闡明這一分析的意義和指出它的局限。首先,我們承認了一項事實。我們注意到出現了一個具有理論意義的事件,即是在歷來被意識形態觀點所占領的一個領域里,出現了一種科學的歷史理論。我們暫且先把意識形態這個名稱擱在一邊不談。我們還指出了馬克思的理論和意識形態觀點之間存在著不容抹煞的區別。為此,我們對比了二者的理論概念和行使職能的方式。關于理論概念:我們指出,馬克思用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概念代替了歷史哲學中陳舊的基本概念,這些嶄新的概念在舊觀點中是“不可能找到的”。凡在歷史哲學談到人、經濟主體、需求、需求體系、市民社會、異化、盜竊、不公正、精神、自由——乃至談到“社會”――的地方,馬克思就用生產方式、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形態、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意識形態、階級、階級斗爭這類概念。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在馬克思的概念體系和馬克思前的概念體系之間,不存在繼承的關系(即使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情況也是如此)。我們把這種無繼承關系、這種理論差別、這種辯證的“飛躍”叫做“認識論斷裂”和“決裂”。關于行使職能的方式:我們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實踐中行使的職能完全不同于馬克思以前的舊觀點。在我們看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概念體系是按照科學“理論”的方式行使其職能的,它所面對的對象具有“無限性”(列寧語),也就是說,這個“基本”概念體系必定要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不斷地產生認識。我們可以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概念體系是為了無止境地求得新認識而確定臨時真理,而新認識本身在某種情況下可以更新這一原始真理。相比之下,意識形態舊觀點的基本理論不但不能擔負起產生新認識的臨時真理的職能,相反卻實際上作為歷史的真理,作為這一真理完整的、最后的和絕對的認識而出現,總之,作為一個不發展的封閉性體系而出現,因為如果一個體系沒有科學意義上的對象,它在真實中永遠只能找到自己的思辨反映。由此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馬克思的理論同以往的觀點有著根本的差別,我們把這種差別叫做“認識論斷裂”和“決裂”。此外,我們把以往的觀點稱之為意識形態的觀點,我們把業已確認的“認識論斷裂”或“決裂”當作馬克思主義科學同它的意識形態史前期之間的一種理論中斷。應該說明,這不是一般科學和一般意識形態之間的理論中斷,而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同它自身的意識形態史前期之間的理論中斷。然而,我們根據什么說馬克思的觀點曾經是意識形態的觀點?或者用另一個問題來問,我們賦予了意識形態一詞以什么含義?不論不論人們賦予意識形態以什么含義,意識形態觀點的額角上或心臟里都不打上意識形態的印記。相反,它卻以真理的面目而出現。它只是從外部和在事后――從存在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觀點出發――才能被確定其性質。我想說的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不僅已經作為科學而存在,而且作為歷史的科學而存在。確實,任何科學一旦在理論歷史上出現并被證明為科學時,它就把它自己的理論史前期(它同理論史前期已經決裂)看作是謬誤、錯誤和非真理。科學實際上就是這樣來對待它的理論史前期的,這種對待是科學歷史上的一個階段。但是,總有這么一些哲學家,偏要從中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他們以這種自反實踐(回溯)為依據,卻要建立起真理與謬誤、認識與無知、科學與意識形態(其條件是意識形態一詞不采用馬克思主義的含義)相對立的唯心主義理論。這種自反實踐(回溯)也可應用于馬克思主義科學,其結果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一出現,它就必然把它自己的史前期看作是謬誤,它甚至還把它自己的史前期看作是馬克思主義含義上的意識形態。它進一步指出,它的理論史前期之所以是謬誤,恰恰因為這是意識形態,因而它實際上就把理論史前期當作意識形態看待。它不僅出了錯誤,而且又提供了錯誤的歷史原因。因此,它不容許把科學同它的史前期之間的“斷裂”牽強附會地當作真理與謬誤、認識與無知之間的唯心主義的對立。這一空前的差別和優越性有什么原則這依據呢?有以下的事實為根據:馬克思創立的科學是社會形態歷史的科學。據此,這門科學首次賦予意識形態概念以科學的內容。意識形態不是單純的幻覺(謬誤),而是在社會機構和社會實踐中存在的表象群;它們屬于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并在階級斗爭中確立其地位。馬克思創立的科學之所以把屬于它史前時期的理論觀點說成是意識形態,這不僅為了宣告這些觀點是錯誤的,而且為了指出它們曾自認為是正確的,曾經被認為并繼續被認為是正確的,同時也為了提供這種必然性的理由。馬克思與之相決裂的理論觀點(簡單地說,即歷史哲學)之所以能稱作意識形態,因為它們是在復制特定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中承擔著必要職能的實踐意識形態的理論小分隊。既然如此,我們可以認為,馬克思主義科學同它的意識形態史前期之間的“斷裂”既不涉及科學與意識形態相差別的理論,也不涉及認識論。它關系到另外的東西,即一方面是包括國家和上層建筑在內的上層建筑的理論,另一方面是認識產生過程的物質條件(生產)、社會條件(分工、階級斗爭)、意識形態條件和哲學條件的理論。這兩種理論歸根到底都屬于歷史唯物主義。既然如此,我們就必須向馬克思的科學理論本身去了解,在什么條件下,它才能在與之相決裂的意識形態觀點中“脫胎而出”。四馬克思主義導師(首先是馬克思,然后是恩格斯和列寧)都清楚地意識到,單是承認新科學的誕生還不夠,必須對新科學誕生的條件作出符合馬克思主義科學原則的分析。在恩格斯和列寧的著作里,我們可以找到關于馬克思主義“三個來源”(德國的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理論正是這種分析的初步形式。但愿關于“來源”的比喻不因它所包含的唯心主義概念(思想的起源、內在性等等)而把我們引入歧途。這個“經典性”理念特別杰出的地方,首先在于它不把馬克思的發現歸結為個人或作者的天才,而看作是幾個不同的和獨立的理論成分的會合(三個來源)。其次,它認為這一會合已產生了與加入會合的各成分根本不同的嶄新結果,這種“飛躍”或“質的跳躍”屬于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然而,恩格斯和列寧并不以此為滿足。在有關馬克思主義科學誕生的問題上,他們不是要維護一種單純內在性的和單純“認識論”的觀點。他們指出,這三種理論成分都有物質的、社會的和政治的歷史為實踐背景,在這一歷史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決定性變革,新興的資產階級同封建的貴族進行的幾百年的階級斗爭,還有無產階級初期的階級斗爭行動都占著主要的地位。總之,他們指出,德國的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社會主義是現實(經濟現實、政治現實、意識形態現實)的理論反映。現實雖然在這些抽象形式中得到了反映,但同時也在其中被歪曲、被神秘化和被掩蓋,因為這些理論成分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性質。關鍵的問題在這里就被提出來了。確實,承認三種理論成分的會合導致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誕生,這還不夠。必須考慮這種意識形態的會合怎么能分離出科學和產生了“決裂”。換句話說,必須考慮,當會合發生時,馬克思主義思想怎么和為什么能從意識形態中脫胎而出;或者,是什么轉移產生了這一奇妙的變革,究竟馬克思的發生了什么變化,才揭開了偽裝,改變了原有的含義和發現了未被認識的必然。我想提出以下的論斷,以作為對這個問題的初步解答:正是由于馬克思轉移到了無產階級的嶄新立場上來,他才有效地實現了理論的會合,并從中產生了歷史的科學。五為了闡明這一點,我們可以生產力地回顧一下青年馬克思思想“演變”的各個“階段”。