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術期護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5 08:57: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圍術期護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圍術期護理

圍術期麻醉護理

1麻醉前護理

1.1心理護理多數手術患者缺乏與手術、麻醉相關的一般常識,大多存有恐懼心理,臨床表現有精神緊張、坐立不安、失眠、頭暈、血壓升高等。巡視護士應根據患者不同情況、不同的手術向患者介紹有關麻醉、手術的一般常識,麻醉方法,配合麻醉、手術的注意事項,并安慰、鼓勵患者放松思想,解除其恐懼心理,使之能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中接受麻醉和手術,安全渡過手術期。

1.2室內環境準備手術室溫度保持在18℃~20℃,濕度45%~50%,兩者過高或過低都將給患者麻醉手術后帶來不利康復因素。麻醉前注射阿托品后抑制了腺體分泌,患者常可有口唇、舌干渴,呼吸道黏膜干燥,影響氣管黏膜纖毛運動,使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不顯性失水量可明顯增加。室溫過低時患者易受涼感冒,采用吸入麻醉后易并發肺部感染。實施低溫麻醉,小兒麻醉時不易復溫、保溫,使機體體溫中樞功能調節紊亂發生意外。

1.3麻酸用藥、物品準備隔日準備好麻醉所必需的常用藥和搶救藥品、用具(注射器、輸液器、輸血器、穿刺針、膠布等)。氧氣、麻醉機、吸引器、緊急搶救復蘇設備(氣管導管、牙墊、挺芯、喉鏡、通氣道、含有1%丁卡因汽霧噴器、面罩、頭帶、呼吸囊等)、根據患者體質狀況,手術要求選擇不同的麻醉方法。手術前日準備好麻醉物品;如連續硬膜外麻醉準備連硬穿刺包,脊髓麻醉準備蛛網膜下腔阻滯包,全身麻醉除準備上述用品外還得準備呼吸機、吸入麻醉藥品、吸痰管、吸痰杯等。危急重大手術要準備心電監測儀、除顫器等。

2麻醉護理

手術前準備:術日麻醉前仔細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手術部位及手術名稱。入手術室前去除所有佩戴飾物如耳環,項鏈、戒指以防術中應用電凝器靜電灼傷。清除面部、口唇、指甲等處化妝,有利于術中觀察患者膚色。全麻患者的義齒是否取出,是否禁食(尤其是嬰幼兒應特別注意)禁飲,置胃管,排空膀胱。麻醉藥敏試驗有否遲緩反應,協助麻醉醫生實施麻醉,擺好實施麻醉方法的正確體位,有利于麻醉順利進行,為使手術獲得成功的重要護理措施之一。鞍區麻醉實施時要扶住患者以防摔倒,嬰幼兒、昏迷、休克、意識不清、煩躁不安者給予必要的護欄以防墜床等。

查看全文

圍術期麻醉護理

1麻醉前護理

1.1心理護理多數手術患者缺乏與手術、麻醉相關的一般常識,大多存有恐懼心理,臨床表現有精神緊張、坐立不安、失眠、頭暈、血壓升高等。巡視護士應根據患者不同情況、不同的手術向患者介紹有關麻醉、手術的一般常識,麻醉方法,配合麻醉、手術的注意事項,并安慰、鼓勵患者放松思想,解除其恐懼心理,使之能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中接受麻醉和手術,安全渡過手術期。

1.2室內環境準備手術室溫度保持在18℃~20℃,濕度45%~50%,兩者過高或過低都將給患者麻醉手術后帶來不利康復因素。麻醉前注射阿托品后抑制了腺體分泌,患者常可有口唇、舌干渴,呼吸道黏膜干燥,影響氣管黏膜纖毛運動,使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不顯性失水量可明顯增加。室溫過低時患者易受涼感冒,采用吸入麻醉后易并發肺部感染。實施低溫麻醉,小兒麻醉時不易復溫、保溫,使機體體溫中樞功能調節紊亂發生意外。

1.3麻酸用藥、物品準備隔日準備好麻醉所必需的常用藥和搶救藥品、用具(注射器、輸液器、輸血器、穿刺針、膠布等)。氧氣、麻醉機、吸引器、緊急搶救復蘇設備(氣管導管、牙墊、挺芯、喉鏡、通氣道、含有1%丁卡因汽霧噴器、面罩、頭帶、呼吸囊等)、根據患者體質狀況,手術要求選擇不同的麻醉方法。手術前日準備好麻醉物品;如連續硬膜外麻醉準備連硬穿刺包,脊髓麻醉準備蛛網膜下腔阻滯包,全身麻醉除準備上述用品外還得準備呼吸機、吸入麻醉藥品、吸痰管、吸痰杯等。危急重大手術要準備心電監測儀、除顫器等。

