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患者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6 17:48: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手術患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急診手術患者手術室護理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急診手術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納入標準:年齡在18~75歲之間者,有正常理解能力與溝通能力者,患者或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住院<3d者;有嚴重心、肝、腎等疾病者。觀察組男67例,女33例,平均年齡(52.5+7.8)歲,對照組男65例,女35例,平均年齡(50.7+8.3)歲,兩組的一般資料無比較差異(P>0.05)。1.2臨床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手術室急診護理,觀察組給予優質手術室護理干預。1.2.1術前。一是盡量安撫患者家屬,告知手術治療的重要性,并認真解答家屬提出的疑問,避免家屬情緒激動。二是要盡快安撫患者,促使患者理智的接受手術。同時對患者解釋手術的必要性,術中可能出現的不適以及需要患者配合的注意事項等,使患者對整個手術流程有大致的了解。1.2.2術中。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優質護理措施如下:①做好手術的安全護理,做好三方安全核查,正確使用各種手術治療儀器設備,熟練配合醫生對患者實施麻醉和手術。②做好患者的體位護理,協助醫生快速擺好患者的手術體位,體位擺放需遵循在不影響手術的情況下盡量保持患者功能位置的原則。③做好患者的保溫護理,將手術室的溫、濕度保持在適宜狀態,沖洗液與輸注液做加溫處理,避免術中低體溫。④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術中要避免患者不必要的身體部位暴露。對于特異性感染疾病的患者,術中不能談論、泄露患者病情。⑤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舒適護理,對于術中清醒者給予持續的心理、情感支持。一旦遇到患者出現生命體征異常的情況,護理人員要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沉著冷靜的處理,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切忌大聲、焦躁說話,避免給患者帶來緊張[2-3]。1.2.3術后。①術束后,護理人員與麻醉師對患者各種導管進行妥善固定,做好各項生命體征變化監測及清潔、保暖護理。患者醒來后,簡單告知手術已順利完成,回病房后,詳細告知患者術后注意事項,并做好與臨床護士的交接。②術后對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仔細詢問,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了解患者術后的主訴感受,針對患者術后出現的一些不適證及并發癥,及時向患者解釋出現原因以及防范對策,并與臨床醫生積極溝通后制定有效方案處理。1.3臨床觀察指標。(1)采用SAS評分和SDS評分對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變化進行評估;(2)對比兩組護理方式下患者對護理的滿意情況。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2.0進行分析,其中以(x±s)形式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并采取t檢驗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其計數資料的分析則采取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干預前后心理變化情況對比。觀察組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其SAS評分和SDS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見表1。2.2兩組臨床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6.0%高于對照組84.0%(P<0.05)。見表2。
3討論
對于急診手術患者來說,由于其發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往往會導致患者在面對手術治療時產生較大的恐懼和不安,會對急診手術的順利完成造成直接的影響。因此,為緩解急診手術患者的不良情緒,促進手術的順利完成,給予科學、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也是臨床一直關注的重點。本院通過實踐認為,對急診手術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措施,較傳統護理模式而言,前者對患者生理、心理方面能起到更加積極地影響,從而為手術治療效果與預后打好基礎。在術前優質護理干預中,通過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術前訪視和心理護理,一方面能夠使護理人員快速的掌握患者的病情資料,有助于護理人員更好的落實手術室護理措施;另一方面安撫了患者及其家屬的不良情緒,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完成手術治療。
期間急腹癥手術患者管理探討
