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傳播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8 04:39: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際傳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際傳播

華人社會之人際傳播特點論文

關鍵詞:華人傳播人際傳播家庭本位傳播模型“仁”推己及人

[摘要]:本文檢視儒家思想中「仁」的核心概念及其對華人社會人際溝通的影響。「“人”與“個性”只可透過群體來實現」這觀念對華人的日常生活與人際關系影響甚大。「仁」的觀念突顯華人的溝通模式跟西方強調透過個人努力得到解放與成長的模式,有很大差異。本文重點討論「仁」的觀念對華人傳播的影響及其意義,并提出「家庭本位」的溝通模型,用以解釋華人傳播的現象。

Abstract:Thispaperexaminestheideaof"Ren"(Benevolence)anditseffectson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ofChineseSociety.Sincetheideaof"Ren"(Benevolence)exertshugeinfluencesonChinesedailylife,theChinesecommunicationmodelemphasizedoncollectiveinterests,havegreatdifferencesfromthemodelofwesternsocietywhichisemphasizedonindividualefforts.Themeaningof"Ren"(Benevolence)andthe“Family-based”communicationmodelarealsodiscussedinthispaper,sinceitcanexplainlotsofphenomenaofChinesecommunication.

Keywords:

Chinesecommunication;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Family-based”communicationmodel;"Ren"(Benevolence);Putoneselfinanother''''sposition

〔導言〕此文目的在探討華人文化中,「仁」的觀念對人際交往及傳播行為的影響。文章首先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的觀念,然后探討它對人際關系及社會規范的影響。最后,文章提出「家庭本位」的溝通模型,用以解釋華人在互相交往時出現的一些現象。

查看全文

人際傳播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論述了人際關系對人際傳播內容和方向的決定性影響、由于這種關系而帶來的人際傳播中“裝相”與“本相”的沖突。作者認為:人總是生活在具體的文化氛圍中的,因而人際傳播中會有一種無形的“文化契約”,決定著人際關系,并影響傳播的內容、情感的表露,盡管傳播雙方或多方并沒有實際簽訂什么契約,規則卻是潛在的。

關鍵詞人際傳播人際關系文化契約約哈瑞窗口

人生命之始本能的傳播是人際傳播。當人際傳播從本能轉向自身控制的有意識的傳播時,這種傳播越發變得莫測了,人與人之間,目光相對,言談話語,豐富而復雜的各種心理因素油然而生,而人的內心是最難探測的。

研究人際關系對于人際傳播的影響,是理解人際傳播的鑰匙。當代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Buber,1878-1965)就這個問題寫道:“人生存的基本事實是彼此關聯著的人。人無法逃避與他人發生關系。我與你相遇,我和你彼此關聯,即使我們的交往是一場相互斗爭。即使在彼此的關聯中,我已不完全是我,你也不完全是你。但只有在生動的關聯中,才能直接認識人所特有的本性。”[1]我國學者王怡紅2003年出版的專著《人與人的相遇》,以布伯的這個思路作為基本線索,論證了人際傳播的各個方面。我在她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其中的一個問題,即人際關系對人際傳播的影響。

“關系的訊息”與人際傳播的內容和方向

人的社會關系,相當程度上是屬于人際關系的一類。電視劇《DA師》中有一個場景:一位電視劇女制片人與一位前來制止軍隊參加拍攝的林姓中校女軍官談話。女軍官遞給制片人一杯用一次性紙杯盛的礦泉水,制片人推開,從包里拿出一個高級的杯子說,這是軍區肖部長送的,接著又從包里拿出一本書說,這是軍區田政委送的,然后拿出香煙說,這是香港大腕明星華仔送的,然后打開照相薄,指給人家看她與中央某領導人的合影,最后轉入正式的話題,強調軍區田政委指示部隊參加拍攝。這位女軍官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馬上說:那好吧,我打個手機解決這個問題。于是,她當著制片人的面撥了一個電話(其實打給她的部下),對著手機說:“阿姨,首長在家嗎?啊,不在?到中南海開會去了?那么請麻煩您等他回來后給田政委打個招呼……”女制片人一聽慌了,連忙問:這位首長是誰啊?女軍官回答:他是我父親的老部下,田政委是他的老部下。制片人的口氣頓時改變了:林小姐,林大隊長,您怎么看都有做明星的前途,我給你在劇中安排一個角色……

