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資源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01:43: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信息資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地理標志的文化信息資源分析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我國地理標志的文化基因,接著從信息特性、價值等方面討論其文化信息屬性。在此基礎上提出地理標志文化信息資源概念,從物質載體與知識內核兩方面揭示文化信息資源的結構,從開發目標、開發模式、開發條件、開發工具、開發場景等方面提出我國地理標志文化信息資源的開發策略。
關鍵詞:地理標志 知識產權 文化信息 資源信息 資源開發 非物質文化遺產
引言:《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1]提出推動地理標志與歷史文化傳承以及鄉村振興有機融合的目標。《地理標志保護和運用“十四五”規劃》(下稱《地理標志“十四五”規劃》)指出地理標志是重要的知識產權,是保護和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的鮮活載體[2]。國家在把地理標志工作上升到新高度之時,對其文化價值的論斷為這一寶貴資源的開發指明了方向。文化與信息是一體兩面不可分的關系[3],對某事物予以文化價值開發,實質是對其文化信息資源的開發。文化信息資源開發是信息資源管理(IRM)學科的研究熱點,目前研究對象集中在檔案[4]、紅色史料[5],以及少數民族[6]、地方特色文化[7]、非物質文化遺產[8]、傳統村落[9]等方面,雖然部分內容與地理標志在客觀上形成交叉或重合,但對地理標志的專門研究尚未納入學科視野。上述事實反映了我國IRM學科與當前國家地理標志事業的戰略發展目標不協調、不匹配。另一方面,對文化信息資源的關注不能僅局限在精神層面的創造活動、表現形式與結果,還應擴展為人們具有價值和意義的生活方式[10]。地理標志正是一種兩者兼具的事物,如借助地理標志可將原住民飲食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使文化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形成良性互動[11],地理標志飲食文化實質是社會政治價值觀和秩序的反映[12]。因此,它應成為IRM學科重點關注的文化信息工具和對象。然而,我國大多數地理標志未能充分挖掘自身文化資源并展現文化價值[13]。總體而言,我國地理標志領域面臨文化信息資源全貌難以概覽、文化信息資源開發缺乏模式、文化敘事挖掘缺乏整體圖景依據等短板。因此,推動地理標志文化價值的實現需要對我國地理標志的文化信息屬性及其信息資源概念等基本問題進行討論。筆者利用“地理標志and文化”“地理標志and人文”“地理標志and信息資源”等檢索詞在讀秀、中國知網數據庫,利用“((證明標章or地理標示)and(文化or人文))”“((證明標章or地理標示)and(資訊or訊息))”等檢索詞在我國臺灣華藝學術文獻數據庫,利用“geographicalindicationandcultureandChina”“geographicalindicationand(humanismorhumanity)andChina”“geographicalindicationandinformationresource”等檢索詞在Scopus和WebofScience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之后逐一篩選,歸納總結。本文首先分析我國地理標志的文化基因,從信息特性和價值等方面討論其文化信息屬性。在此基礎上提出地理標志文化信息資源概念,并闡釋其結構,最后提出我國地理標志文化信息資源的開發策略,并進行了案例分析,以為后續開發研究與產業實踐提供參考。
1我國地理標志中的文化信息
我國地理標志具有文化基因,蘊含豐富的文化信息,并以人文因素為表征,向外界傳播中華文化。本節對我國地理標志的文化基因進行分析,對地理標志人文因素與文化信息的關系進行討論,據此對地理標志的文化信息特性和價值進行總結。
1.1我國地理標志的文化基因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文化廳、財政廳《關于進一步推進自治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實施意見》(新文計字〔2007〕80號)精神,對我市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通過網絡最大限度地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信息服務,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利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中心和各地的文化信息資源,整合我市的文化信息資源,占領基層文化陣地,提高全市各族群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
二、總體目標
依托國家共享工程中心資源,整合我市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建設一批書報刊、影視、戲曲、美術攝影、文博及文化旅游資源庫,通過國家骨干通訊網絡系統傳送到城鄉基層文化單位,向我市公眾提供一個不受地域、時空限制的文化傳播渠道,以滿足各族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我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以**市圖書館為核心陣地,建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在2010年12月31日前,全市建成8個(區)縣級支中心及50個社區基層服務點。在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村級終端接收站建設基礎上,增加和完善技術設施,達到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與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共建共享。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調研報告
尊敬的李館長,省、市檢查組各位領導:
首先我代表××文化體育局向各位領導前來檢查指導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表示熱烈地歡迎和衷心地感謝!受縣人民政府楊春高副縣長的委托,由我向各位領導匯報我縣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工作情況:
一、××縣基本情況
