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09:25: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苔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讀苔絲感想

《苔絲》被稱為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瑰寶,出版于十九世紀末,作者是英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個聳立在維多利亞時代和新時代交界線上的憂郁形象”——托馬斯。哈代。

《苔絲》寫的是社會把一個純潔、質樸、正直、刻苦、聰明、美麗的農村姑娘逼得走投無路,終于殺人而被判絞刑的故事。這是一個悲劇,它無情地批判了社會現實,也從一個側面揭露了英國上流社會的腐朽墮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苔絲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姑娘,但作為女人,她擁有迷人的外表。漂亮的臉蛋,和恰到好處的身材。哈代給這個人物以重墨描繪,那就是著重寫了她的外在形象。這個形象年輕美貌,天真活潑。給我映象最深的是她性感的嘴唇,和她唇上的曲線。粉嫩嬌艷,如花沾露的唇,再加之細致分明,乖巧柔美的線條,在顧盼流轉間,不動人也難。就是這樣一位年輕美麗質樸的姑娘,她善良純真的天性卻被狠毒自私的上流社會的一位青年貴族亞力克利用欺騙,始終不能擺脫亞力克的陰影,而走向黑暗的深淵。她無力擺脫這種悲慘命運,只能用極端扭曲的方式對加在她身上的壓迫進行反抗??墒沁@反抗又有什么用呢?只不過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瞬間就會消失,被人們所遺忘,完全不可能動搖整個冷酷殘忍的社會。所以說,只靠個人力量的反抗,根本不起作用。這也是人性乃至社會的悲哀。

當她好不容易逃離亞力克的魔掌,隨后去農場工作,并遇見了自己今后所愛的人——克萊爾,克萊爾欣賞苔絲的純真可愛,在工作中交流頻繁,感情不斷升溫,最后墜入愛河并義無反顧地結婚了。就在幸??煲獊砼R時,因為苔絲的對過去不堪往事的吐露,導致兩人從幸福的高空一下子跌入了現實的谷底??巳R爾因為接受不了這一事實,毅然離開苔絲,遠走他鄉,無情地拋棄了可憐的苔絲。就是這樣一位遭到命運戲弄的可憐人兒,想要與愛的人在一起幸福生活,就連這樣一個簡單平凡的愿望也沒法實現,最終走投無路,惶惶不可終日,再加上亞力克的騷擾,她萬念俱灰,對生活完全失去了希望,而動了殺念,殺死了侮辱她的,一直讓她痛不欲生的亞力克。在殺死了亞力克之后,苔絲并沒有為此后悔難過,而是一下次輕松了,因為死對于她來說是一種解脫,她終于自由了。她以死來證明自己對愛情的忠誠,來成全自己和克萊爾純潔美好的愛情而沒有遺憾。亞力克也為當初拋棄苔絲而感到后悔,帶著巨大的悲痛與歉疚歸來,并與即將被處死的苔絲度過了她生命最后五天快樂的時光。但是他失去了一個深愛她的人,一個把他當做生命一部分的人,一個可以為了他去死的人。可是后悔已經來不及了,因為他的自私和所謂的虛偽道德的約束,而使苔絲陷入悲慘的境地。對于苔絲來講,克萊爾是她的希望,是她一切快樂的源泉,她為認識他而感到幸福,可是克萊爾把她最后一點希望也給抹滅了,即使后來克萊爾請求苔絲的原諒,以及在苔絲死后懷念追憶她,也無濟于事??梢哉f,克萊爾也間接促成苔絲的死亡,但是直接促使她走向死亡的還是這個社會,是社會的悲劇。其實社會中像苔絲這樣的可憐人很多,他們雖然身份卑微,但他們作為獨立的人格,不應該被社會歧視拋棄,而是應該為他們提供一個可以傾訴的平臺。這樣才不會出現如此多的悲劇。

如果說卡門的美在于野性叛逆,簡愛的美在于倔強頑強,那么苔絲的美一定在于純凈自然,她是大自然的女兒。她的純潔就像藍天一樣,雖然偶而會被烏云遮住,可是當烏云散去,世界上最純凈透明的依然是藍天。雖然小說女主人公身份低賤,遭受了無恥之徒的玩弄和侮辱,歷經重重磨難,最后走上了錯誤的道路,但我們依然贊美苔絲不屈服于命運,敢于和不公平命運做斗爭以及為愛奉獻的精神,她單純善良的形象將永遠留在我心中,揮之不去。