從《萊茵報》的激進自由主義文章(1841年)到1845年由《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記錄的革命決裂,相距只有四年時間:青年馬克思在這一革命決裂中提出了著名的口號,宣告“把我們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聲稱新哲學從此不再要“解釋世界”,而要“改造世界”。在這四年里,我們看到萊茵河畔的一位資產階級子弟從激進資產階級的政治立場和哲學立場轉變到小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接著又轉變到共產主義唯物主義的立場(空前的革命唯物主義)。我們再進一步說明這一“演變”的幾個方面。我們看到青年馬克思既改變了思考對象(大體上說,他從法律轉到國家,又從國家轉到政治經濟學)又改變了哲學立場(他從黑格爾轉到費爾巴哈,轉到革命唯物主義)和政治立場(從資產階級的激進自由主義轉到小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再轉到共產主義)。這些變化是逐級上升的,又是相互緊密聯系的。然而,我們不能把這些變化當作一個無結構的整體而混同起來,因為每次變化都在不同的階段出現,并各自在青年馬克思思想演變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我們可以說,在以對象在前臺出現的這一過程中,政治立場(階級立場)占著決定的地位,但哲學立場占著中心的地位,因為正是哲學立場確保著政治立場與思考對象之間的理論聯系。這在青年馬克思的經歷中可以得到經驗的驗證。政治的確使馬克思從一個對象轉到另一個對象(大體上說,從新聞法轉到國家,再轉到政治經濟學),但轉變的實現每次都以一種新的哲學立場的形式表現出來。從一方面看,哲學立場是階級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立場)的理論表現;從另方面看,政治立場的理論表現(以哲學立場為形式)又是政治立場同思考對象保持理論聯系的條件。既然如此,如果哲學確實是政治的理論代表,我們就可以說,青年馬克思前后采取的哲學立場體現著他進行思考的階級理論條件。既然如此,為新科學的建立奠定基礎的1845年決裂首先表現為一次哲學的決裂,表現為對以往哲學信仰的一次“清算”和對一種前所未有的哲學立場即將誕生的宣告,這也就沒有什么可奇怪的了。我們可以看到,在1844年的《手稿》中正是貫穿著這種驚人的辯證法。如果對《手稿》進行仔細的研究,人們可以衡量出馬克思在撰寫《手稿》時經歷了多大的理論危機(馬克思從沒有把這部《手稿》發表,也從沒有談到過它)。《手稿》的危機在于政治立場和哲學立場在思考對象――政治經濟學――中發生沖突,從而產生了無法解釋的矛盾。當馬克思撰寫《手稿》時,他在政治上是個共產主義者,他力圖要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概念、分析和矛盾為他的共產主義信念服務,因而他把所謂“異化勞動”(他當時還不能想到這是資本主義剝削)放在頭等很重要地位上;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理論難題。在理論方面,他站在小資產階級的哲學立場上,力圖要把黑格爾的思想引進到費爾巴哈的思想中去,以便通過異化來研究勞動和通過人來研究歷史;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政治難題。《手稿》是一篇感人的但又無情的記錄,它記錄了互不相容的政治立場和階級理論立場在意識形態的范圍內,與同一個對象相比較時出現的不可克服的危機。我們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找得到這場危機的結局,或至少對危機結局的宣告:一種“新的世界觀”的“萌芽”(恩格斯語)。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閃光中,發生改變的不是馬克思的政治立場,而是他的哲學立場。馬克思徹底地拋棄了費爾巴哈,他同只是“解釋世界”的全部哲學傳統決裂,并朝著革命唯物主義的新路前進。這一新的立場是馬克思的政治立場在哲學中的反映。我甚至認為,馬克思朝著無產階級的理論立場(哲學立場)邁出了決定性的、不再后退的第一步。在這里,政治仍然是決定性因素,即馬克思在政治斗爭中更加明確地站在無產階級的一邊。從理論角度看,哲學仍然占著中心地位。因為馬克思從這一階級的理論立場出發對政治經濟學的思考,將朝著一個嶄新的方向發展:同一切意識形態觀點相決裂,從而奠定和發展歷史科學的原則。為此,我想冒昧地對“三個來源”的理論解釋一下。三種理論成分(德國的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社會主義)的會合,只是在青年馬克思轉到了無產階級的政治立場和理論立場上來以后,才能夠產生其效果(馬克思的科學發現)。沒有政治轉變,任何轉變都不會發生;而沒有哲學的轉變,政治轉變就不可能找到為科學地認識其對象所不可缺少的理論表現。我想再補充說幾句話。首先這是為了指出,由《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所宣告的新哲學立場僅僅是一項宣言;它沒有被和盤托出;這一哲學立場將在馬克思及其繼承人后來的政治和理論著作中,以及更廣泛地在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的歷史中,默默地或公開地逐漸得到制訂;這一制訂工作是科學和馬列主義政治實踐作用于哲學立場的結果。其次這是為了指出,采取無產階級的哲學立場(即使在“萌芽”狀態)對創建歷史科學,也就是說,對分析階級剝削和階級統治的方式是不可缺少的。在任何階級社會中,階級剝削和階級統治的方式被厚厚的一層意識形態表象所遮蓋,因而變得神秘莫測,而歷史哲學等等就是意識形態表象的理論形式。為了揭穿這些形式的真相,我們必須擺脫這些意識形態,也就是說,“清除”作為這些意識形態的基本理論表現的哲學信仰。因此,必須拋棄統治階級的理論立場,站到被剝削和被壓迫的階級的一邊,從而暴露這些理論形式的真面目。僅僅接受無產階級的政治立場是不夠的,必須使這一政治立場上升為理論立場(哲學立場),以便去認識和思考從無產階級觀點所能看到的各種現象的前因后果。不經過這個轉變,歷史科學的產生是不可思議的和不可能的。六最后,再回到文章的開頭,我不要補充說,我們從歷史科學的誕生所繞的彎并不是為了炫耀博學,相反這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因為,對青年馬克思提出的要求也是而且更應該是我們對自己提出的要求。為了“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即為了分析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剝削和統治的新形式,為了確實能夠正確地把工人運動和馬列主義理論結合起來,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站到無產階級的理論立場(哲學立場)上來,也就是說,從無產階級的政治立場出發,通過對統治階級的全部意識形態進行徹底的批判,制訂出無產階級的理論立場。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我們可以說,沒有無產階級的理論立場(哲學立場),就不會有工人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結合。
青年馬克思主義調研報告
中國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20**年立項的“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狀況調研”課題于日前結項。課題組有重點地選擇了京內外5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山東大學、廣州大學、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東北電力大學和四川成都醫藥大學,作為調研的主要樣本采集地。調研形式以調研問卷(匿名答卷)為主,并輔之以個別訪談。在調研中,共發放問卷272份,收回269份。課題組最終把問卷結果、訪談信息和搜集的其他資料綜合加以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當前高校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狀況的主流是好的、積極的,并不存在大范圍的信仰危機。但同時,在部分學生中也存在著馬克思主義信仰淡漠和理論淡化、思想多元化等傾向,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以下是報告的主要內容。
一、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認識和信仰情況
