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價值觀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18:37: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價值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經濟學下社會價值觀
論文摘要:當前,我國農村社會價值觀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層面呈現出日益復雜化、多元化發展的態勢。文章以陜西關中地區為樣本,基于經濟學視角對其社會價值觀現狀進行了剖析,并探討了其利弊和成因。
論文關鍵詞:經濟學;農村;社會價值觀;變遷
0引言
20世紀70年代末,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在農村的推進,“中國社會價值觀范型也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在這個演變過程中,農村社會價值觀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層面呈現出復雜化、多樣化的態勢。筆者主要以陜西關中地區農民這一群體為主,對西安市的戶縣、成陽市的甸邑、淳化、三原、乾縣、寶雞市的扶風、渭南市的合陽等30個自然村的500戶農民以調查問卷及訪談形式進行了調查。了解當前該地區農民的社會價值觀現狀,透過關中地區農村社會價值觀變遷的得與失,探索其發展路徑,為關中地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一些參考。
1農村社會價值觀發展現況
1.1經濟層面在調查“物質財富增長的同時精神文明是否也相應的豐富”中,有54%的人填寫物質和精神都缺乏(其中38%的人屬于經濟狀況較好地區),36-4%的人認為物質財富增長但精神生活匱乏,僅有9.6%的人認為物質及精神都豐富。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從關中地區農村經濟整體收入增長形勢來看增長速度明顯加快。擁有豐富資源的地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遠比資源匱乏地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在調查“您認為社會貧富差距如何”中,有51.4%人認為貧富差距大,有45.1%人認為貧富差距巨大。
淺議鄧小平的社會價值觀
摘要:鄧小平社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規定,對其概念化的理解、形成與發展及其特點的科學把握,對科學理解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構想和戰略性決策提供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關鍵詞:鄧小平社會價值觀內涵特點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其終極理論來源而言,源自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觀,然而在具體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卻呈現出與馬克思恩格斯所預期和設想的不同的形態。這固然是社會主義理想與中國現實相結合的結果,更為主要是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理解、選擇和設計的結果。因而,鄧小平究竟以什么樣的標準和尺度來評價、選擇和設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對鄧小平的社會價值觀進行研究,既有助于人們以全面、客觀、理性的態度來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以及作為其指導思想的鄧小平理論,正確認識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發展的進程,也有助于為某些重大戰略性決策的制定和執行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依據。
一、鄧小平社會價值觀的概念化理解
概念,作為人類的思維形式,既是我們對客體把握、描述、解釋的思維工具,也是我們解釋、規范和反思主體思想和行為的工具。由此而言,對鄧小平社會價值觀的概念化界定是我們研究的前提和基礎。但是,由于價值本身的研究流派紛呈,觀點各異,因而,對社會價值觀,在學術界沒有形成一個共識性的認識。出于研究的需要,我們必須借助于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和目前價值研究的主流觀點,對其梳理、比較,進行邏輯的推斷和理性的抽象,以求獲得對鄧小平社會價值觀的概念化理解,進而作為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不僅意味著人類社會生活的物質性和客觀性,也意味著不能把人類社會生活歸結為類似自然系統那樣單純的物質系統。任何意義的實踐活動,包括物質生產活動,本身都是包含著主觀設定的意義和目的的人的自覺活動,不僅改變著世界的既定自然狀態,而且將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嵌入其中,依照自身的需要和目的來確定客觀事物能否滿足自身需要和目的以及怎樣使客觀事物滿足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因此,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必須會同周圍世界形成一種價值關系。這種價值關系反映在人們頭腦中就形成了價值觀念。
孔子的社會價值觀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孔子的思想一直備受關注,其研究頗多。本文主要是從孔子社會的價值觀入手,分別從社會支承點、社會的基本原則、重要條件、主要宗旨四個方面解讀孔子治世應世思想,并闡述了孔子的社會價值觀的當代意義。
【關鍵詞】孔子社會價值觀精神
儒家哲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流,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影響極為深遠。而價值論思想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那么儒家道德價值論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之主導,而孔子的思想卻是儒家思想之原典、源頭所在。孔子的思想經孟子、荀子繼承和發展,董仲舒等弘揚和尊獨,宋明理學各派的闡釋和復興。孔子的思想一直被統治者奉為正宗學派,作為統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推崇為“大成至圣先師”。