查看全文

苔絲悲劇的根源研究論文

摘要:苔絲是一位美麗、善良、純樸、自愛、自強的農村姑娘。但在所謂的現代社會中,苔絲度過了短暫而悲慘的一生,成為現代社會的犧牲品。原因何在?從外在因素方面討論了苔絲命運悲劇發生原因,指出苔絲命運的悲慘結局是必然的。

關鍵詞:悲??;外在原因;犧牲品

1宗教的根源

在維多利亞時代,對于宗教的信仰雖然已經不是活生生的事情,但宗教的影響仍然是巨大而廣泛的,尤其在苔絲居住的偏僻鄉村角落,宗教崇拜更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情感。

正是受周圍環境和父母的影響,苔絲如其她鄉村姑娘一樣,從本質上是一個純粹的宿命論者。由于她父母的愚昧和她自己幼稚,她被亞歷克·德伯維爾誘騙而失貞,她不知道貞節對女性至關重要性——少女的貞節一旦失去便永遠失去。出于自尊及對未來美好的希望,苔絲沒象其她女性遇到這種事情那樣嫁給亞歷克而是果斷地離開了他??筛鶕塘x信條,少女失去貞節是件可憎的事情,尤其那人不是丈夫,這都恰恰發生在苔絲身上。周圍人們嘲笑她,把她看成有罪的,她的父母也責備她。苔絲第一次感到害怕和人情的冷淡,出于根深蒂固的宗教意識,她也把自己看成侵入“清白”世界的“罪惡”之人。就這樣苔絲養成了聽天由命的理念。

苔絲懷孕了,她認為孩子是無辜的、清白的,而且她非常愛他。可是不幸的是孩子沒過多久便夭折了,這在醫療不發達的時代本是正常的。苔絲的宗教意識卻認為正是由于自己的“罪過”使得“苦惱”成為無視社會規范的無恥“造化”送來的私生子而且得不到洗禮,最終死亡。

查看全文

生態女性主義下的苔絲與翠翠形象分析

[摘要]盡管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處于不同的時代,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與中國作家沈從文將自己對于純樸民風的懷念、對自然的熱愛分別投注在對威塞克斯與湘西的描寫之中,兩位作家都呼吁回歸自然與純真的人性?!兜虏业奶z》中的苔絲與《邊城》中的翠翠都是“自然的女兒”,在新舊文明交替之際,相較于翠翠表現出的自始至終的平和之美,苔絲更能代表一種勇于追求不懼犧牲的激情之美。本文將采取平行研究的方法,分析比較生態女性主義的視野下的苔絲與翠翠的形象特征。

[關鍵詞]托馬斯·哈代;沈從文;苔絲;翠翠;生態女性主義

托馬斯·哈代,擅長描寫新舊文明交替之時的人世百態,他表現出了對威塞克斯純樸民風的懷戀與對自然的熱愛,以威塞克斯為背景創作了多部小說,后被稱為“威塞克斯小說”,而《德伯家的苔絲》無疑是這之中十分成功的一部,苔絲的形象早已在世界各地的讀者心靈中留下了印記。作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中十分經典的作品,《邊城》同樣贏得了海內外讀者的喜愛與認可,其熱度經久不衰。沈從文用含蓄雋永的文字描寫了湘西茶峒的風土人情,在敘說翠翠、儺送、天保三人之間的愛情故事的過程中,隱含了其對于人的生存狀態的反思,其中所蘊含的對自然的崇尚與生命的敬仰,使得這部作品中描繪的“邊城”不再局限于普通的地域概念,而是上升到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詩意棲居的樂園。兩部作品對于人類生活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都進行了反思,都十分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且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融入了大量對于女性生命與自然的關系的思索。