第一,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總體情況是好的,其主流是積極的;但也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存在著共產主義理想淡化、信仰多元化的發展傾向。
在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上,有78.8%的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有說服力,沒有過時”,有4.8%的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沒有說服力,完全過時了”,而有16.4%的學生感到“說不清楚”。
在談到對于“當代西方學說和理論能否取代馬克思主義成為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指導性思想”的看法時,有76.2%的學生作出了否定回答,有8.2%的學生作出了肯定回答,而有15.6%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青年馬克思論文
一
如果有人要我對我的哲學論文所堅持的基本論點用幾句話作個概括,我就說:馬克思創立了一門新科學,即歷史的科學。我還補充說:這一科學發現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理論事件和政治事件。我要明確指出:這一事件是不可逆轉的。
理論事件。在馬克思以前,所謂“歷史大陸”一直被宗教、倫理、政治、法律等意識形態觀點,即被歷史哲學所占領著。歷史哲學自認為能夠反映社會和歷史的進程,其實它只是用虛假的概念把社會和歷史的真實運動掩蓋起來。這種欺騙性決不是一種偶然,它是歷史哲學的一個職能。這些意識形態觀點無非是實踐意識形態的理論小分隊(宗教、倫理、法律觀念、政治觀念等等),而實踐意識形態的基本職能就是復制階級社會中的生產關系(即剝削關系)。馬克思正是在同這些意識形態觀點決裂的同時,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用《資本論》以及其他著作“開放”了“歷史大陸”。列寧說得好,馬克思只是為一個龐大的領域奠定了“基石”,這一領域由馬克思的繼承人繼續進行了探索,它的規模之大和問題之新要求人們作出不懈的努力。
政治事件。馬克思的科學發現歷來是并將越來越是一場激烈和無情的階級斗爭的對象和焦點。馬克思證明,人類歷史是階級社會的歷史,是階級統治和階級壓迫的歷史,因而歸根到底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馬克思還指出了資本主義剝削和壓迫的各種形式;這一切都和階級的利益是直接沖突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家以十倍、百倍的怒火猛烈地攻擊馬克思。相反,被剝削者、首先是無產者,則認識到馬克思的科學理論是“他們的”真理,他們接受了這個真理,并把空當作他們在革命的階級斗爭中的一件武器。這一認識在歷史上有個名稱,叫做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或列寧所說的融合)。這種匯合、結合或融合既不是自發產生的,又不是輕而易舉的。因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和傳播前,工人運動受到了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小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觀點的影響。經過在意識形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長期斗爭,這一結合終于才開始形成,并具有歷史的存在。由其實現和存在的條件所決定,這種結合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既然它受到階級斗爭的制約,它就要在同威脅其存在的各種偏向和危機進行的激烈階級立場中不斷地得到維護,這些偏向和危機過去有第二國際的叛賣,今天則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分裂。
有一個事實是無可懷疑的:一百年來,人類的全部歷史就取決于工人運動(以及被壓迫民族的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現已發展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結合。凡有一點歷史眼光的人都能看到,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以不同形式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從此已成為主宰世界歷史舞臺的現實。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事實。
二
青年馬克思研究論文
一
如果有人要我對我的哲學論文所堅持的基本論點用幾句話作個概括,我就說:馬克思創立了一門新科學,即歷史的科學。我還補充說:這一科學發現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理論事件和政治事件。我要明確指出:這一事件是不可逆轉的。
理論事件。在馬克思以前,所謂“歷史大陸”一直被宗教、倫理、政治、法律等意識形態觀點,即被歷史哲學所占領著。歷史哲學自認為能夠反映社會和歷史的進程,其實它只是用虛假的概念把社會和歷史的真實運動掩蓋起來。這種欺騙性決不是一種偶然,它是歷史哲學的一個職能。這些意識形態觀點無非是實踐意識形態的理論小分隊(宗教、倫理、法律觀念、政治觀念等等),而實踐意識形態的基本職能就是復制階級社會中的生產關系(即剝削關系)。馬克思正是在同這些意識形態觀點決裂的同時,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用《資本論》以及其他著作“開放”了“歷史大陸”。列寧說得好,馬克思只是為一個龐大的領域奠定了“基石”,這一領域由馬克思的繼承人繼續進行了探索,它的規模之大和問題之新要求人們作出不懈的努力。
政治事件。馬克思的科學發現歷來是并將越來越是一場激烈和無情的階級斗爭的對象和焦點。馬克思證明,人類歷史是階級社會的歷史,是階級統治和階級壓迫的歷史,因而歸根到底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馬克思還指出了資本主義剝削和壓迫的各種形式;這一切都和階級的利益是直接沖突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家以十倍、百倍的怒火猛烈地攻擊馬克思。相反,被剝削者、首先是無產者,則認識到馬克思的科學理論是“他們的”真理,他們接受了這個真理,并把空當作他們在革命的階級斗爭中的一件武器。這一認識在歷史上有個名稱,叫做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或列寧所說的融合)。這種匯合、結合或融合既不是自發產生的,又不是輕而易舉的。因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和傳播前,工人運動受到了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小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觀點的影響。經過在意識形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長期斗爭,這一結合終于才開始形成,并具有歷史的存在。由其實現和存在的條件所決定,這種結合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既然它受到階級斗爭的制約,它就要在同威脅其存在的各種偏向和危機進行的激烈階級立場中不斷地得到維護,這些偏向和危機過去有第二國際的叛賣,今天則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分裂。
有一個事實是無可懷疑的:一百年來,人類的全部歷史就取決于工人運動(以及被壓迫民族的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現已發展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結合。凡有一點歷史眼光的人都能看到,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以不同形式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從此已成為主宰世界歷史舞臺的現實。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事實。
二
青年馬克思演變論文