孔子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諸侯混戰的時代,所處的社會是一個“天下征戰自諸侯出”、“八佾舞于庭”(《論語•季氏》)的環境。而孔子又是一個博學多才、暢懷大志的“弘道”之人,面對亂世,他主張道德、經濟、政治等價值相結合,以達到復禮的地步。而他在社會價值觀上一系列的觀點思想影響是深遠的,其提出的仁義道德對于治理國家、鞏固政權、統治人民的價值功能思想;提出關于仁義道德是維持人類社會的根據,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條件。以道德作為社會的支撐、以正名作為社會的原則、以“庶、富、教”作為社會的條件、以“修己安人”作為社會的宗旨。這一系統的社會價值觀在當時雖沒有被統治者所充分利用,但其思想價值卻是深遠而重大,這一思想也被后世一直繼承發展并推崇。其其中的意蘊很值得我們反思。
一道德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根本的支撐
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需要內在的動因和外在的動力的結合并促動支撐的。而其社會的發展無外乎需要四個基礎:經濟基礎、社會制度、軍事力量以及精神文化。正是這四個方面構成了一個社會的存在發展的支承點。離開這四個支承點,一個社會很難得以維持和發展。
電視廣告對社會價值觀念影響論文
一、倡導積極進取的人生信念
電視廣告的力量不僅在于它能夠有效地推銷產品和勞務,而且,體現在它能成功地倡導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信念,并促進人類進步。
日本電通公司為國際牌腳踏車推出的“兄弟篇”廣告,很鼓舞小朋友,也令父母倍受感召。畫面是兩個小家伙在野外學騎車,摔倒了再爬起來,伴隨著童謠般的歌詞,像小溪一樣流入孩子們的心田:亮晶晶的腳踏車/還不能載著我的小弟弟/不可以哭呀/不可以放棄/再試一次再試一次再試一次/是男孩的話/跌倒了便該自己爬起來再一次再一次/縱使擦破皮受了傷/亮晶晶的腳踏車/也一定會載動我的小弟弟。旁白是:“請送給小戰士們國際牌腳踏車”。仿佛是給上前線的戰士裝備武器,加油鼓勁,很鼓舞士氣。
在多數人都擁有過“腳踏車的童年”,從第一次會騎,到騎著上街、騎到郊外,人生自此漸漸擴展,以后小孩變成父母,同樣給自己的孩子買腳踏車,定會想起頑強的童年。廣告所倡導的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對受眾的社會心理有著強有力的影響。
TBWA李岱艾廣告公司為“圓夢”慈善中心創作的《山姆篇》廣告,獲’98戛納獎。以敘述“一個真實的故事”的形式,倡導自信的生活理念。山姆患了白血病,“圓夢”中心的工作就是幫助患有絕癥的孩子戰勝病魔,面對現實。像山姆這樣的孩子需要鼓勵和朋友。山姆化療后頭發全部脫落,當他重返學校時,顯得很羞怯、膽小、不自信,一進教室令他意外與感動的是,所有的同學都站起來并把帽子脫掉——原來他們都剃成了光頭。山姆為同學們的愛心所激勵,增添了學習和生活的勇氣。觀眾也從這一充滿愛心、充滿自信的故事中受到感染。
中央電視臺曾經推出的公益廣告“榜上無名,腳下有路”,針對高考落榜生的心態,籍由李時珍不因考場失意而自暴自棄,而是潛心鉆研中醫中藥,著書立說,終于成為名垂青史的偉大科學家這一歷史事實,揭示人生道路的真諦。廣告沒有停留在勸慰落榜生不要氣餒的思想層面,而是站在一個新的思想高度,從新的角度切入,啟迪落榜生登高望遠,考試失利不等于人生失敗,引導他們邁向正確的人生之路。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強大的精神力量,使多少“榜上無名”者,獲得鼓舞和勇氣,告別自卑和彷徨,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重塑自我。
社會主義榮辱觀對大學生社會價值觀養成的作用論文
摘要:知“榮辱”,明“廉恥”,這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社會主義榮辱觀對什么是“榮”,什么是“恥”進行了高度科學概括。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必須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為核心,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理論和實踐水平的全面發展。
關鍵字:社會主義榮辱觀核心價值體系大學生全面發展
在社會的價值觀念體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導和統領作用的就是其核心價值體系。在黨的報告文件中對核心價值體的論述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認真領會核心價值體的深刻內含,聯系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實際工作,深化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以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并為將來全面投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結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基本價值范疇、本位價值、核心內容、根本價值標準、根本價值追求、基本價值原則和基本價值規范,制約著社會主義榮辱觀中的基本理念、標準體系和規范體系。具體而言,一個社會以什么為本位價值,決定著這個社會的價值體系的性質。剝削階級社會里本位價值有權力本位、金錢本位等,而社會主義社會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本位價值就是勞動,是否熱愛勞動是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判斷榮與恥的基本標準。為人民服務既是社會主義價值觀中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核心。集體主義既是社會主義價值觀中的基本原則,也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原則。