××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是一個以哈尼族、彝族為主體民族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轄7鄉2鎮,85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9.4萬人,轄區總面積3670平方公里。××文化底蘊深厚,是普洱茶的故鄉,縣內有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和民族工作第一碑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族團結誓詞碑;是主演電影《五朵金花》、《阿詩瑪》的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楊麗坤和全國英模張培英的故鄉。20*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6.57億元,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1.74億元,完成財政總支出4.6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7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39元。
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施情況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文化建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來抓,農村文化建設呈現出繁榮景象。特別是全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工作會議之后,狠抓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的各項具體工作,及時成立了由分管副縣長楊春高同志任組長、各相關部門領導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我縣于2009年3月開始動工,接入了10兆的光纖電纜線,所有設備全部到位并于4月10日全部安裝、調試完成。4月15開始試運行,運行過程中嚴格按照《云南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20*年度縣級支中心及基層服務網點建設工作實施協議》開展工作。截止目前,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運行兩個月,運行正常,共接待以青少年為主的讀者3600余人(次),讀者反映良好。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通知
各市、縣(市、區)委組織部(遠程辦),各市、縣(市、區)文化局、財政局:
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在全國農村開展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07]18號文件)和省委辦公廳印發的《**省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實施意見》(皖辦發[**]33號文件)精神,現就加強全省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資源整合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加強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資源整合的重要意義
開展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是新形勢下黨中央造福億萬農民群眾的一項功在當代、惠及長遠的富民工程,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創新工程。我省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從**年10月全面啟動以來,目前已建力了省級“先鋒在線”前端播出平臺,收集整理了可供基層收看學習的各類教學節目2800多個小時,建成鄉鎮、村和城市的街道、社區等基層黨組織終端站點18000個,計劃到2007年底完成終端站點23000個,約占全部建設任務的80%,2008年將完成全部28000個終端站點建設任務,基本形成全省城鄉一體的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體系。文化部在全國開展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主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處理,實現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共建共享,并將優質文化信息資源傳送到基層,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目前,我省已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省級分中心,收集整理大量文化信息資源,在部分市、縣(市、區)還建成了支中心和基層服務網點。
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在全國農村開展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開展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必須堅持“整合資源,共建共享”的指導原則,充分整合各系統各部門現有的基礎設施、教學資源、管理隊伍、站點場所、技術和資金等資源,多方共享,避免重復建設。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雖然牽頭實施的部門不同、工作重點不同,但二者的服務對象是基本一致的,在服務平臺、服務方式、服務手段、服務內容、終端設置等方面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加強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資源整合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扎實做好資源整合,既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落實正確政績觀,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資源,避免重復投資、資源浪費,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最大限度發揮現有資源作用,構建“遠教搭臺、部門唱戲、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工作機制,實現優勢互補、互惠雙贏,推動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對此,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做好這項工作的責任感。
二、資源整合工作的目標任務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實證思考論文
