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6 17:26: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手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手術

手術信息手術探討論文

摘要手術信息將信息科學與計算機技術結合于一體,為手術室與病人及其家屬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它及時為家屬傳遞手術信息、配合健康指導,以完善手術室整體化護理,促進病員早日康復。有關手術信息的資料目前國內尚未見報道。本文詳細介紹了我院自一九九六年七月開展手術信息以后的詳細情況,包括的方法、內容及作用,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導如下:

關鍵詞:手術信息手術室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手術室系統化護理的開展,手術信息作為一個完整的單元也隨之進入了手術室護理工作行列,它是以一種現代化的手段,全新的護理概念,成為手術室整體化護理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手術信息以心理護理為核心,以手術進程為重點,以健康指導為實體。目的是使病人及其家屬了解手術過程有關疾病知識、健康宣教,指導家屬做好術后護理工作,幫助病人安全渡過圍術期同時為醫院管理工作做出一份努力。

一.裝置與方法

信息總臺設在手術室電腦房,內備有一臺計算機、一臺錄像機、一臺監視器、一名計算機操作員。每間手術室設置一架電話機與總臺相聯。自病人進入手術室后的一切情況將如實向總臺回報,操作員將信息迅速輸入電腦,及時播出。家屬可在休息大廳得到情況反饋,掌握手術進程。同時操作員也可在監視器上觀察到播放效果。播出時間為7:30am~3:00pm,在此期間每隔30分鐘滾動播放三次,特別情況隨時播出。在信息的間隙,根據不同手術選擇性地播放科普錄像,以充實信息內容。如圖所示:

二、的內容

查看全文

急診手術患者手術室護理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急診手術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納入標準:年齡在18~75歲之間者,有正常理解能力與溝通能力者,患者或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住院<3d者;有嚴重心、肝、腎等疾病者。觀察組男67例,女33例,平均年齡(52.5+7.8)歲,對照組男65例,女35例,平均年齡(50.7+8.3)歲,兩組的一般資料無比較差異(P>0.05)。1.2臨床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手術室急診護理,觀察組給予優質手術室護理干預。1.2.1術前。一是盡量安撫患者家屬,告知手術治療的重要性,并認真解答家屬提出的疑問,避免家屬情緒激動。二是要盡快安撫患者,促使患者理智的接受手術。同時對患者解釋手術的必要性,術中可能出現的不適以及需要患者配合的注意事項等,使患者對整個手術流程有大致的了解。1.2.2術中?;颊哌M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優質護理措施如下:①做好手術的安全護理,做好三方安全核查,正確使用各種手術治療儀器設備,熟練配合醫生對患者實施麻醉和手術。②做好患者的體位護理,協助醫生快速擺好患者的手術體位,體位擺放需遵循在不影響手術的情況下盡量保持患者功能位置的原則。③做好患者的保溫護理,將手術室的溫、濕度保持在適宜狀態,沖洗液與輸注液做加溫處理,避免術中低體溫。④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術中要避免患者不必要的身體部位暴露。對于特異性感染疾病的患者,術中不能談論、泄露患者病情。⑤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舒適護理,對于術中清醒者給予持續的心理、情感支持。一旦遇到患者出現生命體征異常的情況,護理人員要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沉著冷靜的處理,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切忌大聲、焦躁說話,避免給患者帶來緊張[2-3]。1.2.3術后。①術束后,護理人員與麻醉師對患者各種導管進行妥善固定,做好各項生命體征變化監測及清潔、保暖護理。患者醒來后,簡單告知手術已順利完成,回病房后,詳細告知患者術后注意事項,并做好與臨床護士的交接。②術后對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仔細詢問,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了解患者術后的主訴感受,針對患者術后出現的一些不適證及并發癥,及時向患者解釋出現原因以及防范對策,并與臨床醫生積極溝通后制定有效方案處理。1.3臨床觀察指標。(1)采用SAS評分和SDS評分對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變化進行評估;(2)對比兩組護理方式下患者對護理的滿意情況。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2.0進行分析,其中以(x±s)形式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并采取t檢驗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其計數資料的分析則采取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干預前后心理變化情況對比。觀察組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其SAS評分和SDS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見表1。2.2兩組臨床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6.0%高于對照組84.0%(P<0.05)。見表2。

