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粉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21:50: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天花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淺談天花粉本草考證

天花粉是臨床常用中藥,又稱瑞雪(《本草綱目》),花粉(《增訂偽藥條辨》),栝樓粉、樓粉(《藥材學》),屎瓜粉(《四川中藥學》)。而栝樓在古代的別名也很多:如《爾雅》載:“果籩實,栝樓也。論文百事通”郭璞注云:“今齊人呼為天瓜。”毛詩:“果籩實。”《傳》曰:“果螅栝樓也。”《名醫別錄》載:“一名果螅一名天瓜,一名澤姑。實名黃瓜。”現代天花粉的商品為葫蘆科植物栝樓的根,古代所用天花粉是用栝樓根所制成的粉。現將有關問題考證如下。

關于天花的名稱

1.雪的別稱:如唐代熊孺登《雪中答僧書》詩:“八行銀字非常草,六出天花盡是梅。”宋代陸游《擬硯山觀雪》:“山川滅沒雪作海,亂墜天花自作態。”金代高士談《雪》詩:“簌簌天花落無休,寒門疏竹共風流。”聞一多《雪》詩:“夜散下無數絨毛似的天花,織成一片大氅。”

2.中醫的病名:為痘的別名,清代袁旬撰《天花精言》六卷,前四卷專論痘證。

3.天上落下的各色香花:佛教傳說,佛祖說法時感動天神,諸天神撒各色香花,于虛空中繽紛亂墜,如《心地觀經一序品偈》:“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亂墜偏虛空。”這里的“華”同“花”,“天華”即“天花”。

4.玉米的雄花穗:天的意義之一是指位置在頂部的,如天窗。玉米的雄花穗因為長在頂部,所以稱天花。

查看全文

天花粉在暑溫病中應用研究論文

暑溫一病,進展迅猛,初起即可見壯熱、煩渴、汗多、脈洪大等陽明氣分實熱證,繼則化火、生痰、閉竅、動風之變,最后多見證為津傷氣虧之征.故可將本病分為三期論治:初期(多為衛氣同病),中期(多為氣營兩燔,可見邪毒化火入里,出現營血兩燔),后期(多為恢復期)[1]。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2],具有清熱生津之功,能散衛氣之暑邪,可清營血之暑熱,亦可養暑傷之陰,在暑溫病分期治療中有其獨特的作用。