一如果有人要我對我的哲學論文所堅持的基本論點用幾句話作個概括,我就說:馬克思創立了一門新科學,即歷史的科學。我還補充說:這一科學發現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理論事件和政治事件。我要明確指出:這一事件是不可逆轉的。理論事件。在馬克思以前,所謂“歷史大陸”一直被宗教、倫理、政治、法律等意識形態觀點,即被歷史哲學所占領著。歷史哲學自認為能夠反映社會和歷史的進程,其實它只是用虛假的概念把社會和歷史的真實運動掩蓋起來。這種欺騙性決不是一種偶然,它是歷史哲學的一個職能。這些意識形態觀點無非是實踐意識形態的理論小分隊(宗教、倫理、法律觀念、政治觀念等等),而實踐意識形態的基本職能就是復制階級社會中的生產關系(即剝削關系)。馬克思正是在同這些意識形態觀點決裂的同時,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用《資本論》以及其他著作“開放”了“歷史大陸”。列寧說得好,馬克思只是為一個龐大的領域奠定了“基石”,這一領域由馬克思的繼承人繼續進行了探索,它的規模之大和問題之新要求人們作出不懈的努力。政治事件。馬克思的科學發現歷來是并將越來越是一場激烈和無情的階級斗爭的對象和焦點。馬克思證明,人類歷史是階級社會的歷史,是階級統治和階級壓迫的歷史,因而歸根到底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馬克思還指出了資本主義剝削和壓迫的各種形式;這一切都和階級的利益是直接沖突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家以十倍、百倍的怒火猛烈地攻擊馬克思。相反,被剝削者、首先是無產者,則認識到馬克思的科學理論是“他們的”真理,他們接受了這個真理,并把空當作他們在革命的階級斗爭中的一件武器。這一認識在歷史上有個名稱,叫做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或列寧所說的融合)。這種匯合、結合或融合既不是自發產生的,又不是輕而易舉的。因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和傳播前,工人運動受到了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小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觀點的影響。經過在意識形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長期斗爭,這一結合終于才開始形成,并具有歷史的存在。由其實現和存在的條件所決定,這種結合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既然它受到階級斗爭的制約,它就要在同威脅其存在的各種偏向和危機進行的激烈階級立場中不斷地得到維護,這些偏向和危機過去有第二國際的叛賣,今天則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分裂。有一個事實是無可懷疑的:一百年來,人類的全部歷史就取決于工人運動(以及被壓迫民族的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現已發展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結合。凡有一點歷史眼光的人都能看到,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以不同形式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從此已成為主宰世界歷史舞臺的現實。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事實。二我們完全可以滿足于以上的認識。但如果要進一步探索“歷史大陸”(不論我們在這場斗爭中占何地位),或要積極地理解無產階級斗爭的現代形式(問題的方面不同,但實質相同),我們就應該進一步提出以下的問題:馬克思的科學發現必須具備什么條件才能成為可能?表面看來,這個問題似乎是繞圈子,其實不然。它表面上似乎是個理論問題,其實卻涉及到一些地具有現實意義的政治問題。三我在過去發表的幾篇論文中曾經指出,馬克思的科學發現是一種“斷裂”,是同以往意識形態歷史觀的一次“決裂”,這究竟意味著什么?我談到了科學和意識形態之間的“斷裂”或“決裂”,這意味著什么?我還論述了意識形態,這又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我們只是進行了形式的分析,而我們現在就要闡明這一分析的意義和指出它的局限。首先,我們承認了一項事實。我們注意到出現了一個具有理論意義的事件,即是在歷來被意識形態觀點所占領的一個領域里,出現了一種科學的歷史理論。我們暫且先把意識形態這個名稱擱在一邊不談。我們還指出了馬克思的理論和意識形態觀點之間存在著不容抹煞的區別。為此,我們對比了二者的理論概念和行使職能的方式。關于理論概念:我們指出,馬克思用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概念代替了歷史哲學中陳舊的基本概念,這些嶄新的概念在舊觀點中是“不可能找到的”。凡在歷史哲學談到人、經濟主體、需求、需求體系、市民社會、異化、盜竊、不公正、精神、自由——乃至談到“社會”――的地方,馬克思就用生產方式、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形態、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意識形態、階級、階級斗爭這類概念。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在馬克思的概念體系和馬克思前的概念體系之間,不存在繼承的關系(即使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情況也是如此)。我們把這種無繼承關系、這種理論差別、這種辯證的“飛躍”叫做“認識論斷裂”和“決裂”。關于行使職能的方式:我們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實踐中行使的職能完全不同于馬克思以前的舊觀點。在我們看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概念體系是按照科學“理論”的方式行使其職能的,它所面對的對象具有“無限性”(列寧語),也就是說,這個“基本”概念體系必定要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不斷地產生認識。我們可以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概念體系是為了無止境地求得新認識而確定臨時真理,而新認識本身在某種情況下可以更新這一原始真理。相比之下,意識形態舊觀點的基本理論不但不能擔負起產生新認識的臨時真理的職能,相反卻實際上作為歷史的真理,作為這一真理完整的、最后的和絕對的認識而出現,總之,作為一個不發展的封閉性體系而出現,因為如果一個體系沒有科學意義上的對象,它在真實中永遠只能找到自己的思辨反映。由此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馬克思的理論同以往的觀點有著根本的差別,我們把這種差別叫做“認識論斷裂”和“決裂”。此外,我們把以往的觀點稱之為意識形態的觀點,我們把業已確認的“認識論斷裂”或“決裂”當作馬克思主義科學同它的意識形態史前期之間的一種理論中斷。應該說明,這不是一般科學和一般意識形態之間的理論中斷,而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同它自身的意識形態史前期之間的理論中斷。然而,我們根據什么說馬克思的觀點曾經是意識形態的觀點?或者用另一個問題來問,我們賦予了意識形態一詞以什么含義?不論不論人們賦予意識形態以什么含義,意識形態觀點的額角上或心臟里都不打上意識形態的印記。相反,它卻以真理的面目而出現。它只是從外部和在事后――從存在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觀點出發――才能被確定其性質。我想說的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不僅已經作為科學而存在,而且作為歷史的科學而存在。確實,任何科學一旦在理論歷史上出現并被證明為科學時,它就把它自己的理論史前期(它同理論史前期已經決裂)看作是謬誤、錯誤和非真理。科學實際上就是這樣來對待它的理論史前期的,這種對待是科學歷史上的一個階段。但是,總有這么一些哲學家,偏要從中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他們以這種自反實踐(回溯)為依據,卻要建立起真理與謬誤、認識與無知、科學與意識形態(其條件是意識形態一詞不采用馬克思主義的含義)相對立的唯心主義理論。