一、生態女性主義簡述

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最早由法國學者弗朗索瓦·德·埃奧博尼提出,主張將自然概念與女性命運相聯系,認為男性與女性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在父權制社會里,女性處于弱勢地位,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而隨著人類對于自然的肆意破壞,人類對于自然的關系也是一種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生態女性主義呼吁破除因父權制所形成的舊世界觀,以生態學原則與女性主義原則構建一個新的更加和諧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將人類看作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與大自然互依互存。只有與大自然聯系密切的女性擺脫被壓迫的地位,才能實現兩性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平等對話。生態女性主義在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多元格局,出現了例如文化生態女性主義、精神生態女性主義、社會生態女性主義、哲學生態女性主義等分支。總之,生態女性主義“把女性主義的‘社會性別’(Gender)范疇作為研究和分析問題的范式,重視女性的地位、價值、體驗和利益,以性別視角透視環境倫理、生命倫理、婦女倫理等……從女性與自然關系的視角出發,把人看成是一種生態存在,重視并致力于生態系統的保護,強調萬物和諧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鄭湘萍,2005)。生態女性主十分注重環境哲學與女性主義的綜合考慮,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工具理性,在當今全球化以及全球生態日益惡化的背景下,生態女性主義對環境問題、婦女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人物與環境

查看全文

議苔絲悲劇的根源及宗教思想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苔絲這個人物的分析,揭示其悲劇的根源。并分析作者體現在文本中的宗教思想以及《苔絲》透露出來的作者對悲劇的深刻理解。

【論文關鍵詞】苔絲哈代宗教思想悲劇

十九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侵人英國農村,小農經濟解體,個體農民逐漸走向貧困和破產。哈代對當時現實極為不滿,用批判現實主義的眼光來審視觀察社會,并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佳作。《苔絲》就是其中最優秀的一篇。在這部作品中作者通過女主人公苔絲的震撼人心的愛情悲劇,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經濟、法律、道德等進行了強烈的控訴。

一、關于苔絲

苔絲聰明漂亮,善良勤勞,是一位有性格有思想的女性。她生活在一個新舊更替時代,出生在一個沒落小貴族世家的農民家庭。社會地位極為低下。她一生似乎從她懂事開始,命運就一次次地捉弄她,災難一個個地接踵而來。直到生命的結束。許多癡情的讀者為她的悲慘命運深深惋惜,有的甚至憤債不平。埋怨哈代不該對苔絲如此”殘忍”、”狠心“。然而,處在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哈代,盡管他從當時社會經濟、政治、道德、風俗等各方面的巨大變化的破產農民的悲慘命運中清楚地看到了在”維多利亞盛世”的維幕掩蓋下英國社會的深刻危機??v使他有天大的才能。卻也無法解決當時社會不可克服的矛盾。作為現實主義作家,他能夠真實生動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而作為思想家他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人間苦難產生的社會根源,也找不到社會的出路。他認為在強大無比的宇宙威力面前,人是很渺小的,人在同現實環境的沖突中,顯得非常的軟弱無力。人擺脫不了命運的支配。因而他把苔絲的不幸解釋為一種神秘力量作弄的結果,似乎與生俱來,不可逃脫。