初期,證侯表現為壯熱多汗、口渴心煩、背微惡寒、苔黃燥、脈洪數,此為暑溫初起,暑熱之邪侵犯衛氣,邪正劇烈交爭之候。病機歸納為暑入陽明,熱盛爍津。邪熱熾盛,氣分里熱蒸騰于外,則熱勢壯盛;暑邪內擾于心則心煩;熱迫津外泄則汗多;邪熱傷津則口渴苔燥;若汗泄過多,津氣耗傷,腠理疏松則背微惡寒。治當清暑泄熱,生津止渴,方用天花粉加白虎湯:天花粉30g、生石膏40g、知母20g、生甘草10g、粳米20g、竹葉10g,暑犯衛氣,熱盛于內而蒸騰于外,內外俱熱,煎爍津夜,速投天花粉清熱生津,津液生,則煩渴自止,并配竹葉,取其輕清宣透之功,共散隨熱之風,透風于熱外,熱勢即衰,則解津液受煎之急,再輔以白虎湯增強泄熱之力,共祛衛氣之暑。由于暑易傷津,即使無明顯津虧表現,天花粉也宜早用、重用,應遵張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治未病思想,以防津虧欲脫。曾治李某,男,46歲,2005年7月6日以發熱2+天就診,伴口渴、多汗、頭脹痛,舌紅苔黃膩,脈洪大。體溫39.5℃,神清,雙肺呼吸音粗糙,未聞及干、濕鳴音。余(-)。診斷為暑溫(暑入陽明),西醫診斷為流行性感冒,給予頭孢塞鈉2.00.9%NS100mliv滴注1日2次清開靈40ml5%GNS250mliv滴注1日1次柴胡針4mlim1日1次。7月7日查患者,上述癥狀未減輕,體溫39.3℃,遂改投天花粉加白虎湯:天花粉30g、生石膏40g、知母20g、粳米20g、生甘草10g、竹葉10g、佩蘭15g、菊花15g。7月8日查患者,諸癥明顯減輕,體溫37.3℃,繼用天花粉加玉女煎2劑連服2日,病情痊愈。討論:該患者為暑溫初期,熱勢較盛,雖給予柴胡、清開靈等退熱之劑,然熱不退,究其原因,清熱未生津也,使用天花粉生津退熱治療該患暑溫,津液一生,熱勢自衰,焉有不退燒之理?正如王冰所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中期,證侯表現為身熱心煩、咯痰黃稠、譫語神昏、口渴自汗、小便短赤、苔黃干燥、脈無力,此為暑熱未去而津氣已傷之侯。暑熱內蒸,故身熱心煩;熱煉津為痰,故咯痰黃稠;痰蒙清竅則神昏,熱擾心神則譫語;暑熱傷津則口渴、小便短赤、苔黃干燥;熱盛迫津外泄則自汗;汗出過多,傷津耗氣,故脈無力。治當清熱滌暑,益氣生津。方用天花粉加王氏清暑益氣湯:天花粉40g、西洋參5g、麥冬30g、石斛30g、黃連10g、竹葉10g、荷梗20g、生甘草10g、粳米20g。暑入心營,傷津擾神,灼津成痰.運用天花粉清熱生津,潤燥化痰,可使入營之暑熱從氣分而解,即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可使干燥之稠痰潤化而出,即有增液行舟之意。同時配伍西洋參、麥冬、甘草、粳米之屬,共奏益氣生津之效。津氣生,則口渴止;并黃連、竹葉、知母、荷梗之列,以增清解暑熱之力,自當身熱退凈;無熱灼津,痰源自斷;無熱擾心神,則心煩譫語等證亦解.即便并見身重、胸悶、苔黃膩等夾濕之證,也可重用天花粉,因本品具有滋陰生津而不礙濕之妙。曾治患兒王某,男,7歲,2004年6月23日以高熱1+天就診,伴口渴、頭痛,哭鬧,咯痰稠黃,唇燥,舌深紅,苔黃干,脈細數。體溫39.8℃,兩面紅赤,扁桃不腫大,雙肺呼吸音粗糙,可聞散在干鳴音。余(一)。診斷為暑溫(暑入氣營),速投天花粉加王氏清暑益氣湯:天花粉12、竹葉5g、西洋參5g、麥冬10g、知母10g、荷葉10g、粳米10g、黃連3g、石斛10g、瓜蔞仁10g,1日1劑,6月24日,查見患兒,諸癥悉減,體溫36.8℃,續服2劑,病情痊愈。討論:該患兒為暑溫中期,暑熱熾盛,氣營兩燔,給其加入天花粉,清泄氣營,自當熱退病愈。

后期,證候表現為身熱自汗、心煩口渴、胸悶氣短、舌紅少苔、脈虛細,此為暑溫后期,余熱未清,氣津兩傷。余熱內擾則心煩胸悶;口渴、舌紅少苔、脈虛細乃為陰津不足之兆,治當清泄余熱,養陰生津。方用天花粉加竹葉石膏湯:天花粉20g、白人參20g、竹葉10g、石膏40g、麥冬20g、粳米20g、生甘草10g。暑溫此期,暑邪雖退,但陰傷嚴重,應以養陰為要,葉天士有云“養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故投天花粉養陰生津,配以白人參、麥冬、粳米益氣生津,佐以竹葉、石膏清熱除煩,熱退汗止。曾治患者張某,女,39歲,2006年7月3日以反復發熱5+天初診,伴少氣乏力,口渴,舌紅少苔,脈虛細,體溫37.8℃,余(一)。就診前曾因高熱多汗,在我院以暑溫住院治療4天,目前仍覺不時發熱,口渴心煩,診斷為暑溫(暑溫后期,余熱留戀,津氣未復)。給予天花粉加竹葉石膏湯:天花粉20g、白人參20g、竹葉10g、石膏40g、麥冬20g、粳米20g、生甘草10g。7月5日,患者復診,諸癥消失,續守上方,7月7日,訪視病員,其已痊愈。討論:該患系暑溫恢復期,余熱未清,津氣未復,加入天花粉清熱生津,因是康復。