【摘要】病毒肺炎(COVID-19)已經成為全球性緊急事件,雖然國內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需嚴防疫情輸入,以及規范管理無癥狀感染者。醫院門診是篩查防控疫情的第一道關口,住院部也是重要的防控戰場,病毒傳染力強,潛伏期長,表現多樣,給非一線的外科醫生防控帶來很大的挑戰,大部分急腹癥患者主要以“危、急、重”的專科癥狀為臨床表現,普外科醫生在關注專科疾病時,需要提高疫情警惕性。為做好疫情的防控,本文從急腹癥患者防控管理、醫務人員防控管理、病房防控管理及手術室防控管理四個方面提出了建議和措施,旨在確保醫患安全,做好防護工作,降低院內傳播風險。
【關鍵詞】病毒;急腹癥;手術管理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持續發現了病毒(COVID-19)感染引起的病毒感染肺炎(novelcoronavirus–infectedpneumonia,NCIP)[1],2020年1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和管理[2],NCIP患者主要表現為發熱、乏力、干咳,甚至部分患者無任何癥狀,重癥患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出凝血功能障礙以及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等,進而死亡[3]。COVID-19的傳播途徑復雜,主要有經呼吸道飛沫、接觸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消化道尚待明確。由于COVID-19傳染力強、存在無癥狀傳染源,在潛伏期內即有較強的感染性,并且潛伏期長,表現多樣,給非一線的外科醫生防控帶來很大的挑戰。大部分急腹癥患者主要以專科癥狀為臨床表現,外科醫生可能往往特別重視外科急腹癥,容易忽略對傳染病和呼吸道疾病的問診和檢查。雖然國內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COVID-19已經在全世界大流行,當前仍需嚴密防控,防止疫情輸入,以及無癥狀感染者的規范管理,所以,現階段對COVID-19臨床警惕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為降低COVID-19在醫院內的傳播風險,確保醫務人員及就診患者的身體健康,結合醫院實際情況,探討COVID-19疫情期間急腹癥手術患者的防控管理,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以供參考。
1患者防控管理
1.1制定NCIP防控表,獲取病史資料。為排除NCIP患者,詢問流行病學病史十分重要。由于患者急腹癥,病情緊急或危重,時間較為緊迫,往往急診收入住院,在門診往往可能忽視了流行病學病史的詢問,或者沒有通過發熱門診的篩查,容易出現NCIP誤診或漏診。所以患者住院后的流行病學病史獲取顯得十分重要,根據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我們制定了簡明、方面、詳細、通俗易懂的NCIP防控問卷表,在短時間內即可獲得患者的相關病史資料,并讓患方簽字確認,以承擔隱瞞病史等責任風險。1.2完善患者肺部CT檢查。由于NCIP大多疾病隱匿,并且可能存在一次甚至多次核酸檢測陰性,肺部CT檢查為有利于NCIP的早期篩查和早期防控。NCIP的CT表現多為雙肺多發磨玻璃密度影(GGO),以肺外帶明顯,可伴空氣支氣管征、小葉間隔和胸膜增厚。嚴重者可出現肺實變,胸腔積液或淋巴結腫大少見,NCIP的病理分期為早期、進展期與重癥期3期。胸片不易發現早期肺部磨玻璃影病變,而肺CT檢查具有相對特征性的表現。所以,對于急腹癥患者術前檢查,建議常規的胸片檢查改為胸部CT檢查,完善患者的肺部CT檢查,及時、準確、快速的了解肺部情況,更好的防控NCIP,盡早發現、盡早診斷,盡早隔離,盡早治療。1.3發熱患者會診管理。急腹癥往往部分患者會伴有發熱癥狀,一方面要尋找發熱的急腹癥專科原因,一方面要排除NCIP的可能。在COVID-19流行的特殊期間,嚴格落實發熱患者會診管理制度,按照醫院管理要求,請呼吸科專科醫生會診,必要時請院內NCIP防控專家組會診,甄別病毒感染可疑病例,切實把好急腹癥患者的防控關。
2醫務人員防控理
膿胸手術患者臨床護理
膿胸是指滲出液聚于胸膜腔的化膿性感染。有大量滲出布滿全胸膜腔時稱為全膿胸;機化纖維組織引起粘連形成包裹性膿胸;膿腔可穿破胸壁形成自潰性膿胸。臨床上以發熱、胸痛、食欲不振、咳嗽、咳膿痰為主要特征。急性膿胸行抗炎、體位排痰等對自癥治療;慢性膿胸行肺剝皮術。常見護理問題包括:①焦慮;②自我形象紊亂;③營養不足:低于機體需要量;④清理呼吸道低效;⑤體溫升高。
1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18~70歲,經過積極的治療與護理,治愈30例,好轉5例。
2護理
2.1焦慮
2.1.1主要表現
手術室護理在顱腦損傷手術患者中的應用
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的常見疾病之一,多由交通事故、擠壓、頭部重傷等引起,具有病情重、變化快、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等特點。臨床上對于該類患者應進行早期手術治療,可有效的幫助患者度過急性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手術室護理是顱腦損傷患者救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為此,本文特將手術室護理運用于顱腦損傷手術患者的護理中,并與常規護理進行對比。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將本院在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96例進行手術治療的顱腦損傷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8例。對照組:年齡最大患者59歲,最小患者30歲,平均為(41.13±0.35)歲,男性患者25例,占52.08%,女性23例,占47.92%。觀察組:年齡最大患者60歲,最小患者29歲,平均為(41.35±0.64)歲,男性患者26例,占54.17%,女性22例,占45.83%。兩組顱腦損傷手術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有效對比。