3討論

對于急診手術患者來說,由于其發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往往會導致患者在面對手術治療時產生較大的恐懼和不安,會對急診手術的順利完成造成直接的影響。因此,為緩解急診手術患者的不良情緒,促進手術的順利完成,給予科學、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也是臨床一直關注的重點。本院通過實踐認為,對急診手術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措施,較傳統護理模式而言,前者對患者生理、心理方面能起到更加積極地影響,從而為手術治療效果與預后打好基礎。在術前優質護理干預中,通過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術前訪視和心理護理,一方面能夠使護理人員快速的掌握患者的病情資料,有助于護理人員更好的落實手術室護理措施;另一方面安撫了患者及其家屬的不良情緒,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完成手術治療。

查看全文

手術制度



一、凡需施行手術的病員,術前必須做好必要的常規檢查,明確診斷(難以在術前明確診斷者,應有明確的手術目的和實際意義),并進行術前計論。凡較大或復雜手術,科主任均須召集術者、麻醉師和護理人員進行術前會診計論。特大手術、新開展手術由分管院長組織計論。討論內容包括:進一步明確診斷;了解病人及家屬的心理活動;手術適應癥、指征及禁忌癥;術式、麻醉方法;術中、術后處理和可能發生的問題及對策;確定術者和助手。

二、手術及麻醉醫師,術前應詳細檢查病人,熟悉病人各項檢查結果,充分掌握病情。

三、施行手術前必須征得家屬或單位負責人簽字同意(急癥手術來不及征求家屬和單位同意時,可由主治醫師簽字),經科主任或分管院長批準執行。

四、各項術前準備工作,必須及時完成,如有休克、貧血等不利于手術的征象,均應及時準確處理糾正。

五、術者或第一助手應在術前一日開好醫囑(擇期手術),由護理人員負責實施(包括備皮等)。術者應詳細檢查手術前護理工作的實施情況,并用紫藥水作好手術切口標記,必要時可協助手術室準備特殊器械。

查看全文

手術室物資監管

外科手術對于病人來說是一種嚴重的心理應激源,焦慮是最常見的應激反應之一.我院手術室為解除或減輕病人圍術期焦慮情緒,于1997年8月開始對2200例病人實施了術前心理護理.隨訪結果顯示:需要率100%,滿意率100%.為進一步評價術前病人的焦慮程度,證實術前開展心理護理的必要性,我們在焦慮自評量表(SAS)的基礎上,根據手術室工作的特點,增加了有關項目,對56位不同病種的病人進行測試其結果指導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56位病人,男性30例,女性26例,最大年齡82歲,最小年齡30歲.平均年齡57歲.其中行甲狀腺切除術12例,腹部子宮切除術9例,疝修補術10例,下肢靜脈曲張術5例,腸癌切除術9例,胃癌切除術11例.

2.方法

56位病人按不同病種、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齡及不同性別分組進行比較在焦慮自評量表(SAS)]的基礎上增加了醫務人員及手術的有關項目共28條,每個項目均按1-4級評分,其中設10條反方向評分,評定時間為進院,術前一天,出院前共3次,由病人自行填表評估.把28條項目分數相加,得到的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數得到標準分,焦慮評定的臨界標準分為50分,分值越高,焦慮傾向越明顯.每組以總平均分進行比較.