體會:暑溫之病以熱盛津虧貫穿全程,不論何階段均可用天花粉清熱生津,只是中期用量略大于早、后期。據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水煎液對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體外實驗表明,天花粉蛋白可抑制乙型腦炎、麻疹等多種病毒在感染的免疫細胞內復制。

值得注意的是:對孕婦禁用本品,以防墮胎;對脾胃素虛之人,慎用本品,以防傷中陽,致脾胃更虛。

查看全文

天花粉在暑溫病論治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暑溫是感受暑熱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熱病,暑熱之邪,其性酷烈,熱勢較盛,易傷津耗氣,治暑之法,以祛暑生津為要,而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清熱生津之功,能散衛氣之暑邪,可清營血之暑熱,亦可養暑傷之陰,筆者總結天花粉在臨床暑溫病的治療。

【關鍵詞】天花粉暑溫病

暑溫一病,進展迅猛,初起即可見壯熱、煩渴、汗多、脈洪大等陽明氣分實熱證,繼則化火、生痰、閉竅、動風之變,最后多見證為津傷氣虧之征.故可將本病分為三期論治:初期(多為衛氣同病),中期(多為氣營兩燔,可見邪毒化火入里,出現營血兩燔),后期(多為恢復期)[1]。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2],具有清熱生津之功,能散衛氣之暑邪,可清營血之暑熱,亦可養暑傷之陰,在暑溫病分期治療中有其獨特的作用。