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對患者進行術前準備、手術配合等措施,并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檢測。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手術室護理,措施如下:①入室前準備:護理人員應與急診及相關科室保持密切的聯系,從急診科室取回實驗室的檢查結果,立即聯系醫師進行會診,根據會診結果立即將患者送至手術室進行治療;手術室護士應觀察手術室外的情況,在患者到達手術室后將手術室門開啟,做好交接。②術前護理: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應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是否清晰,對于處于昏迷狀態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立即將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清除,保證患者的呼吸通暢;若患者的舌后墜堵塞呼吸道時,應立即用舌鉗對患者的舌頭進行牽拉,并放置口咽通氣管。在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后,立即建立靜脈通道補液,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隨后立即準備手術所需器械,將患者的頭部固定,并用棉片遮蓋患者的眼部,保持患者舒適的體位。③術中護理:術后,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最好手術的記錄,根據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及時調整靜脈滴注的速度,及時傳遞術者所需器械及用物,在吸引操作過程中,應為患者選擇合適的吸引器,配合醫師的操作,盡量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④術后護理措施:對于術后需要留置尿管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嚴格進行導尿操作,確保無菌操作,并定期進行尿培養的檢查;術后,為避免患者出現壓瘡或肌肉痙攣等并發癥的發生,應定時更換患者的體位,保證患者的舒適度。
1.3觀察指標: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對顱腦損傷患者護理前后的意識狀況進行評估,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致殘率及病死率。GCS評分:主要包括語言反應、睜眼反應及肢體運動3個項目,15分表示完全清醒;12~15分表示輕度意識障礙;9~12分表示中度意識障礙;低于9分表示處于昏迷。1.4統計學處理: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患者的GCS評分,用t檢驗,采用“%”表示兩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致殘率及病死率,采用卡方檢驗,所有數據均錄入至SPSS18.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當兩組患者的以上觀察指標對比差異顯著時,用P<0.05表示。
2結果
胃腸道手術患者手術室護理研究
胃腸道手術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手術,而切口感染是胃腸道手術后發生率較高的并發癥之一,切口感染嚴重時極易危害到患者各器官功能,可能導致患者死亡等,對患者預后身體恢復存在許多不利影響,因此需要采取科學高效的護理措施,降低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概率[1]。該實驗在此基礎上,挑選78例行胃腸道手術患者,分析手術室護理干預在預防其術后切口感染中的應用效果,詳細研究內容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選自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某醫院進行胃腸道手術的患者78例,由手術先后順序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9例,手術疾病:13例胃腸道穿孔、7例腸梗阻、14例胃癌、19例急性腹膜炎、25例闌尾炎;年齡35~68歲,平均年齡(51.34±3.58)歲;所有患者病情診斷均需接受胃腸道手術者,患者和家屬均自愿簽署手術同意書;排除存在其他臟器功能疾病者[2]。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性別等臨床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即完成好手術準備工作,在術中全力配合主治醫生,做好術中殺菌消毒、清潔等護理操作,而實驗組基于此行手術室護理干預,主要內容:⑴術前準備干預:在手術開始前,為患者講解手術流程、手術方法、手術注意事項和術后并發癥等,通過聊天、溝通等消除患者緊張、不安等心理情緒,術前1d需要指導患者進行全身清洗和衛生處理,術前30min為患者進行備皮工作,避免患者皮膚遭受損傷[3];另外,手術室手術時間間隔應超過30min,手術間隔期,需保證手術室全面通風、消毒、清潔[4],在手術30min前,護理人員應準備好器械、無影燈、手術床和治療臺燈,嚴格控制手術室溫濕度,避免其他人員隨意進入[5],手術參觀人員應在2名及以下;⑵手術室護理:待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全面消毒患者皮膚,消毒面積比切口邊緣長16~22cm,在切口位置貼上3M皮膚保護膜,在患者腹腔開啟后,需要采用全層保護器對手術切口起到保護作用[6],防止切口被糞便、消化液和細菌等感染,在胃腸道切開前,應將保護墊置入患者切口位置,待患者切口縫合完畢后,可以將吸附性好的敷料敷在患者切口處,降低患者切口滲液和死腔的發生率[7];⑶切口清洗護理:當患者腹膜縫合完成后,可通過聚維酮碘液清洗患者切口皮膚和肌層,在肌層縫合完成后,則需要再次清洗患者皮膚,同時縫合患者皮下組織;⑷無菌操作干預:嚴格遵守手術室6步洗手方法進行手部清洗,注意合理穿戴手術服飾,在手術過程中所有器械、設備和刀片不可二次使用,若手術醫護人員手套遭受損傷,則需要及時更換器械、手套[5]。