苔絲的悲慘結局,小說一開始就有某種預示。當苔絲帶著弟弟亞伯罕替代酒醉了的父親去趕集時,弟弟滿懷希望對她說:”咱們那個財主本家能幫著你讓你嫁給一貴人”。這話并沒有使苔絲高興,卻讓她感到很不耐煩。甚至”好像看見了那個上等人對她做嘴臉,笑話她家窮”。趕集途中,她家唯一的生活靠山一那匹拉貨的老馬被郵車撞死。這便為苔絲的不幸命運拉開了序幕。作家也在苔絲和亞雷初次相交時指出。當苔絲天真爛漫地低頭看胸前的那些亞雷送給她的玫瑰花的時候,”一點兒也沒料想到。那一片彌漫帳棚。有麻醉性的青煙的后面,正伏著她一生的戲劇里那段’悲劇性的災害,一一條要在她的綺年妙齡的燦爛光色中變作血紅的光線”。這些不祥的兆頭和預言很快就得到了印證。苔絲在亞雷家干活期間,遭到了亞雷的奸污,回家后生下了一個男孩,不久,孩子病逝。她為了逃避人們的非議來到無人知曉她的塔布籬干上了擠奶女工的活兒。此時她希望平靜地生活,可是又遇上了牧師的兒子安現·克萊,并且兩人深深相愛。克萊一次又一次誠懇地向她求婚。但以往不幸的陰影始終籠罩著她,使她蝎力地克制自己情感,一再拒絕克萊的求婚。最終她還是抵制不住愛情的進攻,答應嫁給克萊?!弊屪约鹤鏊娜?,管他叫自己的丈夫,自己的親人一然后,假如必要的話,死去一”。作者在這兩處用了破折號,為什么呢?我想,此時的苔絲對未來幸福的懂憬以及心里老不踏實甚至一種不祥的預感老是攪和在一起。大概作者也覺得自己無法用詞語準確恰當地把它們表現出來,或者是知道了不忍把它直截了當地說出來。因而留下空白,讓讀者們自個去想象揣摩??嗝奶z,仿佛知道”窮歡樂極必有兇終惡果”。她是逃避不了惡運的。就像冥冥之中一切都有安排好了似的。果然新婚之夜苔絲繞恕了丈夫以往風流韻事的同時卻未能得到丈夫的原諒并被其遺棄。后來,陷人困境的苔絲,又遇上亞雷·德伯。真可謂無巧不成書。面對重重災難和窘迫,萬般無奈的苔絲接受了亞雷的保護,與他同居了。假如故事到此結束。我們也不會埋怨作家,因為他已經寫了一個如此令人心酸的悲劇。再說十九世紀末英國農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百姓們家破人亡,走投無路是普遍現象。像苔絲這般的弱女又有什么法子和出路呢??墒亲髡哌€不罷休。他認為上天對苔絲的捉弄還未完,緊接著克萊在巴西經營失敗,被朋友勸說后突然歸來并找到了苔絲,要求同她和好。當他了解苔絲的狀況后悵然離去。此刻悔恨交加徹底絕望的苔絲被亞雷的嘲諷、挖苦所激怒,失去了理智用餐刀刺死了亞雷后沖出家門,追趕上克萊和他一起逃進森林中度過了五天幸福甜蜜的生活,第六天清晨被送上了紋刑架。至此,”埃斯庫羅斯所說的那個物種的主宰對于苔絲的戲弄也完結了。

查看全文

試論簡愛與苔絲命運下的宗教思想

[摘要]簡愛和苔絲均出身貧苦,一生與命運抗爭.追求自尊、獨立和幸福,但倆人命運卻截然不同。本文試從作者創作思想、故事情節及人物性格發展等角度做了簡要分析和比較。

[關鍵詞]簡愛苔絲宗教思想悲觀情緒

簡愛和苔絲是英國文學史上家喻戶曉的女主人公。一位是夏洛蒂布朗特筆下的女家庭教師,在飽嘗童年的苦難,經歷了艱難跋涉之后終于找到了幸福的愛情歸宿;另一位是托馬斯哈代塑造的鄉間農場擠奶女工,她短暫的一生赤腳走在布滿荊棘的路途上,飽受命運的捉弄,最終走上絞架,成了祭壇上的犧牲品。兩位主人公均為極富個性的女子,她們尋求自尊,獨立、大膽追求幸福,勇敢與命運抗爭,然而卻有著迥然不同的結局。是什么因素導致了一生追求、抗爭的兩位女性如此天堂和地獄樣的不同命運呢?本文試從作者的不同時代背景及思想意識,小說的情節及主人公性格的發展等方面來加以說明。

布朗特和哈代均屬英國文學史上維多利亞時代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因為他們的作品和同時代大多數其它作品一樣,反映了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現象和思想意識.比如《簡愛》中對孤兒們在寄宿學校里悲慘的生活反映及扼殺人性的殘酷的教育制度的批判,《苔絲》中個體農民貧困的生活描寫以及對資本主義經濟、法律和道德諸方面的觀察與審視等等。然而,英國歷史上的維多利亞時期(1832-1901),短短的七十年時間卻是個社會發生巨變的時期,工業繁榮與信仰矛盾危機同時并存,初、晚期作家在文學中的思想如此不同,似乎成了來自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經歷反映。一方面,在維多利亞時代早期.傳統的價值觀念在人們生活中起很大作用,宗教信仰仍然左右著人們的生活和思想;另一方面,到了后期,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貧富分化的加劇,加之進化論、實用主義等現代哲學思想的滲透和影響,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動搖,懷疑、迷惘、悲觀情緒進人人們的思想意識領域。這種變化在文學領域中得到反映。像狄更斯、布朗特一些早期代表作家,在展示、批判現實的同時,思想仍傾向于傳統的宗教信仰,并從中尋求改善社會、拯救個人靈魂的希望。而在哈代、王爾德為代表德一類后晚期作家作品中,信仰動搖、困惑和悲觀成了小說的基調,這種情緒和基調成為后來以喬伊斯、愛略特等為首的現代主義文學的過渡和序幕。