初期,證侯表現為壯熱多汗、口渴心煩、背微惡寒、苔黃燥、脈洪數,此為暑溫初起,暑熱之邪侵犯衛氣,邪正劇烈交爭之候。病機歸納為暑入陽明,熱盛爍津。邪熱熾盛,氣分里熱蒸騰于外,則熱勢壯盛;暑邪內擾于心則心煩;熱迫津外泄則汗多;邪熱傷津則口渴苔燥;若汗泄過多,津氣耗傷,腠理疏松則背微惡寒。治當清暑泄熱,生津止渴,方用天花粉加白虎湯:天花粉30g、生石膏40g、知母20g、生甘草10g、粳米20g、竹葉10g,暑犯衛氣,熱盛于內而蒸騰于外,內外俱熱,煎爍津夜,速投天花粉清熱生津,津液生,則煩渴自止,并配竹葉,取其輕清宣透之功,共散隨熱之風,透風于熱外,熱勢即衰,則解津液受煎之急,再輔以白虎湯增強泄熱之力,共祛衛氣之暑。由于暑易傷津,即使無明顯津虧表現,天花粉也宜早用、重用,應遵張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治未病思想,以防津虧欲脫。曾治李某,男,46歲,2005年7月6日以發熱2+天就診,伴口渴、多汗、頭脹痛,舌紅苔黃膩,脈洪大。體溫39.5℃,神清,雙肺呼吸音粗糙,未聞及干、濕鳴音。余(-)。診斷為暑溫(暑入陽明),西醫診斷為流行性感冒,給予頭孢塞鈉2.00.9%NS100mliv滴注1日2次清開靈40ml5%GNS250mliv滴注1日1次柴胡針4mlim1日1次。7月7日查患者,上述癥狀未減輕,體溫39.3℃,遂改投天花粉加白虎湯:天花粉30g、生石膏40g、知母20g、粳米20g、生甘草10g、竹葉10g、佩蘭15g、菊花15g。7月8日查患者,諸癥明顯減輕,體溫37.3℃,繼用天花粉加玉女煎2劑連服2日,病情痊愈。討論:該患者為暑溫初期,熱勢較盛,雖給予柴胡、清開靈等退熱之劑,然熱不退,究其原因,清熱未生津也,使用天花粉生津退熱治療該患暑溫,津液一生,熱勢自衰,焉有不退燒之理?正如王冰所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中期,證侯表現為身熱心煩、咯痰黃稠、譫語神昏、口渴自汗、小便短赤、苔黃干燥、脈無力,此為暑熱未去而津氣已傷之侯。暑熱內蒸,故身熱心煩;熱煉津為痰,故咯痰黃稠;痰蒙清竅則神昏,熱擾心神則譫語;暑熱傷津則口渴、小便短赤、苔黃干燥;熱盛迫津外泄則自汗;汗出過多,傷津耗氣,故脈無力。治當清熱滌暑,益氣生津。方用天花粉加王氏清暑益氣湯:天花粉40g、西洋參5g、麥冬30g、石斛30g、黃連10g、竹葉10g、荷梗20g、生甘草10g、粳米20g。暑入心營,傷津擾神,灼津成痰.運用天花粉清熱生津,潤燥化痰,可使入營之暑熱從氣分而解,即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可使干燥之稠痰潤化而出,即有增液行舟之意。同時配伍西洋參、麥冬、甘草、粳米之屬,共奏益氣生津之效。津氣生,則口渴止;并黃連、竹葉、知母、荷梗之列,以增清解暑熱之力,自當身熱退凈;無熱灼津,痰源自斷;無熱擾心神,則心煩譫語等證亦解.即便并見身重、胸悶、苔黃膩等夾濕之證,也可重用天花粉,因本品具有滋陰生津而不礙濕之妙。曾治患兒王某,男,7歲,2004年6月23日以高熱1+天就診,伴口渴、頭痛,哭鬧,咯痰稠黃,唇燥,舌深紅,苔黃干,脈細數。體溫39.8℃,兩面紅赤,扁桃不腫大,雙肺呼吸音粗糙,可聞散在干鳴音。余(一)。診斷為暑溫(暑入氣營),速投天花粉加王氏清暑益氣湯:天花粉12、竹葉5g、西洋參5g、麥冬10g、知母10g、荷葉10g、粳米10g、黃連3g、石斛10g、瓜蔞仁10g,1日1劑,6月24日,查見患兒,諸癥悉減,體溫36.8℃,續服2劑,病情痊愈。討論:該患兒為暑溫中期,暑熱熾盛,氣營兩燔,給其加入天花粉,清泄氣營,自當熱退病愈。中國論文聯盟-后期,證候表現為身熱自汗、心煩口渴、胸悶氣短、舌紅少苔、脈虛細,此為暑溫后期,余熱未清,氣津兩傷。余熱內擾則心煩胸悶;口渴、舌紅少苔、脈虛細乃為陰津不足之兆,治當清泄余熱,養陰生津。方用天花粉加竹葉石膏湯:天花粉20g、白人參20g、竹葉10g、石膏40g、麥冬20g、粳米20g、生甘草10g。暑溫此期,暑邪雖退,但陰傷嚴重,應以養陰為要,葉天士有云“養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故投天花粉養陰生津,配以白人參、麥冬、粳米益氣生津,佐以竹葉、石膏清熱除煩,熱退汗止。曾治患者張某,女,39歲,2006年7月3日以反復發熱5+天初診,伴少氣乏力,口渴,舌紅少苔,脈虛細,體溫37.8℃,余(一)。就診前曾因高熱多汗,在我院以暑溫住院治療4天,目前仍覺不時發熱,口渴心煩,診斷為暑溫(暑溫后期,余熱留戀,津氣未復)。給予天花粉加竹葉石膏湯:天花粉20g、白人參20g、竹葉10g、石膏40g、麥冬20g、粳米20g、生甘草10g。7月5日,患者復診,諸癥消失,續守上方,7月7日,訪視病員,其已痊愈。討論:該患系暑溫恢復期,余熱未清,津氣未復,加入天花粉清熱生津,因是康復。

體會:暑溫之病以熱盛津虧貫穿全程,不論何階段均可用天花粉清熱生津,只是中期用量略大于早、后期。據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水煎液對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體外實驗表明,天花粉蛋白可抑制乙型腦炎、麻疹等多種病毒在感染的免疫細胞內復制。

查看全文

糖尿病中醫藥治療論文

【關鍵詞】糖尿病

由于生活環境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已大幅攀升,糖尿病已成為常見病、多發病。無論采用中醫或西醫治療,歸根結底是為了延長患者的壽命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臨床與相關實驗已經表明中醫藥可以降糖,而中醫的優勢不僅在于直接降低血糖水平,還在于清除血糖升高的原因,即消除血糖難控因素。現將糖尿病的中醫治療報告分析如下。