查看全文

3G技術影響人際傳播論文

摘要: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移動用戶數迅速增長,人們對移動通信的各種需求和要求也與日俱具增。而3G移動業務,也隨著市場的需求不斷地發展完善和成熟,一天天的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3G技術;人際傳播;影響

3G(3rdGeneration),指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2009年1月7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頒發3G牌照,標志著移動通信市場的3G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式在中國拉開帷幕。它是將無線通信、互聯網等和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這是2009年至今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一項新的科學技術往往改變一個時代。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往往也是媒體產生變革原始的、也是最重要的推動力,幾百年來人類傳播領域的變化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印刷術的推廣使報紙由少數人的消遣成為大眾傳媒;電報的出現讓通訊社得以產生并發展到今天;無線廣播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受眾由讀者變成了聽眾,廣播也因此成為了它那個時代影響力最大的大眾傳媒;近十多年來,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而且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傳播方式。而現在3G業務的風靡全球,也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定位人際傳播,進一步分析人際傳播媒介變化對人際傳播造成的影響。

這里將沿著馬克·波斯特思考媒介與文化論題的思路,討論3G技術應用在人際傳播方面所帶來的信息存儲方式、信息傳播方式和信息交換構型的改變。對此,一個可行的方式是從過程的角度考察人際傳播,并將其拆分為兩個部分:認知過程和行動過程。對認知過程的考察有助于理解交流雙方如何用3G手機來傳輸信息,傳輸了什么樣的信息,又對彼此的關系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對認知過程和行動過程的綜合考察則有助于理解依靠3G手機所建立的交流構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是一種能提供多種類型!高質量的多媒體業務,能實現全球無縫覆蓋,具有全球漫游能力,與固定網絡相容,并以小型便攜式終端而聞名于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進行任何種類通信的通信系統“由于其諸多優點,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對全世界電信行業工作者及信息社會越來越具吸引力”作為第三代移動通信的主導技術,近來發展迅速,在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個技術標準中,最具競爭力而迅速的發展。相比于2G、2.5G等通信技術,3G通信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1)智能化、多媒體化趨勢明顯

由于3G網絡能夠提供內容豐富的多媒體業務和下載業務等,因此,對3G終端而言,需要對其配備更大、更清晰和3D顯示效果更逼真的顯示屏,以便用戶更好地欣賞移動多媒體業務要配備像素更高的攝像頭以拍攝更清晰的圖像,以增強圖片的感觀效果;要提供更大的存儲空間,來儲蓄下載而來的更多圖片和音視頻文件等。總之,以數據業務功能強大為特征的3G業務對其終端的要求將日益苛刻,3G要真正實現所預期的業務發展效果,加強3G終端的研發將一直成為3G發展階段的重要主題之一。

查看全文

探究3G技術運用對人際傳播的影響

摘要: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移動用戶數迅速增長,人們對移動通信的各種需求和要求也與日俱具增。而3G移動業務,也隨著市場的需求不斷地發展完善和成熟,一天天的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3G技術;人際傳播;影響

3G(3rdGeneration),指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2009年1月7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頒發3G牌照,標志著移動通信市場的3G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式在中國拉開帷幕。它是將無線通信、互聯網等和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這是2009年至今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一項新的科學技術往往改變一個時代。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往往也是媒體產生變革原始的、也是最重要的推動力,幾百年來人類傳播領域的變化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印刷術的推廣使報紙由少數人的消遣成為大眾傳媒;電報的出現讓通訊社得以產生并發展到今天;無線廣播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受眾由讀者變成了聽眾,廣播也因此成為了它那個時代影響力最大的大眾傳媒;近十多年來,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而且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傳播方式。而現在3G業務的風靡全球,也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定位人際傳播,進一步分析人際傳播媒介變化對人際傳播造成的影響。