愛國主義作為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具體體現,也是社會主義榮辱觀中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義利觀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具體體現,義利關系的處理也就成為社會主義榮辱觀中的基本規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治國理念的重大創新,是對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治國理念的繼承和發展,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人們處理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必須遵循的基本道德準則和價值標準,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和重要內容。同時,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
高校學生社會價值觀教育特色論文
[摘要]科學理解對高校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探討高校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有助于我們及時準確把握大學生價值觀發展變化的趨勢,從而增強對高校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政治保證。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學生有效性
高校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有效性的主要表現是高校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后的外化程度。我們認為在當前條件下,提高高校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有效性,可著力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挖掘內因,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目標由社會規定變為自我設定
當前理論界在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實現時,多注重外部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這無疑是有重要意義的。但如果僅此而已,忽視了個體自我教育的根本作用,那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價值實現上就會存在困難,在解釋力度上也會有所欠缺。因此,我們應該注重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目標由社會規定變為自我設定。
1.自我分析,實現映像自我對本體自我的觀照
多元社會下文學創作
主觀意識領域的社會價值觀念對社會生活形態的反映,如何正確地反作用于當代的文學創作,使當代文學學科和文學發展朝著正確的方向,同時又通過文學作品來反映實際、影響實際及社會價值觀念是當前文學創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中,筆者從文學創作與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的關系出發,并回顧了中國文學創作史上的主流指導思想演變的過程,來探討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影響下的當代文學創作,企圖找到答案,望與讀者產生共鳴。
一、文學創作與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的關系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從科學的角度全面地闡明了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系。它認為主觀與客觀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客觀決定主觀,主觀是客觀的反映,客觀不依賴主觀而獨立存在;另一方面,主觀能動地反映客觀并對客觀事物的發展產生促進或阻礙的反作用。
(一)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屬于主觀意識,是對文學作品的反映,同時也對文學創作產生反作用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經濟上,表現為經濟發展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社會組織、分配關系等日趨多元化;政治上,表現為行政公開化、參政議政形式多樣化;文化價值形態上,表現為中國傳統文化、現代開放文化與西方文化包容并存;思想觀念上,既有積極向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如平等意識、創新精神、開放意識、民主法制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獨立自主意識、助人為樂意識),同時也有消極落后的思想意識(如利己主義、小團體主義、享樂主義、急功近利主義、極端主義、自由主義、山頭主義等)。不能否認,我國公民當前社會思想價值觀念正從單一走向多樣,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傳統走向現代,從落后走向先進,其中有對優秀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繼承和對西方國家先進思想的吸收,也有一些外來的糟粕,但文化的多元化我們必須承認,它是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華民族文化所具有的一種永恒價值,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因此,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是對當前中國客觀發展在思想層次的反映。而文學作品也屬于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因此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屬于主觀意識,是對文學作品的反映。