1辨證治療

糖尿病的演變過程可分為郁、熱、虛、損四個階段。

1.1糖尿病早期即郁、熱階段的治療要以開郁、清熱為主,同時要兼顧氣陰不足的虛證。郁的階段可以越鞠丸加減治療;熱的階段可以大柴胡湯加減治療。

1.2糖尿病中期糖尿病中期多虛實相兼,寒熱并存,既有臟腑、氣血功能不足的本虛,更有痰、濁、痞的標實,治療當標本兼顧,并根據虛實寒熱的多少施治。脾虛胃滯或胃熱者可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氣陰不足兼內熱者可用當歸六黃湯加減,上熱下寒者可用烏梅丸。

查看全文

骨炎寧顆粒質量標準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建立骨炎寧顆粒質量標準。方法采用薄層色譜(TLC)法對處方中的大血藤、天花粉、皂角刺、地榆等4種藥材進行定性鑒別;采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測定骨炎寧顆粒中綠原酸的含量。結果在TLC色譜中均能檢出大血藤、天花粉、皂角刺、地榆,骨炎寧顆粒中綠原酸與其它組分良好分離,綠原酸濃度線性范圍在0.0025~0.04μg(r=0.9999),樣品加樣回收率為99.60%,RSD=1.07%(n=6)。結論所建立的方法簡便可靠,重復性好,為骨炎寧顆粒的質量控制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骨炎寧顆粒綠原酸薄層色譜高效液相色譜

StudyontheQualityStandardforGuyanningGranules

LYi,CHENHuating,LUJinqing

1.DepartmentofPharmacy,UnionHospitalAffiliatedwithTongjiMedicalCollege,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22China;

2.Hubei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uhan430061China

查看全文

升陷湯研究論文

【關鍵詞】升陷湯

升陷湯是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治療大氣下陷的主方。筆者在臨床中以此湯加減治療他證,療效觀察滿意。現附例以說明之,供臨床參考。

1臨床應用

1.1燥癥患者,女,50歲,醫生。2005年12月19日就診。主訴:口唇干燥,強喝水,以午后及夜間尤甚,飲食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質紅無苔,脈細數。形瘦,既往兩目干澀,視物易疲勞,曾易汗出,現不愛出汗,平素月經周期、經色、質可,無血塊,但量少,行經3天左右。辨證:陰虧血虛。處方:生黃芪45g,生地15g,生山藥15g,知母15g,玄參15g,天花粉15g,白芍15g,天門冬15g,阿膠10g烊化,雞內金3g,升麻3g,柴胡3g,甘草6g。2劑后癥狀減輕,繼服3劑痊愈。

按:患者形瘦乃陰虛體質;平素月經周期、經色、質可,無血塊,量少,行經3天左右提示血虛,既往兩目干澀,視物易疲勞正是肝膽血虛干燥之征,曾易汗出,現不愛出汗提示津液不足,現口唇干燥,強喝水,以午后及夜間尤甚,舌質紅無苔,脈細數進一步提示陰虧血虛,故以滋陰養血潤燥。然午后乃“陽中之陰”,陽氣開始下降之時,口唇干燥以此時明顯有氣虛津液不能上乘之象,故于滋陰之中予以補氣,此乃“陽中求陰”之意,又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蘭室秘藏》中有“脾為血氣陰陽之根蒂”之語,故方選升陷湯加減,重用生黃芪,佐以升麻、柴胡升補脾胃之氣;予生地、山藥、知母、玄參、天冬、天花粉滋陰潤燥;予阿膠、白芍養血,加雞內金少許以助運化。