【論文關鍵詞】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模式
【論文摘要】本文以廊坊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為例,分析共享工程建設模式,提出以群眾文化需求為根本,以政府主導為關鍵,以資源建設為支撐點,以服務創新為著力點的共享工程基本模式,從而建成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文化需求的惠民工程。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我國文化事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整合并利用現代通信、傳播技術,把優秀的文化信息資源直接傳送到城鄉基層群眾身邊的一項國家級文化重點建設工程。廊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堅持從地方特色的數字化信息資源建設人手,把文化共享工程資源建設與數字圖書館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各級公共圖書館和基層文化站為依托,初步形成了市、縣、鄉統一聯網、資源共享的文化信息資源網。截止目前,廊坊市已經建立了1個市級支中心,10個縣級支中心,366個基層站點,在共享國家中心、省級分中心共享資源的基礎上,市、縣兩級又收集了45萬冊電子圖書、5401)種電子期刊、10個專題數據庫、近20部地方戲曲、700余部農業種植、養殖視頻資料及地方實時動態新聞、消息等,積累數字資源達10TB,為文化共享工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
1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的基本情況
1.1整合與提高并重,搭建技術服務平臺
廊坊市按照國家中心的標準規范要求,緊緊依托市、縣兩級圖書館,以基層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社區)文化站、村文化室、校園網、有線電視網、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為依托,在原來數字圖書館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資源,添置新的機器設備,豐富網絡資源,提高服務能力。以此,建立了全市統一的技術服務平臺、資源建設中心、技術支持中心,搭建起開展文化信息服務的平臺,提出實行統一服務、分級管理,建立起覆蓋全市的文化信息資源服務網絡。在建設過程中,首先是堅持調查研究先行,組成專門調研組,調查了解現狀,明確各地專業技術人員、設備安裝場地及內外部環境的具體要求,統一思想,形成合力。在此基礎上,又多次召開專業技術人員研討會,并請專家論證,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在國家、省撥設備的基礎上,又分別購置了交換機、磁盤陣列柜、不間斷電源、投影儀、PC機、衛星接收設備等,以此搭建共享網絡,使各站點既能成為信息的接收地,又能成為信息的源。其次是堅持點面結合、以點帶面。采取先試建、再推廣,先建網、再提高的方法,推動基層服務站點建設,先在各縣建立起分中心,之后確定一批地方政府重視、財政保障有力、硬件基礎較好、技術過硬的鄉鎮建立基層服務站點(中心),通過首批基層服務站點的實際服務效果和社會影響力,輻射和帶動其它鄉鎮,充分展示了文化領域的信息化發展方向和先進文化傳播的渠道。
云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云南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思考
論文摘要:隨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在我省的深入實施。出現了一些認識上、投入上、機制上的困難和問題。結合云南的實際,就如何做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提出了幾點看法。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簡稱“文化共享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工程,其主要內容是利用計算機、網絡通訊和多媒體等高新技術,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通過共享工程服務網絡.以衛星網、互聯網、有線電視及數字電視網、鏡像、移動存儲、光盤等方式,實現各類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的共建共享.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數字化、均等化的公益文化服務。筆者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圖書館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就如何實施好文化共享工程談幾點看法。
1建立健全文化共事工程的保障機制
1.1制定云南省各級支中心和農文網培學校管理辦法
由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實施文化共享工程建設的通知相銜接。上世紀80年代云南省文化廳制定的《云南省州、市圖書館工作條例》和<云南省縣級圖書館工作條例》分別成了各級政府實施圖書館建設的政策依據。因此,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及時制定下發關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管理辦法,將能夠敦促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切實做好文化共享工程建設工作。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現場會交流材料
各位領導:
根據會議安排,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我就縣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情況匯報如下,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自2004年自治區啟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下簡稱共享工程)以來,縣委、政府積極響應上級指示精神,立足為民服務,堅持共享工程以公益性為主,充分發揮文化信息資源在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采用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手段,通過移動硬盤服務、光盤服務等模式,把文化信息資源傳送到城鄉基層文化網點和群眾身邊,使基層文化陣地得到了鞏固,活躍了城鄉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開辟了新渠道,為豐富農民群眾業余生活、弘揚文明新風開辟了新的陣地,為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搭建了新平臺,成為一項黨得民心、民得實惠的文化工程。