3.結果

查看全文

心臟手術手術室護理與麻醉配合體會

【摘要】目的分析手術室護理與麻醉工作配合對心臟手術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70例接受心臟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予以其術前麻醉配合護理、術中麻醉配合護理及術后麻醉配合護理,總結患者手術情況,觀察患者術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手術前后生活質量情況。結果70例患者均順利完成麻醉,手術成功率達到100.0%,且術中患者也未見血壓升高不可控、窒息、疼痛等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術后均安全進入監護室?;颊咝g后心理、睡眠、飲食及精神評分分別為(3.94±0.51)、(4.01±0.56)、(4.28±0.52)、(4.09±0.36)分,均高于護理前的(1.93±0.49)、(1.96±0.24)、(1.78±0.16)、(1.95±0.1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恰當的手術室麻醉護理配合對心臟手術的順利實施十分有利,其可降低術前、術中及術后患者出現不良事件的可能性,從而確保手術安全性,實現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改善,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心臟手術;手術室護理;麻醉工作

心臟手術危險系數較高,為確保其開展順利,手術室護理及其與麻醉工作的配合顯得尤為重要[1]。為此,本院選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70例行心臟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手術室護理人員予以其麻醉配合護理,以確保手術順利進行,并從中體會護理要點,以降低風險可能性,現詳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70例行心臟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48例,女22例,年齡23~55歲,平均年齡(38.7±6.2)歲。納入與排除標準: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均為手術室患者;均符合相應手術指征;均未合并腦血管、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心功能不全、嚴重高血壓及癲癇等疾病。1.2方法。1.2.1術前護理配合。手術室護理人員應全面評估患者病情,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術前訪視。直接與患者面對面進行交流,記錄其年齡、心態、身體、合并癥、麻醉經驗、感染等情況,告知患者及家屬心臟手術需實施動脈穿刺,并留置導管或心臟漂浮導管,同時對其疑惑之處予以耐心且詳細地解釋,注重正向誘導,以降低其對麻醉的擔心[2]。②手術室護理人員也不能忽視患者的某些特殊檢查項目和化驗結果,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于術前做好準備,如為血色素低者提前備好所需血制品,以便術中必要時快速予以患者血漿或全血。③評估患者麻醉風險度。對麻醉風險度高的患者予以特別關注,并提供麻醉師相應配合,以確保手術順利開展[3]。1.2.2術中護理配合。①環境護理。環境是心臟手術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條件,手術室護理人員應事先調試好室內溫度,以防重癥患者發生心室顫動(室顫)[4]。②體位護理。體位擺放應結合患者心臟實際情況,對于心功能不全或較差的重癥患者,因其平臥舒適度較差,可將床調成高位,以方便其呼吸,但應注意不可影響到麻醉監測。③與全身麻醉插管相關的護理工作,主要包括四肢固定、吸引器吸取分泌物、氣管插管等。④為患者建立優質靜脈通路,護理人員從旁提醒麻醉師患者還需靜脈滴注其他藥物,若麻醉師發現這些藥物影響麻醉及手術,則應暫緩使用或直接停用[5]。⑤手術室護理人員應分擔麻醉師部分工作,以減少麻醉師注意力分散,主要為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包括心率、動脈壓、血壓等,特別關注4個時間點,即體外循環轉機或停機時、除顫器使用時、用藥后,若發現問題需及時處理[6]。1.2.3術后護理配合。①胸腔引流管連接無誤后,待麻醉師脹肺后方可對患者實施夾管移動,但動作應輕柔,以免過度震動導致患者心臟脈搏出現驟停。②輔助麻醉師確保監護設備均連接良好及管道井然有序,患者被移動前應再次確認輸液引流通暢與否,待應確定項均穩妥后方可開始運送。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偨Y患者手術情況,觀察患者術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手術前后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自制生活質量評價量表,指標包括心理、睡眠、飲食及精神4個方面的內容,各指標總分0~6分,分數越高則代表情況越好。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骨科手術手術室護理管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需接受骨科手術患者46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含男234例,女228例;年齡為20~71歲,平均年齡為(49.7±5.4)歲;手術位置:265例為四肢,108例為脊柱,52例為盆骨,37例為顱骨;以數字法隨機分成觀察組(231例)和對照組(231例)。其中觀察組含男116例,女115例;年齡為21~71歲,平均年齡為(49.9±5.6)歲;手術位置:132例為四肢,55例為脊柱,25例為盆骨,19例為顱骨。對照組含男118例,女113例;年齡為20~70歲,平均年齡為(49.5±5.1)歲;手術位置:133例為四肢,53例為脊柱,27例為盆骨,18例為顱骨。兩組在性別、年齡以及手術位置等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對照組進行常規手術室護理管理,包括統一安排術中個護理人員工作范圍及職責,以及講解術中需注意事項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強手術室護理管理力度,給予全面規范化手術室護理管理,主要包括:

①手術前1d,對患者進行訪視以及整體病情評估。仔細閱讀患者病歷,對其病史、家族史以及各臟器功能等進行全面了解,并為其做相關術前飲食指導,例如術前8h禁食,術前2h禁水等。

②術前對手術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及健康知識教育。術前為患者普及醫院感染相關知識及其危害性,叮囑其注意個人衛生。并為患者做心理指導,幫助其正視疾病及手術,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

③手術以及操作流程均進一步規范化。通過講座及交流學習等方式,加強對手術室內護理工作人員規范化培訓,增強規范意識,統一學習并掌握無菌操作規范流程,對容易引起醫院感染的術中操作進行特別強調,工作中需注意避免。制定嚴格工作制度,并通過日常監督及定期考核等形式實施。

查看全文

胃腸道手術切口感染手術室護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手術室護理干預對預防胃腸道手術切口感染的應用效果。方法:從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來我院開展胃腸道手術的患者中選出92例,將其分為兩個小組。對其中一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作為對比組;對另外一組則強化手術室護理干預,作為研究組。分別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情況和愈合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中切口Ⅰ級愈合率為63.05%(29/46)、Ⅱ級愈合率為34.78%(16/46)、Ⅲ級愈合率為2.17%(1/46);對比組患者切口Ⅰ級愈合率為36.96%(17/46)、Ⅱ級愈合率為36.96%(17/46)、Ⅲ級愈合率為26.08%(12/46)。由此可知研究組患者切口愈合率明顯優于對比組。同時研究組切口感染率為6.52%(3/46),明顯低于對比組28.26%(13/46)。兩組數據存在較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胃腸道手術過程中加強手術室護理能夠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并提高切口愈合效果,降低患者病痛。

關鍵詞:胃腸道手術;手術室護理干預;切口感染;臨床效果

在外科手術當中不論開放式手術還是微創手術,其均會在人體相應部位做切口,而術后切口感染也就成為了主要并發癥狀,導致患者局部組織疼痛、紅腫等,如不有效處理或預防則可能引發其它臟器損傷[1]。本文即是探討手術室護理干預在胃腸道手術切口感染預防中的效果,具體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是從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選出的92例胃腸道手術患者,將其分為兩個小組。對比組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患者的年齡從23歲至67歲不等,平均年齡為(47.21±12.03)歲。研究組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患者的年齡從25歲至64歲不等,平均年齡為(48.71±12.1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沒有較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查看全文

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手術室護理分析

【摘要】目的將手術室護理用于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中,對其護理效果進行分析。方法對我院收治的900例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患者分組研究,根據護理意愿將其分為甲組與乙組,乙組行常規護理干預,甲組實施手術室護理干預,對兩組護理結果進行評價。結果甲組術后康復效果評分、生活質量評分與乙組相比,均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術后并發癥率為4.0%,與乙組13.78%相比明顯更低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手術室護理干預用于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中效果理想,可減少術后并發癥,提升患者康復效果與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手術室護理;白內障

白內障為眼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多見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白內障指患者從中老年期開始出現晶狀體混濁的現象,且隨著年齡不斷增加,發病率會不斷提高。導致白內障的常見病因主要為老年人新陳代謝的功能逐漸減弱,遺傳、免疫異常、輻射、局部營養障礙等因素也會導致患者晶狀體代謝紊亂,引發混濁現象。目前臨床對白內障患者多采用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治療,期間加強手術室護理是提升手術成功的關鍵,也能有效預防術后并發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將手術室護理干預用于我院行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的患者中,旨在觀察其護理效果。報道見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患者90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意愿將其分為甲組與B組,各450例。其中,甲組男292例,女158例,年齡45~76歲,平均年齡(59.27±7.83)歲;乙組男287例,女163例,年齡46~77歲,平均年齡(59.32±7.8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查看全文