(二)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是文學作品的主觀能動反映,同時又對文學創作產生反作用,主要體現為促進或妨礙作用文學作品屬于客觀的物質層面,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觀念屬于主觀意識方面,主觀反映客觀眾所周知,不必贅述。但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對文學創作產生的反作用在當今社會也多有體現。如,當前社會價值體系中重視經濟發展和個人財富增長,于是市面上有許多類似于股票投資的書籍熱賣;當前國人價值觀中的急功近利,使得類似《杜拉拉升職記》《如何成為優秀的職業經理人》等書籍的流行;當前國人的道德淪陷使得類似張悟本等人大行其道,其所作書籍也被追捧。當前網絡的流行也使得以網絡為載體的新的文學形式得以發展,網絡文學的勃起,是對傳統文化格局的根本性顛覆,懷揣文學夢想的每一個人都能將自己創作的文學作品通過網絡展現在公眾面前。正因為網絡文學創作的準入機制取消和門檻低,使得網絡文學創作中存在大量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的文學作品。還有當前公眾的審美疲勞導致類似芙蓉姐姐、鳳姐等人物的流行,與之相關的文學創作也各式各樣,等等。由此可見,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是文學作品的主觀能動反映,同時又對文學創作產生反作用,主要體現為促進或妨礙作用。
二、當代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
社會如何轉型與執政黨價值體系的重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政策的不斷推進,我國發生重大的社會轉型。這種轉型主要表現在利益分配格局的調整和相應社會結構的變化,以及由此必然導致的社會價值觀的轉型。社會價值觀的根本變化導致了與黨傳統的價值觀體系產生緊張和沖突。這種沖突是必然的,它呼喚執政黨對自身價值觀體系作適當調整以實現對社會價值觀的規導。從某種意義上說,執政黨價值體系的調整是弘揚黨德、鞏固黨基和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關鍵環節,關系到執政黨能否永葆青春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大業。
一、利益分配格局的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都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經濟制度實現了從完全公有制向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轉變,經濟體制實現了從完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同時也帶來了社會利益分配格局的調整。目前,我國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利益分配格局已初步形成,但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問題和偏差仍然嚴重。
利益分配主體上經歷了從簡單化向多元化的發展。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利益分配的主體結構主要表現為“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的穩定結構形式,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成為僅存的兩大利益分配主體,知識分子成為依附于工人階級的一個階層。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傳統的利益分配主體依然存在,但其內部結構卻發生了顯著分化。如工人階級中的一部分流向企業經理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等其他社會階層,同時,在原來的利益分配主體之外,社會還出現了許多新興的利益分配主體,如私營企業主、經理人員、個體工商戶、專業技術人員等。
利益分配方式與分配要素上表現為從單一性向多樣性的轉變。新中國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尤其是進入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后,按勞分配成為我國社會唯一存在的利益分配方式,而且按勞分配中的“勞”還偏重于“體力勞動”的取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我國的利益分配方式也產生了根本性變革。按勞分配作為現階段我國利益分配的方式之一仍然還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按勞分配中的“勞”的“體力勞動”偏向已大大弱化,智力的成份顯著加強。另外,除按勞分配外,我國還出現了其他一些利益分配方式,如按資分配、按技術分配等,并逐步得到執政黨的認可。這同時意味著利益分配的其他要素的迅速崛起。從顯性的一面看,資本、技術、管理、風險等成為分配要素,從隱性的一面看,在不少地方,時間、權力、名譽、社會地位等要素也參與了利益分配過程。
利益分配結果從“平均化”向“貧富分化”的轉變。新中國建立后,經過運動、三大改造等運動,中國已成功地抹去了1949年前在收入方面觸目驚心的不平等,尤其是剝奪了少數特權者的大量財產。盡管當時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腦體差別和城鄉差別,但不論從當時的國家政策還是從社會價值觀考察,利益分配結果都以“平均化”為取向。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以來,中國利益分配結果發生了根本性倒轉。國家“鼓勵少數人通過誠實勞動先富裕起來”,在這種利益導向的刺激下,我國利益分配結果短時間內迅速出現貧富分化,而且差距還在繼續擴大。這種差距既表現在宏觀方面,如地域差距、行業差距、城鄉差距等,也表現在微觀方面,如個人收入之間的懸殊等。
社會轉型期價值觀探究
[摘要]社會轉型的實質就是社會價值體系的建構與解構。正確認識當前價值觀沖突的基本態勢,探究形成沖突的因由,尋求調適多元價值觀沖突的路徑,對實現我國社會轉型的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社會轉型價值觀沖突調適