這種自反實踐(回溯)也可應用于馬克思主義科學,其結果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一出現,它就必然把它自己的史前期看作是謬誤,它甚至還把它自己的史前期看作是馬克思主義含義上的意識形態。它進一步指出,它的理論史前期之所以是謬誤,恰恰因為這是意識形態,因而它實際上就把理論史前期當作意識形態看待。它不僅出了錯誤,而且又提供了錯誤的歷史原因。因此,它不容許把科學同它的史前期之間的“斷裂”牽強附會地當作真理與謬誤、認識與無知之間的唯心主義的對立。這一空前的差別和優越性有什么原則這依據呢?有以下的事實為根據:馬克思創立的科學是社會形態歷史的科學。據此,這門科學首次賦予意識形態概念以科學的內容。意識形態不是單純的幻覺(謬誤),而是在社會機構和社會實踐中存在的表象群;它們屬于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并在階級斗爭中確立其地位。馬克思創立的科學之所以把屬于它史前時期的理論觀點說成是意識形態,這不僅為了宣告這些觀點是錯誤的,而且為了指出它們曾自認為是正確的,曾經被認為并繼續被認為是正確的,同時也為了提供這種必然性的理由。馬克思與之相決裂的理論觀點(簡單地說,即歷史哲學)之所以能稱作意識形態,因為它們是在復制特定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中承擔著必要職能的實踐意識形態的理論小分隊。既然如此,我們可以認為,馬克思主義科學同它的意識形態史前期之間的“斷裂”既不涉及科學與意識形態相差別的理論,也不涉及認識論。它關系到另外的東西,即一方面是包括國家和上層建筑在內的上層建筑的理論,另一方面是認識產生過程的物質條件(生產)、社會條件(分工、階級斗爭)、意識形態條件和哲學條件的理論。這兩種理論歸根到底都屬于歷史唯物主義。既然如此,我們就必須向馬克思的科學理論本身去了解,在什么條件下,它才能在與之相決裂的意識形態觀點中“脫胎而出”。四馬克思主義導師(首先是馬克思,然后是恩格斯和列寧)都清楚地意識到,單是承認新科學的誕生還不夠,必須對新科學誕生的條件作出符合馬克思主義科學原則的分析。在恩格斯和列寧的著作里,我們可以找到關于馬克思主義“三個來源”(德國的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理論正是這種分析的初步形式。但愿關于“來源”的比喻不因它所包含的唯心主義概念(思想的起源、內在性等等)而把我們引入歧途。這個“經典性”理念特別杰出的地方,首先在于它不把馬克思的發現歸結為個人或作者的天才,而看作是幾個不同的和獨立的理論成分的會合(三個來源)。其次,它認為這一會合已產生了與加入會合的各成分根本不同的嶄新結果,這種“飛躍”或“質的跳躍”屬于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然而,恩格斯和列寧并不以此為滿足。在有關馬克思主義科學誕生的問題上,他們不是要維護一種單純內在性的和單純“認識論”的觀點。他們指出,這三種理論成分都有物質的、社會的和政治的歷史為實踐背景,在這一歷史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決定性變革,新興的資產階級同封建的貴族進行的幾百年的階級斗爭,還有無產階級初期的階級斗爭行動都占著主要的地位。總之,他們指出,德國的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社會主義是現實(經濟現實、政治現實、意識形態現實)的理論反映。現實雖然在這些抽象形式中得到了反映,但同時也在其中被歪曲、被神秘化和被掩蓋,因為這些理論成分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性質。關鍵的問題在這里就被提出來了。確實,承認三種理論成分的會合導致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誕生,這還不夠。必須考慮這種意識形態的會合怎么能分離出科學和產生了“決裂”。換句話說,必須考慮,當會合發生時,馬克思主義思想怎么和為什么能從意識形態中脫胎而出;或者,是什么轉移產生了這一奇妙的變革,究竟馬克思的發生了什么變化,才揭開了偽裝,改變了原有的含義和發現了未被認識的必然。我想提出以下的論斷,以作為對這個問題的初步解答:正是由于馬克思轉移到了無產階級的嶄新立場上來,他才有效地實現了理論的會合,并從中產生了歷史的科學。五為了闡明這一點,我們可以生產力地回顧一下青年馬克思思想“演變”的各個“階段”。從《萊茵報》的激進自由主義文章(1841年)到1845年由《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記錄的革命決裂,相距只有四年時間:青年馬克思在這一革命決裂中提出了著名的口號,宣告“把我們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聲稱新哲學從此不再要“解釋世界”,而要“改造世界”。在這四年里,我們看到萊茵河畔的一位資產階級子弟從激進資產階級的政治立場和哲學立場轉變到小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接著又轉變到共產主義唯物主義的立場(空前的革命唯物主義)。我們再進一步說明這一“演變”的幾個方面。我們看到青年馬克思既改變了思考對象(大體上說,他從法律轉到國家,又從國家轉到政治經濟學)又改變了哲學立場(他從黑格爾轉到費爾巴哈,轉到革命唯物主義)和政治立場(從資產階級的激進自由主義轉到小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再轉到共產主義)。這些變化是逐級上升的,又是相互緊密聯系的。然而,我們不能把這些變化當作一個無結構的整體而混同起來,因為每次變化都在不同的階段出現,并各自在青年馬克思思想演變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我們可以說,在以對象在前臺出現的這一過程中,政治立場(階級立場)占著決定的地位,但哲學立場占著中心的地位,因為正是哲學立場確保著政治立場與思考對象之間的理論聯系。這在青年馬克思的經歷中可以得到經驗的驗證。政治的確使馬克思從一個對象轉到另一個對象(大體上說,從新聞法轉到國家,再轉到政治經濟學),但轉變的實現每次都以一種新的哲學立場的形式表現出來。從一方面看,哲學立場是階級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立場)的理論表現;從另方面看,政治立場的理論表現(以哲學立場為形式)又是政治立場同思考對象保持理論聯系的條件。既然如此,如果哲學確實是政治的理論代表,我們就可以說,青年馬克思前后采取的哲學立場體現著他進行思考的階級理論條件。既然如此,為新科學的建立奠定基礎的1845年決裂首先表現為一次哲學的決裂,表現為對以往哲學信仰的一次“清算”和對一種前所未有的哲學立場即將誕生的宣告,這也就沒有什么可奇怪的了。我們可以看到,在1844年的《手稿》中正是貫穿著這種驚人的辯證法。如果對《手稿》進行仔細的研究,人們可以衡量出馬克思在撰寫《手稿》時經歷了多大的理論危機(馬克思從沒有把這部《手稿》發表,也從沒有談到過它)。《手稿》的危機在于政治立場和哲學立場在思考對象――政治經濟學――中發生沖突,從而產生了無法解釋的矛盾。當馬克思撰寫《手稿》時,他在政治上是個共產主義者,他力圖要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概念、分析和矛盾為他的共產主義信念服務,因而他把所謂“異化勞動”(他當時還不能想到這是資本主義剝削)放在頭等很重要地位上;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理論難題。在理論方面,他站在小資產階級的哲學立場上,力圖要把黑格爾的思想引進到費爾巴哈的思想中去,以便通過異化來研究勞動和通過人來研究歷史;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政治難題。《手稿》是一篇感人的但又無情的記錄,它記錄了互不相容的政治立場和階級理論立場在意識形態的范圍內,與同一個對象相比較時出現的不可克服的危機。我們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找得到這場危機的結局,或至少對危機結局的宣告:一種“新的世界觀”的“萌芽”(恩格斯語)。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閃光中,發生改變的不是馬克思的政治立場,而是他的哲學立場。馬克思徹底地拋棄了費爾巴哈,他同只是“解釋世界”的全部哲學傳統決裂,并朝著革命唯物主義的新路前進。這一新的立場是馬克思的政治立場在哲學中的反映。我甚至認為,馬克思朝著無產階級的理論立場(哲學立場)邁出了決定性的、不再后退的第一步。在這里,政治仍然是決定性因素,即馬克思在政治斗爭中更加明確地站在無產階級的一邊。從理論角度看,哲學仍然占著中心地位。