1.2郁證患者,女,60歲,退休。2007年12月10日就診。10年前因右側乳腺癌行切除術,3年前因車禍喪子。近日兒媳再婚,得知此事后心境抑郁,胸脘痞悶,善太息,以深呼氣為快,心煩易怒,失眠多夢,面色不華,頭暈神疲,易饑能食,饑時若不急食即覺怔忡,多汗,活動尤甚,口干渴欲飲,檢測血糖結果正常,舌質紅,左脈弦細欠有力,右脈沉遲而弱。平素腰部酸痛。辨證:宗氣下陷,肝氣郁結。處方:生黃芪45g,黨參10g,炒白術10g,生山藥15g,知母15g,玄參15g,白芍15g,山萸肉30g,枸杞15g,天門冬15g,代赭石15g,生龍骨15g,生牡蠣15g,炒棗仁15g,柏子仁15g,遠志6g,升麻3g,柴胡3g,桔梗3g,甘草6g,生姜3片,大棗6枚。3劑后睡眠轉佳,胸脘痞悶、饑餓感、口干渴減輕,脈象較前有力,自停服一切西藥。繼服5劑,囑2日1劑,囑移情易性情緒開朗,后回訪癥愈。

查看全文

高職用藥教學處方分析

摘要:為了培養學生分析中西醫聯合用藥治療的思維,提高學生運用藥學及中藥學知識的綜合能力,引入一例左面神經炎患者的治療過程,引導學生進行處方分析并思考用藥合理性。結果表明高職教學引入處方分析對學生學習用藥知識有實際意義。

關鍵詞:高職教學;處方分析;用藥教育

1創造情境

提供病例及治療過程摘要。患者,女性,73歲,西醫診斷為左面神經炎、帶狀皰疹、結膜炎,中醫診斷為蝸痹-風熱襲絡證(風邪外襲筋絡阻痹癥)。初始治療:潑尼松片抗炎,阿昔洛韋粉針劑抗病毒,維B1營養神經,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護胃。入院第2天:氯化鉀緩釋片補鉀,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內服大秦艽湯加減方:秦艽10g,川芎10g,當歸10g,赤芍15g,甘草6g,羌活10g,防風10g,黃芩10g,白芷10g,白術10g,生地黃15g,茯苓15g,醋延胡索10g,僵蠶10g,全蝎6g,制白附子6g,佛手10g,絡石藤15g。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入院第3天:依降鈣素注射液補鈣,維D2注射液促鈣吸收,外用噴昔洛韋乳膏緩解皰疹癥狀。入院第5天:停用潑尼松片。入院第7天:左耳內疼痛,左眼干澀,左側眼瞼閉合不全,畏光流淚,左側面部兜飯感均較入院時改善。停用阿昔洛韋。內服藥方調整,在初期治療方基礎上去制白附子6g,改天花粉15g,用法保持不變。入院第13天:左眼可閉合,口角稍歪斜,左側面部輕度兜飯感。停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噴昔洛韋乳膏。內服藥方沿用二次調整方,用法保持不變。入院第19天,出院:口角稍右偏。腺苷鈷胺片營養神經,內服藥方調整,在二次調整方基礎上加干石斛15g、南沙參15g,用法保持不變,3日為一療程。

2處方分析

提供藥品說明書、臨床診療指南、中醫醫案等書面依據,引導學生進行用藥治療分析。以下為學生分析實例。

查看全文

干燥綜合征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干燥綜合征肝郁辨證論治

干燥綜合征(sjogrensyndrome,SS)是一種以外分泌腺受損為主的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綜合征患者最突出的損傷和最早受累的部位為唾液腺、淚腺,主要表現為口干、眼干。我國SS的患病率為0.33%~0.77%。近年來,經浙江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風濕科確診的風濕病患者中,SS患者人數僅次于系統性紅斑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位居第三。但由于許多醫生對該病認識不足,再加上該病早期口眼干癥狀易被忽視,因而常被漏診、誤診。陶筱娟主任臨床觀察到,有相當一部分SS患者表現肝氣郁結和瘀血征象,以疏肝解郁和活血化瘀法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將其治療干燥綜合征的經驗介紹如下。

1病機探討

1.1以肝腎陰虛為本本病發病以中年以上女性居多。女子六七腎氣當衰,若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肝腎陰虛,加之后天經孕產乳之苦,可致津虧血耗而成陰虛血弱之體。在中醫基礎理論中,腎主水生精,腎陰虧損則津不上承,口干咽燥。肝腎同源,肝主藏血,肝開竅于目,肝失濡養,目失濡潤則雙目干澀,視物模糊,月經虧少或閉經。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之陰不足,筋骨失于榮養則關節疼痛,屈伸不利。《類證治裁》云:“燥有外因、有內因……因于內者,精血奪而燥生。”提示肝腎精血虧虛是內燥的根本[1]。干燥綜合征患者舌苔、脈象多表現為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舌干燥有裂紋、脈細數,這些均為陰虛之表現。