1.3評價指標。觀察和記錄2組患者切口愈合和感染情況,切口愈合標準可分為丙級、乙級和甲級[8],丙級:患者切口尚未愈合,同時存在化膿和紅腫等癥狀,丙級愈合情況也可顯示為切口感染;乙級:患者切口愈合較緩慢,切口出現皮膚紅腫、壞死等癥狀,但并不存在膿液;甲級:患者切口愈合較好,切口皮膚不存在壞死、紅腫和化膿等癥狀,未出現不良反應和并發癥情況,切口感染率=丙級愈合率;同時,了解和計算2組患者住院成本和住院時間。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8.0軟件統計分析,定量資料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結果
2.12組患者切口感染和愈合情況對比。實驗組患者切口甲級愈合率74.3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8.72%,且實驗組患者切口感染率2.5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7.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2.22組患者住院指標對比。實驗組患者住院成本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P<0.05,表2)。
3討論
外科手術患者手術室護理管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該院收治的行普通外科手術患者中選取220例作為該研究對象,并將其進行隨機分組,即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110例。在對照組中,有52例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年齡在18~71歲之間,平均為(44.5±5.7)歲。在實驗組患者中,有61例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年齡在19~69歲,平均為(44.0±6.2)歲。兩組患者均是自愿參與該研究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管理方法
在對照組中,對110例普通外科手術患者進行體征檢測、血尿常規檢測以及用藥等方面的普通護理;在實驗組中,對100例普通外科手術患者進行嚴格的外科手術室護理,其具體方法如下。
①手術室的合理布局應該能夠與具體的治療工作要求相符合,同時還能夠對醫院感染進行有效的管理與控制。可以對手術室進行無菌區和非無菌區的劃分,合理安排手術設備及其相關器械;
手術室護理對骨折患者手術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手術室護理干預對開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術效果與并發癥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46例行開放性四肢骨折手術的患者,采用藍白雙色球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3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手術室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傷口愈合效果和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8.35±1.56)d、拔管時間(23.64±3.57)d、住院時間(30.16±2.53)d均短于對照組的(9.69±1.27)、(28.71±4.52)、(36.74±2.59)d(P<0.05);觀察組患者傷口甲級愈合率78.26%高于對照組的47.83%(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8.70%低于對照組的34.78%(P<0.05)。結論對開放性四肢骨折患者實施手術室護理干預可有效縮短患者的切口愈合時間、拔管時間,促進傷口良好愈合,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出院。
【關鍵詞】開放性四肢骨折;手術室護理干預;手術效果;并發癥
四肢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病癥,開放性四肢骨折指的是骨折局部皮膚和皮下軟組織損傷、破裂,致使骨折斷端間接或直接與外界相通的骨折情況。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方案治療該病患者,但患者存在較高的切口感染風險,當患者發生切口感染后不僅會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還會影響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嚴重時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臨床中骨折患者術后受肢體靜脈回流受阻、肌肉活動度下降等因素影響,常伴有肢體疼痛、腫脹情況,延緩了患者切口愈合時間,影響了手術效果[3-4]。實踐證明,加強護理干預對改善骨折患者預后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可促進患者的傷口實現良好愈合[5]。為了研究更加合理的護理方案,本文就手術室護理干預對開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術效果與并發癥的影響進行了探索。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7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開放性四肢骨折手術的患者46例。