因為馬克思從這一階級的理論立場出發對政治經濟學的思考,將朝著一個嶄新的方向發展:同一切意識形態觀點相決裂,從而奠定和發展歷史科學的原則。為此,我想冒昧地對“三個來源”的理論解釋一下。三種理論成分(德國的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社會主義)的會合,只是在青年馬克思轉到了無產階級的政治立場和理論立場上來以后,才能夠產生其效果(馬克思的科學發現)。沒有政治轉變,任何轉變都不會發生;而沒有哲學的轉變,政治轉變就不可能找到為科學地認識其對象所不可缺少的理論表現。我想再補充說幾句話。首先這是為了指出,由《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所宣告的新哲學立場僅僅是一項宣言;它沒有被和盤托出;這一哲學立場將在馬克思及其繼承人后來的政治和理論著作中,以及更廣泛地在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的歷史中,默默地或公開地逐漸得到制訂;這一制訂工作是科學和馬列主義政治實踐作用于哲學立場的結果。其次這是為了指出,采取無產階級的哲學立場(即使在“萌芽”狀態)對創建歷史科學,也就是說,對分析階級剝削和階級統治的方式是不可缺少的。在任何階級社會中,階級剝削和階級統治的方式被厚厚的一層意識形態表象所遮蓋,因而變得神秘莫測,而歷史哲學等等就是意識形態表象的理論形式。為了揭穿這些形式的真相,我們必須擺脫這些意識形態,也就是說,“清除”作為這些意識形態的基本理論表現的哲學信仰。因此,必須拋棄統治階級的理論立場,站到被剝削和被壓迫的階級的一邊,從而暴露這些理論形式的真面目。僅僅接受無產階級的政治立場是不夠的,必須使這一政治立場上升為理論立場(哲學立場),以便去認識和思考從無產階級觀點所能看到的各種現象的前因后果。不經過這個轉變,歷史科學的產生是不可思議的和不可能的。六最后,再回到文章的開頭,我不要補充說,我們從歷史科學的誕生所繞的彎并不是為了炫耀博學,相反這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因為,對青年馬克思提出的要求也是而且更應該是我們對自己提出的要求。為了“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即為了分析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剝削和統治的新形式,為了確實能夠正確地把工人運動和馬列主義理論結合起來,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站到無產階級的理論立場(哲學立場)上來,也就是說,從無產階級的政治立場出發,通過對統治階級的全部意識形態進行徹底的批判,制訂出無產階級的理論立場。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我們可以說,沒有無產階級的理論立場(哲學立場),就不會有工人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結合。
青年馬克思演變研究論文
一
如果有人要我對我的哲學論文所堅持的基本論點用幾句話作個概括,我就說:馬克思創立了一門新科學,即歷史的科學。我還補充說:這一科學發現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理論事件和政治事件。我要明確指出:這一事件是不可逆轉的。
理論事件。在馬克思以前,所謂“歷史大陸”一直被宗教、倫理、政治、法律等意識形態觀點,即被歷史哲學所占領著。歷史哲學自認為能夠反映社會和歷史的進程,其實它只是用虛假的概念把社會和歷史的真實運動掩蓋起來。這種欺騙性決不是一種偶然,它是歷史哲學的一個職能。這些意識形態觀點無非是實踐意識形態的理論小分隊(宗教、倫理、法律觀念、政治觀念等等),而實踐意識形態的基本職能就是復制階級社會中的生產關系(即剝削關系)。馬克思正是在同這些意識形態觀點決裂的同時,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用《資本論》以及其他著作“開放”了“歷史大陸”。列寧說得好,馬克思只是為一個龐大的領域奠定了“基石”,這一領域由馬克思的繼承人繼續進行了探索,它的規模之大和問題之新要求人們作出不懈的努力。
政治事件。馬克思的科學發現歷來是并將越來越是一場激烈和無情的階級斗爭的對象和焦點。馬克思證明,人類歷史是階級社會的歷史,是階級統治和階級壓迫的歷史,因而歸根到底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馬克思還指出了資本主義剝削和壓迫的各種形式;這一切都和階級的利益是直接沖突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家以十倍、百倍的怒火猛烈地攻擊馬克思。相反,被剝削者、首先是無產者,則認識到馬克思的科學理論是“他們的”真理,他們接受了這個真理,并把空當作他們在革命的階級斗爭中的一件武器。這一認識在歷史上有個名稱,叫做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或列寧所說的融合)。這種匯合、結合或融合既不是自發產生的,又不是輕而易舉的。因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和傳播前,工人運動受到了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小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觀點的影響。經過在意識形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長期斗爭,這一結合終于才開始形成,并具有歷史的存在。由其實現和存在的條件所決定,這種結合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既然它受到階級斗爭的制約,它就要在同威脅其存在的各種偏向和危機進行的激烈階級立場中不斷地得到維護,這些偏向和危機過去有第二國際的叛賣,今天則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分裂。
有一個事實是無可懷疑的:一百年來,人類的全部歷史就取決于工人運動(以及被壓迫民族的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現已發展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結合。凡有一點歷史眼光的人都能看到,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以不同形式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從此已成為主宰世界歷史舞臺的現實。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事實。
二
論青年馬克思生態倫理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是在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著作,這部著作給我們展示了馬克思早期思想發展的真實圖景,其中含有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及其多重思維向度。
一、青年馬克思生態倫理觀生成的背景與思維向度
《手稿》中的青年馬克思的生態倫理觀的生成有其特定的思想背景和多重思維向度。其中蘊涵哲學、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等多學科的綜合與多重思維向度的交織、碰撞,既包含英國古典經濟學的“社會唯物主義”、德國古典哲學中黑格爾的思辨哲學與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又有青年恩格斯、赫斯-蒲魯東的社會主義批判理論的思想印記。[1]
