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防護林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7 05:48: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水保防護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水保防護林存在問題及對策論文
摘要:總結了不同種類楊樹在浮山縣水保防護林中的具體應用,針對楊樹在水保防護林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防治對策。
關鍵詞:楊樹;水保;問題;對策
楊樹品種繁多,適應性廣,在水保防護林中廣泛應用,但也存在與農作物爭光爭水爭養分的矛盾,一定條件下會對長久性的攔擋工程造成潛在威脅。浮山縣在用楊樹作為水保防護林的過程中,采取“避、錯、混、斷、續、補”等措施,利用其優勢,克服其缺點,有效地起到了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
1不同種類的楊樹在水保防護林中的具體應用
(1)小葉楊的特點是根系發達,用它來保持土壤,減少土壤流失效果好,在荒山水保造林中被廣泛應用。
(2)青楊的特點是樹冠濃密,落葉豐富且易分解,用它來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在水源涵養林中被廣泛應用。
楊樹在水保防護林應用存在問題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楊樹;水保;問題;對策
論文摘要總結了不同種類楊樹在浮山縣水保防護林中的具體應用,針對楊樹在水保防護林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防治對策。
楊樹品種繁多,適應性廣,在水保防護林中廣泛應用,但也存在與農作物爭光爭水爭養分的矛盾,一定條件下會對長久性的攔擋工程造成潛在威脅。浮山縣在用楊樹作為水保防護林的過程中,采取“避、錯、混、斷、續、補”等措施,利用其優勢,克服其缺點,有效地起到了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
1不同種類的楊樹在水保防護林中的具體應用
(1)小葉楊的特點是根系發達,用它來保持土壤,減少土壤流失效果好,在荒山水保造林中被廣泛應用。
(2)青楊的特點是樹冠濃密,落葉豐富且易分解,用它來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在水源涵養林中被廣泛應用。
高速路段征地占用賠償標準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及《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公路交通發展的意見》,結合《市區征用集體土地計費規定》,本著合法、合理、公開、公正的原則,制定本補償標準。
一、地類的界定
(一)水田:指有水源保證和灌溉設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種植水生作物的耕地。
(二)水澆地:指水田、菜地以外,地勢平坦,坡度為2度以下(不含2度),有水源保證和灌溉設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包括種植兩季農作物(如:收小麥后,種植秋白菜)和種植經濟作物(如:西瓜、甜菜等)的。
(三)二類水澆地:指坡度在2—6度,有水源保證和灌溉設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四)旱平地:指地勢平坦,坡度在2-6度(不含6度),無灌溉條件,靠天然降水種植作物的耕地,包括沒有固定灌溉設施,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水保旅游產業發展
1水保旅游產業的提出和發展現狀
1.1水保旅游產業的提出
涇川縣是西王母民俗文化的發祥地,縣內有西王母宮、南石窟寺、溫泉等歷史和天然旅游資源。近年來,隨著生態和人文環境建設的發展,我縣積極探索開發水保旅游產業的路子。縣內2480條溝壑基本綠化,建各類水保蓄排工程3·68萬座(處),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82·4%,林木覆蓋率達34·9%,林草覆蓋率達59·5%,先后涌現出茜家溝、官山溝、田家溝等治理開發典型。2002年《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涇川人的自豪》和評論員文章《山川秀美大有希望》,充分肯定了我縣生態環境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同年縣委、縣政府提出“生態立縣,旅游活縣”戰略,要求把涇川的旅游產業盡快納入西部特色旅游的大體系、大框架中,從此全縣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水保、生態工業、生態旅游業等以生態為基礎的產業。
1.2水保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