2麻醉護理

手術前準備:術日麻醉前仔細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手術部位及手術名稱。入手術室前去除所有佩戴飾物如耳環,項鏈、戒指以防術中應用電凝器靜電灼傷。清除面部、口唇、指甲等處化妝,有利于術中觀察患者膚色。全麻患者的義齒是否取出,是否禁食(尤其是嬰幼兒應特別注意)禁飲,置胃管,排空膀胱。麻醉藥敏試驗有否遲緩反應,協助麻醉醫生實施麻醉,擺好實施麻醉方法的正確體位,有利于麻醉順利進行,為使手術獲得成功的重要護理措施之一。鞍區麻醉實施時要扶住患者以防摔倒,嬰幼兒、昏迷、休克、意識不清、煩躁不安者給予必要的護欄以防墜床等。

查看全文

創傷骨科患者圍術期疼痛護理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創傷骨科患者圍術期疼痛的綜合護理療效。方法將近期我院180例創傷骨科患者作為此次調查對象,經樣本抽取方式將其分為2個組別(綜合護理組90例與常規組90例),綜合護理組患者主要使用綜合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常規組主要采用常規方法進行護理,對比分析組間護理后的患者的滿意程度與圍術期疼痛評分情況。結果護理后,綜合護理組患者的總體滿意率占98.65%,與常規組患者的86.87%相比,綜合護理組滿意程度明顯較高(P<0.05);其中綜合護理組的VAS評分明顯要比對照組低,組間數據對比差異較為明顯(P<0.05)。結論在創傷骨科患者圍術期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的降低患者圍術期疼痛程度,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程度。

關鍵詞:創傷骨科;圍術期;疼痛;綜合護理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生活水平與交通等提升,各種意外事故所導致的骨折患者逐漸增加,臨床表現:創傷位置疼痛,活動受到局限,腫脹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而疼痛則是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點內容之一,也會圍術期治療的重要輔助[1]。本文主要探討創傷骨科患者圍術期疼痛的綜合護理情況,以便為后期研究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抽取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就診的180骨科患者進行研究分析,樣本抽樣法將其分為兩組,綜合護理組90例患者,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齡在18-60歲,平均(40.17±2.15)歲,常規組90例,男性45例,女性45例,年齡在19-67歲左右,平均(43.23±4.26)歲;其中病情狀況:有60例患者出現上肢骨折,70例患者出現下肢骨折,30例患者脊柱,20例為多發性骨折;且兩組患者的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組患者間的年齡與性別、病情情況等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1.2方法。常規組患者主要選取常規方式進行護理,其中主要包括一般護理與飲食營養護理、用藥護理等[2]。綜合護理組在常規組的基礎上添加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所示:①健康宣教。手術前應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其中主要包含了手冊宣教與口頭宣教,或者是利用視頻宣教等方式,同時為患者介紹此次手術治療的目的與手術操作方式以及術后情況等,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與生理需求,并向患者與家屬介紹手術中的重要性與配合,指導患者進行各項功能的鍛煉;②心理護理[3]。由于創傷性骨折時常會出現疼痛感,使患者各項活動受到限制,再者由于患者對手術中的風險與術后恢復情況出現擔憂,時常會出現焦慮與恐懼等不良心理,護理人員應及時了解患者的情況,針對患者的疑問應及時給予解疑答惑,指引患者適當的進行深呼吸,以此來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與情緒。③日常生活護理。在整個圍術期,要保持患者的病房干凈整潔;同時還要確保患者的皮膚保持干燥與清潔,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協助患者的日常生活方面的護理與管理,幫助患者整理床鋪,以此來確保病房環境干凈、整潔、舒適,預防壓瘡。針對術后需要長時間的臥床休息康復的患者,護理人員要有效的指引患者在床上大小便,并做好清潔等工作。④術后康復訓練。手術后,需要安排專業的護理人員來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術后康復訓練與指導,其中康復訓練主要包含了早期床上肌肉鍛煉運動以及后續的關節功能鍛煉,這樣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創傷部位的快速恢復,進一步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快速恢復[4]。1.3診斷標準。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滿意程度,主要采取百分制,將其分為三部分: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分數越高滿意程度越大;采取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發來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有效的評分,總分數1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感覺越大,分數越少表示疼痛感低[5]。