首先,馬克思在闡發其生態倫理觀的過程中,采用了人本學主體辯證法和社會倫理價值批判的雙重思維向度和理論語境。一是馬克思從社會倫理價值批判的思維向度,揭示了異化勞動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人的自己的活動機能、人的生命活動同人相異化,使類同人相異化;他使人把類生活變成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同時也把人的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的本質變成了僅僅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馬克思在《手稿》的《異化勞動》中指出:“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2]97“通過異化的、外化的勞動,工人生產出一個跟勞動格格不入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同這個勞動的關系。工人同勞動的關系,生產出資本家(或者不管人們給雇主起個什么別的名字)同這個勞動的關系。從而,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關系的產物、結果和必然后果。”[2]100因此,在馬克思看來,作為異化勞動消除的共產主義應當把私有財產的揚棄作為其核心內容。二是馬克思從人本學主體辯證法的思維向度指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他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2]120因為在資本主義私有財產的條件下,勞動對于工人說來是外在的東西,即不屬于他的本質的東西,因此,工人“在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2]93。這樣工人所直接擁有的感覺就單一化、片面化、貧困化了。共產主義作為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就是要把被私有財產片面化了的人的感覺徹底解放。因而,馬克思說:“私有財產不過是下述情況的感性表現:人變成了對自己說來是對象性的,同時變成了異己的和非人的對象;他的生命的表現就是他的生命的外化,他的現實化就是他失去現實性,就是異己的現實。同樣,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也就是說,為了人并且通過人對人的本質和人的生命、對象性的人和人的產品的感性的占有,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占有、擁有。”[2]123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即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
其次,馬克思認為,無論從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來解放人、發展工業和自然科學都必須依賴勞動。因而馬克思生態倫理觀的生成與其對于勞動和人的本質的界定相關。在理論的闡發中,馬克思主要采用的是人本學主體辯證法的倫理話語。一是馬克思從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人的類本質出發,闡發了勞動的倫理本質,“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活動本身對人說來不過是滿足他的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2]96。二是馬克思從人與人的生命活動的特性和動物與動物的生命活動的特性的比較中,進一步論證了上述的思想。他說:“動物和他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這種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他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2]96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人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馬克思還從生產的方面對人的本質與動物的本質作了以下精辟的分析與比較:“誠然,動物也生產。……但是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他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在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在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系,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2]96-97馬克思認為:“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象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復現自己,而且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2]97從上述馬克思對勞動的闡釋中可以看到,勞動具有廣義的倫理內涵:是人的“自由的自覺的活動”;通過勞動(生產)“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同時人還可以“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這不僅包含了勞動的倫理本質和倫理功能,而且也蘊涵了勞動的倫理價值。這成為馬克思生態倫理觀的直接的理論前提。
二、青年馬克思生態倫理觀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青年馬克思的演變
一
如果有人要我對我的哲學論文所堅持的基本論點用幾句話作個概括,我就說:馬克思創立了一門新科學,即歷史的科學。我還補充說:這一科學發現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理論事件和政治事件。我要明確指出:這一事件是不可逆轉的。
理論事件。在馬克思以前,所謂“歷史大陸”一直被宗教、倫理、政治、法律等意識形態觀點,即被歷史哲學所占領著。歷史哲學自認為能夠反映社會和歷史的進程,其實它只是用虛假的概念把社會和歷史的真實運動掩蓋起來。這種欺騙性決不是一種偶然,它是歷史哲學的一個職能。這些意識形態觀點無非是實踐意識形態的理論小分隊(宗教、倫理、法律觀念、政治觀念等等),而實踐意識形態的基本職能就是復制階級社會中的生產關系(即剝削關系)。馬克思正是在同這些意識形態觀點決裂的同時,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用《資本論》以及其他著作“開放”了“歷史大陸”。列寧說得好,馬克思只是為一個龐大的領域奠定了“基石”,這一領域由馬克思的繼承人繼續進行了探索,它的規模之大和問題之新要求人們作出不懈的努力。
政治事件。馬克思的科學發現歷來是并將越來越是一場激烈和無情的階級斗爭的對象和焦點。馬克思證明,人類歷史是階級社會的歷史,是階級統治和階級壓迫的歷史,因而歸根到底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馬克思還指出了資本主義剝削和壓迫的各種形式;這一切都和階級的利益是直接沖突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家以十倍、百倍的怒火猛烈地攻擊馬克思。相反,被剝削者、首先是無產者,則認識到馬克思的科學理論是“他們的”真理,他們接受了這個真理,并把空當作他們在革命的階級斗爭中的一件武器。這一認識在歷史上有個名稱,叫做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或列寧所說的融合)。這種匯合、結合或融合既不是自發產生的,又不是輕而易舉的。因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和傳播前,工人運動受到了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小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觀點的影響。經過在意識形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長期斗爭,這一結合終于才開始形成,并具有歷史的存在。由其實現和存在的條件所決定,這種結合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既然它受到階級斗爭的制約,它就要在同威脅其存在的各種偏向和危機進行的激烈階級立場中不斷地得到維護,這些偏向和危機過去有第二國際的叛賣,今天則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分裂。
有一個事實是無可懷疑的:一百年來,人類的全部歷史就取決于工人運動(以及被壓迫民族的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現已發展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結合。凡有一點歷史眼光的人都能看到,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以不同形式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從此已成為主宰世界歷史舞臺的現實。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事實。