這里將沿著馬克·波斯特思考媒介與文化論題的思路,討論3G技術應用在人際傳播方面所帶來的信息存儲方式、信息傳播方式和信息交換構型的改變。對此,一個可行的方式是從過程的角度考察人際傳播,并將其拆分為兩個部分:認知過程和行動過程。對認知過程的考察有助于理解交流雙方如何用3G手機來傳輸信息,傳輸了什么樣的信息,又對彼此的關系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對認知過程和行動過程的綜合考察則有助于理解依靠3G手機所建立的交流構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是一種能提供多種類型!高質量的多媒體業務,能實現全球無縫覆蓋,具有全球漫游能力,與固定網絡相容,并以小型便攜式終端而聞名于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進行任何種類通信的通信系統“由于其諸多優點,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對全世界電信行業工作者及信息社會越來越具吸引力”作為第三代移動通信的主導技術,近來發展迅速,在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個技術標準中,最具競爭力而迅速的發展。相比于2G、2.5G等通信技術,3G通信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1)智能化、多媒體化趨勢明顯

由于3G網絡能夠提供內容豐富的多媒體業務和下載業務等,因此,對3G終端而言,需要對其配備更大、更清晰和3D顯示效果更逼真的顯示屏,以便用戶更好地欣賞移動多媒體業務要配備像素更高的攝像頭以拍攝更清晰的圖像,以增強圖片的感觀效果;要提供更大的存儲空間,來儲蓄下載而來的更多圖片和音視頻文件等。總之,以數據業務功能強大為特征的3G業務對其終端的要求將日益苛刻,3G要真正實現所預期的業務發展效果,加強3G終端的研發將一直成為3G發展階段的重要主題之一。

查看全文

3G業務影響人際傳播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3G(3rdGeneration),指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印刷術的推廣使報紙由少數人的消遣成為大眾傳媒、一個可行的方式是從過程的角度考察人際傳播、認知過程和行動過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對全世界電信行業工作者及信息社會越來越具吸引力、智能化、多媒體化趨勢明顯、對3G終端而言,需要對其配備更大、更清晰和3D顯示效果更逼真的顯示屏、單模、雙模和多模終端共存、多種3G技術體制并存以及第三代移動通信發展初期、互式業務,包括網絡電話、移動銀行、可視電話和可視會議、3G終端也必將存在不同的發展趨勢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移動用戶數迅速增長,人們對移動通信的各種需求和要求也與日俱具增。而3G移動業務,也隨著市場的需求不斷地發展完善和成熟,一天天的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3G技術;人際傳播;影響

3G(3rdGeneration),指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2009年1月7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頒發3G牌照,標志著移動通信市場的3G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式在中國拉開帷幕。它是將無線通信、互聯網等和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這是2009年至今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一項新的科學技術往往改變一個時代。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往往也是媒體產生變革原始的、也是最重要的推動力,幾百年來人類傳播領域的變化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印刷術的推廣使報紙由少數人的消遣成為大眾傳媒;電報的出現讓通訊社得以產生并發展到今天;無線廣播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受眾由讀者變成了聽眾,廣播也因此成為了它那個時代影響力最大的大眾傳媒;近十多年來,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而且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傳播方式。而現在3G業務的風靡全球,也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定位人際傳播,進一步分析人際傳播媒介變化對人際傳播造成的影響。