一、加強領導,加快共享工程基礎設施建設
“共享工程”是一項受到黨中央、自治區高度重視的文化創新工程,對于迅速扭轉我國廣大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信息匱乏和經濟、文化落后的狀況起到了顯著的作用。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民朋友對科學文化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面對全縣基層文化設施陳舊、文化投入不足、文化資源匱乏,廣播電視覆蓋面小,信息轉送滯后,新思想、新科技的宣傳、推廣受局限的現狀,縣委、政府深感責任重大,在自治區啟動共享工程后,立刻認識到了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對傳播科學知識、先進文化,引導農民群眾脫貧致富,豐富和活躍農村基層文化生活的巨大推動作用,并引起高度關注,決定以共享工程建設為契機,把傳播先進文化、轉變致富理念、普及科學文化知識作為共享工程建設的最終落腳點,并采取有力措施,使共享工程建設工作落到實處。一是加大投入,加強基礎工程建設。投入20萬元,先后為縣圖書館購置了40臺電腦、1臺服務器,建起了面積50平方米的電子閱覽室,進一步鞏固完善了縣中心陣地建設。二是加強鄉鎮、社區文化陣地建設,搭建信息溝通平臺。建立完善鄉鎮、社區文化站、基層服務點管理制度,加強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的管理;各鄉鎮場、社區設立1名專兼職文化干事,明確文化專干職責,指導各基層服務點做好群眾需求雙向反饋工作。利用文化站現有資源、設施設備為基層服務點提供服務。做到了人員、陣地、牌子、設備、制度“五落實”。三是構建遍布全縣的基層服務網絡,改善基層文化工作手段陳舊落后的狀況。各社區服務點依托文化活動室的便利條件,由縣圖書館向服務點提供圖書、雜志、音像資料等,滿足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每個鄉鎮選擇3-5個人員相對集中、種養殖前景較好的行政村(京星農牧場、南梁臺子各選1個村)作為基層服務點,示教合一,現場指導。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在村黨員電教播放點增掛文化活動室牌子,每個服務點指定1名管理人員。并為基層服務點配備了電教器材、農村實用技術圖書及其它各類圖書、光盤。充分利用農村黨員電教室設施設備的優勢,使黨的方針政策、科學技術信息以更加新穎直觀、形象生動的方式迅速走向千家萬戶。使共享工程真正起到面向基層、服務大眾的作用。目前,共建立較有影響力的基層服務點6個(鄉鎮5個、社區1個)。
二、整合信息資源,使共享工程在基層開花結果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大力推動*優秀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建設,以基層文化服務網絡建設為重點,優化文化資源配置,擴大優秀文化資源傳播,進一步提高建設先進文化的能力,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群眾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為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二、總體目標
到2010年,基本實現全縣農村鄉鎮和城鎮社區文化站(室)為重點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絡。匯聚全國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研究、藝術表演團體等機構的各類優秀文化資源以及吉林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建設總量達到100TB的全國特色文化數據庫。實現以電子閱覽室和網絡管理系統為平臺的聯合建設、聯合服務、協同發展、面向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達到覆蓋縣城社區和農村鄉鎮的目標。
三、工作重點
(一)網絡建設。
信息化信息資源開發企業文化
信息化建設亟需解決的幾個問題*同志提出:“開發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黨的*報告也指出“*,哪一化也離不開信息化。”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大力推進信息化,已經成為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我們應該而且必須從城市發展戰略的高度來定位和推進大同的信息化建設,要通過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現代化,推動全市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促進各級政府行政效率和全社會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在實踐中,我們深深認識到,搞好信息化,規劃是前提,建設是基礎,人才是關鍵,管理是保證,應用是核心。我們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繼續切實解決好這五個方面的問題。一、堅持高起點規劃,解決網絡和信息滯后的問題。信息化建設和城市建設一樣,必須堅持規劃先行,高起點規劃。我市是過去全國最大的煤炭城市,其上游型產業、資源型產品,決定了城市產業結構的落后,面對新興的信息產業,我們必須著眼于用發展的眼光,長遠的眼光,戰略的眼光做好規劃,推進應用。要立足于充分利用現有的信息資源和基礎條件,立足于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面向應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建設互連互通的傳輸網絡,構筑資源共享的信息平臺,建立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遠程教育、遠程會議、便民服務等若干應用系統,開發和建設具有自己信息特色的資源數據庫,所有這些規劃都是第一位的。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網絡滯后,信息落后的問題。二、堅持高標準建設,解決建設不規范的問題。目前,我們正在實施政府信息化建設,按照國家和省信息化工作領導組的決策,統一部署,穩步推進。有了高起點規劃,還要有高標準建設來保證它的質量,在網絡建設上,要建立統—的應用平臺,重組資產、整合資源、優化資質,避免重復建設、投入割據和人才流失;在數據庫建設上,要利于檢索、利于追加、利于更新、利于創新:在軟件開發上,以應用開路,要應用得體,應用方便,應用到位,尤其在事關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體制改革方面的項目和對面向公眾服務的辦事項目上,要規范業務流程,簡化工作環節,讓企業和群眾真正享受到政府信息化建設帶來的便利和實惠。