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財政政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04:24: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穩健財政政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穩健財政政策

穩健財政政策

1.穩健的財政政策的基本內容、性質、地位

我國實行穩健財政政策的基本內容。概括地說:控制財政赤字、推進改革、調整結構、增收節支。這四項內容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穩健的財政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根本不同點是:穩健的財政政策不僅包括財政收支供給與需求總量的調控平衡,而且還包括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等結構的調整與均衡發展。

我國實行穩健財政政策的性質。穩健的財政政策既不是擴張的,也不是緊縮的,而是在財政預算收支上有壓有保,有保有限,有嚴有寬;在項目建設上有上有下,有長線有短線,壓與保、嚴與寬、下與上相結合,適度在其中;始終保持預算收支基本平衡、結構均衡。穩健的財政政策是平衡的、勻稱的財政政策,它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可以稱之為“中性”財政政策。

穩健的財政政策是一個國家根本性的、長期性的、基本的,而不是保守的或停滯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是規模與效益、速度與質量相統一,是高水平、高質量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同“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相適應,具體解決的是發展什么和怎樣發展這個全局性的財政政策問題。

2.穩健的財政政策需要嚴密的、持久的法制保障

穩健的財政政策既為財政法制建設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又為提升財政法制建設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所謂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是由這種基本的財政政策的內在結構的嚴密性、發展的協調性以及操作的可靠性所決定的。所謂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是由這種基本的財政政策的長期性、根本性所決定的。財政法制建設不是朝令夕改的暫時規定,而是具有經常性、持久性的財政規律在法律上的反映,也是與穩健的財政政策的長期性、根本性相一致、相符合的。

查看全文

穩健財政政策立法分析論文

1.穩健的財政政策的基本內容、性質、地位

我國實行穩健財政政策的基本內容。概括地說:控制財政赤字、推進改革、調整結構、增收節支。這四項內容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穩健的財政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根本不同點是:穩健的財政政策不僅包括財政收支供給與需求總量的調控平衡,而且還包括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等結構的調整與均衡發展。

我國實行穩健財政政策的性質。穩健的財政政策既不是擴張的,也不是緊縮的,而是在財政預算收支上有壓有保,有保有限,有嚴有寬;在項目建設上有上有下,有長線有短線,壓與保、嚴與寬、下與上相結合,適度在其中;始終保持預算收支基本平衡、結構均衡。穩健的財政政策是平衡的、勻稱的財政政策,它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可以稱之為“中性”財政政策。

穩健的財政政策是一個國家根本性的、長期性的、基本的,而不是保守的或停滯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是規模與效益、速度與質量相統一,是高水平、高質量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同“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相適應,具體解決的是發展什么和怎樣發展這個全局性的財政政策問題。

2.穩健的財政政策需要嚴密的、持久的法制保障

穩健的財政政策既為財政法制建設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又為提升財政法制建設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所謂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是由這種基本的財政政策的內在結構的嚴密性、發展的協調性以及操作的可靠性所決定的。所謂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是由這種基本的財政政策的長期性、根本性所決定的。財政法制建設不是朝令夕改的暫時規定,而是具有經常性、持久性的財政規律在法律上的反映,也是與穩健的財政政策的長期性、根本性相一致、相符合的。

查看全文

中國向穩健財政政策調整思考

摘要:穩健財政政策實際是一種中性財政政策。目前,我國財政政策由積極向穩健轉變,無論是從宏觀經濟形勢發展,還是從財政政策短期效應來看,都是適時的。在穩健財政政策實施中,要注意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策主體行為;注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注意推動財政向公共財政轉變。

關鍵詞:穩健財政政策,中性財政政策,短期效應,政策調整

2004年12月3日至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我國于2005年開始施行穩健的財政政策。這一政策的提出,一時間引起了國內各界的廣泛關注。自1998年以來,我國實行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現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將被穩健的財政政策所取代,與穩健的貨幣政策一道向中性轉變。本文通過闡釋穩健財政政策的含義,分析目前我國調整財政政策的必要性,進而提出實施穩健財政政策的若干對策。

一、穩健財政政策的含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里包含兩方面基點:一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另一個是國家必須對市場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國家宏觀調控主要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包括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構成彼此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財政政策是指政府直接使用調節稅收或增減政府支出的方法以達到特定經濟目標的政策及措施。在現實的宏觀調控過程中,政府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按照“相機抉擇”的原理,要適時對宏觀經濟政策做出相應的調整。我國政府此次提出用穩健財政政策取代實施多年的積極財政政策,正是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審時度勢,對宏觀經濟政策做出的重大調整。