小說《簡愛》的創作思想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以宗教為基礎的,因為主人公性格發展(成人以后)的關鍵幾步最終得益于基督的引導。

簡愛與羅切斯特在教堂舉行婚禮可謂故事的高潮之一?;槎Y被阻止,心中裝滿幸福憧憬的新娘頃刻間被冰冷絕望的洪水淹沒。在這極端痛苦的時刻,盡管羅切斯特一再真心執意挽留,簡愛還是要“果斷、立即、完全地離開他”。她說:“我關心自己……尊重自己。我將遵守上帝的規定及世人認可的法律”。事實證明這一選擇是理智的。否則,如果簡屈服了自己的感情,留下來以情人的身份與他相處,她的內心是無法安寧的。

查看全文

從苔絲的悲劇看哈代的道德觀、人生觀

〔提要〕作者哈代通過對苔絲悲慘命運的描寫,將她完美的道德品質和資產階級的虛偽、墮落作了對比,并對當時英國農民所受的痛苦深表同情,對于社會的不公平提出抗議和反對,但由于看不到社會進步發展的必然性,因而流露出對“命運”的無奈。哈代的人生觀、道德觀從小說故事的發展表露出來。

〔關鍵詞〕苔絲托馬斯哈代人生觀道德觀

《德伯家的苔絲》是十九世紀末英國現實主義作家托馬斯·哈代1840—1928的代表作之一。哈代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開始長篇小說的創作,到九十年代后期轉而寫詩歌。這時期的英國,正處于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資產階級思想家認為這一階段的社會制度是“不能改變”,把這個時期的社會制度理想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哈代的作品,恰恰與之針鋒相對,反映了前一世紀末英國經濟由于工業資本侵入農村而發生的巨大社會變化,一針見血地揭露了英國社會的虛偽,戳穿了資產階級世界的樂觀主義,對受壓迫的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表示無限的同情。因而小說一出版1891年在英國社會上就引起了一場風暴,一些“正人君子”之流的批評家和“高雅讀者”激烈地反對這部作品,對哈代大肆攻擊,認為“這個作家想要借這些書揭起反抗一切社會禮法的旗幟,掀起推翻一切神圣道德的風潮?!贝撕?逼得哈代不再寫小說,而把晚年貢獻給寫詩了??梢姰敃r英國社會對哈代的攻擊到了何等惡毒的地步,同時也可看出哈代的作品的現實意義。

在《德伯家的苔絲》這部書里,作者描寫了一個美麗、善良、純樸的農家女孩子的悲慘遭遇。他把她完美的道德品質和資產階級的虛偽、墮落作風對比,他對封建宗法制家長統治的英國農民所受的痛苦深表同情,他深深地相信,那些樸素、平凡、默默無聞的勞動人民,有高尚的品質,純潔的道德。這是哈代人生觀的特點。當他人生觀發展到深刻了解家長統治的農村理想為幻想時,他悲慘地發現了那種理想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從而對于社會的不公平現象提出抗議和反對,但同時,又流露出對“命運”的無奈。

苔絲是哈代女性畫廊中最美麗、善良、純潔、高尚的形象,她的父母是貧苦農民,從早到晚,辛勤勞動,也不能保證自己的七個孩子的溫飽。為了擺脫貧困境遇,母親異想天開,打發女兒和冒牌貴族攀親,結果使她遭到有錢有勢的貴族少爺亞雷·德伯的蹂躪,從此,苔絲永遠陷入痛苦的深淵。

后來,苔絲到牛奶廠做工,在那里遇上另一少爺安璣·克萊。單純的苔絲終于戰勝內心的重重矛盾,答應了多情、體貼的克萊的求婚。新婚晚上,為了忠實于丈夫,苔絲將自己的悲慘經歷無保留地向克萊吐露,“在他的腳旁跪下”請求他饒恕,但克萊卻冷酷無情地向苔絲宣布:“我原來愛的那個女人并不是你”,“而是另一個模樣兒跟你一樣的女人。”他把苔絲看成了外表純潔,內里淫蕩的女人,而把她遺棄了。