手術室護理在顱腦損傷手術患者中的應用

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的常見疾病之一,多由交通事故、擠壓、頭部重傷等引起,具有病情重、變化快、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等特點。臨床上對于該類患者應進行早期手術治療,可有效的幫助患者度過急性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手術室護理是顱腦損傷患者救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為此,本文特將手術室護理運用于顱腦損傷手術患者的護理中,并與常規護理進行對比。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將本院在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96例進行手術治療的顱腦損傷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8例。對照組:年齡最大患者59歲,最小患者30歲,平均為(41.13±0.35)歲,男性患者25例,占52.08%,女性23例,占47.92%。觀察組:年齡最大患者60歲,最小患者29歲,平均為(41.35±0.64)歲,男性患者26例,占54.17%,女性22例,占45.83%。兩組顱腦損傷手術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有效對比。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對患者進行術前準備、手術配合等措施,并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檢測。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手術室護理,措施如下:①入室前準備:護理人員應與急診及相關科室保持密切的聯系,從急診科室取回實驗室的檢查結果,立即聯系醫師進行會診,根據會診結果立即將患者送至手術室進行治療;手術室護士應觀察手術室外的情況,在患者到達手術室后將手術室門開啟,做好交接。②術前護理: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應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是否清晰,對于處于昏迷狀態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立即將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清除,保證患者的呼吸通暢;若患者的舌后墜堵塞呼吸道時,應立即用舌鉗對患者的舌頭進行牽拉,并放置口咽通氣管。在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后,立即建立靜脈通道補液,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隨后立即準備手術所需器械,將患者的頭部固定,并用棉片遮蓋患者的眼部,保持患者舒適的體位。③術中護理:術后,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最好手術的記錄,根據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及時調整靜脈滴注的速度,及時傳遞術者所需器械及用物,在吸引操作過程中,應為患者選擇合適的吸引器,配合醫師的操作,盡量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④術后護理措施:對于術后需要留置尿管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嚴格進行導尿操作,確保無菌操作,并定期進行尿培養的檢查;術后,為避免患者出現壓瘡或肌肉痙攣等并發癥的發生,應定時更換患者的體位,保證患者的舒適度。

1.3觀察指標: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對顱腦損傷患者護理前后的意識狀況進行評估,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致殘率及病死率。GCS評分:主要包括語言反應、睜眼反應及肢體運動3個項目,15分表示完全清醒;12~15分表示輕度意識障礙;9~12分表示中度意識障礙;低于9分表示處于昏迷。1.4統計學處理: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患者的GCS評分,用t檢驗,采用“%”表示兩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致殘率及病死率,采用卡方檢驗,所有數據均錄入至SPSS18.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當兩組患者的以上觀察指標對比差異顯著時,用P<0.05表示。

2結果

查看全文

外科手術患者手術室護理管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該院收治的行普通外科手術患者中選取220例作為該研究對象,并將其進行隨機分組,即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110例。在對照組中,有52例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年齡在18~71歲之間,平均為(44.5±5.7)歲。在實驗組患者中,有61例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年齡在19~69歲,平均為(44.0±6.2)歲。兩組患者均是自愿參與該研究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管理方法

在對照組中,對110例普通外科手術患者進行體征檢測、血尿常規檢測以及用藥等方面的普通護理;在實驗組中,對100例普通外科手術患者進行嚴格的外科手術室護理,其具體方法如下。

①手術室的合理布局應該能夠與具體的治療工作要求相符合,同時還能夠對醫院感染進行有效的管理與控制??梢詫κ中g室進行無菌區和非無菌區的劃分,合理安排手術設備及其相關器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