1.財政政策類型和穩健財政政策的含義。財政學理論根據財政政策在調節國民經濟總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將其分為擴張性、緊縮性和中性三類。其中,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總需求,以拉動經濟增長。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功能則與其正相反。所謂的中性財政政策是指財政的分配活動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保持中性,對經濟既不產生擴張效應也不產生緊縮效應。

查看全文

論穩健財政政策調整辦法

2004年12月3日至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我國于2005年開始施行穩健的財政政策。這一政策的提出,一時間引起了國內各界的廣泛關注。自1998年以來,我國實行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現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將被穩健的財政政策所取代,與穩健的貨幣政策一道向中性轉變。本文通過闡釋穩健財政政策的含義,分析目前我國調整財政政策的必要性,進而提出實施穩健財政政策的若干對策。

一、穩健財政政策的含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里包含兩方面基點:一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另一個是國家必須對市場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國家宏觀調控主要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包括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構成彼此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財政政策是指政府直接使用調節稅收或增減政府支出的方法以達到特定經濟目標的政策及措施。在現實的宏觀調控過程中,政府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按照“相機抉擇”的原理,要適時對宏觀經濟政策做出相應的調整。我國政府此次提出用穩健財政政策取代實施多年的積極財政政策,正是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審時度勢,對宏觀經濟政策做出的重大調整。

1.財政政策類型和穩健財政政策的含義。財政學理論根據財政政策在調節國民經濟總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將其分為擴張性、緊縮性和中性三類。其中,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總需求,以拉動經濟增長。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功能則與其正相反。所謂的中性財政政策是指財政的分配活動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保持中性,對經濟既不產生擴張效應也不產生緊縮效應。

西方宏觀經濟學的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兩大主流學派,在宏觀經濟政策上有不同的主張,凱恩斯主義秉承需求管理思想,主張政府應對經濟進行積極干預,而相對來說小有作為的中性政策則不受欣賞。而貨幣主義認為,對于穩定總需求來說,貨幣政策方法優于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方法,主張實行非干預性的控制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的簡單規則,以便讓市場機制自由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這樣兩種政策傾向使得中性財政政策很難納入西方經濟學家的視野。而中性財政政策的說法,實際上是我國學者首先提出來的。他們一方面認為現實條件要求前期實行的積極財政政策相對淡出,另一方面又不希望政策調整過猛造成經濟起伏,他們所說的“中性”是在政策轉型的操作上保持一種“中性”的姿態。

因此,對于當前討論的穩健財政政策即中性財政政策的含義,我們可以作雙重理解:一層意思是以財政理論中的中性財政政策作為政策調整目標,另一層意思是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政策調整應該堅持中性的操作方式。

查看全文

穩健的財政政策與立法透析

摘要:穩健的財政政策既有利于財政的需求管理,又有利于財政的需求供給。穩健的財政政策是一個國家根本性的、長期性的、基本的,而不是保守的或停滯的財政政策。按照穩健的財政政策的要求,必須加快財政法律的制定、修訂步伐。穩健的財政政策是一個系列或系統的財政機制,它注重的是綜合效益,因此要求相應的財政立法必須完善,財政法制環境必須優良。按照需要與可能,著重做好三個層面的財稅立法執法工作。

關鍵詞:穩健財政政策立法

縱觀世界各國的財政政策,大致可分為緊縮的財政政策、擴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三種類型。穩健的財政政策既有利于財政的需求管理,又有利于財政的需求供給。積極的財政政策是一種典型的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政策,其核心和內容都是圍繞激勵需求而采取的政策措施。當前我國宏觀調控的主要問題不只是消費需求不旺,還包括供給需求結構不合理。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可以克服積極的財政政策時代那種以國債投資為主的單一的財政支付手段。而穩健的財政政策能夠采取綜合性的財政手段,如:財政補貼與政府性基金,固定資產投資與國有資產轉讓、保值、增值、財政轉移支付、政府采購、稅收、國債、行政事業性收費、稅式支出等。

1.穩健的財政政策的基本內容、性質、地位

我國實行穩健財政政策的基本內容。概括地說:控制財政赤字、推進改革、調整結構、增收節支。這四項內容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穩健的財政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根本不同點是:穩健的財政政策不僅包括財政收支供給與需求總量的調控平衡,而且還包括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等結構的調整與均衡發展。

我國實行穩健財政政策的性質。穩健的財政政策既不是擴張的,也不是緊縮的,而是在財政預算收支上有壓有保,有保有限,有嚴有寬;在項目建設上有上有下,有長線有短線,壓與保、嚴與寬、下與上相結合,適度在其中;始終保持預算收支基本平衡、結構均衡。穩健的財政政策是平衡的、勻稱的財政政策,它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可以稱之為“中性”財政政策。