1.2因郁致瘀,因瘀致燥女子以肝為先天,肝為藏血之臟。如血虛陰虧之體,復加情志郁結,氣機不暢,可致氣滯血瘀;或氣郁肝火,灼傷津液,形成津虧郁熱血瘀。瘀血形成之后,可阻礙氣機升降,使津液敷布失常。津液在人體屬陰,起滋潤濡養作用,其散布于體表能潤澤皮膚毛發,其流注于體內能滋灌五臟六腑,其注入孔竅能濡養眼耳口鼻諸竅,其流注于筋骨關節能使之柔潤滑利。瘀血內停,津液敷布失常,臟腑不榮,機體失潤,則燥病乃成。正如《血證論》曰:“瘀血在里則口渴……內有瘀血故氣不得通,不能載水津上升,是以發渴,名曰血渴。”另一方面,瘀血化熱,可進一步耗傷津液,加重口眼干燥癥狀。干燥綜合征患者臨床表現為皮膚結節性紅斑或紫癜樣皮疹、雷諾氏征、肌膚甲錯、兩目黯黑、女子經血瘀滯、關節腫痛不移、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細澀,此皆為瘀血阻絡的表現[2]。

2治療大法

查看全文

中藥引發的生殖毒性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藥生殖系統毒性的特點及現狀。方法通過中藥對生殖系統毒性的古代記載、中藥對生殖系統損傷的臨床癥狀、中藥對生殖系統毒性的實驗研究、化學成分對生殖系統的影響等的研究分析,提出生殖毒性中藥的研究開發方向。結果對中藥的生殖毒性進行了分析探討,開展中藥抗生育作用的研究是生殖毒性中藥的重要發展方向。結論研究分析了中藥生殖毒性的現狀,提出了中藥生殖毒性的研究發展方向。

【關鍵詞】中藥生殖系統毒性

前言

由于中藥作用相對溫和,以復方為主治療疾病,中藥的不良反應較少。但隨著國際上天然藥物中毒事件的不斷出現,對中藥毒性重新認識的呼聲逐漸增高。本文就中藥的生殖毒性進行分析探討。

一、中藥對生殖系統毒性的古代記載

古代醫藥家很早就對妊娠禁忌藥有所認識,東漢《神農本草經》即有墮胎藥的記載。歷代本草均把部分蟲類中藥列為妊娠禁忌的范疇,并列入許多妊娠禁忌藥歌訣中。蟲類妊娠禁忌藥主要包括水蛭、蟲、虻蟲、全蝎、蜈蚣、地龍、斑蝥、白僵蠶、蟬蛻等9味。如水蛭,《本經》載:“破血瘕,積聚,無子”;《別錄》載:“墮胎”;《本草經疏》亦言:“墮胎者,以其有毒善破血也”;近代記載:“妊娠不可服”。蜈蚣,《別錄》載:“療心腹寒熱結聚,墮胎,去惡血”;“孕婦應用仍應持小心態度”。地龍,《中華本草》(精選本)載:“脾胃虛寒證不宜服,孕婦禁服”;“地龍對子宮有興奮作用,能引起痙攣性收縮,孕婦慎用”。明代李時珍總結為四十余種有代表性的禁忌藥物,闡明了孕婦禁用的觀點,并著有流傳至今的“妊娠禁忌歌。”“蟲元斑水蛭及蝱蟲,附子烏頭配天雄,野葛水銀并巴豆,牛膝薏米與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蟬蛻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干姜桃仁通,硵砂干漆蟹爪甲,地膽茅根都失中”。清代王孟英在李時珍禁忌用藥的基礎上增加至一百余種,現分類中主要是“妊娠禁忌歌”中的藥物。將其分為禁用(劇毒)類,慎用(有毒)類,能用(無毒)類。禁用類:巴豆、螈青、牽牛子、斑蟊、天雄、野葛、水銀、芫花、大戟、硵砂、地膽、雌黃、雄黃、水蛭、蝱蟲、蜈蚣、蟹爪甲、干漆、商陸、麝香……;慎用類:附子、烏頭、桃仁、紅花、干姜、肉桂、三棱、牙硝、芒硝、牛膝、皂角、赭石……;能用類:茅根、通草、木通、瞿麥、薏仁、槐花、蟬蛻、丹皮、大黃、枳實、當歸、川芎、冬葵子、益母草、半夏、南星、車前子、元胡、伏龍肝、神曲、麥芽等。