二
青年馬克思與青年恩格斯學術關系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就國外馬克思學家關于青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學術關系的研究作一介紹和評析。英國著名馬克思學家卡弗通過對比馬克思的思想發展來考察恩格斯思想發展的程度,得出的結論是青年恩格斯思想領先于馬克思;日本著名馬克思學家廣松涉基于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文獻學研究,明確提出青年恩格斯引導青年馬克思的論斷;里格比等馬克思學者也提出青年恩格斯對青年馬克思有很大影響。筆者認為,國外學者關于青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學術關系的探討是有啟迪意義的,但廣松涉非常極端的觀點卻難以成立。
【關鍵詞】青年馬克思/青年恩格斯/學術關系/國外馬克思學
【正文】
20世紀60年代以來,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學術關系一直是西方馬克思學研究的熱點。先是初期馬克思與恩格斯“對立論”大為流行,然后是80年代以來馬克思與恩格斯“一致論”與“對立論”針鋒相對。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學者(既包括“對立論”者也包括“一致論”者)還系統考察了青年馬克思與青年恩格斯的學術關系。不論是“對立論”者還是“一致論”者,在青年馬克思與青年恩格斯關系問題上結論驚人的一致:青年恩格斯極大地影響了青年馬克思的思想發展。鑒于國內學界對馬克思恩格斯“對立論”已經非常熟悉,對馬克思恩格斯“一致論”也已有所評介,[1]本文主要對著名馬克思學家卡弗、廣松涉等人關于青年馬克思與恩格斯關系的研究作一介紹和評析。
一、卡弗論青年馬克思與青年恩格斯的關系
英國馬克思學家卡弗在《馬克思與恩格斯:學術關系》一書中花了很大篇幅來考察恩格斯早期思想的發展,特別是通過對比馬克思的思想發展來考察恩格斯思想發展的程度。1842年3月布魯諾·鮑威爾被波恩大學解雇后,恩格斯的興趣和抱負就從文學和哲學轉向更直接的政治問題方面。這時恩格斯開始給《萊茵報》寫稿,而幾乎在同一時間馬克思的撰稿對象也從《德國年鑒》轉到《萊茵報》。兩人都對1841年12月的普魯士書報檢查令以及當時的其他政治辯論進行了批評性評論:馬克思針對財產法和濟貧問題,恩格斯針對陪審審判制度和德國統一問題。在回應赫斯發表在《萊茵報》上的一篇關于集權與現代國家的理論性文章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再次合拍。馬克思寫了《集權問題》一文;[2](P289-291)恩格斯寫了《集權和自由》一文。[3](P392-397)總之,當時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興趣和觀點是一致的,兩人在各自的著作中都考慮了社會階級問題,兩人都不是典型的青年黑格爾派作家。
青年馬克思精神特質及意義
摘要:馬克思在其青年時代就已經展現出了其與眾不同的精神特質。他年少立志,擁有遠大而崇高的目標;他精力充沛,興趣廣泛而且長于思考;他擇善而交,收獲了不朽的偉大友誼。這些精神特質對當代青年具有十分積極的引領作用,能夠引領當代青年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標;能夠引領當代青年確立有擔當的擇業觀;能夠引領當代青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能夠引領當代青年正確認識友誼的價值。因此,要以適當的方式拉近當代青年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距離”;同時,要以提供扎實的學理支撐,防止各種“非馬”思想對當代青年思想的侵蝕,以引領當代青年更加深入地學習馬克思主義。
關鍵詞:青年馬克思;精神特質;當代青年
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和青年馬克思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要且十分獨特的環節。馬克思青年時代的經歷,為我們展現了一個“不太成熟”的馬克思,和一個“日臻完善”的世界觀體系。同時,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就已經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精神特質,這些精神特質對今天,尤其是青年人,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
1馬克思青年時代的精神特質
縱觀馬克思的青年時代,他也擁有本屬于青年人的一般特質,甚至曾經是一個叛逆青年。他曾經流連于所謂“特里爾同鄉會”組織的各種聚會當中,也曾因為每個月的巨額花銷遭到父親的斥責。但是,這些只是一個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的一段插曲,而馬克思在青年時代所展現出的與眾不同的精神特質,注定意味著他將在自己的人生中譜寫出壯麗的樂章。首先,馬克思年少立志,擁有遠大而崇高的目標。早在馬克思中學畢業之時,在他的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就立志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因為只有這樣“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盡管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時期的馬克思還沒有明確找到實現他人生目標的具體路徑,但毫無疑問的是,在這個強大精神動力的驅使下,他開始了求知若渴的探索歷程。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逐漸找到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自我價值與人類價值的有機統一。其次,馬克思精力充沛,興趣廣泛而且長于思考。
馬克思一生完成了浩如煙海的理論著作,而要達成這一成就,須要開闊的視野和扎實的知識儲備。青年時期的馬克思為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涉獵如此廣泛的知識領域,對其中“任何一個領域都不是淺嘗輒止”。馬克思勤于思考,善于質疑和批判。例如:1843年,馬克思在思考和準備寫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書的過程中,就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每一部都堪稱博大精深。他不但從這些著作中汲取營養,更重要的是對過往的理論和觀點進行批判、解構和重建,進而在他的世界觀、價值觀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第三,馬克思擇善而交,收獲了不朽的偉大友誼。除了馬克思的思想成就,他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與恩格斯之間的偉大友誼。實際上,青年時代的馬克思是一個十分擅長交際的人。但是,馬克思深知他需要的是真正的密友,擁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而這樣的朋友不必太多,一人足矣。馬克思與恩格斯,兩個人有相近的出身、相近的價值取向,使他們立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并開始了并肩戰斗的歷程。隨后,馬克思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生活,而兩人的友誼不單體現在恩格斯對馬克思的傾囊相助,更體現在兩人在精神上的相互支持。在馬克思一生之中最為灰暗的時刻,他寫道,“我之所以能夠忍受這一切可怕的痛苦,是因為時刻想念著你,想念著你的友誼”!兩人在精神上、事業上的相互支持和深厚情誼,都源自兩位革命導師在青年時代就奠定的擇友標準,共同信仰、共同目標、共同志趣是這份友誼歷久彌堅的基礎。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青年亞文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