查看全文

向穩健財政政策含義分析論文

摘要:穩健財政政策實際是一種中性財政政策。目前,我國財政政策由積極向穩健轉變,無論是從宏觀經濟形勢發展,還是從財政政策短期效應來看,都是適時的。在穩健財政政策實施中,要注意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策主體行為;注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注意推動財政向公共財政轉變。

關鍵詞:穩健財政政策,中性財政政策,短期效應,政策調整

2004年12月3日至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我國于2005年開始施行穩健的財政政策。這一政策的提出,一時間引起了國內各界的廣泛關注。自1998年以來,我國實行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現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將被穩健的財政政策所取代,與穩健的貨幣政策一道向中性轉變。本文通過闡釋穩健財政政策的含義,分析目前我國調整財政政策的必要性,進而提出實施穩健財政政策的若干對策。

一、穩健財政政策的含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里包含兩方面基點:一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另一個是國家必須對市場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國家宏觀調控主要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包括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構成彼此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財政政策是指政府直接使用調節稅收或增減政府支出的方法以達到特定經濟目標的政策及措施。在現實的宏觀調控過程中,政府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按照“相機抉擇”的原理,要適時對宏觀經濟政策做出相應的調整。我國政府此次提出用穩健財政政策取代實施多年的積極財政政策,正是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審時度勢,對宏觀經濟政策做出的重大調整。

1.財政政策類型和穩健財政政策的含義。財政學理論根據財政政策在調節國民經濟總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將其分為擴張性、緊縮性和中性三類。其中,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總需求,以拉動經濟增長。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功能則與其正相反。所謂的中性財政政策是指財政的分配活動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保持中性,對經濟既不產生擴張效應也不產生緊縮效應。

查看全文

穩健財政政策下青海財政問題研究

內容提要:2005年初,我國的財政政策由“積極”轉向“穩健”,如何應對國家財政政策的取向,促進青海財政良性運轉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本文解析了穩健財政政策下青海財政潛在的困難和問題,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穩健財政政策青海財政問題

2005年年初,黨中央、國務院針對我國部分行業發展失衡、局部經濟出現過熱的現象,為加強宏觀調控,保持國民經濟快速、持續、健康、有效的發展態勢,果斷地實施了穩健財政政策的重大戰略措施。實行穩健財政政策,是包括財政調控目標方向、手段組合、方式方法轉變在內的重大政策轉型。穩健財政政策不僅是財政政策名稱和赤字規模的調整變化,更是財政政策性質和導向的根本轉化。根據財政部部長金人慶的解釋,穩健財政政策的核心是“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

青海省是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2004年,全省GDP為465.73億元,僅占全國GDP的0.34%,人均生產總值8606元,與全國人均GDP相差1955元;其第一、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2.4%、48.7%、38.9%,與全國相比,第二產比重偏低,仍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階段。

如何應對國家由積極財政政策轉向穩健財政政策的政策取向,解析國家穩健財政政策下青海財政潛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對于促進青海財政良性運轉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穩健財政政策的調整取向對青海來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國家逐步加大對農業、教育、社會保障、科技、生態環境等公共領域的投入,將會有利于全省在這些領域爭取資金支持,促使各項事業加快發展;另一方面,隨著中央財政基建投資規模的逐步收縮,青海在爭取基礎設施等項目投資的難度可能會增大。

查看全文

穩健財政政策調整必要性論文

,摘要:穩健財政政策實際是一種中性財政政策。目前,我國財政政策由積極向穩健轉變,無論是從宏觀經濟形勢發展,還是從財政政策短期效應來看,都是適時的。在穩健財政政策實施中,要注意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策主體行為;注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注意推動財政向公共財政轉變。

關鍵詞:穩健財政政策,中性財政政策,短期效應,政策調整

2004年12月3日至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我國于2005年開始施行穩健的財政政策。這一政策的提出,一時間引起了國內各界的廣泛關注。自1998年以來,我國實行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現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將被穩健的財政政策所取代,與穩健的貨幣政策一道向中性轉變。本文通過闡釋穩健財政政策的含義,分析目前我國調整財政政策的必要性,進而提出實施穩健財政政策的若干對策。

一、穩健財政政策的含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里包含兩方面基點:一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另一個是國家必須對市場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國家宏觀調控主要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包括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構成彼此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財政政策是指政府直接使用調節稅收或增減政府支出的方法以達到特定經濟目標的政策及措施。在現實的宏觀調控過程中,政府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按照“相機抉擇”的原理,要適時對宏觀經濟政策做出相應的調整。我國政府此次提出用穩健財政政策取代實施多年的積極財政政策,正是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審時度勢,對宏觀經濟政策做出的重大調整。