查看全文

中醫外科臨床護理價值探析

摘要:目的探究中醫外科臨床護理應用循證護理理念的價值。方法選棗莊市嶧城區中醫院396例外科患者,隨機分2組,對照組常規中醫外科護理;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統計分析2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在患者滿意度、中醫證候積分、并發癥發生情況等指標上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運用循證護理理念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效果較好,能夠減少患者并發癥發生頻率,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中醫外科;臨床護理;循證護理

如今醫學事業的發展迅速,相應地要求我們對護理人員的整體工作模式做出改革。循證護理是通過護理人員的臨床經驗,結合科學理論,并且根據患者的主觀意愿而進行規劃護理流程的一種護理模式。與常規的護理手段相比,它改變了僅僅以護理人員的護理經驗為指標的護理方式,更傾向于科學化的理論依據,對患者的護理更具有針對性,患者對護理方式更具有認同性,為后續配合護理奠定理念基礎。循證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已經逐漸普及,采用循證護理對于完善護理標準的意義重大。循證護理不僅在西醫治療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醫治療中的應用也在普及擴大[1]。為驗證循證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本文隨機選取2018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我院收治的396例普通外科患者,隨機分為2組,一組為對照組,采取常規中醫外科護理;另一組為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對患者進行干預,觀察干預后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8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我院收治的396例中醫外科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98例。比較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1.2入選標準。納入標準:(1)均為我院收治的患者;(2)認知功能正常;(3)患者家屬知情同意本次研究;(4)病程較短;(5)均已經接受按摩、艾灸等中醫治療。排除標準:(1)肝腎功能不全患者;(2)嚴重的大腦功能失調患者;(3)無認知能力患者;(4)不配合治療的患者。1.3治療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的方法,為患者提供一個比較溫馨舒適的治療環境;根據患者病情以及需要調節好室內的溫濕度;確保每天對患者的體征做好測量與記錄工作,準確記錄患者的病情變化;對于有傷口的患者選擇濕度、硬度適宜的敷料,確保患者的舒適度與恢復情況。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對患者進行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提出循證問題。通過查閱文獻以及以所有的臨床經驗為依據,提出循證問題。主要包括護理的具體操作、對患者的心理慰藉、手術前對患者進行減壓。在患者手術前為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對患者進行及時疏解,避免患者的過度畏懼,使患者相信手術,為患者增強信心;(2)尋找循證依據。根據提出的循證問題尋找切實可行的理論依據以及處理對策,通過查閱文獻了解更多護理案例,從中總結經驗,以及結合自身的經驗和理論知識儲備得到正確的護理方案;(3)護理流程。首先對患者以及護理人員之間建立親密感,讓患者與護理人員能夠正常溝通并且愿意信任護理人員,建立認同感,以便配合護理。并且要對護理人員進行定期考核,對護理者的護理操作以及理論知識進行檢測,對專業儲備不夠的護理人員進行警告,并且要求其進行改進,增強整個護理團隊的護理水準。了解患者,根據患者的喜好進行規劃護理,讓患者積極配合治療。食物的攝入也要非常注意,提醒患者不能食用的食物。在護理過程中如果患者出現消極情緒,及時進行開導。每天對患者的體征進行檢查,確保掌握患者的病情,不能出現疏漏。1.4觀察指標及評價方法。1.4.1患者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一般、以及不滿意3個標準。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1.4.2中醫證候積分。按照評分0~2分進行癥狀評價,分數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1.4.3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2組住院期間感染、出血、皮下積液以及組織壞死等并發癥發生情況。1.5統計學方法。研究數據用SPSS22.0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х2檢驗。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