在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設的同時,要切實加快企業信息化和全社會信息化建設的步伐。三、堅持高質量培訓,解決人才缺乏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取決于高素質的人才隊伍。要把人才隊伍的建設作為推進信息化進程中的重中之重。創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的良好環境。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加強人才培訓,要培養一支精干的高級管理建設人才;要培訓—批復合型的實際操作能力強的應用人才;要進行政府上網的應用性培訓,在領導干部、在職公務員和廣大職工中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性培訓,盡快適應網絡時代“電子政府”的要求;要加強各級各類教育和培訓工作,普及信息化知識,提高全民素質。四、堅持高水平管理,解決管理滯后的問題。信息化建設是—項涉及多學科、多部門、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性和基礎性的工作,市政府還應成立一個層次高、有權威、專業性強的專門機構進行綜合協調管理,使終端、網絡、數據庫既能產生出源、流、庫各自的規模效益,又能發揮出對經濟的整體推動作用。要堅持法制的原則,健全制度,規范管理,依法推進;要堅持市場的原則,全社會投入,企業化運作,根據需求,利益驅動;堅持行政的原則,要面向發展,政府推動;堅持效能的原則,要健全組織,強化責任,提高效率,創新機制。五、堅持高效率應用,解決應用水平不高的問題。電子政務,數字城市,必然引起工作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要提高政府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實現政務信息化、辦公自動化,關鍵是政府上網,加強應用。首先,推進各縣區、各領域政務部門業務網上辦公,不斷完善政務網功能,規范政府的行政行為,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質量,增強政府部門工作的權威性和辦事透明度,最終推動政府切實轉變職能;其次,積極推進城市建設和管理信息化,運用數字技術,重點建設和完善城市各類應用系統,在提升城市整體功能的同時,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第三,推動社會各項事業信息化,整合一批能夠為社會提供普遍服務的公共信息資源,形成一批基礎性、公益性的大型數據庫,建設一批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性信息網絡應用系統,加快資源整合、共享、共用,提高全市的社會公共服務水平。總之,我們要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培訓、高水平管理、高效率應用,解決規劃滯后、重復建設、人才缺乏、管理不夠、應用不足的問題,全面推進城市信息化建設,讓全市人民充分享受信息化建設的成果。
旅游信息資源整合推動旅游文化發展
一、山西發展旅游文化的必要性
山西省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非常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3000年之久,因此有著“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的美名。作為中華民族的文明發祥地,山西的旅游資源更具有獨特性和人文性。晉商作為中國最早的商人,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明清兩代最為鼎盛,稱雄中國商界500年之久,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云岡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是中國公元5至6世紀最杰出的佛教石窟藝術。五臺山作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中國悠久的佛教文化傳統的傳承地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平遙古城是“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我國首次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并取得成功的古縣城,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的建筑風格和歷史成就。另外,山西大約有3000多年的制醋歷史,在古代“家家有醋缸,人人當醋匠”,山西人更酷愛食醋,被稱作“老醯兒”,民間有“無醋不成味”的說法。出產于山西省汾陽縣杏花村的汾酒是我國一種非常古老的名酒。跑馬神泉和古井泉水被當地人稱為“神泉”。山西獨具特色的晉商文化、佛教文化、酒文化、醋文化、大院文化、古城文化、根祖文化等構成了山西旅游的靈魂。我省皇城相府景區的“迎圣駕”表演,再現了康熙皇帝駕臨皇城相府并閱覽陳廷敬主編的《康熙字典》的情景,從2001年開始成為常態演出,為皇城相府的旅游注入了濃厚的文化色彩,深受游客的喜歡。諸如此類的還有北京的大觀園、云南的麗江古城、浙江的西塘、常州的中華恐龍園、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等,都是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范例。我省應充分發揮文化大省的優勢,賦予旅游以文化的內涵,把發展旅游文化作為旅游業的重要突破口,促進旅游與文化的融合。
二、山西旅游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據2011年統計年鑒,我省2010年旅游總收入同比增長21.39%,五臺山等十大文化景區、晉商文化節等帶著文化和旅游雙標簽的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推進。但山西旅游文化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資源依賴型”的思路仍在旅游業中占主導地位
長期以來,我省由于區位、交通、綜合實力等方面的限制,旅游業的發展養成了依賴資源的慣性,同時對文化資源的科學保護和持續利用缺乏足夠的重視,常出現為追求市場經濟效益而濫用、歪曲文化資源。近幾年隨著游客對文化需求的增加,“資源依賴型”思路終將難以滿足市場需求而缺乏競爭力。無論是旅游業的提質增效,還是構建民族文化強省,都切實地提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格局下,以知識和創意為核心構成的旅游文化產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因此,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市場拓展型”發展模式的轉變,是我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經濟持續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