納入標準:①經CT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開放性四肢骨折;②遵醫囑行手術治療;③患者同意配合研究。排除標準:①凝血機制異常;②免疫系統疾病;③認知功能障礙;④嚴重器質性功能障礙;⑤語言表達能力障礙;⑥精神病;⑦惡性腫瘤;⑧腦血管疾病;⑨妊娠及哺乳期女性。采用藍白雙色球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2例,女11例;年齡23~65歲,平均(45.26±4.37)歲;包括上肢骨折9例,下肢骨折1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3例,女10例;年齡21~67歲,平均(45.49±4.29)歲;包括上肢骨折11例,下肢骨折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術前對手術切口局部實施備皮、常規消毒鋪巾、遵醫囑用藥、介紹手術流程、康復鍛煉等內容。1.2.2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實施手術室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病情評估,通過術前訪視,根據患者的病例資料、臨床檢查結果、溝通和交流情況,全面掌握患者的基本病況、營養狀態等信息,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況制訂手術室護理方案,對于體質虛弱的高齡群體應注重加強營養支持,增強機體免疫防御能力,以便患者耐受手術治療。②重視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態,為患者說明手術流程、主治醫師、責任護士,及時解惑,介紹手術成功的案例,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為患者說明自己會在手術過程中一直陪伴其左右,必要時可以握住患者的手,給予其所需的支持和鼓勵。術中盡量避免不必要的肢體裸露,充分尊重患者的個人隱私,注意為患者保暖,使患者體會到被尊重的感覺。③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開放性四肢骨折手術對無菌操作具有較高的要求,一旦患者出現感染則會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護士應遵醫囑在術前30min給予患者廣譜抗生素靜脈推注,以藥物半衰期為藥物使用時間,使患者體內的血藥濃度在術中達到最高峰,防控感染事件發生。④做好皮膚準備,若患者手術區域存在的毛發并未影響正常的手術切割操作,且不會對術后敷料粘貼、術中手術薄膜粘貼產生影響,則無需徹底剔除該區域的毛發,僅需術前清潔皮膚,可借助松節油、風油精清除表皮油垢,保證術區干凈整潔即可,減少患者細微表皮損傷,避免刮痕、疼痛等因素造成的切口感染。⑤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嚴格對手術使用的器械、物品進行消毒殺菌處理,術前全面清洗手術使用的相關物品和器械,防止器械表層有蛋白質殘留。為了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器械清洗失誤問題,提高清洗質量,宜采用機械自動清洗方式,完成手術室器械、物品的清潔操作。⑥清潔手術室,臨床中行開放性四肢骨折手術時多選擇在獨立的手術間中進行,必要時可選擇負壓手術間完成各項手術操作。在手術開始前于手術間門口懸掛污染標識,禁止手術室無關人員流動。術后連續2h采用空氣自凈設備對手術間進行消毒處理,并采用含氯消毒劑(2000mg/L)或含碘消毒劑(5000mg/L)對手術室地面、墻面進行清洗和消毒。⑦術中保暖,調節手術室溫度為22~24℃,減少不必要的肢體裸露,注意為患者保暖,避免患者著涼。對術中患者需要輸注的藥液、血液等進行加熱處理,維持溫度為37℃,減少溫度變化對人體的刺激。⑧皮膚護理,對切口局部進行消毒處理,確保消毒面積>切口范圍15cm,充分消毒,避免有盲區殘留,同時使用乙醇對術區進行徹底清洗,去除污漬,再使用大量的生理鹽水,配以碘伏溶液、抗生素、肥皂液、雙氧水等對切口周圍進行消毒和清洗,降低手術切口的感染風險。術畢醫護人員需使用洗手刷、洗手液仔細清潔雙手。⑨建立切口屏障,術中使用黏性好、透氣性能高的手術薄膜建立切口屏障,規范消毒鋪巾操作,確保鋪巾范圍充分,切口處需鋪巾5~6層。術中對于沖洗量或滲出量較大的患者,宜確保鋪巾具有較好的防水性能,手術完成后集中焚燒。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①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記錄患者的切口愈合時間、拔管時間、住院時間。②評價并比較兩組患者的傷口愈合效果[6]。甲級愈合:切口愈合良好,無積液、硬結、破潰等不良反應出現;乙級愈合:切口愈合,未見化膿情況發生,但愈合局部有血腫、積液、紅腫、硬結等炎性反應;丙級愈合:切口未愈合,或愈合后有化膿,需行切開處理。統計兩組患者的甲級愈合率。③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肢體腫脹。1.4統計學方法。將數據錄至SPSS2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拔管時間、住院時間、切口愈合時間等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傷口甲級愈合比例、并發癥發生率等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脊柱骨折手術患者手術室護理方式研究