查看全文

哈代作品的“三農問題”研究

[摘要]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是19世紀末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身處社會轉型期,他敏銳地觀察到資本主義擴張使英國農村在社會政治、經濟、道德、風俗等方面發生巨大的變化以及給農民帶來的無法回避的苦難。哈代對于社會轉型期的英國“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和農民)有著敏銳認識。他開創了農村題材的作品領域,為當代中國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托馬斯•哈代;三農問題;研究

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是19世紀最后30年英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曾被卡爾•韋伯稱為“英國小說中的莎士比亞”。他一生跨越兩個世紀,共創作了15部長篇小說、4個短篇小說集、8卷詩、2部詩劇。哈代一生在農村生活并熱愛農村生活,對農村的自然環境、農民的精神生態有著難以言表的獨特情感。身處社會轉型期,他敏銳地觀察到了工業革命給19世紀末的英國農村社會帶來的舊經濟秩序的解體和價值觀念的變遷,他的作品描繪了農村自然景色的純凈、清新,同樣,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擴張使英國農村在社會政治、經濟、道德、風俗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并給農民帶來了無法回避的苦難。哈代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社會轉型期農業、農村、農民命運的獨特關懷,以及對宗法制農村社會價值觀的瓦解和重建的思考。在英國文學史上,他開創了農村題材的創作領域,讓我們能夠深入了解和研究社會轉型期英國的“三農問題”。

一、哈代作品中的英國農業概況

在英國,直到17世紀末,還有80%的英國人務農。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在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的雙重作用下,英國出現了大規模的農村人口流動和轉移。大量的農村居民被奪去土地,許多人不得不到村鎮和城市里去尋找棲身之地。1851年,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基本上實現了城市化。因此到了19世紀,通過圈地運動,與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相結合的租佃農場經營制度最終占了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在英國農業中取得了完全的勝利。英國農村勞動力真正的大批轉移,實際是社會總勞動在農業、工業和城市之間重新分配、配置的過程。哈下的威塞克斯是一個虛構的地名,但在其一部部作品中,它成為了一個既擁有獨特田園風格又深藏著深厚文化傳統的美麗鄉村。哈代著重描繪了威塞克斯美麗的田園風光的同時,又用略帶憂傷的筆調,深深嘆息它正一步步被現代工業文明所侵蝕。然而,威塞克斯也是一個經濟結構落后、社會秩序保守的典型鄉村群體。在19世紀初,各種以畜力、水力或蒸汽機為動力的農業機器陸續出現。同時,化肥在農業中開始應用。19世紀40年代,玉米法被廢除,農業機器(如脫粒機)進入農村。資本主義農場主為了贏利,在田間工作中使用婦女和兒童勞動力(如苔絲和裘德),農業的經營管理方式、生產方式、貿易形式等發生很大改變。在哈代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窺探到,英國農業革命使得勞動力、糧食、市場、資金等資源配置經過長時間的積累,由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轉移,農業領域中獨立的自耕農不復存在,舊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人們社會價值觀發生變化。

二、哈代作品中的英國農村變遷

查看全文

人性與社會習俗的抗爭淺議論文

【摘要】托馬斯·哈代小說《德伯家的苔絲》和《無名的裘德》不被同代人理解而招來不少非議,但被公認為是哈代最突出的兩部小說。近年來西方出現了一股哈代熱,說明哈代的作品中蘊藏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風格還大有研究的余地,而且人們的思維總是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不斷前進。他的這兩部杰作表現了人性同社會習俗的抗爭。

《苔絲》向傳統的貞操觀念提出了挑戰,否定了男性中心的絕對化貞操觀,揭露了它的不公平和造成的危害?!遏玫隆繁憩F了主人公為實現對事業和對愛情的追求,與當時社會制度和風習進行的堅韌不拔的抗爭。哈代雖然因不被同代人理解而遭到不少非議,但在百年后的今天,卻以這兩部奇書立下了不朽的名聲。

【關鍵詞】人性社會習俗抗爭

ResistanceoftheHumanNatureagainsttheSocialConventionsandCustoms

ThomasHardyandHisNovelsTessoftheD’UrbervillesandJudetheObscure

托馬斯·哈代(1840—1928)是小說家、詩人,是跨世紀的英國批判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資本主義勢力深入農村經濟生活后,英國宗法制農村的巨大變化以及資本主義制度下鄉鎮人民的悲慘命運。所寫作品對人民貧窮不幸生活充滿同情,對資產階級文明,道德,宗教等觀念作了深刻的揭露,具有不可否認的社會意義。他的小說往往遭到當時資產階級評論界的攻擊。