這里將沿著馬克·波斯特思考媒介與文化論題的思路,討論3G技術應用在人際傳播方面所帶來的信息存儲方式、信息傳播方式和信息交換構型的改變。對此,一個可行的方式是從過程的角度考察人際傳播,并將其拆分為兩個部分:認知過程和行動過程。對認知過程的考察有助于理解交流雙方如何用3G手機來傳輸信息,傳輸了什么樣的信息,又對彼此的關系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對認知過程和行動過程的綜合考察則有助于理解依靠3G手機所建立的交流構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是一種能提供多種類型!高質量的多媒體業務,能實現全球無縫覆蓋,具有全球漫游能力,與固定網絡相容,并以小型便攜式終端而聞名于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進行任何種類通信的通信系統“由于其諸多優點,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對全世界電信行業工作者及信息社會越來越具吸引力”作為第三代移動通信的主導技術,近來發展迅速,在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個技術標準中,最具競爭力而迅速的發展。相比于2G、2.5G等通信技術,3G通信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1)智能化、多媒體化趨勢明顯

查看全文

人際傳播轉變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全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論述了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特性:追求以人際傳播形式完成大眾傳播活動。著重指出人際傳播與角色傳播的不同,而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就是要達到真正的人際傳播。第二部分論述了作用于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的兩大因素:“談話關系范圍的劃定”與“談話者彼此的了解度”,解析了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的離心力與向心力,從而指出應被還原的客廳氛圍是可被還原的。第三部分論述了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的語言符號標志:談話者“復雜代碼”的使用。

【關鍵詞】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人際傳播;角色傳播;大眾傳播

在電視談話節目中,人們希望能有一種融洽的談話氛圍,彼此間坦誠地交流觀點,傾訴感情,就像在自家客廳中與朋友聊天一樣,撇去別的社交場合過多的修飾,呈現一種真實的狀態。在此,就把這種體現真實的氛圍,稱為電視談話節目的客廳氛圍。一個成功的電視談話節目的制作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對客廳氛圍的還原過程。

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重點是使談話者彼此間從基于角色關系的角色傳播,進入到基于人際關系的人際傳播。

電視談話節目中,談話個體面對面的交流并非使談話者理所當然地處在人際傳播之中,因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際傳播,其本質是獨特個體間“我與你”的交流。電視談話節目平民化的走向,對于“人”的關注,恰恰是對人際傳播本質的追求,這也是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的真意所在。

一、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特性:追求以人際傳播形式完成大眾傳播活動

查看全文

人際社會傳播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作者介紹了早期社會心理學家米德和庫利對人際傳播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這些研究成果對后來傳播學研究的影響。

作者主要介紹了米德的“符號互動理論”,米德和庫利關于“自我”的理論和庫利的“初級群體”理論。作者認為,米德在認得互動之間插入了一個符號解釋的因素,這是后來傳播研究視角的理論依據;米德和庫利關于“自我”的理論則對于人際傳播研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初級群體”理論在“二級傳播”理論提出后,被重新發現,并在傳播學界獲得廣泛的重視。

喬治·赫伯特·米德(GeorgeHerbertMead,1863-1931)和查爾斯·霍頓·庫利(CharlesHortoncooley,1864-1929)在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領域的卓越貢獻,早已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重視,但他們對于后來被稱之為傳播學的研究領域所作的深刻理論思考以及這些思考對日后傳播研究的影響,卻沒有得到國內學術界應有的重視。自從1982年5月,美國著名傳播學者韋爾伯·施拉姆來我國介紹了他認為的四位奠基者以來,國內絕大多數學者都沿襲了施拉姆的觀點。其實,無論是拉斯韋爾,盧因,還是拉扎斯菲爾德或者霍夫蘭,他們對傳播問題的研究都側重于某些對他們本學科有用的方面,“他們的終極目標,仍是在解答他們本學科的問題,而不是在建立傳播理論。”[1]與上述四位學者不同,傳播問題占據了米德和庫利思想的中心,他們的全部理論都與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密切相關,或者可以這樣說,他們的哲學,社會學理論就建立在他們對人類社會消息傳播思考的基礎之上,由他們最初闡發,后經米德的學生赫伯特·布魯諾總結的“符號互動論”(SymbolicInteractionism)至今仍是傳播學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他們的許多思想對后世的傳播研究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姿勢對話”和“符號互動”