2結果

查看全文

圍術期手術室護理研究

交叉韌帶是維持膝關節前向穩定的重要結構,當發生交叉韌帶損傷時,會打破膝關節正常的力學穩定,導致關節前向不穩定,出現患側膝關節“錯動”現象,同時也易引起關節軟骨、半月板等其他結構損傷[1-3]。目前臨床多采用關節鏡下移植肌腱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該方法創傷小,但是術后疼痛及長時間制動會影響治療效果[4,5]。科學、規范、合理的圍術期手術室護理干預是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及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選取本院行關節鏡下移植肌腱交叉韌帶重建術的6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圍術期手術室護理干預對關節鏡下移植肌腱交叉韌帶重建術臨床療效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8月~2017年10月于本院行關節鏡下移植肌腱交叉韌帶重建術的64例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關節鏡手術適應證;②具備基本認知與溝通能力,可配合治療及護理。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膝關節手術史;②合并嚴重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③對麻醉不耐受。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2例。觀察組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24~61歲,平均年齡(39.20±7.31)歲;致傷原因:車禍傷17例,運動傷12例,其他3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6例;年齡25~59歲,平均年齡(38.77±6.90)歲;致傷原因:車禍傷15例,運動傷13例,其他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兩組均在全身麻醉(全麻)下行關節鏡下移植肌腱交叉韌帶重建術,對照組實施常規手術室護理,觀察組實施圍術期綜合手術室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2.1術前訪視與宣教在訪視前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病史、病情等,全面了解患者的相關信息。術前進行病房訪視時,需向患者詳細交代手術過程及注意事項,協助患者完善相關檢查。評估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情緒,邀請手術成功病例現身說法,鼓勵患者樹立手術成功的信心。準備手術所需儀器、設備及其他手術用物。1.2.2術中護理配合巡回護士需要反復查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床號、科別、禁食情況,保證患者識別帶、病歷、手術安排表、手術通知單信息一致,檢查器械與物品正常使用,以上查對需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協助手術醫師及麻醉師擺放體位,患者取仰臥位。合理使用止血帶并加強管理,在患肢大腿上1/3處選擇合適寬度和長度的止血帶,墊雙層襪套后進行止血帶扎束,松緊適宜,平整無皺。止血帶放氣后1min內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變化,同時檢查皮膚局部有無受壓,配合適當的按摩。正確、及時地傳遞克氏針、交叉韌帶重建專用定位器、電鉆等器械,仔細檢查交叉韌帶松緊度及關節活動度。1.2.3術后護理待患者蘇醒后確認其生命體征穩定情況,器械護士需清點器械,檢查完畢后送交消毒供應中心進行后續處理。將患者轉送至病房后,詳細交代術后注意事項,介紹術后關節功能恢復、運動方式、飲食等內容。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①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圍術期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患肢疼痛消失時間。②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在患者出院前1d開展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進行評估,調查內容包括術前訪視、服務態度、隱私保護、手術室環境、術后回訪等,滿分100分,90~100分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較滿意,<80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圍術期臨床指標對比。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88.40±9.30)min、術中出血量(96.72±12.98)ml、患肢疼痛消失時間(2.44±0.79)d明顯優于對照組的(154.66±12.57)min、(124.57±15.47)ml、(4.51±0.8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971、7.801、10.349,P<0.05)。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對比。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查看全文

胃癌圍術期護理論文

【關鍵詞】胃癌圍術期

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有效治療是根治術,本科自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對80例胃癌病人施行根治術,通過圍術期護理干預,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80例胃癌病人中,男49例,女31例;年齡22~84歲,平均58.5歲。胃體癌38例、胃竇癌28例、胃賁門癌14例。病理檢查:低分化腺癌41例、中分化腺癌33例、印戒細胞6例。均行胃大部切除根治術,術后7~12d拆線。

1.2結果

查看全文

青光眼圍術期護理

急性閉角型青光眼(AACG)系房角關閉,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壓急劇升高所發生的一系列病理改變[1],是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本病主要癥狀為眼壓急劇增高,同時合并頭痛、眼脹痛、惡心、嘔吐、虹視等。其病程發展為5期,其中急性發作期對視力損害最大,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視功能嚴重損害,甚至失明。因此,迅速有效地降低眼壓,做好圍術期的護理,是保存患者有用視功能的關鍵。2009年2月~2010年2月收治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急性發作患者45例,加強了圍術期的護理,收到很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2008年2月~2009年2月收治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急性發作患者45例,男16例(19眼),女29例(41眼);年齡49~85歲,平均67歲。本組患者均順利手術,眼壓均得到控制,治愈出院,術后視力0.4~0.8。患者對護理工作表示滿意,滿意度98%。