脊柱骨折屬于骨科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約占全部骨折的5%~6%,多由外力所致,如高空墜落、重物砸傷或交通撞傷等,一般病勢危急、病情復雜,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局部劇痛、畸形、馬尾損傷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1-2]。針對脊柱骨折,目前臨床仍以手術治療為主,其中內固定手術為最主要的方式之一[3]。手術的質量直接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所以如何實施手術室護理干預也成為醫學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課題。筆者對我院164例患者進行了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6年3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164例脊柱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CT檢查確診。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82例。對照組男性43例,女性39例,年齡28~65歲,平均(42.3±2.5)歲。胸段脊柱骨折30例,腰椎骨折38例,頸椎14例。病因:交通意外39例,高空墜落24例,重物砸傷15例,其他4例。干預組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齡26~67歲,平均(42.5±2.4)歲。胸段脊柱骨折31例,腰椎骨折36例,頸椎15例。病因:交通意外40例,高空墜落22例,重物砸傷17例,其他3例。對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如安排檢查、發放藥物、輸液等。干預組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手術室護理干預方案,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2.1術前護理協助患者及家屬做好各項術前檢查,如備皮、備血、血常規檢查、靜脈滴注抗生素、灌腸等,對手術區域清潔、消毒,并做好無菌包扎;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多與患者交談,且保持語氣親切和藹、舉止大方得體,向患者講述醫師的豐富臨床經驗和治療成就,疏導患者的恐懼、緊張心理,從而主動與護理、手術治療工作相配合;采用宣傳冊、宣傳欄、黑板報、觀看錄像等方式進行健康教育,讓患者對病情、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項有初步的了解,看到痊愈出院的希望,保持積極、輕松的心情,配合各項工作,爭取早日出院。1.2.2術中護理密切關注患者在全麻誘導、全麻蘇醒和術中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包括呼吸頻率、心率、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等,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告知主治醫師并進行處理;術中患者出血量較大,應監測患者中心靜脈壓變化,必要時輸血、輸液以補充血容量;患者手術過程中一般取俯臥位,需要翻身時應直線翻身,以免扭轉頸椎、損傷脊髓、頸椎等;全面檢查電刀負極板在患者身上的接觸部位,以免電擊燒傷。1.2.3術后護理術后仍應定期監測并記錄患者呼吸、心電、血壓、脈搏、意識等變化情況,若患者出現頭暈、惡心、出冷汗等癥狀應及時告知主治醫師;術后應妥善固定引流管,確保通暢,不可以出現扭曲、壓折現象,觀察并記錄引流液顏色、量、性質,據此進行患者預后評估,并制訂針對性的術后護理方案。1.2.4出院指導指導患者進行術后康復訓練,如肌肉按摩、活動關節等,注意循序漸進,根據患者的恢復程度酌情增加訓練范圍和強度,要求患者能獨自進行整個鍛煉流程。叮囑患者出院后仍要堅持日常鍛煉,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叮囑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遠離安全隱患;告訴患者定期到醫院復診,檢查恢復情況以及有無術后并發癥、后遺癥等。
甲狀腺手術患者手術室護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甲狀腺手術患者采用手術室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以及對其心理狀態、生命體征的影響。方法:選擇2016年7月~2018年7月我院甲狀腺手術患者64例,遵照雙盲法分組標準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各32例,分別采取手術室護理干預與常規護理,對比兩組生命體征和心理狀態。結果:護理后,對照組抑郁、焦慮心理評分高于實驗組,收縮壓、心率、舒張壓水平高于實驗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手術室護理應用于甲狀腺手術患者中有可靠效果,能夠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值得推廣。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干預;甲狀腺手術;心理狀態;生命體征
目前臨床上甲狀腺手術是治療甲狀腺疾病的主要方法,療效甚佳,但是臨床上對護理、手術操作的要求較高,再加上患者自身的原因和外部因素,會影響到手術的實施,現通過研究本院收治的甲狀腺手術患者在手術治療中采取不同方法護理的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64例患者入組起始時間為2016年7月,截止時間為2018年7月,平均分為兩組,所有患者均符合甲狀腺疾病診斷標準,且經臨床超聲檢查確診,且排除重要器官功能性障礙者,年齡大于70歲,手術禁忌癥者。