米德和庫利是社會心理學的早期研究者,盡管庫利并不曾將自己的研究與社會心理學聯系起來。他們的研究把注意力集中在人際互動上,庫利的社會互動理論和米德的社會動作理論,為“符號互動論”提供了一些關鍵性思想。

在早期的心理學研究中人與人的互動與動物的互動一樣,被認為是出自本能的,米德和他所參與的芝加哥學派的重要的理論貢獻在于,超出了本能心理學的“刺激-反應”模式,提出,許多社會行為不僅包含了生物有機體間的互動,而且還包含了有意識的自我間的互動。在人的“刺激-反應”過程中,人對自己的姿勢可能引起的反應有明確的意識。當一種姿勢對其發出者和針對者有共同意義時,它就成了“有意義的姿勢”,即符號。人類互動與動物的重要區別在于:動物只能通過無意義的姿勢,即記號進行互動,而人類既能通過記號又能通過符號進行互動,正是符號互動把人與動物區別開來,而語言則是人類獨有的一套十分精致的符號系統。米德的學生布魯默用“符號互動”一詞來總結老師的觀點時指出:“‘符號互動’一詞當然是指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獨特特征。這種特征寓于這一事實之中,即人們不僅對彼此的行動做出反應,還理解或‘確定’彼此的行動,他們不是對別人的行動直接做出反應,而是根據他們賦予這些行動的意義做出反應。因此,人的互動是以使用符號,通過理解確定彼此行動的意義來作為媒介的。這種媒介等于在人類行動的刺激與反應之間插進了一個解釋過程。”[2]

查看全文

3G技術影響人際傳播論文

摘要: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移動用戶數迅速增長,人們對移動通信的各種需求和要求也與日俱具增。而3G移動業務,也隨著市場的需求不斷地發展完善和成熟,一天天的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3G技術;人際傳播;影響

3G(3rdGeneration),指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2009年1月7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頒發3G牌照,標志著移動通信市場的3G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式在中國拉開帷幕。它是將無線通信、互聯網等和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這是2009年至今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一項新的科學技術往往改變一個時代。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往往也是媒體產生變革原始的、也是最重要的推動力,幾百年來人類傳播領域的變化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印刷術的推廣使報紙由少數人的消遣成為大眾傳媒;電報的出現讓通訊社得以產生并發展到今天;無線廣播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受眾由讀者變成了聽眾,廣播也因此成為了它那個時代影響力最大的大眾傳媒;近十多年來,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而且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傳播方式。而現在3G業務的風靡全球,也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定位人際傳播,進一步分析人際傳播媒介變化對人際傳播造成的影響。

這里將沿著馬克·波斯特思考媒介與文化論題的思路,討論3G技術應用在人際傳播方面所帶來的信息存儲方式、信息傳播方式和信息交換構型的改變。對此,一個可行的方式是從過程的角度考察人際傳播,并將其拆分為兩個部分:認知過程和行動過程。對認知過程的考察有助于理解交流雙方如何用3G手機來傳輸信息,傳輸了什么樣的信息,又對彼此的關系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對認知過程和行動過程的綜合考察則有助于理解依靠3G手機所建立的交流構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是一種能提供多種類型!高質量的多媒體業務,能實現全球無縫覆蓋,具有全球漫游能力,與固定網絡相容,并以小型便攜式終端而聞名于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進行任何種類通信的通信系統“由于其諸多優點,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對全世界電信行業工作者及信息社會越來越具吸引力”作為第三代移動通信的主導技術,近來發展迅速,在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個技術標準中,最具競爭力而迅速的發展。相比于2G、2.5G等通信技術,3G通信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1)智能化、多媒體化趨勢明顯