2.圍術期護理

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青光眼患者多存在心理狀況不良,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急性青光眼患者發病急、病情重、心理壓力大,從而產生緊張、恐懼的心理,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熱情地接待患者,使患者消除陌生感,護士要勤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具體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疏導,以解除緊張和恐懼的心理,告知情緒與疾病的關系,指導患者學會自我調整,保持良好心態。②用藥護理:頻繁應用縮瞳劑,有時會出現出汗、氣喘、眩暈,此時應采取保暖,及時擦汗,報告醫生給予處理[2],使用20%甘露醇靜滴時,應注意速度和劑量,心腎功能不良者勿用。對服用乙酰唑胺的患者應注意:每次給藥時間應間隔6~8小時,且在飯后服用,同時給予同等劑量的碳酸氫鈉,定期查尿常規。患者出現腰痛、尿少、小便困難、手足麻木,應停用藥物,出現血尿、腎區疼痛應報告醫生及時處理。口服醋氮酰胺時應注意觀察有無知覺異常,如四肢顏面部麻木,尿路結石等副反應的發生,并鼓勵患者分次多飲水,同時服用氯化鉀防止低血鉀的發生,使用噻嗎洛爾眼液時應注意觀察心律變化,以防誘發心血管意外。③飲食護理:進食易消化、高維生素、高蛋白飲食;適當進食新鮮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引起眼壓升囑患者少量多次飲水,每次不超過200ml,以免激發眼壓增高。

術后護理:①保持術眼清潔:觀察術眼敷料的滲出情況,注意無菌操作,合理安排護理操作與臨床治療時間[3]。因為眼是機會感染的好發器官之一,因角膜、晶體、玻璃體均無血管組織,缺乏間質細胞,對感染的防御能力差。在滴眼藥時,注意保持眼藥、手、眼睛清潔,防止交叉感染。②正確應用眼藥水:遵醫囑正確使用眼藥水,教會患者正確的滴眼方法,矚患者滴眼前洗靜雙手,輕拉下瞼,滴眼藥水1滴/次,輕閉術眼3分鐘。患者同時應用兩種以上眼藥水,必須間隔5~10分鐘,防治藥物互相稀釋和外溢。③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濾過性手術后易出現多種并發癥,要密切注意病情變化,同時注意觀察對側眼,如有癥狀及時通知醫生。④術后運動要適度:術后勿需絕對臥床休息,除有前房出血需要半臥床休息,濾過性手術后2天內應臥床,正常可適當做一些活動,由于剛做完手術,術后早期的眼壓比正常的眼壓低,如過度運動可能引起前房出血、脈絡膜脫離等手術并發癥,所以不要做劇烈運動,避免碰撞和增加術眼震動和受壓。

查看全文

優質康復護理在術圍術期的應用效果

子宮肌瘤多屬于良性腫瘤,目前多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以減少開腹手術對子宮的影響[1]。有研究表明,在圍術期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能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本文探討優質康復護理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圍術期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的178例子宮肌瘤患者,均意識清楚且簽署同意書,認知功能正常,具有配合能力,無凝血功能障礙、心肺功能異常、中途脫離實驗及死亡者,排除肝腎功能衰竭者。隨機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89例。研究組:年齡23~54歲,平均(35.42±18.58)歲;病程2~11年,平均(8.32±2.68)年。對照組:年齡24~55歲,平均(36.69±18.31)歲;病程3~12年,平均(7.37±4.63)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傳統康復護理,包括入院宣教、飲食指導、圍術期護理、用藥指導等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優質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組建優質康復護理小組。由2名責任護師、6名護士組成優質康復護理小組,護士長向小組成員講解優質康復護理工作的理論知識、注意事項等,查閱相關文獻為患者制定優質康復護理方案。(2)術前優質護理。術前對患者進行疾病及手術相關知識講解,幫助其充分了解手術流程,減輕其焦慮心理,幫助患者積極面對手術治療。叮囑患者術前1d禁食、術前2h禁飲,同時指導患者術前早晚按壓足三里穴。手術前晚、術日清晨為患者行肥皂水灌腸。(3)術后優質護理。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確保其麻醉清醒后進行疼痛干預。鼓勵患者在避免牽拉切口的情況下積極下床活動,利用深呼吸、肢體活動、翻身等方式進行運動,逐步加快康復。對存在嚴重疼痛者,與醫生溝通后可遵醫囑行口服藥物止痛。術后24h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可利用輔助工具逐步加快行走速度,通過下床活動不斷改善腸道蠕動,避免盆腔粘連及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術后禁食奶制品、豆制品,避免腸道產氣,叮囑患者以流食為主,在肛門排氣后可逐步恢復正常飲食。