對照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27-65歲,均值(49.5±3.22)歲;實驗組男16例,女16例,年齡25-69歲,均值(51.3±4.12)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全部患者均按照計劃執行甲狀腺手術,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實驗組行手術室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在手術前一天,手術室護理人員進入病房內做好術前訪查,查詢患者病歷,了解患者情況后做好全面評估,多與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進行交流溝通,了解患者需求,并且詳細向患者家屬介紹手術前準備工作,按照規定對患者進行常規的備皮、消毒、清潔等工作,詳細告知患者手術方法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提高患者家屬的治療依從性,耐心傾聽患者訴說,正確評估患者心理狀態[1];②護理人員注意在手術中減少身體暴露,將手術室調節至適當的濕度和溫度,在手術護理過程中要做到準、穩,避免減少不必要的噪聲,在手術中積極配合醫生,做好手術過程中消毒、冷凍切片以及關閉創口等操作,無需充分暴露術野[2];③手術結束之后護理人員使用消毒后的紗布清潔患者表面皮膚,并詳細告知患者家屬手術完成情況,在患者回到病房中,可采取平臥位,并且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等到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穩定后,指導患者進行肌肉訓練,護理人員在手術后六小時對患者進行適當性的頭頸部按摩,鼓勵患者進行吞咽動作,在手術結束三天后,護理人員需了解患者術后恢復情況[3]。1.3觀察指標(評價標準)。①生命體征: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收縮壓、心率以及舒張壓情況;②心理狀態:應用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估患者情緒,分值越高,則表明情緒越差。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數據,用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用(-x±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手術室護理對腫瘤手術患者的運用
【摘要】目的研究胃腸道腫瘤手術患者接受手術室護理干預后的護理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來我院就診的胃腸道腫瘤手術患者3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和研究組分別采用傳統常規護理干預和手術室護理干預,并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和焦慮、抑郁評分等。結果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輸液量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清醒時間和拔管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術后焦慮和抑郁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胃腸道腫瘤手術患者接受手術室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控制手術風險,促進患者身體恢復,同時改善患者術后不良情緒,臨床應用價值突出。
【關鍵詞】胃腸道腫瘤手術;傳統常規護理;手術室護理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結構的改變,患有胃腸道腫瘤病癥患者越來越多[1],通常醫護人員多建議這部分患者接受手術治療。但是術前術后患者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焦慮抑郁情緒,患者的心理應激反應明顯[2],將手術室護理應用其中有利于促進手術順利實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來我院就診的胃腸道腫瘤手術患者3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9例。該分組方法已經征得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通過。研究組男10例、女9例,年齡45~80歲,平均年齡(62.5±1.1)歲;對照組男11例、女8例,年齡47~80歲,平均年齡(63.5±1.2)歲。對本實驗所有患者及直系親屬均知曉并自愿簽署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研究組接受手術室護理干預。首先,術前訪視。術前護理人員安排所有患者接受臨床指標檢查,為每位患者建立電子檔案,同時對患者實際患病程度進行評估。加強與患者溝通向其講解手術方案及流程等,安撫患者情緒避免其過度擔憂害怕,同時針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疑問耐心解答,在溝通中以鼓勵話語居多,提高患者治療自信心。其次,術中護理。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臨床表現,同時幫助患者擺放舒適體位接受手術。護理人員要注意患者術中保暖工作,避免溫度過低患者身體刺激反應明顯影響手術效果。最后,術后護理。術后護理人員要各位注意患者呼吸道管理,避免患者出現嗆咳情況,影響患者的吞咽功能,同時還要指導患者正確咳嗽方式,將手術效果真實告知患者,鼓勵其積極面對后續治療。對照組接受傳統常規護理,主要從基礎環境護理、飲食護理及術后用藥護理等方面入手。1.2判定標準焦慮評分判定標準(SAS評分)[3]:該量表以50分為分水嶺,超過50分患者沒有任何焦慮情緒,低于50分患者存在焦慮情緒,其可以分為輕度焦慮、中度焦慮和重度焦慮,所對應分值分別為50~59分、60~69分和≥70分。抑郁評分判定標準(SDS評分)[4]:該量表以53分為分水嶺,超過53分患者有抑郁情緒、低于53分患者沒有抑郁情緒,分為輕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和重度抑郁(>72)分。1.3統計學方法。實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