生態旅游被譽為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無煙產業,它集生態、社會、經濟、示范效益于一體,能使廣大旅游者在享受旅游快樂的同時也受到應有的警示教育。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生態環境建設,把改善生態環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使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這為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向往美好是人類固有的本性,追求獵奇是人類活動的客觀規律,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設法適時避開煙霧籠罩、交通擁擠、噪音充斥的現代城市,而回歸大自然中去欣賞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呼吸新鮮潔凈的空氣,感受鳥語花香、清風明月中的詩情畫意。水土保持生態旅游正是挖掘自然旅游資源,將自然景觀與人文、現代休閑娛樂融為一體的旅游業。我縣在距縣城較近的臨近國道312線的溝道、山坡開展園林式治理,開發、建設水保旅游產業基地4處,景區面積達820hm2。
(1)田家溝生態風景區。該區是在田家溝水保試驗示范站基礎上培育出來的。治理前,流域內林木稀疏,水土流失嚴重。至2001年底,經過各類水保措施的綜合配置、優化組合,共修通道路10條7·2km,完成綜合治理面積80hm2,治理程度達85%,其中建各類觀光經濟園26hm2,興修大型提灌工程1處,發展魚塘2hm2,建淤地壩2座、骨干壩1座,發展壩地8hm2,走出了一條立足山地果樹生產,種草、養畜、育苗多種經營,建立高效經濟循環體系的水保生態農業的路子。2002年,為進一步挖掘水土資源潛力,擴大經濟效益,以田家溝試驗示范站為中心,計劃用3~5年時間建成國道312線上的王牌旅游景點。經邀請省內外水保、旅游界專家、學者現場論證,縣“四大家領導”聯席會議批準,按照“因勢造景,因景造勢,分年實施,縱深開發”的要求,建設田家溝生態旅游和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水保生態風景區。目前,主景區面積擴至240hm2,區內實現了“三通”,建有觀光果園、珍稀植物園、珍奇動物園和蒙古營、亭閣、百鳥園、狩獵場、水上樂園、垂釣中心、兒童樂園、西王母民俗園、九龍池、飛流瀑布等人文景點20多處,造型園林、亭臺樓閣、假山疊石、古橋石廊等園林景觀建筑多處,建成2幢620m2民居式別墅1處,兩層仿古式綜合服務樓1幢,修建延安式窯洞4孔、蒙古包4座,可接待百人團體及會議,充分體現了風景旅游、文化展現、休閑度假的特色。
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及林業建設工作情況匯報
一、基本情況
**位于**西部,轄*鄉**鎮,***個建制村(居)委會,**萬人。全縣總土地面積**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萬畝,現有有林地面積**萬畝;森林覆蓋率**%,綠化程度**%;竹林面積**萬畝,為全省**個毛竹基地示范縣之一;國家公益林面積***萬畝,占全縣林業用地面積的**%,面積居全省第一。**又是全國南方花崗巖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之一,屬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占山地面積的37.68%。
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情況
我縣水土流失治理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傾心支持。1983年5月,省委、省政府把**縣列為全省治理水土流失試點區,拉開了我縣大規模治理水土流失的序幕。至1999年,全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萬畝,其中:有效治理面積****萬畝。2000年起省委、省政府把“開展以**嚴重水土流失區為重點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省市領導多次深入我縣對項目的實施進行精心指導。縣委、縣府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守土有責的高度政治責任感,發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在全縣范圍內掀起了一場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攻堅戰。在治理過程中,我們探索出一套成功的治理模式,堅持生態優先,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四年來,在**鄉李田、**鎮羅地等十五條小流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4.2萬畝,其中:封禁25.7萬畝,“老頭松”改造3.8萬畝,種果1.6萬畝,生態林草2.5萬畝,坡改梯0.6萬畝,改造鄉村道路、果園道路175.6公里,蓄水池1241個,防洪溝79.72公里,沼氣池4060口,谷坊183個,蓄水塘壩23座,渠道24.45公里,節水灌溉1處,水保監測站1個。突出表現在:一是治理步伐規模推進。