1.財政政策類型和穩健財政政策的含義。財政學理論根據財政政策在調節國民經濟總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將其分為擴張性、緊縮性和中性三類。其中,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總需求,以拉動經濟增長。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功能則與其正相反。所謂的中性財政政策是指財政的分配活動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保持中性,對經濟既不產生擴張效應也不產生緊縮效應。

查看全文

實施穩健財政政策推進四大財稅改革

一、我國財政政策的歷史回顧及啟示

(一)科學運用宏觀調控工具,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無論是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經濟都用“兩只手”:一只是看不見的手,指的是市場機制,通過市場對資源進行基礎性配置;一只是看得見的手,指的是政府宏觀調控,主要是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或失靈。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工具,一個是財政政策,一個是貨幣政策,采取的主要手段是稅率、匯率和利率,即通常所說的“三大法寶”。當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里,國家計劃也是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這三者之中,國家計劃提供宏觀調控目標和總體要求,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具體實施執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輔相成,但也有不同的分工。對宏觀經濟來講,貨幣政策更多的是管總量,財政政策更多的是管結構。在宏觀調控中,這兩個政策應該密切相關,并且調控的力度、調控的方向要大體一致,才能形成合力,取得調控成效。但具體采取什么樣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根據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相機抉擇。

宏觀經濟運行千姿百態,但概括起來講,也就是三種類型。

一種類型是社會總供給大于社會總需求,經濟學上的術語叫“通貨緊縮”,即需求不足,供給大于需求,表現為物價總水平下降。應對通貨緊縮局面,應該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出現的情況,可以說是通貨緊縮,所以在年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有中國特色的名字,實質上就是擴張性財政政策。

第二種類型是社會總供給小于社會總需求,經濟學上的術語叫“通貨膨脹”,即總供給比總需求小,供不應求,表現為物價上漲。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通貨膨脹,最近的一次是年到年這段時期。這種情況下,應該采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要控制赤字、減少發債、壓縮政府開支、控制貨幣總投放量等。

第三種類型就是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基本平衡,但在結構上有矛盾,冷熱并存,發展不均衡。我國從××年下半年到現在基本上處于這么一種狀況,但具體來講,有些產品供大于求,有些產品供小于求。應對這種局面采取什么樣的宏觀調控政策?××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年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調整財政政策取向,由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轉向穩健財政政策,也就是經濟學意義上的中性財政政策。穩健財政政策的實質是在總量上不做太大的動作,但在結構上有保有壓,加強薄弱環節,壓縮過熱行業的投資。有人認為宏觀調控就是緊縮,就是要控制發展速度,這是一種片面的看法。其實,宏觀調控針對的是經濟運行中不健康、不穩定的因素。這些問題,市場解決不了,必須用政府宏觀調控這一只看得見的手加以解決,包括調節總供給和總需求的不平衡,調整經濟結構,調整投資與消費關系,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最后達到比較穩定、持續、協調的發展。因此,無論是擴張的宏觀調控政策、緊縮的宏觀調控政策,還是穩健(中性)的宏觀調控政策,只要采取的宏觀調控政策符合宏觀經濟環境,有利于消除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因素,都是積極和協調的,都是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的。

查看全文

穩健財政政策問題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2005年初,我國的財政政策由“積極”轉向“穩健”,如何應對國家財政政策的取向,促進青海財政良性運轉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本文解析了穩健財政政策下青海財政潛在的困難和問題,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穩健財政政策青海財政問題

2005年年初,黨中央、國務院針對我國部分行業發展失衡、局部經濟出現過熱的現象,為加強宏觀調控,保持國民經濟快速、持續、健康、有效的發展態勢,果斷地實施了穩健財政政策的重大戰略措施。實行穩健財政政策,是包括財政調控目標方向、手段組合、方式方法轉變在內的重大政策轉型。穩健財政政策不僅是財政政策名稱和赤字規模的調整變化,更是財政政策性質和導向的根本轉化。根據財政部部長金人慶的解釋,穩健財政政策的核心是“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

青海省是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2004年,全省GDP為465.73億元,僅占全國GDP的0.34%,人均生產總值8606元,與全國人均GDP相差1955元;其第一、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2.4%、48.7%、38.9%,與全國相比,第二產比重偏低,仍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階段。

如何應對國家由積極財政政策轉向穩健財政政策的政策取向,解析國家穩健財政政策下青海財政潛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對于促進青海財政良性運轉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穩健財政政策的調整取向對青海來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國家逐步加大對農業、教育、社會保障、科技、生態環境等公共領域的投入,將會有利于全省在這些領域爭取資金支持,促使各項事業加快發展;另一方面,隨著中央財政基建投資規模的逐步收縮,青海在爭取基礎設施等項目投資的難度可能會增大。

查看全文