由于3G網絡能夠提供內容豐富的多媒體業務和下載業務等,因此,對3G終端而言,需要對其配備更大、更清晰和3D顯示效果更逼真的顯示屏,以便用戶更好地欣賞移動多媒體業務要配備像素更高的攝像頭以拍攝更清晰的圖像,以增強圖片的感觀效果;要提供更大的存儲空間,來儲蓄下載而來的更多圖片和音視頻文件等。總之,以數據業務功能強大為特征的3G業務對其終端的要求將日益苛刻,3G要真正實現所預期的業務發展效果,加強3G終端的研發將一直成為3G發展階段的重要主題之一。

查看全文

人際情境定義傳播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在闡發托馬斯“情境定義”基本思想的基礎上,對人類意識功能在接受信息過程中的介入作用表示很大的關注。作者認為:人際傳播本質上并非是一個由“訊息”、“通道”、“噪音”、“反饋”等因素組成的,外在于人的機械過程,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相遇,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符號互動”。由于個體的創造性譯解與既定符號世界或社會共同定義之間本質上的存在的同構性,人與人之間溝通和理解便得以可能,但人際傳播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過程,所謂“溝通”或“理解”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而是一個無限逼近的過程。

當代社會科學各學科趨向于成為知識隔離區,人們彼此相互隔絕,不知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情,不幸的還有,當代研究人員似乎常常意識不到,幾個世紀來的社會思維所積累的對人類狀況的重要見解與他們當前的研究課題直接相關。

梅爾文·德勒弗

經歷坎坷的威廉·伊薩克·托馬斯(WillamIsaacThomas,1863-1947)是早期符號互動論的重要代表人物。當代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劉易斯·A·科瑟指出:赫伯特·布魯默發展總結的符號互動論,雖然“主要受惠于米勒,但是其中仍有很多成份是取自于托馬斯的著作。”[1]托馬斯對符號互動論的主要貢獻突出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他與茲納涅茨基的不朽巨著《歐洲和美國的波蘭農民》,二是他所提出的著名的“情境定義”。前者的主要內容雖然是由移居芝加哥的波蘭人的生活史所構成,但其核心卻是對社會行為(自然包括傳播行為)的主客觀文化兩方面進行的綜合調查。書中強調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只有把個人的主觀態度和社會客觀文化的價值綜合起來考察,才能充分解釋人的行為。托馬斯的這一思想隨著他對“情境定義”及其基本原理的闡述逐步得到豐富和完善,并成為符號互動論的基本思想。

本文擬在闡發托馬斯關于“情境定義”基本思想的基礎上,對人際傳播,尤其是人們何以能夠相互交流,并最終取得某種程度的理解,作些粗淺的探討。

也許是當初研究人種史的緣故,托馬斯從涉及社會心理學的那一天起,就對人的主觀因素在決定其社會行為方面的重要性給予了足夠的重視。盡管在《歐洲和美國的波蘭農民》一書中,托馬斯和他的合作者都力圖公正地對待人的主觀因素和外部的客觀因素在決定人類行為方面的綜合作用,為此他們還特別對“態度”和“價值標準”這兩個概念作出區分(前者主要指人的主觀因素,或人的意識過程;后者指的是一套既成的文化模式)但在不經意中,主觀因素還是被他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正如研究者業已指出的那樣:“在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看來,外界的或客觀的因素對人類行為的重要影響,只限于那些曾在主觀上被體驗過的外部或客觀的因素。”[2]這就是說,一切獨立于人的主觀意識之外的客觀因素,只有進入人的意識之后,或者說只有被“主觀化”之后,才可能對人類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和作用。

查看全文

人內傳播對高校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

摘要:近年來,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空前豐富,然而,這種社會進步所帶來的“副作用”是現代人的脆弱情結。尤其是大學生這個相對懵懂的群體,學業上的壓力、生活上的困惑、就業上的迷茫都讓當代高校學生無所適從。很多學生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更有甚者甚至出現了傷害自己和傷害他人的現象。本文將通過“人內傳播”的角度來解釋開啟積極的人內傳播機制的學生與開啟消極的人內傳播機制的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以及自我調節方面的區別和影響,并為當代大學生提供切實可行的自我調節方法。