查看全文

心臟手術圍術期護理管理研究

臨床路徑最早在美國20實際80年代中期開始,針對有一定模式可循、費用高、容量大、疾病較為明確的手術展開治療護理,縮短住院時間,提升護理質量[1]。我院自實施臨床路徑以來,獲得了有效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主要在原有護理管理基礎上展開創新,選擇不同護理管理模式下的心臟手術圍手術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分析臨床路徑護理管理的優越性,現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4年9月~2016年10月期間收治的圍術期心臟手術患者中選擇160例作為研究對象,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例數分別為89、71,其年齡在2~18歲之間。160例患者中,2014年9月~2015年9月間收治患者作為對照組(82例),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間收治患者為觀察組(78例),兩組患者手術類型、心臟功能等資料基本相同,無統計學差異,可以進行比較,P>0.05。160例患者邏輯思維、語言表達能力清晰,自愿參加到本次研究之中,親自簽訂知情同意書。

1.2護理方法

觀察組患者利用臨床路徑進行護理,由主治醫師、護士長、責任護士共同組成臨床路徑管理小組,小組中不同成員的分工不同,展開治療護理監督與護理管理,為臨床路徑管理的順利完成提供了保證。臨床路徑管理小組各成員經過專業培訓后,結合同類臨床路徑管理經驗,按照本組患者實際病情不同,有針對性的制定臨床路徑管理表,從臨床檢查、護理對策、健康宣教等方面展開綜合性護理管理。

查看全文

婦產科產婦圍術期護理體會

摘要:目的探討將整體護理應用于婦產科手術產婦圍術期護理中的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剖宮產手術的產婦共計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入選產婦進行分組,即接受圍術期常規護理的50例產婦,將其納入到對照組,另外50例產婦則接受圍術期整體護理措施,納入到觀察組,比較兩組產婦的手術情況、胎兒情況、母乳喂養成功率、產婦術后恢復情況以及滿意度。結果本研究中100例產婦均手術成功,且未出現胎兒死亡情況。而在手術情況以及術后恢復情況方面,觀察組的手術時間、手術切口愈合情況、肛門排氣時間等各項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并且觀察組具有更高的母乳喂養成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婦產科手術產婦實施圍術期整體護理,能夠保證手術質量,縮短手術時間,并且可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促使產婦術后更快更好地恢復。