1985年至1999年有效治理面積僅35.55萬畝,如按此進度計算,需46年時間才能把我縣的水土流失全部治理完。自2000年起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后,4年共治理34萬畝。據此規模推進,經過10年左右的時間,我縣的水土流失地可全部治理完,比原來的治理速度大為提高。二是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明顯,綠色產業將成為農民新的增收點。據監測,原中強度水土流失地植被覆蓋率提高20%以上,徑流系數從0.57下降到0.34,河水含沙量由0.35公斤/立方米下降到0.17公斤/立方米,經過治理后的水土流失區平均氣溫下降3.80C,氣候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同時,通過水土流失治理調整了土地利用結構,經濟林果得到培育壯大,如策武萬畝果場、三洲楊梅基地、南坑銀杏基地等成為既有防護功能又有經濟效益的小流域。此外,項目實施共用勞力151.87萬工日,創勞動力價值2777.5萬元,僅經濟林果一項就消化剩余勞力18萬工日,創勞動力價值246.5萬元,為剩余勞動力提供了用武之地。三是“守土有責”的水保意識增強。通過項目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干群治山治水治窮的積極性,增強了治理水土流失的信心和決心。人們的水土保持意識普遍增強,基本形成了一種“毀林可恥、護林光榮”的良好社會氛圍。四是探索出了一條南方花崗巖水土流失治理的新路子。如建章立制強封山、“草牧沼果”、“草牧沼菜”生態模式、低效林“老頭松”改造、“等高草灌帶”等。通過采取大面積封山與小面積治理相結合,禁燒柴草與解決群眾燃料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生物、工程、農耕與管理相結合,以草先行,草牧沼果相結合,經濟林果與水保防護林相結合,成功探索出了治理南方花崗巖水土流失地的新路子。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專家石玉林在去年“院土八閩行”活動中對我縣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六個方面的措施:
㈠實行封禁做到“三個建立”。即建立規章制度,建立護林隊伍,建立疏導用燃的渠道。一是建立規章制度,明確封山育林育草的目標、任務、措施、責任等。二是建立專業護林隊伍。以鄉鎮林業站和水保站工作人員、生態公益林管護員為主體,組建專業護林隊,形成“縣指導、鄉統籌、村自治、民監督”的護林機制,把護林員工作重點由原來巡山為主改為入戶查灶為主。三是建立疏導用燃渠道。在水保治理項目區內的農戶全部改燒草為燒煤和沼氣,充分利用沼氣和煤炭解決群眾的燃料問題。由政府出資,實行煤炭價格補貼,對封禁區群眾燒煤每個煤球補貼0.04元;大力推廣沼氣池建設,建沼氣池每個給予補助680元。引導農民燒煤、燒沼氣,不燒柴藎癰舊轄餼雋斯碌娜劑銜侍猓釉賜飛鮮璧寂┟竇跎俁災脖壞鈉蘋怠?BR>㈡開發治理做到“三個結合”。即治理水土流失與治窮結合,與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與綠色產業結合,著力把低質低效的水土流失地變為優質高效的果園,變劣勢為優勢。一是建立山林權流轉制度。采取拍賣、租賃、承包等方式,對未治理的水土流失地政府收回經營權,重新發包,實行誰種誰有、誰治理誰受益的政策,山林經營權一定50年不變,每畝租賃金控制在28元以下。二是出臺激勵政策,引導農民參與開發性治理。在項目區種果的每畝給予種苗、肥料、撫育管理補助300元,建水池每個補助180元,建管理房、生活用房免交各種費用;路網由政府統一組織施工,無償提供業主使用;對領辦、創辦、承包開發50畝以上果園的干部,資金投入不足的,由縣產業發展擔保中心擔保銀行貸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㈢強化領導做到“三個落實”。即組織落實、責任落實、人員落實。一是組織落實。縣、鄉(鎮)書記任組長。二是責任落實。建立領導掛鉤責任制,治理開發任務完成情況列入部門、干部目標管理考核。三是人員落實。從計劃、財政、農業、林業、水利部門抽調人員與縣水保局人員合署辦公,鄉(鎮)水保、林業站人員不包村,專抓治理工作。
某某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及林業建設工作情況匯報
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及林業建設工作情況匯報
縣人民政府
年×月×日
一、基本情況
位于西部,轄鄉鎮,個建制村(居)委會,萬人。全縣總土地面積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萬畝,現有有林地面積萬畝;森林覆蓋率,綠化程度;竹林面積萬畝,為全省個毛竹基地示范縣之一;國家公益林面積萬畝,占全縣林業用地面積的,面積居全省第一。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又是全國南方花崗巖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之一,屬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萬畝,占山地面積的。
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情況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及林業建設工作情況匯報