查看全文

對英美經典文學賞析的思索

摘要:英美經典文學在西方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閱讀英美經典文學并對其進行賞析,有助于我們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以及中外文化差異。其中,最重要的是對英美經典文學的賞析,尤其能夠使我們在主體結構、人物刻畫以及語言特色等方面體會西方語言的魅力,最終在文學賞析中提高自我對英美文學著作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

關鍵詞:英美經典文學文化差異賞析人物刻畫

眾所周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了許多語言學習和應用上的障礙。因此,我們會通過各種方式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而通過閱讀西方文學作品尤其是英美經典文學,有助于我們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外文化差異。鑒于此,筆者在介紹西方英美文學賞析的重要意義基礎上,分析了英美文學的特點、靈魂,并進一步對如何進行英美經典文學賞析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學習研究中重視英美經典文學賞析的重要意義

作為學者或者文學研究者,只有閱讀原著,才能捕捉西方文學閱讀的經驗,為日后的文學研究和文學評價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英美經典文學的閱讀賞析,不僅可以了解英美經典文學的基本架構,而且可以熟知欣賞、評價西方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文字所蘊含的藝術魅力是源于文本自身的,這就要求必須從文本出發,來品味,來體會。此外,通過閱讀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學作品,我們可以對文中所描述的社會生活和人物情感加以琢磨,在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的基礎上增強對西方文學的學習興趣,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英美經典文學的特點

查看全文

文學形象敘事翻譯和語用翻譯論文

摘要:翻譯的首要標準是“忠實”,即對原來文本意義的準確理解和用新文本作準確再現。然而,文本的意義受作者、文化系統、讀者等多方面的制約,具有自身的語義不確定性和理解上的多重含義性。本文以人物形象,包括動作、對話和人物心理活動描寫幾方面的具體實例探討了在文學作品翻譯中敘事學理論和語用學理論如何使譯文與原文達到語用等效。作者認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首先必須對特定語境中的意義進行分析,確定有關成分的意義。并以不同的視角對意義的特征進行分析,然后準確恰當地譯成目標語,達到與原文的動態等效。

關鍵詞:文學形象;翻譯;敘事學;語用學

一、引言

文學形象的藝術表現,包括外貌(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為(動作)描寫,對話描寫,細節描寫,環境與人物、人物與事件的關系的描寫,等等。在翻譯文學作品時,既要忠實于原作的靈魂,又要便于讀者的理解與接受;既注意原作信息的正確傳遞,又注意原作者美學意圖的充分體現。文學翻譯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最早出現在西方譯論里(曾文雄,2005,p.62-67)。在翻譯領域,由于對文學翻譯的本質特征認識模糊而陷入重藝術、輕語言或重語言、輕藝術的傾向,翻譯實踐的隨意性和翻譯批評的極端化等現象不時出現。本文嘗試將敘事學理論和語用學理論運用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實踐?;趯θ宋锟坍嫷亩嘁暯恰⒍喾轿坏目疾?,著重從微觀層次,即人物的動作語言和人物的心理活動,探討這兩種理論對文學作品翻譯的指導作用,以求拓寬翻譯的研究領域。

二、人物動作語言翻譯

人物描寫方式屬于正面描寫,人物描寫的方式主要有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采用人物描寫方式,能以形傳神,增強人物形象的鮮明性,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表明人物的思想品質。人物的動作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我國古典文學傳統的藝術表現方法。武松、林沖、李逵、魯智深、張飛、諸葛亮等典型藝術形象塑造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人物的行動描寫。一提起武松,婦幼皆知他景陽岡的打虎行動;一說到關羽,人們總忘不了他過五關斬六將的一系列行動。因為打虎這一行動成了武松勇氣和力量的標志;而過五關斬六將的一系列行動,則充分揭示了關羽勇猛善戰的英雄豪氣。也就是說,行動是人的精神狀態的表露。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及精神面貌,主要是通過人物自身的行動來揭示的。人的行動是受思想支配的,通過一個人的行動,可以窺見其思想和心理活動。優秀的文學作品常常通過人物的行動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