價值觀的激烈沖突與深刻變革,是當代一種世界性、時代性的思想文化現象。目前我國社會正處在全面、復雜而深刻的轉型時期。就其整個過程來看,社會轉型的實質就是社會價值體系的建構與解構,即舊的社會價值體系消解、失效,新的社會價值體系生成、發展。社會轉型在價值觀上的反映,就是多元價值觀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層面的矛盾沖突和相互碰撞。
一、價值觀與社會轉型
價值觀是指在社會生活實踐和文化傳統基礎上形成的關于價值關系的觀念形式,是集中體現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進行選擇和追求的態度、準則、目的、理想,并以評價方式發生作用的、較固定的取向性、評價性的價值意識體系。它具有以下功能:第一,價值觀的核心是價值目標、價值追求,它使主體有鮮明的價值取向,指向一定的價值目標,具有定向功能;第二,價值追求就其內容來說,是對主體利益的追求,因而能激發主體的熱情和意志,對主體具有重要的激勵功能;第三,價值觀使價值主體強化或增加一些符合自身價值觀的行為,抑制、克服一些與自身價值觀相矛盾的行為,并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調節社會生活和改善社會生活,具有調節功能。
社會轉型這一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社會轉型一般指社會從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的轉換。它既包括社會形態的更替,又包括社會制度的轉變和社會體制的變革;狹義上的社會轉型主要是指經濟體制的轉型,特別是指我國自七十年代末以來,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以競爭和利益導向為主要特征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本文的社會轉型主要指這種狹義意義上的社會轉型。
社會轉型與執政黨價值體系的重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政策的不斷推進,我國發生重大的社會轉型。這種轉型主要表現在利益分配格局的調整和相應社會結構的變化,以及由此必然導致的社會價值觀的轉型。社會價值觀的根本變化導致了與黨傳統的價值觀體系產生緊張和沖突。這種沖突是必然的,它呼喚執政黨對自身價值觀體系作適當調整以實現對社會價值觀的規導。從某種意義上說,執政黨價值體系的調整是弘揚黨德、鞏固黨基和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關鍵環節,關系到執政黨能否永葆青春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大業。
一、利益分配格局的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都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經濟制度實現了從完全公有制向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轉變,經濟體制實現了從完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同時也帶來了社會利益分配格局的調整。目前,我國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利益分配格局已初步形成,但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問題和偏差仍然嚴重。
利益分配主體上經歷了從簡單化向多元化的發展。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利益分配的主體結構主要表現為“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的穩定結構形式,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成為僅存的兩大利益分配主體,知識分子成為依附于工人階級的一個階層。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傳統的利益分配主體依然存在,但其內部結構卻發生了顯著分化。如工人階級中的一部分流向企業經理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等其他社會階層,同時,在原來的利益分配主體之外,社會還出現了許多新興的利益分配主體,如私營企業主、經理人員、個體工商戶、專業技術人員等。
利益分配方式與分配要素上表現為從單一性向多樣性的轉變。新中國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尤其是進入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后,按勞分配成為我國社會唯一存在的利益分配方式,而且按勞分配中的“勞”還偏重于“體力勞動”的取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我國的利益分配方式也產生了根本性變革。按勞分配作為現階段我國利益分配的方式之一仍然還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按勞分配中的“勞”的“體力勞動”偏向已大大弱化,智力的成份顯著加強。另外,除按勞分配外,我國還出現了其他一些利益分配方式,如按資分配、按技術分配等,并逐步得到執政黨的認可。這同時意味著利益分配的其他要素的迅速崛起。從顯性的一面看,資本、技術、管理、風險等成為分配要素,從隱性的一面看,在不少地方,時間、權力、名譽、社會地位等要素也參與了利益分配過程。
利益分配結果從“平均化”向“貧富分化”的轉變。新中國建立后,經過運動、三大改造等運動,中國已成功地抹去了1949年前在收入方面觸目驚心的不平等,尤其是剝奪了少數特權者的大量財產。盡管當時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腦體差別和城鄉差別,但不論從當時的國家政策還是從社會價值觀考察,利益分配結果都以“平均化”為取向。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以來,中國利益分配結果發生了根本性倒轉。國家“鼓勵少數人通過誠實勞動先富裕起來”,在這種利益導向的刺激下,我國利益分配結果短時間內迅速出現貧富分化,而且差距還在繼續擴大。這種差距既表現在宏觀方面,如地域差距、行業差距、城鄉差距等,也表現在微觀方面,如個人收入之間的懸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