××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及林業建設工作情況匯報
××縣人民政府
年××月××日
一、基本情況
××位于××西部,轄鄉××鎮,××個建制村(居)委會,××萬人。全縣總土地面積××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萬畝,現有有林地面積××萬畝;森林覆蓋率××,綠化程度××;竹林面積××萬畝,為全省××個毛竹基地示范縣之一;國家公益林面積××萬畝,占全縣林業用地面積的××,面積居全省第一。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又是全國南方花崗巖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之一,屬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萬畝,占山地面積的。
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情況
縣長在林果業建設暨植樹工作會講話
同志們:
縣委、縣政府決定召開全縣春季林果業建設暨縣直機關義務植樹動員會議,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縣委十六屆二次(全委)擴大會議暨全縣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圍繞促進林果產業提質增效,總結經驗,尋找差距,全面安排部署全縣春季林果業建設和植樹造林工作,動員各級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集中攻堅,迅速掀起林果業建設高潮,全力推動全縣林果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剛才,徐書記對今春林果業建設和縣直機關義務植樹工作進行了詳細安排,希望大家認真抓好落實。下面,我就切實做好今春林果業建設和植樹造林工作重點講六個方面的意見。
第一,要在總結成績中統一思想,切實堅定林果產業發展信心
我縣是一個生態大縣,也是農業部劃定的全國優質蘋果最佳適生區,蘋果是全縣唯一在全國榜上有名的優勢農產品。多年來,全縣上下充分發揮這一寶貴資源優勢,全力推進以植樹造林為主的生態建設,大力發展以優質蘋果為主的果品產業,取得了生態條件持續改善、產業收入穩步提升、社會影響逐步擴大的多重效應。特別是去年以來,全縣各級各部門積極搶抓國家加大林果產業扶持力度的戰略機遇,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的思路,強力推進果品產業開發,全力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全縣林果產業發展取得了新成效、實現了新突破。在持續推進果品基地建設上,通過縣上強推、鄉鎮真抓、群眾實干,全縣分春、秋兩季新建果園4.8萬畝,集中建成黨原坷老、豐臺焦家等6個千畝以上優質果品示范園區,產業規模優勢進一步凸顯;精心組織開展“果園標準化管理年”活動,組建全縣果樹技術服務隊,固定人員,落實報酬,常年開展技術培訓和服務指導,全縣果園管理水平有了明顯提升;按照政府引導、內引外聯、市場運作、多元投資的思路,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多方延伸產業鏈條,大力發展果品貯藏企業,全縣新建果品冷藏庫6座,新增貯藏能力3萬噸,果品貯藏、加工、銷售等配套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在鞏固擴大生態林業建設成效上,以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天保工程、三北四期防護林工程、森林植被恢復、生態公益林建設、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為重點,持續加強生態林業建設,扎實開展全民義務植樹和村鎮綠化,全縣完成荒山造林3.5萬畝、退耕還林補植補造2.74萬畝、農田道路林網109公里,集中建成城關合志溝、豐臺湫池溝、太平何崖公路等一批生態示范工程,生態林業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在深化林權制度配套改革上,持續擴大林權抵押貸款規模,多方發展林下經濟,完成樹種改優2.1萬畝,培育林下養殖示范點48處,發展林下種植1.8萬畝,發放林權抵押貸款6505萬元,林權改革各項工作繼續走在了全省、全市前列。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縣、鄉、村各級組織團結奮斗的結果,也是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共同努力的結果,必將為“十二五”時期全縣林果產業實現轉型跨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實踐證明,林業是的立縣之本、發展之基,在持續加強生態建設、大力發展果品產業,是遵循自然規律、發揮資源優勢的必然選擇,是遵循經濟規律、適應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是尊重群眾意愿、促進農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各級各部門一定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努力在擴量、提質、增效上下功夫,真正把生態建設的品牌做大做響,把果品產業的品牌做優做強。