關鍵詞:婦產科;圍手術期;整體護理;臨床效果

目前,隨著時展進步,護理越來越強調人性化、舒適化,更加關注患者身心舒適度。本研究中,在對婦產科產婦護理中實施圍術期整體護理后取得了較好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區間為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研究對象為在本院實施剖宮產手術的100例產婦,進行隨機分組:(1)觀察組50例產婦,年齡21-43歲,平均(27.1±2.4)歲;其中有初產婦和經產婦分別為32例、18例;剖宮產原因:頭盆不稱、胎兒宮內窘迫、胎位異常、妊高癥、瘢痕子宮、宮縮乏力等,擇期手術與急診剖宮產分別有38例、12例。(2)對照組50例產婦,年齡20-42歲,平均(26.9±2.7)歲;其中有初產婦和經產婦分別為33例、17例;剖宮產原因與觀察組相同,擇期手術與急診剖宮產分別有39例、11例。兩組中均將存在嚴重的合并癥、器質性病變產婦排除在外,均對剖宮產手術方式簽署知情同意書。1.2方法。給予對照組產婦剖宮產常規護理措施,包括健康宣教、術前準備、術后生命體征監測、做好管道護理、常規補液、堅持無菌操作以防感染等并發癥、術后指導等。給予觀察組患者圍術期整體護理措施,內容如下:1.2.1做好入院評估。產婦入院之后對其進行全面檢查和綜合評估,包括產婦情況、胎兒情況等,如果為急診手術產婦,也應在時間允許范圍內盡量完成檢查評估。1.2.2制定護理方案。根據入院評估結果,制定個性化的圍術期護理計劃,既能保證護理資源合理分配,又能保證服務質量以及效率。護理計劃應當在護理記錄表中標明,并定期對計劃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另外,根據產婦實際情況的變化,護理計劃應當隨時進行適當調整。1.2.3術前護理。在實施剖宮產手術之前,產婦由于擔心手術安全性以及胎兒情況、懼怕術后疼痛等,多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各種不良情緒,這對于手術的順利實施以及術后盡快恢復是十分不利的影響因素[1-3]。為了最大限度保障手術效果,應當注重了解產婦心理動態,對產婦實施心理護理,另外應當詳細向產婦介紹剖宮產手術的安全性,并告知產婦手術醫生經驗豐富,從而使產婦的不良心理得以消除。同時還應當完善各項術前準備。1.2.4術中護理。產婦進入到手術室后,離開了家人的陪護,需要獨自面對手術,此時護理人員應當給予產婦足夠的心理支持,鼓勵、安慰產婦,使她們能夠保持平穩的心態接受手術。對于急診剖宮產產婦,及時將各類手術所需器械、物品、藥品準備齊全,以便能夠及時對發生意外情況的產婦展開有效救治。另外,護理人員應全程陪護在產婦身邊,通過安慰、鼓勵的語言,堅定的眼神,增強產婦信心。同時告知產婦不要緊張,可通過深呼吸方法調整情緒,不要大喊大叫,保存體力,提升手術耐受力,這對于術后盡快恢復十分有利[4-6]。術中對產婦各項生命體征嚴密監測,如有異常,及時提醒醫生處理。對窘迫胎兒及時清理氣道,給予吸氧。術畢清點好各種手術物品之后再關腹。1.2.5術后護理。術后24h內加強巡視,做好生命體征監測以及并發癥觀察,如有異常及時給予有效處理。術后早期對產婦實施腹部按摩以促進子宮收縮,預防產后大出血,指導產婦及早開展康復訓練,促進排氣排便,并提升機體抵抗力[7]。另外需要指導產婦母乳喂養知識、護理知識等,提升母乳喂養成功率。做好手術切口護理以及疼痛護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3觀察指標。(1)手術情況;(2)術后情況;(3)護理滿意度。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計量資料表現形式為(±s),檢驗方式為t檢驗,計數資料表現形式為(%),檢驗方式為χ2檢驗,P<0.05代表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圍術期優質護理在腦出血術后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究圍術期優質護理聯合心理護理在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在本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腦出血患者中抽選68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對照組(n=34)實施圍術期常規護理,聯合組(n=34)實施圍術期優質護理聯合心理護理,對比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并發癥發生情況、心理狀況及生活能力。結果聯合組手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均小于對照組(P<0.05);聯合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P<0.05);聯合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及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DL)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圍術期優質護理與心理護理聯合應用于腦出血患者中,能加快患者康復速度,減輕經濟壓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心理狀況,提高生活能力,值得進一步應用。

[關鍵詞]圍術期優質護理;心理護理;腦出血;應用效果

腦出血是指腦實質血管破裂而引發的出血癥狀,在腦血管疾病中屬于較為兇險的疾病,此病的發生與腦血管病變有緊密聯系,如高血壓、血管老化、高血脂等[1]。情緒波動、不良嗜好及過度勞累等因素都可能引發腦出血,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語、運動及意識障礙等癥狀,易出現易怒、焦慮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此病起病急,病情兇險且發展快,致殘率及死亡率均較高,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對于治療多采取手術方案,但術后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對患者康復不利,因此為確保手術療效需在圍術期采取有效護理措施輔助[2-3]。本研究旨在探討圍術期優質護理聯合心理護理在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做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取2019年3月~2020年2月于本院治療的腦出血患者6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每組均為34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0∶14;年齡45~80歲,中位年齡61.41歲;出血部位:基底節、小腦、其他比例為13∶11∶10。聯合組男女比例為19∶15;年齡44~78歲,中位年齡61.21歲;出血部位:基底節、小腦、其他比例為14∶11∶9。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且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納入標準:①患者知曉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經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檢驗,確診為腦出血;③預計生存期限>30d。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重要臟器(心、腎、肝等)疾病者;②合并腫瘤疾病者;③存在精神障礙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