關鍵詞:人內傳播,人際傳播,高校學生,人際關系

一、積極的人內傳播機制對高校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

高校學生閱歷尚淺,初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有的人會很難融入,郁郁寡歡;而有的人卻可以迅速適應,游刃有余。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后者善于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對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樂觀對待,即開啟了積極的人內傳播機制——人內傳播也稱自我傳播,指的是個人接受了一定的外部信息,并按照自我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信息進行分析處理。而善于開啟積極人內傳播機制的同學,絕大多數都擁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自我認知,正如著名學者米德所認為:“人的‘主我’指的是真實的那個自己,‘客我’指的是滿足社會期待的自我,作為感受者的‘主我’和作為社會者的‘客我’,二者之間不斷地互動形成新的自我。”而善于開啟積極人內傳播機制的同學往往自我中的“主我”與“客我”重合部分較大,大部分都擁有相對自信的自我。之所以產生積極的人內傳播機制其主要原因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基因因素。人的氣質類型不同,有的人生性樂觀豁達,而有的人卻天生比較敏感憂郁。個體性格的發展過程中,遺傳因素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雖然后天的成長環境會使個體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發生改變,但刻在人骨子里的性格還是會在不經意間顯現出來[1]。(二)家庭因素。家庭對于孩子性格的影響是最為深刻的,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一個孩子如果長期生活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中,多數會形成積極向上的性格[2]。反之,若生活在一個充滿矛盾的家庭里,勢必會對孩子產生深遠持久的消極影響。(三)社會因素。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會環境往往也會對人產生一定的限制。每當我們想起中國人,會想到勤勞勇敢;想起德國人,會想到認真嚴謹;想起美國人,會想到奔放自由,這說明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對微觀的個體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生活在相對友愛溫暖環境下的人也會有更加平和的心理機制,會更加客觀地看待自我。

二、消極的人內傳播機制對高校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

高校相對于社會,是一個氛圍更加溫馨和諧的存在,是不少人心目中的“伊甸園”。然而,即便置身于這樣的“理想國”之中,依然存在著諸多令人費解的人際關系矛盾,更有甚者,甚至釀成人間悲劇。在此類事件中我們不難發現,事件的主角往往都是高自尊高敏感人群,多帶有憂郁的氣質,往往自我評價不高或自我評價甚高,性格多內向寡言,多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比較喜歡與自我進行互動,但這種自我互動卻很少給他們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在諸多高校學生人際關系的失敗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擁有人際關系困擾的個體大多數都是只會專心讀書的孤單少年,與同學們的溝通互動不多。盡管此類學生很想和同學們打成一片,但長期的自我封閉所形成的個性使得他們很難融入大學生活的氛圍中,和同學間的相處常常顯得很微妙,因此容易產生糟糕的人際關系。為什么部分同學會造成如此被動的局面?可以說,現實中的一切,與這類同學本人的自我認知是完全對立的,真實的“主我”與理想中的能夠被他人所接納的“客我”之間產生嚴重地撕裂,使他們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越來越深,漸漸采取越來越消極的人內傳播機制。誠然,大學生活與初高中生活截然不同,同學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和生活習慣;師長都是各個領域的專家,在與師長交流時難免會產生緊張、尊重和欣賞等復雜的情緒。同時,高校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也會面臨著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壓力。例如:環境的轉變、學業的成就期待、對家人的思念以及新時代下的就業壓力等各種各樣的挑戰。在諸多壓力之下,不善于開啟積極人內傳播機制的個體,會對自身的身心健康和人際關系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因此,那些習慣性開啟悲觀的人內傳播機制的高校學生,應該做的并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嘗試著轉變個體消極的自我傳播模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