第二,要在分析問題中找準差距,傾力強化工作中的薄弱環節
客觀審視我縣林果業發展現狀,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省市要求和周邊縣區的發展相比,全縣林果業建設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和差距。一是產業規模效應不夠明顯。目前,我縣果品適宜區覆蓋率僅僅過半,掛果園面積只有18萬畝,豐產園只有12萬畝,按照現代果業發展對大基地、大市場的要求,全縣果園面積明顯偏小,果品總量明顯不足,產業發展仍處于擴張規模的低層次階段,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缺乏整體優勢,支撐發展農村、富裕農民的能力仍然十分有限。二是建管措施落實不夠到位。一些鄉鎮果園栽植規劃不合理,質量把關不嚴,普遍重栽輕管,有樹無果、有果園無效益的問題比較突出,特別是幼園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掛果前基本不投入、不管理、不留營養帶,有的甚至在果園內種植小麥和高桿作物,果樹長勢差,保存率低;豐產園標準化管理措施落實不力,低劣園改造提升緩慢,直接影響了果品質量和產業效益;一些鄉村對規劃實施的生態林業建設重點項目不整修工程,不按規劃設計要求組織勞力進行栽植,造林任務欠賬大、質量差。退耕還林荒山配套落實不到位,雜果經濟林嫁接改造不及時,后續產業開發比較滯后,林業助農增收的后勁不足。三是配套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對果農培訓不夠經常,培訓內容單一,針對性不強,果農缺乏管理技術;產業鏈條短,龍頭企業少,果品加工、包裝、貯藏、營銷、商品化處理等配套服務體系不夠完備,出口創匯基本處于空白。四是林權制度配套改革進展緩慢。樹種改優工程新栽苗木保存率低,嫁接改造成活率差,后續配套管護也沒有及時跟上;林下種植整體規模小,發展層次低,沒有形成切合實際的種植經營模式;林下養殖投入不足,設施簡陋,布局分散,示范帶動效應不夠明顯;鄉鎮對林權抵押貸款宣傳引導不夠深入,部門在評估登記、協調服務、貸款發放等方面協作配合不夠緊密,貸款難度大、規模小、受益面狹窄;林業綜合服務大廳運行體制不夠順暢,鄉鎮林業服務機構建設滯后,專業合作組織大部分以村組為建辦主體,服務項目較少,服務方式單一。五是工作推行方式亟待改進。一些鄉鎮只做點上工作,不抓面上推進,造成工作落實欠賬大,整體發展不平衡;個別鄉鎮不認真抓落實,弄虛作假,玩數字游戲,上報的果園建設面積水分大,對全縣整體工作造成了嚴重影響;一些鄉鎮在工作落實中主要依靠行政推動,群眾主體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利用集體公用地建果園,依靠鄉村干部搞管理,工作缺乏連續性和經常性。這些差距和不足,既是當前我縣林果產業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也是我們在今后工作中需要著力突破的癥結問題。各鄉鎮、各相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深刻反思,認真研究,切實找準各自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聚焦用力,集中突破,真正把林果產業做大做強。
局長在梯田建設暨小流域治理會講話
同志們:
這次會議,是市委、市政府決定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后面,市委張書記、市政府曹市長還要作重要講話,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切實抓好貫徹落實。根據會議安排,我就上半年全市梯田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和下半年工作先講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上半年全市梯田建設及小流域綜合治理情況通報
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黨政組織的高度重視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梯田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扎實推進、進展順利,整體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在梯田建設上,今年省上下達我市梯田建設任務22.67萬畝,市委二屆十六次全委會和市人代會提出完成26萬畝,止目前,全市共完成16.34萬畝,占省上下達任務的72.1%,占市上目標任務的62.8%。全市共規劃落實梯田建設工程244處23.3萬畝,其中:萬畝以上工程2處2.2萬畝;千畝以上工程68處13.65萬畝;五百畝以上工程61處4.27萬畝;五百畝以下工程113處1.92萬畝。止8月6日,全市共落實資金5908萬元,開工建設梯田工程227處,完成面積16.34萬畝。其中:區完成3萬畝,占任務3.88萬畝的77.3%;縣完成1.02萬畝,占任務2.29萬畝的44.7%;縣完成3.36萬畝,占任務4.44萬畝的75.8%;縣完成2.56萬畝,占任務2.52萬畝的101.5%;縣完成1.43萬畝,占任務1.99萬畝的72%;縣完成4.75萬畝,占任務7.12萬畝的66.6%;縣完成0.22萬畝,占任務0.43萬畝的52.3%。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上,今年全市新列重點治理小流域23條。止目前,完成流域綜合治理面積73.6平方公里,占規劃任務的75.3%。其中區列入治理小流域3條,完成治理面積13.26平方公里,占規劃任務的81.2%;縣列入治理小流域3條,完成治理面積2.73平方公里,占規劃任務的20.9%;縣列入治理小流域3條,完成治理面積11.44平方公里,占規劃任務的81.4%;縣列入治理小流域4條,完成治理面積7.64平方公里,占規劃任務的67.9%;縣列入治理小流域4條,完成治理面積15.81平方公里,占規劃任務的80%;縣列入治理小流域3條,完成治理面積10.15平方公里,占規劃任務的91.3%;縣列入治理小流域3條,完成治理面積12.57平方公里,占規劃任務的103.3%。
根據市水利水保部門現場督查了解和統計數據綜合分析,總體感到,今年全市梯田建設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顯著特點:
一是及早安排部署,責任靠得實。各縣(區)普遍從去年后季就超前謀劃,及早動手,組織技術人員科學選點,統一規劃,并動員群眾預留地塊,各有關部門和鄉鎮積極組織勞力機械、協調資金,為今年開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今年年初,各縣(區)普遍召開專題會議,對梯田建設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并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及時編制梯田建設實施方案和重點小流域實施方案,保證了各項工作早安排、早規劃、早啟動。縣3月17日就召開專題會議,動員部署工作,并與各鄉(鎮)、各部門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對2011年計劃實施的4條重點小流域落實了縣級領導包點責任制和治理措施部門包抓責任制,充分調動了農、林、牧、水和交通等部門的力量,靠實了工作責任,確保了工程及早開工建設。、、、等縣把小流域綜合治理和梯田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實行了縣級領導包流域、水保局負責人包項目、業務干部包工程的包抓責任制,爭取了工作主動,贏得了良好開局。
綜合治水研究管理論文
1我國治水存在的主要問題
水利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水多、水少、水臟”,即南方汛期水多成災,北方水少干旱,水資源污染嚴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三大心腹之患和生態環境的嚴重威脅。
1.1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對資源過度索取,人與自然沒有很好地和諧共處
1.1.1水土流失嚴重,水環境惡化
水土流失問題涉及到大面積的自然破壞,不適度的人類活動加速了其發生、發展,它是人類諸多災害的根源。水土流失包括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凍融侵蝕、滑坡、泥石流、崩崗等多種形式。我國是一個水土流失危害十分嚴重的國家,據1990年遙感調查表明,我國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67萬km2,其中水力侵蝕面積179萬km2,風力侵蝕面積188萬km2,每年流失土壤達50億噸之多。幾十年來,全國因水土流失損失的土地4000多萬畝,年平均在100萬畝以上。特別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山區,“石化”現象很嚴重,發生范圍廣,局部地區已經失去了生存條件,如:廣西石灰巖地區許多地方已無地可種,每3人要棄地移民2人,剩下的土地僅夠1人生存。全國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伴隨著上億噸氮、磷、鉀養分付之東流。因此,水土流失整個過程都對人類生存環境產生極為不利的負效應。
黃河中上游60萬km2的黃土高原,嚴重水土流失的面積達45萬km2,年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3700t/km2,可說是世界水土流失之最。其中年平均侵蝕模數在5000t/km2以上的地區共有15.6萬km2,每年產沙14億噸,占總產沙量的87.5%。從內蒙古河口鎮到龍門區間的晉陜峽谷地帶的10萬km2,是粗沙區,年平均土壤侵蝕模數達10000t/km2,最嚴重的達50000~60000t/km2。從這個地段輸入黃河下游的泥沙達黃土高原輸沙量的60%。每年從黃土高原輸入黃河三門峽以下的泥沙達16億噸,部分泥沙淤積在河床上,使其每年升高10cm,河床高出兩岸農田3~10m,最高的10m以上,成為有名的地上懸河。其余的泥沙入海,每年要造陸幾十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